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实质

1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1.1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就目前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说,其在管理定位上并不明显,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很多的乡镇中,都开始以农村经营管理为关键点,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的就是调节的作用,然而,就管理上来说,问题还是存在,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内容矛盾,这些矛盾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比如,很多农村在进行土地承包上,相关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而管理人员也相对匮乏,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进展受到限制。

1.2基础设施并不齐全

相较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地理位置通常都较为偏僻,生活质量也并不高,而且工作人员相对来说较少,加上交通并不便利,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就使得农村在建设上处于落后的局面,相关的基础设施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工作环境差,基础设施存在隐患,这就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地降低,经营管理人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没有较高的兴趣,从而使得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无法顺利地进行。

1.3农村经营发展收益并不固定

很多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收入并不高,而且相比较其他地区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收入更低,同时,农村的经营管理预算中并不存在工资、经费等,就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相关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提起很大的兴趣,积极性也并不高,没有相应的责任意识,在资金收入上并不固定,这就使得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无法高效的开展。

1.4经营管理人员本身素质较低

通常而言,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很多都是直接由政府进行安排,而且安排的这些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技能,这就使得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无法具备较高的专业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并不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没有为其提供外出实习的机会,虽然这些工作人员本身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及相关的技能,但是在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却无法高效的对社会的发展进行分析,无法掌握社会发展的趋势,这就使得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导致现代农村经济在发展上出现了停滞的现象。

2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质

就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说,其本质上就要能够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得到提升,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就实质性的角度来分析,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上开展的,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三农问题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奠定三农发展的基础,从而进一步的加大新农村的建设力度。

3应对措施

3.1建立健全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在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相关制度并不完善,那么就会使得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农村经济发展也会更加的缓慢,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制定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对该制度进行完善处理,合理的应用,实行分包到户的执行手段,确保政策能够顺利的实行,切实有效的将相关的政策落实到实处,这样可以使得经济管理进一步的得到发展,从而使得经济管理服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就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处理,加强建设的力度,提升建设的质量,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帮助工作人员适应环境,清楚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将其融合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保障工作人员能够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使得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现代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使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地开展。

3.3加大基层组织建设力度

以现阶段农村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培养优秀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并建立奖惩制度,使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人民服务,另外,在进行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为我国基层组织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基层组织管理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履行自身职责,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地发展和进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4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将原有的集体生产制度取代,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效率,使生产效率也在逐渐提高,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农村生产力主要集中在和新型合作社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效率,有效地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现代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3.5提升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人员本身的素质相对较低,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加大相关政府对工作人员的重视,为其安排相应的外出实习机会,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不断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使得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能够得到合理的提升,在此基础上,需要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使得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可以得到顺利的开展,以更好的实现农村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现代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就需要在了解现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实质的基础上,针对农村经济实行合理的规划,不断地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基层组织,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更好的针对农村经营实施管理,不断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更好地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

[2]马克亿.浅析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

[3]赵宇.浅谈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J].价值工程,2011(3).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教师;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

一、引言

从上古至今,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我国是个以农业为发展基础的超级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日将突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比例不断缩小,农村城镇化逐步加快,而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居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在时下,农村城镇化,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改变等环境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思维模式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导致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滞后。广大的农村教师成为这个时期农村教育发展的中流砥柱。故对目前国内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以及培训管理机制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意义,也关乎到国家农村教育发展。

二、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涌现,农村逐渐向小城镇的方向发展。这是农村向城镇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农村在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居民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一些时代性的变化。政府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出台资本下乡等政策,引导更多的新兴产业向农村地区倾斜,社会对农村居民的能力和素质文化水平要求的提高,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的普及等都赋予了农村教师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且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农村的教师的专业化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显得越发突出。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道路需要研究机构的参与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对于如何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该问题在国家的农村教育招聘体制中表现尤为突出:大多数地方政府错误认为新教师在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短期的实践可达到基本的教师职业化标准要求,故缺少设置教师教育培训机构对新教师进行职前专业化培训,导致新教师融入新的教学环境过程中相当被动。近年来,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其中把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时教师的职业地位也相应提高,该方面政策的实施引导更多社会人才和精英加入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列。但是,政府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缺乏建立对教师进行职业化专业培训的管理机制。目前的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培训以“满堂灌”的课程方式,更流向于形式化,缺乏科学培训理论的有力支撑。在政府和社会对农村教师赋予越来越高的期望的同时,而教师专业化培训步伐却滞步不前的背景下,必定导致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畸形发展。最后,现有学校官本位的管理机制以及对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抑制了教师自主能力的发挥,导致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缺乏更深层次的发展动力。下面我们主要对以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给出解决策略。

