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宣泄大众情绪,化解深层焦虑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尤其是都市人,大多已经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
然而,伴随着这一喜人的变化而来的是都市人巨大的生活压力。都市人已经越来越处于深层的焦虑,如:住房、就医、升学、工作等。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处于信息洪流中,犹如没有根的浮萍,无所适从,不知道怎样适应现实环境、工作环境、快速流变的生活环境。
《调解现场》栏目的开办,正好可以舒缓市民的深层焦虑。它的选题切入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切入到现代人深层焦虑的点上。而且在做节目的时候,一般是请四方――当事人双方、节目主持人魏灵洁以及栏目的金牌调解员就一个话题、一个矛盾进行叙述、分析及调解。如2011年2月28日播出的《生活压力,压碎了我的家》。作为丈夫的叶先生,长期在外打工养家,而妻子叶女士每次打电话谈的最多的就是钱。经过栏目组的调解,长期相隔两地的夫妻陈女士与叶先生二人最终答应给彼此半年的时间,来挽救自己的家。正如在节目最后编导手记所写的那样:“生活的压力有时的确让人喘不过气,但是,让我们克服困难直面生活的理由是彼此的关爱……”这段话,不仅是针对陈女士与叶先生,更是对电视机前千千万万的“陈女士”与“叶先生”说的。或许就像现场的调解员所说的那样,陈女士反复提钱,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压力迫使她必须在乎钱。而这一问题存在于中国众多夫妻的生活当中。通过该栏目,或许可以帮助有着类似问题的夫妻,缓解他们因为深层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焦虑,甚至帮助他们构筑和谐的家庭。
有些问题比较单一可现场解决,有些问题则比较复杂,在现场得不到解决。尽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让当事人把郁结说出来,由调解员帮助找到症结,同样可以舒缓人们的焦虑心情。
调适孤独心理,化解冷漠孤寂
人是群居动物,然而,市场经济是一种突出个性,强调竞争,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体制。人们从过去一切交由组织,到现在一切必须自己打算。为了个人的生存,人们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交际圈日益缩小,因而常常陷入孤独的泥沼而找不到出路。
《调解现场》栏目组看见了社会心理的这种病态,所以把选题的注意力放在了这一点上,使节目内容切合社会的需要。这样一种内容的锁定、调节的方式,让受众感受到的是一种关心,即世间还是有温暖的。这不仅仅是对节目的求助者而言,在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的观众亦会感同身受。
这可以用格伯纳的“涵化理论”来解释。即“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真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收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这种倾向就越明显。即电视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涵化或是培养、教养了电视观众的现实观。” 《调解现场》正是利用电视媒介,向观众传递出相互帮助的信息,并且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影响是巨大的。2011年5月5日《争吵中摇摆的承诺》,讲述的是半路夫妻在一起生活五年之后分开。但是,前夫在离婚后未能履行当初的承诺――支付前妻一笔拆迁款,面临生活窘境的前妻遂求助栏目组。然而在节目一开始,两个人就互相指责对方在婚姻生活中的不是,指责对方在节目中撒谎,前夫甚至一怒之下,扔下一句话:“钱,我一分都不会给你”,离开了现场,致使调解中断。但是,调解员并没有放弃。在其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前夫重回现场。而前妻也一改之前的盛气凌人,流下忏悔的眼泪。最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整个调解过程中,主持人与调解员始终本着为民解决问题的宗旨,希望通过交流的方式,让这对前夫妻能够卸下面具,拉近他们的距离,通过心与心的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调解现场》这种注重当事人内心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从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打破了人们的心理防线,为观众建立沟通渠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调解现场》有助于调适人们的孤独心理,化解冷漠孤寂。
锁定伦理主题,化解亲情矛盾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需要家庭的稳定,家庭是维系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解现场》在做节目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锁定社会的伦理主题,注意化解亲情之间的矛盾冲突。
2011年1月6日播出的《亲情利益怎么选》,讲述的是一家四个兄弟姊妹在父亲死后,为父亲遗产的分配而闹出的矛盾。父亲的遗产是一间房子,恰逢拆迁,而使得这四个人闹出矛盾。这个选题突出了时下社会的一个热点――拆迁。“拆迁,拆的不是房子而是亲情。还建,还的不是财富而是恩怨。”因拆迁闹出矛盾的家庭应该不止樊氏兄弟姊妹,还有更多跟他们一样的家庭。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他们知之甚少,也不知如何处理。《调解现场》的调解员徐所长在为樊氏兄弟调解的时候,也同时为潜在的受众答疑。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主打亲情牌。这不仅是希望樊家四弟在利益面前顾及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更重要的是引导电视机前的观众正确看待利益和亲情。不要为了利益,而罔顾亲情。在这一过程中,栏目引导受众处理复杂问题时,遵循主流价值观,而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
其次,在两性婚姻当中,该栏目的选题是具有代表性的。《男人有钱就变坏吗》,涉及到的是整个社会的一种习惯理解,大多数人认为男人有钱更容易变坏。所以该期节目在为求助者调解的过程中,也引导观众有正确的认识。再比如说《农民工婚姻开启幸福生活的密码》,关注的是农民工的婚姻生活状态。“农民工”一直是新闻焦点人群,所以通过一期农民工婚姻的节目,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认知。
亲情和爱情,构成了都市人感情生活的主要方面,二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婚姻生活的质量。所以,对伦理问题的正确疏导,帮助的是同求助者类似的大多数观众,有助于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的精神部落。
