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迁移理论;高中政治教学;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64-02

当前,复杂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繁琐的课程结构成为高中生政治学习的首要难题,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政治教学的发展要求,必须对高中政治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随着“迁移理论”在高中课堂中的普遍应用,政治课堂也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热潮,充分利用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举一反三,这对高中学生学习政治学科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迁移理论概述

实践证明,迁移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是学生充分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迁移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将教学内容的相关知识理论和概念进行迁移,其中一种学习知识对另一种学习知识造成了障碍,将其称之为负迁移;相反,在迁移过程中产生了推动作用,则称之为正迁移,正迁移是教学中所追寻的教学目标。正迁移发挥的作用越大,就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应教学环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越明显。

二、迁移理论的特点

迁移理论在知识学习运用中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史、地在内的学科进行政治知识的迁移,同时也包括相关学科思想和能力的迁移;纵向迁移是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迁移,利用政治课堂中的旧知识促进新知识,通过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学习过程。

1. 迁移理论中知识的转移

学生通过政治教材内容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全面、系统、牢固地掌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会逐渐暴露新问题。其中,具备迁移的能力越强,迁移范围就越广,学习效果就越明显。部分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的教学模式理解成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忽视了相应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认知是错误的。高中政治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能够用的基本观点及方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建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知,新课程教学的目的不是去除基础知识,而是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概念及原理是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认为:迁移的主要途径是掌握一般的概念及原理。实现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理论的同时,加强技能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紧抓理论概念和原理,加强对教学难点的重视,注重将知识结构体系与现实问题进行紧密的联系。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将各个知识点、基本原理、理论概念梳理清晰,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政治基础知识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系统的关于章节、单元、课时、概念、原理的知识框架,通过围绕知识主线将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明确所学知识的层次及脉络,并能够根据知识网将前后知识进行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迁移。

例如,高中政治教材在讲解政府一节课程时,教师可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知识网: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职能、作用、权力,我国政府内部系统及外部系统对政治权利的监督和制约,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国政府。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分析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吸取有利因素,进而实现政治理论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学科与很多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例如,在选修课“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中讲解英、法、美国家的政治体制时,需要结合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生活与哲学”讲解过程中涉及语文知识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文化生活”中讲解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需要结合历史知识及地理知识进行解析。所以,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运用到迁移理论中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具备这样的迁移能力不仅可以突出新旧知识的相同因素,还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巩固旧知识,了解、促进新知识,形成举一反三的良好局面,进而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的正迁移。

2. 迁移理论中能力的转移

高中政治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单纯掌握知识是没有价值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单纯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收集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辨别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打破“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以下两种能力:

(1)阅读材料的能力。现在的政治材料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具有一定的可读性,教材从实际角度出发,更加理性化和具体化,通过典型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解释教学观点和理论,更能让学生熟悉知识发展规律,加深对材料的了解。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课堂内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以便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知。

(2)社会实践能力。政治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服务于生活,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高中政治教学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工厂、社区、企业等机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通过参观、调查及研究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3. 迁移理论中道德品质的转移

高中时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心理素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及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受年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挥政治课的思想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才。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是加强政治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征,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以德育教学为目标,突出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4. 迁移理论中思想内容的转移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习惯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的难度大且效果不明显。政治课堂教学中,要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的重要作用,将学生培养成有抱负、有纪律、有文明、有道德的人才,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思想觉悟方面的有效迁移呢?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理清学生的思想,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将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进而找到思想教育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其次,有效地挖掘政治教材中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而确定德育目标,并将其有效地反映在课堂中。

三、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实施策略

1. 利用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高中政治课堂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塑造具体的政治现象,将政治理论的学习通过丰富的案例进行教学,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有效方法。

2. 加强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政治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促进学生政治理论的感知,必须培养学生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政治学科涉及很多学科知识,政治课能够顺利开展不可避免地要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要利用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3. 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知识迁移的前提条件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论,学生只有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小组划分的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环节开发头脑风暴,勇于探索,大胆发言,促进学习知识的迁移。

总而言之,迁移理论在高中政治学教学的学习方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学生通过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同时,有效运用迁移理论,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蒋跃青,辩中论.论中学――浅析辩论式情境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的应用[J].教育观察(下旬),2015,(6).

