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管理模式;策略

引言

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要想在激烈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务必要从多个不同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有效的财务成本管理模式可促进提高企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对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机械制造企业概述

(一)机械制造企业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逐步深入背景下,为我国制造业特别是加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契机,同时在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下,使得我国制造工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包括两种,一种为原材料企业,也就是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等的企业,诸如钢材企业、建材企业等;一种为加工型企业,也就是为社会提供机器设备、消费用品等的企业。结合当前发展形势而言,我国加工型企业即为机械制造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原材料企业则受上游开采企业、投资周期等因素影响相较于机械制造企业面临相应束缚。自这一现状而言,在现阶段制造业领域,原材料企业大多是依托机械制造企业带动的,加工型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好地促进了原材料企业的发展进步。由此表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源泉,伴随改革开发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机械制造业俨然转变成国民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器。

(二)机械制造企业特征

1.分工明确特征机械制造企业具备分工明确特征,对机械制造企业而言,不同工作项目之间不仅相互独立还相互影响,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作部门相互间工作要求不尽相同,由此也造就了生产产品具备结构明确的特点。另外,在产品生产实践中,不同工程流程相互间同样较为清晰明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其生产活动主要以订单为前提,即结合订单实际需求开展生产工作,也存在一些机械制造企业同时兼顾着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的职能,对于大部分订单生产的企业而言,它们有着生产范围广泛,生产数量较少的共同特征。2.离散型特征机械制造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型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涵盖了生产配件制造、生产组装、生产构建等一系列流程,机械制造企业相互间可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备的运行机制,也可独立完成对特定部件的生产制造,不过相较于集约型制造其存在生产效率不足的问题。机械制造企业工作流程由多个不同工序组成,不同工作环节相互间的交替,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所以对加工品质提出了十分严苛的要求。3.复杂性特征机械制造企业生产加工要应用到各式各样的设施设备,并且涉及多个安全技术领域。机械制造企业在生产加工期间,要同时肩负生产、安全双重责任,受这些因素影响,使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现阶段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材料成本偏高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对机械产品的需求逐年攀升,由此要求机械制造企业要不断增强自身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了生产出更多质量可靠的产品,则必须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然而受我国原材料较为有限影响,使得市场中出现材料成本偏高现象,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获取原材料不得不要通过国外进口渠道,由此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二)流动性资金不足

在当前市场发展环境下,企业相互间资金流动面临极大的局限。机械制造企业对资金流动性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倘若难以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必然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然而在现阶段金融形势的影响下,流动性资金不足现象十分多见,由此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三)管理理念滞后

现阶段,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均依据订单来对生产任务进行分配,某种意义上而言,该种生产模式缩减了对生产过程成本的空间。另外,现阶段机械制造企业中一些管理人员存在管理观念滞后问题,缺乏对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的有效认识,由此使得财务成本管理模式在该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中难以得到有效应用。

(四)市场竞争激烈

现阶段,我国低端机械制造企业门槛普遍偏低,再加上产品种类繁多,受此影响,行业内出现了大量的低端机械制造企业,低端产品缺乏有效竞争力,难以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使得企业面临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三、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全面机械制造企业在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下,要紧紧跟随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开展改革创新,强化对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借鉴,切实推进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如何进一步促进机械制造企业有序健康发展可以将下述策略作为切入点:

(一)加大机械制造业成品采购监督管理力度

成品采购是机械制造企业中尤为关键的一环,其成本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机械制造企业的资金运转状况,所以,务必要提高对机械制造企业成品采购的重视度,然而现阶段制造业成本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造成机械制造企业成本居高不下。鉴于此,机械制造企业应当结合现阶段机械制造成本过高情况,加大成品采购监督管理力度,强化原材料采集控制。加大机械制造业成品采购监督管理力度,要求对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体系开展优化调整,即机械制造企业要优化经营模式,推动财务成本管理理念的有序革新,不断发展适应机械制造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制度,紧随市场行业发展脚步,切实提高财务成本管理效率。

