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Poor Undergraduate
【中文摘要】 贫困大学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国贫困人口的基数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关系到其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淘汰,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成才方式。改革开放的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使高校学子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新的要求,更加主动地做出调整和适应,更加注重对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意识到成才的条件,不仅仅需要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知识,更要有远大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坚强的意志,创新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赢得竞争的胜利,同时,更加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是具备优良素质的基本要求。可是,对于那些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学生,每一步都是一个新起点,不良的心理状态是阻碍他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的,认识到一个人在心理健康上多一分弱点,就会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多一分阻碍和损失。因而,主动地使贫困的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的要求。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带有普遍社会性的大问题,甚至影响了当前高校的发展与稳定。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贫困使大学生心灵深处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挫折感,从而导致了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性格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高校在经济帮助的前提下,也要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压力,要增加激励措施,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贫有效结合的原则。在进行“缓、补、减、免、保”的同时不断加大“奖、勤”的力度,使贫困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对贫困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给贫困生以关爱,开拓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家庭环境和他们特殊的生活经历所造成的。他们一般学习都很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对,显得呆板。我们在关注他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更多的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有助于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另外,要帮助贫困生确立合适目标。“态度决定一切帮助贫困大学生正确对待贫困,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贫困学子在确立自己的期望水平时要注意从自己的智力状况和自己所能付出的努力程度为调整目标,最后将目标梯度化、体系化。应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健康辅导工作,将其作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加紧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探索形成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心理咨询工作方案。
【英文摘要】 The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lso the successor of the socialist career. The poor population base figure in our country is big, s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is important to not only their personal growth b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hole national quality. With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s replaceed by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gradually. Multi-mode of becoming person with ability is offered by education which is on diversification. Composite model talent is called by the reform andopening-up society., so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is faced with drastic social competition and new requirement. To become a useful person , university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one's own overall quality which includes not only strong physique, abundant knowledge but also long-range ideal, correct values view, strong will, the ability to create, wholesome personality and upatanding social adaptive capacity. Only the all-round developing person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win the victory of competition. They tha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own psychological health , think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the basic demand with fine quality.However, each one-step is new jumping-off point to those students coming from the poor country . So the ill psychological state is the greatest obstacle of hindering their studying, living, working. Yes, realizing one weakness at one person’s psychological health is one hinder and loss to one's 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o make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accep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o becom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question has already become a big prevalent sociality problem which i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by the government ,society, paterfamilias of students, university, poor students self .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y have even influenced by the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question . Economical heavy load often result in enormous spiritual pressure in psychologically. A kind of setback sense must been produced in soul deep of poor undergraduate by their difficulty. Thus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sychological obstacle that includes feeling self-humiliation, blues, anxiety, unsociability and self-denial is resulted in. Some students become poor students which both economy and mind are poor. The university should help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get rid o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n the premise of financial help. Effective integrate of material help and spiritu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inciple should be insisted . The spirit that they would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 and become self-sustaining and the duty sense to return the society should be cultivated while they accept economic help from society. The correct psychology guid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love should be bestowed to the poor student to open up the spirit that they should constantly strive to become stronger.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 is mainly caused by home environment and their special experience of life. They usually study very diligently, but because of incorrect learning method ,their study looks stiff. We carry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一、贫困生心理误区的成因
