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发展方向

农村发展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发展方向

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配电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最早铺设的线路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用电的需求,输电线路上损耗比较大,浪费严重,而且到户后电压比较低,如果电线持续发热比较严重,会引起火灾等等。另外,线路有些已经老化,漏电现象也是存在的。最开始建设的时候建设不标准,各种乱接乱扯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农网改造可以除掉这些毛病,保证农村的安全供电。

一、农电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农村电网更加坚强

通过农电系统科技规划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电系统布局,提高了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自动化水平,降低了电网损耗,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占有率达95·5%以上,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占有率达到60%以上;实现开关无油化的35 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到58·8%;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无人值班的35 kV及以上变电所占有率达49·5%;35kV及以上小型化变电所占有率达25·6%;推广使用了782个35kV箱式变电所;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基本淘汰了高耗能配电变压器、过励磁变压器、铝线圈变压器、多油开关、阀型避雷器、电磁型保护装置。

3、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县级调度自动化技术和配网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十五”期末,农电系统613个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其中通过实用化验收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达538个;完成配网自动化系统建设26个;完成调配合一自动化系统建设25个。

4、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十五”期末有970个县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有666个县建立了生产管理MIS系统,有540个县实现了负荷控制和需求侧管理,有1270个县开通了95598客户服务系统。

二、农电科技发展的基本方向

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战略发展目标“、三抓一创”工作思路与农网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密切结合“县供电企业创一流”及“同业对标”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了以切实提高农网在电网建设、供电质量、节能降损、自动化与信息化建设、“四新”技术应用、企业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科技发展目标。

1、电网建设

电网建设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包括:

(1)研究适合于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农村经济和用电负荷发展特点,在电压等级组合、变电所布局、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配置和网络接线等方面进行充分优化论证的农网建设方案。

(2)研究适合农网负荷变化特点的主、配变容量选择和变压器负载率、主干线电流密度、供电半径的合理配置方案。

(3)研究建立农网中低压配电网络指标评价体系。

(4)完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农村电网规划软件和管理系统。

(5)推广应用农网10kV及以下工程和35~110kV(66kV)变电所典型设计。

(6)推广使用变电所户外组合电器、小型化的一次电气设备;开发35kV以上电压等级和10kV大容量调容变压器。

(7)制定集保护、控制、计量、无功补偿、防雷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配电柜选用标准。

2、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推广应用供电可靠性评估技术。建立适应本地区的输配电网、中低压用户的可靠性统计管理及决策专家系统,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寿命进行评估,实现可靠性目标管理。

(2)研究推广以状态检修为特征的设备优化检修、主设备监控和诊断技术,开发适应农网的事故诊断装置。

(3)推广应用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技术和带电作业设备,努力提高中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

(4)推广应用降损节能新技术;推广应用自动无功静态补偿和动态补偿新技术,采用电压无功的综合调控方法,实现无功电源和无功补偿最优化,实现农网无功分层、分区、就地平衡,进一步降低线损,节约能源。

(5)研究推广先进实用的电能质量控制技术。建立电能质量实时监测及监督管理体系,开展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和分析工作,积极采用改善电能质量的抑制干扰和降低电能污染的控制措施。

(6)开展电网故障、负荷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状态、经济运行和环保状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工作。

(7)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安全性评价和标准化作业工作,应用“两票”管理系统和安全违章预控系统,有效地预防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8)研究推广中低压配电网防人身触电的技术措施。

(9)研究推广农网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和防盗窃的技术措施。

3、营销管理和服务

营销管理和优质服务方面重点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继续深化优质服务,发挥95598客户服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2)按照统一规划的原则,建设具备电能计量、电费回收、业扩报装、决策分析等综合功能的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

(3)全面推广具备用户咨询、查询、事故报修、投诉举报、停电预报、业扩报装等功能的95598客户服务系统,实现农网服务的信息化和化。

(4)研究开发用电需求侧管理系统,对受电容量在315kVA及以上的用户加装负控装置,逐步实现农网重要负荷的有效监控。

(5)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使用远程(集中)抄表系统。

(6)研究开发农网系统的商务应用系统。着重解决与银行、农村信用社、邮电、电信等联网后的电费代交以及网上业扩报装等问题。

4、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制定农网科技人才规划。

(2)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3)提供优惠的用人条件,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推进农网的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5、采取相应的降损措施

规程规定,一般要求配电变压器低压出口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10%,低压干线及主要支线始端的电流不平衡度不超过20%,超过此限则应进行迁移调整负荷工作,使不平衡度降下来。在城网改造中,重新调整部分低压台区负荷,使三相负荷趋于平衡;在日常运行中,应定期进行公用配电变压器的三相负荷测定,并根据低压负荷季节性变化较大的特点,在换季和负荷高峰期严密监测,对三相不平衡线路及时进行调整和转移负荷工作。

