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后期行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河北;数字影视;需求现状;培养策略
21世纪是数字的时代,手机、电脑、网络、云技术……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数字化革命,特别是电影和电视,更是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强大影响。数字摄影、数字美术、数字声音、数字舞台表演,数字影视合成与特效,整个影视制作环节都在经历着一场全面的“数字化革命”。如何面向市场需求,培养数字影视人才,如何做好传统影视教育向数字影视教育的转变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巨大挑战。
1河北省数字影视行业人才需求现状
1.1数字影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走访的形式对京、津、冀区域内的30多家影视公司进行了考查,其中以河北省内影视制作类公司为考点。调查中以了解公司发展现状和规划为基础,重点对企业岗位需求现状及发展要求做了深入考查,通过访谈法较深入地了解了公司管理人员及在岗员工的实际情况,调查后经数据分析较全面地掌握了我省数字影视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近几年,随着影视文化的发展我省新注册的影视制作公司数量激增,截止2016年底,我省正常运营的影视制作公司有2800多家。2011年至2016年,我省经营影视制作的公司增加了2200余家。通过对影视公司的经营项目进行详细统计,以学生就业方向为标准可将影视行业的就业岗位大致分为九类。①电视台类: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全国各地各级电视台及影视剧组;②传媒公司类:为各地各级电视台服务的各大传媒制作公司;③影视公司类:各影视制作公司;④网络视频类:各大门户网站、视频网站、播客类网站等;⑤移动通信类:3G内容服务商、各大手机内容服务企业;⑥广告婚庆类:广告公司、婚庆公司、宣传活动等服务企业;⑦多媒体制作类:多媒体软件开发企业、新媒体制作企业;⑧动漫游戏类:各大动漫、游戏设计开发公司;⑨自主创业和独立影像制作类:自由编剧、影评人、签约摄像师、导演、开办影视制作工作室、开展影视制作业务。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将影视专业的就业方向拓展到网络、通信、计算机等新领域。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及时了解公司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情况才能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及课程内容。
1.2职业岗位人员现状及能力要求
此次调查的影视从业人员中,大中专学历占55%,本科学历占42%,研究生学历占3%,工作岗位对在职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分工明确,需要在职人员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导演、表演、摄像、灯光、剪辑、录音、后期合成与特效等所有的岗位均要求在职人员能够独当一面,他们既是合作的整体又是独立的个体。90%的从业人员具有影视专业背景或相近专业背景,且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企业培训来看。新入职的员工平均需要1-2年的适应期才能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培训的方式多是老员工带新员工,边工作边学习。其中新设备、新软件、新技能很多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不到的,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应地延长了企业新员工的适应时间。调查中,85%的在职员工都认为自己需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技能才能适应当前岗位。由于影视行业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其岗位要求的专业性和行业知识的高速更新,企业和员工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对外交流和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近几年,IT技术与影视传媒的融合,是机遇更是挑战,为适应影视技术的“数字化”进程,调研中了解到,所有影视公司都对员工进行过再培训,培训的方式以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送专业培训为主,企业内部培训以加强内部交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目的,而外送专业培训则以学习更高层次技术知识为主旨。另外,员工为自我提高和职位晋升,借助于网络资源或其他方式来吸收新知识、新技能,进行随时“充电”已成为行业员工的“常态”。
1.3职业岗位需求空间及发展方向
调查中重点走访了电视台、影视公司、婚庆公司以及网络公司,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随着数字技术对传统影视的冲击,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量也日渐增长,但影视后期人才难招,高端的后期人才更难觅。目前,影视后期制作的主力军多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大多上学期间接触过影视后期制作的个别软件,后为适应工作的需要都经历过系统性的专业培训。目前从业者普遍反映,工作任务重人员少,熬夜通宵,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而且由于影视合成与特效涉及的软件繁多且更新快,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电学习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同时,该行业的平均薪资远远高过于其他行业,高端影视后期人才的年薪更是吸引新人,可谓“朝阳产业”。据2015年搜狐网报道的数据显示,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缺口达到20万左右,很多企业求贤若渴。调查中发现,一些影视公司迫于“用人荒”率先开展了内部培训。例如,“河北秦唐健达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承接影视剧后期合成与特效的影视公司,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分部在秦皇岛,由于分部在地区难以招到合适的影视后期人才,分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一边抓培训一边接项目,培养的优秀人才“自给自足”,很好地解决了公司的用人问题。与此同时,社会上以培养影视后期人才为主旨的培训班发展迅猛,如“中影培训基地”“火星时代“完美动力”等培训机构的发展规模已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企业经营现状的详细调查,分析数字影业人才需求现状,才能明确我省高校影视专业的办学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促进影视业“数字化革命”的顺利进展。
2河北省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策略
2.1面向市场,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企业由于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对数字影视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状态。我省高校依据办学目标不同可分为“研究型”院校和“应用型”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依据数字影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数字影视专业技能可分为:①数字高清摄像:高清电影、高清电视、高清视频短信创作、策划、拍摄、制作、;②数字高清剪辑:苹果FinalCut视频工作站、DPS工作站;③数字合成与特效包装:电视节目包装、影视后期合成与特效、数字声音合成与音效、录音、调音、音响与音乐的配制;④影视动画与游戏开发:动画、动漫、游戏设计与开发。⑤电子出版物视频产品制作:出版级VCD、DVD制作,多媒体视频编辑、卡拉OK字幕等;⑥网络视频分享:网络视频编辑、网络电视、网络直播、流媒体影视作品的策划及拍摄、网络直播和点播等;⑦活动视频制作:各类讲座、会议、典礼、晚会、展览、婚宴等活动的摄制。⑧影视类型片制作:影视短剧、专题片、新闻片、纪录片、广告片、MV、企业宣传片;我省高校可参考上述技能标准确立数字影视教育方向,明确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关注行业发展近况,追踪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社会的需求。总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多元化的,高校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各具特色的。
2.2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开放大学”。无论是从落实纲要出发,还是立足于数字影视教育的自身需要,解放思想,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都是重要的战略课题。开放式教育包含内容很多,针对省内高校实际情况,这里重点强调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新形势下,传统的封闭校门式的培养模式不可行,尽快地解放思想,与业界接轨,与国际接轨,才能使教学与时俱进。国外院校在与业界合作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在美国,许多知名的制作公司都愿意与专业院校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创作,许多功成名就的大腕也都在专业院校中任教。迪斯尼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于人才机制,它把金融机构、教育公司、游戏公司、动画公司、演出公司等都集聚起来,做成了一个大企业[1]。我国影视行业的许多企业,迫于招人难的现状,主动走进高校洽谈协商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的影视动画专业都与企业达成了订单培养,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省高校也应开阔思路,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课堂教学”为“实地教学”,如摄影、摄像之类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可以带领学生实地拍摄,在操作做中学习和交流。在教学环境上,拓展空间,走出校园去企业中实习。可以委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也可以将业内一线技术人员请进课堂。教师带领优秀学生走进企业协助企业“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制”完成实践和实训教学内容,可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接触业界,毕业后才能更快融入到业界的实践创作中。通过交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技术、经验,也可以增长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拓展范围,开拓课堂外的教育资源,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聘请国内、国际一流电影制作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艺术家,对学生进行讲学和指导,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及时获得前沿信息。总之,影视教育工作者只有拓宽思路,才能使教学不脱离现实,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实用型、复合型的数字影视人才。
2.3调整专业,全面促进影视后期制作人才的培养
影视后期制作,主要包括影视后期合成与影视后期特效两大模块,从分工来看可细化为视频剪辑、视觉特效、声音制作、调光配色四大环节,各环节人员分工明确。从学习内容来讲包括软件学习以及理论学习两大部分。软件学习部分包括:Ma⁃ya,3dsmax,Houdini,AfterEffect,Nuke,Cinema4D,Realflow,PFTrack,Roto,Mocha,Premiere,Photoshop等十多种专业软件,另外还要学习上述软件配套的相关插件。理论学习部分包括合成、跟踪、抠像、擦除等技术性课程和理论性课程。可见,系统地掌握影视后期制作需要一个系统而漫长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国内高校尚没有独立设置“影视后期制作”专业,只开设了相关专业,如动画、数字媒体、影视摄影与制作等,但这些专业通常只能接触到影视后期制作的几个软件,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学生为就业参加的社会培训班往往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且会造成经济压力。为推动影视文化的“数字化”进程,切实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紧缺问题,作为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可以增设影视后期制作专业,细化影视后期人才培养方向,如开设影视后期合成、影视后期特效、影视剪辑与包装设计、影视模型与渲染等培养方向。通过增设新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从根本上解决影视后期人才的需求问题。
