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围术期护理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老年肺癌;呼吸道管理;围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6(b)-155-02
肺癌是肺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年龄高峰在60~70岁[1]。手术是肺癌治疗的有效方法,但肺癌手术耗时长,创伤大,并且老年患者伴发疾病多,机体脏器功能低下,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常出现暂时性呼吸功能低下,加之切开疼痛,患者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和咳嗽,容易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2]。因此,做好肺癌患者围术期呼吸道管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科对40例老年肺癌手术患者加强围术期的呼吸道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5年4月~2010年4月手术治疗老年肺癌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0~81岁,平均72.7岁,行肺叶切除术30例,支气管隆突成形术6例,全肺切除4例,病程6~14个月。其中有吸烟史26例,有慢性气管炎8例,合并肺结核6例。
1.2 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体质差,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多,因此患者往往情绪低沉、紧张、焦虑,相关研究指出,负性情绪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3]。因此,术前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护理十分必要。护士要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目的、必要性及预后情况,列举成功的患者鼓励患者,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忧虑心理,帮其树立信心,使患者以充分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
1.2.1.2术前呼吸功能训练老年患者肺顺应性降低,加上手术创伤及疼痛等因素,易产生呼吸功能不全及低氧血症,是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因此加强患者术前及术后呼吸功能的训练是避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2周绝对戒烟,吸烟可使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妨碍纤毛的清洁功能,影响痰液咳出,因此必须要求患者戒烟。②指导患者每日进行肺功能锻炼。据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进行不同练习:a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口唇收拢,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2或1∶3。b膈肌呼吸锻炼,患者取仰卧位,两膝轻轻弯曲,一手放在胸骨柄部,一手放在脐部。深吸气后屏气2 s,然后缩唇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③深呼吸。④憋气等。⑤用呼吸功能锻炼器来锻炼呼吸肌。
1.2.1.3有效咳嗽训练患者术后因伤口疼痛而不愿咳嗽或咳嗽排痰无效,故术前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训练。患者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上身微向前倾,嘱患者深吸气屏住,膈肌抬高以增加胸内压,然后用力咳嗽,咳嗽的声音以胸部震动而发出,3次/d,每次约20次,直至掌握。
1.2.2术后护理
1.2.2.1止痛术后由于疼痛,患者不敢深呼吸自主咳嗽,导致了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不易咳出,所以有效止痛很重要[5]。常规应用静脉止痛泵镇痛,效果较好,同时患者采取半卧位,保持姿势舒适,使呼吸保持适当的频率和幅度都有助于减轻疼痛。
1.2.2.2协助患者咳嗽咳痰术后3~5 d,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排痰。目的是深化呼吸道,以利于呼吸,减少并发症。主要手段有:①鼓励患者有意识地咳嗽、咳痰,使肺及支气管内积存的分泌物流人大气管而排出;②协助拍背咳嗽,拍背促使气管振动,可以有效地使分泌物向大气管移动,同时可改善纤毛运动,有利排痰。具体方法为操作者站床边,手掌呈杯状,单手轻扣患者背部,咳嗽时双手加压,以保护伤口;③手震动胸壁法:在患者缓慢呼气时,用手震动患者的胸壁每分钟4~6次,主要目的是使震动区域的呼吸道分泌物松动;④雾化吸入:术后第2天常规做超声雾化吸入以化痰、抗菌。常用雾化液为庆大霉素80 000 U、糜蛋白酶4 000 U、氟美松5 mg,0.9%NaCl溶液20 ml雾化吸入,每日4~6次,每次15~20 min,持续3~5 d,避免雾量过大;⑤老年患者体弱,容易咳嗽无力或不会咳嗽,可用吸痰管吸痰或刺激气管排痰,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2.2.3 呼吸指导术后第2天进行呼吸指导:将面罩吸氧流量调至8 L/min,嘱其随口令进行深吸气呼气,患者深呼吸2次,第3次吸入后屏气2~3 s,然后深咳嗽3次。每组锻炼后休息30 min,再反复进行,结合有效排痰,直到48~72 h胸腔引流管拔除为止。
1.2.2.4 早期活动老年患者肺弹性差,术后早期离床活动可促进患者自主排痰、肺膨胀[6]。患者术后麻醉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应进行早期床上活动,活动四肢,以利于促进肺扩张,预防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拔除引流管后2 h离床活动,先室内后室外,并开始呼吸功能锻炼器的使用,逐渐增加运动量。从每日1次逐渐恢复到术前锻炼的次数及时间。