在配网损耗中,配电变压器损耗约占40%~50%,空载损耗占配电变压器总损耗的70%~80%。为降低空载损耗,可采取下列措施:

(1)对于有两台配电变压器的公用低压台区,在负荷低谷时,实行单台运行;

(2)对于季节性生产的变压器(如农田灌溉、榨糖等),季节性负荷相差悬殊,可采用“母子”变压器,在其闲置期间,切除大容量配电变压器,投入小配电变压器作替换,可达到配变灵活、经济运行的目的;

(3)对于大型工业企业,采用两台不同变压器,将动力电源和照明电源分开,有利节能。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电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标准,当前的农村电气化技术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鉴于农电系统的特殊性,农电科技发展必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农电科技进步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推动。

参考文献

[1] 丁超,张娟. 试析农村电网改造的思路和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1)

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水利现状方向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水利是指在农村开展的水利建设、管理及其它有关水问题方面的工作,包括农村水工程、水资源和水环境。

一、农村水利现状

1.农村水利管理滞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集体观念淡薄,从而在水利工程管理上存在只知用水,不愿管水,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有的灌区支渠以下用水混乱,“跑、冒、渗、漏”较为严重,致使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毁损严重。同时由于各领域的生产进度很难一致也很难统一,彼此间为了各自的需要随意截流、堵坝、开沟、放水,把水线和明渠搞得支离破碎,干疮百孔,逐渐失去供水功能,农民们没办法只好在原灌内打井种稻。大量开采地下水,也是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样下去,不光是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生存环境也会受到破坏。

2.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调整为蔬菜、花卉、瓜果和苗木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化行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水利的配套建设出现了一些困难。

3.对水质要求更加严格。由于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对水源水质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一旦水源污染、水质破坏,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民的利益。水质不能保证一定会引发一些矛盾,会影响到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的收缴。

4.财政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在我们贵州大部分地区农村,没有较多的资金用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上,很多工程不能按期启动。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的资金差距较大,主要靠群众自行解决,因此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建设。

二、发展农村水利工作的方向

1.认真抓好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围绕充分发挥效益,切实强化水利工程管理。水利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我国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是坚持按照“分级建设、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管理责任体系,明确责、权、利,真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二是在现有管理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管理的新机制、新路子、新办法,走管理维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管理促开发,以开发促管理”的新路子。三是坚持依法管理,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的乱耕乱种、违章搭建、随意侵占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水利工程正常运行,促进我市河道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2.农村水利工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优先领域,加快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群众受益程度和水平。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人水和谐。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水环境治理步伐,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和布局,东中西部统筹,平原、山丘区和草原牧区兼顾,大中小微工程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结合,推动农村水利协调发展。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切实把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有机衔接、有效统一起来,做到建后管护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机制完善、管养到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后劲。深化农村水利各项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管理方式转变,为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努力创新农村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当前,农村水利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凸显。要准确把握农村水利改革方向,注重协调推进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农村水利发展活力。

1)加快推进农村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对农村水利的投入力度、提高补助比例,逐步建立以财政补助为主导,国家、农民、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农村水利投资机制。要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依托,整合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项目。

2)继续落实水管体制改革各项政策。要全面完成大中型灌区、泵站管理单位的“两定”工作,通过中央补助、

地方加大财政投入等渠道,足额落实“两费”,做到以事定员定岗,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要逐步将水管体制改革延伸到小型水利工程、基层水管单位,切实落实管理责任、管护措施和管理人员,全面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3)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和水权合理流转。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把农村集体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工程费用纳入水价测算范围,推行农业终端水价机制,探索实行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加强量水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用水计量收费。建立水权合理转换机制,积极培育水市场。

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正英等.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及各专题报告.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1.

[2]付源瀚等.浅析农村水利工作的形式、方向及措施.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6.

[3]陈玉姜.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几点看法,2006.

[4] 张岳.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纲要.水利水电论文,2008.

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电子商务;影响;措施

一、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对于农民而言,最重要的都是农产品的销售能在最合适的时间把农产品卖出去,并卖个好价钱,这是农民最大的愿望。而电子商务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农民信息滞后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了解农产品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产品的价格变化,避免盲目地投资造成的失误。

(二)电子商务能够帮助农民节省开拓市场所需资金以往农民要想让市场了解自己的产品,就需要作出大量的宣传。而现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可以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平台进行宣传。这一方式简洁、快速、见效,让农民收获更多的利益,也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并且还为农民节约了大笔的宣传资金。

(三)电子商务能够扩大特色产品推广提高经济效益电子商务的出现,同时也使农民敢于推出大量的特色产品,在网络上的宣传,迅速地打开了思路,使得农民获取更多的信心。进而开始推出更具特色的产品,加大宣传的力度。产品的热销,也使得农民开始把家乡发展成为旅游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也为产品打开更多的销路。

