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治理的定义

社区治理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治理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治理的定义

社区治理的定义范文第1篇

管理是指政治统治者的地位保护盒阶级压迫功能逐渐淡化,代之以将行政权力主要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方面的政治意志执行过程。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管理则是这一意志的执行。对于什么是治理,许多机构和学者都作出了自己的界定。比较典型的是全球治理协会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治理协会的定义是:治理是个人与机构、官方和私人治理其共同事物的总和,多种多样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可以借此走到一起,找到合法的办法。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是对立的或各异的利益彼此时应,也可以是人们同意或接受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安排。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治理是运用政治权威管理和控制国家资源,以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治理是有许多不具备明确的等级关系的个人和组织进行合作以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它灵活的反映着多样活的规章制度甚至个人态度,以上定义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自我调节的协作方式。即国家、组织、个人之间通过谈判实现自动协调目的的方式。

2 多样化的行动者。国家责任范围逐渐缩小而公民享受更多的责任,包括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以及广大公众都可以参与治理。

3 互动过程。致力于集体行动的组织依靠互相依赖的权利和资源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和支持,形成协作性的合伙伙伴关系。

4 国家的主导角色。国家在制度设计和战略制定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这是其他机构不能代替的,国家的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宏观调控和组织协作上。

二、善治的内容

善治是指一种良好的治理。这是治理理念和相关机制建立并运用到实践中所导致的良好的绩效。它应该是社会治理发展的目标。善治只要是指治理能够收获到良好的技校,这种绩效表现在治理的政治效果、管理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方面。整治效果主要是通过治理达到了公民与公共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公民的责任精神得到提升,公民对公共事务有着广泛的参与,社区团结性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管理效果是通过多元角度的参与和互动,社区和组织的治理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形成了共同治理的机制,提供了最大效率的公共服务。经济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治理直线了社区和组织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并确定了良好的经济收益,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地福利。而社会效果则包括文化观念、环境保护、社区安全、邻里照顾等方面都产生良好的小郭,社区成为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就一个国家而言,职责意味着国家实现有效的制度构建、公民创造力得到激活、政治文明程度高,意味着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去的稳定而快捷的增长,而且在综合效益上公民生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社会和自然都实现了和谐共进的目标。

三、公共治理的内容

社区治理的定义范文第2篇

医联体现在的概念有些泛化。医联体不是医院间的强强联合,不是简单的医疗关系或双向转诊。镇江为医联体加了一个定义,叫做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

伴随中国医疗改革的十几年,我发现管理医疗费用与降低医院成本颇有难度。这个时候提出将患者转到社区仍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提出了健康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健康产出低,如果沿着老路走下去,我们将和美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便是17%的GDP增速也不能解决医疗问题。因此我们提出重构健康服务体系,这便是医联体产生的背景。

按照这个狭义的定义,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是解决在同一区域内的协作问题,提高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基层服务水平、控制医疗费用与医疗成本、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同时提高健康产出。

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必须有一个管理架构与治理机制。有人说在县域内形成一个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区域联合体具有垄断性。实际上,在中国医疗行业里,垄断性只是一个说辞,竞争性是非常充分的。医院缺的是外部治理机制对医疗资源的配置,这是中国医改需要改革的最主要问题。因而,区域医联体架构后最需要的是治理机制,而非内部自我追求的效率。否则无法实现健康产出最大化的社会目标。

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对于医联体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我同时担任江苏康复医疗集团的理事长,身兼此职后,才认识到理事长和董事长的区别。理事长要为社会目标负责,所以我告诫集团,不是仅做大做强专科,而是要解决广大群众普遍需要的医疗与健康问题,这是我们医疗集团的首要任务,也是医联体的首要任务。

另外,需要建立全科医学科,或称之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负责区域健康联合体内一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训、技术帮扶、双向转诊和日常运营管理,将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延伸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们目前在倡导医院设立全科门诊。

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的构建要明确其功能定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基层是结合点,譬如慢病防治,需要从医院专科分化出慢病管理队伍,若只依靠社区的能力会出现问题。

服务模式上也需要改变创新。一是实行签约服务,建立家庭健康责任团队。二是实行网格化服务,构建一个从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到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或全科服务团队的立体网络。三是建立稳定的双向转诊,为下转构建好的环境。