2 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需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2例发生不张,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
3 体会
老年肺癌患者各脏器功能都发生退行性改变,应激能力差,对手术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围术期的风险高,而术后咳嗽、排痰无力,可导致余肺复张不全,易发生呼吸衰竭,这些都对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吸系统的变化在术后恢复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术前和术后指导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是减少围术期呼吸道并发症的关键。作为护理人员,首先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手术;做好呼吸道准备工作,严重吸烟患者,患者术前戒烟2周,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教会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预防和减少了肺功能损害和肺部并发症。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开胸手术创伤大,患者通常难以耐受,应用镇痛泵镇痛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协助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与排痰,如通过鼓励患者有意识地咳嗽、协助拍背咳嗽、手震动胸壁法、超声雾化吸入、吸痰管等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净化呼吸道。通过以上各项措施,充分做好呼吸道的管理,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雅静,刘玉萍.老年人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的呼吸道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36.
[2]王建荣,张黎明,韩忠福.不同雾化吸入方案对肺切除病人术后痰液黏弹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00.
[3]Koizumi K,Haraguchi S,Hirata T,et a1.Video-assisted lobectomy in eldrly lung cancer patients[J].Jpn J Thorac Cardiovase surg,2002,50(1):15-22.
[4]邵剑,张馨,黄璜,等.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心外科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01-402.
[5]宗继勇,兰美娟,曾妃,等.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J].中国护理杂志,2004,39(2):100-101.
【关键词】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近年来逐步开展的新术式, 具有简便、安全、快捷、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可在床边操作等优点, 在危重症患者中广泛应用。江苏省沭阳县中心医院自2011年1月~2013年4月共有25例患者行床边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 均获成功, 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5例, 女5例, 男20例, 年龄23~80岁, 重型颅脑损伤16例, 脑出血3例, 脑梗死2例, 肺部感染3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 气管切开前患者均行气管插管。
1. 2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垫高肩部使颈部过伸;取第2与第3气管软骨环节间作为穿刺点, 做1.5~2. 5 cm水平横切口;用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从中线插入穿刺部位, 进针直到有气泡抽出, 拔出针筒, 留套管于原位;用导丝推送器将导丝送人套管内, 导丝进入10cm左右, 撤出套管, 留导丝于原位;沿导丝送入皮肤扩张器, 扩张皮下组织和气管前壁, 撤出扩张器, 留导丝于原位;合拢气切钳, 沿导丝滑入, 当钳尖端接触气管前壁时, 撑开气切钳, 扩张皮下组织后, 以打开的状态取出气切钳;第二次合拢气切钳, 沿导丝滑入气管内, 撑开气切钳, 扩张气管前壁, 以打开的状态取出;沿导丝导入气切套管, 拔出导丝, 留气切套管于原位, 气囊充气并固定。
1. 3 结果 25例患者均置管成功, 时间为10~15min, 出血量10ml左右, 其中切口渗血2例, 皮下气肿2例, 其余患者均置管成功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2 护理
2. 1 术前护理
2. 1. 1 心理护理 因病情危重, 患者及家属均存在焦虑、恐惧心理, 作为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 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告知手术的必要性及术后的有利因素, 增加患者的自信心, 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早期愈合。气管切开后, 患者无法正常讲话, 术前应做好告知, 准备术后与病人的沟通方式。
2. 1. 2 用物准备 英国portex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气管切开包, 吸痰、吸氧装置及必要的急救器材, 急救药品、局麻药物、生理盐水、无菌手套等。
2. 1. 3 护士准备 配合的护士要熟练掌握抢救器材的用法及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步骤及可能出现的情况, 以便更好的配合术者尽快完成手术。