3结语
在全球数字电影领域,好莱坞的数字技术可谓“独霸一方”。好莱坞今天的成绩与它150多年的发展史分不开,更得益于它背后人才进入体制的优秀。近几年,韩国数字影视异军突起,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企业在海外每拿到超过一定资金数额的项目,政府会有相应比例的资金支持。我国的数字影视教育起步晚,数字影视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高校影视教育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科研单位及影视制作机构长期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河北省高校只有依据数字影视人才需求现状,依据办学条件和优势,不断探索,才能抓住机遇,走在数字影视教育的前端。
参考文献:
[1]车兰兰.数字影视制作的困惑与机遇[N].北京商报,2012-7-20(A06).
[2]罗颖.影视后期制作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现代职业教育,2015(6):64-65.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主要依托是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是采用数字媒体技术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数字媒体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势力,归属于文化产业大范畴。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全球整体经济依然发展乏力,而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和规模则呈现高速发展势头,特别是数字动漫、数字影音、展览展示、数字出版等领域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一跃成长为“支柱产业”。
2、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市场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一大环境下数字媒体专业先后在我国各大院校开设,有些是数字媒体艺术方向,有些是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前者注重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和创作,以原创为核心,后者注重数字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实现,主要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新的表现形式和新媒体的开发。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共有120余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也是目前毕业生求大于供的几个稀缺专业之一。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每年15万人左右[1]。
3、专业发展目标
数字媒体专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专业发展必然不断向前推进,专业发展的目标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研发基地和人才的培养的摇篮,为企业提供能适应传媒业所需和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的创意人才与技术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源动力。
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能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原理,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网络多媒体制作、数字影视广告和数字动画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对全球媒体设计、动画、游戏制作流行趋势进行洞察和分析,有能力在全球各地的传媒和影视广告、动漫、网络行业施展研究、设计、策划、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
4、专业建设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4.1 教学相对落后
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教育领域与实际生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在数字影视和数字动画方面,随着三维技术和视频后期技术的发展,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层出不穷,而这些技术大多集中在国外或国内大型企业中,在教学资源方面十分匮乏,要紧跟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并转换到教学上来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2 设备设施不足
符合数字媒体产业标准的最新设备设施不足,大部分院校很难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最新的设备和建设大型的实训场地,现有设备除满足现有的教学、培训之外,为数字媒体产业、文化创意等提供相应的技术推广服务、数字产品制作等方面的设备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4.3 校企合作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学合作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建设的融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企业追逐利润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矛盾不可避免,怎么把二者的利益结合起来,把矛盾转换成契机,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和院校需要共同研讨的命题。再者企业产品单一与学校教学多样存在一定的矛盾,很多企业业务范围比较固定,制作的产品现对单一,而数字媒体专业涉及艺术和多种技术的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需要和多类企业合作弥补单一化问题,与其他专业相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建设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4.4 师资团队薄弱
数字媒体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学科,这导致专业教学团队大部分是其它专业转换而来,很多老师都没有接收过全面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教学经验,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更为薄弱。主要体现在既能运用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职业教育规律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教育专家,又能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和前沿技术的技术专家,还能结合专业和企业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的实训指导老师数量偏少、层次偏低、人员不够稳定。
5、需要着力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的领域
5.1 创新教学模式,加强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跟踪和转化
紧跟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构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围绕市场对数字产品,技术人才需求变化,构建校企高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对市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跟踪,结合真实生产项目,剖析生产工作流程,提炼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有效的将其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同时将企业制作引进课堂项目教学法是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探索出的课堂教学方法,主张在教学中将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课堂教学[2],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制作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
5.2 加强力度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加强政府、学校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采用灵活多样的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围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加强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企业生产产值等目标,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
企业需做大做强,需要有长远的目标,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技术方面需要不断更新,人才队伍方面需要不断壮大和提升。学校要办好专业,需要在教学资源和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培养的学生要达到高素质高技能,需要符合企业的标准。抓住这一契机,加大合作力度,推进基地建设和发展,实现持续投入,持续产出,共同建设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5.3 加强资源共享,提升设备、技术及人力资源的价值
面临数字媒体技术行业的“三高”:新技术开发成本高、新设备建设成本高,技术能手培养成本高的难题,需加强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力度,形成技术互通,设备共用,人才互聘的创新型合作机制。
学校购买大量先进的数字媒体设备设施,构建实训基地,成本过高,利用率太低,很多院校难以承受,而与企业合作在学校或企业建立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可以有效的减低成本,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同时在技术共享,人才交流方面在数字媒体专业体现的尤为重要,这为技术更新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5.4 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十分丰富,理论方面主要有影视语言、色彩构成、动画原理、数字媒体概论等,实践技能方面主要有数字图形图像制作、数字动画制作、摄影摄像、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剪辑与后期特效制作等。制作的软件平台也非常多,怎么选取课程和教学软件,需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和专业方向来制定,总体上需要将工学结合体现在专业教学体系设计上。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项目与岗位要求融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体系,确定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行动领域,按照技术复杂程度,从简单到复杂进行任务分析、归纳,将工作任务嵌入具体的教学课程之中,以项目、技术服务为载体,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形成专业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5.5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文化品牌
