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问题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踩高跷捕鱼,是京族在漫长的500多年当中,通过京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与实践,逐步形成现在扑鱼的一种技能,他通过自己技能与力量和铺助工具完成扑鱼的一种手段,发展到今天。现在由于大型的先进的扑鱼工具的普及,踩高跷扑鱼现在只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其实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现在已成为一种在大型节日作为比赛娱乐欣赏的活动。例如: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九的“哈节”京族人就在哈亭前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还有顶杠、抢花炮等。人们在参与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得到满足,娱乐上增进情感,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教研教育作用方面有,
1、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
因为有竞争性,人生同样有竞争性,而且体育运动的最终胜负,不仅包括体力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含了智力方面的竞争。这些既需要学生靠积极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又能在关键时刻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而踩高跷捕鱼,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当中,但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比在水中更难把握尺度,很容易摔伤,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教师在传授技能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就像侗族、苗族的抢花炮、上刀山下火海、瑶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
2、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和生活都是相对不利的。踩高跷作为娱乐活动,也有其的竞争性,利用其不断产生的胜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胜利,并感受胜利带来的自信和失败带来的遗憾,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心态,达到改善其心理素质的作用。现在我们学校把踩高跷捕鱼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中,一方面既可以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既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踩高跷传统体育运动给予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精神饱满,体魄强壮,情绪愉快,这是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进和普及,他们包含的挑战性、娱乐性、传统性的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配合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因此踩高跷技巧动作主要还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的。这些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增强学生肺活量以及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二、建立传承人梯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我这三年来对包括京族历史文化、生存环境等的调查研究,得出实际意义上的高跷捕鱼已几近失传,到现在为止还能掌握并能真正依靠高跷捕鱼技艺进行捕鱼的,只有8个年岁已高的京族渔民。但是由于一些旅游业、节日表演等需要,还有我们京族学校出于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而开设的民族体育课程有所教授,还是有一部分当地人民“掌握”着高跷捕鱼这门技艺,只是大多数都没有下海实践过,可以说基本失传了。
二、踩高跷在学校体育教学上的运用
踩高跷捕鱼,是京族在漫长的500多年当中,通过京族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与实践,逐步形成现在扑鱼的一种技能,他通过自己技能与力量和铺助工具完成扑鱼的一种手段,发展到今天。现在由于大型的先进的扑鱼工具的普及,踩高跷扑鱼现在只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其实最初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现在已成为一种在大型节日作为比赛娱乐欣赏的活动。例如: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九的“哈节”京族人就在哈亭前载歌载舞,进行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踩高跷就是其中一种,还有顶杠、抢花炮等。人们在参与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时,不仅发展了体能,增进了健康,而且精神上得到满足,娱乐上增进情感,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在教研教育作用方面有,
1、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能力。因为有竞争性,人生同样有竞争性,而且体育运动的最终胜负,不仅包括体力方面的竞争,同时也包含了智力方面的竞争。这些既需要学生靠积极的思维、敏捷的判断力,又能在关键时刻迅速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而踩高跷捕鱼,本身就产生于生产、生活当中,但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比在水中更难把握尺度,很容易摔伤,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和危险性,教师在传授技能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就像侗族、苗族的抢花炮、上刀山下火海、瑶族的爬花杆等,都具有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