《调解现场》对于现代社会的心理疗治价值,仅从上述的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当然,它的价值还不仅仅是这三个方面。《调解现场》若要做出更大的影响力,还有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主持人在引导当事人双方讲述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偏向一方,不利于引导观众辩证地看问题。第二,在调解的过程中,调解员有时会质问一方,不利于现场气氛的和谐,也使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抵触心理。第三,现代人看这种类型的节目越来越追求实惠。他们带着自己预设的结局看节目,即希望每次的调解都能成功。因此,该栏目组在做节目的时候,可以更多地选择结局圆满的类型来做,而一时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可以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播。如果栏目组能在这三个方面有所改进,节目会进一步做出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东西两部产科在2000年1月至2000年9月收治住院的孕妇进行随机抽样调查120例,按有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成两组进行调查,两组孕妇均为初产、单胎,无合并症或并发症(正常组)年龄的孕妇在20-33岁,平均年龄27±3.01
岁,孕周31-41周,平均38+3/7周;有合并症或并发症(异常组)包括合并心脏病、肾脏病、肝内胆汁淤积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妊高症、前置胎盘等的孕妇年龄在23-38岁,平均年龄29±3.79岁;孕周24-39周,平均36+1/7周。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在孕妇中晚期初次住院期间有专门护师,先对孕妇作必要的解释,然后由孕妇独立的完成问卷调查。
1.2.1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此表共二十个项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级,标准总分为50分〈1〉。
1.2.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由Zung于1965年编制,此表共二十个项目,主要评定依据为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分四个等级,按中国常模结果,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1〉。
1.2.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有80年代中肖水源编制,量表共有10个项目,大多数为1-4级评分。该量表结构分三个维度:客观支持,指个体所达到的客观实际的,可见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指个体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对所获支持的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度〈2〉。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方法。
2结果
有关心身问题的调查研究指出,在综合科门诊中,74.2%可有不同状态的医学心理临床问题,其中29.8%表现各种心理症状,44.3%可达心理障碍或称心理症的程度;心理性症状的分布为,焦虑症状占30.5%,抑郁症状33.1%,强迫症状为10.9%。
2.1两组孕妇焦虑自评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表1)
表1两组孕妇焦虑自评结果的比较
2.2两组孕妇抑郁自评结果的比较和分析(表2)
表2两组孕妇抑郁自评结果的比较
2.3两组孕妇在社会支持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2.3.1两组孕妇在社会支持评分结果比较(表3)
表3两组孕妇在社会支持评分结果比较
2.3.2两组孕妇家庭成员主要支持来源比较(表4)
表4两组孕妇家庭成员主要支持来源比较
3讨论
3.1运用心理护理的技能,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本组资料统计异常组的孕妇,其焦虑和抑郁状况与正常组的孕妇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与异常组的孕妇在缺乏客观因素或充分根据的情况下对胎儿生长发育和健康的担心有关,尤其是某些疾病是否会遗传给胎儿,胎儿是否畸形,对于合并症严重的孕妇同时担心自己是否能安全渡过分娩期等等。这些孕妇会出现多思少眠、顾虑重重、忧虑不安、紧张疑虑等表现;有些会出现言语减少、兴趣索然、懊恼丧气等自尊和自信心降低的表现。护士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抚慰法,如应用多与孕妇眼光接触、多倾听、避免称呼床号改称姓名、在产妇宫缩时多抚摸等;采用转移法,如适当指导孕妇增加一些兴趣活动、把握分寸的幽默、暗示语言等;同时给孕妇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清洁优美的环境。
3.2重视护士的个人品质和技能的培养
护士是与病人的频繁接触者,尤其对于刚入院的孕妇。产科收治的孕妇一般均在孕期的中末期,此时的孕妇正处于情绪紧张度的增高期,处于紧张中的孕妇主要表现自信心不足或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缺乏心理准备〈3〉。而产科护士的一言一行随时影响着她们高度紧张的精神,一旦有不良的因素随时可以引起或加重她们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问题。故护士更应努力学会并识别孕妇对躯体疾病出现的无效应对和不良适应的危险性,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2〉。同时护士要加强各种基础和专科技能的锻炼,学会全面地系统地对病人实施各项护理措施,以期减轻和治愈孕妇身心问题。
3.3加强孕妇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随着护理程序的运用,整体化病房的逐步开展,健康教育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具体地、连续地、动态地、系统地对孕妇实施健康教育,就必须真正了解孕妇的需求再实施个体化、针对性实施的健康教育,使孕妇在可能出现的问题上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心理应对,以减轻心理紧张度。
3.4加强对有合并症组的孕妇的心理支持
从家庭成员的主要支持来源的调查结果表明,孕妇的主要家庭支持者是丈夫和自己的父母。所以护士应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调查还显示有异常组的孕妇的夫妻支持率(93.3%)和公婆的支持率(71.7%)低于正常组的孕妇,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在婚前有隐瞒或潜伏而造成夫妻的矛盾,这时护士应巧妙地运用沟通及时得到夫妻双方的理解,为孕妇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向孕妇提供可能获得支持途径的信息,如医护人员也是提供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指导他们积极寻求恰当的帮助与支持,主动参与护理活动,自觉调整精神、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维护心身健康〈4〉。
3.5良好的妊娠心理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孕妇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敏感、焦虑、恐惧、激动或抑郁均可影响妊娠子宫的血流供应,继而影响对胎儿的氧供应,导致胎儿缺氧或营养不良,造成死胎、早产或胎儿生长迟缓,如果给与合理的心理安抚或社会支持后,可大大增加胎儿的存活率〈3〉。另有报道表明不良心理因素会影响泌乳,使乳汁减少。正确、及时、有效地心理疏导,有利于孕妇保持一个良好的妊娠心态,促进胎儿健康地生长,同时也保证了产后顺利地授乳。
4结论
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
