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感悟

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

Som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insights

Lou Chun-jing

( Hebei Gucheng military Tunzhen Juntun School, Old City Hebei 253806 )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is a special life stage during which a student transforms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In this stage the psyc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the intelligence are developing in an especially high speed. It’s the stage that the students are easy to accept the new thoughts, to master the new skills and to form the new customs. It’s also the main stage in which students form their world outlooks, the outlooks on life and the values. Nowadays, the knowledge is refreshing with a rapid speed, and the lifelong study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everyone has to face. In allusion to the universal existence's phenomenon study becomes fed up in the present domestic junior middle school, 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in the teaching, raises its innovative spirit,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which many scholar experts discuss.

Key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nnovation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国家日益强盛,昂首跨入了新的时代。但我国目前仍是农业大国,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仍是我国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心,农村青少年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华民族未来的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来自高质量的教育,目前农村乡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带来了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下,认真审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苏霄姆林斯基[1]认为,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由于年龄、生理、家庭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可能完全平衡,有些学生善于形象思维,而有些学生擅长抽象思维,有些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不行,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安东尼·罗宾在《潜能成功学》一书中指出: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比,价值无比,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2]。因此,新形势下教师更不能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论学生。素质教育要把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培养成才,这种人才包括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一般的建设者。只有树立了这种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带来的观念对他们的影响甚至将是终身。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适应时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笔者就此浅议几点感悟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有10余年,最近对我自己教的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66%是因为喜欢语文老师,才喜好这一科;14%的学生是对这一学科本身感兴趣;11%的学生是因为它作为学校安排的一门学科,必须要学;9%是因为它比数、理、化而言相对容易些。

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特别是处在发育定型阶段的中学生,兴趣是学好功课的重要推动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语文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有些学生学语文是为了升学,为了博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只有在他自身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信心,以此为动力才能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对于如何用最自然、有趣、有效的方法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求知取向各不相同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情况来说,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注重自主学习

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独创性,所以教学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活动应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给学生更多实际锻炼的机会,计划让学生先定,书本让学生先读,问题让学生先议,规律让学生先找,习题让学生先做,小结让学生先说,要鼓励学生敢想,更要推动他们独创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思维才具有价值。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应认真做好笔记,或卡片,或摘录提要,或精妙的词句摘抄,或词句点评,或读后感,或书评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本书提问题。学生互提互问,互解互答,这个交流的过程是对所读书目的再回顾、再理解、再提高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书写和与人交流能力的过程。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课,也可以举行一些竞争性的课外阅读比赛、演讲比赛,鼓励学生更好读书,培养他们的成就感。

三、加强人文教育

“如果语文是树,课外阅读就是根;如果语文是火,课外阅读就是燃烧;如果语文是鹰,课外阅读就是飞翔。”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能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了翅膀。”有人总结说:“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的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6]。”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3]。”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4]。

我国学者曾祥芹在《阅读学新论》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读者的头脑,倒不如说是读者的思想感情进入了作者的在作品;与其说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倒不如说是读物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5]。”因此在教学中,广大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实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与作品的充分融合让学生走进作品,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推动学生人文情感发展。

人文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也是人对外界客观现实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体验活动。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现行社会道德、情感规范制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符合社会道德、情感规范的新情感,并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波动变化最大,最易受外界影响逐渐养成世界观的阶段,也是人文情感认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人文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教育。

四、让课堂生动起来

找准教学“入口”。让接受知识的第一讲堂生动起来。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入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是以清静悲凉为“入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入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是描绘的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是歌颂的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是赞扬的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是表达的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是抒发的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

大多乡镇初中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彻底改变过去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冲破传统语文教学中过浓的政治色彩和死搬硬套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道德意识和人文情感世界能够充分受到正确引导和良好熏陶。

小结:

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的渗透于现代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 鄢烈山,何保胜:《祀人忧师》,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2] 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吴传梁,反思现行中学语文教学之“过”[D].师道2007年第09期2007-09-025。

[4] 黄麟生,语文教学艺术理想境界[R].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第2篇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 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 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 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三、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 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 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 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要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 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 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 …”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 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 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 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 “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四、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第3篇

我多年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亲身感受到由于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难以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感悟。教师如果搞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都不见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怎样去感悟,怎样潜心去读,去咀嚼,去体验,这样才能实现阅读能力的提高,形成较好的语感。通过多年来的摸索,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从以下方面去指导:

一、 利用"读"保证感悟

根据新课程的阅读理解,我认为语文阅读课应该做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感知性读;细读课文时,指导性读;最后再到鉴赏性读。大部分时间应始终围绕一个"读"字。学生能否读好,能否去"感悟",关键看老师如何删繁就简地"精"讲。重点处点拨,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充足的感悟时间。

如教学人教版第五册《陶罐和铁罐》一课时,针对不同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子;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分角色读,读出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读出问题。一共读了四次,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这样不同层次的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有收获。

二、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求悟"

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情节性提问来代替学生的读书,或是利用录音、多媒体等技术把课文内容灌输给学生,这样做,最终只能使学生对书本失去兴趣,使感悟变成空中楼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才是感悟的基本途径。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则能悟",都是强调了"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和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每节课上,我们都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让朗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三、 利用"对话"实现感悟

回想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成了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因此,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教学《渔夫的故事》这篇文章时,我在学生初步阅读时就给学生定下了阅读要求:文章大概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新的问题(如渔夫见到胆瓶后的心情是怎样的?、第四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法来描写魔鬼的外貌?;根据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课堂上,师生一起围绕文本共同解决。学习时我还提出新问题(如这部分在描写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运用这种描写方法表现了渔夫和魔鬼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你举例说明。)这样师生就在对话中完成了对文本的交流,更促进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五、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历启迪悟性

