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庐山瀑布的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诗作,诗中夸张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诗歌意象,充满魅力的想象力,向世人展示了一幅绝美的瀑布图。让学生发挥想象,报文入情,与文中的景物同呼吸,达到心中见景,景中有情的境界,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为此,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探究,深入诗歌之中,突破难点,达到情境共生的境界。
环节一:读诗文,想象瀑布之美
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究其实质,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文本的情境有机勾连,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庐山瀑布》中有对瀑布的细致描摹,有声音,也有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古诗中体会到瀑布的美,我从想象入手,创设情境。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这一句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太阳照着香炉峰,香炉峰上金光闪烁,就好像升起了袅袅的紫烟。
生2:一道瀑布就挂在香炉峰的峰顶。
生3:我看到了阳光下的香炉峰,有紫色的云烟,还有一道瀑布从峰顶垂下来。
师:那道瀑布从香炉峰顶垂挂下来,是什么样的?
我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在缥缈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读诗文,感受那升腾的紫色云烟,感受一道“瀑布挂前川”的景象,想象瀑布磅礴的气势。
学生通过想象,抓住了诗句中的“日照”、“紫烟”、“挂前川”的特点,感受到了瀑布的动态美,仿佛看到李白就站在瀑布下,静静地感受瀑布带给自己的内心冲击。在想象中,学生离古诗越来越近,领悟到了古诗的意境。此刻,学生只有一个词语来概括这首诗:人间仙境。
环节二:听声响,感受瀑布之韵
在《望庐山瀑布》的课文插图中,李白静静地伫立在庐山脚下,凝视着面前那一道飞流而下的瀑布。我让学生根据插图,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那一道飞流的声响。
师:(播放瀑布的音频课件)仔细听,瀑布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生1: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咆哮。
生2:声音震耳欲聋。
生3:到处都是轰隆隆的声音。
学生静听我播放的瀑布的声音,再结合课文插图,根据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脑海中会有瀑布雄壮的姿态。“飞流”,仿佛是从天而降,飞泻而下,气势非常大。“三千尺”呢?是真的有三千尺吗?并非如此,在古诗里,这只是一个虚指,代表瀑布的落差大,由此可知声响有多大。如果说在第一个环节里,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到了瀑布仙境一般的美,那么在第二个环节里,学生则听到了瀑布天籁一般的声响,感受到了瀑布飞流而下的声韵。那种磅礴的气势不但美,而且有声,透过古诗的文字,学生充分领会到了瀑布的美与韵。
环节三:嚼文字,触摸瀑布之形
李白的诗作夸张浪漫,融情于景,诗意盎然。如何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我并没有刻意引导,而是抓住诗作中李白对瀑布特征的描述来感受。
师:李白就站在庐山脚下,感受这一道瀑布,我们静静地读读古诗,看看瀑布有什么特点?
生:我感觉到瀑布流得很急。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飞流直下”,说明山势很陡,瀑布流下来的速度很快。
学生抓住“飞流”、“直下”两个词,感受瀑布的流量之大、流水之急,仿佛是银河从三千尺的高空落了下来。古诗写作往往会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渲染和表现瀑布飞流的迅速和急迫,表现那种雄壮的气势和巨大的声响。在李白看来,那种气势就好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学生透过诗文的关键字眼,感受到瀑布的形,由此有了对瀑布可感的直观印象。我再次让学生通过朗诵,读出瀑布的气势来。
环节四:赏画作,品鉴瀑布之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插图以及收集到的庐山的瀑布的画作,进行品鉴。
师:看了这些插图,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插图仿佛仙境,我真想进入仙境,看看那天堂一般的美景。
生2:这瀑布多么雄壮美丽!我多么渴望看到它啊!
师:既然大家如此欣赏这瀑布的美景,那么就借李白的诗句来赞颂它的美吧!