[2] 周慧英.辩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3] 刘爱华.用情教学以情促学――谈谈高中政治情感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

[4] 蒲进.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运用探究[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范文第2篇

1、硬件环境的构设

在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满足信息教学的硬件设备进行构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实施是建立信息技术的前提,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终端,大屏幕投影,电化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等。同时,结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建立教学多媒体课件资源体系,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类选择,购买或者开发适宜政治课堂教学要求的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实现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需要。

2、软环境的营造

在信息技术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于硬件设施的软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不仅包含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包含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教学引导者的教育能力和知识体系。为此,广大政治教师要立足于现代教育,从自我能力上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观念,包括对信息技术知识工具的使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的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软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政治专业知识融筹在信息整合的课堂结构中去。

二、结合高中政治课程内容来整合信息平台

1、从课堂备课来贯穿高中政治知识面

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众多知识点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工具,通过情境教学、人、事、理的交互等方式,来讲政治课堂中国的关键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展示出来,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够扩大课堂知识量,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储备奠定基础。同时,网络平台的建立,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创造了条件,越来越多的课件资源和新颖的授课方式通过网络得以共享,如此一来,教师在备课时就能够广泛的收集相关教育资源,从名师名校的教学成果中吸收经验,从优秀的课件案例中借鉴新思路,从而拓宽了自身的教学视野和知识面,也为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案。比如我们在教学抽象的“哲学”知识,教师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图片进行整理,与师生之间的日常生活进行嫁接,从而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周边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贯穿“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原则

政治知识点是分散的,概括的、综合的,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如何能够从众多的琐碎知识中来引导学生渐进的掌握是关键问题,为此,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特色与局限,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对多媒体资料的引入要科学和有效,从而达到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通过引入政治案例短片的形式,来引入课堂教学的话题,并从中让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结合教师的语言介入,对本次课堂所需要展开的论述材料进行全面的融合和总结,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深刻理解课堂教学的意义。同时,在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作用之外,还需要对“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进行科学的把握和控制,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在讲解政治知识时,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避免课堂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从而走上了多媒体形式主义的错误上。比如在学习政治中的“法律”问题时,很多老师喜欢对相关的犯罪案件进行播放,而忽略了犯罪活动背后的法律条款的意义,为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从课余时间来准备一些法律问题,并从问题中来引入实践知识,从而将法律的抽象性与现实真实性结合起来。

3、对课堂教学要做到与时俱进、知行结合

知识是浩瀚的,无穷的,特别是在网络信息资源大爆发的今天,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下,一不留神就湮灭在层出不穷的知识海洋里,而最后难以让学生能够对政治知识进行透彻的、有效的掌握。为此,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特点,认识到当前信息资源的更替速度和繁杂性,要结合课堂实际,从政治教材出发,围绕相关知识点来不断融入新的知识,从而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在引入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甄别和选择,做到知行结合,比如在讲解国体与政体之间的区别时,要通过具体的知识内容,如人大代表会议,的相关视频资料或新闻报道来说明,以实现对学生认识的厘清和分辨。

三、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构建;优质课堂;素质;方法;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3-0035-04

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教师高效的“教”。即教师通过一堂课,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受益率最大化;同时,“教”还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二是学生高效的“学”。即学生要真正牢固掌握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而获得高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综合利用各种策略与方法,追求最大的教学收获。而这一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必须从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的统筹、教学氛围环境的改善以及学生学习实践的指导等方面着手。

一、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构建优质高效政治课堂的前提条件

实施优质高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优质高效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驾驭课本的能力。要根据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授课方式,更好地驾驭课本。努力做到不仅能够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到位,还要对看似纷乱的知识重新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出整个知识系统的知识树、网络图。

