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控制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1
一、问题的提出
企业集团是一种重要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实力,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然而,与这种趋势不相适应的是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传统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理论及方法。为了适应当今企业集团面临的全新经济环境,必须找到一种与全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并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自从1985年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价值链的概念后,价值链管理理论发展迅速,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最重要的是价值链管理能够满足企业对信息迅速传递、对生产即时监控的要求。
本文将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标、特征和控制模式方面入手,并同时分析价值链管理在目标、特征和控制模式等方面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致性,进而研究价值链管理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应用的可行性。
二、价值链管理目标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标的一致性
自上个世纪40年代在日本出现企业集团以来,企业集团的目标就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由最初的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目标也从过去单纯的为企业集团管理当局提供财务数据为目标,演变为现在的以财务控制为手段参与经营管理为目标。
价值链管理是以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导向的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一种管理思想,它的目标就是通过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业务管理水平及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价值链管理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二者目标上的一致性决定了将价值链管理应用于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当中是可行的。将价值链管理应用于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当中能够进一步在现有的财务控制方法与程序当中充实新的价值链管理的理念,使其构成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增强企业集团的综合竞争实力。
三、价值链管理特征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特征的一致性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也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企业财务控制的某些特点。(1)多元性。包括企业集团预算控制、财务流程控制、财务总监委派制等多种方法。(2)杠杆放大性。企业集团以以控股资本为杠杆,控制了比自己大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本。(3)中心性。在企业集团中,企业集团处于金字塔的塔尖,是集团的控制中心,通过信息网络控制着各子公司财务活动。
价值链管理理论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理论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1)层次性。价值链管理理论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看做是由若干个链条组成的有机整体。(2)信息多元化。价值链管理除了会为企业提供一般的数据化的信息,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非数据化信息。(3)系统性。价值链管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使整个价值链形成一个有条不紊的系统。
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特征与价值链管理的特征没有太大的联系,而事实上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首先,价值链管理的层次性层次性很好的说明了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控制时,不仅考虑集团总部的控制问题,更应该将其子公司等成员企业考虑在内,实现以有限的资本控制大于自己数倍的资本的目的。其次,价值链管理的信息多元化特征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多元性是一致的,财务控制方式的多元性必然导致所提供信息的多元性,同时信息的多元性又能为多元的财务控制方式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最后,价值链管理的系统性特征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中心性是一致的,系统性说明了价值链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是以某一中心而展开的管理活动,任何系统都是有中心的;同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中心性也是要在确定了一定的中心后实施控制。
四、价值链管理模式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的一致性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动态模式可概括为:(1)为了实现集团公司财务价值最大化目标,集团公司确定企业集团总体方向――企业集团财务战略;(2)为实施财务战略,企业集团编制战略财务计划;(3)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下,责任中心编制责任中心年度预算并实施。同时企业集团对责任中心还采取其他财务控制方法进行控制;(4)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对比,对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5)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并考虑环境变化对战略、战略财务计划进行修正,并制定下一年度预算。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动态模式如图1所示。
价值链管理模式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环节上都是极为相似的。价值链的设计与构建事实上包含了价值链管理的战略规划以及战略计划,在设计与构建的同时已经将今后一定时期内的战略计划纳入其中了。而对价值链损益的核算与报告正是价值链预算执行的直接反映。
五、结论与建议
对会计功能,我们已有许多结论。然而,如果跳出既有结论的限制,我们将会看到,现实的结论有着太多的谬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以往考察会计功能,总是从观察记帐、算帐、报帐等会计行为入手作扩散式的,于是总将现象当本质,以至于认为会计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从有关资料来看,西方会计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也总是局限在对现象的解释和提供信息的框架中难以突破。这是思维方式上的错误。如果换种方式,跳出习惯思维的局限,从根本上进行考察,将会看到:会计实际上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由记录、和分析、预测等各个不断和丰富的环节构成。随着的发展,会计的范围不断扩大,会计也日趋复杂,但其根本的功用却始终如一,那就是:控制。
会计的记录过程是一个控制的过程,因为:(1)会计的记录过程即是基本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不断剔除各种可能的错误、舞弊及不经济因素,具有直接的控制意义。(2)利用记录资料可以对业务过程及时进行各种修正,也可以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未来的行动进行更好的控制,这其实是标准的反馈控制。所以,从记录过程的分析来看,会计是一个包含了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的一个双重控制过程;会计的计算、分析及预测,一方面是显了对已经发展的事务进行较好的评价和,另一方面是为了能够较好地把握未来,而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对未来事项的控制,争取较好的未来效益。
现实中的会计,实际上处处都表现出控制的特征,只是一直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管理会计应该说最能够代表会计对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特征,一般认为它更具有信息系统为管理服务的功用,而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控制功能。了解管理会计的人都知道,管理会计的其实由两大部分构成,即控制和规划。规划实际上是对未来的控制,因此可以说,管理会计的全部内容和方法都是属于控制的范畴或出自控制的需要。
会计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控制的目的。从远古原始的记录计量行为,到如今的现代化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莫不如此。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其实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惜我们作了错误的理解和延伸。按马克思的观点,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同时也是观念的总结。从表面来看,控制和观念总结是两个不同的可以并列的范畴,但是,如果深入下去,进入另外一个层次,将会看到,观念总结是对过去进行评判,吸取经验教训,以便以后作得更好,因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反馈控制过程。