(四)电子商务能够加大农村宣传力度吸引客商投资农民通过电子商务为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于是,农民有开始利用电子商务这一途径吸引更多的人。他们把家乡建设成为旅游基地。通过电子商务的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了解农产品,以便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早点让偏远地区改变落后的面貌,跟上时展的步伐。

(五)电子商务能够转变农民购物方式提高生活品质以往农民出售农产品需要到集市上,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财力。而电子商务的出现,在网络上销售产品,大大节约了成本,让农民获取了更多的利益。而电子商务还能够让农民随时关注价格的变动,以便随时调整情况。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笔者已经充分论述了电子商务在农村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可是电子商务在农村起到的作用中,不仅仅都是积极作用,还有一部分是消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消极作用,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管理。争取能够正确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以下是引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手段:首先,要加大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宣传人员要深入到农村做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电子商务;其次,要通过媒体进行宣传,让电子商务逐渐在农民的心中生根发芽。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要让农民更多地了解电子商务。

(二)通过加强网络的覆盖和平台开发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尽管大大中小城市内,移动、电信等网络已经非常普及,可是在农村地区,还需要再进一步地推广。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网络容易出现不稳定的现象,信号不正常。这就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网络的稳定性,同时在价格上也要做到合理公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接受,只有他们能够接受价格,安装了网络,才是推广电子商务的基础。

(三)通过加强网络技术应用意识能力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虽然网络已经发展的非常迅速,人们对于网络也不再陌生,可是这些仅限于大中小城市。而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对网络的使用还是一种奢望。他们生活的地区甚至还没有电和公路。因此,国家不能只盯着那些发展迅速的城市,对于农村地区也要多加关注,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这些偏远地区安装网络,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能够通过电子商务来销售产品。另外,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要多培养一些人才,让这些人才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为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四)通过完善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布局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目前,在大中型城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相配套的物流行业也发展迅速。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在相互促进的情况下,各自都取得快速发展。而农村的电子商务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可是物流行业还是一个空白。农民需要到城里取件,这就造成很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同时让农民放弃电子商务这种模式。鉴于此种情况,政府要加强对物流行业的扶持力度,让物流也逐渐地深入到农村。

(五)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机制体制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涉及农村经济发展、信息网络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道路运输管理、物流快递管理等多个领域,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众多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域很难形成有效合力,各自为政势必不利于甚至阻碍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不断健全完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配套措施建设,通过机制体制的约束和调控,让各部门各领域形成最大合力,让电子商务最大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结语

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有线电视;电缆传输;网络改造;HFC的拓扑结构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2-0192-01

河南虞城光电网络公司从1998年初开始对城区域外重点乡镇开始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下半年开始对全县所有乡镇进行大规模有线电视网络,到目前以建设成为以广电局为中心点,半径为50公里向四周发射的光缆传输网络,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自然村覆盖率80%以上。网络建设初期受资金来源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制约,网络结构多为电缆网,光节点少,一乡一个光节点,干线放大器级数多,故障率高,维护困难,传输距离短,严重制约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随着电视网络的老化,故障率逐年上升,信号传输质量严重下降,用户反馈意见很大,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网络升级改造,近年来我们根据技术发展情况,农村有线电视的发展和预期以及自身资金状况,在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投资,网络运营情况,降低网络运行成本,延长网络使用寿命的前提下,逐步对原有的质量较低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升级改造,使电缆网逐步变为光电混合网,以最小的投资实现网络扩升级。

1 农村地区有线电视传输体系现状

1)农村地区较早发展的乡镇基本都是电缆网络,现阶段农村的有线电视为HFC网,即光电混合网,由于县级有线电视网的覆盖面积大,光节点多,且分散,光纤传输距离长,一般的采用二级转发方式。

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技术指标,综合造价以及今后实现双向业务的需求,现阶段我们主要采用的是HFC即光电混合网。HFC有线电视网时由光纤作为干线,再加上同轴电缆作为分配网,构成的光纤同轴混合网,它本身具有光纤与电缆所共有的特点,二者的结合使有线电视的信号可以高质量的传输、分配,进而组成了比较特别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结构。HFC的有线电视网络成树状结构,光纤可以延伸到村里的预设点,并以此作为光的接点散布开来,延伸出的光会橡树一样分叉散开,尽可能大范围的覆盖住用户。如果把HFC的宽带接到网络中,那么就可以使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在综合数据的业务信号前端进行简单地综合,共同使用一台下行光的发射机,并将下行的所有信号用同一根光纤传到光节点,再在光节点的位置把下行的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这样每一个光节点位置都可以通过同轴的电缆,并以树状结构覆盖周围用户。据此,可以得知从用户处传来的上行信号可以在光节点的位置转换为上行的光信号,并通过上行的光发射机与上行的回传光纤重新传到前端。在电缆的传输过程中,一般采用频分复用,此处的上下行信号也是采用频分复用技术进行传输的。