2、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差异性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学习和生活都是相对不利的。踩高跷作为娱乐活动,也有其的竞争性,利用其不断产生的胜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取得胜利,并感受胜利带来的自信和失败带来的遗憾,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改善学生的心态,达到改善其心理素质的作用。现在我们学校把踩高跷捕鱼融入到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中,一方面既可以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既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又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踩高跷传统体育运动给予学生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精神饱满,体魄强壮,情绪愉快,这是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随着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进和普及,他们包含的挑战性、娱乐性、传统性的特点更具有吸引力;
3、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配合完成一套完整的动作技巧,因此踩高跷技巧动作主要还是通过身体活动来表现的。这些可以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能力,增强学生肺活量以及其他运动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三、建立传承人梯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我认为弘扬京族文化,学校就是一个重要文化阵地,我们教师就是阵地上的战士,要把我们平时认为微不足道的一些京族生活方式在进行教学上点出来,让学生明白,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所在。真真正正把学校当作一个重要载体,满足学生和教学的需要,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发展,京族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找到了发展的渠道。像京族这样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我们学校日常体育教学当中去,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在京族“哈节”的大型民族庆典的活动上,体育传统项目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着不同的颜色民族服装表演各种各样的项目,其中踩高跷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了多年的努力,现在我们慢慢的把正在失传“踩高跷”项目抢救回来。当然新闻媒体对民族传统节日的宣传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为学校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我们全体师生在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了一个共性,就是打造我们民族品牌学校,大弘扬与传承,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教育,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我国有56个民族,在世界民族史上是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除汉族这一主体民族外,其他均为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占地广阔、文化盛行,很多民族甚至有比汉族更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少数民族在文化进步、时展下,把漫长的历史创造和积淀的文化底蕴与华夏文化进行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性的保留和异同,这使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即得以保留,又得以发展,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多文化共进的特有格局,并且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理想。而在众多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体育无疑是最能体现民族特征和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因为在民族传统体育中,比赛的规则直接体现了民族的风俗习惯、个人信仰以及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并且是与人文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创造力的体现,所以民族体育运动也可以称之为少数民族的人文遗产。
2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体育的必要性
2.1课程发展目标的设计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系数而设计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贯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但是这种体育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弊端,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体育运动的文化修养,使体育与文化相脱离,未能发挥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而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也能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繁荣,更能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使高职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再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改,使体育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互相融合,从而培养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对于走体育强国之路有重要的作用。
