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治理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必然是今年中考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政治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教材内容虽然很多,但其“精华”却是主要的政治理论观点,譬如初二教材的“一条规律”、“四个原理”,以及私有制、阶级、国家、科学文化等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涵义、产生、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初三教材的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的人口问题、法制问题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初一教材的有关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体内容的概念、必要性及行为要求,均属教材的主体内容。我们在教学(或复习)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些内容,力求弄懂、弄通,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地“照本宣科”、“死记硬背”。

二、题目灵活多变是近年中考试题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年中考应认真对待的一大难题。

在政治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中,其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的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就难以学到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中考试题灵活多变,考查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情况,既是对政治课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也是规范政治课教学的手段。那么,规范的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呢?那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的抽象过程,即从客观事物入手,讲清理论观点。譬如讲国家的概念,首先应从国家的产生过程讲起。为什么会产生国家呢?那就是因为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便随之产生了。这时,一部分人就有可能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于是又产生了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在不同的阶级中,一些阶级就会凭借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对另一些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但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起来进行斗争和反抗。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剥削、压迫地位,就建立起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这种暴力机关就是国家。所以,国家的概念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国家的概念,而且也便于理解掌握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使所学知识融汇贯通。同时,它也为理论知识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会是今年中考的重点。

对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关键,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在扎实传授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运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发挥其“理论武器”的作用,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所以,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考查,仍然是对政治课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鞭策,是在规范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然而,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却既是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又是大家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的“难题”。所谓教学过程中极易忽略的重要环节,是说对于学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政治课教学任务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人们在教学过程中却往往只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忘记了用所传授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所谓在教学中普遍感到棘手,是说大家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够得法。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真正把培养学生能力列入教学的过程之中,并持之以恒。其次,要明确所谓学生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理论知识的运用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这里的“理论”指的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实际”指的是社会实际(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等)、教材实际(教材中的史实、事例等)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指的是用教材的有关理论对具体事物(即客观实际)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一般来说,运用教材理论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可分以下几步来完成,即首先认识客观事物,找准教材的有关理论;其次摆出有关理论;再次找出理论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点,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譬如:“运用社会发展的有关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必然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其分析、认识的思路应该是:第一步认识客观事物,找准应该运用的教材理论。改革是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运用。可见,分析说明上述客观事物,必须运用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记忆共性;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理解;熟读;联想;仿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81-01

政治科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认为政治考试只要坚持考前一段时间突击背诵记忆一下就足够了,想在政治科的高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政治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人意,无法实现预期效果与既定目标。教师普遍认为政治易教难考;学生普遍认为政治易学难考。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参考其他学科的经验,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记忆共性(理解、熟读、联想、仿写等)来增强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的信心,提升思想政治的教学效率,实现思想政治的教学目标。

一、记忆共性之一――理解。

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思想政治的基本常识与观点,帮助他们提升各自的思想观念、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同时,要求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观点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生就要记忆、掌握并利用相关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记忆是智慧之母,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把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就要了解前人的经验,要记住对前人的经验。也就是要理解教材涉猎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等,要全面懂得客观事物的意义,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努力占有知识,运用知识。应该说,理解是掌握、记忆、运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教学《如何创建优秀班集体》,就要让学生理解班集体的概念、形成、优势等,这样才能让他们积极参与创建,从而记忆和掌握知识。

二、记忆共性之二――熟读。

熟读是文科类科目学习的基本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熟读能扫除思维方面的障碍,促进大脑思维细胞的活跃和记忆细胞的兴奋;熟读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所读内容的印象,掌握其内容结构。当然,读的形式多样,可有朗读和默读、诵读等。

朗读可以是个别读或集体读。从学生个别朗读时的状况我们能够检验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个别读,以便掌握学情。集体读则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促进记忆,让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当然,朗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基本要领和原理等。默读则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边读边体会含义,帮助学生领悟内容,加深理解,促进记忆,培养记忆能力。诵读是在朗读、默读的基础上,检验对课文内容结构掌握的程度如何,也是熟读的最高阶段。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促进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让他们体味成功,感悟收获,增强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记忆共性之三――联想。

詹姆斯说“一件在脑子里的事实,与其他多种事物发生联想,就容易记忆,所联想的其他事物,犹如一个个的钓钩,能把记忆着的事实钩钓上来”。这就是说人的记忆能力主要来自联想。思想政治涉及很多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点,就必须掌握和记住它们。而这些知识点和概念大都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体,即便掌握其中一点,也要通过联想把前面和后面的知识点一个个钩钓起来,从而拓宽知识面,加深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

