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分享的意义

技术分享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分享的意义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设计

人类进入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电影、设计、建筑各行各业的艺术设计领域都无声无息的渗透着数字技术的影子。数字技术已形成数字艺术设计已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各领域――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已在我国艺术设计各领域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艺术设计优良传统的保持

人类社会的新艺术形式都是在传统元素上进行继承与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一样,在保持传统设计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才发展起来。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既保证了功能性,也保持了美。各种理论标准都与传统艺术设计极尽相似。只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它是以光、电等现代科技的技术手段来表现,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设计保持了艺术设计的优良传统,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是对传统艺术设计进行丰富和形式创新,新的表现形式使人们的视野极大丰富,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发展表现,使传统艺术设计表现局限性。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艺术设计已表现出设计理论与与美学理论的薄弱,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将继续做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艺术创新

科学的进步会推动艺术设计产生巨大的变革,推动新兴艺术形式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科学进步的产物。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具有时代感,通俗大众并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因此,新媒体艺术设计一定要紧随时代的潮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传播形式的出现,一定会产生更多样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于当代人们对新形式,新事物的追求。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时代的产物,通过其巨大的信息量,时代感,不断的创新设计形式与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需求。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

1.传播范围广、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传统媒体,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任何媒体都有局限性,有不能宣传到的边界,只有新媒体艺术却没有限制的,通过互联网为载体,为人们发送无数想要获取的信息。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艺术设计以互联网为载体,能够实现更快的传递方式,以上传与下载就实现了信息交流与共享,用最快速度传播。

2.成本低

相比与传统媒体,新媒体艺术成本相对较低一些,大家却能更快,更便捷的享受到最新的消息与知识,这也极大的挑战了传统媒体的成本制作。

3.互动交流强

新媒体艺术具有很强的互动交流能力,比较与传统媒体,新媒体艺术对于人的信息主动性反馈更直接。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

1.运用新的模式教学,给学生空间,使理论联系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可以熟练进行设计制作。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复合型学科,培养的是懂得艺术规律又能进行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的人才,技术与创意缺一不可,而这一类人才是当代社会急缺的稀有人才。

很多学生报考了艺术类学科,但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却成为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障碍。只懂创意,却不会运用计算机进行表现的;只会操作计算机,却不懂创意的,比比皆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复合型新媒体人才,才能把新媒体艺术形式发展完善。

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数据信息,使老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既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3.在各院校艺术学科搭建艺术与数字化信息的平台,使数据信息与艺术信息共享交流,使学生对本学科知道熟练掌握的同时,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这本新兴艺术形式深入了解,把艺术与数字化信息互相补充学习,得到全面发展。

4.严格制定新媒体艺术设计教材,教学内容要符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保证教师队伍高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确保人才的高效培养,才能对新媒体艺术得到飞速的高展,对传统艺术才能做到最好的传承与创新。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艺术设计人员应符合主流需求,紧跟时代的脚步,每天都要学习,给自己充电,走在时代最前沿。我国的新媒体艺术设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不成熟,不完善,我们一定要培养更多的,更好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新兴行业带来机遇与发展,我们也要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为新媒体艺术设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富强.多媒体图像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 薛洁,寇小明.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探索[J].大众文艺,

2010(04).

[3]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神州美术出版社,2005.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摄像;技术;艺术展现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35-01

一、注意动静的关系

静态构图是指画面造型元素及结构均无明显变化的构图形式。一般情况下,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内的构图关系基本固定。动态构图是指造型元素及画面结构发生变化的画面构图形式。动态构图下的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同时或分别处于运动状态,使得画面内视觉形象的构图组合及相互关系连续或间断地发生变化。在拍摄构图过程中,静态物体要有静感,而动态的物体要有动感,要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效果。

二、注意画面层次感

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形象,要求摄像人员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以恰当的拍摄角度和景别,配置好光、色、影调、线、形等造型元素,以获取尽可能完美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电视画面。

主体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明确画面的主体,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又能在结构上分清主次,合理构图。

陪体指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陪体在画面中能对主体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内涵。

画面所要表现的主体对象是否突出,是衡量构图的主要标准之一。拍摄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陪体及环境等的关系,做到主次分明,轮廓清晰,条理和层次井然有序。

三、注意运用均衡

均衡主要是指构成画面各种因素在视觉重量上的均势。由于电视画面是运动的,均衡便呈现出动态,并和心理均衡交织在一起。画面中的均衡可分为结构的均衡和色彩的均衡。

结构的均衡,在实际拍摄中要利用人们的视觉加重作用来制造均衡(动态的、心理的)。例如将“黄金分割”借鉴到电视画面构图中,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按照黄金分割点来安排主体的位置;根据黄金分割率来分配画面空间;按黄金率来安排画面中地平线的位置,这些黄金分割式构图能够给人以悦目的视觉效果。

