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滨水景观;构成要素;功能模式;提升

水,延续着生命,生生不息。人类自古逐水而居,四大文明古国皆是诞生于大河流域,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城市文明的延伸,是城市景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人类与生俱来有着对水亲近的欲望,滨水区对于人们有着内在而持久的吸引力。因此,滨水区往往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滨水地带的利用更加规范和多元化,从最初的功能性需求提升为审美与功能的结合以及生态的保护。

1 城市滨水区概念

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某一特定水域及其相关构成物形成的空间总称。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空间范围包括200~300 m 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吸引距离为1~2 km,相当于步行15~30 min的距离范围。

1.1 城市滨水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随着人类城市化的推进,滨水景观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之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都越来越远离开放性公共空间。因此,城市滨水环境更是人类居住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必不可少的存在。

根据近年国内外对城市滨水景观的研究,笔者将城市滨水景观构成划分为以下七种类型:

(1)人文历史景观

城市中的人文历史景观是历史的遗迹,体现城市特色之所在,具有纪念和教育意义。

(2)亲水景观

亲水景观是城市滨水景观最具特色的景观元素,是人类接触水源,享受回归自然的生态体验。城市亲水景观的活动类型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

①自然接触型

②休闲散步型

③大型文化娱乐、纪念庆典活动型

④休闲、运动型

(3)植物景观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所在,在强调生态环保的今天,以生态支撑人居的城市自然共生是眼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植物在滨水景观的运用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园林群植景观

②植物造型景观

③自然野趣植物景观

(4)动水景观

动水景观分为人工规则式景观和自然式景观。喷泉与瀑布较为常见。

(5)自然地貌生态景观(湿地景观)

湿地按性质一般分为天然湿地和和人工湿地。利用地貌自然生态资源创建城市滨水旅游景观符合自然原生态的审美理念,满足返璞归真的心理情趣。

(6)雕塑小品景观

雕塑,是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形象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城市滨水景观重要的景观组成部分,从环境艺术审美观点出发,对提高城市环境艺术水平有重要作用,也是城市的地标。

(7)桥梁与建筑景观

1.2 城市滨水景观功能与模式

从城市滨水景观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功能:休憩功能、生态功能、城市形象功能。

从城市滨水景观的模式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六种模式:滨水餐饮娱乐区、滨水文体博览区、滨水休闲活动区、滨水商办经贸区、滨水居住区、滨水营运码头区。这些功能模式的相互组合构成了滨水活动的基本形态。

2 兰州城关区段滨水景观分析

2.1 兰州城关区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黄河穿城而过的唯一省会城市,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中部,是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5区和永登、皋兰、榆中3县。城关区是兰州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是省、市政府及其部门的驻在地,区内以科教、金融、商贸、文化为主的服务业比较发达。

2.2 兰州市城关区段黄河滨水景观概述

城关区段黄河滨水景观是兰州黄河滨水景观最早开始建设的区域,兰州城区属于带状地形,用地紧张,滨水景观以黄河为轴线,南北两岸散布各个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视觉通廊。南岸景观节点多于北岸景观节点,自然接触性亲水河岸基本贯穿于整个城关区南岸,并且在多个重要的景观节点的河岸铺设休闲道路,极大的满足人们对亲水景观的需求。景观节点类型丰富,中心节点功能多样,以游憩功能为主。