社会交往能力 在“工作(学习)之外经常参加的社会活动”调查结果显示:10.62%的调查对象选择社会公益活动,21.29%的调查对象选择民间健身活动及组织,6.39%的调查对象选择文学艺术类活动,高达53.32%的调查对象选择基本不参加社会活动,选择其他的占8.38%。由此看来,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基本不参加社会社交活动,在社会成员广泛联系的当今社会,这些人容易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从被调查者与同事(同学)关系的调查情况来看,毕业后的多数被调查者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际交往的外延比较窄,相比较而言缺少与陌生人交往的主动性;而在校生接触紧密的是同宿舍同学,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宿舍的同学接触得比较少。
社会实践能力 调查中,78.68%的在校学生认为实践能力对自己的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日常学习中非常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有机会就会展示自己。比如当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打工等不断地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认为实践能力是职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社会学习能力 这一项主要针对毕业生进行。对于“工作的同时是否有继续学习的打算”,选择有并且做了详细计划的占25.53%,选择有但还没有开始实际行动的占46.80%,选择短时间内没有打算的占23.41%,选择完全没有想过的占4.26%。在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并有了详细学习计划的被调查者中,仍有部分人没有找到科学的或者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途径,相当一部分人承认自己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造成进一步提高困难。
社会创新能力 调查发现,72.16%的人认为如果具有创新能力,在工作中会很快地得到提升,并认为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23.84%的人认为具有创新意识,对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只有4%的人认为只要按部就班地工作,没有创新能力,一样会工作得很好。
环境适应能力 高职毕业生基本上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并较好完成工作任务。对适应工作时间的调查显示,73.15%的毕业生在半年以内就能适应工作,男女毕业生对适应工作的评价基本一致。但也有小部分同学对从校园环境一下子过渡到社会环境适应很慢,有6%的毕业生甚至在两年以后还觉得难以融入社会。
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80后”“90后”学生自傲和自负等特点,导致这些学生走出校园后不能很好地和别人相处。有74.16%的人认为自己能和别人和平共处,但有11%的人觉得自己很难与别人相处。在访谈过程中,有90%的人都认为良好的协调能力大大促进了自己工作的效率和成绩。
由以上调查可知,当前职业教育的宏观环境及氛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社会行业及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不利于高职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除了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外,社会的直接或者间接投入相对较少,企事业单位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奖励助学基金缺乏积极性,对高职层次学生的包容态度和用人导向还不够,对接纳高职学生实践、实习还不主动,等等。凡此种种,限制了高职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的机会,弱化了他们的信心。
增强高职教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对策
学校角度:构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机制 在“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大社会背景下,高职专业必须打造职业氛围浓厚、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的校园素质教育平台,使学生接受视野更广泛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增强高职学生对前程发展的信心。高职学生的高考分数确实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高考发挥失常,或是志愿填报不当,又或是在中学成绩较差。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往往对前途发展缺乏信心,尤其是在入学之初表现更为明显。针对此类现象,职业教育要从学生入校之始就引起高度重视,除了开展必要的军事训练之外,还要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专业教育、成功教育、创业和就业教育等,积极组织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寻找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
其次,广泛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实行灵活教育模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内部潜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比如校园大合唱、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辩论赛、舞蹈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及覆盖所有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增强了学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当然,现在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从点的角度讲还不多,从面的角度讲还不够广,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必须加大这种灵活的教育模式。
再次,创新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工学交替、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服务的“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平台,比如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三结合、四对准”的课程体系,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 “三通三融双证”的课程体系等等。校企合作平台,比如职业教育集团;实习实训平台,比如建立在铁路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建立在校内的各实训室、实训车间、实训演练场等。从而更加注重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增强适应性,缩短学校教学场所与职场的适应期,有效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目标。
