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自主学习;课外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37-1

一、研究课题普遍遇到的问题

地理研究性学习在板桥中学已经开展了多年。由于地理学科涉及面广、可探讨的内容丰富,学生对热点问题表现出来的关注很大部分集中在地理学科可研究的范畴上,表现在侧重选择环境污染问题、绿化问题等区位因素等等作为研究课题,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野外实践、社会调查、翻阅资料等工作,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但在课题的选择和开展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时,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光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的课题远离自己现实生活,超越了学生的观察、研究能力范围,可查阅的资料又极其有限,教师与学生都感到十分的困难,最后只得翻阅一些书籍、上网下载草草收场,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二、课题的来源

1.地理教材内部。

地理是研究人与环境的科学,是一门与社会现实关联性很强的学科。一切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课本上,很多地理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下面我列举一些高二地理选修6课本上出现的部分研究性课题:

以上我列出了高中地理课本选修6中的教学内容部分课题,都是课本提出来供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掌握了课本知识,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2.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

由于地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有许多可供研究的课题。这也与当前的跨学科综合不谋而合。例如,我们可以让高中学生适当地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由老师布置题目,如:诗词中的地理现象、21世纪的交通、住宅区的开发和废旧电池的处理等为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3.地理学与生活的交汇点。

地理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学生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指导生活实践,是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课题的选择

1.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区别于常规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学生拥有自主选择课题,确定行动方案,自主动手操作,选择合作伙伴的权利,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应允许对同一活动主题出现几个层次不同的课题,确定的研究课题应能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研究性学习,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发展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有一种学生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这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自觉能动性,学生这种能动性发挥的程度,正是反映其研究性学习的水平,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能主动地安排学习,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他们还会阅读课外书籍或从事实践活动,从而捕捉与一般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从而使研究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所以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多种能力,要能更好地使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

3.实践性原则。

研究式学习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自我独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限制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内。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可能,通过课外阅读,课外实践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经受各种锻练。比如,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小院士”活动,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己确定研究的主题,自己设计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自己去搜集信息,查阅资料,调查实验,自己去获得课本以外的知识,自己得出学习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重组经验,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同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使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2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结构存在诸多缺陷,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已经不适应“问题研究”课的实施要求,所以需要构建一种新的结构形式来与之适应。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具备3个特征: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开放;在教学的方法上应做到放开;在教学目标方面应实现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

1. 开放教学内容,使“问题研究”课更具生活化

“问题研究”课设计的内容大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它可能是地理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研究的主题多种多样,研究的结果也是层出不穷的。就同一主题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角度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及成果表达也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点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开放型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激活隐性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必需条件。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城市与城市化》一章后教材所安排的“问题研究”课是“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前开展地理调查活动(每个同学所住的小区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家庭收入的高低、父母买房主要的考虑因素、所住小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与工厂的距离、是高级住宅区还是低级住宅区等),弄清在城市选择居住区的相关因素,使教学内容更加开放,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自主获取、筛选、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科学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2. 放开教学方法,使“问题研究”课更具挑战性

“问题研究”课的实施在教学方法上应放开,一是放开讨论,改变过去由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多向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的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可以促进学生主体的自由发展。二是放开质疑,问题是不受压抑的自由思维的必然产物。实现学生思维自由,必然诱发诸多质疑。教师引导学生由记忆结论到自愿去探索,由机械接受到敢于向权威、书本和教师挑战,这必然是一个创新意识在强化、创新精神在升华、创新能力在孕育和培植的过程。

例如,在进行“绿色食品知多少”这一“问题研究”课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如何辨别绿色食品,认识绿色食品的标志。然后分组进行各自的研究任务:绿色食品在市场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人们了解绿色食品的主要途径有哪些?苏州市场上常见的绿色食品有哪些?生产绿色食品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降低绿色食品的成本,使之成为大众消费得起的食品?如何防止绿色食品假冒伪劣问题的出现?学生首先开始进行组内讨论,再向其他小组汇报一下本组的讨论情况。接着教师就让全班学生对各小组的每种情况进行评论,从而确定正确结论。最后由学生对问题和结论分别进行比较,评出最佳小组。