四、注意运用对比

虚实对比是利用镜头景深的特性,使主体清晰、陪体模糊,以突出主体。这种对比可造成空间深度感,使画面的影调层次丰富,同时还可加深被摄主体的体积感,造成符合特定作品情节的意境等。

大小对比是指体积的对比。这种对比同时也包括远与近、高与低、长与短等对比的形式。但是,不管是不同质的对比,还是不同量的对比,实际上都表现为体积的对比。

影调对比是指电视画面中各种不同程度影调之间的对比。例如在大面积暗调的画面中,明亮的阶调显得更加突出。通过明暗的变化,可突出被摄主体的形象。另外,通过光线的处理,使明暗交替,即将明的叠在暗处、暗的叠在明处,也可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

藏露对比是指在表现作品情节或具体的形态时,不是和盘托出,而是只显示一部分,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另一部分处理在画面之外,但又自然地使人理解并联想。这种对比手段如运用得当,可间接地表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五、注意发挥线条的作用

线条是指画面形象(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分界线和形象之间的连接线。线条是构成千变万化可视形象的基本因素;也是摄像者必须精通的一种摄像造型的法则。

根据形式的不同,可将线条分为直线、曲线两大类。直线又可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三种基本形式。在拍摄大地、海洋、湖泊、草原等时,常以水平线作为构图的主线条。拍阅兵的队列、高耸的大厦、参天的树木时垂直线条都会产生高耸、挺拔、刚直和修长感觉。当构图以斜线为主导线形时,画面会显得很活跃。曲线则指一个点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并发生变向后所形成的轨迹。曲线具有流动感、韵律感与和谐感,当构图的主线条为曲线时,曲线能引导视线向纵深发展;能表现出画面的空间深度;会使画面表现出生动活泼、起伏舒展的美感。如铁轨、小河转弯的曲线构图。

电视画面构图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摄像人员在拍摄主题内容确定后,要选择、组织和找寻到最佳的画面结构方式,并且要在拍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创作兴奋和随时发现的创作敏感,以使自己的画面构图得到不断地改善和创新。同时,在借鉴绘画、摄影等构图原理和构图技法的基础上,结合电视画面构图的自身特点加以灵活地运用。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造就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技术始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及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并引起广泛注意。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机电一体化技术新篇章;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带来勃勃生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提供坚实基础;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三、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分类

1.网络计算机信息技术。各种信息资料之间交换、运算、存储、判断和决定以及专家系统和智能网络都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2.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技术就是机械技术。它和机电一体化相互促进,完成了结构和功能上的改革,同时它的重量减轻,体积相对以前更小,精度也得到了提高,它的性能指标也更加的适应人类的需要,努力地利用高科技来更新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3.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在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先进性系统的设计然后再经过仿真调试,它可以进行高精度和速度的控制,还能进行自我的调制、诊断和修补。

4.系统技术。系统技术是以整体趋势和目标为基础,利用整体概念组织和各种相关的技术,利用总分的观念来将整体分成为好多有一定关联的小单元,其中的接口技术是纽扣是实现各小部分进行连接的保证。

5.感应技术。现在的感应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十分普遍,机电一体化也应用了感应检测技术。要想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传感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向人类的皮肤那样,是整个系统的感受器官,而且他的功能越是强大那么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在理论得以控制上,让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智能,在这其中还有人工智能、计算机学、生命科学等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它虽然不能达到人类那样的水平,但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判断和逻辑决策。当然,要想真正的像人一样是不可能的,它只能进行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2.模块化。模块化的工程任重而道远。实现机电一体不仅可以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还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对于任何机电一体化化的企业,模块化将带来一个美好的前景,并且它的潜力是无穷的。

3.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全球化的趋势也无可阻挡,机电一体化新产品无疑会畅销全球,而且网络化可以在一定基础上促进智能化的应用,他可以以计算机为中心把一系列的家用电器连成一个系统,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现代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4、微型化。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产品都在走向微型化,机电一体化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机电一体化正在向微型精确的方面发展它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5.绿色化。绿色环保是世界的主题,现在的环境状态是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的呼声更加高涨,时展的要求是可以设计一不污染环境的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让绿色路线在产品中一路畅通,这也就成为了机电一体化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发展方向。

6.人性化。人性化是各类产品的必然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在具有一定完整性能的基础上,对于外观设计以及它的外观视觉也有着相应的要求,这可以让产品与外在环境更加的适应,让人们使用产品更加的贴心,更加的自然,更接近生活习惯。