2.2体育教学的综合性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明确指出要强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并要在体育教学上突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对运动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等,但这些具体的要求只依靠简单的体育课程和锻炼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的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人文文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感观比较单一,但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即体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又通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2.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对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还是以教学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的锻炼,特别是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锻炼以及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观即不受学生的欢迎,又没有对学生的特色培养,很难教出复合型的人才。但学校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更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在接触、感知和操作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并且可以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而且不同的竞技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接触能力、适应能力等,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3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具备的优势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了高职院校低成本教学的教学路线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限,因此经费比较紧张,而体育课在高职教学中又不是主科,学校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受教学经费的限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走低成本路线,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以简单的体育锻炼为辅,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并未发挥出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有很多学校也因为经费不足,教学操场有局限性,无法进行正规的体育锻炼,即没有场地,又没有器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锻炼。但高职院校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选择的授课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场地的限制问题,又可以通过课程的推广,并且会迎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多元功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种,关键在于选择哪些项目进行传承和推广引入教学。不同的院校会针对生源选择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考虑体育项目的功能,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都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功能,使其在院校推广具备较强的优势。如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以及交流功能等等,即能使体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能增强体育教学的功能性,有助于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共同成长,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活泼的竞技形式符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娱乐要求
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有很多项目是集群众性、趣味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到课程上,通过不同的规则,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更能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娱乐性。如苗族的脚较劲,即能锻炼学生的体质和协调性,也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氛围。再如壮族的抢花炮,虽然是广西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对场地要求不高,但却可以双方16名队员参加,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极适合在高职院校组织进行。这些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对于学生的参与性和娱乐性都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做活体育课堂。
(一)稻作农耕文化认同
稻作农耕文化是植根于广西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稻作农耕文化。由于水稻娇嫩不易种植,各种自然环境和虫害都能影响其生长和收成,需要人们细心呵护并求助于神灵巫鬼的庇佑。在求神祈巫鬼活动中,以铜鼓伴舞的祭祀仪式舞蹈最为广泛经久,是广西漫长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化传统。各种铜鼓舞蹈艺术大都是源于稻作农耕文化,漫长的稻作农耕文化对广西世居先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社交、民族性格和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大都与水稻生产有关,其过节仪式都纳入了稻作文化体系。数千年来,铜鼓文化以稻作文化为基础,成为广西各民族文化互动的载体,满足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已成为这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在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互动的历史发展中,虽然族群之间也有摩擦、碰撞、冲突,甚至战争等恶性互动的一面,但并没有成为广西世居民族关系的主流;而由于稻作耕种需要的人畜、生产工具的不足形成的不同村寨、族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等良性互动,长久以来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这就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稻耕文化磨合认同的内涵。说明稻作农耕文化认同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发展的社会学基础。