2. 1. 4 患者准备 对烦躁、咳嗽反应强烈的患者, 遵医嘱予以丙泊酚镇静, 并根据患者情况予以心电监测、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 予以高流量吸氧10 min, 建立静脉通道, 并吸净患者口鼻腔及呼吸道的痰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2. 2 术中护理
2. 2. 1 协助医生予患者取合适, 垫高肩部, 使头后仰, 使气管位于正中并充分暴露颈部。
2. 2. 2 术中配合 配合的护士站立于床头, 掌握并控制好气管插管的深度, 气囊放气, 一般拔出到18cm, 及时吸除患者口腔及气道内分泌物, 气管套管置入后, 妥善固定, 并退出气管插管。在置管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SPO2, 如有特殊变化, 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2. 3 术后护理
2. 3. 1 病室环境 气管切开后, 患者尽量住单间, 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 定时通风, 温度20~22℃, 湿度50%~60%物品皆用消毒液擦拭, 并限制探视人员。
2. 3. 2 术后当日取平卧位, 头颈及上身尽量保持同一直线, 不可多变换, 24 h后抬高床头15~30℃, 翻身时避免颈部扭曲致套管刺激或套管脱出。
2. 3. 3 套管护理 床边备吸引器、氧气、气管切开护理盘。因一次性气管套管较金属套管短, 对患者刺激性小, 患者带上相对较舒服, 所以严格的套管护理及预防套管脱出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套管固定带要打死结、系牢, 松紧度以容纳两指为宜, 以防止过紧影响静脉回流, 过松导致套管脱落[1]。气管套管气囊压维持在25~30 cmH2O, 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气囊对气道黏膜的损伤[2]。临床上使用的气囊导管多为高容量低压气囊, 不需要定期放气, 但非常规性地放气或调整仍然是必要的[3]。本科常规每8h监测一次, 记录于护理单上, 并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 压力为100~150 mmHg, 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4] 。
2. 3. 4 呼吸道管理 ①加强气道湿化, 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的粘稠度, 减少痰痂的形成[5]。传统的气道湿化是间断或定时气道湿化、超声雾化等,武淑萍等[6]报道, 0.45%盐水湿化液用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 湿化过程对气道无刺激, 可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 减少吸痰次数、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临床可广泛使用。0.45%的盐水湿化液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因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机体细胞相同, 但在气管内蒸发后可变为高渗性而刺激支气管。而0.45%盐水吸入后在气道内浓缩接近生理盐水, 对支气管无刺激作用。 ② 掌握吸痰指针, 按需吸痰。根据患者咳嗽有痰、听诊有湿啰音、氧分压低或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机压力升高等时进行吸痰[7]。吸痰管应选择软, 直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1/2的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手卫生, 每次吸痰不超过8~15s, 吸痰前后要加大氧流量。对于痰液粘稠而无力咳痰者, 可结合翻身拍背、雾化吸入等措施, 在吸痰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氧饱和度、并观察痰液的色、质、量, 定期监测血气分析, 痰细菌培养, 以指导治疗。
2. 3. 5 切口护理 气管切开后, 切口要保持清洁干燥, 随时更换被血液或者痰液污染的切口敷料。密切观察切口情况, 有无渗血、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 本组2例术后套管周围渗血, 经凡士林纱布压迫等处理后停止, 2例皮下气肿, 未做特殊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快速、安全解除呼吸道梗阻、建立人工气道的有效方法, 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迅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伤口愈合快、感染少便于护理等优点在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护理工作在整个围手术期均有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该熟悉手术步骤, 协助医生完善术前准备, 术中密切配合手术医生, 为手术的安全、顺利进行做好保障工作, 保证置管成功率。术后还应加强护理观察,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医护默契配合、认真严谨的护理态度对逆转危重症患者的病情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玉荣.ICU护士在经皮穿刺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配合及护理.家庭护士, 2008,6(2):404-405.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00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7, 19(2):65.
[3]元华云, 陈丽嫦, 祝妍华, 等.纤维支气管镜辅助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护理.实用临床医学, 2008,9(5):109-110.
[4]贾灵芝.实用ICU护理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5):755 -758.
[5]程红缨.气管内吸引合并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7):536-538.