贫困生大多成长在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而高校却是一个云集着社会各个阶层孩子的综合体,况且贫困生的数量毕竟只占极少部分。这就注定了贫困生与那些受过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所谓富裕家庭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会产生种种不适应。比如:环境的不适应,农村和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譬如手机、电脑甚至饭卡,都不会用,这就是一种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从小受过良好素质教育的城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更接近大学的素质教育,而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大多靠“死读书”在学校出类拔萃,所以在强手如林的大学校园,他们会渐渐失去优势,面临着重新定位,这又是贫困生面临的一个不适应;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因此,以农村为中心的文化习惯在城市必然遇到冲击,这也是贫困生面临的一个不适应。除此而外,贫困生还会产生其他心理的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很自强,甚至很自负,但事实上内心很脆弱、很自卑,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很快得到理想回报,就会变得消极,不再试图改变自己,由此使自己的心理产生扭曲的现象。
对此,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贫困生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得他们难以适应新环境,从而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极大压力。不仅如此,这些贫困生的父母们还要给他们再加上一份压力:他们的父母几乎把改变现实,摆脱贫困的唯一希望全寄托在冲出重围考上大学的儿女身上,这种很高的期望值无疑是更沉重的压力,就是在这种多重压力下,部分贫困生心理问题才更加突出。
二、贫困生心理误区的表现
1.自卑感强烈。经济上的拮据,生活上的困难,使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具体表现就是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沉默寡言、抑郁孤僻。
2.人际交往困难。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贫困生除因家庭贫困而自卑外,还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对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感情上的激烈冲动、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就是:他们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矛盾和冲突,他们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要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3.心身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问题又时刻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们长时间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的匮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
以上种种表现告诉我们,在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除经济上和物质上的资助外,我们更要从心理、思想上引导和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勇于面对困难,正确认识现实,准确把握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使他们具有自强、自尊、自爱、自信、奋发、坚韧的健康人格。
三、贫困生心理引导与思想教育
1.从贫困生的心态差异入手,强化国情教育
贫困生来自不同家庭、地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遭际又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心态各不相同,由此我们在对其实施心理引导的时候,既要注意解决他们面临的共性问题,也要注重解决个性问题,应根据贫困生不同心态特点,把经济上的援助,生活上的关心,心理上的安慰结合起来,尤其要注意融入国情教育,这样才能收到较好效果,才能使这些贫困生的人格远离孤独、远离孤僻,全面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首先,要让贫困生明确,社会主义大学不会让优秀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要通过资助让贫困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学校对贫困生的关心,使其振奋精神,奋发成才。其次,要引导贫困生对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有充分的认识,做事情要从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面对贫困,摆正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怨天尤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再次,要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因为在艰辛的劳动中,他们才会真正体谅到父母、国家的难处;因为通过艰辛劳动的磨练,才能激励他们自强不息。
2.从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入手,强化劳动“扶贫”的观念
现在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非常支持,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基础上,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先自助、后他助”,“有偿在先、无偿在后”,“以酬代补”为目标,逐步建立高校学生经济资助运行机制,设法使各种补助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兑现。具体操作时,可以逐步减少困难补助的额度,转而加大对勤工助学基金的投入,通过勤工助学活动,把对贫困生的扶助从无偿变为有偿,使资助工作既能发挥经济上的功能,又能发挥心理上的慰藉、思想上育人的功能。在此,要注意的就是,学校应该积极挖掘图书馆、食堂、报刊亭等校内资源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合理安排、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这些岗位上参加勤工助学的公益劳动,让他们既能获得报酬、弥补经济困难,又得到生活能力,乃至思想品德的锻炼。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好处不言而喻: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将所从事的活动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第二,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心理上不再会有被施舍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三,可以使贫困生增添一份责任感,理解劳动的艰难,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使贫困生明白,应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
3.从经济帮助入手,强化学生人生观教育
针对高校贫困生人数有增无减的状况,国家为使家境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大学,从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学校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予以落实,尤其要对以下几种类型的贫困生,特别给予关心:对那些因病住院治疗,无法交纳需要学生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而设立大重病困难补助基金;对那些因家庭遭际突然变故而面临辍学的学生设立阳光补助基金;对那些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减免对象给予学费减免,比如低保护家庭、烈士子女、孤儿、双下岗家庭的学生。此时抓住时机再予以心理引导,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生此时更容易在感情上接受老师的说服教育。利用这个时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强化贫困生思想引导: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真诚的关怀和帮助,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学校的感恩情结;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正确认识物质与人生的关系,正确理解人生追求的目标是在于奉献社会而非攫取名利。
4.从宣传贫困生成才的典型入手,强化榜样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发达,思想的更新更是一日千里,所以要利用好现代技术和观念,使之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左膀右臂。
1 网络互动课堂模式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的日臻成熟,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强调以人为本,改革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填鸭”“诱导启发”“以知识为中心”,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互动学习,把教学过程还原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基于网络课堂的“情境参与”(图1)模式和“问题探究”模式(图2)组织教学。