(二)提高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增强机械资产流动性

机械制造企业在发展期间,需要对先进的管理理念予以引入、创新,其中财务成本管理便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环。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革新传统财务管理理念,切实结合财务成本管理理念增强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财务部门在开展人才选拔过程中,应注重对财务成本管理人才的选拔培养,唯有综合素质高的财务成本管理人才,方可迅速结合机械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建立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财务成本管理模式。除此之外,为了缩减机械制造企业风险,应当增强企业资产流动性,即通过增强企业变现能力,有助于企业掌控大量的现金流,进一步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可投入更多的资金,并且还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抵御能力。机械制造企业往往需要购置各式各样的生产设备,与此期间,企业大可依托金融工具缩减成本,以达到提高资产流动性的目的。经由对融资租赁手段的采用,一方面可获取各式各样的固定资产设备,一方面可缩减短期内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可切实缩减企业在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运营风险。

(三)推行财务集中制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可推行财务集中制管理,在企业内部,应当构建起科学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管理的权责分工明确,设置独立的财务监管部门,还应当配备特定的财务投资人员开展专门的资本统筹,建立科学完备的财务投资计划,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开展产业投资,并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尝试推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构建信息化财务管理机制,增强财务管理水平,紧随新时展步伐。在企业外部,针对企业对外投资、销售部分,推进财务职能的有序管理、划分,开展科学的管理控制,为企业融资活动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促进企业生产产品收获可观的销量,销售额度与成本投资相符,进一步在最终收益中筛选出合理的投资资本策划,实现计划中的产业投入、发展。

(四)开展好质量监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伴随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机械制造业开展了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一系列改革工作,然而传统财务管理制度却没有很好地紧随行业改革步伐,进而难以适应产业今后的发展计划,长此以往,便会对企业有序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鉴于此,推进机械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改革创新,是时展的大势所趋,是推动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途径之一。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依托生产质量监控的有序开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而为企业发展开拓发展空间。开展好生产质量监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机械制造企业而言,唯有质量过关,方可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进一步积极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效率,有助于提升产业发展速度。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高对机械制造企业现状及特征的有效认识,强化对现阶段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面临主要问题的全面分析,结合机械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加大机械制造业成品采购监督管理力度、提高财务成本管理意识,增强机械资产流动性、推行财务集中制管理、开展好质量监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积极促进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蔡莉.大型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优化途径研究[J].纳税,2017,13(24):162-163.

[2]庄子莹.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16,08(03):105-106.

[3]章志明.机械制造企业财务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时代金融,2015,11(14):214-215.

[4]朱彦秋.对如何改进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09(20):162-163.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项目财务的管理是施工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工程项目的成本构成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构成工程项目实体费用,间接成本是企业的组织和管理工程项目分摊到项目上的经营管理性费用。工程的质量、工期、安全施工、工程保修、工程款回收及很多事项,都会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之中产生。工期成本主要是指,工程延期完成或工期过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工期是影响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安排工期,处理好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有助于降低工程的项目成本。安全成本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安全而采取措施所产生的费用。对安全费进行准确的核算和管理,平衡成本与安全的关系。还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系列的超出直接成本之外的费用并不一定是按照工程量大小而增加或减少。

(二)原因分析

1.管理观念薄弱

施工企业需要把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身上,增加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重视程度。在施工企业项目进行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但是类似于管理观念薄弱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大部分的施工企业中都有存在,为此需要对在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的人员进行科学的管理。

2.招投标报价失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为了得到工程项目,不惜恶意低价招标,不仅降低了建设项目的经济利益,还严重影响了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

3.成本管理较差

企业工程项目巨大,环节众多,而每一个细小环节的成本管理有效与否,是衡量整个施工企业工程的关键。只要其中的几个或者任何一点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工程建设成本受到严重的损失。