小学生因为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因此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就显得肤浅而片面,有的甚至对一些事物浑然不知,无法理解,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障碍。作为语文老师,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相关直觉经验提取出来,并有效激活,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对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教学《春笋》一文时,如何让学生懂得"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一句的意思和"唤醒"一词的意思。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点拨学生想一想早晨妈妈是如何唤醒你起床上学的,这下学生可来劲了,各有各的说法,还加上了一定的动作。在此基础上,我还是不急着让学生说出"唤醒"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朗读。学生在读中揣摩、感悟,读着读着,学生将重音放在了"唤醒"一词上,并有了一定的感情。到这里,学生其实已经真正弄明白了这个词、这句话的意思了。

六、有效激活想象启迪悟性

在阅读感悟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就好象给学生的思维装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可以由书上的想到书外的,可以由课堂上的想到课外的,可以由自己而想到作者......课堂上激活想象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领悟文本内涵,从中受到感染,获得启迪。如《荷花》一文:

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们的朋友还有很多,他们会来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蜜蜂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

生:水牛走过来,告诉我耕地的快乐。

生:青蛙从荷叶上蹦过来,告诉我跳跃的快乐。

想象是一种创造。让学生借助想象到语言文字中去感知、去领悟,当学生凭借着作品语言,跨越光褒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

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第4篇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六年级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白蝴蝶之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本文中对白蝴蝶高度赞美的语句是哪句?你是如何知道的?2、你在困难面前你会怎样做?3、通过白蝴蝶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感悟到了:人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在白蝴蝶身上,懂得要珍惜生命。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1.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说道:通过养白蝴蝶,我认为生命非常珍贵,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哺育自己成长,懂得应珍惜生命,这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报答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2.白蝴蝶在暴雨之后还努力地寻找新的生活,在阳光照耀下和我的关爱中,正展翅飞翔,我们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在困难面前,要勇敢,不能退缩,这样才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去感受生活。”所以从一年级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潼关衰落的景象,张养浩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再如,盲聋哑的海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领会到老师对她的真挚的爱。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心灵的体验。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等,要能心领神会,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描绘水时写道:“斜晖脉脉水悠悠,悠悠流水,一云不回,这本是自然现象,可流水无情,更更象流去的岁月即逝的时光,永不回头……”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的感悟范文第5篇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1.指导观察,激发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人们学习的力量。指导学生自觉观察生活的一事一物、一点一滴。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不断地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对自己周围的生活越感兴趣,就越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自己的思路,自己的语言,叙生活之美好,抒心中之感情。因此,激起观察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教室窗外枝头盎然的春意引诱学生跃跃欲试。平时,他们总是在背诵“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却从未对春天有过切切实实的感受。由千古名句谈到诗人当年对春天的感受,再怂动学生走进春天,走进春天诗一般的感觉。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活了,年年春天景相似,然而今年的春景却特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2,倡导“两记”,做好“量”的积蓄

“两记”指日记和读书笔记。写日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素材积累,而且还可以提高写作兴趣和培养表达能力。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习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有所感的人、事、物、理,只要是自己觉得新鲜的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素材,越写越熟。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会从写日记中享受到无限乐趣。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简单的语句,可以是精彩的片断,可以是心得,可以是启迪,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佳作欣赏中享受生活,并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来规范之、引导之,做到“开卷有益,读有所得”。

3.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作文选题难是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校园生活单调,加之学生社会视野狭窄等,往往成为学生作文选材难的一大障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机遇”,比如教了《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写《家乡的冬天》;教了《茶花赋》可让学生写《桃花赋》,教了《将相如》,可让学生把古文改为现代文,可让学生对它扩写、读写或缩写等。教师为培养激励学生写作兴趣,可对教材中任一内容,抓住一点一面由学生写心得、写感悟,写自己所想写的东西。

4.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中学生刚步如入青春期,好奇心强,易动情,抓住这一优势,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人和事、物和象写出来,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闪现的灵感,提升事情蕴涵的意境,将肺腑之言诉诸于文字。

5.用丰富的活动形式,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安排一定形式来训练,比如课上三分钟演讲、课后体会交流、故事会、辩论会、新闻播报、采风汇报,甚至小笑话竞赛等活动。这些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技能,而且还会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二、抓好各环节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1.通过加强反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写作速度和写作技能。

速听,可通过教学生做课堂笔记、会议记录、广播记录等途径,培养学生听话能迅速抓住重点、理清脉络、听出弦外之音等能力。速说,可通过即兴演讲、即席发言、讨论争辩等方式,增强学生说话流利、明晰、通畅的能力。速读,即让学生掌握浏览、跳读、默读等方法,迅速捕捉所需信息,进行摘录、分析和归纳。速写,即让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写出文章。

2.通过求异思维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这里说的灵活性指的是教育学生不能只满足于书本上或生活中现有的知识经验,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掌握新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3.通过开放的作文训练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开放式作文训练就是将作文与学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口语表达、多学科融合、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材料空间,又能培养学生多个角度、多种表现形式的发散思维能力。自主式作文训练,即由学生自主选取素材和自主选定文体,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散文等常规文体,又可别出心裁,创造新体。总之,学生有自由的空间,有自主的选择,再加上饱满的激情,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4.因材施教,展示个性。

学生的作文水平有高有低,用同一方法指导学生,势必束缚好学生的思路,对好的学生要鼓励其写出自己的个性。

5.交流互评,美文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