三、构建职前培训和职业专业化的一体化培训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属于社会学领域的概念,其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职业地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第二是教师专业职业水平的提高。即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教师的知识理论能力以及教学实践水平,使其不但专业于自己所教学的领域,而且拥有多交叉学科知识。

农村城镇化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从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出发,对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向往,枯燥落后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家长重视教育的角度出发,与外界的多方面多渠道的接触,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心程度空前提高,对现有的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和专业素养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城镇化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往农村地区转移,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逐步提升.故必须建立教师职前和教师职业专业化一体化培训机制,从源头上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首先,现有的农村教师的招聘制度主要停留在针对在校应届生,而新教师在原有的知识理论和框架以及从未经过专业培训机构的职前培训的情况下投入教学实践,出现新教师无法快速融入教学环境的困境,对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产生极大的挫败感。故建立更有针对性和更切合实际的教师职前培训,加强教师在价值取向的正确指引,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教师的价值取向从教师职业化专业地位的追求转化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其次,“铁饭碗”的教育保障制度和缺乏上升渠道的现状促使教师产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学习的惰性。农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降低从根本上影响农村教师主动接受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故政府在构建基本完善的教育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上,从制度上规定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免费的资格培训,并通过奖罚鼓励刺激制度激发农村教师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动性,并从根本上拓宽针对教师提升平台的上升渠道。学校必须努力拓宽农村教师获得所从事专业领域知识的渠道,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师专业化的再教育,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实时性更新。

最后,制定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机制时必须强调职前和职业专业化培训的一体化,避免传统上职前培训和职业培训的知识分离,必须保证整个培训过程的连贯性,以减少教师对培训效果的犹豫和担心,影响培训主体接收培训的积极性,以保证达到满意的培训效果。

四、改革农村教师管理机制和促进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不管从国家教师“铁饭碗”管理的机制,还是教师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出发,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水平的发展都离不开外在环境和外在因素的推动。地方政府和学校负责人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对教师的管理模式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其一,采取统一的考核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个人潜力发展。为了保证升学率和学校排名,大多学校负责人对教师的考核标准主要以学生平均成绩排名作为教师成绩管理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教师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积极性。教师无法试图采用现代建构理论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

其二,教师的教学方式统一化,导致教师的自主教学意识的缺失,影响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等核心因素。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的主动发展思想薄弱,缺少准确的自我定位和对人生职业的系统性规划。故学校必须从整体上科学制定农村教师的考核制度,把农村教师的管理工作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以开发教师个人能力最大化为目的。

其三,由于教师本身职业的特性决定农村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多种类型的社会个体,包括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等。这种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导致教师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职业敏感。所以在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对农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产生深层次及的影响。故学校必须加强构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氛围,提高农村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这种人文关怀氛围的构建同时也可实现从教师正向学生的传递。

五、总结

本文从农村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根本上剖析农村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教育体制下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的弊端,提出构建农村教师职业专业化培训管理科学机制的策略,从根本上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作者单位:何依霖,广东省高州市东岸小学;李文杰,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顺.教师专业化下中学教师自主发展现状和策略的调查研究[D].2005,05.

[2]王彩霞.教师专业化培训离他们还有多远[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

[3]曲铁华,冯茁.专业化:教师教育的理念和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1).