在HFC网中,一般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可以把5MHz~1 000MHz的所有频段化分为上行通道与下行通道,其中,规定5MHz~65MHz的频段称为上行通道;87MHz~1 000MHz的频段称为下行通道。上行的通道负责的都是非广播性质的业务,一般传输的都是视频点播的信号、状态监控的信号以及数据通信业务等等,而下行的通道把87MHz~550MHz的频段化为普通广播与电视的专用频段,这个频段基本上都用于模拟电视的广播,但是调频广播的业务不可以在这进行,在这个频段内大约有60个频道可以同时模拟电视里的节目。550MHz~750MHz的频段是下级的数字通信信道,主要用于数字广播与电视、VOD数字视频及数字电话等下行信号与数据的传输。为了提高自身抗干扰的能力,上行的数据大都会利用5MHz~65MHz的频段,调制有线电视的信号。HFC网综合了各种数字型的业务,大都依靠电缆的调制解调器与机顶盒系统,这些系统一般会安装在用户端的CABLE与前端的电缆调制解调端。用户端的CM主要负责把上行的那些数字信号转换成RF型的信号,再把下行的RF型信号解调,转换为数字型的信号。使用HFC接到网络中的优势有:使用宽带接入,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模拟与数字业务;cable Modem的系统具有很高的下行速率,这也是一个明显的优势,这一优势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这一技术还具有无须拨号和永久在线的优点。

有线电视接到网络之中的业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广播电视业务,另一类是交互业务。其中,广播类的电视业务主要是指现在那些模拟电视的节目、数字广播以及数字电视等广播类电视业务。而交互的业务主要是指INTERNET的接入、视频进行点播VOD、会议电视、可视电话、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

2)有线电视的电缆传输网络也是有线电视里城域网的重要部分,无论是从其设计标准、规划思路还是技术指标的施工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电缆传输网络已经不再需要前端了,而是以双向的传输宽带作为媒介,这不仅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与标准,而且符合了所在地有线电视网的技术要求。

在HFC连接宽带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双向传输,可以同时采用频分复用、空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等技术。从光节点连接到用户的电缆网里,上下行的信号可以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而数据的传输则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

1)在HFC的网络当中,反向通道中的噪声已经成为影响双向数据正常传输的最大问题。数据传输链中的C/N会因为噪声的原因而大大降低。所以,只有解决了回传通道的噪声问题才能顺利地开展双向型业务。上行通道的噪声来源有很多种。其中,网络结构噪声、削波失真和侵入噪声影响的主要是上行信号的传输;2)组成电缆分配网络的系统主要包括:双向延长的放大器、线路分支器、光节点中的正、反向RF放大模块、供电器、分配器和同轴电缆等。其中分配系统主要包括:分支器、分配器,双向的分配放大器,双向的用户终端与同轴电缆等;3)电缆分配网的发展规划与未来设计;4)用户的分配网络:它主要作为网络的分配系统,主要组成部分为:同轴电缆、分支分配器、分配放大器和用户终端。 光纤的有线电视网不单单局限在有线电视的相关业务中,它还可以为开展宽带的综合业务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舒然,姚玉蓉.走向下一个世纪的电视[J].视听界,1994(1).

农村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精英;农村政治发展;影响评估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4-0073-06

农村精英是农村政治发展的关键,科学和客观评估三十年来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建构相应对策,将有助于为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提供更直接的宝贵经验和反思。

一、评估方法

评估对象是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即作用问题,涉及农村精英与农村政治发展两个变量。该评估既要从农村政治发展的已有结果逆向观察,也要从农村精英的职能活动顺向推演。具体指标设计可从以下层面进行。

首先,界定农村政治发展概念范畴并提炼评估指标。农村政治发展主要指农村政治关系的变革与调整;其外延表现为农村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产出、政治文化的改善与进步。从政治发展的国际经验判断,农村政治应当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逐步呈现一种社会化、科学化、民主化趋势。依此概念可抽象出四个评估指标:政治组织、政治参与、公共政策、政治意识。政治组织表征农村政治体系的发育状况;政治参与表征农村居民对政治事务的涉入情况;公共政策表征农村政治产出状况如决策制定、计划规划等;政治意识表征农村居民对农村政治事务的理性或非理性认知。

其次。界定农村精英的概念范畴并设立指标观测点。农村精英主要指生活于农村场域并在农村事务中形成相应权威空间或重大影响的优秀人物。通过既有系列观察可以判断,其影响力主要表现为个人拥有的财富、权力、知识、声望等资源优势。因此,农村精英又可相应分成经济精英、政治精英、社会精英等类别。根据上述界定可大致设立以下指标观测点:权威基础与结构、权威功能与活动、政策倾向与重点、政治知识解读与习得。四个观测点分别用以观测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农村精英在农村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政治产出、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状况。