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之间深度结合,并且与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所以要紧紧抓住人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准确定位,严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为培养出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实际需要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合格人才。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象征艺术;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象征艺术的概述

象征艺术是纯艺术的表现形式,它来源于艺术,一般情况下,被人们理解为难以理解的象征作品,也就是让人看不懂地非常规的艺术形态。还有一些人认为象征艺术就是以纯艺术的美观和感受来传达艺术的的艺术形态,它是一种纯粹、自由、严谨的艺术形态。从目前的研究可知,上述对象征艺术的解释都是不全面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学科技术之间的不断交融,各个学科逐渐产生了原本不能够跟艺术联系的思维和效果,这些思维和效果都属于艺术范畴,比如建筑行业,从根源来看建筑跟艺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已经与建筑设计结合,并密不可分,在建筑设计中对艺术的表现是不能缺少的。所以象征艺术对建筑设计有着很大的意义。

(一)象征艺术的概念

象征是相对于具体来说的概念,它是将很多事物所共同具备的特点按一定的科学原理分离出来,或者阐明他们中蕴含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代表了人们的心理变化。象征运用在日常的工作、工程中可以对各类复杂的事情进行阐述,所以在工作中它主要突出了个别的联系而忽略了其他的关联因素,容易造成了事物的复杂性。因此在艺术表现方面也造成了难以理解的复杂性。在现代的大多数作品中,我们习惯把那些难以理解的作品归为象征的艺术作品。所以对象征的艺术的应用是我们应该在建筑设计中重点研究的,象征艺术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艺术形式可以把现实的要求与艺术的美感巧妙的结合,实现一个综合性的建筑设计模式。

(二)信息要求

信息是各项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设计的关键环节。艺术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的艺术。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对各个种类的信息都要综合的去提取运用,在对信息的综合提取中也会产生象征艺术。建筑设计反映着多方面的社会信息,它是对真实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反应,它以一种抽象语言类型,对人们进行着艺术的教育和渗透。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对当地的综合信息进行搜集和考察,才能满足建筑设计的总体要求。

二、建筑设计中的象征意义

建筑设计不单单是一个外在的建筑表现形式,而且建筑中蕴含了诸多的人类寄予的内涵和情感,对人类有着纪念或者教育的重要作用。建筑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其是人类生存和依靠的空间支撑,通过对建筑的表达和象征意义的传达,可以号召人类具有一种特定的思想,进而有效达到人类精神中的共鸣。象征是有效对符号的利用来对一些传统建筑的外部表现形式以新的时代特征和内涵,使其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中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让人们可以从中意识到其内在的精神所在,因此,在具有历史性纪念以及具有教育性的建筑设计中,大多会采用象征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一系列的表现和象征手法,就等于使得建筑拥有了外部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内在的独特文化意义和价值,从古至今,人们经常会借助于某种特定的建筑来有效对一种情感和一种信仰加以表达和传递,如上文中所提到的西方国家对于上帝的膜拜以及中国对大地、风水的信奉等等。

象征文化是象征意义的重要的源泉,图腾对文化的代表、宗教对文化的反映、民俗对文化的表现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就间接的为我国的象征性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兀素。中国所特有的易经文化与传统风水理论的关系,可以借助于数、卦、图等象征等传递方式对我国的园林建筑加以影响,而这也是我国古代环境艺术中象征性设计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和人文背景。

伴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艺术在建筑设计工程领域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检验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简单的说,在建筑设计中,艺术是指导建筑设计整体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建筑设计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在提高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象征艺术。由于社会各行各业对建筑设计要求不同,所以建设设计的风格和美感也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要满足各方面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就要把象征艺术作为建筑设计的研究重点,把它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部分。

三、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是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是建筑工程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它要求设计师要根据工程的施工任务去规划,将工程中会发生的问题提前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措施。比如将施工过程中发生概率较大的问题做重点的提取和制定预防措施。所以建筑设计是一件预估性的工作,也是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全面系统的工作方式,它包含备料、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它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建筑工程的稳定安全实施提供保障。

(一)再现性语义象征

象征表现为把事物的某一个细节、功能夸大而设计出的一种新的事物。在家具中,通过这种夸大某个细节的设计理念带来的家具,简练而又丰富,往往令使用者赞不绝口。风格派通过提炼去表达简约。风格派家具有醒目的色彩、简练的造型、精巧利落的线条和多种材质的混搭等特点。风格派的家具设计特色是点、线、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材料都很单一。总的说来,建筑师在设计时运用再现性语义象征的方法,通过作品一定的语义信息或符号信息来传达建筑的思想。

(二)非再现性非传统象征

在建筑历史上,运用非传统象征设计手法进行建筑创作是近现代的事,并且占了主导地位。西方现代建筑运动起源于1 8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到本世纪20年代走向。现代