专业要办出特色,需要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加大社会服务力度,融入经济建设,搞活专业教学和技术研发的氛围,学校应当和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工作室,进行产学研开发,利用自身和企业的优势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提升数字化信息服务能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保持创新精神,在数字影视、数字图书、网络出版及衍生产品、数字信息传媒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6、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除了以上提到的需要着力改革创新和加强建设的领域外,还很很多方面需不断改革和完善,例如在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师生的考评考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建设等。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务艰巨,但是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前景,我们需要扎实基础,不断进取,要以服务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核心,围绕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为目标,与企业共同形成“合作育人、协作生产、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解决企业驱利、学校育人的矛盾,实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现场环境、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增强专业特色,定能将数字媒体专业的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炅.国内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1年第80期.
[关键词]自贸区;产业定位;河南省;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4-0079-06
自贸区作为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地区经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改革的试验点。在第三轮批复的自贸区中,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自贸区开始由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扩展。除浙江省外,河南、湖北、陕西、辽宁等7省开创了内陆地区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历史。国家对自贸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为中西部内陆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中西部内陆省份在经济发展中把握自贸区的发展机遇,通过明确的地区定位和发展策略带动地区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是当前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贸区作用,实现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河南省自贸区的建设为出发点,探讨中西部地区借助自贸区政策,结合地区优势进行产业发展的途径选择。
河南作为中部省份,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受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区资源禀赋的影响,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上存在着差距。从2016年国家第三轮自贸区的批复意见来看,国家希望通过对不同省份自贸区选择性的差别定位,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道路。从国家对河南省自贸区批复的意见来看,河南省主要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与之相对应,与河南省相邻的湖北省自贸区的定位则是落实中央关于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发挥其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从国家层面看待河南和湖北自贸区的定位,在承接产业和产业发展规划上,河南自贸区与湖北自贸区存在着差距。导致这一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湖北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区域,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武汉作为历史上的工业重镇,第二产业具有深厚的基础,武汉又是全国高校教育资源密集地区,在高端人力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东湖高新技术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在产业发展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上,湖北较之河南在教育资源、人才储备、发展历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国家政策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鉴于此,对于与湖北相邻的河南省,在利用自贸区的发展契机,进行产业规划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时,就必须要明确定位,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有效避免地区间的雷同发展与要素耗损。本文拟从河南与湖北两省的产业发展现状着手,提出河南省自贸区发展契机下产业发展选择的可行途径。
一、河南省与湖北省的产业发展现状
(一)三大产业的发展态势
从2000年之后湖北和河南两省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河南第二产业占比一直高于湖北,而第一产业在2000―2002年期间,河南占比明显高于湖北,这一状况自2003年开始转变,河南与湖北两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除微小差距外,基本接近一致(见表1)。
但是,河南与湖北在第三产业占比上则存在着明显差距,2000―2008年期间湖北第三产业占比一直高于河南接近10%,2009年之后,河南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才开始逐渐缩小与湖北的差距,尤其在2011年之后,河南省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占比中开始有了明显提升,与湖北的差距缩小到5%以内。根据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的判断标准,河南在2003年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尽管河南省第三产业占比相比于全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偏低。但从2011年之后河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近年来的快速增长表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二)河南省及湖北省主要行业发展状况
前面分析了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具体到两省第二产业不同行业的情况,从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对43个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数据可以看出,除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三个行业河南省的工业销售产值低于湖北省外,其他行业河南省在销售产值规模上均领先于湖北。在这三个行业中,除了汽车制造业差距较大,另两个行业仅有微小差距。如果把行业尺度再聚焦到两省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可以发现,在非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上,仅有农用化肥和平板玻璃的产销量湖北远超过河南,而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上,湖北在发动机、空调、汽车、计算机和显示器的生产上与河南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富士康在河南的投资,使河南在高技术产业手机的生产上要远远领先于湖北。因此,从两省工业细分行业的销售产值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来看,河南与湖北相比,除极个别行业存在著差距,工业领域的绝大部分行业河南都处于优势地位。即便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河南与湖北也是各有所长。尤其是近年来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良好。
因此,对比河南和湖北两省目前的产业发展和行业现状可以看出,河南现阶段在第二产业领域比湖北更具优势。但是,从工业化中后期理想的产业结构来看,河南的经济结构还处于向工业化中后期的逐渐调整中,第三产业相比于湖北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偏低。因此,在新一轮自贸区发展机遇下,河南一方面要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发挥现有产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另一方面,河南也必须借助自贸区的发展机会,利用自身的工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
二、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自贸区背景下河南省经济发展优势
1河南省区位特点所构建起的交通枢纽优势
河南作为中部省份,在地理上处于承接东西、连通南北的重要位置。依托于特定地理位置构建起的连接南北东西的普铁、高铁的“米”字型铁路网络,以及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的高速公路网,使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通过铁路和公路,河南可以构建起省内1小时、中部地区3小时、全国主要大中城市8小时的经济圈。河南自贸区划定范围内的郑州市,除了拥有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在国际运输上已显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郑州火车站开通的郑欧国际班列,作为连通中亚和西欧的主要陆地通道,已实现了与欧洲和中亚70多个城市直接开展集货分拔业务,成为当前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郑州航空港还拥有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开通了19条国际货运航线,客货运通航城市已达83个。从郑州机场出发,2 小时航程可以覆盖全国90%的国土和95%的生产能力。因此,河南作为中部省份,位居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建成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尤其是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腹地,使河南相较于湖北,在交通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2河南省在要素禀赋上具备优势
农产品和能源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产量取决于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在这些重要资源方面相对于湖北省具有的一定的优势(见表2)。
