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038-01

在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教育主张、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1、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 识要 “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2、启发式诱导、循序渐进

“启发”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所创造的。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其内涵丰富、极为深刻。

下面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却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的正确处理方法。孔子在当时就注意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3、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

施行因材施教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 “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1、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在孔子的教学论中,他非常重视“学”和“思”的重要作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疑问”在教学中更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只要认真的独立思考,必然生疑,疑则生问,问则求解,通过不同的形式解问答疑,学生不仅增长知识,还养成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孔子教育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答式,讨论式,通常是学生提问孔子才回答,这样就使得学生要自己去学习去思考,没有自己的实践与思考就不可能提出问题,也没法进行指导。而且必须给予及时的反馈,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对自己的观点de 看法。在现代的语文素质教育中也是同样道理,学生是主体,要用启发的方法让学生去思考问题,这样才是有效的教育。

3、因材施教,注重个性教育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现在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大有启发的。现代的社会是个性化的社会,鼓励个性也是鼓励创新,这种个性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做一个特别的自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上,就比如作文,想法不同,个性不同,写出的文章内容和风格等方面就有所不同,老师也要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孔子作为一位终生奋斗不息的教育家,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而且创立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何更好地研究他,吸收它,并将它发扬光大,是当前教育界的一大任务,也是孔子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必须继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积极方面,让其在新世纪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张玉霞.从论语探析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现论价值[J].管子学刊,2007,(1).

[3] 秦玉洁.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新课程理念[J].教育革新,2009,(7).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方面的辨证统一和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表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为人处世能力、行为习惯能力等,这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相一致。

(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说道:“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期望他的其他弟子能像颜回那样,举一反三,有自主的思考,活学活用。这印证了我们素质教育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思想。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不耻下问”是一种学习习惯与态度,这也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孔子对学习方法、习惯与态度的阐述,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都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供了可借鉴的维度。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

《论语•八佾》中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清晰地表明了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因人施教的理念,也为素质教育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撑。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循着《论语》的足迹,我们可以感受出孔子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充分展示了孔子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和学生谈论问题时明确表示:不要因为自己的年纪比弟子们大,弟子们就不敢发表意见了,弟子们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下,依次谈了自己的看法。从中我们看出孔子教育的思想是对学生的尊重,对每个学生的看法孔子并没有肯定或批评,只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来打消学生的顾虑。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与地位。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立德树人

“做人”与“做学问”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决定了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与使命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孔子在《学而篇》中就曾提到这个问题:“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不难看出,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道:在家孝顺父母,出外顺从师长,做事谨言慎行,为人爱众亲仁,如果还有闲暇的余力和时间,则可以学习古典知识,增长文化水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行为放在教育的第一位,而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是放在第二位的。教育之道———教书育人,这里的人即是学生。学生是活生生存在于世间的个体生命,所以教育必然以育人为本,关乎一个生命个体成长的德行必然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古代诸多著作、仁师都把“立德”作为“三不朽”之一。《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同样也表明立德在首位、寻求知识在末位。“立德树人”也就成为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教育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有思想、有内涵、有德行的人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与使命是立德树人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人。

三、仁德思想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仁德”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通读《论语》,通过对于“仁”“德”阐述的理解,我觉得“仁”指的是外在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孔子的“仁德”思想强调内省、立志、改过、力行,他教育学生立足于现在,确定志向,将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这些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一)内省

《论语》中这样几段话:“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学生内省自身,有利于其成长发展。

(二)立志

学生要成长就要制定自己的志向,《论语》中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立志是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学生只有确立了志向之后,才有了学习目标、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三)改过

《论语•学而》中说“过则无惮改”,认为改过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一种态度。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过错,需要不断地改正这些过错,把自身的素养提升到完美的境界。

(四)力行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1孔子的“成人”教育思想

1.1“成人”思想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群雄争霸、弱肉强食、兼并激烈,军事的强大是立国之本,从政治生活实践中孔子深深感受到文武兼备的重要性,因而,主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教民以战”“,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我国古代体育与古代武艺是密不可分的,萌芽时期的体育就渗透于军事武艺之中。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最具体育色彩。孔子不仅有体育的主张,而且爱好体育实践。他身高力壮,力大善射,奔跑很快。《列子•说符》中曰“: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路氏春秋》说:孔子“足蹑郊免,力抬城关”。《论语•子罕》记孔子曾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乎!”这固然是以“御”表自谦,但可知孔子对射、御等技艺是精通的。《礼记•射义》中有更为精彩的描写“:孔子射于翟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孔子教育思想中最为经典的是“成人”之道,孔子所谓“成人”,指全人,完善的人,各方面增色得到发展的完美的人。孔子曾以“知、仁、勇”来表达“君子”应具有智、德、体三方面的修养。孔子“成人”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宪问》中。“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促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孔子举出四个有代表性人物来表示“成人”应具有智慧、道德、用力和多才多艺等四个方面的条件。冉求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且武勇善战,他曾经常表白其“思”与“艺”,学之于孔子。可见孔子教育实践中是努力对学生进行“身心”教化的。