[关键词] 气管异物 护理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居多。误吸异物后,自行排出的机会极少,而目前早期手术取出气管异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术后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气管异物患儿88例,针对患儿病情,进行预见性、个体化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龄最小10个月,最大7岁,其中3岁以下78例,3-5岁6例,5岁以上4例。异物种类及例数:花生仁58例;各种瓜子20例;玉米/玉米棒3例;塑料笔套、玩具2例;鱼骨头3例;硬币2例。异物存留时间最短3小时,最长60天。88例患儿中,合并肺部感染者25例,阻塞性肺气肿11例,纵隔气肿1例,喉头水肿15例,肺不张5例,均在全麻下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其中5例在术中行气管切开术,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平均住院时间6天,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及护理 ①保持病室及患儿安静,避免哭闹,防止加重心肺负担,导致缺氧和心衰,尽量使患儿保持立位或半卧位,不宜平放,以免因异物活动卡在声门导致突然窒息。②床边备气管切开包、站灯、氧气、中心吸引装置、心电监护仪等常规抢救物品。③进行常规的术前准备,询问最后一次进食、饮水时间,一般情况下术前必须禁食水6h。遵医嘱肌肉注射阿托品、鲁米那钠,以减少腺体分泌,防止术中出现反射性呕吐及窒息。④对有呼吸困难、缺氧,或有合并肺部感染的患儿,除常规术前准备外,予以吸氧和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2.1.2 评估、建立护理档案 询问病史,如异物吸入的时间、种类、大小、形状,有无呛咳及呼吸困难发作史,院外处理情况;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入院评估、护理记录。
2.1.3心理护理 对于突如其来的意外,加之患儿惊恐、哭闹、烦躁的情绪,阵发性呛咳、吸气性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等表现,家属往往心急如焚、自责、不知所措,担心危及患儿生命,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向家属说明病情,同时告知:家属的不良情绪会对患儿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安慰和稳定其情绪,主动沟通,及时解答疑问,告知治疗方案,说明手术的风险,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取得充分的理解与配合。主动、热情、耐心的安抚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采用各种方式与患儿沟通,使其消除陌生感及恐惧心理,增强安全感与信任感。
2.2术后护理
2.2.1了解手术经过 如取出异物是否完整,异物的性质、形状、数量,术中病情变化等。
2.2.2 麻醉未清醒者取去枕平卧,头侧一边,防止误吸;清醒后可取半坡卧位,若哭吵不安,可让家属怀抱患儿呈半坡位,轻拍背部使其安静,减少耗氧;气管切开者,平卧位时应以头抬高10-150为宜,侧卧位或翻身时应使头、颈、躯干处于同一直线[1]。
2.2.3 病情观察 监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监测体温,观察有无发热、咳嗽、咳痰、气促等肺部感染症状;观察有无声音嘶哑、烦躁不安、吸气性三凹征等喉头水肿症状;严密观察呼吸节律,有无口唇发绀、鼻翼扇动、缺氧或呼吸困难体征,有无烦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急促、出冷汗、三凹征等纵膈气肿、气胸症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同时遵医嘱处理;观察气管切开术后的并发症:出血、皮下气肿、气管套管脱落等。
2.2.4 呼吸道管理 ①雾化吸入:本组患儿术后均予雾化吸入2-5天,每天2次。常用生理盐水2ml+糜蛋白酶4000IU+地塞米松0.1mg-0.2mg/kg;或生理盐水2 ml +普米克令舒1ml-2ml。②拍背:雾化后辅以拍背,可以使稀释的痰液借助外力作用从粘附气管、支气管壁上脱落,从而排出体外,并能使残留的异物碎屑随痰液排出。具体方法:患儿取坐位或竖直抱于胸前,操作者面对患儿,手掌呈半握空杯状,利用腕部力量,按自下而上、由外向内,有节律地叩击患儿背部,每次1-3分钟,同时观察患儿面色、呼吸情况。 ③气管切开患儿应保持套管通畅,按需吸痰,吸痰管应柔软,大小合适,本组5例,均选用5#、6#有刻度的抽痰管,每套吸痰用具一次一更换,动作应轻柔,在患儿吸气时插入,提出时左右旋转,慢慢退出,禁忌上下提插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内管应每4~6小时清洗、煮沸消毒1次。本组5例气切患儿,均于术后3-5天顺利拔管。
2.2.5 饮食护理 患儿因剧咳、气促、发热等消耗大量体能,应及时给予营养补充。麻醉完全清醒后4-6小时,可进流质饮食,进食速度宜缓慢,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普食;同时加强口腔护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
3 讨论