从以上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来看,除了棉花和化肥生产上河南落后于湖北,其他主要产出尤其在粮食、油料、原煤等初级产品产出上,河南的产出规模相较于湖北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河南省常住人口规模远远大于湖北省,而劳动力资源是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目前劳动力普遍短缺的背景下,河南在生产要素上的资源优势更为明显。
3河南省第二产业产值具有明显优势,已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
从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河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近年来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1992年之后,河南省第二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开始超过湖北,此后一直维持了这一趋势,尤其是2003-2010年期间,河南更是每年高出湖北近7―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的十几年间,河南通过发展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已超过作为传统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国家统计局划分的44大制造业分类中,2014年(2015年工业统计年鉴)仅有3个细分行业,湖北的销售产值超过河南。因此,河南现有的工业基础对于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吸引产业转移已经具备了良好的产业条件。在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河南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具备了条件。
(二)河南省相比湖北省的劣势
1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占比明显低于湖北省和全国水平
从湖北和河南两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历史来看,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河南与湖北两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基本一致,两省在改革之初,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基本相同,仅有微小的差异。其后一直到1991年,河南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均高于湖北,而湖北则在第二产业占比上一直领先于河南。1992年成为两省产业结构转变的拐点,之后湖北第三产业占比超过河南,这一趋势一直维持到现在。从河南和湖北两省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湖北在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领先于河南。这种产业结构变化上的速度差异,导致河南的产业结构相比于全国来说,在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上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态势。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70%,全国也在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了第二产业。因此,从河南现有的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占比来看,无论是相比于全国,还是相比于沿海地区,河南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湖北,并差距持续拉大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尽管在地区生产总值上领先于湖北,但如果考虑人均因素,则河南与湖北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并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一直在扩大。从200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10%,到2015年这一差距拉大到接近30%,这说明河南相比于湖北,尽管经济总量占优,但是劳动生产率却处于落后的状况,并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从这一角度来看,说明河南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还存在着巨大的改进空间。
高端人力资源不足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
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尽管具备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国家在高等教育布局安排上的差异,导致河南省仅有一所211高校,高等教育资源相较于湖北而言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也导致河南省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面临着高端人力资源的掣肘。相较而言,武汉作为全国高校教育资源密集地区,在高端人力资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高端人才为依托,其东湖高新技术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发展方面已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因此,河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上,与湖北相比存在着不足。
三、河南省自贸区发展的产业选择
(一)借助河南省的区位特点和交通枢纽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作为实现产品从生产到客户的中转平台,在提升效率、加快商品和资金流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河南作为国内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已经建成的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级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平台构建了快速通达的物流基础。在已构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平台基础上,如果能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货物通关的海关和三检等功能,开展多式联运业务,则可以充分发挥交通信Φ挠攀疲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中心。河南自贸区的批复,为郑州航空港区快速通关、税务减免、政策优惠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也为郑州及周边地区建设以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区域的现代物流中心提供了机会。基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所构建的现代物流中心是货流、商流、金融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全面流通中心,对周边地区具有极强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它可以通过构建高效的物流平台,吸引众多跨国企业、大型公司和物流企业在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 突破传统的运输、装卸、仓储功能,实现从单一货运到综合物流汇集的转变。因此,河南自贸区的发展要充分依托于现有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以郑州航空港区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中心。在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展。
首先加快航空、铁路、公路互通互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建立完善高效的陆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体系,实现货物转运的一站式物流服务,提高物流中转速度和效率。其次,打造物流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利用郑州交通枢纽汇集的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打造类似于滴滴打车的平台软件,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建立客户与顾客相联系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搭建服务方与需求方的信息匹配平台,匹配物流供需双方的交易,解决当前物流行业普遍存在的货找车、车找货的低效运营现状。通过打造物流中心的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中心的运营效率,通过集聚效应的正向反馈,吸引更多物流服务方和需求方的汇集。第三,建立包含现代仓储业在内的物流规划,利用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的工业企业、物流企业和商业平台在自贸区建立大型的仓储中心。以阿里菜鸟物流建设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郑州核心节点项目、京东的郑州航空港建设中原运营中心等大型企业和商业平台的仓储物流项目为基础,吸引产业链的上游企业或其他商业平台、物流企业入驻自贸区,通过合理的仓储物流规划,建立土地集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仓储物流中心。第四,以自贸区优惠政策为契机,把握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在自贸区内引进和发展从事海外进出口贸易的服务商,高效服务海淘业务,吸纳更多的人口从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生产业,利用生产业对产业集聚的作用,加快以自Q区为代表的河南省整体区域的产业集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业作为一种中间投入,是为其他商品的生产者提供服务的行业。生产业可分为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批发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等(高传胜、李善同,2007)。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生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很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北上广深地区,生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在服务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远远超过50%。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生产业通过分工促进了生产专业化,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对产业集聚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国外学者如Andersson(2006)、Francois(2007)等和国内学者赵伟、郑雯雯(2011)。席艳乐、李芊蕾(2013)等通过实证研究都证明了生产业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影响。河南的工业化进程已步入中后期,发展生产业对于调整河南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尤为重要。河南依托区位特点和交通优势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大力建设以物流和运输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中心,要想真正发挥集聚效应,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汇集,必须发展以金融、租赁、商业服务等行业为代表的生产业,为自贸区内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生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优先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在自贸区内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吸引如邮政速递物流、中储、顺风、申通等已开展物流金融的大型物流企业在自贸区内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惠和制度创新,构建自贸区内良好的物流金融发展环境,提高自贸区的企业资金运转效率,突破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融通问题。鼓励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等开展与物流企业合作,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结成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参与企业的采购与分销的物流运营,介入企业供应链领域,为企业提供融通仓、保兑仓等不同类型的物流金融服务,破解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资金低效占用问题。