二、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
会计的基本功能为控制,因而,会计是一个控制系统。会计控制系统包括:1、对业务和过程的实时控制—实时控制子系统。实时控制子系统的内容包括: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审批,审核等合规性控制;责任会计,全面经济核算、存货控制、预算控制、标准成本控制等从体制到具体业务内容的效益性控制。这类控制有如下特点:有明确 的控制标准;针对控制标准进行比较、评判,及时剔除不合法、不经济的行为因素,及时修正;具有广范的业务规范。2、对未来事务和行为的反馈控制—反馈控制子系统。反馈控制子系统是面向未来的控制,以基本会计信息及分析、预测信息为中介,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规范和控制未来决策与行为。反馈控制包括内部反馈控制和外部反馈控制两部分。内部反馈控制则是包括股东、投资者、债权人、管理机关等多方面参与的涉及单位及社会未来效益的控制。(“在许多论文中,会计数据与社会效益之间的联系是个压倒一切的问题”,意味着西方会计界中也有人意识到了会计信息与社会效益控制间的关系,只是认识还不是很明确)。这类问题往往缺乏对其信息质量的深入考察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也最多,然而毫无疑问,这一方面必然成为今后会计发展的一个最具挑战性的关键领域。
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对会计系统作如下描述:1、会计是一个包含实时控制和反馈控制的双重控制系统。2、会计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方式(集中核算、分散核算、责任会计、全面经济核算等等)在具体业务的发生和处理过程中,进行以合规性和效益性为目的实时控制。3、当会计通过基本核算形成基本会计记录资料后,可以通过对基本资料的多种分析和对未来可能情况的预测,形成可以满足多方面需要的信息,通过信息的使用,作用于未来事项的行为,通过信息的使用,作用于未来事项的行为,形成对未来效益的反馈控制。
传统将会计看做一个信息系统,实际上只看到了会计提供信息的表象而忽略了提供信息的目的在于控制这一基本事实。今天的会计核算中,严格的核算制度下提供出来的往往是失真、无用甚至被严重歪曲了的信息(比如资产计价,损益计算等方面),即是由此所致。明确了会计控制的实质,则可看到:提供信息只是会计系统的一个基本环节,而非会计系统的全部。信息是一种手段,是达成控制目标的工具,提供信息只是实现会计控制的一个基本环节。将会计概括为信息系统,一方面不能反映会计系统的本质特征,容易使人忽略会计的控制功用,造成会计组织系统的目标迷失,控制弱化;另一方面,容易使人们从信息系统的特点出发去规范安排信息的产出,而不是从实际控制的需要出发收集。处理并提供信息,导致会计信息与控制目标严重脱节,会计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沦入繁琐的窠臼,难以与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变化的需求相适应。我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主要也是基于这种现实。
三、控制系统功能对未来会计的启示
1、适应会计控制的要求,建立全新的会计和实务体系。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控制,一切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应该从控制的要求出发去规划。未来的会计不应该只是一个以事后反映为主的记录系统,也不会是一个规则的、预测系统。未来复杂多变的性质,必然要求会计系统适应控制的要求,具有快速反应和灵活的特性。现有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基本都是以会计信息系统观念为基准建立的,势必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控制要求。为此,必须尽快着手建立以控制目标为基准的全新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从未来控制的要求出发,和规范会计工作。
2、在会计工作组织上,吸收责任会计和全面核算的合理成份,从控制的目的出发,紧密结合各职能部门和总体控制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体现出实时控制与反馈控制并重的特点。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
一、前言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关键构成部分,在财产安全、经营管理、经营目标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组织结构、资金来源、会计处理等相对企业来说有很大区别,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在产权关系、控制目标、控制要素、风险类型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前,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进行分析,建立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本文针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特征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1.含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并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具体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所需的控制程序和措施;从动态上讲,内部控制是单位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而应对风险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
2.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依法运行、防止资产流失、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完整真实。
3.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并直接参与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开展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负责牵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一般由单位主管财务工作的部门担当牵头部门。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研究
1.绩效评估特征。绩效评估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估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效益评价特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属于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具有公共属性,这就要求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时应该考虑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职责履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履职效果,必须不断提高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目标为社会效益,主要重视是否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由此可见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目标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特征,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作用是对预算控制工作进行管理,并且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拟定可行的预算管理预案,严格审核经济责任与预算绩效,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活动的基础和起点,预算管理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收支状况与结构进行全面的预算与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特性,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借鉴了国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先进经验,创建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以及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状况的绩效评估模式,即利用最小的行政资源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2.权利使用特征。行政事业单位在权限、业务活动以及职能等方面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利使用也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并且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在法律责任、活动形式、管理范围与权限、社会服务职能、组织形式等方面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规范权利运行。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权利分配方面也受到相关法律的约束,例如,政府在进行资产采购时,必须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执行;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必须遵循《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创建重大事项会签制度、集体决策制度,明确各岗位的业务以及相关责任、审批程序以及权限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和行使权利,在工作中注重合法性与合规性。
