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范文第1篇

1.切实加强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也是完成高中初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使高一语文能顺利地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语文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之前极有必要自觉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来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高中的目标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深入研究、比较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层次的梯度问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及断层之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心中有数,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

2.研究高中、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师主动去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在教材上的分布点,对高中、初中几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比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了解高中教材中哪些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哪些又是高中、初中之间断层的地方。研究透了高中、初中教材,教师在开展高一语文教学时便能做到“瞻前顾后”,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果高一语文教师不重视研究高中、初中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的衔接上就会有不当之处,这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从宏观角度人手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3.查漏补缺,强化语法知识的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甚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而学生进入高一时一遇到语法问题,特别是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时则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法知识太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而高中课标中也只是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既没有提及对初中语法知识的补充要求,也没有进一步的“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4.温故知新,加强高中、初中教材教法的衔接。

较之初中,高中教材一般课文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哲学,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言文比重增大,学习的难度加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前引后连,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广度也相应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得与失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第一届课改学生已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在担任了第一届初中语文课改时期的教学工作后,又担任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近两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过程中体会颇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成功之处将极大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其中的不足之处也将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站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角度上,回顾初中语文课改既有得也有失。

(一)

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来说,初中语文课改都为高中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局面,为高中语文课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语文课改开拓了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带来了生机。

初中语文课改就像一块实验田,在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来进行播种。这实际上为教师们提供极大的发挥空间,在这样的教学形势下,创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便产生了。“教无定法”,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合理利用大众传媒手段等,这其中不乏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说,这些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在极大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同时,也为高中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经历过语文课改教学的学生们,在形式多样的课堂熏陶下思维是异常活跃的,他们会给高中的语文教师们提出各方面的知识欲求,这势必会促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的发展与变化,促使高中语文课堂的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活跃了,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课改促使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转变,为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双主体”教学关系奠定了好的基础。

新的教学理念中,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体。而初中课改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这一“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事实上,初中语文课改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唤醒,这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为师生研讨问题,共同成长提供了一块肥沃的土壤。

三、初中语文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激活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出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章节,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丰富的内容,比如中国的京剧介绍、广告设计、设计导游词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创新、发散的思维,这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能力已在初中阶段得到很好的培养,在高中阶段再进行研究性学习就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初中语文课改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大量阅读、古诗词鉴赏阅读等,甚至在中考试题的设置上都对这一方面有所涉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初中打下的良好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高中阶段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整体提高。

五、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物。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①“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②初中语文课改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评价,不以分取人,这为习惯了以高考指挥棒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高中语文教学做了一次示范,为高中语文的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可参照物。

(二)

但是,在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初中语文课改的不足之处,对于知识强调体验,对于基本技能却不够重视。

一、语法知识的淡化处理,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难度。

语文语法知识早已作为非考试知识,在所有的初中语文课改教材中找不到一章关于语法知识的内容,许多学生连什么是主、谓、宾都没有听说过,而这块极其重要的知识实际应该在初中时期得到补充、巩固、加强,但遗憾的是这块知识却成为盲点,因为这块知识的缺失使得高中的许多知识点无法讲透,特别是古文教学更是让教师头疼,教师只能生硬地将一些语法现象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也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更加不会举一反三。语法知识向来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它可以不是考试点,但却应该是知识点,而且应该是最基础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语法知识没有系统地学习的话,不仅语文学习会受到影响,甚至连英语学科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改中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对工具性的重视不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③初中语文课改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非常重视,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体验及思想上的升华,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应用文体掌握得不够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好,而书面表达能力尚不足等。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又增添了负担,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不少,但却无法将这些体验表达出来,这无疑没有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改应更具科学性,为高中语文教学铺好路、搭好桥。初中语文课改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针对教材的改进与研究,反思初中语文课改可以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中更具研究性、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石,这块基石的厚重与否,取决于我们语文教育者的努力探索,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初高中语文教学定能成为一条线索明晰、流畅的教育过程。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范文第3篇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 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某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 衔接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5-01