2.驾驭全局的能力。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科之间、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大综合题的出现,就体现了政治学科与地理、历史学科的结合;大量的古诗、谚语、名言等的引用,则体现了政治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等。因此,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的知识熟练把握,还要经常涉猎其他新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3.驾驭现实的能力。高中政治课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国际风云的变幻、经济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的发展变化、信息的四通发达都是政治课的丰富素材。因此,教师要能立足实际,面向社会,贴近生活,通过结合国内外重大新闻材料和生活实际素材,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增强了说服力。

4.驾驭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研究性学习方式,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来培养其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各模块教学中可增加综合探究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自我学习、自主探究。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加约束,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充当“导演”的角色,点拨学生,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

5.驾驭现代技术的能力。随着教学信息的激增,教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学资源也日渐丰富,信息时代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懂得正确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和精彩图片、视频或动画等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学内容之间的动态联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缩短板书的时间,给学生多留思考以及讨论的时间。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统筹:构建优质高效政治课堂的根本途径

要实现政治课堂的优质高效,整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安排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备课,课中需要精心组织,课后需要精心指导。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和学以致用。

1.课前要精心备课

一是“备”课本。首先,认真钻研教材。在研读、感悟、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分析教材所渗透的学科思想、方法,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把握教材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其次,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更强调依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用好、用活、用实教材。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最后,合理利用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等资源。从“课程资源”视角,优质高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也包括对“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 、“社区资源”等所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是“备”学生。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试,逆反心理较强,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备“学生”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依此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哪些是需要详细地介绍和指导练习的。

2.课中要精心组织

重视课堂导入的方法运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能调节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采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学生列举导入法等,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生活与消费之神奇的货币》时,可用小游戏“说到什么,想到什么”导入,说到经济,想到什么?让全班同学列举,教师再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明白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1]

重视课堂过程的有效提问。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但课堂提问要尽量避免直问直答的问题,要给学生点背景材料,设问上要有些灵活性,这样既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回归教材的能力。例如在讲完《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后,可以给学生一段材料“总的看,当前经济形势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如猪肉、油价上涨过快等。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请学生分析材料所蕴含的有关矛盾的原理有哪些?这样提问既有利于结合实际,提高学生兴趣,又有利于归纳总结知识。

重视教学内容的精讲精练。首先,要坚持“三讲,三不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方法、规律;已经教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讲。讲的时候要做到语言精确、精炼、精彩。其次,要坚持“五个让”的施教习惯。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再次,课后作业的布置要精、准。即设置作业针对性要强,要准确地反映教学重难点,量要适中。

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透彻,必须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借助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其兴趣和想象,把他们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再通过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教学效果才好。同时,教师还可通过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器官并用中,学得懂,记得牢。

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政治课上,学生对时政热点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很感兴趣,所以,教师要适时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是突出“热”字。让社会热点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充实,摆脱枯燥感。二是融入“近”字。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时代,避免政治课堂上的强迫感和压抑感。三是注重“趣”字。教师要适时引入生活实例、有趣的故事、影视作品、名人轶事、小品笑话等等,来增添内容的趣味性。四是体现“动”字。要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陶冶情操,锻炼意志。[2]

重视激励方式的正确运用。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善于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多激励学生非常必要。当然激励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语言激励。教师在学生展示之后,要适时给予客观的、中肯的评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有榜样激励。通过树立先进的榜样,对学生产生激励。榜样既“引古”,也可以“借今”,都有利于教育和激励学生。

3.课后要精心指导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和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后、课余更要激励和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自觉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感悟真理。一方面,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研究、参观活动、课外讲座、生产劳动、军训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实践,引导学生关注实际,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和民情,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科学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借助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研究问题的特点,剖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

三、教学氛围环境的改善:构建优质高效政治课堂的重要环节

学习氛围对于教学效果也有较大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产生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因此,必须构筑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睦的生生关系。