再次,为不同指标设立评估等级或赋予指标值。依照农村精英在促进各项指标现代化方面作用水平的不同,评估等级分为高、中、低三个位阶。最终指标设计见表1-1。

最后,确定观察个案。由于研究对象时间跨度较长,有关农村精英及农村政治状况的数据汇集存在一定难度。为使研究具体准确,笔者试图通过山东省L市L村个案观察,对该村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四个不同时点的政治发展状态进行截面解剖,分析其中农村精英所引致的变迁特征。之所以选取L村个案,一是其地处鲁中(山东中部)。交通位置便利,公路铁路交错,容易受改革开放潮流影响。但又不像东南沿海发达农村那样属于某种改革开放典型。二是它多姓杂居,各姓在保存自己部分传统记忆的同时,又因密切交往形成了共同的村庄记忆,但这种记忆并未使其像西部或南方某些农村那样强力保持原初风貌。笔者认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政治变迁的平均或中间状态。

二、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山东省L村指标观察

L村姓氏众多,计有蔺、李、闫、马、朱、刘、杨、申、亓、魏等十几姓,以蔺、李姓人数为最,但财富、权力、声望等资源分布并不局限于蔺、李两大姓;各姓总体上处于小片聚居、大片杂居状态;社会事务在各姓内部与各姓之间错综交织。L村经济经过长期发展,已在作物种植、砖瓦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向工厂化、公司化的农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多种产业形式迈进;经营形式也从集体经济为主走向重视培育个体、私营经济。因此,L村精英活动与政治发展主要在社会事务复杂性、经济事务逐步多样化背景下进行。

(一)1978年L村精英与政治发展状态

1.政治组织:村内精英主要为政治精英,其权威基础在于正式权力安排,精英的政治表现为上级看重。这些精英即当时大队、小队干部,主要包括:朱姓大队书记1名,闫姓副书记1名,蔺姓民兵连长1名,蔺、刘、李三姓生产队长4名。精英所任职务在撤社建镇之前没有变化,任职倾向于终身性。非正式民间组织不存在。

2.政治参与:政治精英们热衷于服从上级公社指示。习惯由大队干部领导、以生产队为基础组织群众活动。政治选举、协商活动很少,村民主要受各姓政治精英诱导或控制。各队村民尽管有一定的姓氏或宗族观念,但宗族事务在大队统一活动情况下趋于沉寂;加之各姓政治精英私人关系良好,村民间并无宗族性冲突事件发生。

3.公共政策:生产队所获被用于统一分配,村庄经济包括一片果园、一座小型砖窑,其产出主要供本村自用。因此,决策方面并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其优先选择在于利益均等化和秩序稳定。

4.政治意识:政治精英们通过传统文件宣读与喇叭广播,由大队干部或生产队长把村民及时组织起来,引导村民学习上级公社或中央政策文本,农村小道消息较少。村民在参政意识上主要靠大队和生产队干部动员。

(二)1988年L村精英与政治发展状态

1.政治组织:上级镇政府对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比较重视,自上而下给予L村特定权力安排,指定政治表现好的李姓大队书记1名(撤社建镇以来,L村至今保留传统大队称呼),推荐闫姓村主任1名,原蔺姓民兵连长留任村治安委员,推荐闫姓妇女主任1名。原4名蔺、刘、李三姓生产队长相应调整为村民小组组长。另外,蔺姓、李姓、刘姓等建筑技能较高的技能精英出现,在他们带领下,建筑技术较好的几十名村民自发组织建筑队,主动承包村内外民房建筑工程。由各姓人员自发组成的两个丧务理事会出现,主要是分片(以大队办公室为基线,将L村划为前头、后头两部分)处理各自区域内的丧事活动,并从中涌现出了一批社会精英。但技能精英与社会精英及其相应活动并没有对既有正式村组织体系形成干扰,因此能够得到大队干部认可。

2.政治参与:政治精英们因产生于自上而下的指定或推荐,对上级镇政府指令惟命是从。《村组法》规定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流于形式,村民在村务管理上受各姓政治精英控制,村务不公开,相关信息主要由书记、村主任尤其是书记掌握。各小组长由于受书记、主任掌控诱导,各组村民内部尽管传统宗族性事务复生,但相处融洽。

3.公共政策:在经济方面,原有果园已转为粮食用地,经济事务局限于原有砖窑的承包和扩大生产,以及催公粮、收提留等方面。由于砖窑、提留能够为

大队公务接待以及干部事务开销提供特定资金来源,大队干部们极为重视砖窑收益和提留收取,核心考虑在于谁承包能交更多利润、谁催粮能收更多提留。在社会文化方面,大队干部对村小学建设与管理付出了努力,积极兴建或扩建校舍,多方抽调或聘请教师。因此,效率、效果成为公共决策的优先选项。