比如,教学“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然后联想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而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的归属,人们平均分配生活生产资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而且形成了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生活困苦,处于野蛮状态。奴隶社会尽管存在剥削和压迫,其生产关系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这样以来, “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就在于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学生自然掌握。然后,联想因为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产生不同的社会,我们再引导学生联想到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不同的,把前后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特点相对应,自然理解“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应的”这一原理。再进一步联想就能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因此,联想能够促进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点和概念,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记忆共性之四――仿写。

作文教学常有仿写的要求,帮助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仿写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同时,能够促进记忆。思想政治教材的练习常有辨析、分析说明、论述等题型,这其实也是一个仿写的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论述题与分析说明题的答题技巧,我们可以精选一些类似的题型训练学生,要求他们仿照这些题型进行必要的仿答、仿写,从而,养成答题规范化、具有逻辑性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其答题的技巧与得分率。比如,有这样一道题:一报社记者要求一企业经理简要谈谈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经理:发展经济必定引发环境污染。记者: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如何处理?经理:发展自然产生污染,污染必然需要治理,治理又会发展经济。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经理的观点。

其实,解决这一题的关键就是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知道经济发展必须在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是经济的基础,也是制约经济的因素。如果片面发展经济,忽视环境的承受能力,势必造成环境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影响将来的经济发展。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保障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经济必须发展,环境更需保护。但是,要保证二者的协调发展,要让它们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统一。

总之,我们要善于运用记忆的共性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理论 实际

1学习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必须联系实际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很多,由于这些概念和原理均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以学生现有的社会阅历和认知特点,理解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恰当的选用实际材料加以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如对“国家职能”的定义为:“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实现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理解这个概念,主要应把握两层:国家职能必须是“国家”行为,而不是非国家行为;这种国家行为不仅指向阶级统治,也指向社会管理。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联系实际加以分析:将近期国务院、各级政府的重大活动各举一例,让学生指认其中属于履行国家职能的例证,由此理解只有政府机构的活动才属于履行国家职能,其它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属于履行国家职能;在将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活动(如政府在处理传销组织和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各举一例,使学生明确国家职能既包括阶级统治职能,也包括社会管理职能。这样教学,既符合《课程标准》对该教学内容“理解”层次的基本要求,也使学生确实达到了“理解”层次的水平。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深化改革、农业发展、扩大内需;政治生活中的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信仰动摇、多种价值观取向等一系列问题,既是广大高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思想政治课必须帮助、引导学生分析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如对扩大内需问题,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一基本立足点的哲学、经济、政治理论依据,而且要启发他们运用所学知识,从哲学、经济、政治三个角度思考怎样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还应引导学生从国家、企业、公民个人的角度思考怎样启动国内需求市场,确保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只有通过如此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重大问题,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注意

2.1坚持适度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应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规定为标准,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其一,应把握联系实际知识的深浅度。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对某些内容加以深化和拓宽是必要的。但如果突破了“基本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浪费了时间,还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深化和拓展知识要有度,要以《课程标准》的规定为依据,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为原则。

其二,要把握联系实际知识的疏密度。一方面,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分析,影响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企图穷尽一个材料所体现的全部知识或对一个知识点的材料进行无限选择,使学生无所适从。我们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时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详略得当,找到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学生较好的消化和吸收的最佳结合点,做到疏密适度。

2.2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在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把握“度”、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上。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时,应多思考下列问题:如何通过材料分析佐证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材料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解内容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根据具体情况,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05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09

长期以来,粗放型增长的背景下,掠夺式、破坏性的开发行为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不仅成为威胁公众生存健康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激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激烈的群体性冲突事件。而政府的管制不力更使得市场机制在经济利益和生存环境的两个层面对弱势群体的双重剥夺表现得越加肆无忌惮,社会公平和稳定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

目前国内外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大多来自于公共产品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权利保障理论等,突出了生存保障性、基本民生性和社会福利性的原则,而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的界定尚存在宽派、窄派和适中派的不同观点[1]。另一方面,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与内涵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强调消费均等,有的强调服务水平的一致性,也有的认为应包括机会均等、结果均等和公众的自由选择权三层含义[2]。尤其对环保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基本概念与内容范围,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的已有研究大多是从财政投入均等化[3]和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即结果均等)这两个方面来设计相关指标,例如关于地方政府环保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4-5]大多是从投入、产出和效率等方面出发对服务绩效进行评估,还缺乏从过程均等的角度出发的服务均等化评估。因此,对于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更为全面、准确、客观的掌握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主要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内容,研究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目标,以此为基础构建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准确、客观的把握与跟踪各地环保公共服务的整体状况,反映环保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1 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