教师角度:创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方法 建立以交往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要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的师生之间平等的、自由的、合作式的交往使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受教育状态中解脱出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交往使学生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性素质,如语言能力、责任心、同情心、社会适应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关键词]网络执政;社会管理创新;机遇;挑战;出路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25 — 03
英国学者安德鲁·查德威克认为,“互联网是制度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互联网不仅对现存的尚未互联网化的制度形式产生了影响,互联网创造了新的规则、标准、程序和社会目标。换言之,互联网自身是制度创新的源泉,而且,它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些新制度。”〔1〕社会管理创新,是指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变革传统管理模式和方法,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和过程。在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媒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这种新趋势孕育和催生了网络执政这一新的执政模式。而网络执政,是指党和政府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畅通民意、汇聚民声、凝聚民心,制定与民沟通的网络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有效提高执政能力,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现象和执政模式。它是执政党和政府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管理国家社会事务、创新社会管理、提升执政能力的执政新模式。
一、网络执政创新社会管理的机遇
通过互联网联系群众、凝聚民心、开展工作的网络执政方式,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它为党和政府搭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平台,奠定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群众基础,并将成为政府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
(一)网络执政搭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平台
由于传统社会管理体系的部分内容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执政者必然要在原有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对不合适宜的思路、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管理的需要。网络执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趋势,它要求执政者顺应网络时代的社会管理要求,改进执政方式,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以民意主导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只有充分倾听群众需求,吸纳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政府的社会管理措施才能产生最佳的社会效果。网络执政可以说是适应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网络已成为政府联结民意的一个执政平台。特别是政府微博这一执政平台的出现,正成为民意展示的重要窗口。政府微博的开设和建设,可以及时了解民情、搜集民意,并有针对性地反馈民意,积极落实和解决民意所反映的问题,这种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民意的举措,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表现。显然,我党和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对执政的影响力,将网络视为倾听民意、汇聚民声的前沿阵地,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作为执政的最新载体来达到与百姓更好地沟通、交流的目的,从而加快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网络执政奠定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群众基础
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改变着现实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环境,也为执政党夯实统一的群众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网络的出现克服了地域、交通、身份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扭转了公民因客观条件不能够准确获取信息的被动局面,因此网络执政开辟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网络执政的兴起突显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人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所思、所盼,政府官员认真进行调查核实,符合政策的及时给予解决,能够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凝聚力,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党和政府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社会管理创新的实现形式,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出台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推进政府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以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网络执政提升了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有利于推动政府执网能力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及常态化发展,党和政府应认真总结网络执政的经验和教训,逐步将局部地区的创新管理方式制度化和常态化,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其推广实施。积极推进网络执政的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了解网情民意是重点,这也是当前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意。以网络执政能力建设为动力,以新的标准和要求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优化和改进,使民智民情民意在互联网上汇聚,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和落实,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渐进式变革;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电子政务同网络执政的有效衔接,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网络化。