(二)自我概念决定了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原始社会,生存是头等大事,这通常都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但在这些世居先民们的生活中,是仅次于觅食的一件大事,觅食是为了生存,则是为了繁衍。为了得到异性的青睐,这就需要个体不仅要具备强壮的体魄和劳动能力,还要在生产劳动、社交集会、游戏娱乐以及祭祀仪式中展现良好的智慧与知、情、意的高度统一。另外在推举狩猎的头领、族群的勇士、英雄、部落首领时,更看重个体的智慧、能力、气质、性格、爱好、信念与习惯等内涵,这些都需要个体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体育的价值按其作用可分为健身、娱乐、医疗的生理价值以及教育、艺术、审美、道德的心理价值和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社交的社会价值等等。这些体育价值反映的都是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标准,实现这些体育价值的深度与广度,既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构建,也取决于主体社会活动的水平。由此可见,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价值实现的程度。
(三)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加强了对体育价值的认同
原始社会里,不管是生产力的提高,还是人类要生存和发展,人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性的。在狩猎中追逐牲畜、与之搏斗和角力,避免不了有损伤甚至殒命事件的发生,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人们认识到,除了依靠集体的力量,还必须要有比牲畜更强的奔跑能力与力量。同时,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人们经常受到毒虫猛兽、瘟疫疾病的肆虐,通常是那些体质健壮、免疫力强的个体能存活下来,这些人通常也喜欢参与族群里开展的角力竞技、祭祀仪式、娱乐游戏、技能技巧训练等活动,自然,这些人也更容易受到异性的青睐。这些事件使个体和族群对体育的认同具有特殊意义和重大影响,因为在上述造成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中,个体身心承载着社会赋予人类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相应的生命意义和符号,而在此过程中,个体对体育价值的认同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因此成为个体的生命事件和生命转折点。
二、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概述
从远古时期开始直至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体育从来没有离开人类生活的大环境而独立存在,而是以人类的文化生活状态呈现于世人。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与广西世居民族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民主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着深厚的联系。通过梳理归纳广西世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历程,尝试对不同时期广西世居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如下分类概述。
(一)反映生产、生活技能技巧的体育文化
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强健的体魄往往能决定生产收成的丰歉甚至是生存所具备的基础条件,这种客观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体能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瓯、骆的先民们在狩猎中都离不开奔跑追逐、攀缘、跳跃、投掷和射击,甚至经常要与野兽进行搏斗、角力,由此产生了赛跑、射击、射弩、摔跤、投掷等根植于生产、生活的体育活动。一些体育活动产生于劳动,起源于生活,世居先民在生产获得丰收时,自然有欣喜若狂、欢呼雀跃的庆祝活动,熊舞、猴舞、挡虎舞内容实在,动作粗犷有力,所反映是古时欧骆先民的狩猎生活。在长期的稻作农耕生产中,先民根据稻作农耕等农事生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舂堂舞、戽水舞、木槽舞、扁担舞、踩风车、采茶舞、春牛舞等,生动再现瓯骆先民稻作农事的各种生产情景。
(二)用于增强军事武技训练的体育
自私有制产生,氏族、部落或种族之间,为掠夺财产、抢夺生产资料、获取祭祀牲畜以及复仇等原因,经常产生争斗。不管是入侵的还是防卫的一方,为了本族的生存和利益,与异族时有争斗,一些劳动、生活技能和工具被当作武器经常在战斗使用,如射箭、射驽、角力、武术、摔跤等。随着氏族、部落和种族之间争斗规模的发展,增强军事武技等战斗力的训练活动也逐渐萌发出来。据资料考证,抛绣球活动的“绣球”最早是一种青铜铸造的兵器,用于甩投,人们称之为“飞砣”,大多用于作战和狩猎;而在广西民间广泛开展的“板鞋竞速”,最早是瓦氏夫人用来训练士兵抗击倭寇而形成的传统体育活动。另外如双刀舞、棍舞、剑舞、拳术、旗舞、棍术、同填、同顶、抛沙袋、同拼、顶竹杠等练力的锻炼方式,都是反映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增强军事武技能力、锻炼身体、提高抵御外侮能力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纪念祖先或英雄人物的庆典体育活动
新石器时期甑皮岩人的丧葬制度是广西世居先民“灵魂不灭”或“祖先崇拜”观念的一种载体,反映出西瓯、骆越人的祖先崇拜、灵魂不灭观念、氏族观念以及祈求祖先神灵庇护的功利意识。广西世居先民认为祖先的灵魂具有一种非凡的魔力,可以控制氏族、部落和个人的命运,既能庇护子孙后代繁荣兴旺,为子孙后代消灾降福,也能作祟祸害子孙。因此,滋生出对自己祖先虔诚崇拜的思想,祭祀舞蹈便是他们用来与祖先灵魂对话的神圣工具,他们认为,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就能跟祖先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能得到祖先的庇护。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在举行祭祀、朝拜祖先的活动中,基本都是通过各种铜鼓舞蹈仪式来祭祖,由此产生了各种庆典铜鼓舞蹈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铜鼓伴舞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打嘎是古代彝族人向死者致哀跳的铜鼓舞,端节是水族为先祖父祖母逝世及吊丧所跳的铜鼓舞,“跳弓节”是那坡县彝族祭拜祖先的铜鼓舞,“龙虫舞”是瑶族人为亡故老人“出灵”所跳的铜鼓舞,瑶族的达努节最庄严隆重的活动是打铜鼓和跳铜鼓舞,是纪念创世大神密洛陀的节日。苗族的“打牛”是祭祀苗族英雄蚩尤的舞蹈;瑶族的盘王节、“打长鼓”,以及苗族的“爬竿”等都是为了纪念瑶族先祖和英雄而创作的体育活动项目。可见,祭祀舞蹈成为广西世居少数民族非常重要的精神寄托,纪念祖先和英雄成为鼓舞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斗志和宣泄情感的常用手段或形式。