2.3 兰州市城关区段黄河滨水景观分析

兰州市城关区段滨水景观以中山桥为主要景点,向东散布各大景观节点,其中历史人文景观有:中山铁桥、白塔山、水车博览园以及天趁啪芍贰U庑├史人文景观多为历史遗迹,从中可以追溯到兰州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白塔山已被列入历史风貌保护区。平沙落雁、筏客搏浪、丝路古道以及霍去病西征这些主题雕塑凭借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大幅度的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积淀,并成为代表鲜明的城市地标。市民广场、绿色公园、体育公园均为文体休闲广场,为市民游憩锻炼提供良好的公共环境。白天市民们在市民公园、绿色公园进行有组织的合唱、舞蹈活动。在体育公园运动健身,戏水,放松身心。其中绿色公园集健身,体育,休闲,亲水,餐饮与一体,功能较为综合,成为市民比较集中的景观节点。亲水平台集雕塑、亲水、广场为一体,景观设计最为立体,不同地势的高差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分区,河岸是自然亲水景观,堤岸有可以眺望的亲水平台,与黄河北岸的音乐喷泉遥相呼应,令人心旷神怡,台阶以上有大型的绿地广场,供市民休憩娱乐。雁滩湿地公园是是雁滩第一座湿地公园,也是银滩湿地公园之后兰州城区第二个湿地公园,西起兰州体育公园东侧,东至柳忠高速公路跨河大桥向东220米段的河滩地,园区东西全长1373米,南北最宽达225米,最窄处15米,总面积16.8公顷。大大满足了人们亲水的需要,全程以自然景观为主。

2.4 兰州市城关区段黄河滨水景观总评价

城关区为兰州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建设起步较早,城关区段黄河滨水景观还在逐步提升与完善之中。由于建设规划起步较早,难免存在设计手法单一,程式化的问题,在提升过程中存在新旧设计手法不统一,材料运用突兀、景观节点色彩单一等问题。岸边停靠的餐饮娱乐船只作为滨水景观特有的景观构成元素,是吸引游客的游憩景观,但也存在着维护与规划的问题。河岸的垃圾,也同样存在着维护与处理的问题。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对兰州黄河风情线的规划有望进一步的提升。做到最大优化审美与功能的结合,才能通过城市景观带动城市的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

[2]魏向东.城市景观[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作者简介]秦春林(1970-),女,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179)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1A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5-02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因而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系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是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是以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的,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实践直接对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懂得工作的职业教育目的,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整体化的职业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学习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最后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在此,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涵盖面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传统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景观设计职业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学会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邀请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和专职景观设计师以及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的多次专家座谈,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具备基本的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环境设计、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选题的设置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选择合适的、多样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他的设计就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在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等题目,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体会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新颖、趣味性、探讨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等,力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对空间的遐想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六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3.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设计方案、绘图、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从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设计方案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创造类似景观设计工作过程的环境,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工作过程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以任务一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学习情境,其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参照组织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步骤如下:(1)提出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设计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包括: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由组建景观设计公司、业主团,由业主、设计公司双向选择,签订设计合同;组织学生现场勘测;针对设计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分析设计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设计公司与业主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向,确定设计风格;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确定设计计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草图和设计计划表。采用学生现场展示、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0%。(3)方案初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现场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分析报告,制订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设计构思方案,绘制设计图纸和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各组方案汇报、方案评介,教师检查学生的计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并提出参考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采用学生现场展示讲述、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5%。(4)方案深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在总结前期汇报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的意见,深入与业主沟通;教师讲授拓展性知识,对诊断出的设计问题,进行课堂分析指导;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设计方案;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的编制。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评价方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上交,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5)设计方案讲述。教学内容为各小组设计方案的陈述。从方案讲述是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能否打动业主等进行评价,采用教师、学生业主团评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0%。(6)方案总结评价。教学内容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各业主团阐述各组设计的优缺点,给设计方案打分;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方案打分;教师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主题鲜明、新颖,图面效果,可行性,采用学生业主团、教师分别对各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20%、15%。

四、教学的反映与评价

1.加强了学生对景观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的多是一些文字、图片、设计图纸,不能很清晰地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吸收效果理想,一些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现在都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得到解决。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走入了真实的景观环境,感受空间,在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也在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由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表达方式,掌握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得心应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这种课程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方式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第3篇

江湾公园位于松花江北岸江湾桥下方,建成于2005年,园内使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垂直结构,设计方案中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树种,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中,又规划种植了众多原生种及引进种,其中乔木10多种,花灌木30余种及宿根花卉近10种。江湾园建成至今已有5年时间,在众多植物种类中,何种植物符合植物设计科学性,更适宜吉林市的滨水地带是笔者展开初步调查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基本概念