1.2注重“育心育体”并举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礼”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有关“礼”的一些言论表现了他使道德礼仪与体育相结合的观点。他曾亲自带领弟子习射。他认为运动的优劣不仅表现技术有高下,而且更是人品德的表现。他说“: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现时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必将安能以中?”如何正确对待体育竞技孔子也有非常中肯的见解,他教育学生要注意把平时的谦让有礼与体育竞技精神相区别,在《论语•八佾》中指出“:君子无所争,必也,射科?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从而阐明比赛应努力去“争”但仍须以“礼”相待的良好的体育道德思想。孔子不仅在体育道德品质上对练习者得出了要求,而且对体育娱乐身心的功能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等还有着较为丰富的文体娱乐因素,这些项目除在道德、技能等方面有教育作用之外,还可以作为学生生活中的调剂或休憩娱乐的内容。《论语•迷而》中“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就是指娱乐及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另外孔子非常喜欢音乐舞蹈、对“乐”有浓厚的兴趣,他曾学习音乐舞蹈入迷,“三月不知肉味”。他的两句著名的话道出了对劳逸结合的正确认识:“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所以他的“成人”教育中也有“文之以礼乐”,以礼乐教化、熏陶、感染人的主张。

2现代中国教育思想中“重文轻体”的痼疾

2.1历史的错误造就了“重文轻武”思潮的根深蒂固

早从汉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提出,从根本上曲解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真义。他在兴太学的同时,把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篡为“六经”,从根本上抛弃了体育教育的内容。确立了“去武行文,废力沿德”、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理念。从而开创了“重文轻武”的先河;宋时,以“八股文”为本的书生教育体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理学盛行后,文化教育着重于“惩忿窒欲”,加强了人们道德上“主敬”“、慎独”的功夫。朱熹宣扬的“静坐”成了文人必遵的圣规;明清以来,理学进一步发展、巩固乃至猖撅,学校体育衰败不堪。“衣冠之士羞于武夫耻”,其祸害实在难以言状;近代军阀教育中“兵操体育”的出现,使许多兵痞堂而皇之地进入学堂,大大地败坏了体育教育的地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不学无术”的评价甚为广传。在《体育之研究》中对此教育有这样的论述:“教者发令,学者苦强应,身顺心违,精神受无量之苦,精神苦身亦苫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由此“轻体”思潮蔓延。

2.2领导者的麻木助长了“重智轻体”现象的泛滥

一提起学校体育,那真是人人都说重要,在理论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教育与体育的交叉和结合部。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造就社会体育骨干的基地,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是发展我国体育带来的战略重点。那么为什么学校体育的实际地位与理论地位有如此大的把关呢?匆庸置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领导干部的麻木与思想的根本轻视是最关键的。有人以为,体育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发展学生修改的作用,都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好定量,无从评说。至于学生体质,那是一项软任务,谁也没有就此下达过硬指标,它不象知觉率和金牌那样耀眼,那样实惠,那样讨人喜欢。学生体质差一点无关紧要,只要不死人,就挨不了批,撤不了职。于是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将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作风随处可见。如此学校体育怎能被重视呢?

2.3应试教育的人才选拔制度使“三育”不平衡发展

应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它是指脱离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以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核心的一种倾向。我国的应试制度主要是以文化知识的考试为中心,以考试的成败论英雄,评价标准的两要素是分数和升学率。一卷定终身,把分数绝对化,把对学校教育的评价绝对化。因而,促使相当多的学校用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他们的文化水平,“重智轻体”现象蔚然成风。没教室的学校不能办,没操场的学校却很多,且可以长期办下去,还可以办在市中心。学校体育成为“小三门”“、小媳妇”。体育活动可有可无,体育课可以被其他学科所取代。“智育第一”的指导思想,必然导致“三育”发展的不平衡,片面的人才观和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使体育教育的实际地位一落千丈。