1.师生关系要融洽

古语有云:亲其师,所以信其道。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也有一条论断: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可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优质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不仅要和问题学生沟通,还要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也要学会接纳、认可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允许学生和自己有不同的观点,更要尊重学生。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和他们建立融洽的关系。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把和谐的融洽关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有助于营造高效的学习氛围。最理想、最融洽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就是课堂上是师生,平时是朋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是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

2.生生关系要和睦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高素质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尤为必要。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乃至争论的形式,包括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管理、组织、协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团队精神和百折不挠精神。要让他们明白,成功的取得往往不是哪一个人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团队的合作,取决于团队每个成员主动性的发挥,取决于成员之间能否互相帮助和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和逆境。只有同学之间、成员之间建立一种和睦的、亲密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才能取得成功。

当然,教学的环境也至关重要,如学生与家长,学校与社会,教育主管部门、校领导与教师之间,都应建立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推动整个教学改革取得优质高效。

四、学生学习实践的指导:构建优质高效政治课堂的有效方法

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有时候学习很轻松,但效果很好;有时候学习很用功,但效果却一般。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基础有差别之外,学习方法的差异更为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教师要恰当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不断提高组织课堂探究的能力。课堂上的研究活动一旦开展,就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研究。(2)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一方面,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手段设计出恰当的问题,组织起能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教师用各种课堂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3)注重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结果与实效。如果课堂气氛热闹,学生却没有掌握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不是真正的优质高效课。[3]

构建优质高效的高中政治课堂,本身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教师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兼顾对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改善,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活动的指导,才能最终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柳玉刚.让政治课堂快乐活跃起来[J].新课程(上),2011,(1):11.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三政治 复习课 高效课堂

一、合理取舍,把握教学目标,追求真实的课堂

“过犹不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当前内容多时间紧的局面下,要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教师要充分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根据历年来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课堂要制定明确的符合考纲、符合课标、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合理取舍,把握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有必要对一节课的整体知识内容进行综合把握,弄清楚哪些是树叶,哪些是树干,分清轻重缓急,灵活安排教学时间。由此课堂结构遵循以下要求:“一减两增”:减少一般的泛泛的知识重复性的复习;增加课内核心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增加课内经典例题的解剖,师生共同探究解题规律,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三讲”:讲知识体系的构建,讲易错易混点;讲核心知识与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三不讲”:学生已掌握的不讲;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能够弄懂的不讲;非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不讲、非核心知识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不讲。如:哲学复习课《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复习,学生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把握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放手让学生分析错误所在,学生有疑点的教师适当点拨,并与学生总结归纳二者的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重点在原理的运用上。从国家建设进程的三步走战略到学生学习中的厚积薄发,无不体现量的积累的哲理,我们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二、精选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活力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因此,政治课堂教学应紧紧抓住“生活化”这一主题,体现政治课“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政治的趣味和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内驱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加强基本功,在分清教学重难点,准确课堂定位的基础上,精选教学资源。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坚持收集、积累社会热点素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素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择选合适的材料,巧妙、恰当地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让课堂生活化,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如在进行《消费及其类型》章节教学时,联系当前节假日消费情况,从消费的类型着手,再结合不同时期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家庭在食品、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开支讨论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等问题,最后分析变化的原因,即影响消费的因素是什么?并在消费心理因素的点拨上结合当前中学生的消费情况,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整个课堂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环节流畅、清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法,创设科学化的智慧的课堂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有许多种子不能发展,我们的责任便是使这些种子生长,发展他的各种自然禀赋。”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自然禀赋,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的关注点从“教知识”转移到“学生发展”上,以生为本,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做主,教师要利用和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表现自己,体验成功。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陈宗杰在谈及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时提到:“通过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与智慧,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每节课都要让学生有一次成功后的愉悦;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课后去做一件实事。课堂上,我们要帮助学生做到三点:‘想’――时时积极思维,发生思维碰撞;‘说’――大声阅读课文,大胆阐明观点;‘写’――学会写观点、写要点,善于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也就是说,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参与,让他们的脑、口、手都动起来,培养他们心明手快的能力。