[4]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02,176(2).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据2015年末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农村人口大约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的43.8%,“三农”问题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随着现代化农村发展进程的加速,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虽然政府部门在推进体制创新时提升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来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人才培养策略。

1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了农村工业、商业、运输、借贷等多方面内容,这也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懂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借贷知识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是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影响的是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来不断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以壮大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2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侧重点有所偏颇

农村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发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如果侧重点有所偏颇,不科学合理,就会使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过于形式化,使培养内容不符合实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培养的模式和理念都过于统一,那么就会限制人才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个性化稍有逊色,这种统一的集体性培养的片面化,不利于人才的优化。

2.2人才培养受益面小,重专业轻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如果仅针对这一小部分骨干对象能力的提升进行培养,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整个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不是针对一个人或一小群人,而是针对全体农民,受益面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发挥。另外,全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比较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能力和德育关注度少。虽然在培养体系中设置了一定的德育内容,但是没有起到培养的根本作用,只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是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现代化需求的。

3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优化对策

3.1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通过专业的培养以培训出更多更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大环境的缺乏,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没有专业队伍的培养,所以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知识广泛、经验先进、技术能力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队伍,在提升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为农村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管理人才,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和经济信息化。专业的培训队伍是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保障,对人才能力发挥也起着关键作用。

3.2强化认知

人们要改变对传统经济管理人才的认识,要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地位,为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都要在强化认知的基础上强调其重要性。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机构来协调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认知和对经济管理人才地位的重视。通过政府带动地方,提高地方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达到上下协力,一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3.3加强信息化培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想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深入的进行,就要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培训,在提升经济管理人才信息化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全方位实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以信息化为基础来进行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诠释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层面性。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化,伴随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那么相对应的经济管理也要向信息化和技术化转移,信息化能使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获得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3.4加强以点带面的培养

点和面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要坚持以点带面,以典型人才带动整体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和进步。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针对重点进行突破,以点带面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要在人才培养中找到重点,对重点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带动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

4结语

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民生产条件改善、收入增加,农村的实力越来越大。要进一步壮大农村经济,就需要经济管理人才对农村来进行有效管理。所以各地区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策略,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有庚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23):83-85.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弊端;解决策略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现状

1.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成为农村整体发展的关键,涉及几个层面上的内容。首先,创建财务资金管理机制,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政务财务应确保公开化与透明化,给予人民群众质疑权利和监督权利,目标是强化民主建设,促使干部群众心系国家,重点突出监督制度的创建,将财政资金进行安全性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其次,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导向,结合现有的财务资金管理工作加以系统性预算,明确经济发展的导向。最后,选取高素质的人才承担经济管理的责任,促使干部的整体素质足够高,与此同时因为全新的政策,所以应该定期安排组织人员深入学习,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知识结构,吸取先进单位的经济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广泛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

1.2农村经济管理的本质任务

首先是农村财务和资产之间的管理,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管理监督制度,创新已有的农村经济管理机制,优化民主化经济管理模式。加强审计干部作用,科学规划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的配置,明确农村现有资源标准化配置,确保集体财产使用的安全性。其次是减小农民承受的经济压力,执行农民压力管理工作,明确新农村经济建设农民负担的减少,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创建基本上可以帮助农民减小自身的经济压力,防止出现农民压力反弹现象,加强农民负担专项经济管理,完善农民压力缓解的法律机制。最后创建专业合作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以农业经济服务行业和加工农产品为主加以进行,探索满足市场经济需求的诸多形式合作手段,做好合作组织培训示范工作,定期向上级汇报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确保农业市场经济的收入足够有效,促使农村经济社会化的服务机制扩展,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水平。

2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2.1经济管理认知不够全面

以往的经济管理机制对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人们给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入,也就是经济管理工作认知不够不全面,缺乏公开性的经济机制创新以及合理的土地承包机制等,影响加快农村经济的建设步伐。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经济管理的社会价值,在内心认为经济管理没有必要,所以总是出现经济管理工作的怠慢思想和态度。