1.1城市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是滨水景观的一种类型,该景观类型处于城市水体与陆地的过渡地带,多是在城市中原有保留或残存的滨水湿地基址上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滨水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滨水湿地生态系统建成的人工景观。

1.2植物设计科学性

植物设计科学性即是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它包括适地适种、乡土树种的选择、先锋种与优势种的和谐选择;艺术性——生境、画境、意境的构成;社会文化性的体现及对经济性的考虑等,是目前可持续性发展社会大方向中园林设计的领导思想。

1.3滨水植物

滨水植物就是指能够在滨水环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植物,包括沿岸的草本、乔灌木、藤本及生长在近岸浅水区的水生植物;适合滨水区造景的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与水生植物两大类[1-3]。

2江湾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现状

2.1驳岸

由于松花江每年丰水期、枯水期水面高度差较大,江湾公园大面积采用自然式驳岸,即由鹅卵石铺装成宽6 m、垂直高度达3 m的驳岸、期间撒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红蓼(Polygonumorientale L.)类植物、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等当地水生植物种子及根茎。达到了枯水期驳岸有景、丰水期江水不进园的景观效果。在2010年特大洪水中,江湾公园是最后一个被淹没的滨江公园。大水退去后,与其他公园所引进的水生植物相比较,芦苇等当地水生植物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绿色,达到了较好的绿化效果,足以证明适地适种的重要性以及乡土植物的优势。

2.2滨水景观

2.2.1乔木。由于公园设计初衷为休闲活动场地,因此园内设置了适量的游人活动场所,如舞池、运动场、健身器材区等硬质铺装,只保留了江边原有的大型柳树,后期种植的大乔木偏少,多为胸径6~8 cm的垂柳(Salix babylonica)、新疆杨(Populus bolleana Lauche)、沙松(Abies holophylla Maxim.)、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梓树(Catalpa ovata G.Don)及各种果树。经过5年的自然淘汰及2010年洪水的浸泡,就目前而言,垂柳长势最好,开场活动区附近的常绿植物长势最弱,由于没有控制好先锋树种所占比例,园区内植物生长较慢,并没有达到很好的郁闭度,为游人带来了不便。但由于选择植物基本属于乡土树种,死苗现象极少见,为后期养护带来了一定的便利。

2.2.2灌木。公园种植了金山绣线菊(Spiraea X bumalda ''Go-alden Mound'')、金焰绣线菊(Spiraea xbumalda cv.Coldfiame)、日本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f.)、珍珠绣线菊(Spiraea thunbergii Sieb.ex Blume)、红王子锦带(Weigela florida cv.Red Prince)、玫瑰(Rosa rugosa)、黄刺玫(Rosa xanthina)、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小叶丁香(Syringa micro-phylla)等常见花灌木,还引进了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大面积地运用了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日本绣线菊、珍珠绣线菊组成的模纹,其中只有珍珠绣线菊长势良好,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日本绣线菊产生了冻害,加之对道路考虑较少而导致游人的践踏,造成了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日本绣线菊大面积死亡。天女木兰移植当年长势良好,花果繁多,第2年开始由于江边春季季风影响,出现干梢现象,花芽萎蔫。目前成活率不足50%,花量减少至20%左右,植株高度由2 m左右退化至0.5 m以下,在园区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天女木兰、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日本绣线菊的生态位,从而导致引种的失败。红王子锦带、锦带、连翘、女贞、小叶丁香等乡土及演化植物长势良好。其中,玫瑰、连翘、小叶丁香、黄刺玫的状态最为良好。

2.2.3宿根花卉及草本地被。在公园主路两边分区种植了芍药(Paeonia lactiflora)、金娃娃萱草(Hemerocallis fuava)、荷兰菊(Aster novi-belgii)、宿根福禄考(Phlox paniculata)、德

(下转第260页)

(上接第257页)