4.政治意识:政治精英们主要使用喇叭广播,向全体村民播放各类政策文件;村民按通知做事,并没有主动参政意识。同时通过定期在大队办公室外放电视、放电影等形式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村民们在精神上开始放松。村内小道消息、流言或谣言偶有发生,但都能在定期的电视电影集会场合得到澄清。

(三)1998年L村精英与政治发展状态

1.政治组织:由于新《村组法》颁布实施,镇政府指定刚回L村的闫姓复员军人为书记:该书记经受部队锻炼,见过世面,年富力强,因此被寄于厚望。村主任则通过镇政府推荐,村民代表选举,由李姓人士担任。原蔺姓民兵连长仍留任村治安委员,另一闫姓妇女被推荐为妇女主任。4名村小组长由书记和村主任在蔺、刘、马、李四姓家族力量、声望较大的人士中选任。此时村内精英除政治精英、技能精英、社会精英外,拥有小型加工作坊、商铺的杨姓、马姓经济精英出现。民间组织除原有公开活动的建筑队及丧务理事会外,搞生姜种植的蔺姓、杨姓、李姓农户技能交流密切,但并未形成特定组织形式。

2.政治参与:随村务公开制度实施。政治精英们在服从上级决定、指令基础上,开始有选择的通过大队院墙张榜、喇叭广播等形式公开电费、公粮、土地承包等事务。但公示内容偏向于未完成任务的农户或村民名单,往往不涉及大队内部财务问题。各小组长仍受村支书、村主任掌控或诱导。各组村民除种好自家地外,忙于就近务工赚钱,并不关心村内事务,村民间也无群体冲突事件发生。

3.公共政策:在经济方面,原有砖窑经营不善。大队干部们不断更换承包人,但效果不理想;在新式砖瓦加工技术的竞争压力下,传统砖瓦窑已走到尽头。除加大催公粮、收提留、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外,大队干部们开始谋划公路沿线地皮出租,以带动小型商铺、饭店、车辆维修、棉线加工等行业发展,谋求更大利润。在社会文化方面,村小学生源不足,与邻村小学合并已成定局。因此,效率、效果仍是公共决策的优先选项。

4.政治意识:大队原有的放电视、电影等文化娱乐形式取消,因为家家都有电视。大队干部仍主要使用喇叭传达政策精神,但这些精神却被大队干部、小组长们人户催粮和收款行动所扭曲。村民对村内公共事务感到厌烦,不愿同村干部合作,干群对立情绪产生,甚至出现对抗事件。

(四)2008年L村精英与政治发展状态

1.政治组织:在镇领导鼓励和支持下,蔺姓种植能手与魏姓建筑能手搭档参选大队书记和村主任成功。李姓中年男士被选为治安委员,李姓女士当选妇女主任。4名村小组长由书记和村主任在蔺、魏、马、李、杨等几姓副业较好的男士中选任。技能型精英与经济精英开始融合,并进一步扩增到水利服务、渔业养殖、塑料加工、餐饮服务、农产品加工行业。民间组织除原有建筑队、丧务理事会外,从事各类新兴服务、加工业的精英和村民开始形成行业利益,但尚未明确结成特定组织。

2.政治参与:由于新一届书记及村委会选举活动的广泛宣传,村民政治参与热情被激发,他们认识到深入参与投票、选举、协商等村务活动的重要性,开始关注村务是否全面公开,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硬化路面等)、土地对外承包租赁等事务。无论就村民、村干部还是其他类型精英而言,这些公共事务的进展直接关系到个人经济利益与家庭生活。他们都对不利于己的事务状况公开抱怨,的内部因素开始积累。如遇特殊激发场合,随时可能发生。

3.公共政策:在经济方面,首先是“三提五统”等提留统筹已经取消,农业费改为农业税,中央对粮食种植实行农户直补。但粮食种植依然没有多少利润可得,大多数村民试图依靠种植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谋求农业收益;其次,具有一定社会关系和经济资源的村民开始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展开实际行动,或贷款建厂,或贷款搞物流等。在社会文化方面,村小学早已改成幼儿园,小学生被集中到镇中心小学;村民们忙于赚钱谋求个人或家庭发展,对村集体文化建设缺乏兴趣。因此,效率、效果仍是公共决策的优先选项,但公平尤其是机会与资源的公平配置对L村人而言愈发重要起来。

4.政治意识:由于积极或被动参与村干部选举,加之各项公共工程的推进,村民开始对村庄政治产生浓厚参与意识,甚至许多人觉得自己在选举投票时非常重要。现代化的扩音喇叭介绍、自制海报、广告、资料或文件复印成了村民熟悉的活动宣传形式,但小道消息、流言不断。村民之间、村民与村干部、村民与其他精英之间既合作又斗争,他们的思维范式都明确趋向自我中心。