为此,教师要重视教法的优化和学法的指导,打造科学化课堂。具体来说,课堂要“给时间”,让学生看、读、悟;“伸出手”,帮助学生解惑释疑,构建知识体系;“举典例,讲方法”,让学生多思考探究;“说准确”,用有效、正确的知识武装学生;“多微笑”,给学生以自信。

四、优化训练,展示学生才气,追求严谨的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创新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情境;途径方法

职高政治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而要将这些学习方式落实到课堂上,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情境。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培养创新精神的角度讲,任何创新都来源于问题的解决,否则,创新就失去了依托。因此,教师应创新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用巧妙的问题来开展课堂教学,充分展现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学生一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集中精力,活跃思维,形成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强大内驱力,进而在不断地“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解决问题”中丰富知识,发展各种思维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这种质疑的精神、思考的习惯、探究的品质正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

一、优化教学情境设置的意义

1.优化教学情境设置,引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情趣往往来自于好奇或心理上的某种满足。所谓兴趣,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时,他的心理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这时大脑中有关的学习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而无关的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时的学习效果最佳。学生都有着探索知识奥秘,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倾向和动机,问题情境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使这些动机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优化教学情境设置,自然引出学习课题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一堂政治课如果能巧妙地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学效率就高。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高度概括,非常抽象,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常常感到乏味难懂,如果把这些知识具体化,哲学课又是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因此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时,先提出一个问题:现在我国的男女性别比是多少?(119.86∶100,按正常的范围是103∶100~107∶100),接着提问“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男多女少的现象?”(社会历史原因即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生男比生女有保障;医疗设备好如B超的存在,导致许多女性胎儿夭折),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如果任这种现象自由发展下去,会带来哪些后果,男同学有危机感吗?”(老夫少妻增多,家庭不稳固,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基于这个前因后果,我们国家将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比较贴近现实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很快进入了课堂角色。笔者在课堂实践中也确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优化教学情境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潜能,绝不是课堂上讲解出来的,而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围绕某类主题调查搜集、加工、处理相关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例如在讲解供求与价格关系的同时,我又适当的插入了价格涨落与需求涨落的关系。教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当某件商品价格在慢慢漫上涨的过程中你持什么态度?当商品价格下跌的时候你又持什么态度?留一些时间让学生适身处地去思考,从而得出买涨不买落的心理。

二、优化教学情境设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1.由已知知识的扩展来创设教学情境

由已知知识的扩展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实现自主建构。例如学生在学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后,知道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因而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于是可以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会发现市场上存在这样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像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缺斤短俩、不讲职业道德等,这都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些现象?怎样克服上述这些现象?从诸如此类问题出发,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生动的事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在这种生动的事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利用模拟现场实际操作来创设教学情境

即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如小品),让学生担任一定角色,去展示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能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察能力;同是也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激发了兴趣,集中注意,使学生在亲身创作的过程中愉快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枯燥、机械的接受知识。例如在《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一个模拟拍卖现场会,老师准备一张在我县举办的XX歌王音乐会入场券,请一位同学担任主持人,两个同学担任公证人员,然后进行现场拍卖。由于学生非常想看这场音乐会,另一方面又可以亲身参与活动,现场气氛很活跃,在整个拍卖过程中学生几乎全民参与。因此整个过程学生感受特别深刻,等到拍卖结束,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市场经济有哪些特征?”“该特征在拍卖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为什么要坚持这个特征?”“怎样坚持这个特征?”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践,学生的思维一直被老师带动,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3.依托现实生活开展充分联想来设置教学情境

