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危机起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泡沫;中国经济;风险防范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历了自战后以来最深刻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一时期,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上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经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采取双管齐下的财政政策,即通过减税以刺激供给和通过节支以控制需求。这一政策的实施最终使得美国在1998年实现了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平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摒弃相机抉择的传统做法,谨慎地推行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稳定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中性,即对经济既非刺激也不抑制,从而使经济能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并存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增长。科技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强劲的消费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到2001年12月,美国经济出现了连续117个月的稳定增长,美国经济迎来一个长达10年的繁荣期。
2001年,随着网络泡沫的破裂,美国经济面临衰退的危险。此后,美联储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连续14次降低再贴现利率,13次降低联储基金利率,直至将利率降到1%的超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了整整一年。这一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住房价格急剧上升。造成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则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宽松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
正如经验一再证明,当一个经济体处于泡沫之中时,往往难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而只能在泡沫破灭之后才能得出结论。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房地产价格出现下跌趋势,一方面那些通过浮动利率贷款购房的次级按揭贷款人,心理预期与偿付能力下降,出现大量违约,而其违约风险通过次级按揭贷款衍生产品迅速放大,动摇了市场信心,最后引发了大面积的次级贷款信用危机。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即使拍卖抵押的房产也难以得到本金的金额偿付,一些放贷机构因此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进而引发以其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次级债风波。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终于在2007年8月突然爆发,不但房地产泡沫终于破灭,美国还陷入了自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席卷了美国、欧盟各国、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长远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无论从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波动还是美国实体经济的变化来看,次贷之荡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不容小觑。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其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正在遭遇一次信用危机的冲击,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到2008年4月为止次级贷已经造成全球的直接金融资产损失达1万亿美元。迫使美联储联手全球中央银行,整体救市,注资了好几千亿资金,包括大幅降息。
从2007年初截止到目前获得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机构的预测报告看,全球金融市场不仅没有出现任何平静下来的迹象,反而更加动荡不安。金融市场混乱,金融产品定价困难,美国市政优质债券也受殃及,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全球股票市场的巨幅下跌,甚至出现了各国股权市场按时区次序轮次下跌的惨况:美元加速贬值,金价、油价、粮价屡创新高,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从表面上看,次贷危机起因于美国,但是由于欧洲是金融衍生品的最大购买者,也就成为此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从此次全球央行的注资额就可看出端倪:此次因次贷危机而投入资金最多的不是美国央行,而是欧洲央行。现在看来,欧洲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经历这样一场危机,次贷危机考验的是欧洲人的风险管理能力。 转贴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拖累下,中国2008年第三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降至9.996,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降至一位数。面对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尤其是次贷危机对中国的间接影响将不容忽视。
三、启示——基于金融监管的视角
第一,改变监管理念,加强外部监管。金融机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贪图利益的动机最终导致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他们不考虑整体金融市场和整个贷款利益链条上其他主体的风险,最终造成了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外部监管,改变只依赖内部监管的理念。
第二,建立动态的金融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监管体系。应该按照巴塞尔协议要求,除了对各个金融混业集团进行资本监管外,还要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动态的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资本监管、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监管体系。
第三,改善对于金融创新的监管。金融创新会扩大金融危机发生的风险,并且传递这种风险,而金融监管只有跟上了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全面、有效地遏制金融风险的产生。
第四,采取适当的综合监管措施,加强跨国监管。首先,需要适当的综合监管。目前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体制日益综合化,即对一些监管机构进行整合,以不断消除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其次,不断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的职能;最后,不断加强跨国监管。随着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因此实现各国跨国协作监管意义重大。
第五,建立混业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法律法规。从长远看,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机构从事综合金融管理,负责统一制定金融业的发展规划,通盘考虑和制订金融法律、法规,协调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监测和评估金融部门的整体风险,集中收集监管信息,统一调动监管资源。从金融发展的总体出发,统一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的联系和协作问题,监管问题,创新问题和混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法律环境的建设是保证金融混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国金融混业集团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包括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创新等各方面内容,以适应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的长远趋势,尽快健全相关法律、规范,调整银行、证券和保险的有关法律以扩展金融混业经营的渠道和范围。
参考文献
[1] 张智.美国住房次贷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2008,(8).
[2] 秦炜,钟思远.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8,(1).