第二,借助郑州交通枢纽优势在物流行业的集聚效应,重点培育和发展一至两家以公共仓储、物流配送、围绕质押物资仓管估值、监管、拍卖为核心的综合性本土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依托地区的信息优势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搭建河南本土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连平台,针对不同客户的产品和季节性等不同供应链呈现的特点,推出针对客户需要的创新型物流金融产品,提高自贸区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促进企业的拓展经营。
第三,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和中介业务。河南自贸区作为河南对外开放和政策试点的桥头堡,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引领着河南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因此,在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要适应和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就必须提供满足高新产业对生产需求的多样化需要。与生产发展相配套的研发设计、技术服务、检验认证、信息咨询、会计咨询、信用评估、法律咨询与服务、人才服务、管理咨询、商务咨询、营销服务等技术要求高、专业化程度强、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对于提高地区产业集聚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河南自贸区在产业发展中要大力引进与发展产品设计、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征信、信息服务、商务、会计、法律等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在自贸区区块规划上,辟出专门区域引入生产业机构,提升自贸区技术服务、法律、征信、商务等第三方服务功能的整体水平,为自贸区及周边地区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推动和促进自贸区和河南省的产业集聚。
(三)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针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特点开展金融业领域的业务创新
金融业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支持部门,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国内外学界都已取得了共识。河南作为中部省份,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金融发展滞后,借贷市场上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以及对利益的追求,导致河南省资金多年来一直呈现出逆向外流的趋势。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高门槛及管制,导致中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数量偏少,获取的融资额偏低,能够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企业寥寥无几。而新的融资工具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众筹等融资平台和融资工具在河南省内的发展明显滞后,在推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上远没有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河南省自贸区的发展,要突破目前金融瓶颈的制约,为自贸区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就必须针对河南省当前的产业结构特点进行金融领域的业务创新。在自贸区的金融业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要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第一,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和全国性股份银行在自贸区内设立分行和分支机构,实现自贸区内金融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的覆盖。
第二,推动河南省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为自贸区内新兴产业和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自贸区基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新兴产业由于风险较高,往往不能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因此,自贸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对自贸区内具有发展潜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支持。可以点以银行、保险、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核心,吸收社会资本,由政府性相关部门协调组建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为自贸区企业提供借贷、债券发行、股权投融资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服务。在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的运作平台下,可以试点建立自贸区企业股权流转平台,探索自贸区企业之间股权质押、股权转让模式。同时,还可以在地区性金融股份公司下设立河南省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在项目评估的基础上,按市场估值进行投资入股。在地区设立的股权投资基金对自贸区企业投资入股进行资金支持时,政府还应搭建平台,与全国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信息交流,为自贸区企业获取有利的投资机会创造信息交流平台,提高自贸区内企业股权、债券的融资机会。
第三,借助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和制度创新的机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为企业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之一。随着河南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尤其是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不断转化,必然带来企业对建设资金的大量需要。同时,机械设备租赁作为工程机械销售工作中重要的销售手段,对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拓展国外新兴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借助自贸区试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或者对融资租赁出口实行退税试点,吸引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和金融公司在自贸区内设立融资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利用自贸区内的优惠政策,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的税收成本和制度成本,一方面可以吸引众多的金融公司和融资租赁企业入驻自贸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为河南省内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占河南省GDP发展半壁江山的重型机械行业利用融资租赁这一新的销售模式拓展外部市场,加快河南省重型机械产品开拓境外业务创造出良好的配套环境。因此,推动和加快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利用这一金融手段,对于提高河南省机械设备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四)以河南自贸区涵盖的开封、洛阳为基础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围绕中原文化衍生发展音乐、视觉艺术、表演、美食等文化产业
河南作为中部大省,相较于湖北而言,虽然目前在高校资源及人力资源上存在着差距,但河南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其历史却源远流长。洛阳和开封作为河南自贸区规划的区域部分是我国唐宋历史上闻名的古都,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不断升级,旅游成为居民消费的一大支出。河南在实行产业转型过程中,可以依托于丰富的历史和旅游资源,以开封、洛阳二地为代表,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树立河南文化旅游的品牌印象。首先,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精品表演节目,形成文化传播效应。目前,开封清明上河园《大宋・东京梦华》、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精品实景演出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河南在自贸区的发展机遇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可以聚焦于已经形成知名度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品牌,重点进行宣传和推广,主打文化牌,形成跨区域的大范围传播,扩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效应,以点带面,扩大河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提高旅游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发展比例。第二,以河南全省旅游城市开封、洛阳、登峰几地为主,打造“唐宋历史游”为主题活动的城市旅游联动。开封作为北宋文化的代表,洛阳龙门石窟作为唐代文明的遗迹,是河南相比于湖北具备的历史优势。在当前影视文化“历史热”的潮流下,河南可以借助于已有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设立洛阳、开封之间“唐宋穿越”旅游专线,开发以“唐宋历史深度游”为主题的城市旅游联动。第三,开发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园》为蓝本,围绕策划开展一系列活动,邀请台湾知名学者蒋勋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清明上河园》研讨会,在此基础上开展趣味性活动,如在全国召集令,邀请大家猜《清明上河园》画中的总人数,以《清明上河园》中所画人物为原型,举办一年一度的模仿比赛等,将文化的影响力由专业学者的范围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普及扩大到普通人群,打造地区的文化旅游形象。洛阳、登峰等地均可以在挖掘地方文化典籍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原文化为契机,策划和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从而发展与中原文化相关的音乐、视觉艺术、表演、美食等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冠凤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金融支撑研究――基于自贸区背景[J].武汉金融,2016(11):55-59.
