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初中阶段,地理课一般一周两节,教师面对课时较少、难度较大的现状,就必须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目前用的较多的就是小组合作,但是实施现状却不是很令人满意。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探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进行了有效的探讨。

一、“将军式”的小组合作,形成榜样示范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翻开我们的《填充图册》,对于许多优秀的学生来说相当简单,可以填得又快又好,但特别是对于七年级一些还未入门的学生来说,就略难了,这时可以采取这样的“将军式”讨论,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这是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新授课,这里选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案例。

案例一:

这种合作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解放老师,又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价值,因为学生和学生最近发展区最贴近。但是这种合作方式局限性比较大,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很重要,仅仅适用于难度较小的基础题。

二、“兵教兵”式的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种是最常见的课堂讨论形式,它要求学生在由4~6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了避免无效讨论,我校制订了高效合作小组的要求,要求每班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每组起个响亮的名字,编成相应的代号,搞一个鼓舞人心的岗位竞赛,使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并且按时轮换岗位。下面结合案例说明这一模式。

案例二: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重难点: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影响。

重难点突破过程:

【教学思路】利用学习活动单的形式,出示各种地图,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地势地形特点对生产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教师提供素材】每一组一组图片资料,图一:中国主要港口和航海线分布图;图二:阶梯交界处的水能利用图;图三:中国年降水量示意图;图四:中国主要铁路图;图五:中国主要商业中心和边贸口岸图;图六: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图七: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图八:中国的季风图。

【学生学习过程】小组讨论,记录员在活动单上做记录,例如某组选的是交通因素。(1)各成员通过观察老师提供的8张图片,从中筛选出与交通有关的图片(图一、图四)。(2)分析图片讨论地势地形对我国交通的影响。(3)得出结论填到活动单中。在讨论过程中组员有争议时可以向老师求助。

【教师小结】地势地形特点的影响

这样的合作模式有几个注意点:

1.小组合作的前期准备

班主任在开学初要分工设立组约、组训等,并设立小组的课堂学习标准。

2.小组合作的实施环节

先思考后讨论的形式才能达到效果。小组之间可以同桌先互查互督,然后小组内部合作,再大组间交流展示,最后的检测、反馈可以用“小组轮转批改”的方式进行当堂批改,当场报分,作为第二次学情反馈和对小组进行整体评价的依据之一。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2篇

一、“学本式”教学模式的程序

1.主要特点

“学本式”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都是由考试大纲决定,无论知识是否对学生地理学习有用,教师只讲考试内容,不考内容基本不讲。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安排的内容进行学习,这严重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本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独立自主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学习任务,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而言,不懂的问题由自己去探究解决,不能解决的由生生之间相互探讨,仍不能解决可由教师点拨指导。该教学模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充满活力,深受学生喜爱。“学本式”教W模式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只要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教师都根据需要深入浅出讲授,并将学生学习与考试有机结合。

2.基本程序

“学本式”教学要经历复习提问、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归纳总结等过程,其核心是新课教学。“学本式”教学模式的新课教学分为自学、互学、展学三个环节。

(1)自学。是学生根据所学习内容先独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一种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自学内容可以来源于课本,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均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确定。自学时,生生、师生之间先不交流,教室保持相对安静,学生自己认真看书或者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将重要且不懂的问题加以记录,便于提问讨论。自学是互学和展学的基础,互学和展学离不开自学。通过自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自学所用时间一般控制在2~4分钟,把更多时间留在后面学习环节。

(2)互学。是自学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共同对自学中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并寻找解决办法的一种学习活动。在互学环节中,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人数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四位同学一组),每个小组选一位组长,并给每位学生分配任务。做好分工后,针对自学环节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不同见解并做好相应记录。同时,教师到各个小组巡视,了解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并对解答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予以帮助。互学时,可将新旧知识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它要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把各种不同观点结合起来,最后达到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通过互学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和集体主义精神。互学所用时间可根据问题多少和难易程度确定,一般控制在5~10分钟。

(3)展学。是自学或者互学完成后,学生将自学或者小组互学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的一种学习活动。展学时所有学生认真听讲,确定答案是否完整、正确,是否需要补充或者纠正。展示完成后,其他同学点评并说出理由。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讨论,寻求问题解答。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可由教师点拨引导展学内容,可以是自学内容,也可是互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先展示自学内容,再展示互学内容,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一位同学展示,也可以由小组所有成员一起展示;可以是部分小组某个成员展示,也可以是部分小组所有成员集体展示,不管用哪种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体验学习活动。