(五)指标分析: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

通过综合L村四个年度截面指标情况,并依照表1-1所列标准,评估结果可见表1-2。

据表1-2,可形成L村精英对该村政治发展影响的大体认知:

1.在政治组织上。L村精英作用水平经历了一种从低到高的过程。精英类型的不断扩展及流动能力的提高。为政治组织权威基础与结构的丰富稳定提供了条件。精英类型的扩展也为非正式组织的产生与运作提供了可能,但非正式组织并未给现有政治组织带来破坏性影响。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各在不同权威领域内发挥作用。

2.在政治参与上,L村精英作用水平经历了一种从低到高的过程。村干部从控制或干扰村民参加集体事务、不愿公开村务逐步过渡到主动引导村民参加投票选举活动、公开讨论集体事务(尽管各种贿选行为时有发生)。而随着经济事务与自身利益关联度的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在不断增加。

3.在公共政策上,L村精英作用水平并不高。村干部的政策导向从偏重于以均等化实现政治稳定逐步过渡到偏重经济增长,在决策上主要把效率、效果放在突出位置,有关环境、文化、社会要素的考虑并未成为决策的重点内容。

4.在政治意识上。L村精英作用水平经历了一种从低到高的过程。政治知识的宣传形势在不断改进或现代化,其来源从村干部放喇叭逐步过渡到现代媒体。村民参政意识在2008年得到充分激发,他们对各种政策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其个体权利意识逐步突显。

从以上情况来看。可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总体上经历了一种从低到高或由弱变强的过程:农村精英发展或能推进农村政治组织、政治参与、政治意识的发展,使之向社会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演进。但对公共政策或组织决策而言,农村精英的影响力有限,尚未使之达到应有的社会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而且,不论就地域还是就政治发展的内容而言,农村精英对农村政治发展的影响力并非都是均质的。

三、农村精英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L村个案来看,农村精英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其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它们制约着农村精英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为:

(一)农村精英总量偏少,难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发展动量

2008年L村拥有1800多人口,能因政治、经济、技能等因素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精英数量约为28人,其分布情况是:蔺姓5人、李姓7人、闰姓4人、马姓4人、朱姓1人、刘姓2人、杨姓1人、申姓1人、亓姓1人、魏姓1人、焦姓1人、孙姓1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56%。精英缺乏使农村事务开展缺少集中带动力量。原因有二:一是村民联系更多依靠熟人关系或小圈子;村集体事务的推进则需不同类型的精英在这些数量众多的家庭、小圈子之间做大量协调工作。二是精英虽然对普通村民具有示范作用,但村民的传统保守心理使其倾向于认为,这种示范只有在数量上达到一定规模,才能避免自己跟进或冒进的风险。

(二)精英外流,且外流精英缺乏推进本村事务的意愿与行动

L村人认为,但凡有能力的人都应进城而非呆在村里。L村除了考大学的青年人留在城市外。当兵出去的人也几乎无人愿意回村,1990年代进乡镇企业的青年人也绝大多数留在了企业所建生活区。而且,村内一些精英一旦致富或有机会变成城里人,便大都搬往市区居住。精英外流后,因其生活、工作、社会联系更多以居住地为核心,与本村的联系便逐步减弱,他(她)们影响或推进本村事务的意愿与行动也相应变弱。L村有人在外地或本地城市的银行、政府、事业单位任职,但他们对本村的贡献乏善可陈。

(三)精英群体内部流动性偏弱

某种精英转变到另一种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位置的难度很大。主观而言,一种精英一旦产生,便容易形成某种惯习;而且,精英们最终都通过成本一收益计算考虑转变行为所能带来的物质或精神收益,不同精英因其不同发展路径积累起了不同的资源优势,转型则往往面临较大的机会成本或损失风险。从客观方面说,精英转型尤其向政治精英的转型受到乡镇基层政权约束,乡镇政权甚至拥有农村事务的最终决定权。

(四)精英影响偏重于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后台权力支持,在知识技能、经济资源积累方面仍未达到有效拓展政治事务的程度

1970年代以来L村传统政治精英持政及各类能人向村干部转型,之所以能得到上级政权认可,一个重要因素即在于他们与上级政权重要成员间具有特殊社会关系或是历史形成的亲友、地缘关系。或因为对上级的忠诚。这种社会关系或后台权力也为村民看重,因为它们能给村里争取到更多资源。相比之下,那些在农加工或商业流通上取得较大进步的经济精英,因其资源规模尚未达到深入影响全村公共事务的程度,特殊社会关系或后台权力的缺乏将制约其政治拓展。

(五)精英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政治参与、公共决策更多取决于利益驱使、机会环境而非科学知识