社区治理的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虚拟社区;信息行为;微博

一、引言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和推进,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进入到新的阶段,人们正在步入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庞大的用户资源也带来了数量级不断攀升的网络信息。相较于现实中的社交,如今人们似乎更钟情于虚拟社交应用,各种移动社交应用相继出现,它们以解决用户沟通分享、服务娱乐等为立足点,借助 LBS、兴趣、通讯录等功能,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社区社交应用作为 Web2.0 时代社交应用最初的经典形态,逐渐开始向专业化、垂直化、移动化的方向发展,微博作为综合社交应用类一员,成功成为网民分享社交信息的主要载体。但由于注册用户激增,加之“强制关注”“大V隐私”“广告泛滥”“付费置顶”等监管不到位的原因,微博的口碑也遭遇网友质疑。所以,用户在享受虚拟社区带来益处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

虚拟社区的种类较多,定位也不尽相同,也称在线社区,网络社区。Rheingold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认识、分享某种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1]。Howard 认为虚拟社区是 Web 站点为用户提供的公开或半公开的虚拟平台,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维持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虚拟空间[2]。Bagozzi对用户参与行为进行了探析,他们认为群体准则和社会认同与个体的使用意愿存在联系,并且群体的共同意愿会造成虚拟社区的参与行为[3]。Shi等基于期望不一致的理论对用户持续使用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用户持续使用行为的目的有:保持线下联系,认识新朋友,信息获取以及娱乐用户对这四种需求的期望与最终期望满足程度之间的不一致会影响用户满意度,而用户满意度会影响用户持续使用意愿。

信息行为包括信息需求行为,信息查寻行为,信息选择行为,信息利用行为,信息交互行为和信息行为。信息行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信息行为是人类行为与信息来源和渠道关系的总和,包括主动和被动的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使用。因此,它包括与人面对面沟通,以及信息的被动接受。

关于虚拟社区的用户信息行为,左军认为“用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在虚拟社区中进行浏览,查询,利用,评论和分享信息的行为,即为虚拟社区的用户信息行为”,包括信息获取行为,信息参与行为,信息分享行为,信息新建行为。袁静在其所作综述一文中对众多学者的观点整理后提出,不同形式的虚拟社区,具体分析用户的参与动机与信息行为,并据此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推动虚拟社区可持续发展。

三、微博用户信息行为分析

从2009年到2014年微博的注册用户猛增;2014年正式上市后,用户增长幅度放缓,但微博整体质量下降。至于继续发展会不会沦为另一个“校园网”,至少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搭便车现象

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首次提出搭便车理论。该理论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而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随着微博用户的增长,微博海量内容“正能量”意识形态大大削弱,注册用户在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时,出于社会交换理论,信息传递便会中断。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会极大地降低组织的效率及系统的可用性。微博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减轻搭便车现象带来的弊端。

(二)信息过剩

信息过剩是指信息的生产、传播、接收和处理超过了人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从而使人不能充分有效地选择、吸收、利用和发挥信息的作用,使得信息不可避免地贬值。

微博面向用户开放注册,由于信息的不加限制性,大量的信息涌入社区,增加了用户甄别有效信息的时间成本,而且信息的质量也急剧贬值。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常常得不到满足。因此微博必须制定一套信息整合的体制,严格控制信息的新建。

(三)信任危机

虚拟社区作为互联网用户的第二生活场所,用户一天内在社区中消费的时间较长。由于用户身份的虚拟性,在方便彼此畅所欲言的同时,也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网络炒作、各类虚假信息、污秽信息泛滥等现象时有发生,究竟责任该追究到谁,很难作一定论,成员的法不责众的心理,也助长了许多网民“为所欲为”的信息行为。

四、解决对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内外部环境的变迁以及更多背景和不同经历的用户加入,使得微博面临可持续、多循环机制变革局面。

(一)建立有偿使用机制

虚拟社区中信息的贡献者在得不到自己所需的信息时,便会撤离该社区。改变这种情况有两种办法:第一,向贡献者支付报酬。支付报酬可以激发贡献者的积极性,支付主体可以是微博官方,也可以是信息使用者。第二,提高信息贡献者的社区身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类有被认可的需要。因此在社区中建立等级制度,贡献越多,身份越高,拥有的特权越多,从而激发用户的积极性。

(二)整合运营模式

在运营上,将大学生群体作为下阶段运营重点。多吸引优秀大学生加入,充分发挥他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优势,拓展知乎的话题领域,以增强知乎的知识性。线下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校园活动,主动邀请一些优秀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入驻。

(三)加强社区治理

虚拟社区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也有不少问题,如欺诈,谣言,暴力等信息的散播。因此需要加强虚拟社区的治理,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构建虚拟社区信息治理模式与机制的指导思想与方针;对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予以严格的控制;对违法犯罪行为,应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社区治理为辅的机制。以社区绿色为宗旨,从源头上去除负信息的来源。

五、结语

本文从虚拟社区用户信息行为分析微博面临的三大问题――搭便车、信息过剩、信任危机,但是微博要想“可持续”、“绿色”、“高能”发展,其面临的问题何止三个,其解决途径也不止限于建立有偿使用机制、整合运营模式、加强社区治理。今后将结合现实社区的特点开展提升虚拟社区用户信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Rheingold H.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93.