关键词:越南;金融危机;原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5-0027-04
一、越南金融危机的主要表现
1. 物价攀升,通胀失控。由于食品及能源价格飙升,2008年5月, 越南的CPI按年算已高达25.2%,比2007年12月翻了一番,创下1992年以来最高水平,恶性通胀的局面已经形成。截至2008年6月11日,越南国家银行已将银行存款利率从年初时的8.25%调高至14%, 同时允许各商业银行将最高贷款利率由原来的18%上调至21%, 并将越南盾每日参考汇率一次性下调2%,但目前通胀上行压力仍然较大。
2. 汇市持续走低, 越盾贬值加快。2008年3月下旬, 越南政府扩大了每日越南盾兑外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但这一调整却使汇率持续下滑,越南盾在短时间内由升值变为贬值,4、5两个月内快速贬值2.7%。而12个月的远期外汇交易(NDF)显示,越南盾兑美元1年内跌幅将超过30%。在实际存款利息为负值的情况下,越南民众对本币失去了信任感,纷纷将越南盾兑换成黄金或美元。
3. 股市和房市价格暴跌。 胡志明证券指数从2003年10月21日的133点上涨到了2007年3月12日的1170点,涨幅达780%,不过从2007年10月3日到2008年6月16日这短短8个月的时间内, 该指数从1106点下跌到了370.18点,跌幅达66.5%。股票市盈率也从最高峰时期的30倍下跌至10倍以下, 市盈率低于10倍的股票超过200只,占上市股票数量的2/3。同时,越南大、 中城市多年来居高不下的房价也开始出现大幅下滑,房市成交量明显萎缩。与2007年底相比,胡志明市的房价平均跌幅超过50%, 冲击最小的河内房价跌幅也达到了20%。
4. 经济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经营陷入困境。2008年第1季度, 越南GDP增长7.4%, 低于去年同期的7.8%。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银行贷款利率上调,越南的商业银行特别是私有银行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客户违约率迅速上升,经营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多年来,越南持续出现进出口贸易逆差,政府财政持续赤字,造成外贸、财政的“双赤字”并存。
二、越南金融危机原因分析
1. 经济过热,外贸财政“双赤字”。越南自1986年实行全面“革新开放”以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越南经济连续8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长,GDP总量从2000年的312亿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713亿美元。越南被国际社会看成是仅次于“金砖四国”的第五个新兴经济体,越南国内也逐渐兴起了“超印赶中”的豪情,以至于忽视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经济过热问题。2002~2007年,越南社会投资总额占GDP比例依次为33.2%、35.4%、35.5%、35.6%、35.7%和40.6%。仅2008年5月份,越南政府就批准了130个项目约合75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意向金额。高投资导致越南机械设备、零配件和原材料等大量进口,2007年, 越南进口高达627亿美元,占GDP的近90%;加上美国次贷危机造成进口成本上升、出口疲软等叠加效应,越南贸易逆差由2002年的5.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24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1.7%上升到17.4%, 这远高于1997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时其贸易逆差占GDP6.5%的比例。2008年仅5个月, 越南贸易逆差就已经达到了144亿美元。与此同时,越南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国家巨额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使得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2004年以来一直维持在占GDP约5%的危险水平。2008年第一季度, 越南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同比增长了78%。
2. 资本项目开放过早, 外资大量涌入引发资产泡沫。在国内资本短缺的条件下,越南政府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不仅大量举借外债,还迅速开放资本项目,导致热钱大量涌入。2007年,流入越南的FDI总额为178.56亿美元, 同比增长232.9%, 占整个越南GDP的1/4强。在2008年前5个月,FDI高达142.73亿美元,同比增长298%。在资本账户流入的外资中,房地产和旅游方面的投资增长尤其迅速, 部分资金还绕开限制进入了股票市场, 引发了当地消费和投资热潮,推动了股市和房市等资产价格不断走高,通胀压力持续累积。 胡志明证券指数从2005年底的307点狂涨到2007年3月12日的历史最高位1170点,2007年底胡志明市中心区房价平均高达每平方米3800美元。 随着今年通胀持续恶化和贸易巨额逆差, 越南资产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迅速减弱, 大量外资套现获利后撤出市场。目前,越南股市、房市价格的暴跌以及越南盾的大幅贬值, 正是反映了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
3. 宏观调控政策不力,货币政策偏松。(1)越南应对通胀上升的政策措施比较滞后。在2007年10月,越南的CPI已经达到了12%,高通胀已露端倪,但越南政府为了保持经济的增长势头, 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货币政策明显偏松。2007年越南国内信贷增速为54%, 其中部分私有及合资银行信贷增幅高达95%。由于没有限制措施,一些合资商业银行还继续大量发放股票抵押贷款, 使该项贷款占到其全部贷款的30%~40%。 外资和信贷的强劲增长,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流动性泛滥,不断推动经济过热增长和通货膨胀势头上涨。2008年第一季度,越南信贷投放同比增长了65%。但是,越南央行直到2008年5月份才将存款准备金率从9.3%调到12%,基准利率由8.75%调到14%, 这一利率水平仍远低于通胀率。(2)越南对通胀的调控政策有失偏颇。 越南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于通胀愈演愈烈,越南政府在2008年3月下旬接受了外国专家“以本币升值控制通货膨胀” 的建议, 将每日越南盾兑外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由0.75%扩大到1%。 由于越南盾存在强烈的贬值预期, 汇率幅度的扩大反而加快了贬值的步伐。
4. 金融市场开放过快,缺乏有效监管手段。越南在2007年1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后,实施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迅速增长。随着越南经济基础的不断改善,外资持续流入,越南盾升值压力也进一步加大。为了维持资本内流和经济增长,越南政府采取了维持本币高汇率、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放松金融市场管制等措施来吸引资本,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过高的金融市场开放度, 超越了越南政府数量调控和监管的能力,一旦通胀失控,就必须通过大幅提高基准利率来实施从紧货币政策, 实体经济部门受到重创,更加剧了经济金融动荡。此外,越南政府允许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美元和黄金,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和方法, 庞大的外汇交易黑市进一步恶化了越南的金融市场。
除上述因素外,越南经济体小,股市市值有限,对国际市场冲击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也是导致此次越南金融风波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影响
