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多媒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首先,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四、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定位;形式主义;学习方式

一、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况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新课程对基础教育的冲击与影响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进入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向上、富于激情和趣味的有意义学习。在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积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已不再是教师对着教案“照本宣科”,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演绎生成的精彩华章。课堂上,师生间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了“教学相长”。

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已不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包括思考后的二次备课,授课之后的教学反思,使备课更为完整、科学,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总结。

二、新课改下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统一的课堂定位导向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各家各校各流派名目较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为了尽快理解课改意图,顺利驾驭新课堂,经常外出培训,观摩各种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然而,名目繁多的新课堂让我们迷失了方向,亟需一个正确的定位导向。

2.新课改的实施需要避免形式主义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认为,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中的形式主义与浮躁现象相当严重。为了响应课改的要求,语文教学不断改革,理念模式不断更新,但本质上却极度缺乏价值。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切实合理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为了顺应这一目标,“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受到极大欢迎,以至于每一堂课都离不开“小组合作”。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一定要通过“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呈现,相信在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努力下还会发现更多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只有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观照我们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指导我们构建起求真务实、清新鲜活的语文课堂,新课程才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方燕.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6).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3篇

新课改意味着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都将彻底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地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条路却很艰难漫长。下面仅就在教学中应如何深入地贯彻新课标的特点和精神从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充满热情

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二、要重视学习方式,强调感受、体验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这一传统观念的革命。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了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

(一)合作学习

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这种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而语文学习,对小学学生来说,更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二)探究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探究性其实是人的与生俱有的本性,提倡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为了纠正目前中小学校重知识的传授,轻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等弊病。激励探究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够的空间,就是为了还原人的本性,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从课标中我们知道首先教师要真正地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自主性的学习是合作和探究的基础,有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一定是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再次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最后还应尊重儿童的的个体差异,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学生视角的独特性,决定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三、要更新观念,倡导新的理念

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要视实践,实现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营造氛围;时间空间;教学活动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知识为根本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学习好。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变成灌输式的教育,在客观上给学生带来一种沉重的课堂气氛。如果想要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就一定要创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感受,并且让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

二、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新能力在他们主体地位还未实现的情况下,受了非常大程度的压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动性又正是实现小学互动教学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没有办法参与到教学当中,在客观上会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与互动。所以,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多去创新和思考,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性。而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站在师生平等的角度,促使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观念,培养他们的表达方面的能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是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的创新并以创新来带动学生,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由此可见,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以及时间,培养创新能力和思维,让学生想并勇于表达,以这种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三、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测评体系,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互动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测评不单单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其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教学测评发挥激励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小学生因为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在得到激励的情况下可以产生非常大的调动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是教育阶段一个特点,也是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所以一定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以及方式来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学生也习惯了跟在老师后面走的被动的学习方法,现在一下子把他们推到前面,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们存在等待心理,一时难以上路。但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领路人,又是一个普通的学习参与者,教师既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发扬民主,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才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2、调动学生想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就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题目,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3、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实践、探索、合作等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

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活教材,让课堂“活”起来

激活教材(书本知识),把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是使语文课堂“活”起来的基础,教师要细品课标的要求,理清教材程序,模清学生认知情况,制定出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还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难点。

教师要利用画面,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头脑中重塑文字里表述的形象、画面。

语文教师要合理的灵活的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必须用上现代的教学手段,也不是每一节课中现代教学手段用得越多越好)坚持采用“启动”的教学形式,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根据文章特点而定),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前精心导学,创造性地利用其他多种形式来导入新课,来渲染课堂的气氛,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活力,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和情境,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兴趣广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要环节,教师可利用课本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形象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松鼠和松果》一文,抓住课文中有些素材适合表演,让学生编写课本剧。让思想插上翅膀,在知识的蓝天中自由翱翔。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所选课文无不体现出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多变。按不同文体、巧设课型,在寻求艺术性中,再巧妙点击个性,使语文教学多元化、快乐化。如词语、成语、熟语、俗语等趣味语文课,诗歌朗诵课,读书笔记交流课,剧本文学表演课,漫画赏析课,歌词点评课,广告设计课,想象绘画表述课,聆听故事表达课,社会问题讨论课。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学习就有多广阔这句话。抓住文体巧设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就能让学生收获快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借助信息,让课堂“活”起来

语文学科除工具性、人文性外,时代性地很突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教师的耳眼,是教师掌握教学动态,不断改进教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掌握时代的信息,教师的教学素材,教学思路才能犹如泉涌,不断迸发智慧的泉源,这就是说,信息是你思路的灵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