社区治理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吉林市 智慧社区 建设典型培树 问题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01-02

现阶段,“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在国内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未来城市建设与智慧电子网络等结合将更为突出,智慧城市建设将是重点体现。智慧社区建设是城市智慧化的重要环节,随着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经验的引进,其已经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当前吉林市社区管理薄弱,社区服务不够深入,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状况,综合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培树经验的基础,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探索。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培树分析,建设有针对性的智慧服务平台。提出植于政府宏观调控下,构建新型管理方式,发展智慧服务理念;同时结合社区社会层面,通过建设社区信息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系统,整合社区资源,切实调动社区的积极性;从社区自身来说,社区内智慧平台建设应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服务体系,创建智能服务系统。

目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以及其治理模式还处于探索时期,成功运行的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部分社区,智慧社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转变,也创新了社会治理观念、手段乃至内容,终将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提供契机。

一、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现状

(一)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内涵

智慧社区信息化建设,其定义是基于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因此,智慧社区建设首先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其次要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并做好与市级层面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项目的衔接工作,减少重复建设;最后探索智慧社区的建设模式和运维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合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二)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基本概况

智慧城市综合了资源多样化、信息交互无障碍化以及信息程序的自动运行化等特点,以实现城市便捷、高效发展和运行为目标。我国从2012年12月开始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工作,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进行试点开展。2014年12月底,在试点的基础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达90多个,涉及了全国大部分省份,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密切联系智慧建设的受众――社区和社区居民。智慧社区建设,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借鉴有限,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探索与研究。

社区是城市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更是党和政府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率先从社区入手,基层社区的创新管理与建设事关我国发展的根本,随着社区的拓展以及新要求的提出,社区管理模式改革迫在眉睫,结合新时代下新型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社区管理职能要不断提高,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也应拓展和创新建设。基于这样的基础下,将“智慧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作为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并在全市部分社区启动了智慧社区建设,是吉林市进行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深入研究的根本所在,一方面可以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对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研究,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

(三)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研究的内容

1.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于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进行应用、整合和再造,通过主动感知和网络互连的方式,建立吉林市智慧社区生态化服务和运行平台。

2.智慧社区的系统化建设

智慧社区强调信息的采集、互通、处理和应用的系统化,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智慧社区要求的现代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

3.智慧社区的治理化建设

主要是把社区中各主体,即政府公共部门、社区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围绕社区公共事务充分协商的互动过程,综合建构智慧社区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和基层共同体的发展方向,转变到以社会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构社区共同体。

二、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培养措施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养老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吉林市现阶段要结合社区智慧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网格化策略探索。

(一)信息基础设施“树”的网络化

吉林市要基于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的原则,依托通信运营商全面开展智慧社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要求。

当前,吉林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光纤宽带网、无线局域网、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以及应用终端等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上网服务,保障通信质量,为广大社区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并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二) 生活服务“树”的便利化

吉林市要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推进社区生活服务建设。

吉林市的生活服务树主要从生活信息、便捷服务开展,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积极创新为居民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的信息化

吉林市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树”主要从社区管理、医疗卫生、社区文化、关爱救助、教育体育以及交通出行六方面着手实施。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并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同时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以及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四)小区管理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主要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可以通过访客对讲、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电子巡更、管理与监控(物业运营管理、公共设备监控和小区门禁管理)、车辆出入与停车来进行管控。

(五)家居生活智能“树”的建设

吉林市可以引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主要从家庭设备监控、家庭安全防范入手,利用各种探测工具和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品质和安全。

三、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探索的意义

智慧社区是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态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它需要结合到社区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社区管理等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进行创新建设。吉林市通过智慧社区的建设来重构社区新型管理和发展建设,结合存在的背景和发展的时代性,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典型培树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智慧社区建设研究的理论意义

智慧社区在吉林市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视角,纵然有理论研究和学术分析基础,但

真正的因地制宜的研究依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原有的部分理论概念不能适应新型信息时代背景下社区管理。因此,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需要通过网络背景下,结合网络管理理论,依靠多元治理理论进行合作和自我契合。通俗来说,就是结合时代和信息发展要求,进行新型治理拓展,以更便捷、高效服务和管理为目标。

2.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是社区的高级阶段,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重构“线下”现实社区和“线上”虚拟社区的结合体。把政府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第三部门和个人等都囊括进智慧社区平台上进行互动和协商,共同参与治理社区公共事务。

首先是,政府通过信息化平台技术,建设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平台,更加高效地提供了社区服务,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整个社区的服务建设,及时提供社区的必要服务,通过技术化手段进行监控和分析。

其次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把社区资源全面整合,把社区的卫生、人文、教育、信息化搜索以及电子商务都进行互联共享,促进了社区的网络化和服务化。

最后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形成社区治理合力。通过打造现代化社区“智慧综合体”,创造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空间和平台,从而为拉近社区成员之间的距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

通过此课题研究,分析吉林市智慧社区建设的典型培树的优势和未来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最终目的是实现信息化时代基层社区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 2014,05:145-156.