1. 金融危机对周边国家(地区)经济的影响。越南金融风波会提高整体新兴市场的风险溢价, 加上美国利率企稳, 一些谨慎的海外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撤离新兴市场,印尼、韩国、泰国、菲律宾、印度等亚洲国家可能再次面临资本突然外逃而遭受货币危机冲击。但是也应该看到,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多数国家外汇储备增加,许多企业大幅削减债务,金融监管体系也更加完善,抵御危机的意识、经验和能力大大增强。最近东盟10国签订了东盟清迈货币互换协议, 东盟与中日韩联手设立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基金,这对东盟国家防范货币危机增加了一个极其有效的工具。因此,越南金融风波进一步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我国财力雄厚,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而且目前宏观调控已取得初步成效,投资过热得到抑制,股市理性回落,房价开始趋稳, 经济形势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存在很大不同;加上我国的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监管部门有能力控制资本流动。因此,越南近期发生的金融风波不会引起人民币大幅贬值和我国资本的大量外逃,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金融风波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对越南的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目前广西对越贸易已经出现货款回收困难甚至出口合同终止的情况, 多家规模较大的边贸企业表示考虑缩减对越出口量。同时,会对我国进口越南煤炭、石油和铁矿石等商品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亚洲区内基本面最为稳健的新兴经济体, 越南当前的金融风波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发展的机遇。 外国投资者对越南等其他新兴市场的信心进一步下降, 有利于巩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使我国的外资工厂特别是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近期搬迁到越南等其他新兴市场的决定变得谨慎, 可能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往我国中西部地区搬迁。而且,其他新兴市场对国际大宗商品需求趋疲软, 也会有利于抑制我国进口原材料、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四、越南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经济目前同样面临投资过热、CPI居高不下、流动性泛滥的内忧及全球粮价、原油价格上涨的外患。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下,为避免类似危机的冲击,我国应吸取越南金融危机的教训,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1. 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治通货膨胀。我国房价已经连续8年上涨,其涨幅透支了我国不动产应有的价值水平, 房价的大幅下降只能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也就是实现价值的回归,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大。相反,如果房价不能顺利实现理性回归,我国的通货膨胀就不可能得到遏制。 我国近年已经发生过因为物价猛涨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恐慌的事件。前有亚洲金融风暴,现有越南金融危机,共同的表象都是高房价引起的。可以说,越南金融危机已为我们敲响警钟。 防治通胀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自然灾害比往年加重的情况下,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是首选。新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对境外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 极易增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因此,我国在不断促进FDI流入和贸易增长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由此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外汇占款大量增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必要时可以实行提高存款准备金、 保值储蓄与信贷规模控制三管齐下的措施,及时回收市场流动性,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2. 避免人民币快速升值,严防热钱兴风作浪。虽然汇率管制的金融抑制战略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贸出口和FDI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但是这种金融抑制却又削弱了本国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削弱了金融资产价值创造中所需要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 也削弱了政府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控的能力。 越南金融危机再次凸显币值被长期抑制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巨大风险。因此,从长远来看,逐步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必须的。但从历次货币危机来看,在通胀高企的局面下, 放宽汇率波动的幅度, 反而会加快本币贬值。1997年泰铢被严重高估后遭抛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顶住国际压力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虽然承受了出口增长率下降、国内需求不振、失业增多等巨大压力,但避免了货币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因此,我国人民币升值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项原则。
3.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加强外资流向监管。一是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总是出现在金融自由化和较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之后。 为确保经济金融安全,我国应坚持“不到合适的时机,资本项目就不放开”的原则,保持防火墙,以增强对国际金融动荡的抵御能力。二是加强对外资流向的监管。2008年4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744.6亿美元,创单月外汇储备增长历史新高,其中“不可解释性外汇流入”高达501.8亿美元。应该说,目前人民币升值远未达到热钱满意的程度, 人民币走势逆转的压力在日复一日地积累, 一旦基本面受到外部冲击出现恶化(如严重通胀等),很可能出现金融动荡。当前我国应当强化外汇监测,完善监控体系,及早察觉外汇流向异动,大力控制FDI进入股市和房市,同时,注意外汇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可逆性。
4. 扶优限劣,优化经济结构。在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 要注重对不同行业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扶优限劣,防止经济结构失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和本土企业资金链已经极为紧张的情况下, 要避免运用一刀切的信贷规模和贷款利率政策, 防止利率过快上调, 使绿色产业、民生工业等行业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造成经济衰退。