4.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由于许多施工企业采用的财会人员多是自己的亲属,造成任人唯亲的局面,而这些人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企业管理培训,缺乏专业的业务素质,往往对于施工项目的事前预测、事中掌握以及事后的综合分析师很难完成或者完成的比较差强人意。这样就导致了其他的相关部门无法及时的对施工项目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了项目的资源消耗。

(三)管理措施

1.工程项目直接成本管理

通过改善工程项目的直接成本管理使得工程施工施工人员多数使用外来的劳务分包队伍,从而最大限度的压缩了非生产用功和辅助用功数量。其次,工程企业施工项目,考虑更多的还有材料的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之中,由于浪费或者没有合理利用关键性的材料,再加上工作人员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之中也有可能出现选购的材料是否合适,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注意。一般的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工作量都是比较大的,也是人力不能单独完成的,当然高端的机械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在施工的过程之中会发生机械的摩擦,但是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力度,就有可能在原本的工作年限内缩小机械的工作寿命,通过合理的选配和养护机械设备,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机械的使用率。

2.工程项目间接成本管理

注意改善工程项目的间接成本,落实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对费用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定额和费用审批管理。这一费用的控制只要是通过合理确定管理人员的职责,对费用实行预算管理,对预算定额和费用审批管理严格的执行。其他的间接费用,如临时设施旅费、搬运费、生产工具使用费、检查试验费等等,这一项的费用开支控制应本着合理计划,节约为主的原则进行。

3.管理控制成果

施工建设中的资金得到了有效的使用,资金的浪费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比如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在降低企业投入成本的同时,保障了项目管理水平的先进性,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财会人员以及其他环节的工作人员管理方法和管理意识较之前,有了明显的进步,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员工之间的工作也更加的密切和配合,同时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程项目财务成本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二、结果

依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发展经验,使得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成本管理及控制加强,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结论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财务风险控制;关键点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对于财务管理与风险控制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基建财务管理控制意识淡薄

(1)领导层缺乏财务管理控制意识,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和宣传作用,也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2)部分单位虽然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工作,但配备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存在财政资金被随意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

2.基建财务管理不科学

(1)财务人员配置不科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配备基建财务人员时,对于不相容岗位未进行有效分离,如:执行与审核、执行与记录、记录与保管都是同一人,不能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失误与舞弊行为。(2)财务核算不规范。部分单位不按规定进行账务设置和账务管理,各个基建项目核算的独立性也较弱。

3.基建财务监督力度不强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组织工程建设时,财务人员未充分参与工程建设组织及管理的相关过程,未及时对基本建设活动中采购的材料、设备、存货等各项财产物资进行记录,以至于设备器具被侵占、挪用。此外,财务人员不了解基建工程的立项审批、工程预(概)算、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等相关内容,不能及时、充分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以致于基本建设活动中发生不必要的财务损失与风险。

4.缺乏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意识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不熟悉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制度,缺乏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经验,往往认为项目竣工就表示整个基本建设工作就结束了,而忽视了工程的财务决算工作,导致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未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不能及时汇总反映建设成果,造成潜在资产流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存在的风险分析

1.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

就目前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不重视基建财务风险控制,以致财务核算不规范,已经影响到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单位的账务设置混乱,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基建专账核算不清晰,基建经济业务未并入行政事业单位大账统一核算,不能完整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的经济活动,账证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时有发生。

2.固定资产购置和管理流于形式

部分工程存在不按规定招投标就进行发包施工的现象,导致建设费用过高,成本控制不合理,甚至暗箱交易,虚报固定资产,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往往变为无用的报告。有些单位将固定资产投资支出当作费用列支,对固定资产投资成本未逐一进行归集,也未按照规定将固定资产登记入账,存在资产不清现象。此外,由于没有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和资产账实核查,资产账面记录不能准确反映其实际拥有量。