3. 实现探索发现、自主发展与交流合作,使“问题研究”课更具实效性

“问题研究”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问题的研究方法,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地理知识储备条件、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研究内容和方式,积极参与并决定研究方向和怎样研究,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起责任来。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的研究课题的分解、研究任务的确定,到研究内容的落实和研究方法的采用,都可由学生自己规划和设计。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感受,达到持续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地理问题的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交往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更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素养和团队精神。

在进行“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这一问题研究课时,为了更好研究这一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立了一些子问题进行研究学习。于是在各学生的提议及教师的补充和归纳下,形成了“南极洲水资源状况及原因”、“沙特阿拉伯目前缺水情况及原因”、“沙特阿拉伯目前解决措施及局限性”、“南极洲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的路线选择”、“从南极运输冰山到沙特阿拉伯沿途的影响因素”等子问题。围绕这些子问题,然后各个子问题小组分别来说明研究的结果。虽然同学们所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正确,有的甚至有点幼稚和错误,但对问题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使地理“问题研究”课更具实效性。

二、加强教师对活动的有效调控,变老师“主导”为“指导”

地理“问题研究”课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离不开地理教师有效调拨和指导的。

1. 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选题

现行的地理教材各个版本中“问题研究”课的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的问题研究案例,灵活地指导学生选择一些更符合学生实际的或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问题研究”方向来进行教学。情境是多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转化效果而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地理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地理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从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

例如,在人教版“为什么要停止开发‘北大荒’湿地”这一“问题研究”课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使用这一问题,而是指导学生从所在苏州的太湖这一湿地的开发和保护作为问题研究的方向。从太湖的自然特点、太湖的功能、太湖缩小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太湖平原成为“鱼米之乡”的条件,太湖这一湿地资源具有什么生态功能和对太湖湿地的保护措施等6个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视频,介绍太湖资源概况;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在开放的情境中收集太湖平原近年来出现的水荒和水污染的各类资料和水灾的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诱发动机。最终确定研究大家共同的研究选题:“太湖――苏州未来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

2. 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指导学生探索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常用的组织形式,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小组成员分别就某个问题作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地理“问题研究”课的研究过程中。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因此,要在小组活动中创造学生讨论的机会,辩论、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研究活动的方法和技能。

例如,在对“我的家乡怎样发展”的问题研究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第一小组围绕“旅游名城的保护措施”进行研究;第二小组围绕“苏州生态农业怎样发展”进行研究;第三小组围绕“苏州高新工业怎样发展” 进行研究;第四小组围绕“苏州交通问题如何改善”进行研究;第五小组围绕“吃在苏州――苏州名小吃的发展之路”问题进行研究。当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活动时,老师引导学生制定小组共同目标,分享学习资料,协助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分担相应的责任,协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注重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而不是把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

3. 通过交流、研讨,指导学生表达活动结果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3篇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扩大,学生出国留学数量的增多以及毕业后能够到国外发展的愿望增强,双语教学在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双语教学是指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一般为英文)或国内全英文教材,在授课中采用中(汉语)、外(英语)两种语言交叉进行,使用比例依学生水平而有所侧重,课堂语言、作业、实验、考试均采用外文(英语)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双语教学的目标及决定性因素

在人才教育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学习国外优质资源,二是通过国内外优质教材的采用和讲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掌握本课程的专业前沿知识,三是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实现所培养人才能够阅读本行业领域的前沿信息,这些信息大多用英文表述,在进入工作后,能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操作与运用。能否实现这三层目标,实现双语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分别是学习者、双语教材与双语教师。

1.1地方本科院校从生源上说,学习者的水平比不上知名高校,英语听说能力普遍比较差

地方本科院校所招收的学生从批次上说处于第三阶段,知名高校已把程度好的学生挑选一遍,因此从生源上说,学习者的水平比不上知名高校,英语听说能力普遍比较差。从所招生学生质量来说,存在英语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英语程度较高,且具有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上课下均会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就会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进入大学,英语不再是主课,只要修够学分,不需水平很高,便可以安然毕业,因此在学习上就会不求最好,只要及格就行的心理,这样在英语学习上并不付出太多的努力,英语不会有进步,所以在采用双语授课时,这些问题就会一一呈现,双语教学效果欠佳。