国鸢尾(Iris germanica)、鸢尾(Iris tectorum)、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等宿根花卉,目前长势均良好,由此可见东北地区较适于宿根植物生长。考虑到公园面积、利用价值人流量及各类人群的使用时间,公园内设置了部分硬质铺装的活动区域,其余部分铺设了混播草坪。至今,远离广场的草坪长势基本良好,广场区域附近出现了部分小径,再次证明了园区道路系统设计不够人性化。由于后期采取了粗放式的养护管理,大面积草坪中出现了众多由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组成的斑状杂草,并年年有扩大的趋势,证明了乡土植物白三叶作为地被中的优势种的存在。

3优缺点分析

3.1优点

园区采取了自然式驳岸,有利于稳定植物群落、丰富滨水植物的景观营造模式及生物多样性,并对水域与路域的联系性和渗透性进行了加强,实现了路域到水域的生物多样性,从而促进滨水植物景观更丰富、滨水植物群落更稳定,很好地对人们近水、亲水、渴望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满足。而且利于进行粗放式管理,随着水位的变化,形成不同的水岸景观。

针叶树种种植位置的选择考虑到了地域性文化,避开了高地势地区的种植,避免了因传统习俗带来的问题。乡土树种利用率较高,所选植物品种多为乡土物种,适合清水绿带区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节省了后期养护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并达到了较好的长期效果,为市民带来了方便。

3.2缺点

滨水植物的生态群落较为单调,东北乡土滨水植物种类丰富,但江湾公园建设中,为充分利用观赏性好、适应性强的乡土湿生植物,如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ume)DC)、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香蒲(Typha orientalis-Presl.)、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薄荷(Mentha haplocalyx)、水葱(Softstem bulrush)、唐菖蒲(Gladiolus gandavensis)、牛蒡(Arc-tium lappal)等,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的地方特色不明显;较少应用水生植物尤其是具有较强净污能力的种类,水体自身的净水能力不强,滨水植物的生态群落较为单调。速生树种选择较少,园区内郁蔽效果不好,树荫较少,不方便人们的昼间活动。植物的配置缺乏层次感,景观整体观赏效果较差。天女木兰等外来树种的选择没有很好地考虑其生态特性,致使引种植物不能很好地生长,从而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建议

大力引进、驯化和繁殖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滨水植物,尤其是水生植物[4-5]。加强滨水植物的养护管理,使滨水植物景观能更长效地保持健康、良好的观赏效果。对驳岸种植进行丰富,以得到更好的净水效果,形成更好的滨水景观。加强对乡土滨水植物进行应用性研究,包括生长习性、植物种类、耐水湿能力和适宜栽植的季节等[6-7]。重视引进物种栽培措施及生境环境选择的研究,使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种类也能在滨水区得到良好的生长[8-9]。

5参考文献

[1] 王宪礼.我国自然湿地的基本特点[J].生态学杂志,1997,16(4):64-67.

[2] 何家庆.安徽枞阳湿地植被及植物资源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18(4):291-301.

[3] 李尚志.水生植物造景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 郭春华,李宏彬.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J].中国园林,2005(4):59-62.

[5] 刘沛林,刘春腊,徐美.城市滨水风光带景观建设研究——以衡阳市湘江生态风光带为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32(1):67.

[6] 吴苏平,徐同冰,张峰玲.园林植物配置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4):231.

[7] 徐琴,陈月华,熊启明.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3):72-74.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园林树木学 教学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历和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教授和加拿大教育家查理教授共同推出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其实是改变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开发教学内容项目,而项目内容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相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的作用,最终培养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新疆各地不断涌现出建设花园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热潮,据统计,截至2012年,新疆全区园林城市(县城)已达43个。十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路,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为新疆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导致人才市场对园林专业人士的需求日益增多。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城市绿化建设高标准的需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新型应用园林人才,是新时期园林专业核心课程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园林树木学是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强,教学内容日新月异,涉及面广的特点。而项目教学法恰恰符合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技能教学特点。此教学法真正实现了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理论先行,技能优先”的理念,最大化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实现学生在课堂中实践,在项目中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同时该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树木学模块中的教学设计