3.备用金管理混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其内部设立了多种备用金,但对这些备用金的管理却较混乱,甚至发生备用金流失现象。主要原因如下:(1)财务部门在主观上缺乏责任感,不定期与借款人进行沟通,对应该收回的备用金不进行催收,对借出的备用金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对核销凭证不进行检查,在观念上将备用金作为已支出部分,甚至在催交备用金时用各种各样的票据填数。(2)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人员调动或解聘时,人事部门与财务部门往往没有协同工作,导致备用金无法收回。

4.基建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对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基本建设活动是不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财务人员不能熟练地运用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开设专账核算时,在日常的业务记录、账簿登记、财务报表中常有失误现象。加之缺乏基本建设相关知识,不了解基本建设活动规律,因此无法进行财务预测、分析,以及帮助管理者制定更长远的计划,指导和控制当前的建设活动。

四、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关键点

1.规范基建财务会计核算

(1)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国家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单位及基建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基建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基建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操作流程,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各自的操作权限,在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方面均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形成制单、审核、二次审核等相互制衡、多级管理的模式。(2)重视基建会计人员的配备。选择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懂得政策、熟悉管理的财务人员担任基建会计工作,在财务人员任用方面重视其执业操守风险。(3)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等,进行账簿设置与会计核算,准确真实地反映项目资金来源与支出情况。并在工程竣工时,组织专门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编制竣工财务决算,以便及时汇总项目建设成果,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完成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要严肃财经纪律,实事求是地进行,做到编报及时,数字准确,内容完整,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单位决策者提供准确的、真实的会计信息,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2.基建财务人员参与基建项目的全过程,增强财务监督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财务人员应充分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详细了解项目申报、概预算审查、项目招投标活动、合同签订等工作情况,充分发挥会计的核算与监督作用。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计划和调度,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防止资金闲置和浪费,降低建设成本;财务人员要深入了解工程建设进度,严格按合同约定比例和工程实际完成情况审核进度款,从财务的角度发现问题,增强监督;财务部门要坚持预留工程结算审计风险金和预留工程质量保修金,降低财务结算风险。

3.规范工程价款结算

通常情况下,工程的结算价款占工程总投资的比例较大,直接影响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设单位必须对工程施工合同进行审查,特别是工程预付款、进度款及竣工结算价条款的合理性、合规性。在履约过程中,基建财务部门要严格执行合同约定,审核和支付工程款项。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要规范工程结算价的审核,自觉接受审计和财政部门的监督,坚持按审计部门或财政部门核定的工程结算价与承包单位办理价款结算。

4.防范技术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应增强计算机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落实会计部门与技术部门职责分离的对策。在运用会计电算化进行会计工作时,应明确员工各自的操作权限,增强对数据录入与复核的控制力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需避免无关人员接触会计系统,在数据的输入与输出工作中,也需要落实严格的职责分离措施。

5.加强会计信息披露

行政事业单位应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揭示其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活动,便于社会大众全面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会计信息的披露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和会计工作形成监督压力,促使财务人员重视会计风险,从而真正落实会计风险的防范与管控。

6.重视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1)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财务人员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诚实守信,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伪造账目,清正廉洁,坚持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财务人员还要树立参与管理的意识,全面了解本单位基本建设活动,协助领导决策,当好领导的参谋。(2)加强财务人员的岗前、岗中培训,组织对新制度、新法规的传达与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与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活动顺利、有序进行,必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重视财务管理与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对策,实现有效的调整与管控,为日后行政事业单位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卢珊.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影响研究[J].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0,(12):122-122.

[2]杜福芝.财务管理和财政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的影响分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6,(03):112-113.