3.应用要求

“学本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完成地理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精心准备自学材料,使材料来源于学生生活,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课堂上书本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学,能在书上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讲或少讲。教师应让学生将难以理解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课堂及时解决。

(2)自学完成后,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要开展互学。此时,教师到各小组巡视,掌握各小组对问题的解答情况。同时,对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教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互学完成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答案是否正确,进行展学时,教师应有意识让答案错误或者答案不完整的小组先展示,再让其它小组纠正或者补充。为激发学生自信心,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

(4)通过自学、互学、展学还不能解决的学习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导。一些争议问题,无法当堂解决,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课后探究,最后于课堂将难题弄清楚。

二、“学本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自学的应用

初一学生刚入门,学习地理普遍感到困难,加上学习负担较重,他们不愿意自觉看书。这种情况下,教师安排时间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自学书本内容,课堂上让学生自学所提供的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时间。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有学习成就感的同时,又面临挑战,从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问题设计,可将书本重要知识点呈现,做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知识点。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让学生自学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紧接着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得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问题通过学生自学可能无法解决,可进行互学。

2.互学的应用

学生通过自学后,若有些问题无法解决,应该让学生相互讨论,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如通过自学后,学生对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不清楚,可让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比教师直接说出答案好。互学时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或者太难,应注意问题的有效性。

3.展学的应用

展学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学完成后展学;二是互学后展学。如在学习“中国水资源”时,可以对逐个问题自学,学生自学完成后,让回答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回答不完整,让其他学生补充。接着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回答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这个问题有点难,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让每组派代表表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补充,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弄清楚中国水资源特点后,最后是解决方案,这一问题也可先让学生自学再展学,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再互学后再展学,最终找到正确答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3篇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提出一些启发思维的悬念性问题,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讨论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利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目前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现实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使课本上的理论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实践的验证。譬如,我在执教《南极洲》这一课时,就设置如下具有生活内容的问题情境:①如果你站在南极,能够分辨出东南西北嘛?②假如一直往前走,将是向什么方向移动?学生在结合地球仪的情况下逐步体验、辨别行走方向,从而给学生留有了自身体验的探究空间。

其二,利用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合理通过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保护”一课时,就安排“看谁捕得多”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讲台上四个透明的玻璃缸内分别放入30粒红、黄、蓝、绿四色的塑料圈(塑料圈代表鱼),学生从缸内取出各自的塑料圈则代表捕鱼,各小组允许进行5次捕鱼活动,每次捕鱼结束,剩下的鱼就会繁殖出等量的鱼(由教师放入等量的塑料圈),但缸内的鱼最多不超过30条。游戏结束,学生在合计各自缸内所剩的鱼时后发现:海洋中出现过度捕捞的问题。类似的游戏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解。一般而言,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形式转为形象化,即: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抽象性创新思维。譬如,我在执教“黄河水系”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学生一般能知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但大量的淤泥涌入下游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而高出地面的河床就不能接纳支流顺利的流入黄河了。学生在如此的直观感言下,初步感知了黄河水系的基本特点。

三、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扭转了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不良局面。其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人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彻底改变教师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探究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美妙境界。譬如,我在讲授我国的河流——“黄河”时,首先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许多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男生举手发言:“最好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直达中下游。”虽然这个想法欠推敲,但是还是积极予以鼓励后,就话锋一转:“如果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师生互动已经进入到。

四、渗透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计算的能力

各学科的知识一般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现在我们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设计的计算题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第一,比例尺计算。关于比例尺的计算的主要内容: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②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记为“大小详、小大略”);③两点间距离计算:在比例尺的地图上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第二,相对高度计算。一般在等高线地图上,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

第三,温度计算。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其公式:T=(H/1000)×6(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第四,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②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取值原则为“东加西减”,时区差原则为“同减异加”)。

第五,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不乏以下三种: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率-死亡率;②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③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4篇

教学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组成。学生自主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

我校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明标、自学、互学、精讲、巧练”,把“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进行了巧妙整合,创设了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这种以“学”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模式,首先给学生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通过“自学”环节,让每个学生与教材自由对话,使得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心扉,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逻辑、自己的速度学习,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五环节”教学模式把这种“与教材对话、与异质的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学习作为教学的中心。