5. 关注消费者,尽快增强财富管理功能。长期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更关注的是它对企业融资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消费者对金融资产增值的正常需求和对银行有效内部治理的期望,造成产品创新滞后,风险控制能力没有本质改变。 在价格发现功能缺失的金融体系内, 出口带来的大量外汇财富和流入的巨额外资, 出于保值需要, 大多直接或者间接进入了股市、楼市,投机追逐价值增长。因此我国的银行业要加大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力度, 解决海外财富增值需求问题。
6. 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合理外汇储备。我国仍然需要顶住国际压力,通过稳定出口,保持外汇储备稳健增长,增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实力。同时,考虑到用大幅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巨额发行票据等措施抑制通胀, 会造成金融系统和本土企业资金链的普遍紧张和货币恐慌, 因此需要加强与东盟及周边国家的监管合作,加强对货币危机的监测报告,增进信息交流,联手应对以降低传染效应,共同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永先.中国应重视越南金融危机的警示[EB/OL]. (2008-06-18). .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启示 商业银行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已经演变成为21世纪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使得美国经济进入衰退,而且导致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遭遇寒流,甚至进入冷冬。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从投资银行蔓延到商业银行。迄今为止,美国已有15家银行倒闭。其中最大的银行是IndyMac,该行拥有320亿美元资产和190亿美元存款,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第三大银行。美国金融巨擘花旗股票连续多个交易日下挫,其市值仅为210亿美元,不及其2006年年底时2740亿美元的1/10。根据IMF的统计,全球金融业将因次贷危机而损失1.4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工行市值的7倍之多。
一、次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在金融体系与金融机构方面
所谓次级按揭是指向负债较重,资产信用评级在620分以下,多数没有固定收入凭证的“劣质客户”提供贷款。在激烈的竞争面前,诸如新世纪金融和Countryside这样的按揭贷款发放机构降低住房信贷消费准入标准,把大量的房地产按揭发放给没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中低收入购房者。出现了零首付以及向“劣质客户”提供贷款的行为。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次级贷款一般是无本金贷款,在开始几年只需每月偿还贷款利息,只用偿还超低利息,之后利率将重设,并且在3-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从实际利率看,大部分次级贷款基于浮动利率,即贷款利率随短期利率变动而变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通过以次级按揭还款为抵押品的衍生证券把中低收入购房者偿还贷款的风险转移给了风险接力赛中的接棒者。发放贷款的机构大多“只贷不存”,为了不断获取资金,维持放贷规模,这些机构通过二级市场中的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筹集资本,使得大量投资者聚集到次级贷这个链条上来。由于这些次级贷款是建立在低利率和房价不断上涨的基础之上的,而自从2004年开始,美联储连续的升息政策,将基准利率从1%调到5.25%,使得借款人成本激增,加上楼市开始下滑,动摇了整个次级贷款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得次级按揭还款出现拖欠的情况日益严重,违约率不断提高。抵押贷款企业纷纷宣布倒闭,2007年3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因为超过84亿美元的债务无法偿还提出破产保护。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的时候,整个金融系统的危机随之降临。
2、投资者方面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生成过程很复杂,一般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去辨认是建立在什么价值基础上的,不具备理解这些衍生证券所携带的金融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不理智一面,使得投资者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反应过度。
3、监管方面
由于监管方面的缺失,政府把对这种金融衍生品的监督责任交给了评级机构。但这些评级机构并没有真实,准确的反映次级债券的风险情况。做出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评级,使得投资者在没有充分能力去理解整个金融衍生品风险的情况下依靠这些评级结果,做出错误的决策。我国持有雷曼兄弟债券的中资银行有7家。中国建设银行持有雷曼债券1.914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29%,中国工商银行(包括境外机构)持有雷曼债券1.518亿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1%,中国交通银行持有雷曼银行债券7002万美元,占公司总资产的0.02%。而我国银行国际交易涉及次级贷逼近100亿美元。随着次级贷款风波的不断升级,我国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损失高达49亿人民币。目前国内国外宏观经济都存在一定的下滑可能性的情况下,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资产质量恶化以及利润增长放缓的状况,并且已经有14家上市银行已经出现了借款人违约数量增加以及流动性收紧的迹象,商业银行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不良资产。我们应当重视这场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发挥后发优势,让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得更快更稳。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严把信用风险关口
强化风险控制,确保偿付能力,量化风险。在结合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资本金要求,建立符合相应风险管理需要的资本金充足水平和贷款呆账准备金。同时应严格准入标准,把握信用风险的关口,并做好贷款担保和抵押的动态管理,防止因为2009年房价可能进入下行通道导致的抵押物价值不足的问题,保持信贷业务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大部分商业银行已将住房信贷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加以发展,有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重高达40%以上。我国目前房贷证券化产品很少,并且发行量比较小,房贷大部分只涉及银行和购房者。2005年12月15日,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2007年12月建行又推出自己的41.6亿元人民币的证券化产品。这与整个抵押贷款市场的规模相比,证券化率非常低。与美国银行业以及房地产业相比较,我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规定首付比例20%-30%,还贷收入比不得超过50%,而且在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保持1元的贷款抵押物的市值一般超过2元。这些措施降低了借款人违约的概率,有效保证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但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弱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防止大规模违约风险的发生,在发放住房贷款时应该更加注意挑选信用记录好,收入稳定,还款能力强的客户作为发展对象。