受林凯芳2009年发表的《“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一文的启发,根据三方面的思考设计项目,一是围绕学院园林专业培养目标设计项目的园林专业目标、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二是依据新特的地域特点,围绕新疆主要绿化树木和乡土树种的应用设计项目;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园林绿化人员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设计项目,将园林树木学与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花卉学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项目之中,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于是将园林树木学课程分为一个总项目和八个子项目(详见表1)。

本项目以“新疆奎屯市园林绿化树木调查、分析”为总项目,课程内容紧紧围绕该项目展开,对地处新疆金三角地区的奎屯市主要的园林绿化树木进行调查,对主要园林树木的应用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完成该项目,提出八个子项目,项目内容详解如下:

项目一:园林树木识别。此项目为学习园林树木学课程的第一关,在学习园林植物分类学课程的基础上,本项目要求每个小组,复习和巩固植物分类专业术语,然后根据项目标准确定调查项目(观察树皮、枝、叶、花、果,有些项目同期看不到的,以查资料为准),最后制作电子表格,每小组上交一份调查记录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又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项目二:介绍园林树木。本项目在认识树种基础上进行,根据奎屯市主要园林绿化树木目录,按照科属的顺序将奎屯市主要绿化树种分配到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讲授1~2种,明确该项目的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深入公园、游园、苗圃、社区、道路,收集信息和素材,就树木的识别、习性、景观应用等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PPT形式),学生试讲,教师对课件进行审核,正式上课时学生将所讲树种的鲜样带进课堂,课堂安排为授课5~7分钟,答疑3分钟,教师点评、总结3分钟。

项目三:奎屯市道路绿化树木配置分析。该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就奎屯市1~2条主要街道的绿化进行野外调查登记,了解奎屯市街道绿化空间配置的形式,使学生掌握绿化树木调查方法、树木规格测量方法等,分析道路绿化配置的特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此项目在进行过程中,需要调查、记录等多人合作,所以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

项目四:奎屯市某区域树木配置改造方案。此项目在居住区或游园进行,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划分区域,首先调查该区域景观配置情况,其次指出其配置的优缺点,针对突出问题进行绿化配置改造,说明缘由,并画出方案草图和苗木表。最后进行各小组汇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不但巩固了园林制图能力,而且也明白了园林树木学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项目五:奎屯市园林绿化树木观赏特性分析。树木观赏特性是园林树木学中重点知识之一,是园林景观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要求学生详细掌握奎屯市主要园林绿化树木的观赏特性,由于树木生长有很强的季节性,大多数信息需要查找资料获得,但是一些信息需要实地调查才能获得一手资料,学生有耐心和恒心才能完成。

项目六:某公园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改造。该项目在完成了以上5个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学生已经有了专业核心知识,通过对某公园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调研,综合运用园林测量学、园林工程施工、园林花卉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设计等知识,分析其特点,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计算机技术绘制设计草图,罗列出树木及配置形式,并详细阐述设计理由,各小组评议,教师点评,选出最佳方案,给予奖励。

项目七:园林树木冬态识别。此项目是我专业进行企事业单位调研时,行业人士提出认识园林树木冬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通过采用现场教学与课后知识归类的方法,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课后共同学习,归纳奎屯市主要园林绿化树木冬态的特征,拍照,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后进行园林树木冬态识别的竞赛,学生在新疆零下30℃不畏严寒,认真学习的精神感动着教师,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学生全面掌握了树种知识。

项目八:苗木价格调查。随着城镇的建设,各城市对苗木的需求量加大,该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到奎屯市各苗圃进行价格调查,经过各小组的调查和比较,同学们对树木的价格了如指掌。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们都惊叹树木创造的经济效益,也看到了新疆苗木市场的前景,看到了绿化的利润,从而树立了专业信心,有些同学对其未来的就业有了明确的定位,这对本专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该项目对同学们的社会能力的训练也达到最大化,完成此项目后学生们受益匪浅。

四、教学效果和体会

由于我院转变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的时间较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开展,项目教学法引入园林树木学,教学效果和收获巨大,具体如下:

(一)实施项目教学法后,最大的收获就是真正实现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专业技能。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后,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熟悉园林树木学课程,同时园林专业其他课程也要掌握,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项目实施中引导、指导、点拨和检查评估的作用,即使学生们信服,又扩大了教师的影响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后,最大的转变是学生学习完全变为主动,随着每个项目的完成,每位同学都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座谈时同学们都说此种教学法让他们受益匪浅。此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的作用。通过课程项目的实施,训练学生的社会能力,即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

(四)实施项目教学法后,最大的欣慰是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尤其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目的性较以前明显增强,对课程的认可度提高不少。同时,要想教学效果最大化,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就要及时总结,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点评、互相总结、互相吸取长处,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达到了双赢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伊犁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148)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2(12):18~22

[2]臧德奎.园林树木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3]贾秀香.项目教学法在落叶树种冬态识别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1):49~51

[4]蔺宁.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高教论坛,2009,12(12):86~87

[5]马建如.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路分析与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38~41

[6]董新建.项目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2(36):154~155

公园景观设计优缺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 教学改革 植物 造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44-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园林专业人才需求将不断增加,因此培养和发展园林专业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已显得相当紧迫。如何培养此类人才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纷纷进行了专业课程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笔者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校该专业的特点以及所在城市的风貌特色,将行动导向法引入到该专业核心课程“植物造景”中,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植物造景课程特点分析

植物造景是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第三学期,该课程密切联系园林规划设计及建设实际,介绍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各个具体场地的园林植物配置与设计。总学时36学时,理论授课20学时,实训16学时。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该课程具有三大特点:

(一)综合性强

植物造景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园林植物知识,尤其是园林植物的生态学习性、生物学习性、文化内涵以及市场供需等,要较好地掌握和了解,这是课程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这部分知识主要是通过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先导课程的学习获得。此外,学生还应具备表现植物景观作品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识图、绘图以及与业主沟通的能力。这些方面均体现了该课程综合性强的特点。

(二)实践性强

植物造景属于规划设计类课程范畴,学生的动手能力至关重要。以上提到的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也说明了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另外,课程所包括的绿雕、盆景、插花的制作技法也说明这一特点。

(三)地域特性明显

植物是园林四大要素中唯一活的元素,因此,植物造景的内涵是运用当地独特的植物元素创造植物景观。

由此可见,植物造景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都应围绕这些突出特点进行。

二、园林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一)生源地分析

就园林专业近3届学生来说,只有2010届1位学生来自新疆,其余学生均是广西本地的学生。

(二)入学成绩分析

进入我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高考成绩均在每年的高考分数线三本以下。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三)就业去向分析(以2011届学生为例,学生人数44人)

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第一大主要地域是南宁市,比例为66.67%;其次是广西各市、县,比例为19.05%;到外省城市就业的比例为14.28%,外省城市中广东地区的比例为11.91%(见图1)。表明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首选还是在广西区内。

此外,据统计,南宁市目前有90多家园林工程企业,全广西园林及相关的企业达到400多家,而广西仅有5所院校开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每年毕业人数不足400人,每年将产生500~1000人的岗位空缺。从这些数据及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园林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围绕广西及周边省份的园林企业用人标准来进行。

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对该课程缺乏深入了解。

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阶段,认为该课程就是简单的“栽花种树”,而没有上升到艺术的、科学的层面,这就造成在学习初期,学生的热情不够,缺乏主动性。

其次,学生对于植物元素具有“活”的特性领悟不深。植物的“活”不仅体现在植物具有生命,而且还体现在植物材料的活用。如同一种植物材料根据设计需要可以有不同的用法,如假连翘可以用作绿篱,可以用作花灌木,可以用作盆景造型,花枝还可以用作插花配花。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弱,造成所学内容前后脱节。

例如,前面刚刚学习了当地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以及生态学习性,但是在后续植物应用章节中,大部分学生仍然不会应用所学的植物材料。更有甚者,学校已经做好的植物造景实例,学生仍然不能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作品设计中。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复习不够,观察不够,换言之,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3.学生阅读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欠缺。