(四)反映民族风情和社交习俗的体育文化
经历几千年的积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节日,既调剂着民间的生活,也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与精神修复,这些民节俗庆为传统体育提供了表演的机会与舞台,而民族传统体育则丰富了这些民俗节日内容,彼此协同发展。具有“东方橄榄球”称谓的三江侗族抢花炮活动,在每年农历三月三燃放花炮招徕顾客,抢得花炮者,除了荣誉,还可以得到酒肉蛋等物质奖励,年复一年的沿袭,形成了传统的花炮节。壮族人的高脚球比赛,惊险刺激,是由南丹人以踢柚子为游戏,并且每年中秋都举行踢柚子比赛而形成的;背篓球最初是流行于南丹传情的一种活动,后演变为体育项目,有民歌传唱为证:“二月吉旦好风光,布农布衣喜洋洋,龙狮对对当天舞,背箩球赛满歌场。一个锦球似哥心,哥投锦球引妹唱,妹不嫌弃哥家苦,哥妹一同上锦球。”原始社会自然生存环境恶劣,女性择偶特别看重男子强壮的体魄与劳动能力,而体育竞技则给男性展示智慧和力量,以此来获得姑娘青睐的机会,这符合古代民族崇拜英雄的心理和性选择的需要,也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广西大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与青年男女的社交有关,甚至是专为两往提供机会而展开的活动,如布依族男女青年的浪哨、赶查白,壮族的绣球舞、捞虾舞、抛绣球,彝族的打磨秋,京族的竹竿舞等,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来谈情说爱,开展社交活动。
(五)娱乐健身休闲的体育活动
由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大都居住于边远偏僻的山区地域,各族群之间很少交往,缺乏交流与互动,为了调节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用于娱乐健身休闲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追求很强的竞技性,而是以强身健体为目标,把体育寓于娱乐中,娱乐性成分较高,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娱乐和充实民族内涵的主要途径。据研究统计,属于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共有272项,其中壮族有134项,其他10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合为138项,而且大部分是属于口传体育。
(六)反映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的体育活动
广西世居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多信巫鬼与神灵,巫舞在原始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各个民族都有相关的巫术舞蹈,巫鬼信仰和神灵崇拜是骆越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瓯骆先民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的经历使他们确信,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灵巫鬼的世界,这些神灵巫鬼具有的神秘的力量,能够影响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使庄稼、牛羊或人类多产,就必须去祈求、取悦这种力量。因此,对各种自然物均冠以“神”的称谓,如“山神”、“树神”、“水神”、“雷神”等,对其顶礼膜拜,人们通过各种祭祀仪式来敬拜和求告,将神灵巫鬼的“异己”力量转化为“助己”、“顺己”的力量,由此创造建立了神灵崇拜和巫鬼祭祀仪式舞蹈。并不断向后代直接或间接地传授有关这种神秘力量的知识以及取悦这种力量的方法,以保证后代生活的安全和富足。祭祀舞蹈是广西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舞蹈起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当人们稻作农耕获得丰收时,自然欣喜若狂,共同欢呼跳跃;当人们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时,必须欢歌狂舞,以娱乐鬼神,祈求功利,并且以歌舞宣泄情感。
三、结束语
摘要:21世纪是人性化的社会,也是个性化的社会,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任何消费都形成了个性化取向。这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的,也表现出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标准化服务在饭店服务中受到广泛的挑战,个性化服务在满足客人各种特殊,复杂的需求,提高饭店的经营效益,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个性化服务的定义,内涵,特点和必要性,与标准化服务的关系及饭店个性化服务的策略等方面对当前饭店个性化服务的研究做了综述,以期能对我国饭店的个性化服务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促进饭店个性化服务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饭店;个性化服务:标准化服务;策略
回顾世界饭店业发展的百年历史,伴随着每一次饭店经营思想的创新,在饭店服务方面,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从饭店业初级阶段的情绪化服务到现代占主导地位的标准化服务,直到如今跨越新世纪的个性化服务的提出,给饭店业的蓬勃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百分之百的规范服务并不能换来百分之百客人的百分之百的满意,而旅游者的需求是形形、各种各样的,因此,个性化服务将是新时期旅游饭店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竞争重点。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大量文献研究,从个性化服务的定义、内涵、特点、必要性、和标准化服务的关系,以及个性化服务的策略等方面把握到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希望能对我国的饭店个性化服务提供借鉴,在国际竞争中稳步发展,提高竞争力。
一、个性化服务定义
个性化服务,作为一种服务思想和经营理念,不同的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史丹(2006)指出所谓个性化服务(PersonalService),是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在满足顾客共性需求的基础上,针对顾客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主动积极的为顾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让顾客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他们的忠诚而成为回头客。[14]苏洪文(2002)认为个性化服务,是服务人员根据每位宾客的特别要求,提供相应的优质服务,使其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满足生理、心理要求。[3]邱萍(2004)认为个性化服务又称特殊服务,是服务人员在标准化的服务基础上,针对客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别要求所提供的服务,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张延、金惠君(2005)认为:个性化服务(PersonalizedService或IndividualizedService)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但不囿于标准,而是以客人需要为中心去提供各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及超常规的特殊服务,以便让接受服务的客人有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并赢得他们的忠诚;二是指服务企业提供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服务项目。[23]