学生用充满憧憬和赞美的感情朗诵《望庐山瀑布》。
【关键词】多媒体 古诗教学 兴趣 想象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语言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感到疏远,古诗教学成了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却兴趣不浓。因而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借助电教媒体,通过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来唤起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古诗教学的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出“庐山风景图”,让向学生欣赏,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生动活泼的特点,放飞学生的想象,训练表达美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没有想象,就像鸟儿没了翅膀。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的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想象表达美。
在学《游子吟》一诗时,学生观看配乐播放的图片,引导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想一想,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会怎样为儿子准备行装呢?学生仔细观察课件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有了以下一番所得。生:我仿佛看见在微弱的灯光下,孟郊的母亲一针一线地缝着,不时地用手理了理额前的白发。她想:这次郊儿出远门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生2:在微弱的烛光下,母亲密密地缝着,也许她缝了很久。生3:她边缝边对身旁读书的孟郊说:“郊儿呀!出门在外,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需要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这样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学生的 “情”与“诗”就接触了,就对话了。
三、运用多媒体生动并存的特点,解决教学重难点,突显学生思维过程
面对抽象的文字,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进入“死角”,而面对具体的事物、鲜活的形象、真实的情景,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活泼、敏锐,呈现兴奋状态。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古诗意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引导学生独到、深刻、灵活的思考。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刚进入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较少,加上对瀑布接触不多,因此对诗中的抽象词句难以理解,如果教师空洞说教,学生在阅读时没有理解课文内容就进入不了诗文的意境,就不可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难以形成意象。《望庐山瀑布》这个CAI课件,创设了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庐峰在阳光照耀下,紫色的云雾缭绕,气势磅礴的瀑布,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 通过荧屏上画面的展现和变换,使他们的感知处在兴奋的状态,开拓了思维的闸门,抓住线索,欣赏画面,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把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落”这些精炼的语言、深奥的含意具体化,形象化了,学生就易于理解了。有学生在口述诗意时这样说:“太阳照在香炉峰上,紫色的云雾弥漫峰间。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道银帘,瀑布直冲下来,足足有三千尺长啊!景象壮观。诗人想,可能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在这里,CAI课件就充当了形成感知,激活思维的桥梁。
四、运用多媒体,体悟意境,培养学生个性化朗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意境;联想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无论是语言及内容的表现形式都与现代的白话文有很大区别。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有一定难度,有许多学生都是以死记硬背古诗及诗意来学习古诗,根本就没有去深刻体会诗中的意境,而学习古诗恰恰是让学生欣赏到诗的意境,才算是得到了诗的精华。根据古诗教学内容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特征,在教学古诗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为手段,变抽象难理解的诗意,为具体形象的事物及图画,让学生在联想中边想边记,边记边背这不仅背下了古诗理解了诗意,还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渲染了气氛,增强了学生自己厚重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抓诗眼,想意境
诗眼是理解一句诗的关键。教学中,我注意把握诗中有感彩、形象鲜明的、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感情,想象诗的意境。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我抓住诗中的“孤”“碧”“远”“尽”“唯”几个字的意思理解。孤:孤单单;碧:青绿色;尽,远:越去越远,消失,没有了;唯:只有。通过对这几个词的重点理解,让学生联想当时情景,在脑中勾勒出诗的图画,想象诗的意境:一只孤单单的小船就要消失在青绿色的天空里,老朋友已经里我远去,只有长江水依旧流着。其中“碧”“孤”衬托出当时凄凉的自然景色。“唯”“远”“尽”沉重的突出了老朋友已经消失在尽头了,只剩下自己一人站在岸边,看着友人的船渐渐消失,心里一种说不出的空旷,从而产生出悲凉的感情。这样学生就在几个关键字理解的基础上欣赏了意境。
二、配诗图,想意境
把古诗配出了诗图,对于学生来说更形象,更容易联想诗的意境。如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把诗人李白站在山下,仰望庐山,而这是的庐山正是云雾弥漫,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变幻成蒸腾着的紫色烟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奔泻下来,倾注山间的图画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不仅有语言文字上的感知,还有直观形象上的认识。这是学生深深进入到诗的情景中,联想庐山这一名山的巍峨,清晨景色的迷离,瀑布的壮观。从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我还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加强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展开联想。
三、配诗乐,想意境
通过听觉上的刺激作用在学生的想象中,学生在优美流畅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走入到诗的画面中,诗的意境中。
四、知背景,想意境
许多古诗都在特定的背景及特定的环境中写出来的。在让学生明确诗人写诗的背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联想诗的意境。给学生的联想以特定的环境和范围。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了更深刻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我向学生交代当时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时,杜甫颠沛流离,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所以对故乡十分的怀念。在让学生知道背景的情况下,再去体会“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两句的意境就不难了。
五、再读诗,想意境
学习完古诗,再一次让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古诗,边读边想,再一次感受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的美。
一、思维体操——全盘解读诗意
要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就必须让他们先过语言关,读懂诗句,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本位。具体来说,教师应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读诗中的生字词,然后让学生尝试着准确流利地朗读全诗。在学生通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字义、句意、诗意,总体上可结合诗的内容采用“连词成句,串句成诗”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把单音词读准确后翻译成双音词。如: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生—产生……这样就能使学生明白了诗的基本义。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并推敲诗的文学意义。《望庐山瀑布》这首诗难懂的字词并不多,解字词比较容易,但作为学习的基础,都应重视。有些语序是难点,如“落九天”。在学习时,我对此进行了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的呢?”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落九天”的结构,从而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诗意。对于学生错误的观点,教师也不能批评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最终使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二、披文入情——深入体会意境