利益驱使意指农村精英更注重农村事务所能产生的经济收益或实惠;机会环境则主要指上级政府或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L村精英在政治参与和公共事务决策上很少有科学化程序,但仍能获得村民的主动或被动承认,除了受利益驱使的村干部努力推动外,还因其顺应了国家或地方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政策潮流。比如2008年镇上征用L村土地建设化工厂项目、市里征地建设铁路复线项目并未得到L村干部和经济精英的反对;相反,他们把这种征用看成是谋求发展的重大机遇。有关经济、环境、社会的平衡协调则远远超出了农村精英的思维范畴。

(六)精英影响往往受到基层政权的直接约束

尽管2006年来“三提五统”等行政任务已经取消,但基层政权对农村政治事务的控制并未减弱,因为农村政治组织是基层政权的神经末梢与行动手脚,也是其最直接的管理对象。同时,近年来农村公共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基层政权除了认识到项目管理与监督的必要性外,也看到了从项目谋取利益的可能性。在,L村水泥路修筑、水沟挖掘、自来水铺设等项目中,都能看到镇上官员早晚忙碌的身影。

四、引导农村精英发挥积极作用的主要对策

(一)通过知识技能培训、工商信息沟通、金融财政扶持加大农村精英培育力度

在知识技能方面,可由政府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聘请、招标等方式提供培训,也可由村集体或其他农民组织根据自我需要开办培训中心、购买培训服务。在工商信息沟通方面,政府可通过指定信息中介或工商信息主管部门向农村定期、不定期工商信息,形式可采取电视、广播、海报、宣讲、电脑信息港等等,其好处在于可使农民避免社会非法中介信息的误导。在金融财政扶持方面,应当降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门槛、扩大信贷范围,对发展迅速或具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精英实行特定优惠、减免、奖励政策。通过以上扶助措施,可以培养更多的农村精英,形成更大的农村政治发展动量。

(二)建立外流精英信息库和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外流精英对原籍村的帮扶作用

与乡土精英相比,外流精英往往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外部联系、更丰富的知识技能和经济资源。通过建立外流精英信息库和定期联系制度,可加强农村与外流精英间的信息、感情沟通,借重外流精英回馈乡里的报效情怀,促进他们对本村公共事务发挥特定扶助作用。与政府等其他扶助主体相比,外流精英可能会更容易被村民接受,因为外流精英对他们来说即最生动的改革发展实例。在信息库建设上,可侧重于外流精英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特殊技能等内容。在定期联系制度上,应实行专人专线联系,联系内容侧重于本村开放发展的新面貌、新机遇。

(三)通过农村精英定期评价,促进农村精英内部公开公平流动

与上级政权相比,村民对本村精英的了解可能会更详细更直接。因此,对农村精英德、能、勤、绩的评价。可由政府或第三方定期开展村民匿名调查,监督评议、干部选择权利将更多地放到最有发言权的村民手中。调查方式可采取结构式电话访谈、入户访谈、问卷调查或无结构式深度访谈等等,调查评议结果则相应作为农村精英奖励、信贷、优惠减免、干部推荐、干部选举的重要参照。

(四)为愿意向政治精英转型的各类精英建立某种个人资本保值增值手段,在促进其现有资源公共贡献能力的同时,弱化社会关系或后台权力背景的重要性

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社会精英在向政治精英转型时会考虑其原有经济或社会资本的机会成本,如果为这些原有资本建立某种保险措施、保值或增值手段,一则可以解除各类精英向政治精英转型的后顾之忧:二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弱化或避免其转为政治精英后的“经济人”倾向,增强“公共人”动机;三是可能会激发精英提高其现有资本或资源的公共贡献能力,增强村民的认可与支持度,弱化精英转型时的社会关系或后台权力背景。这些保险措施、保值或增值手段可能包括:资产保险、工作保险、老年保障金、风险基金、所得税减免、提升信誉等级、声望与业绩宣传等等。

(五)通过更具针对性的政治参与、公共政策培训。提高农村精英的参与和决策能力

其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由政府提供远程或现场政治知识、公共政策培训,培训师可以是政府官员,也可以聘请高校与科研单位人员;培训方式可以是教材宣讲,也可以是村民自治示范县或示范村的案例观摩与探讨。二是由村集体根据需要自己组织,聘请专业人员长期或定期对本村公共事务、政治参与、政策制定过程进行现场诊断和发展设计。三是政府、村集体、有志于农村公共事务的个人、社团、公司多方联合,共同对农村政治参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进程进行综合评估与优化设计。

(六)增强农村基层政权的公共服务性质,弱化其对农村事务的外部约束

在中央政权农村战略大局既定情况下,对农村发展的最大干扰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农村基层政权――党政联合办公的乡镇政权。从理论上说,乡镇政权的核心定位应当是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直接为中央政策与农村发展服务的基础环节。因此,可采取建立一站式或阳光服务设施、优化服务流程、深入偏远农村建立服务代办点等方式直接为农村民众提供全程、便捷的公共服务。果如此,则有可能在服务的同时弱化其对农村事务的干扰与控制,使农村精英获得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