2、保障金融安全,注重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的基本原则是“存款立行,风控保行,服务兴行,科技强行”。如果商业银行过多的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资而忽略自己的主业将把自己置身于巨大的风险当中,北岩银行的破产就值得我们引以为戒。英国国内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也是最具活力的银行之一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大量通过吸引存款、同业拆借、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来融资,并投资于欧洲之外的债券市场。这次由于受到次级贷的牵连导致流动性不足而最终破产,引发了英国银行100多年来的首次挤兑行为,并实际上迫使英国政府为英国银行业体系的负债。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不应脱离自己立行之根本,否则一旦外部环境变差,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风险。
(2)做好风险评估,切实把握风险,而不是盲目跟进。把握好度,在进入不熟悉和缺乏足够风险控制的业务领域时要谨慎。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较而言,在业务种类和范围,风险管控上都有一定差距。由于在许多业务领域缺乏经验,所以应在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时候再进行投资决策,尽可能地防范风险。
(3)要注重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管理。从外部和内部的风险管理是使风险得以控制的关键所在。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处理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通过颁布政策、规定等措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严格按照各项规定运作。首先,在外部监管方面:一是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主要是银监会,但是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审计署、财政检查专员办等也在某些范围内对银行进行着监管。由于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标准,且处罚措施不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乱。为了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力度,加强各个监管部门的沟通,对现存的监管体制进行适当的修改,权利适当的集中,从而提升效率和降低监管成本。二是切实提高金融创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条件,因此应当加强监管以及信息披露的强度,对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要及时披露。金融创新是银行发展的动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它可以提高金融效率和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金融发展方面发挥的助推器作用,但同时,次贷危机也表明,金融创新可以放大风险,可能产生巨大的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因此要又有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机制。在市场上投机意味非常浓烈的时刻,市场主体往往并不关注真正的价值基础,反而不断的去推高这个市场,让这种泡沫蔓延。而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金融危机正是巨大的泡沫破裂的后果。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教训之一就是信息披露一定要充分、及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当中,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由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过于复杂而且不透明,在不了解这些金融创新品的原理和相关的风险信息时,仅以评级机构的不负责任的某些结论来购买这些次级债券,从而成为大量的风险积累的牺牲品。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我国也在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6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中采取了一定应对措施,明确要求对商业银行所持有的金融债券的类别和金额,委托理财、资产证券化、各项、托管等业务的开展和损益情况进行披露。其次,在内部控制方面:第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机制,保证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于委托――关系的原因,“股票期权”,“大比例分红”等激励措施使得高管阶层和各级员工不顾公司长远利益和金融体系稳定的短期逐利行为,使金融创新变了质。第二,建立问责制度。如果企业制度中缺少问责制度和高层管理不当收入追回机制,使得那些让公司破产倒闭的高管们还能逍遥度日。把权利和责任有效的联系起来,监督和追查对错误负有责任人的。促使企业人员更加注重风险,从而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降低风险。第三,我国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应当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风险”放在首位,保证各项经营活动都建立在合理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各商业银行应注重培育和强化风险意识,引进在风险管控方面有经验的人才,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加强内部审计和对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预案,按照银监会于2008年初下发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提出的指导性建议,逐步引进并深入研究压力测试技术。
3、更具有前瞻性
随着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已经不能做到在金融危机面前独善其身,所以要提高对国际风险的敏感性和前瞻性以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时刻对保持国际局势的变化的警觉。在能力范围内去分析国际上发生的各项事件对商业银行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好应对措施,不打无准备之仗。
(注:本文作者为兰州银行行长助理、计财部总经理。)
【参考文献】
[1] 杨绍平、杨宇: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金融业务的启示[J].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8(10).