2 创设数学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除了数学课堂上的“实验”探究,笔者还经常创设一些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将学生学习的地点由课堂扩充到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运用所学解决一些简单的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如教学“利息和利率”时,笔者利用活动课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将自己的压岁钱进行储蓄,并计算相应利息;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笔者组织学生到操场、田地里去实际丈量,计算土地面积;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笔者组织学生测量学生宿舍的长、宽、高,进行粉刷宿舍楼的开支预算;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后,笔者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圆柱形粮仓的直径和高,计算粮仓的容积。实践表明,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笔者把全班学生分成8人小组,每组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以及学具。小组长负责具体事务,其他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一起动手,有的折纸,有的计算,有的记录,有的分析,有的进行观察、思考,然后共同探究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小组成员间形成统一认识后,接着全班一起探讨,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合作,教师适时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学生共同归纳出准确、规范的数学术语。通过数学“实验”教学,教师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协作精神。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实物(如牙膏盒),用眼看一看,用嘴数一数,用手摸一摸,感知什么是表面积;然后学生用剪刀把牙膏盒剪开,得到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结合实物,再说一说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中长、宽、高中的哪一组数据;最后自己想办法算出展开图的面积,也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剪、拼,进行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最终自己得出结论,既经历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又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掌握了科学的认知方法,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3 设计新颖,激发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千方百计地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和有趣的练习,这样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后,要让学生巩固和比较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如果只出一般试题让学生计算,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于是笔者设计表1让学生填写。这里用字母代表数,渗透了代数意识和对应思想,为以后学生学习代数打下基础,而且题型新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学习兴趣高涨。
4 注重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评价的掌舵人,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独具慧眼,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肯定他们在各方面做出的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各有所长,各得其乐。人性的弱点是这样的: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忽略别人的优点。但是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就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另外,教师更要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评价,多引导、多鼓励。举世闻名的大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个残疾人――盲、聋、哑,面对无光、无声的世界,她曾经暴躁易怒、破坏东西、不吃不喝、性格孤僻……但是自从遇见凯丽文老师,她变得乖顺了,懂事了,有了笑容,能发声说话了,能用心感觉世界上的颜色了,以至于她后来上了大学,还成了世界上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大家不难看出,她的启蒙老师的耐心帮助、毫不吝惜地使用鼓励语言给她带来多么大的帮助,甚至可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是充满爱心的、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鼓励性的语言。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 衔接模式 职业教育 协调发展
鲁昕部长多次在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与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两者的衔接是多方面的,如宏观的学制,微观的课程;有形的教学模式,无形的培养目标等等。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五年一贯制模式
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
(二)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三)直通车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学习两年,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完成中专学业,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一贯制和对口招生模式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二、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招生制度限制。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只有5%,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出路没有普通高中学生出路广,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只能选择高考成绩处于“低分段”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对象应该具有全纳性特征,即职业教育院校应敞开大门,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应该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限制和排斥不仅违反了职业教育的“平等”原则,而且使高等职业教育不得不从低级职业教育开始,甚至是在重复中等职业教育。
(2)培养目标衔接不够。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更高层次技术培训的基本要求。
(3)课程设置不协调。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往往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合作。主要体现在:文化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有重复现象,有的专业技能课甚至有中、高职倒挂现象,等等。尤其是在文化课方面,很多中职学校轻视理论和文化知识学习,有些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文化课或被删或被减。
(4)教材使用不衔接。中职教育文化课教材更新速度慢,既不与普通教育接轨,又不与高等教育衔接;专业课教材缺乏系统性,中职教育多采用高职教育的压缩版本,高职教育则以中职技能培训教材或普通高等教育教材为蓝本,缺少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特点不突出。
三、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实现中高职教育良好衔接。
(一)构建科学的中高职衔接体系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职衔接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地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Wang Tao; Zhong Kaixiong; Zhang Jian
(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梅州 514015)
(School of Life Scienc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和扩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逐年上升。如何在高校帮困助学工作中实现育人的目的,是当前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即从我国高校帮困助学工作的现状出发,探求帮困与育人的有效结合机制。
Abstract: As the reforming of the charge system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in recruiting in our country, the number of the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is increasing. That how to realize the aim of cultivating people in 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 work is a major issu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hesi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ent aid in our country's university, will search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student aid and moral education.