1.2囿于水平的限制,大多数采用的是国外原版影印教材

目前双语教学中选用的教材按中外合作或国内的专业来区分,主要有这几种:第一如果是中外合作专业,多为国外合作方制定国外教材;如果是国内的专业,那么选用的教材为国外原版教材(影印)或者自编教材,但囿于水平的限制,大多数采用的是国外原版影印教材。随着双语教学在国内的盛行,很多国内出版社开始开发这一市场,选择有留学经验,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编撰英文版本教材,或者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引进国外教材。这样教材的选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不管是哪种教材,双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要吃透教材,想好教法,把教材上的知识融会贯通教授给学生。

1.3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双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

双语教师是把学习者和教材联通在一起的纽带,双语教师通过讲授双语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双语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双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中外合作专业中的双语教学专业课师资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英语专业教师,由于其英语程度较好,一些专业化不太高的课程就交由这些教师进行授课,大多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其二有英语程度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构成,这些教师专业内容的讲授都是一把好手,但英语的水平就不太尽如人意,有些发音不准确,学生在课上很有意见,有些口语不好,在授课中根本不能整堂课用英语进行授课,造成学生议论纷纷,到底是中文课程还是英文课程。

学习者、教材和双语教师是双语教学中决定教学效果的三大要素,在地方高校中,学习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教材的选用是否能够被教师吃透,能否在课程讲授中完美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让学习者能够学好学会专业知识,使双语授课在地方高校中能够得到扩展并延续下去,需要对学习者、教材和双语教师进行有机结合,作为一名双语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习者,研读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把双语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2 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困难,提升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

如何提升自身双语教学能力,每一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此仅把笔者在数年的双语教学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双语教学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学习者、教材和教师三要素上,针对这三项要素的教学能力提高,笔者将进行一一分析。

2.1了解学习者,选择适合教学模式

在双语教学中,需要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均可才能够接受双语教学,但实际上地方高校的学习者大多英语程度处于中等水平,读写能力较好,但是听说处于劣势,双语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主要应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提高。目前在双语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有三种,分别为全外型、混合型和半外型,具体采取哪种模式,要根据学习者的水平,选择适合教学模式,如果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可以采取全外型进行教学,整节课使用英语,只在某些专业术语的翻译上,告诉学生正确的汉语,以便学生能够课下自我查找资料进行预习与复习;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那就需要照顾大多数学生,采用混合型教学模式,比较简单的专业内容,采取全英文进行教学,涉及较难理解的专业知识,就要换成汉语进行教学,教师需要能够自如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如果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差,但读写能力很好,那就可以采取半外型,教材、练习、试题等采取英文,但在授课上教师基本采用汉语进行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读写能力上获得较高的提升。

2.2掌握教材,洞悉双语教学专业重点

不管选择的是国外影印原版教材,还是国外合作方指定教材,国内出版社引进教材,教材选好后,双语教师首先需要通读全本,了解课程内容。如果是英语专业教师担任专业课双语教学工作,在掌握教材方面需要做的就是通读全本内容,找出重点,从而能够掌握课程体系。根据所找重点,教师要了解课程难点是什么,查阅各种资料,解决这些难点,精心备课,组织教学。英语程度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在拿到教材后,需要做的是通读全本,找出中外双方在专业上的相似度,注重自己不理解的难点内容,然后进行分析与查阅,使其与己相了解的部分联系起来,从而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精心备课,组织语言让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的精深知识。

2.3提升自身能力,做好双语人才的培养工作

双语教师的能力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双语教学主要依靠双语教师进行,因此作为双语教师要不断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去进行自我培训与能力提升。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双语教师,听说读写能力必须精通。“听”是双语教师在授课活动中与学生互动环节使用较多的一项能力,如果听力不过关,谈何理解学生的问题,如何与学生进行对话与讲解?听力能力提高的方法主要有听广播,学唱英文歌曲,看英美剧,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需要做的是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的听力,而非单纯的听与看;“说”的能力更是一名双语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教师的授课离不开说,不会说就不是一个教师。说的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不断的超越自我,课下加强自练,与外教多联系,这样说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阅读能力决定着教师的教材分析能力和备课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教师必须经常进行诵读、速读和对阅读内容的总结。写作锻炼教师的语法功底和对学生作业及测试的评判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写教案、写信、写随笔等方法进行练习。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成功,意味着双语人才培养的成功。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4篇

但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各种探究手段如观察、调查、实验、查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协调。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大胆舍去,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