[2] 王华:关于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银行导论,2008(10).
[3] 王英贵: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及其抵押债券危机的成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9).
2008年-2010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全球危机,许多传统银行陷入到这场危机中。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伊斯兰银行业的资产却呈现增长趋势。许多研究者也重新审视相对于传统银行来说,伊斯兰银行抵御金融危机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通过利用土耳其的伊斯兰银行(PBS)、传统银行(DBS)和投资银行(DIBS)的样本数据探讨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即2007年-2010年之后的效率。
关键词:
伊斯兰银行;传统银行;数据包络分析
一、引言
1.研究背景近年来,许多传统银行由于200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表现出财政困难和资金缺乏。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人们质疑西方传统银行的正常运转,也增加了对伊斯兰银行的关注(Hasan和Dridi,2010)。与此相反,伊斯兰银行却成功抵制了这场危机。在实证文献中,多数研究表明伊斯兰银行的成功是由于伊斯兰教法(Sharia)原则的金融监管,即禁止支付或收取利息(riba,其英译为伊斯兰教禁止高利贷,所有穆斯林均认可遵守),而是鼓励风险分担。传统银行理论认为,银行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基于它们获取信息和承保风险的竞争优势,将存款人的低利率储户存款,以较高利率转售给贷款人。因此,传统银行通过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值获取利润。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执行相同的功能,但不会向贷款人收取任何预定利息,且不向存款人支付预定利息,利益水平是基于与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利润分享协议。因此,伊斯兰银行实质是采取另一种银行业务方式,因为它禁止利息,而是以双方之间确定风险共担程度的利润分享协议作为替换(Ariff,2007)。正因为伊斯兰银行以正义为本,通过风险共享实现。因此伊斯兰银行的基本原则是收入和损失的比率替代传统以利息为基础的银行体系。许多研究认为,利润共享制度(PLS)原则而不是以利率为基础的原则有助于伊斯兰银行变得更加稳定。后者可能会导致在回报系统、通胀膨胀或其他重要经济方面出现波动(Pervez,1990)。传统银行内部增设的伊斯兰柜台增加了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之间的竞争。传统银行业具有强大的产业;拥有丰富的历史和利益经验、大量的资金。但是伊斯兰银行不享有传统银行拥有的所有这些福利。虽然这些传统银行享有有利条件且伊斯兰银行具有较多的限制条件,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研究仍然发现伊斯兰银行具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2.研究意义伊斯兰银行的快速增长及其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抵制能力,使得非常有必要审查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在金融危机前、中、后的行为是否具有相似之处。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不同的研究使用DEA分析研究了银行效率。近年来,有关于伊斯兰银行效率的研究不断增加。伊斯兰银行业务方式是预防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例如,梵蒂冈已经呼吁在金融交易中依赖伊斯兰金融原则(Totaro,2009)。有研究发现,如果遵循伊斯兰金融原则,就能预防金融危机(Ahmed,2009)。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相对于传统银行体系,金融中介机构的无息银行系统更加稳定(Kaleem,2000)。尽管这些主张需要实证证实,但这正成为一种趋势,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有兴趣了解伊斯兰金融和应用于伊斯兰银行的原则。本研究旨采用以投入为导向的CCRDEA(数据包络分析),比较了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和危机后土耳其2007年-2010年间伊斯兰银行、传统银行和开发与投资银行的效率和稳定性。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断有关于伊斯兰银行效率的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伊斯兰银行比传统银行效率更高,另一部分的观点相反,或者认为二者没有显著区别。一方面,Yudistra(2004)在确定投入–产出变量时,使用DEA和中介法发现,虽然伊斯兰银行在1998年-199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经历了轻微低效,但危机后效率结果非常不错。Khan(2010)发现,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伊斯兰银行也比传统银行享有更高的存款增长率。Majid(2010)比较了10个国家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效率,并试图与次要因素建立关联。他发现,传统银行回报率比伊斯兰银行小,但约旦和马来西亚的银行除外,而伊斯兰银行的效率得分高于普遍水平。Danesh(2007)比较了海湾合作委员会(GCC)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在2000年-2006年的效率。首先,使用DEA分析,估计相对效率。然后,分析伊斯兰银行效率的决定因素,在第二阶段中使用回归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在2006年,这项工作最重要的结果表明,伊斯兰银行比传统银行更有效率。Safiullah(2010)通过财务比率比较了西方银行与伊斯兰银行的性能。研究数据源自于2004年至2008年间四间伊斯兰银行和四间西方银行。结果表明在业务发展方面,伊斯兰银行比西方银行表现更佳,更有利可图。另一方面,Samad的研究(1999)比较了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的效率,发现在一个双重银行环境下,伊斯兰银行效率非常低。同时,Kuran(2004)的研究还表明,与传统银行相比,伊斯兰银行在效率上没有优势。Shahid、Rehman和Niazi(2010)比较了巴基斯坦伊斯兰银行与西方银行的效率。该研究涵盖了2005年至2009年期间五个伊斯兰银行及五个传统西方银行。他们采用DEA模型和t检验来衡量这两个银行业的效率,他们的研究表明伊斯兰银行及西方银行之间的效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三、方法与数据