3.内部监督管理特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管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业务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并且两种内部监督管理都是由内部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专门的审计监察。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确保内部监督检查工作有效开展。监督机构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时应该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公共财政目标,以便于更好的为社会公众服务。此外,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水平,应该创建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及时、准确地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内部监督管理水平和效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就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单位经营管理资产安全、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效率,从而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效能。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其他控制要素是否有效,取决于控制环境的强弱程度,其有效性、健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健全性的发挥。资源型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特有一些经济学特征,其内部控制环境的内容也有些不同,具体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
一、资源型企业及其经济学特征
资源型企业,是指集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开发矿产资源为主,为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初级品,以赢利为目的,具有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其特征如下:第一,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型企业较短的生命周期。资源型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其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资源的特征所决定。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为耗竭性资源,这就影响到资源型企业的生命周期,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企业的寿命。第二,经济效益波动性大。资源型企业的产品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上游产业产品,始终受制于下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受制于最终消费的层次和数量。无论价格还是产品的需求,都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经济波动及景气状况、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动等都会引起资源型产业的剧烈波动。并且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经济效益的高低,当储量较高时,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反之,当储量较少时,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第三,其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一般制造业也存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但资源型企业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是地面沉降、坍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诱因。第四,资源配置中自然资源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边际收益递减。与其他加工型、服务型、知识型产业相比,资源型企业是追求规模经济的,它需要追加大量的资本、设备以及人力等,特别是前期勘察费用多,采掘成本高,设备投资比例大,其相对收益呈逐步下降趋势。特别是采掘业,大量的投入是一次性的,无法持续地发挥投资效益。
资源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恰是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危机事件的高频率发生期,资源型企业的发展必然会遇到资源瓶颈。因此,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被视为是解决许多潜在问题的有效方法,而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大的挑战来自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内部控制环境构成概述
1、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研究情况
(1)国外。随着对内部控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内部控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环境研究发展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内部牵制阶段:从原始社会出现管理需求的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没有对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的研究;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始,控制环境构成内容问题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问题;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三要素之一。1988年5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SAS NO.55)第一次提出内部控制范畴包括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提出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美国COSO委员会1992年,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由五要素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同时指出内部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构建的基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内部环境”概念提出,提出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八要素之一。2004年9月,COSO又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提出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以风险管理为中心,不再是以内部控制为中心。在内涵界定、目标体系、构成要素等方面都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提出“内部环境”的概念,取代了“控制环境”。将内部控制的组成内容增加到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
(2)国内。国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也是根据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描述主要包括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董事会,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管理控制方法及外部影响八个方面。其代表观点主要有:王世定(2001)认为控制环境包括管理者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体系,董事会,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及管理控制方法等内容。阎达五、杨有红(2001)认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应包括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李心合(2008)认为内部环境因素可以划分为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与内部审计);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管理者素质);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新增因素(包括会计信息、流程再造)。