通过一定方式展示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兴趣,使抽象的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的熟悉的景象,使学生置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去直接感知内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也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训练了抽象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例如在“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水平、方式和动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现在同学们彼此之间的联系主要用什么方式?”“从古代到现代人们的通讯方式如何演变?”(烽火台马车写信固定电话手机上网)“现在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方式来联络?”“为什么古代人不可以享受这些方式?”“假设有更快捷、方便的通讯工具出现,你会去买吗?”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与生产决定消费的原理可以对应起来,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对抽象原理的应用:而通讯方式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给学生联想、概括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必然会想学、乐学、主动学。社会生活问题往往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既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又能使政治课教学充满活力。例如,在学习“个人的收入与理财”时,笔者便结合学生自己家庭收入来源这一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家收入主要靠那几个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他们的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结合这一身边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优化教学情境设置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发展,许多兼具影像和声、光等功能的教学设备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课件,通过形象的片断、画面,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就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视”、“听”情境,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一切尽在“不言”中。例如在讲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点时,可采用如下设计:主席访美,在美国最大的资本家彼尔盖茨家里作客,美国人宴请主席的三道菜(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我国几家饭店推出了价值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年夜饭。(用多媒体呈现一桌丰盛的年夜饭)通过对比展示让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5.运用趣味性的典故来优化教学情境设置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最佳刺激,以趣引思,促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在讲述哲学中“要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这个知识点时,可采用这个例子:邻居张某向李老汉借了一只鸡,过了一段时间,拿了一个鸡蛋还给李老汉,说:“还你鸡,只不过嫩了点。”过了几天,李老汉向张某借了一些笋,隔几天还给张某几根竹条,说“还你笋,不过老了点。”然后设问:“鸡和蛋、竹和笋是同回事吗?”“讽刺了张某怎样的处事原则?”例子很简单,但能形象的说明深奥的哲学道理,而且能使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6.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来优化教学情境设置

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整合乡土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了书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投资理财方式——储蓄”时,我要求学生去银行帮父母存一次钱或取一次钱。到银行柜台了解个人储蓄存款的种类。要求学生把各大银行的空白支票、存款单、取款单及银行的宣传资料带到课堂上,让学生谈该怎样储蓄,谈各种储蓄方式的不同点。既充实了政治课程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政治的素材。把课堂延伸至课外,将本土资源进行整合后融入课堂,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7.开发利用学生资源来优化教学情境设置

学生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和身心发展状况、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定的教育需求都是可开发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好胜心强的学生,就可引导他们围绕问题展开争辩,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在下面小声说:“美国人人都有选举权,咱们呢?”全班同学都听到了,面面相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不去处理这些偶发课堂问题,仍是按照原来准备的内容按部就班的讲解,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一些做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再作比较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对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对于哪些善于动脑筋的学生,就可启发他们依据情境材料认真思考,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分析;对于活泼开朗、思想活跃的学生,就可让他们现场进行各种情境表演,以营造对话情境和氛围;并鼓励他们大胆怀疑,勇于超越,为其他同学带头示范。

三、优化教学情境设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注意事项

1.教学情境设置要具有一定的障碍性

情境中设置的问题要把握好一定的度,不应该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应该过于简单,让学生一看就知道,失去思考价值。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角度),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难度),问题的设置应该由由浅入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深入(梯度),而且问题的设置要疏密相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同时几个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密度)。

2.教学情境设置不可喧宾夺主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精避地阐述了教学的最佳时机是学生“愤”时和“悱”时。“愤”者,学生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时;“悱”者,学生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时。在学生“愤”“悱”时教师稍加启发,就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不知不觉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于是我们在教学时在情境设计上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表演小品,呈现图片,播放音乐,放映影片,发放奖品等,然而物极必反,万物皆然,这些太多的情境设计往往起到喧宾夺主,一定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所以设计情境要把握好度。

3.教学情境设置应该灵活多样

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情境问题的创设也是如此,情境问题的创设不仅是教师提出来的,也可引导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宝贵的反馈,为教学提供了素材,而且是对学生更高层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力,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兴趣培养的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强维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