选择同时经营传统银行、伊斯兰银行的国家,我们希望能够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方式来执行这项研究工作。我们将试图了解土耳其伊斯兰银行及商业银行是否已发挥了它们的全部潜能。这两种银行的效率评价将有助于我们分析2007年至2010年间全球第二大经济危机中土耳其银行业的业绩表现。DEA是一种典型的非参数方法,用于测量样本公司所有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该方法通过比较每个单元的效率来衡量相对效率。效率取0至1之间的值。在决策单元的效率阈值中,效率表示为1。较高值意味着较高的效率(Chhikara和Rani,2012)。1.以投入为导向的CCR模型本研究使用以投入为导向的DEA-CCR模型对2007年-2010年间土耳其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当查看相关文献时,我们会发现涵盖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量并不充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经济危机及银行业结构变化对土耳其银行效率的影响。这项研究与以往不同,因为其着重于2007年-2010年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Charnes-Cooper-Rhodes(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之一。Charnes、Cooper及Rhodes(1978年)引进了术语数据包络分析(DEA)来衡量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即获得加权产出与加权投入的最大比率。该模型设计用于识别具有多投入及多产出的DMU的效率。这表明从既定投入中所得到的产出越多,此生产过程越有效。比率的权重由限制条件决定,即每个DMU的似然比必须小于或等于整体。在早先由Charnes、Cooper及Rhodes(1978年)(CCR)制定的DEA方法论中,效率被定义为产出的加权总和与投入的加权总和之比,其中,加权结构通过数学规划及假定规模收益不变(CRS)的方法来计算。本研究利用债务、利息支出、作为投入的非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入及作为产出的非利息收入,分析土耳其银行业效率(见表1)。所有变量单位均为百万土耳其里拉(TRY)。通过采用数据包络法对土耳其银行业银行的效率发展进行了分析。中介法用于衡量效率。使用样本:4间伊斯兰银行、32间传统银行、及2007-2010年期间已在土耳其营业的13间投资银行。实证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土耳其银行监理署(BRSA)、土耳其银行协会(TBB)、土耳其参股银行协会(PTBB)及个体银行的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根据DEA分析法,在四个副标题下检查了方法的应用。在第一个副标题下,获得了以投入为导向的规模收益不变CCR模型的效率结果。执行该方法时使用了DEA在线软件。根据这些数据集,可分别计算各类型银行的三种投入及三种产出(见表2):
四、结果与结论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本结构 权衡理论\
一、引言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不仅面临不确定性更高的外部环境,还需要比平常更多地担负起许多企业职能以外的政策性负担,被迫去接收地方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因此其资本结构更容易受到自身盈利能力和外部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干扰。对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危机期间银行更为明显的信贷歧视,民企获得外部融资非常困难,其借债能力的显著下降影响了资本结构决策。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区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研究,为突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及融资约束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环境。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文献的归纳和评述;第三部分简要介绍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第四部分分析金融危机期间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呈现全文的实证结果;最后总结全文。
二、文献综述
从资本结构的决定理论来看,权衡理论认为,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是对调整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过程,即使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调整不能一蹴而就,公司也会主动向目标债务水平进行逐步接近。
国内外研究从数个角度研究了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具有代表性的是Frank and Goyal(2009)针对美国样本识别出资本结构的核心影响因素,包括了公司成长性、有形资产比重、公司规模、行业债务比重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盈利水平等六个控制变量;ztekin and Flannery(2011)则针对37个国家的超过15000家公司进行研究,则为资本结构影响变量的选择提供了国际对比经验,识别出最重要的因素为上一期的负债水平、有形资产比重、公司规模和行业债务水平,国内的研究中,顾乃康et al.(2007)借鉴了Frank and Goyal(2009)的方法,识别出公司规模、营利性、产业因素、名义所得税率、成长性等五个核心变量。此外,还有李朝霞(2003)采用主成分分析、洪正(2005)采用因子分析研究了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
针对国内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现有研究分析了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童勇,2004)、公司成长能力(童勇,2004;连玉君和钟经樊,2007)等财务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后续研究将调整成本的研究视角扩展到外部融资环境,考虑了制度因素(李国重,2006)、市场化进程(姜付秀和黄继承,2011)、宏观经济(苏冬蔚和曾海舰,2009;何靖,2010)、产品市场竞争(姜付秀等,2008)、地区差异(麦勇等,2011)等可能的影响因素,发现融资环境的改善均影响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三、样本来源和变量统计
上市公司基本财务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我们整理了上市公司2008~2011年公司财务数据,得到了本文研究的数据,并基于公司特征变量进一步筛选满足本文实证条件的样本,筛选原则如下:(1)选取2008年1月1日前上市且仅发行A股的公司;(2)剔除金融类和ST/PT类公司;(3)剔除总负债率大于100%,事实上已经资不抵债的公司;为了克服离群值的影响,本文分别在第1和第99百分位上对主要变量进行了Winsorized缩尾处理。
就核心变量―资本结构的定义而言,资本结构表示的是企业的负债,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而言,普遍采用总债务(短期债务加上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重的衡量方式。