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时间从何而来,只能在课堂上少讲一点,挤出时间。

能把课讲清楚、讲明白、讲的让学生听得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工作几年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而跨越这一层面,就是要弄明白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可以少讲,哪些又必须讲。当我们能清楚这一点的时候,课堂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教师的讲解不是学习习得的唯一途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

二、关注学生,找到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课堂上有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又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呢?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熟练地教材(学科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升。

如何转化呢?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往往是按知识系统逻辑顺序来编写的,如先讲概念,再具体展开,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并不如此,往往是先有感性的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教材的逻辑顺序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要知道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对此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他们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这些也就是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就找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因为你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教材的角度和自己优势的角度去综合考虑的。我们可以借助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解课析理,活动背后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三、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找到适合的支架

当我们实施探究活动时,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支架是关键因素。我有几个做法与大家分享。

1.让范例成为探究活动初期有效的支持。

如《地震》一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探究的主题。那么学生会问题吗,会有哪些的问题呢?于是,我试着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台风为例,我一个接一个竟然一口气提出了20多个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个范例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觉得“意犹未尽”,还可补充。显然,这个范例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趁热打铁,提出“我们就以地震为例,从这一主题出发,提出我们的问题”。由于受到范例的启发,学生的讨论非常的活跃。转贴于 所有的小组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最多的小组提出了22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多而“质量”不高,但每个学生都投入了“头脑风暴”中,为教学的到来做了“热身”的准备。学生最终也会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1至2个问题作为他们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同时,我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学生演示文稿范例,这个范例成为整个中的最精彩地方。这个范例的选题很小,贴近学生实际,对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图文并茂,推理论证严谨,言语表达流畅。这一范例的演示,使学生看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榜样。

在初期阶段,范例更多地起一种模仿的作用。常常与学生实际尝试的主题的性质、结构等相一致,包括了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自动一步步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2.让主题学习网站成为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

如果学生有一些探究活动的基础,《地震》一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当学生面对地震时,引导学生从政府官员、地震专家、心理学家、建筑设计师、普通老百姓等不同角度关注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会打开。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角色去深入地关注地震。可是这样的活动课堂上能够实施吗?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以较小的专题的形式建立依托校园网的专题学习网站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专题的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组围绕自己的任务进入《地震》专题网站,借助校园网搜集素材料。这样既缩小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范围和难度,又可以和互联网相连展开网上论坛。资料收集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

专题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的板块还有公告栏、研究课题(老师提供)、研究指南(步骤)、学生成果推荐、BBS专题讨论区、在线指导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的参与度。

3.材料的支持让探究活动成为可能。

专题学习网站虽然是支持探究活动的有效手段,可是需要计算机房的支持及繁重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有时印发给学生或投借助投影提供学生一些有效的资源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四、让学生拥有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当所有的探究活动按预设一步步完成时,我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学生只是走过探究活动,而并未走进探究活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探究活动的浅层次的理解、草率和认识不足。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一地理;参与度;参与意识;参与兴趣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师起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学习活动,所以说,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本文就以初一地理教学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几点个人意见的阐述。

一、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树立课堂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从这句话得到的启示是,在教学中要抓住藏在事物后面的奥妙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所以,身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树立课堂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天气及其影响”这节内容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那么,你能举一些受天气影响的身边的例子吗?还有,俗话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十里不同天’,这些都说明了天气的什么特点?”此问题一出,学生都踊跃回答,对于不确定的问题,还与周边同学展开了讨论,我们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利引出课题。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树立了课堂参与意识,进而主动投入到教师所安排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目的。

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

初中地理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场所也不是固定唯一的,所以,我们不能总是将学生局限在封闭式的环境中进行地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要适当地开展一些地理实践活动,体现地理课程的开放性,改变学生脑海中对地理课程呆板无趣的印象,让学生觉得地理学习也可以丰富多彩,从而使他们对地理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

比如,在学习“乡村和城市”这节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对常州市和常州市周边农村的差异进行了亲身体验,体验过程中,要求他们对市区和农村多方面差异进行比较,如,房屋的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兴趣明显要比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活动高出许多,都积极参与到了其中。这样,我通过开展这一实践活动,既使学生亲身感受了乡村与城市两种聚落的景观差别、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帮助他们树立了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又使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学习的丰富多彩,达到了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采取提高参与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得到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