建筑运动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并不那么大,先是经济基础落后,而后是政治观点的制约,严格地说,中国建筑界敞开思想了解西方现代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几乎半个世纪关

于现代建筑运动在西方建筑界的争论我们了解甚少,恐怕只有少数研究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同志才关心这些事。构成派运用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知识进行建筑创作,重视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这种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或后现代建筑创作中常用。

(三)建筑图中的象征艺术理论

在建筑工程领域,经过现代主义之后对象征建筑形式的认识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普及,所以在后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较为广泛。而在研究中它对于非习惯、非传统形态的建筑设计要进行合理思考,避免在设计中出现墨守成规和缺乏活力的设计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筑设计运用象征艺术的方式己经日趋成熟,但是这仍是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加强的能力。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中的艺术创作己经成为评价建筑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筑的视觉美感取决于象征艺术在建筑设计的正确合理的应用水平,建筑设计中的象征艺术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建筑视觉美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严格,所以要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视觉美的要求,建筑设计应该与时俱进,利用象征艺术对现实的提取作用,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建筑设计。这样利用象征艺术理论进行建筑创作己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另外由于象征艺术的流派很多,将来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流派,在建筑创作时需透过各种流派形态差异的外表,领悟其精神实质,只有真正的把象征艺术融入建筑设计才能创造出高品质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韩颖,王佳宇.浅谈建筑节能技术的运用和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1).

技术分享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艺术设计;联系;影响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艺术文化气息和内涵,建筑设计人员开始联系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我国的文化习俗是我国五千年来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国家民族气息。在建筑工程中加入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不仅能提高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还可增加城市中具有艺术特性的建筑,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文化习俗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

1、艺术来源于生活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还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所以传统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上的设计,都要能直接反映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习俗。将传统保留下来的文化习俗运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不仅是人们对文化习俗的传承,也是文化习俗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表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也是人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得来的,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更是对人们切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2、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

将文化习俗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工程的设计中,每项不同的建筑工程就有其不同的艺术内涵,它是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的享受。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具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习俗,提升了建筑工程的欣赏水平。在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建筑本身蕴含的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兴趣,所以将文化习俗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会促使人们对于该建筑的投资购买。这样不仅提升了我国建筑的文化内涵,还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有了可观的经济来源,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习俗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1、建筑艺术设计会受到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

由于各地文化习俗的不同,对各地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的建筑艺术都有着天壤之别,最为明显的就是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差异。从古代建筑来讲,由于西方思想比较开放,体现在建筑上就是比较大胆张扬的风格,具有很明显的个性特征,没有一丝一毫的思想束缚,使人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东方建筑恰好相反,中国古代的建筑依据的文化思想大部分来源于儒家,自古崇尚中庸的思想理念,因此东方建筑大多是中规中矩,建筑艺术单调,没有过多的个性体现。从建筑材料方面分析,西方国家善于用砖石等材料,例如埃及金字塔、欧洲传统的教堂等;但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头为主,这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故宫等建筑。可见,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设计明显的差异。从建筑格局方面分析,西方国家的建筑空间格局大多是向高空发展,建筑风格恢弘大气,十分壮观;中国古代建筑格局都类似于北京四合院式的封闭格局,例如北京明清宫殿、典型的四合院。

2、文化习俗差异导致建筑艺术上容易产生歧义

由于发展的时期和地域文化的不同,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建筑艺术上难免会有一些分歧,这些分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利益观的不同,每个建筑设计师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筑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自身的利益也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建筑艺术的不同源于利益观的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对建筑艺术的理解程度不同,审美也不同,所以在看待建筑物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两个原因导致文化习俗的差异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接受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建筑艺术审美,并开始文化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建筑艺术设计也逐渐开始吸取各种文化习俗,取长补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上一层楼。

3、文化的逐渐融合使建筑艺术内容更丰富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习俗有许多种形式,为了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升华,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地将不同的文化习俗融合起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各个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和筛选,然后将其加入建筑艺术设计中,从而不仅能够体现我国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还促进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建筑设计师还可以参考国外的文化习俗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恢弘大气和创新性,并将其融入到我们国家的建筑特色里,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促使我国的建筑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内涵。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来越高,将文化习俗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艺术设计中,使我国的建筑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特征。文化习俗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艺术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建筑行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虽然文化习俗的差异会导致建筑艺术有很大的差别,但是这样更能突出我国建筑艺术的特色,我国各地文化的差异也会导致建筑艺术的差异,只要我们取长补短,将文化习俗融合后再体现到建筑艺术中去,将会体现出我国多元化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孙英明.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188.

[2]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05:151-152.

[3]周驰.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建筑遗产,2013,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