以上所列的四种定义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业界对个性化服务没有统一的定义,很多研究者都认为个性化服务是针对客人的个别的、特殊的需求提供的。邱萍和张延等人认为个性化服务是以标准化服务为基础,苏洪文认为个性化服务是满足客人生理、心理要求的优质服务,把心理要求的满足突出来。史丹则是从顾客需求的角度,指出个性化服务能够使顾客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而成为回头客,这是个性化服务的结果和目标。相比苏洪文,史丹把客人心理精神方面的满足更加具体化。张延的定义还扩展到饭店本身的个性和特色项目,比起其它三个定义内涵进一步扩展,这个定义也更加符合个性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个性化服务内涵
苏洪文(2002)认为个性化服务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体现员工的个性。并把它分为:灵活服务、癖好服务、意外服务、自选服务、心理服务和全能大师服务。苏洪文从员工与顾客的服务关系的角度来说明个性化服务的内涵,并且最先把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分为六种形式,基本把个性化服务的内容包括进去。
和苏洪文的观点不同,李晴(2006)认为个性化服务的内涵有3层:一是服务人员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别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对客人的各种个别的需要进行归类、整理与分析,推出符合不同客人个性要求的服务;二是针对客人个性需要提供“特别关照”和“区别对待”的服务;三是既满足客人的个性化,又发挥企业和服务人员的个性特色。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比起苏洪文内涵扩大了,指出要对客人的各种需求进行个归类、整理分析,找出规律以便为更多客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有独到之处,不过表述上有点过于繁杂。
李晴(2006)把个性化服务分为四种类型:灵活服务与超常服务,主动服务与超前服务,细节服务与超值服务,情感服务与特色服务。钱学军(1999)把个性化服务分为:灵活服务与超常服务;超前服务与主动服务;温暖服务与情感服务;心理服务与超值服务。钱学军没有对这些内容做出解释。李晴和钱学军的两种分法较相似,他们都认为个性化服务包含:灵活服务与超常服务;主动服务与超前服务;超值服务和情感服务,但李晴强调细节服务和特色服务,而钱学军则指出心理服务和温暖服务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显然,钱、李二人和苏洪文对个性化服务内涵分析的角度和层次是不同的,苏主要基于顾客的角度和服务的内容出发,而钱、李则从饭店的角度和服务的方式出发。
有关个性化服务内涵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分析。业界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明确个性化服务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发展个性化服务。
三、个性化服务特点
个性化服务的特点研究也不多,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
李晴(2006)指出个性化服务特点包括:多样性、意外性、开拓性、风险性。李晴从服务员的角度出发指出在我国个性化服务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些个性化服务是违反常规操作的,个性化服务风险性和开拓性并存。
和李晴的观点不同,王斌(2002)认为个性化服务特点包括:主动性,多样性,超满足性。在多样性上,李晴明确指出要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项目、产品设计等方面提供多样性,比起王斌的观点更具体明确。王斌的超满足性和李晴的意外性在内涵上是一致的。
史丹(2006)提出的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包括:灵活性、特殊性、多样性、全能性、情感性和超满足性。史丹的六个特点与苏洪文的个性化服务内涵的“六个服务”是基本对应的,在超满足性上和王斌是一致的。上述学者都同意个性化服务具有超满足性。
上述三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以这些观点为基础,可以把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归纳为:灵活性、主动性、多样性、特殊性、情感性、开拓性和风险性、全能性和超满足性。这样就较完整地概括了个性化服务的特点,这些特点和个性化服务的内涵是相对应的。
四、饭店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
传统的标准化服务手段受到广泛挑战,已不能适应饭店业日益激烈的竞争(苏洪文2002)。个性化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变的要求,凸现饭店经营的特色,展现出饭店的核心竞争力(程兴2001)。个性化服务成为新时代饭店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武器,成为饭店业纵深发展的航标。
陈颖(2005)从产业结构和产品同质化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认为中国饭店业结构不合理,饭店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市场细分不充分,饭店业处于低利润甚至亏本状态,因此,中国饭店业求突破和发展的一个有利途径就是开发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产品,提高客人忠诚度。陈颖的研究角度较为宏观。