2.4“奥运战略”的偏失及大众体育的无序发展使全民体育观走入误区

“奥运战略”的提出是为了使我国的竞技体育能在国际体坛上争金夺银。由于只片面地考虑了竞技的因素,因而,使许多具有普遍大众基础喜闻乐见并有很高锻炼价值的体育项目在我国许多地区悄然而逝,这大大地伤害了基层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曾经热闹的球场冷落了;学生们在游艺中自然发展的体育素质能力不见了;竞技体育的基础反而薄弱了;人才断层了。同时,大众体育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由于我们没能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组织,显得无所适从。因而大众体育盲目而无序的发展,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迷信猖獗,以“静”为主的养生哲学渐成盛行;人们人云我云,随波逐流,不得当的锻炼方法占领阵地;全民族的体质水平出现了低潮发展的阶段,全民体育观走入误区。

2.5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陈腐使“终身体育”成为泡影

学校体育的教育内容多以竞技为主,且繁而杂。教学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强迫式”教育过程,学生不论爱学与否都要被迫接受;考试的标准也多为达标法;内容不论是否适合平时锻炼方便,都要去练。“身顺心违”的教育过程必然导致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了“一年紧,二年松,三年体育无影踪”的学校体育教育滑坡现象。一方面学校教育过多地强调智育至上,忽视体育教育,另一方面体育教育本身出现不切合实际的教育模式,恶性发展的结果只能是使“重智轻体”现象愈演愈烈。

3对照孔子体育教育思想我们应有的反思

3.1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中强调武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治国应做到“足食足兵“”教民以战”。可见,孔子把体育实践与崇高的爱国热情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有健康的体魄为基础,博学知识为武装,良好道德品质为保证的全面素质的人才。我们就应该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紧紧扣住国家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脉络,育我们的学生以崇德、博学、强体为一身,使其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3.2排除历史谬误,使孔子思想正本清源发扬光大

历史造成的错误思潮极大地影响了体育应有的地位,孔子的伟大思想被歪曲误导,轻体思潮的蔓延,使体育事业的发展障碍重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排除谬误还孔子思想以本来面目并发扬光大,是每个体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体育之职能,宣传体育之功效,彻底排除人们对体育的偏见。尤其在学校教育中高举“三育并重”的伟大旗帜不折不扣地同轻体思潮做斗争,开创一个人人热爱体育运动,人人珍爱生命,倡导“健康第一”的良好社会氛围。

3.3领导干部应成为实践体育的先行者

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很好地以孔子为榜样,真正地把体育视为关乎国家兴旺发达的大事情,再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仅要积极倡导体育工作的开民用工业,还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身教胜于言教的体育先行者。只有成为参与者从感情上真正地爱上体育运动,才能从心底里去关爱它、支持它。有了好的带头人体育事业必将大发展。

3.4素质教育不应缺少体育教育

对于德、智、体三者之关系,在《体育之研究》中已有精神的论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孔圣人也把“成人”作为其教育的目标。他们都十分强调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素质教育的本身就是以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体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切素质因素的基础。离开了体育讲素质教育是形而上学的教育思想,也必将使素质教育步入歧途。

3.5前车之鉴引以为戒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忽略了全民体质的提高与发展,忽略了文武兼备的育人思想,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败,民族的悲哀。宋朝理学猖獗至极点,致使国破家亡,国君被俘,外族成为中原的统治者。清末的轻体,招徕“东亚病夫”的“雅号”。八国联军的横扫中原,大好河山任人宰割,不平等条约使国家沦为半殖民地,从而使中国蒙受了百年的耻辱。前车之鉴不可不见,家的兴旺与发达有赖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赖于全民体质的优势发展。

3.6体育事业大发展学校体育改革是关键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发展及现状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37-01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是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已提倡多年,改革中所获得的成就也不少,其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处于教育各方面之首。如何将素质教育深入渗透到学生的非专业教育和生活之中,使其对素质教育的学习常态化、主动化、自然化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 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素质教育是从师从关系开始发展起来的。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在教育对象方面指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应重视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孔子的思想理论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提出“素质”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讲的“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现今素质教育在国内已是一个热门话题,但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不容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的兴衰,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为了种种功利的或短期的利益,如为了应试,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往往被剥夺了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多方面的需求,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看待;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去做一些自我探索的事情,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别是现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窄化的过程:从身体、心智、情感的全面发展,窄化为智力的开发;从智力的开发,窄化为学习书本知识,再窄化为课堂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很多孩子的心灵没有被点燃,聪明才智没有被开发出来,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的20世纪80年代初,培养的学生从“80后”,到“90后”,以及逐渐成长起来的“00后”,如果都适用于一个教育模式发展,必然无法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盘一体化,缺乏个性教育。当前的教育方法是将学生放到同一个“筐”,不分类别地进行培养,这样直接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大家都朝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发展。二是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如教育模式基本处于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显著。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比较呆板,说教式教育占主体,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够。学生对于这种被动的接受,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而且现在的学生大都从小开始接触网络,他们接受网络中的思想灌溉远远早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现在网络中充斥的各种不良思想也极易在早期就延伸到学生的思想体系当中。