2.2经济管理法律不够健全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任务繁多,且工作量大的问题,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重点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承包、经营和转让;农村现有土地的使用情况加以监督和农村财务整体审核情况等。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层面上缺少健全的法律规定,尤其是土地承包没有降低农民自身的压力,土地承包的转让也无法准时加入到财务单位的监理中,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2.3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

我国现有的农村土地经营缺少规模化的管理机制,所以土地综合效益的获取效率较低,特别是高原、丘陵以及盆地等区域,土地基本上是私自经营,大规模的土地收获效益比较少。此外,因为惠农补贴机制的执行,农民可以切身感受经济效益,大多数的农民总是倾向自己耕种土地,对外的承包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管理,以致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农村集体收入量减小。

2.4债务更加繁重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债务繁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为农村经济长久发展重担,投资农村经济工程,创设农村公益事业,非生产类型的支出超额成为农村经济债务出现的因素。但是债务繁重可以引出社会不稳定情况,农村现有的集体经济发展脚步十分缓慢,同时基层政权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建设,经济管理费用较为紧张,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积极性不强,以及公共建设无法落实等。

2.5记账相关问题

其一,记账工作出现偏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执行记账机制,目标是提高财务整体管理水平,确保农村集体财务足够安全,成为农村财务工作者工作的依据。然而因为农村中存在诸多工作者的思想较为滞后,记账工作没有被充分重视。体现在一些村级干部不了解记账机制,觉得城镇的办事处涉及的记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不能影响到村中资金的收入和支出。从某个角度上分析,记账机制可以确保财务工作足够透明,但是会影响到一些干部的自身利益,所以记账机制产生的实效性不强。其二,财务管理工作混乱。现阶段农村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尽管一些农村地区制定机制,也只是表面化形式,不能全方位的对财务账目进行处理,以致于村集体资产流失。此外财务支出账目缺少规范化,即使农村财务支出票据上有领导的签字,然而因为审批不够严格,总会影响到财务经济的处理效果。

3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弊端的解决策略

3.1全面认知经济管理工作

在培训班、座谈会多种活动举办下,树立农村干部经济管理的认知,促使其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价值,积极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知的普及,村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经济管理工作,充分的发挥自身工作职能,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2健全管理法制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应该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在现有经济运行情况的调研下,制定全面的农村经济管理法律和相关机制。同时法律规定上要补充农村承包管理等事项,强化农村土地使用的监督以及农村财务情况的审核,延伸法律规定条款,促使农村经济在实际发展进程中可以受到法律的保障,维护农民群众自身的利益。

3.3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

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积极增加农村经济集体收入,号召农民加工农产品,加快农村产业的建设步伐,发展农村旅游行业,将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巧妙运用,致力于农村服务行业的开发,促进物流行业和金融保险行业以及信息行业等诸多第三产业的发展,缓解农民就业问题,提供农民基础生活保障,大力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

3.4合理做好债务处理工作

政府积极参与,以多种手段合理的进行农村经济债务处理,包括降低债务产生的利息,针对高利息的贷款,可以适当减小利息,按照和银行同期贷款的债务标准进行承担。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要按照多种途径和方式,清理经济债务,涉及到村集体和群众两者之间的多项债务,要以抵顶的手段加以偿还,或者以出租或者拍卖的形式,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审批,减少非生产性的资金支出,合理的处理农村经济债务,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3.5建立记账管理方案

其一,强化农村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农村财务记账工作问题,政府等相关机构要全面的整理财务问题,建立财务经济管理机制,促使财务经济记账工作得到法律的支撑。除此之外,以最短的时间组建专业财务经济会计团队,保证财务经济记账工作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规范性,持续健全财务机制,保证财务记账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其二,公开进行财务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成为村民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新形势下政府管理者要公开进行财务经济工作,确保村民具备财务经济的监督权。与此同时,体现出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包括公开的时间和形式,并且关注村民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参与程度,提高村民自身的监督权力。

农村经济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

农经管理人才是指为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有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品与服务,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带头作用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村环境的人才。从其职业岗位来看,农经管理人才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经纪人、集体(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专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户等,这些经济管理类农村实用人才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要更多懂经营、善管理、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在农村经济各条战线上发挥积极作用。