社区治理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09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社区卫生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其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其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目的。然而深圳市宝安区的社康中心隶属于医院,其社区卫生功能的发挥受到了管理结构、经费补偿、绩效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此,宝安区的观澜、西乡街道于2009年6月开展了社康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原有的院办院管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在的财务独立、管理相对独立的社康中心管理体系,制定了以服务数量与质量为指标的绩效考核方案,激励医务人员主动为社区高血压患者提供血压监测、健康教育等服务,以期通过高血压的规范管理,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整生活方式,进而使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本研究评价社康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对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和血压控制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评价研究设计 在改革开展以前,宝安区的社康中心就开展了高血压的管理工作,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如发现新发病例随即纳入队列,因此形成了一个动态队列。研究选择观澜街道作为改革的试点组,条件相似的松岗街道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管理队列中高血压患者在改革前后共两年的血压监测数据,形成了干预前后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随访队列研究设计。

1.2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社康中心的规模,从试点组观澜街道抽取君子布、牛湖、松元、樟坑径4个社康中心,从对照组松岗街道抽取沙浦围、山门、水斗、塘下涌、新田、燕川6个社康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宝安区的社康中心改革始于2009年6月,本研究分别提取每个社康中心改革前一年(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和改革后一年(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的高血压患者电子病例作为研究数据。再将这两年的数据按每半年作为一个随访期,从而形成干预前后各两次的纵向随访队列。

1.3效应的测量和变量选择

1.3.1效应变量的选择和定义 本研究从社康中心对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及血压控制两个方面评价改革措施对高血压管理的作用。规范管理具体指在一个随访期内,机构对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的总天数,即在随访“暴露”的期间内,所开展的规范管理的天数。在负二项回归中其暴露变量为该患者的总监测天数。机构对患者相邻两次血压监测间隔不超过30d即为规范管理,这两次血压监测的间隔时间算作一次规范管理的天数。血压控制效果指在随访的时间内的血压正常的天数,在负二项回归中其暴露变量为该患者的总监测天数。本研究假定患者如果在某次监测时血压正常,那么该患者的血压将持续处于正常水平,直至下一次监测。

1.3.2自变量的选择和定义 高血压管理和血压控制受患者性别、教育、社会状况、生活方式、高血压的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中,相对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更容易受到血压控制措施的影响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血压,教育水平越高的患者对血压控制的干预措施越敏感。户籍、医疗保险及是否与社康中心签订契约服务等因素可能通过经济水平等影响因子作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就医行为及血压控制能力,故也将这些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也有研究指出吸烟、高盐饮食及饮酒将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的类型、是否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依从性对社康中心的高血压规范管理和控制都可能产生影响。以上各指标本应纳入回归模型,但是由于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社康中心的电子病历,以上数据无法全部获得。故本研究选择了组别、时间等9个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其中控制变量有组别、时间、组别与时间的交互项、性别、户籍、年龄、医疗保险、契约服务和教育。所选择的变量和定义见表1。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TATA 11.0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数据的特征为在一定的暴露(随访)时间内发生的血压正常天数或规范管理的天数,适用泊松回归。但由于泊松回归的前提是样本均值等于方差,鉴于这一前提难以实现,进而采用与泊松回归原理相近,但对样本方差没有特殊限制的负二项回归进行双差法分析(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基本特征 试点组和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特征相差较大,但是基线和终线两组高血压患者的基本特征差异较小。本研究共选取1221份高血压患者的电子病历,其中对照组584份,试点组637份。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户籍、教育、契约服务及医疗保险这些基本情况在基线、终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无论在基线还是终线,对照组和试点组之间以上属性都存在较大差异。高血压患者的基本信息见表2。

2.2试点对高血压规范管理的作用 表3中的规范管理模型是在控制了性别、户籍、年龄、有无医疗保险及是否签订契约服务这些变量后,社康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对高血压规范管理作用的负二项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干预措施使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高了0.29倍(P

2.3试点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作用 表3中的血压控制模型是在控制了性别、户籍、年龄、有无医疗保险及是否签订契约服务这些变量后,社康中心运行机制改革对血压控制作用的负二项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干预措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提高了0.26倍(P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