此外,在控制变量的选择上,我们使用TobinQ衡量投资机会。托宾Q定义为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
我们用Cflow衡量现金流量。现金流量采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衡量。
我们用Cash衡量现金持有。对于现金持有量的衡量,在本文中用企业的货币资金除以总资产。
我们用Size衡量公司规模。由于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在数亿到数千亿之间有巨大的波动,直接采用该变量回归使得估计系数非常小,且存在严重的异方差,因此我们将其对数化,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代表公司规模。
我们用Tang衡量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即具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资产,该变量主要体现了公司真正具有抵押价值的资产占据公司总资产的比重。
此外,我们采用前三位高管薪酬、管理层持股比重、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以及董事会规模变量来衡量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负债水平的影响。
下表给出了描述性统计的结果。
表1
四、实证结果
表2中,列出了金融危机期间,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静态模型的估计结果,其中模型设定如下。
Tlit=axit+eit(1)
其中,控制变量xit表示影响了资本结构的公司财务特征和治理结构,具体包括了在资本结构研究中最常用的现金持有、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现金流、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以及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持股比重、高管薪酬和股东持股比重等公司治理变量。
第(1)栏为中国上市公司2008~2011年数据的静态模型进行截面加权最小二乘(WLS)估计的结果,仅仅使用了公司财务变量;第(2)栏考虑了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给出了固定效应模型(FE)的结果;第(3)栏考虑了公司治理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可能存在影响,在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公司治理变量;第(4)栏、第(5)栏分别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给出了固定效应模型(FE)的结果;从表2中金融危机期间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变量对负债水平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到:
首先,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规模越大的公司负债水平越高。大规模的公司多元化程度更高、公司债务违约的可能性更低,更能有效利用债务税盾带来的优势,因此,大规模的公司负债水平更高。
其次,成长性越高的企业负债水平越高,原因在于,根究权衡理论,高成长的机会投资水平更高,因此应该积累更高的债务融资用于投资行为,因此成长机会与债务水平是显著正相关的。
再次,现金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为了防止未来的市场风险和投资机会的融资需求,公司保持一定的流动性资产,并通过低负债的形式来保持一定的负债能力。
但是,有形资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权衡理论下,资本结构与有形资产比重正相关。对那些高研发投入的公司而言,通常负债率都显著较低。
此外,除了董事会规模以外,管理层持股比重、高管薪酬和股东持股比重等公司治理因素也显著影响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表2 金融危机期间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静态模型
五、结论和研究展望
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丰富和扩展了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加深了对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的理解。其二,对危机的研究是经济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本文从实证角度,基于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分析了危机环境下企业负债决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不仅丰富了现有的危机理论的研究方法,而且可以为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制定应对危机的政策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指导。
参考文献
[1]Frank,M.,V.Goyal,2009,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which factors are reliably important,Financial Management,38(1):1-37.
[2]?ztekin,?.,M.J.Flannery,2011,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adjustment spee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顾乃康,张超,孙进军.影响资本结构决定的核心变量识别研究,当代财经,2007(11)41-48.
[4]洪正.论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主导决定因素及其变迁逻辑,经济评论,2005(003):51-56.
[5]江伟,李斌.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金融研究,2006(11)116-126.
[6]李朝霞.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主要因素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010):5-12.
[7]陆正飞,祝继高,樊铮.银根紧缩,信贷歧视与民营上市公司投资者利益损失,金融研究,2009(8)128-140.
[8]潘越,戴亦一,李财喜.政治关联与财务困境公司的政府补助――来自中国ST公司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09(005)6-17.
[9]李国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目标调整:制度特征导向,会计研究,2006(12)68-75.
[10]连玉君,钟经樊.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南方经济,2007(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