二、网络执政创新社会管理的挑战
网络执政是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在网络的推动下,不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被加速暴露出来,甚至还有被无限放大的趋势,这迫使执政者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中国改革的重心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和社会领域后,党的执政方式是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及它对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哪些挑战,都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网络执政创新社会管理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关键词] 脑血管病;病程;心理状态;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1(b)-130-02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of disease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ZHOU Jinying ZHANG Linhua WANG Qiang YANG Jiao ZHEN Jing
The 4th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University,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support degree in patient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f different stage. Methods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by symptom check list-90 and social support scale, among whom 60 cases had long cours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40 cases had short course,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nxiety scores of short course patients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ng course patients (t = 2.48, P < 0.05). The depression scores of long cours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hort course patients (t = 2.30, P < 0.05), but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upport score of long cours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short course patients (t = 1.97, 2.61, all P < 0.05). Conclusion The differences of psychology stat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different stag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re significant, the anxiety degree, objective support and subjective support of long course patie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short course patients, but the depression is more serious.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ourse of disease; Psychology state; Social support
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出现,心理社会因素成为治疗疾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医学认为,急性脑血管病后常出现一些精神心理反应,这些不良情绪容易对疾病的康复预后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还可以引起脑血管病的复发。本研究调查了不同阶段脑血管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差异,发现病程长短不同,患者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同。因此,在不同阶段给予脑血管病患者适宜的心理指导,提高社会支持水平,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0年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100例,均符合《神经病学》[1]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按病程长短分为两组,其中,短病程组40例,病程1个月以下,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7岁;长病程组60例,病程1年以上,男33例,女27例,年龄42~7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 92-94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 89~90对患者心理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价,采用统一指导语,由患者本人填写后收回,进行统计学处理。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收回率为100%。
1.3 评分标准
1.3.1 SCL-90量表 SCL-90量表由9个因子组成,9个因子的分值由90个症状体征来判定,采用5级评分法(0~4):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相当重=3分,严重=4分。
1.3.2 社会支持量表 社会支持量表由3个维度组成,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分值由10个条目来评定。记分方法:①第1~4和8~10条,每条只能选1项答案,选择1、2、3、4项分别记1、2、3、4 分;②第5条分为A、B、C、D 4项,每条从“无”至“全力支持”,分别记1~4分,该条总分为4项记分之和;③第6、7条如实回答“无任何来源”记0分,如回答“有来源”则按来源项目记分,每1个来源记1分,总计为该项目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项目因子得分情况
短病程组患者焦虑得分明显高于长病程组患者,长病程组患者抑郁得分明显高于短病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余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CL-90量表各项目因子得分情况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