小儿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多发于五岁以下儿童,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居多。避免小儿气管异物,重在预防,护士应向家长宣传防范知识及急救小常识。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及时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小儿气管异物,病情可随时发生变化,常可危及患儿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对患儿及家属做好心理护理,让家属了解病情与治疗方案,取得充分理解与配合。护士迅速备好急救物品,做好术前准备;详细了解病史、加强围手术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重视基础护理,预防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对小儿气管异物病例应采取一对一与工休座谈会的方式,向患儿、家属及病区其他患者、陪护人员讲解防止气管异物发生的保健知识,小儿磨牙尚未萌出、咀嚼功能不完善,不要吃花生、瓜子、豆类等带硬壳食物;进食时保持安静,避免逗笑、奔跑、打骂、哭闹;不给小儿玩弄细小玩具;纠正小儿口中含物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绝不可强行抠取,应耐心诱其自动吐出;说明气管异物的危害性,降低发生率;教会家长掌握急救小常识,一旦发生,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迅速送往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抢救。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疾患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能消除或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纠正下肢不等长、增加关节的稳定性,纠正髋关节的畸形。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且患者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其心理压力大、身体抵抗力差、伤口愈合慢、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手术的顺利完成依赖于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护士的精心配合[1]。针对老年人的这一特点,我科为50例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制定了一套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62~75岁,平均67岁。其中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3例,股骨颈骨折22例,骨关节炎5例。合并冠心病12例,高血压11例,糖尿病8例。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准备 术前访视患者,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能够积极的与医护人员合作;详细了解病史,掌握患者重要脏器功能情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确定病变关节及手术部位局部有无感染;参加术前讨论会,与术者共同商讨手术方案及手术的配合要点,准备完善手术所需器械物品及用物,最大限度的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避免因准备不充分而延误手术;并根据病情准备好抢救设施及药品:氧气、吸引装置、足够的抢救药品以及功能完善的麻醉机、监护仪、除颤器等。
2.2 术中护理
2.2.1 摆放 头、颈、胸下放置整体侧卧位垫支持,防止耳廓、臂丛神经及腋窝血管受压。并使头与身体保持水平,勿扭转、前屈或后伸;双上肢置于垫有软垫的可调节托手架上,外展≤90°。下位上肢远端关节高于近端关节,上位上肢稍抬高,使肘关节稍高于肩关节,双手臂似抱球状,有利于上肢及肩背部肌肉的放松和功能的维持;骨盆处用前后挡板固定,挡板分别置于耻骨联合和骶尾部,不宜过紧,以免引起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血容量减少,引起生命体征改变。避免压迫股静脉,诱发静脉血栓形成[2]。男性应避免压迫外生殖器;双下肢屈髋屈膝70°,似跑步状,两腿之间垫一软垫。
2.2.2 皮肤护理 由于老年人皮肤缺乏弹性,周围循环较差,长时间受压,容易发生褥疮。因此,我们铺床用的单子,应选透气性较好又柔软的棉布单子,并保证手术床平整干燥、无碎屑。挡板与患者之间用方垫隔开,以缓冲对患者的压力。
2.2.3 术中监测 术中应配合麻醉医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血量及尿量变化。根据病情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了解患者内环境的稳定情况。对于实施硬膜外麻醉的清醒患者,术中可与其交谈并询问有无不适。通过与患者交谈,一方面可以舒缓患者紧张的情绪,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人员对病情的观察,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而在第一时间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当术中使用骨髓泥时,应提醒麻醉医生注意血压变化,做好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准备,适当的加快输液或输血速度,若患者血压下降,在麻醉医生指导下及时、准确的补液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骨髓泥反应综合征[3]。术中密切注意手术进展,有预见性的准备好术中所需用物,如出血多的患者,可以提前与血库联系好,拿回手术间备用。