学生对优秀作品和拙劣作品只能简单地说出好与不好,但是作品具体好在哪里,或是其中哪些植物应用存在明显的问题,学生识别不出。

4.学生的设计表现手法、表达能力欠佳。

(1)学生正处于初步设计的阶段,因此图纸内容表达不够规范、图纸效果缺少表现力。

(2)对设计说明文本的编写重视程度不够,且表述方案的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不能用专业术语介绍作品。

5.学生设计的作品与现实差距大。

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欠缺,以及对施工材料的不了解,造成设计出的作品与现实差距大,较少能付诸实践。

(二)老师方面

1.教师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缺乏互动。教师习惯地认为只要课程设计的内容充实,学生就一定能学好该门课。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学生未必都能消化老师所准备的教学内容,更有甚者因为一时很难接受较多的内容,以致出现厌学的情绪,最后导致对该课程反感。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据调查发现,现在教师多数采取的教学方法为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等优点,也可以将虚拟技术应用其中,这些均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课上的信息量大,内容多,使得学生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记忆,课下复习的难度增加。而且教师往往是坐在电脑前,很少起身,与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很少。

3.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引导学生、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总结为六个字:“引导——示范——实作”,教学效果并不体现在教师传授了多少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之后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示范——实作”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过硬,能够独立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更加强调了教师的指引作用。教师的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程教学改革

(一)行动导向法的引入

行动导向法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进行探究式、发现式学习,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的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精髓可以概括为:素质教育目标、主体教育思想和综合教育理念。行动导向法具体包括项目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模拟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过程教学法、大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和卡片展示法等。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变

改变原来的以老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两种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行动导向法中的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优秀的和拙劣的园林植物景观项目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的优缺点,学生从中学到植物造景手法,此种方法更为直接直观地呈现所学知识。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扮演实施园林植物景观项目时的不同角色,从中体会所担任角色应具备的能力、工作的职责等,从而可以指导自身以后的学习。现场教学就是将课堂搬进园林植物景观项目的施工现场,在现场直接就植物造景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加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中,主要是围绕一个完整的园林植物景观项目组织整个教学。老师利用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布置给每组学生,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高他们独立学习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改革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本着所选的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特点,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园林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针对园林专业的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传统的植物造景教学内容划分为5大模块,即校园绿化模块、道路绿化模块、公园绿化模块、公共绿地绿化模块、住宅小区绿化模块。每一模块包含了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师根据学习情境编制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的内容完成任务。每个学习情境(以校园绿化模块为例,见表1)注重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大步骤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采用适应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工作方法、职业素质和社会能力,提高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对一个项目全流程的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上,改变过去理论知识和技能分别独立考核、一次性期末考核的方式,采用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知识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际项目的完成情况,二是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三是方案成果评价。考核的主体包括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项目小组及客户等。

五、课程改革实践效果

笔者的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从2009年底开始,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绩:

一是课程体系更加完善。课程在引入行动导向法之后,课程体系更加完善。2010年,植物造景课程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同年,该课程又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于2012年初以优秀成绩通过验收。近几年来,课程组按照规范化、精品化的课程建设要求,促进植物造景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与本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相比,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更加重视植物的“活”用,学生完成的课程设计合理性和创新性更强、表达形式更丰富。

三是完成了本课程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除介绍学习单元内容外,收集了大量的设计项目案例,并提供了详细的规划文本、多媒体视频材料、虚拟现实交互式漫游动画等,供教学、学习以及设计参考。

四是为了检验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期效果,将前后几届学生的期末作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教学改革后的学生作品在植物配置方面较以前的作品更合理,基本能够体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芦建国,于冬梅.研究生《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课程探索与实践——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S)

[2]肖万娟.试论高职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与人文教育的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3]刘国华,管斌.高职高专《园林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2)

[4]郭阿君.《园林植物应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S)

[5]邵锋,包志毅,宁惠娟等.风景园林专业“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7(2)

[6]吴丁丁,刘佳丽,曹霞.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改革的传承和创新——以南昌工程学院园林植物系列课程改革为例[J].科技信息,2008(30)

[7]杨学成,林云,徐正春.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8]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0JGB155);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2011C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