二 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路

1.制订系统的规划并切实落实到工作中

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一些改革措施在实际中仍没能彻底落实,改革的力度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很多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更谈不上系统的规划。学校开展的一些素质教育活动往住过于传统化和形式化,基本没有创新性。如学生社团往往是学生选择发展兴趣爱好的首选,但实际上,很多社团的工作是“虎头蛇尾”,学生怀着满腔的热情参与其中,但是社团本身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活动,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作用有限。因此,应制订系统的素质教育规划并切实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2.革新教育理念

如今的教育模式仍是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且传统的师道尊严现象较严重,许多教师思想保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和自己不同的见解,觉得是学生给自己难堪,这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性。并且,教师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主体,其自身的言谈举止以及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发挥好教师这盏“启明灯”的作用,学生才能朝着光明的方向积极且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是学生和教师的同步接受教育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高也刻不容缓。

3.注重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但希望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希望对自己兴趣所在的方面有所涉猎。如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学校之间图书资源有一定的种类差异,应加强学校间的资源流通,切实地做到资源共享,让学生享受到便捷、畅通的知识信息。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和第二教学基地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交流沟通、协作配合、指挥领导等能力素质,对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完善人格,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高校大学生大都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比较充分,很多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会感到不适应。高中的老师会将学生的学习时间事先安排好,但是到了大学,教师讲完课后剩余的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安排、合理运用。因此一些自制力比较弱的学生会让自己放任自流,如,去网吧打游戏来打发时间。学校除了学生社团,积极与社会的公益事业多加强联系外,还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福利院或养老院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教育思想经过历史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验,精华部分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的压力。我们可以运用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照当今我国的教育,从中吸收营养,从而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孔子在开办私学时,开创性的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个办学方针不仅指导着他的实践活动,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的理解是不分阶级贫富和种族,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义务教育,但并未做到“有教无类”,教育不公的现象广泛存在。

首先是城乡之间存在着教育不公,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经济日益呈现两极分化,在教育资源、教育投资上城市占有明显的优势。城乡教育的不公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正好背道而驰。

其次是在课堂中存在着不公,教师在课堂常常不能同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常人为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对差生却漠不关心。对学生的评价也常常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的方式,唯成绩是上。这种课堂中的不公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也相差甚远。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用之贯穿于日常教育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孔子的因材施教指的是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因为都是班集教学,一般人数众多。教师进行教学时,通常是对所有学生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由于不同个体和性别的学生存在着身、心两方面的差异,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将是这一现象得以解决的有力法宝。首先是要确认“材”然后再具体施教,确认“材”就是对学生的评估,对学生进行评估应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为基础。因材施教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

三、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

孔子也是世界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认为不论培养学生知识或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通过对问题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孔子提出了“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孔子的这种启发式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在当今的教学中仍是必须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当前仍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现在的教学过程,由于过分追求升学率,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所以老师经常将学生仅仅视为知识的“容器”,而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这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在教学中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将有力的改善这一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对自己所要教的课做好精心准备。然后教师在教学时才可灵活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动机,启发其思维。在教学中应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有见地的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最后,教师应对学生所发表的意见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分析,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达到事例贯通,举一反三。

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孔子一直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他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从没有把自己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他总是出现在学生中间,或与学生结伴出游,或同他们一起席地而坐,许多教育活动就是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展开的。同时,孔子认为学生可以启发自己,也显示了他对待学生民主平等的精神。《论语》中记载,子夏因有疑问而提出问题,得到解释的同时也启发了孔子,子曰:“起予者商也!”。孔子还说了:“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这里面就包含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之上的。要做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首先是树立新的学生观。作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要重视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打破学生心中那种“师道尊严”的思想。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以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心。在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往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获取知识,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从而真正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建立以对话为基础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和沟通。这种对话为基础的新型教与学的关系,打破了教师进行教学灌输,学生进行机机械学习这种师生间不民主平等相处的局面,从而开创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