2、政府等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规范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都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定义。其中上交所更关注公司的组织文化以及其他影响员工风险意识的综合因素,深交所则更侧重于影响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运行及效果的各种综合因素。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于2008年6月28日制定并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简称《基本规范》),其中明确提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基本规范》被看作是“中国萨班斯法案”,主要是因为它是以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为蓝本制定的。五部委于2010年4月15日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简称《配套指引》),将《基本规范》里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并入组织架构中,新增了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两个内容。即将内部控制环境界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五要素。《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出台,要求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由此将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内容分析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COSO还是国内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都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环境。事实上,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受着内外环境的影响。内部控制的环境既包括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也包括内部控制以外的对内部控制系统有着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可以控制的,外部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比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本文暂不讨论外部环境。
美国COSO更强调“人”的重要性和“软控制”的作用,认为内部控制受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同时它主要指那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事物,如高级管理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内控意识、公司文化等。我国政府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引用了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社会责任等热点词汇,对控制环境内容的划分主要借鉴美国COSO框架的观点。
可以说,《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是框架性、原则性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细化成为各行各业的可操作性标准及做法正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资源型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所具有的特点外,还有一些特殊性。对其内部控制环境内容的界定既有一般企业共性的一面,也有一般企业不同的一面。我们认为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应当设定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四个方面。
1、组织架构方面
《配套指引》在《基本规范》的基础上,引入了组织架构的概念,范围比原来宽了很多,包括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中把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合并在一起,这种处理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因为两者都以企业为责任主体,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总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两者密不可分。组织结构是权责分配的基础,同时组织结构要靠权责分配来落实;而权责分配要以组织结构为框架。对资源型企业来说,要实现发展战略,必须将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组织架构存在缺失或缺陷,其他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会受到影响。资源型企业的组织架构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发展战略方面
《配套指引》将发展战略纳入内部控制环境内容比较科学的。由于资源型企业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自然资源的储量决定了其生命周期,所以发展战略在企业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企业各种战略的总战略,是统率其他企业战略的最高战略,其整体性在企业各种战略中更加突出。发展战略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判断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及是否存在重大缺陷,其中一个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效地保证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如果没有发展战略或者发展战略不科学,就是盲目发展。可以说,资源型企业发展战略是该类企业实现发展的纲领与灵魂,它也决定着要实施控制活动的范围及如何实施这些控制活动。反过来说,控制活动的建立和实施必须保证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所以,发展战略应作为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重要内容之一。
3、人力资源政策方面
人力资源政策是招聘和保留有能力的人员,以使公司计划得以执行,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政策。COSO报告认为,人是控制环境中一个最活跃的控制因素,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任何企业都应该始终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营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型企业也不例外。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存源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动力。
4、企业文化方面
资源型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企业文化对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有直接影响,并且会越来越多。对于资源型企业这种非持续性企业来说,建立合适的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站在战略高度精辟指出,“国家富强在于经济,经济繁荣在于企业,企业兴旺在于管理,管理优劣在于文化”。可见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作用。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也表明,世界500强之所以强,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关键在于以文化力制胜。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资源型企业只有企业文化实施到位,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健康发展,从而才有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最后,本文并不赞同将社会责任纳入资源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内容。其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企业内部的,比如要处理好企业内部投资者、管理者、职工方面的关系;又有企业外部的,如要主动承担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义务。可以说社会责任是一个较大的范畴,任何企业都该履行的职责,更何况资源型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禀赋,理应担当起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我们认为用社会责任来概括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过于宽泛,而且不好把握,过于宽泛的概念很难具体明确、很难制定规范,也不便于执行规范。并且COSO、法国的内部控制环境都没有包括社会责任。因此资源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不包括社会责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项目编号:JA10276S;龙岩学院校立服务海西项目,项目编号:JBS10200。)
参考文献
[1] 谭秋贤:资源型企业周边地区稳定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师,2001(11).
[2] 田翠香、蔡炯、郭兰英:试论纳入环境因素的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J].会计之友,2008(5).
[3] 徐玉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4]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 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6]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7] 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大连出版社,2008.