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是农经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提高农经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各类农经管理实用人才,需要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发展

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影响

专业教学离不开对职业、技术和劳动组织的分析。职业的变化、技术的变迁和与职业岗位相关的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对农经管理职业教育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经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

对职业的研究是专业教学核心内容和教学法研究的起点。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应熟悉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相关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农经管理职业的工作内容与知识、技能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使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经管理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产业链延伸,分工进一步深化。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减少;另一方面,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型人才增加。如江苏、浙江等地水稻生产已出现提供统一供秧、统一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当前全国各地专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也呈快速发展态势。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7960个,从业人员26.8万人。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活跃着大批的农民经纪人、农产品储运商和农产品营销员。据

(一)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专业教学法是专业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传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可视为为实现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在农经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师生间的互动形式、教学内容的传递手段、引导学生学习的途径及教学方式的总和。新时期,农经管理的工作、技术和劳动组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业岗位进一步细分,新兴的农经管理岗位任务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二)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教学方法要为培养新时期农经管理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服务。与其他专业技能型职业人才不同,市场经济宏观背景下的农经管理类职业人才大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如农产品经纪人、农产品营销员、专业种养农户、专业服务公司或合作社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职业活动与市场交换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其职业生涯时刻充满选择或决策过程,如对生产技术的选择、生产产品的选择、销售对象的选择等。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其面对不同情境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也要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在农产品营销渠道选择的教学中,应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掌握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和须注意的关键事项,从案例中获得经验性、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只有符合职教农经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才是合适的专业教学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职业教育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因此,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应多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认识新的农经管理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在完成岗位任务过程中,获得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与传统的讲授、反复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的案例分析法、考察或调查法、引导文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一方面,农经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更多地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行动,主动获取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目前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较多采用的讲授、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改进,加入行动导向的元素,成为符合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如在传统的讨论教学中适当穿插卡片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以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要体现从职业真实环境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的特点。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方式、步骤、手段的技术,职业教育教学重视从真实环境的工作过程出发,通过分析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对学习情境进行整体设计,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农经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真实的职业环境出发,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活动进行优化设计。如结合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环境,以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岗位的任务为例开展模拟教学或角色教学等,提高教学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职业院校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选择的原则

应从职业、技术、劳动组织发展对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推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从学科知识体系导向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行动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转变。总体来看,在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符合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与职业或职业领域以及职业或职业领域里的行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经管理相关职业的工作过程决定了职教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应更多强调应用性,要求学生思维开阔,知识面广,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强。农经管理类的专业课程知识多偏向文科性质,与理科知识科学严密性、假设严谨性、结果唯一性、操作论证性等特点不同,多与实际联系紧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呈多元性等特点,答案是开放性的,不具有唯一性。因此,农经管理专业教学法设计和选择应以农经管理职业岗位知识、技能为核心,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法理论,构建有别于农经管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

(二)以促进农经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农经管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根据德国联邦职教所的定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的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这说明职业能力要求从业者不仅要具备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应具有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以农村会计岗位为例,过去的会计工作工具是纸质的账簿、人工记账、算盘计算,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会计制度改革,对会计岗位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农村会计人员随技术的发展更新技能和知识,同时各类不同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业务也有所区别,要求该岗位从业者还需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跨专业的能力。因此,对农村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一般会计原理知识,还可通过案例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使学生通过行动体会会计知识在不同岗位上的迁移,真正学会做好不同岗位上会计工作的要点,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重视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职业教育和教学方面有许多先进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思想,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在设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融合,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不仅要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对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和开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德国学者认为,能力产生于受理论引导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学方法不应被理解为是孤立的,针对简化、复制的模型作调整几乎不能给学生打开行动空间的授课技术,而应是以情境和范例的形式去做安排和设计。从事职教农经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也应重视设计导向思想在专业教学法中的应用。在农经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真实的职业环境与学习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对职业行动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吕忠宝.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j].科技信息,2007,(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