李炳武(2005),从管理学和营销学两方面提出推行个性化服务的理论依据。在管理学上,采用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激发顾客消费的动机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避免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另一类是“赢得满意”的因素,称为魅力因素。标准化的服务是必要因素,个性化服务是魅力因素,使客人享受到“专门为我提供的服务”,产生被“优待、重视”的良好感觉,达到满意。利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很多研究者在文章中都采纳引用这个观点。在营销学上,李炳武将顾客需求满足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量的满足时代、质的满足时代和个性化满足的时代,指出个性化服务是满足顾客需求的高级阶段,能把饭店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张浩清(2006)从个性化服务的作用出发,指出个性化服务有利于增强饭店竞争力,培养顾客忠诚,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技巧。李炳武(2005)认为实施个性化服务有以下优势:凸显现代营销理念;增强竞争力,区别于竞争对手;提高经济效益。张浩清和李炳武分别从个性化服务的作用和优势来说明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在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观点上是一致的。张浩清提出的个性化服务能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技巧方面,是别的研究者没有说明的,视角独到。
上述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析了饭店发展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及个性化服务在增强饭店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上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个性化服务的发展趋势。在这些观点和理论中,以双因素理论的应用最广,使用最多。
五、饭店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辩证关系
郑向敏、沈岳阳(1998),从差异关系和辩证关系两方面来分析饭店的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在差异分析上,指出标准化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规范和程序,强调整体的形象和效率,是保证优质服务的前提,需要服务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而个性化服务强调服务的灵活性和有的放矢,提倡主观能动性和效益,能带来顾客忠诚,需要服务人员更强的情感投入,分析得当。在辩证关系上,认为标准化服务是基础,个性化服务是必要准备,能促进服务的后标准化,为新的个性化服务开拓道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这种分析方法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王伯启、潘澜(2006)从双因素理论来解释饭店服务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关系。标准化服务是“避免顾客不满意”的保健因素,个性化服务是“赢得顾客满意”的魅力因素。同时还借鉴国外的发展历程指出标准服务永远是最重要的,是个性化服务基础的,饭店不能忽视标准化服务。
程兴(2001)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索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程兴先分析了标准化服务所具有的优点,如管理方便、成本节省、沟通容易,有章可循等,再把两者进行对比,指出个性化服务的优势。程兴认为个性化服务与标准化服务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做好基础服务的标准化和印象竞争的个性化,将个性化注入到标准化之中,核心竞争力就产生出来了。程兴是第一个具体分析了标准化服务的优点的研究者,核心竞争力的探索角度也和其他学者不同。
李乐京(2006)从旅游心理均衡机制出发,和程兴一样他也认为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标准化服务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石,个性化源于标准化,是标准化的提升。李晴(2006)认为标准化服务是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个性化服务源于规范化服务,高于规范化服务,规范化服务是以个性化服务为发展趋势及归宿。李晴的观点和程兴等人本质是一致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把标准化服务称为规范化服务。
对上述观点的综合理解,学者们对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辩证关系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只是各自的切入点不同,引用不同的理论加以论述。通过对二者的对比分析,把二者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六、饭店个性化服务的策略和方法
饭店个性化服务的策略是研究者探讨最多的方面。个性化服务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操作层面上。下面把研究者的观点进行归纳,从十个方面分析个性化服务的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顾客资料库和客史档案
占有充足的顾客资料是了解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史丹,张浩清(2006)提出全程跟踪,建立常客档案,并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技术开发,建立顾客需求档案,最终建立顾客信息库。李原(2005)提出客史档案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客户的常规档案,客户消费个性化档案和客户信息分析档案。这方面其他的研究者没有涉及,属李原首创。颜文华(2006)提出采用PSM系统建立客史档案,包括常规档案,个性档案,习俗档案,反馈意见档案及其他档案。这两种客史档案的内容略有差别,李原的更强调信息分析,比只收集不分析的档案建立更进一步,更能挖据销售机会。
(二)保证员工素质和数量
个性化服务的目标是维护一对一的个人服务,具有高接触性,高员工顾客比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苏洪文2002)。为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必须充分激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信任他们,进行必要的授权,使员工有更大的自我控制感、自我决定感与个人成就感(史丹2006)。
(三)结合内部营销和全员营销
内部营销是基于“员工是饭店的第一顾客,赢得员工,才能最终赢得顾客”的营销理念,针对饭店内部员工所进行的营销。饭店应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求,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员工的真诚服务去感染顾客(张浩清2006)。全员营销是指所有员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各司其职,积极地利用优质服务创造声誉,留住客人(史丹2006)。内部营销和全员营销虽然对象都是员工,但是要先做好内部营销才能实现全员营销。
(四)培育细节文化
细节就是商机,是饭店个性化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体现。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传和新闻效应。因此,饭店要十分注重利用细节文化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史丹,张浩清2006)。