关键词:技工院校 资产管理 内部控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209-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技工院校对于社会人才供给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大环境之下,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1}。我国技工院校通常为财政核拨或核补的单位,而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不仅关乎其绩效水平,同时和其整体办学质量、办学效果之间,也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本文研究中,从技工院校资产管理的一般性特征出发,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和讨论,找寻了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下技工院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所客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工作经验给出了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技工类院校在实现全社会宏伟“中国梦”事业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人才支持作用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一、技工院校Y产管理内部控制现状
当前阶段,技工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资产对于其最终的办学效果所具有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技工院校资产和企业资产之间并没有本质上不同,因此在资产管理和利用过程中也同样应和企业一样,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构建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其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技工院校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发挥出其社会技术人才培养一线阵地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技工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社会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而如何构建一套符合技工院校实际情况和具体特点的资产管理体系,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技工院校实际上和企业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所承担的社会公益责任、教育责任,要求我们在资产管理的工作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一些具有技工院校本身特点的管理手段。
就目前来说,我国技工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表现出地域差异明显、整体水平不高的特点。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阶段我国技工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资产管理混乱的问题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固定资产方面,浪费情况更是非常惊人{2}。一方面,政府、社会所提供的无偿固定资产支持,难以得到充分的应用;而另一方面,技工院校本身资产管理能力不足,使得资产仍然以原始使用价值的方式存在,资产长期不增值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原则
(一)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作用
我们必须认识到,本文中所引用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典型的管理学概念。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只要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经营属性财政核补的院校,必须通过招生解决部分经费问题,那么其日常工作的开展都必然会涉及到管理的相关问题。内部控制作为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的,所以对于技工院校的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在科学合理的理论的指导下,如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其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这一角度来说,技工院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其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正如上文中所介绍的,内部控制的本质是一种过程,因此在技工院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多方面因素给予充分的考虑,从而保证组织所提出的相关管理政策能够发挥长效作用{3}。一般来说,对于技工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应坚持系统化原则、信息化原则等,下面笔者将分别介绍。
(二)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原则
1.系统化原则。通常来说,系统主要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内在联系、外在关系为基础,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特征的整体。而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所说的系统化,则主要是指我们在工作中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对系统中的各大要素加以优化和重组,从而保证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进而保证系统目标的顺利实现的过程。对于技工院校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来说,则应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通过严格的审核来找寻有待提升的部分,并及时的加以讨论和修改,从而为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到,系统化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是推动我国技工类院校整体资产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2.信息化原则。信息是我们开展控制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内部控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而我们所开展的一系列控制工作,必须建立在相应的信息基础之上。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中,必须及时地掌握相应信息,从而明确控制的方向和目标。这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信息传导的畅通,是直接关系到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最终效果的核心要素之一,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予以重点体现{4}。
3.标准化原则。对于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来说,这一原则为其提供了具体的处理方式方法。作为当前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标准化也同样应体现在技工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中来。一方面我们应和国际接轨,保证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和有效性;而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资产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开展工作,从而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平稳有序推进。
(三)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措施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技工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转型期的阵痛。因此,我国技工院校应在充分尊重办学规律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内控理论为指导,对学校内外各项因素和学校资产之间的关系加以进一步的理顺,从而为我国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扫清障碍。具体来说,应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问题:
1.建立综合作业稽核系统。从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发展的主流特征出发,国内技工院校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典型的事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相结合的教育机构,自主经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5}。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构建一套综合作业稽核系统、各级领导和教员职工熟练掌握内部控制的方式方法,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稽核系统,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够有所依凭,才能够保证所做出的决策有足够的数据支持。实际上,综合作业稽核系统在技工院校中的应用,不仅关乎其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对于院校本身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办学能力的提升也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2.确认校园体系内部控制的权利与责任。在实际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技工院校的内部控制工作必须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但是技工院校本身所具有的非营利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还应在内控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明确各方面的权责义务,并将其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保障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够对当下一系列资产浪费、资产滥用行为起到警醒作用。因此,确认校园体系内部控制的权力和责任,并将其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显然是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给予特别关注。
3.建设一支强有力的资产管理队伍。技工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资产的规模不断增加,但是整体管理水平却难以跟上资产增长的步伐。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国内很多技工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承担资产管理工作,并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来强化管理效果。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技工院校管理人员严重缺乏,而且相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严重滞后于实际工作需求,因此资产管理内控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所构建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也同样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我国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强化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一方面要开展大规模的内部培养、培训活动,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技工院校自身的人才储备水平,同时也为学校各岗位人员更好地理解资产管理的要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在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还应积极吸收、引进校外高素质人才,为其提供理想的福利、薪酬待遇,真正意义上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技工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有的放矢,才能够保证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才能够为我国技工院校发挥社会技术人才培养作用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总结
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技工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而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能够为技工院校整体办学能力的快速强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对于学校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和教育产品品牌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技工院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如以往那样只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同样应对资产管理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发挥资产的增值作用,进而推动整体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注释:
{1}张慧.高校“行政化”问题解决路径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5(6)
{2}褚琳.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3)
{3}张倩.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设计与优化研究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14(2)
{4}赵文淼,宋胜菊.基于反馈控制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改进[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6(4)
{5}沈秀丽.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