长病程脑血管病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均低于短病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对支持的利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社会支持量表各维度得分情况比较(x±s,分)
3 讨论
3.1 心理因素
焦虑是指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面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威胁的重大事件或者预示要做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心理上出现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2] 21。本研究结果显示,短病程脑血管病患者焦虑得分明显高于长病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脑血管病大多发病突然,患者常由四肢活动自如、言语表达流利突然变成肢体活动障碍、失语(或言语欠流利)甚至大小便失禁、偏瘫,大多患者难以接受,往往出现焦虑、恐惧、不知所措的状态,患者情绪不稳、烦躁、睡眠、饮食欠佳等。据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急性期(1个月时)焦虑的发生率为18.4%[3],这与本研究短病程脑血管病患者具有焦虑症状的结果是一致的。患病初期轻度焦虑是正常反应,但是过度焦虑对于病情是极其有害的,脑出血患者容易导致再出血而危及生命,脑梗死患者也可以出现再梗,使病情加剧。
抑郁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同时心理功能下降、社会功能下降或社会功能受损的消极情绪状态[2] 22。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长病程患者抑郁得分明显高于短病程患者(P < 0.05)。据文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0%~60%[4]。脑血管病后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原因可能与脑血管病产生的心理反应、中风诱发内源性抑郁、中风脑损伤的直接作用有关[5]。长病程脑血管病患者部分遗留后遗症,轻者一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表达欠流利,重者则瘫痪卧床、大小便失禁。此时患者久于拖累社会、家庭,丧失了原有的生活状态。因此,患者对于生活丧失信心,往往情绪低落。抑郁对脑血管病的恢复及预后是极其有害的。抑郁患者生活态度悲观,不能配合医护进行各种康复工作,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3.2 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因素是个体与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个体以及家庭、单位等社会团体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既包括个体与社会客观的或实际的联系、个体主观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也包括个体能够利用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程度[6]。客观支持指个体所得到的客观实际的、可见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指个体主观经验得到的社会支持,对所获支持的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动利用程度[2] 89。本研究结果显示,长病程脑血管病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得分均低于短病程患者(P < 0.05)。原因可能为长病程脑血管病患者对于家庭、社会是一种负担,在我国经济现有状况下,医疗保险处于逐步完善的转轨时期,部分患者医药费用可由所在单位承担,但部分患者费用单位无力承担则全部需由家庭承担,因此,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患者的社会、家庭支持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地降低。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不良是致抑郁的因素之一[7]。另外,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患者也易产生自我否定、社会障碍和各种适应问题,从而降低了主观支持,影响到社会功能,继而减少社会支持得分[8]。
3.3 护理措施
3.3.1 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对长病程脑血管病患者和短病程脑血管病患者的不同心理问题,分别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对患者家属发送心理卫生知识、脑血管病知识宣传手册以及心理咨询使患者能正视疾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配合医务人员作好治疗康复工作。对心理疏导无效者,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3.3.2 提高社会支持因素 提高社会支持可以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社会医疗保险逐步发展,这样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使家庭经济压力得到一定缓解,提高家属的支持因素。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可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又可以增加患者的成就感,使患者拥有自信,主观支持提高。
3.3.3 鼓励患者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尽早回归社会,可以使患者生活充实,减少不良情绪发生。对可以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其进行户外锻炼,使其心情舒畅。对于不能下床的患者,鼓励其阅读或通过广播、电视途径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并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208.
[2]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 张伯金,包锡卿,王庚鑫,等.脑卒中后焦虑及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5-418.
[4] 郭玉璞,丁志文,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文集[C].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387-389.
[5] 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322-324.
[6] 姜干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9-90.
[7] 张庆臣,徐长忠,梅又雪,等.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的多因素相关研究[J].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3,1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