关键词:贫困生 帮困育人 机制
Key words: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financial aid and educ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78-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到制度的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多。据初步统计,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下同)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增多的今天,做好帮困育人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才的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我国高校帮困育人的重要性,研究它的实现机制,成为当前高校帮困助学育人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
1目前高校帮困工作的现状
从1999年开始,在国家的指导下,通过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高等学校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奖、贷、助、补、勤、减等多项措施构成的帮困助学体系[2],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但是,目前的帮困助学工作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援助,缺乏将帮困和育人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有效机制。主要体现在:
1.1 重视经济资助,忽略思想引导目前多数高校将帮困工作的出发点和重点放在经济资助体系的完善上,放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上,与多元化资助体系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其存在的问题已经远不止物质贫乏,还有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和思想,比如攀比、虚荣、自卑等,甚至不少性格内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找不到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变得自卑而不知所措,失去人生追求和目标。
1.2 注重单向给与,忽略双向互动目前,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得到资助时,只是单向的接受资助,而没有回报社会的意识,少数受资助的同学也想有所回报,但缺少感恩社会与回报社会的平台。长时间后,单向的资助形式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容易使学生失去自身主动性。这样的帮困助学方式容易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等、要、靠”的思想,等待家庭节衣缩食,等待学校的助学金,等待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等。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也给学校和社会的帮困工作造成了被动。
1.3 注重生活帮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既要面对学业、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又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期望,相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就更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的问题,他们不便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甚至是班级活动,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个别学生会由嫉妒心理转变为仇恨心理。目前,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但缺少根据个人身心特点采取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引导。
2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建立帮困育人长效机制的构思
高校帮困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庞大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是一工程关系到校园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帮困工作是育人工作的有利保障,育人工作是帮困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有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建立起帮困育人的长效机制。帮困与育人相结合机制的构思:
2.1 解决思想困惑,培养健康心态大学是学生由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需要把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引导当作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过程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注和经济资助放到同等位置。
这需要做到心理上重视和思想上引导。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委主动了解、关心他们,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情况特别严重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中心进行重点跟进。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思想,增强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的意识。
2.2 加大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3]。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学生凭借信用,按相关程序就可以贷到学费和住宿费等,等学生毕业后就需要及时还利益和本金。但是部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不能较好地履行合同及时还利益,甚至部分学生恶意拖欠,这不仅影响了银行对学生本人的信用评价,而且还影响着银行对学校的信任度,进而直接影响到未来银行向该校学生贷款的金额。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这样不仅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懂得诚信做人,从而促进资助资源的有效使用与合理分配,推动助学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此,高校应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诚信系列教育活动:举行助贷签订协议的承诺仪式,组织观看诚信教育电影,组织学习优秀校友的健康成长之路等,从而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意识。
2.3 以勤工助学为平台,引导学生自强自立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锻炼了能力,获得了经济来源,逐步培养了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
励志教育要以典型榜样为旗帜。要加大力度在校园内宣传学习,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自立自强的典型榜样学生,从而在校园中营造一个劳动光荣的氛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白勤工助学不是可耻的行为,这不仅可以获得生活支撑,而且更可以培养求真务实的健全人格。这有利于自身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健康发展,也是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的需要[4]。
2.4 注重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个别学生都不知国家助学金是怎么会事,只是单向地去索取。因此,加强对接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感恩教育可以把这种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5]。
知而行远,这就需要首先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要让他们明白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成长是高度关心与支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充满殷切的期望。
树立感恩典型,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典型人物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接受资助的学生,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习成才、感恩社会。开展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救灾捐助、敬老助残和给父母一封信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关爱,并培养感恩之心。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只是帮困工作的基本目标,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使他们能使他们能够自立自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成才,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应将育人工作与帮困工作有机结合,建立起完善的帮困育人长效机制是当务之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08年全国普高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况,人民网:.
[2]崔小璐,陈小琼.我国高校帮困育人的主体和实现机制[J].教育与人才,2009.2.
[3]戴双兴.构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事业的发展[J].实事求是,2004.2.
[4]刘国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J].山西离等学校杜会科学学报,2000,7.
[5]郑婷婷.应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