2.2.4 手术间的管理 术中的任何一项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巡回护士应监督好参加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及控制流动人员,维持良好的手术间内环境。
2.3 术毕护理 手术结束后应注意患者的保暖,维持室温在22~25℃。协助手术医生固定好切口敷料。撤去用物,让患者恢复平卧位。注意检查受压部位皮肤有无压伤。待患者清醒后,与麻醉医生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
3 体 会
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是等髋关节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手术技术和手术配合要求高,要达到理想的手术效果,离不开术者的精湛技术和手术护士的精心配合。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且伴发病多,使手术风险和难度明显增大,术中护士的密切观察和配合尤为重要[4-6]。而良好的手术可以充分的暴露手术野,便于术者操作。因此的护理又是重中之重。首先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法,尽量让患者感到舒适。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1)手术床应保持清洁、干燥无碎屑,所有的用物均不应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应该用柔软的棉布单子隔开。挡板与患者之间用方垫隔开,以缓冲对患者的压力。(2)各个挡板应固定牢靠,固定髋部时要避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男性患者避免压迫外生殖器。(3)摆放时,医护人员动作要协调、轻柔,避免推、拉、托等动作。
参考文献
[1] 杨明玉,郑小缺,杨 珊,等.90岁以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6,12(11):1022-1024.
[2] 郭祖燕,朱晓燕,宁 芳.骨科手术损伤的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2000,10(9):35.
[3] 刘尚礼,陈燕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严重骨髓泥反应综合征[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7):1-3.
[4] 王卫东,王超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规范化配合[J].吉林医学,2006,27(8):929-930.
关键词:神经科;危重患者;气管切开围手术期;护理
神经科的患者往往起病突然,病情危重,气管切开术是神经科急救和治疗采用的重要措施。①气管切开后易导致患者上呼吸道功能部分丧失,如:气体的加温、加湿作用,对病源菌入侵的抵抗作用[1];②患者由于疾病因素,如意识丧失、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发生误吸甚至窒息、肺部感染等[2]。同时,患者还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导致无法自主咳嗽、排痰,致使分泌物无法排除体外而阻塞支气管,不利于气体交换以及排除气管内分泌物,引发肺部感染。术前做好准备、术中做好配合及观察、术后科学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本组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63例气管切开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实施气管切开术患者63例,其中外院转入2例,男39例,女24例,年龄19~83岁。
2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气管切开是一种有创手术 ,存在手术风险,患者家属会对手术有顾虑。因此,术前护士应该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讲解气管切开的相关知识;术前及术后护理的重要性,预防并发症发生[3]。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2.2一般护理 评估患者,观察病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以及SPO2的变化,给氧气吸入、心电监护,做好术前准备,备齐手术所需物品及抢救药物,准备好中心吸痰装置及吸痰所需用物,选择型号适宜的一次性气管套管(根据年龄)及吸痰管(12-14号),吸痰管外径应≤气管套管内径的1/2。将患者安置在安静、清洁的环境中,劝患者家属及同病房家属离开病房,减少房间内人员流动,用帘子遮挡患者,并注意给患者保暖。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SPO2的变化。手术早期注意观察切开敷料渗血情况;气管套管内有无出血以及切口周围组织有无皮下气肿,防止大出血及皮下气肿发生。切口敷料渗血多时,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并更换敷料;气管内如果少量出血,应将其吸出;出血量多时,应向医生报告,并采取果断处理措施处理[4],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少量皮下气肿可自行吸收,皮下气肿多时应通知医生处理。气管外套管的气囊充气适当(5 mL)放气1次/4 h,一般充气、放气持续24~48 h,视切口渗血情况可适当延长或缩短时间;使用机械通气时,气管外套管之气囊充气适当(5 mL),放气1次/3~4 h,以防止气管黏膜受压、水肿、坏死。放气前先吸尽呼吸道痰液,以防痰液进入呼吸道深部造成呼吸道梗阻或窒息。病室保持清洁,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患者手术后应给予去枕平卧休息,术后第2 d抬高床头15°~30°,以防胃里食物返流而引起吸入性肺炎[5]。做好口腔、皮肤护理,2次/d,定时翻身,1次/2 h,预防褥疮的发生。