现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从政府的性质出发,认为政府所有的工作都是公共服务;二是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是同义的不同表达;三是从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认为除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之外的工作就是公共服务;四是认为除了有形的公共产品之外的、政府为民众提供的无形的消费服务就是公共服务[6-7]。可以看出,以上四种观点中,第一、二种观点属于较为广义、宽泛的界定方法,而第三、四种观点则属于较为狭义、有特定性的界定方法。在环保公共服务的内容中,所提供的诸多有形的公共产品与无形的公共服务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而难以分割,如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运行中提供的服务与安全、清洁的饮用水、空气、环境等公共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又如环境监测设施等公共产品与企业排污监管、环境信息的公开等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具有此类的特点,因此,对于环保公共服务内容的界定应采取较为广义和宽泛的界定方法。

环保公共服务旨在为公民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基本保障。根据环境生态问题的现实紧迫性以及各类服务所涉及的公共利益的重要性,环保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可以界定为环境监管服务、环境治理服务和环境应急服务这三项[8]。另一方面,环境监管、环境治理与应急服务的效率和产出并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投入以及硬件设施等的提供,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设、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与社会监督以及环境宣传教育中企业、社会环保意识与努力程度的提高。因此,为保证服务的有效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从政府履行环保责任的角度出发,对于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内容的界定,需要将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所应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都纳入其中。基于这样的认识,环保公共服务的范围还应该包括环境政策服务、环境信息服务、环境教育服务。

(1)环境政策服务是指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与标准的制定,为行政部门履行职能,以及为公民维护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2)环境监管服务是指对于各类社会经济活动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管,并对其中造成严重污染的行为,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惩戒和处罚。其中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的环境许可与审批、政府决策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估、行政诉讼、行政复议、行政处罚和环境犯罪等环境法制、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内容。

(3)环境治理服务是指建设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对环境污染进行预防、消减和恢复。主要包括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集与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行与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社会治理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转换;人力资本;对策

1现代的人才使用

1.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1.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 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1.3激励: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来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2.1人力资本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不外乎三种观点。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二是包含于人体内的特定能力,三是具有服务潜能的抽象的人。相对而言,第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合理,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而且体现了其量的规定性,同时,它也强调了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前提――有劳动能力或服务潜能。

2.2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区别主要在于:

(1)两者的概念范畴不同。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社会范畴概念,它是从劳动能力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财务存量,人力资本则是一个经济范畴概念,它着重从价值方面反映一定时期的经济财富量。包括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对泛化的概念,它泛指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而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凝聚,准确地说,是与这种投资相关的人力资源增量效用的资本化价值。 (2)两者的影响因素不同。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既有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因素,如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状况,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迁移等,也有影响人力资源质量的因素,如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教育因素等。人力资本的影响因素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的影响。(3)两者的治理目标以及所依据的基本治理理论不同。从治理目标看,人力资源的治理目标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流动,达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力资本的治理目标则在于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资本增值最大化。

3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意义

人力资源资本化至少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点:(1)树立人力资本的投资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包括社会投资、家庭投资及个人投资等。(2)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率,具体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特定的投资能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获得最大程度的增长,二是确保知识,技能,经验等无形资产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运用。(3)在合理界定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以及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还要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

4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条件

4.1完善人力资本市场机制。

(1)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人才竞聘机制,优化市场竞争环境,克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聘上的“暗箱操作”和“近亲繁殖”。(2)建立健全在特定供求关系约束下的按效率计―酬,按贡献分配的人才价格机制,克服基于劳动同质性假设下的按“时/人”分配的绝对公平。(3)建立健全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包括,由于知识快速更新使得原有知识陈旧过时而导致原有人力资本发生贬值的风险,由于投资方向决策错误而导致不能按预期日标就业或虽能就业但投资的净现值为负数的风险等,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机制具体又包括风险约束机制,风险平衡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4.2做好人力资本索取企业剩余的制度安排。人力资本使用权是一种天然属于个人的私有性权利,这一点在理论界已达成共识,人力资本的使用权包括合约权和剩余控制权,前者是企业合约赋予经营者在治理和决策方面的权利,后者则是经营者对合约之外的不确定事项的相机处理权利,无论哪方面的权利行为,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高效率的权利行为能够提高收益水平,低效率的权利行为则会降低收益水平,甚至引发亏蚀,基于人力资本使用权的私有特性,要维护高效率的权利行为,有赖于建立健全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合理选择就是赋予人力资本剩余索权,实现剩余分享激励,这种机制之所以具有合理性,它体现了资本以谋取剩余收益为目的基本属性,能够促使人力资本产权主体行使最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