初中生在进入高中后,普遍觉得在化学的学习上难度较大。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就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材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化学思想的培养和启蒙,只是简单的对一些化学知识进行认识,而高中的化学更注重的是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并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是更深层次的学习,学生在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的情况。

2.学习方法的变化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十分细致,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得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欠缺。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所学知识较多,内容较为复杂,教师更多的是对典型例题的讲解,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较多。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分析

要做好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的衔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1.教材的衔接

首先高中化学教师要对初中教材内的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目前化学的学习程度,找到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中的衔接处。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对于化合价、电子得失、氧化还原等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欠缺深层次的理解。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的教学时,要抓住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线,首先对失氧得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然后讲解化合价的升降情况,最后挖掘出导致以上现象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行层层深入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氧化反应与基本化学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且要使其对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等有很好的理解。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只是简要的说明了有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有所了解。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要了解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了解程度,针对初中涉及到的得失氧的内容开展教学,对其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

2.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的化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在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走向成人化。在学习时,更加倾向于主动地去探索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是对其进行引导和启发,在课堂中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其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言,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的交流,可以将问题进行变化更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或者从其他角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到一起,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新的知识。

比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时,根据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其分类,并让学生们按照要求写出反应类型,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发现以上的各种分类方法不能使化学反应的本质得到表现,同时也不能包含全部的化学反应。然后从初中课本中得失氧的内容入手,以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铺垫,将这种分类的不足进行展现,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再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这几个反应的共同特点。最后教师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进行说明。这种探究性的教学方法,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与初中教学又有很好的衔接。

3.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主要采取模仿和记忆的方法。其不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高中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仅是进行必要的引导,教会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做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上的衔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定期总结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加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以上就是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探讨。首先对衔接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安荷香.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3):168-170.

[2]李彩芳.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教学实践,2010(10):52-55.

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初中教学;中小学衔接;教法;学法

教学是一个认知过程,更具有阶段性。初中和小学教学又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师常会遇到自己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各方面都很优秀,可一旦升入初中,不知道为何,各方面感觉都很吃力,学生自己压力大,家长跟着发愁。究其原因是中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致使学生无法完全短时间适应。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我们如何能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给学生升入初中做好提前准备,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

1.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变化

自觉性差、依赖性强、自我意识薄弱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教学环境的转变,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升入初中的学生更加要求独立自主,思维方式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即思维由“是什么”向“怎么样”“为什么”变化,向抽象思维发展。如果没有小学的一些初步和转变或者学生不能实用这些转变,就会出现失落、挫败、迷茫等现象,从而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教材、教法、学法的变化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一般比较简单,知识点不多,题量不大,难度小,对于知识也只是识记和浅层的理解,不做过难的要求。而初中无论是在知识的量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对学生独立完成的要求也有所增加。

从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学主要以朗读、感性阅读为主;初中语文则更加侧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堂容量也很大。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小学学生只要记忆力好,勤学习,都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而初中只靠死记硬背是无法提高成绩的,即使高成绩也缺少一些灵性,缺乏创新的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做好与初中的衔接

1.在心理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变化,使初中与小学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在平时的小学高年级班级教学中,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认知心理,如,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自主的学习,通过测试的形式考查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全堂课引导的心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2.加强学生思维转变的训练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转变,学生的思维也开始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方面转变。我们在小学高年级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和周围事物的感悟能力。中学的学习不再是小学那样只让学生认识“这是什么”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文本阅读时多思考、多总结。如,写一段本文作者当时的感想,给课文写一个小结,刚开始学生一定不适应这样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更多去思考,无形中为学生升入中学做好了思维的准备。

3.教师在教法上适当转变

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创设一些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理性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更加得到强化,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去大量地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小学高段年级的学生,适当地开展抽象思维的训练,如,让学生在现实的感悟中体会某个名胜古迹的意义,并从中得到启示,还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

4.学生在学法上的适应转变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小学其实真正的目的都是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跟着教师学”,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学习。我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课,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一些更加适合自我的方法,适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在字词记忆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将来在初中不盲目乱抓打基础。

中小学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不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可能替代学生去学习,但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给学生升入初中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文儒举.浅谈七年级与六年级语文教学衔接.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