[2]孙久文,唐泽地我国内陆沿边地区建设自贸区的路径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16(10):100-107,115.
[3]项后军,何康自贸区的影响与资本流动――以上海为例的自然实验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6(8):3-15.
[4]马庆强国外自贸区发展经验比较及上海、天津自贸区建设政策探讨[J].上海经济,2016(2):35-42.
[5]张慧鹏郑州与其他第三批申贸城市的竞争力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1):40-46.
[6]徐爽,陈继红,邹晶,汪涛自贸区政策下船舶融资租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 港口经济,2014(8):5-8.
[7]崔国涛自贸区金融发展的差异化定位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5(9):46-49.
[8]何黎明 自贸区下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新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5,(05):1-4.
[9]田纪鹏,刘少湃,蔡萌,姚昆遗自贸区与文化产业发展:上海问题与国际经验[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2):29-38,48.
[10]王海文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保税实践创新[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2):234-245.
[11]高传胜,李善同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8):68-72.
关键词:三网融合;电视剧产业;版权;网络营销;新媒体;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twork marketing, copyrigh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ina's TV drama industry status quo to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TV drama industry cross-media market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TV series in the network marketing.
Key words: triple play; drama industry; copyright; network marketing; new media;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一. 我国电视剧产业概况
1. 我国电视剧产业营销现状
电视剧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随着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推动和制作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电视剧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产业也将趋于成熟。
然而,在“传媒暴利说”的鼓噪中,在国产电视剧存在巨大市场容量和缺口的预言下,电视剧市场掀起了空前的热潮,形形的投资商们都把资金投到了电视剧市场。但由于我国电视剧产业链不够健全,电视剧相关衍生产品也没有形成价值链条,严重影响了电视剧产业的盈利能力,甚至很大部分电视剧因找不到播出平台,造成巨大资本沉没的可怕局面。据《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有关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电视剧的审批数目与实际播出的数目比例为10:1,这意味着每年审批立项的电视剧十部中只有一部制作出来后有播出平台。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电视的条件下,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 新媒体下的电视剧产业
在播出平台稀缺、产业链条不完善等状况下,我国电视剧产业迎来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契机,即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的出现为电视剧的播出提供了便利,电视剧制作方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大范围的传播,扩大电视剧的知名度,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跟随“三网融合”的强劲势头,新媒体下的电视剧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播出平台数量的增加
为了推动“三网融合”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互联网的扶植力度,放宽互联网的准入,从而带来更多的播出平台。据悉,目前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仿佛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例如:优酷网、土豆网、乐视网、奇艺网、酷6网等。“三网融合”改变了传统电视台的垄断地位,也为电视剧吸引了大量的新受众。
2) 视频网站对电视剧资源的争夺
随着“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加深,视频网站对电视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我国加大对版权的重视,各大视频网站开始了对电视剧版权的争抢。例如,作为国内视频网站的领先者优酷网就已签署多家电视剧制作合作单位作为联盟成员,获得四万部集电视剧的热播及经典电视剧版权,影视剧时长达五万小时,占据了市场百分之八十的流动版权份额。视频网站对电视剧资源的需求为电视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拓宽了电视剧的营销途径。
3) 跨国合作的出现
新媒体的出现,电视剧产业也面临了跨国合作的局面。大量国外资本与国内资本合作,一同参与制作生产电视剧。2011年《初恋》就是中韩合资拍摄的,期间邀请了韩国一些优秀的导演、编剧、灯光师、摄影师等,学习和借鉴了韩国现代时尚剧先进的拍摄制作经验和技术;同时也将会把我国良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形象传播到国外。这样不仅在电视剧质量方面得到保证,也突显出我国电视剧具有的文化力量。
3. 我国电视剧产业跨媒体营销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电视剧跨媒体是指在传统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对于电视剧产业运作方式、艺术制作方式和播出方式的局部调整;具体而言,其是在运作机制上,打破单一媒体运作的封闭性,形成媒体间合作与共生的媒体一体化机制;在播出平台选择上,有极强的多元化特征;在艺术制作上,具有受众互动性、直播周期性的电视剧衍生类型。
1) 可能性
在中国,每天收看电视剧已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达到66分钟,其中收看电视剧的时间约25分钟,超过三分之一。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以及它所具有的不受时间限制、可以任意选择、无间断等便利性使一些受众主动放弃传统电视而转向了网络。电视剧也可以借此机会,通过选择网络播出的方式改变一直以来依赖电视台的生存模式。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民规模继续扩张。该报告也同时显示,2011年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比2010年增加了14.6%,达到3.25亿,使用率由2010年的62.1%提升至63.4%,网络视频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这些数据说明了单一的传播媒介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开始发挥其能动性,通过寻求其他方式来满足对电视剧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已经开始通过网络观看电视剧并将此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就为电视剧跨媒体营销提供了可能。
2) 必然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电视剧是一种产品,其供给和需求都会受到市场中各样因素的影响。前期(如剧本研发、拍摄制片、后期制作)的高成本投入以及与之伴随的高风险和高回报,使它具有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特点,例如:高风险性、创新性、强产业关联性等,这些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电视剧制作的运行规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播出平台严重缺失。同时随着电视剧受众所具有的互动性强、个性化追求、倾于分享等特点的日益凸显,一部分受众会主动放弃在传统平台上收看电视剧,这必然迫使电视剧制作方主动寻求其他的播出平台。根据CNNIC 2009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中66.8%的用户表示与以往相比,观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减少;其中有23.7%的用户表示现在基本不使用电视收看电视台的节目,已有相当规模的网络视频用户把网络视频当作视频消费的重要渠道。