(五)运用情感战略
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自己被当作上帝,更希望出门在外时能体验到亲情般的关怀,而不是冷漠而周全的照顾。沟通顾客情感尤其是亲情的情感战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史丹,张浩清2006)。
(六)建立保障机制
不论是以天数还是以客人入住的次数来记录,只要是同一个客人对他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都应该是持续性的。凡是通过主动拜访、客人告知、员工反映等途径获得的客人喜好、习惯、忌讳等资料信息,都要整理成文字保存起来。然后按照该客人的客史记录,安排相关事宜,这是很多学者都赞同和引用的。
李秀菊(2001)认为,饭店提供个性化服务要从柔性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结构建设开始,建设以服务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树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视知识管理。李秀菊主要从组织内部管理的角度进行阐述,比起史丹等人,更深入到组织的内部,具有更长远保障性。
(七)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加强员工培训
在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上,邱萍(2004)指出服务人员要熟悉和掌握饭店的标准化程序和各岗位的运作规程,熟悉和了解相关知识,具有超前意识,用最短的时间减少与客人的陌生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曹小萍(2005)则从交流艺术的角度提出饭店员工的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广博的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从交流艺术角度分析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李炳武(2005)提出要提高饭店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收集个性化服务的典型案例,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经验,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考核。李炳武还列举了具体的措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八)设立专门的服务项目
杨雁(1999)提出“私人管家”是饭店提供个性化服务重要手段和方式。王木树(2001)提出金钥匙服务(全能大师服务)在满足个人个性化需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颜文华(2006)提出私人管家和金钥匙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要开拓视野,开发其他的服务项目。
(九)开展网络营销
苏洪文(2002)指出网络营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是个性化服务的理想手段和重要趋势。顾扬(2001)认为网络的出现是规模化个性化服务的基础,电子商务平台是企业获得顾客信息的有效渠道,网络营销在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和经营效率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十)正确运用个性化服务策略
王斌(2002)提出个性化服务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和选择,需要每个饭店结合本饭店实际,统筹把握。并分析了4种组合方式:非个性化即全部标准化;零点个性化即顾客有多种选择;资源约束个性化即个性化和标准化的结合;完全个性化。王斌的策略对于不同类型的饭店选择合适的服务方式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并非所有饭店对所有客人都实行个性化服务,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统一。这是很多学者都没有做出分析的,具有创新性。
此外,程兴(2000)指出在个性化服务中要融入绿色和环保意识,要把科技发展应用在服务项目上,为客人而设计饭店。与程兴不谋而合的是,邱萍(2004)认为提供个性化服务要强化民族特色,提倡旅游创新意识。
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研究得最多,也最深入。在一些共识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史丹提出的策略比较全面,程兴的观点体现了与时俱进,王斌分析了不同饭店应合理选择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方兴未艾,如何使个性化服务步入正轨,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讨论重点。
七、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经历了从基本消费时代到理性消费时代,直到目前的感性消费时代三个重要的阶段。感性消费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常常诉诸于情感,逐渐摒弃了“从众心理”而转向“求异心理”,个性化服务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在饭店个性化服务的策略研究上内容比较丰富,但在个性化服务的定义,内涵上研究得不是很透彻。随着个性化服务的不断深入开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地扩大。个性化服务在国外发展的时间比国内来得长,也来得成熟,因此,在饭店个性化服务研究应该多关注国外的发展和研究进程,同时要发展自己的民族特色,提升中国饭店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实施个性化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谈论的热点。个性化服务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国饭店的个性化服务刚刚起步,与真正的个性化服务有一定的差距,要不断地探索前行,寻找一条富有民族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雁.饭店业的个[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邱萍.饭店“个性化服务”[J].饭店现代化,2004(9).
[3]苏洪文.饭店中的个性化服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10).
[4]王斌.饭店个性化服务浅析[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5]李晴.旅游饭店个性化服务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
[6]张浩清.饭店经营中的个性化服务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6(6).
[7]钱学军.论饭店个性化服务的理论依据[J].旅游科学,1999(2).
[8]李秀菊.对饭店个性化服务的若干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