[3]陈秋莲.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支出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及对策[J].经济生活文摘月刊,2013,(01):134.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物流 成本管理 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等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10%―20%,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06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但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真正全面贯彻落实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目,或是有的几个项目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国内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五)物流成本管理对供应链应用不够

现阶段,我国企业只停留在依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分析,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单个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考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增加绩效,诸如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同去研究物流成本问题,解决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仍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必将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更大的生存风险,有些企业重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增加了风险防范的成本。同时,在成本信息交流、反馈以及监督评价中,重视有形成本动因,忽视无形成本动因,不能完整地反映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战略思想。现今在我国制造企业内部,一方面缺乏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机制,部门经理很可能为了本部门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选择,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物流供应链上下游间也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不能利用物流供应链的整合效益来提升企业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整体运营成本较高。

四、会计核算模式在企业物流成本中发挥的作用

所谓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就是通过凭证、账户、报表对物流成本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及报告来核算物流成本的模式。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单轨制和双轨制。单轨制是建立一套能提供多种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在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反映产品成本、变动成本、物流成本等信息。双轨制是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另一套成本核算体系来反映物流相关的成本费用。显然,单轨制是将物流成本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结合在一起。双轨制是将物流成本的核算与产品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针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拟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进行如下探讨。

(一)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选择标准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物流成本种类核算),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物流成本位置核算)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物流成本对象核算)。

(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从收益与成本匹配来讲,对于国内一般企业更适合于选择双轨制。单就收益来讲,单轨制能够在一套成本核算体系中提供多种成本核算信息,其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显著的。而双轨制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只能反映物流成本的情况,企业如果要得到责任成本、变动成本等资料还需再构建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变动成本核算体系等。所以,当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而不需要多种成本资料的企业可以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成本比。

相比单轨制,双轨制更适用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从成本核算方法的因素考虑,双轨制模式以两套会计账簿体系分别反映企业的物流成本和产品成本。物流成本核算是产品成本核算相对独立的过程,其本身就包含费用的重新收集、整理和加工,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会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产生影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下,制造费用的分配较为笼统,它的核算成本也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成本低,这一点与双轨制模式成本较低的特点相一致。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讲,应考虑选择双轨制模式。

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从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因素看,单轨制模式对新的凭证、账户、报表体系提出了高要求。而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必然需要企业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以及较高素质的员工,特别是会计机构的员工完成全新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与运作。相比双轨制模式,在单轨制模式下,需要大量更烦琐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工作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辅以电子计算机及企业内部网络的帮助。因此,上述各项工作水平都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单轨制。单轨制要求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和电算化程度等水平较高,相对而言,双轨制模式对企业这些因素的要求较低。如果企业的这些基础工作水平一般,则企业就应该考虑选择双轨制,这样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才能真正有效地完成。

(三)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隐性物流成本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体系外,通过统计存货的相关资料,按一定的公式计算得出,计算方法简单,不涉及会计科目的选取和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问题。本文的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和账务处理主要是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显性物流成本核算步骤如下:

首先,设置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变的前提下,还应该依据前述方法设置显性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其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外支出以及材料采购等科目及明细项目逐一进行分析,确认物流成本的内容。再次,对于应计入物流成本的内容,企业可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在期中与会计核算同步登记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或在期末(月末、季末、年末)集中归集物流成本,分别反映出按物流功能、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作为归集动因的物流成本数额。最后,期末(月末、季末、年末),汇总计算物流成本辅助账户及相应的二级、三级、四级账户和费用专栏成本数额。

物流成本核算可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双轨制核算模式是在不打破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条件下,对物流成本进行内部管理核算。具体做法是:由财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要进行更明确的明细划分,登记有关账户后,根据原始凭证登记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登记由企业统一提取或支付而应由物流活动负担的费用及按支付形态反映的物流费用,月末物流成本员依据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编制计算表,并据此对物流成本发生情况来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万兰芳.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物流管理,2008,(04).

[2]江宏.物流成本管理挖掘第三利润源[J].物流技术与运用,2007,(04).

[3]邵瑞庆.物流成本的计量与核算[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02).

[4]黄乐恒.物流成本及物流成本管理(四)[J].物流技术及应用,2008,(3).

[5]张梅琳.物流成本初谈[J].上海会计,2006,(7).

物业管理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1、物业管理(property management),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

2、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物业管理基本知识,具备物业客户服务、沟通与协调、物业资产经营管理、物业设施设备维护、物业环境与秩序维护能力,从事物业管理服务和物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