二、“自学”环节如何操作

(一)前期准备工作

1.起始课给学生讲清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比如历史的核心是“时间”,即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数学的核心是数理逻辑;化学的核心是反应;地理的核心是“空间”,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关系……

教师要在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清地理学科的核心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整体把握,在他自己学习的时候,便会清楚哪些知识是需要弄明白的。

2.培训学生如何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自学

根据地理学科及教材特点,教师选取典型课题,集中培训学生如何利用手中的学习资料自学。

我校学生手中的地理学习资料包括教材、彩图册、填充图册、同步练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同时打开教材、彩图册、同步练习中的相关页数,先看同步练习下面的课时笔记,然后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遇见教材中的地图,再与彩图册中的地图对照看,把彩图册中有而教材中没有的地理信息补充到教材中。

3.培训学生如何阅读教材

地理教材包括正文、地图、图片、活动设计、阅读材料五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一般都是以正文为主,看完了正文部分,他们就以为学习已经结束。而有些非常重要的地理信息恰恰是通过“地图”和“活动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师用一个月的时间,通过课堂教学培训学生认识地理教材,不断强化阅读“地图”及思考“活动题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读图,如何阅读活动题的题干,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二)搭建“自学”平台——“学案”

学生自学要有依据,因此,学案的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阅读方法要依据不同的学案指导。

1.知识结构型学案

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学掌握,教师可依据“知识结构型学案”要求学生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学。“知识结构型学案”要求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看书自学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自学难度的目的。

根据“知识结构型学案”,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自学,学生依据提纲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阐述各自的见解,最后由教师系统归纳,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问题型学案

“问题型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自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地理内容。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学,选编习题很重要,要求教师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

教师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解题能力。

(三)教师指导原则:梳而不解,点而不答

教师自学指令的同时,要向学生说明:记录下自己不会的或者存在疑惑的地方,以便使后续的“合作学习”更有针对性。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直接解答学生疑问,而是点拨、指导、引导,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回归教材,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传授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错误信息,只点明,不解答,要求他自己思考并改正,或者提示他向同伴求助。

(四)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事实

1.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易错点和学习难点,并与自己在备课环节中的预设加以比较,并及时修正,为“互学”环节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后续“精讲”环节的针对性做好准备。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指点,保证学生的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技巧——“关键词”“标号”“双色笔”

自学过程中,学法指导方面,教师要求学生从阅读文本、分析题干、思考问题的角度制定答案的切入点、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

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分析题干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思考方向;二是减轻学生的记忆量。

由于学生阅读水平有限,往往找不准“关键词”,教师要在此多下些工夫,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文本或题干。就我的课堂实践经验而言,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把握,这样,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文本时,根据“知识结构型学案”的逻辑顺序,在课本的相应位置上“标顺序号”,一是便于学生复习时清晰把握该学习模块有几个知识点,它们间的逻辑顺序如何;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讲究“条理”的学习习惯。

“双色笔”的使用方法:自学时一种颜色,通过同伴或教师获得的信息用另一种颜色,便于学生后续复习时清楚自己当时的学习状况。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是将自然和人文知识混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地理自然知识的初中生来说,难度会比较大。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无法从中找到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如何实现初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教学,成为当前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劲头,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课前准备

在进行地理课程的讲解时,教师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需要在讲课之前对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一个完善的、良好的教学方案是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决定教学成果的关键。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该理清课程脉络,在必要的时候增加一些图片和其他教学资料,从而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要把握课程的难易程度,既要从结构知识入手,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层层深入,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从而把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更具体,也就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明确地理教学的目标,除了设计本课程外还应该注重前后课程之间的关联,有针对性地进行地理教学。

二、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有关中国周边国家的名称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将周围国家的地图展示出来,顺便再编写相应的顺口溜来提升学生对这些国家的记忆;在学习有关地球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学器具,生动地向学生演示地球运动的过程,还可以采取学生讨论的形式针对地球运动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如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影响、地球公转时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没有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否还会有四季的变化以及昼夜的交替现象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网络化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来展现地理课程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直观地展现抽象的地理课程。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表现静态下的地理图片,还能够演示出复杂的地理动态画面,并且结合声音,生动地再现地理中事物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比如,在讲到地震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到有关地震的画面以及地震后的景象,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仅如此,还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

三、课后作业

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可以选择梯度性较大的题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有选择地进行做题。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和讲解。学生在进行做题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到解题的思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初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教学,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高效的地理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郝丽波.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3(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