3.2切口护理 为避免术后切口感染,注意观察切口周围组织有无红肿。换药1次/d(换药前应吸尽痰液),注意无菌技术操作,用75%酒精棉球围绕气管切口依次上下环形消毒周围皮肤和两侧系带,1次1个棉球,擦洗直经>8 cm,换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托盘内部皮肤及托盘外部,依次上下环形擦拭,1次1个棉球,不得反复来回使用。无菌纱布(4层),用无菌剪刀剪开至2/3处,垫于套管托盘下,放置纱布时,动作应轻柔,避免过渡牵拉托盘及系带造成患者不适、咳嗽以及套管脱出。分泌物多,切口敷料污染时应该及时更换,预防切口感染。
3.3吸痰护理 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护理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必要措施[6]。有效的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保证,吸痰前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1~2 min/次,调节好负压,成人40~53.3 Kpa。吸痰时一手返折吸痰管导管末端,另一手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插入适宜深度,然后放松导管末端,边旋转边向上提拉,动作应轻揉、准确、迅速,吸痰不超过15 s/次,注意无菌技术操作,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如痰多需要再次吸时,应让患者休息3~5 min待SPO2上升95%以上再吸。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生命体征及SPO2的变化,患者发生缺氧症状。
3.4气道湿化护理 气管切开气道湿化非常重要。较好的气道湿化能降低患者痰液粘稠度,对呼吸道梗阻、肺部感染有较好的治疗作用[6]。
3.4.1雾化湿化 ①生理盐水10ml+糜蛋白酶4000u;②生理盐水10ml+糜蛋白酶4000 u+地塞米松5 mg;③生理盐水10 mL+氨溴索30 mg;④生理盐水10 mL+喘可治0.25 g;⑤生理盐水10ml+布地奈德(1~2)mL。⑥生理盐水10 mL+沙丁胺醇1 mL(5 mg), 雾化吸入,15~20 min/次,2~4次/d。
3.4.2微量泵持续恒量湿化法 用50 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50ml,连接好延长管并排好气,将延长管前端插入套管内4~5 cm,用胶布固定于外套管外周,再将注射器固定于微量泵上。根据患者的痰液粘稠度调节好速度,一般为1~5 mL/h;有干痰时可调至5~7 mL/h。注射器及生理盐水24 h更换。
3.5套管护理 保持套管通畅,加强病房巡视,患者有痰鸣音时应及时吸出。以往临床上使用一次性套管时,内套管消毒我科采用每天清洗后用2%戊二醛浸泡一次,根据控感要求,我科改用内套管更换1次/w,有干痂或内套管堵塞时及时更换。
3.6拔管护理 评估患者,患者呼吸平稳,体温正常,痰液减少,意识好转并能自行咳出,可先试堵管24~48 h,若患者无缺氧征及异常时可拔管,同时准备好气管套管、气管切开包以及急救物品和药品,以备之需。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SPO2的变化,创面不缝合,用蝶形胶布牵拉固定无菌纱布包扎,换药1次/d,直至切口愈合,注意观察创面情况。
5讨论
气管切开术是神经科急救和治疗采取的重要措施。在63例气管切开围术期的护理过程中,只有一例拔管时有少量出血,经五官科医生处理后顺利拔管,其他患者均无大出血、切口皮肤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发生。以往临床上一次性套管内套管消毒我科采用清洗后用2%戊二醛浸泡1次/d;套管口用湿纱布遮盖 。我科改用内套管更换1次/w,有干痂或内套管堵塞时及时更换;套管口改用专用气管切开给氧面罩;既避免了切口敷料潮湿,降低了切口感染的机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又避免了其他物品落入气管内,在一定程度上还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气管切开围术期科学精心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口腔、切口、吸痰、气道湿化、拔管及拔管后等的护理,预防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可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
参考文献:
[1]毛彦丽.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5(20).
[2]姚艳平,钟桂英,骆兰花,等.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4(9):20-21.
[3]李兵.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管理[J].中国保健营养,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04).
[4]潘成荣.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