根据这些现状我们可以看出电视剧的跨媒体营销是必然的,电视剧制作方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来扩大电视剧的知名度,进行大范围的前期宣传,例如博客、电子邮件、专题网页等。所以,电视剧制作方必然需要与网络媒体合作,进行跨媒体营销,实现多元化,分担市场风险。
二. 我国电视剧跨媒体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1. 新媒体下的网络正版化进程
1) 我国网络版权问题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以及“三网融合”的出现,电视剧播出平台越来越丰富,网络版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艾瑞咨询COO阮京文就乐观表示:“2011年,网络视频行业将会全面告别以盗版、个人分享为特质的粗放型成长阶段,从而进入比拼正版以及专业视频内容的竞争阶段。”
而相对于国外网络版权保护力度,我国的网络版权保护程度还差很多。追伴随着我国新媒体的出现和逐渐壮大,网络对电视剧版权的侵权现象越发严重,例如网民可以在网上通过迅雷、P2P、电驴等软件下载未经许可的电视剧;又如在网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未经许可播出的日剧、韩剧、美剧等。网络版权已成为我国政府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2) 政府管制
对于电视剧作品的版权问题,电视剧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版权纠纷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打击了创作团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政策,规范网络版权制度,确保电视剧制作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他们的积极性。例如针对境外电视剧的管制,广电总局了《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规定未取得《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境内外电视剧,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将成为新媒体下网络视频网站持续合法发展的保障。
2. 电视剧市场饱和状态下的盲目投资
虽然电视剧的跨媒体营销会使电视剧的播出平台数量增加,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推动以及对影视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我国制作机构的数量也在快速增加。《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0年,全国电视制作机构总数增加了1627家,从2001年的432家到2010年的4196家,我国的电视制作机构十年增长了10倍。另外,从国家广电总局公示的数据看,我国电视剧申报部数从2006年的596部到2010年的1203部,涨幅超过100%。这也就意味着,实际上我国电视剧市场还是处于饱和状态,电视剧制作公司、电视剧产量与播出平台一样都在呈现着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电视剧市场对播出平台的争夺势必会更加激烈。因此,制作公司不应盲目的投资制作出无法播出作品,浪费社会资源,也会造成自身的损失。
3. 电视剧质量与数量不成比例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电视剧产业也是如此,质量对于电视剧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电视剧产业长久以后都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苗棣认为,“我国电视剧虽然数量多,但质量上供不应求。每年1.4万多集的电视剧,最多只有三四千集是精品。”虽然新媒体的出现为制作方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播出平台和宣传途径,但是质量与数量却不成比例,许多质量低劣的作品充斥着电视剧市场。只有整顿文化影视公司,净化电视剧市场,提高电视剧质量才能更有利于打造我国的电视剧品牌。
4. 处于失控边缘的电视剧交易价格
视频网站对电视剧资源的竞争日益白热化,造成了电视剧交易价格连年上涨。2010年有些部电视剧的网络点播次数突破了一亿大关,视频网站播出的电视剧价格也水涨船高,费用从过去的免费或几乎免费涨到了几万、几十万元,我国电视剧价格逐步处于失控边缘。
三. 我国电视剧跨媒体营销的意义
从2000年新媒体的出现,到2010年“三网融合”的开始,我国电视剧产业经历了从传统电视到与新媒体整合营销的几个阶段。虽然中途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和问题,但它对我国电视剧产业的积极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随着跨媒体营销的发展,我国电视剧产业逐步出现了首播、独播、联播等多种播出方式。
同时,视频网站与文化影视公司也开始进行合作,视频网站的播出平台与影视公司所具有的演员资源及拍摄经验的结合,使电视剧的制播质量会向着高品质的方向发展。
另外,由于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已经从传统电视下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新媒体下可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的传播者。这一改变仿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般,网络受众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群体,其群体传播效应不可小视。这种受众的传播效应可以与电视剧前期的宣传策划相媲美,从而可以有助于提高电视剧制作方的宣传力度,扩大电视剧的影响力。电视剧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播出,积攒人气,然后转向传统电视,实现价值增值。
最重要的是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下,网络数字版权的管理更加规范,数字版权的发行和经营渠道更加顺畅,电视剧从制作到发行再到播出这个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利益也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电视剧版权的二次销售将为电视剧制作方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
四.总结
“三网融合”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体现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无论是从内容方面还是技术、传播模式等方面都会实现融合;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也为电视剧提供了更多的播出平台,例如数字付费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越来越多的激励政策也为电视剧的播出提供了便利。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和难得的机遇,电视剧制作方必然不会错过,电视剧产业的跨媒体营销成为必然,我国电视剧产业进入了多媒体传播时代。
参考文献
[1]范志忠 姜荣文.201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N].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5)
[2]李斌 曹燕宁.电视剧产业的融合与创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趋势预览[J].声屏世界,2010.08
[3]李斌 曹燕宁.电视剧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J].视听界,2010.02
[4]彦.电视剧产业的文化意识[N].人民日报,2005.09.29
[5]李萌.国产电视剧的网络热播现象分析―以《士兵突击》和《潜伏》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1.05
[6]刘芸.韩剧成功原因探析及对我国电视剧发展的启示[D].江西师范大学,2010.06
[7]李岚 罗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2011.10
[8] 金洪申 唐培林.论电视剧的网络传播策略[J].当代电影,2011.10
[9]呙娜.我国电视剧产业链结构及整合研究[D].湖南大学,2008.10
[10]李胜利.中国大陆电视剧产业的现存问题与改革思路[J].现代传播,2011(10)
[11]薛晋文 张丹.中国电视剧跨媒体发展现状诌议[J].当代电影,2011.10
[12]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1)[R].2012.03
[13]温婷. 视频网站将掘金“三网融合”[N]. 上海证券报,2011.01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企业;校企合作;双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48-02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在专业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共享、顶岗实习等方面与企业实现了不同层面和深度的合作。同时,企业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高职教育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其关键是企业特性。从学校、企业、社会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发展也可以依赖学校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而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支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点,其改革和建设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深度。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最近几年陆续启动了《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本文以《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所取得的成果作一介绍。
为了更好适应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2004年启动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基地、考核方案、教学资源、师资团队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改革。逐步建设完成兼具地区特色性和全国普适性的课程,以该课程改革为基础,实现了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突破。并于2010年10月《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一、与地区行业发展紧密联系,课程与相应岗位紧密对接
课程设计基于全国智能电子产品发展现状,紧密结合天津尤其滨海新区产业布局,课题团队成员深入企业调研、座谈,先后多次聘请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研讨。从各种信息反馈来看,课程领域的单片机技术已经有了飞速发展,近年兴起的智能家居、物联网等方向都需要智能产品作为其核心支撑技术,而天津地区随着国家战略地位的提升,从航空航天、影视产品、通信终端等重点产业更要智能产品开发技术作为其支撑。所以该课程的设置是必须的,作用是广泛的,同时考虑课程学习知识和技能的需要,设计了“一只闪烁灯流水灯速度可控流水灯电子钟设计与实现门禁系统多路数字电压表的设计”等6个项目,课程项目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知识积累和渐进提升的线索。更通过课程标准与企业用人岗位标准切实融合,实现课程建设与产业产品门类发展对接。
二、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课程灵感来源于企业也回归与企业
课程学习的最终意义在于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能为其所用,而工作场所是企业。所以企业最能直接获知其未来的员工需要学习内容。基于此,课程团队与天大银河科技有限公司、天津乐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亿创宏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等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前期,与企业座谈、探究课程建设思路,如何设计项目?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哪些岗位技能?等均融合了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意见。在中期,课程学习载体选择天津市天大银河科技有限公司真实产品,如智能收费系统、门禁系统等,与天津启诚伟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单片机实训室,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设计实训项目、编写实训指书、承担个别项目授课任务。在后期,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过程考核评价,融入企业评价体系,也有企业人员参与毕业设计课题选取与指导。遵循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与实施全程的宗旨,课程设计思路从顶层勾画企业对员工培养思路,课程实施落实企业对员工能力培养过程,课程拓展指引企业对员工继续学习方向。近年来,通过该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好迎合了企业,能用得起来的人才,与企业岗位零距离过渡。很多学生也在企业中获得了较好的提升空间。
三、立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借鉴企业评价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并不是劳动技能的日益复杂化,而是劳动技能的简化和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和工业化所追求的岗位技能专门化、复杂化特征相反的一种趋势。也恰恰如此,课题团队多年的高职教学经历体会到,高职学生如果出现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或被企业淘汰,绝大部分不是因为所掌握知识、技能因素,而是综合职业素质因素。
所以课程团队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立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入企业文化。通过项目的设计、内容的序化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技能的学习要求。在项目教学中积极引入和借鉴企业评价体系,力求培养各种所需的社会和工作能力。通过教师、学生、环境形成互动情境,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引入团队与沟通,感受挫折、竞争、协作。比如,实施分组组织教学,引导组内合作学习、探讨,团队整体考核、组内成员互评等方式,培养团队合作与协作能力;采用报告、项目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与人沟通、自我展示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计入过程考核结果,有效完善了学生行为能力和基本素质。课程最后阶段设置开放课题部分,学生可选择在企业完成,现在可由教师或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指导完成。从培养的结果来看,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更受企业欢迎,成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人才。
四、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高度融合,塑造有用之才
高职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和普通教育划清界限;二是校企结合;三是培养敬业创新的优质人才。目前正处于如何培养敬业创新优质人才阶段,而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中提出如何培养一类胜任智能电子产品开发、调试等岗位的敬业创新优质人才问题,并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大赛、岗位技能高度融合解决了该问题。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座谈,提炼企业岗位关键技能,联系学生“可能生活”和所面向职业的工作过程,分析岗位所需技能,通过项目涵盖,引入相关知识点学习,渐进发散与拓展,随着学生能力提升,引入电子技能大赛相关流程、赛题、项目等,强化学生产品设计、焊接、调试、装配等专业能力,只需适度提炼就能胜任甚至超越岗位技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安排开放性课题探究,课程核心从“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具有创造性技能,教育教学过程和内容无限延伸。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效果取得巨大突破。
近年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选拔和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他们学习完该课程后直接参加全国或天津市各类电子技能大赛均有较好成绩。近5年来有71人次在全国或天津市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并有15人被保送本科。如,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项目中3人分获一、二等奖;2010年天津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设计项目中4人分获一、二等奖;2011年第十届全国电子设计大赛3人获国家二等奖,12人获天津市一、二、三等奖;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项目中3人获得一等奖。上述大赛成绩足以体现智能电子产品分析与实践课程改革的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