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读悟的基本思路是:语感—文感—情感—美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从而领会作者深邃的思想,感受作品的意境。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具体描述诗中之“有”,大胆想象诗中之“无”,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丰富诗的意象画面,让古诗在脑海中丰满和“立体”起来。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的画面能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美;通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可以明白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船行速度之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可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并配上轻松明快的古筝曲,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不知不觉中对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所以,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这样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真“意”,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
三、余音袅袅——汲取情感营养
叶圣陶曾说过:“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同时,还要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诗人在古诗中或直抒胸臆,或寄情于景,或壮怀激烈,或喜景怜物,或宁静悠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做技巧上的点拨和示范,适时播放古典名曲,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和诗人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诗情流淌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例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时,我先引导学生体会上句中“孤”字。这个“孤”字既是作者实写在茫茫长江之上,一只船显得孤单寂寞,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各自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然后,我引导学生在下句中着重体会“唯”字。这个“唯”字既是实写滚滚长江水不住东流,也表达了作者与友人虽身处异地,但互相之间的友谊如那江水绵绵不断。通过想象,不但可以把送别的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而且学生也能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我又抓住这一机会,适时地引出话题:“此时,李白会想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学生的情感借助写话这一平台得到了升华,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意。
四、串并教学——整合古诗资源
在古诗教学中,光是解读文本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应立足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灵活生动的开发教材。如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丰富的古诗资源,将两首古诗甚至更多的诗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寻找古诗之间的相近处、不同处,使古诗教学更轻松。例如,学白的《赠汪伦》时,我们可以结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将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古诗。此外,教师还可对古诗文中含有哲理的名句进行组合。例如,表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活中困难看似重重,但只要努力坚持就会出现转机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且还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了素材。
“快乐课堂”的形成背景
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体现“三为主”的原则。
课堂改革的呼唤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影响着教育的成效。江苏省教育厅提出打造“美妙课堂”的要求,需要改变传统课堂模式,将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关注学生课堂的学习体验情绪,营造快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特色创新的必然 作为“快乐教育”特色学校,就需要“快乐课堂”来支撑。在众多教学模式精彩纷呈的新时期,“快乐课堂”应该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有一席之地。快乐课堂的宗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快乐成长。
相关的理论依据
科学学习理论 国际学习科学领域3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式应该是预习、课堂学习、复习,而课堂学习中离不开自习、研习、练习等3个环节。
快乐教育理论 教育是快乐的,也只有快乐教育才容易使受教育者在身心愉悦、轻轻松松中得到自我认识,主动探索,接受引导,持续发展,健康成长。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是教育的中心工作,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快乐学习的源泉应该是快乐生活。课堂小世界,世界大课堂。
“三习三导”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
“快乐课堂”中的“三习三导”教学模式,灌输着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探究,重视与生活联系,强调动手实践、学用结合的教学思想,其基本模式为“学生自习,教师引导;学生研习,教师疏导;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这是一个开放的模式,可以因学习内容、学习群体等因素而采取单式、复式或混合式。单式强调学为中心、教为辅助。具体程式为:学生“自习――研习――练习”;教师“引导――疏导――指导”。三个阶段中,具体要领为:
其一,“学生自习,教师引导”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所学内容,确立学习目标,生成学习问题,根据目标形成学习计划,尝试运用原有知识、技能,探究新的学习材料,自主解决生成的学习问题。对于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留待研习时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让学习成为有目的的活动,不偏离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启用已经拥有的学习方法,运用一定的学习工具,如语文课学习用的字典、词典等。其二,“学生研习,教师疏导”阶段。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交流自习情况,相互启迪思维,借鉴方法,共同探究困惑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民主参与到学生研习活动中,而不是一味演讲,强制灌输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要靠船下篙,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启迪思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研习,解决生成的问题,达到学习目标要求。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启迪性的疏导,释除学生的疑惑。其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阶段。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进一步内化知识、强化技能、深化思维,巩固自习与研习阶段学习效果,检测学习达标情况。一是书面性练习,通常的习题,如数学习题;二是实践性练习,指非书面性练习,如音乐课的唱、体育课上的跳、科学课上的实验、美术课上的雕塑等。教师指导性,表现在习题的选用上;表现在发现班级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表现在个别巡视时,及时提醒错误的学生调整思维、审视自我、重新解决问题。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笔者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利用“三习三导”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分析课文《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七言绝句,语言琅琅上口,重在写景,意境优美,是描绘山光水色的名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整首诗想象新奇,夸张而又不失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首诗中3个生字(紫、尺、疑)。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用快乐的心态学习古诗,并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模式
“三习三导”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2.教师:“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生自习,教师引导
教师出示“快乐自习提示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香炉”“紫烟”“川”“直下”“疑”“银河”等字词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述诗句描述的景象。
3.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留待共同交流。
4.自习中哪些诗句没读懂,划下来,留待共同交流。
(三)学生研习,教师疏导
教师出示快乐研习提示卡,学习小组进行交流。
1.介绍李白。
2.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
5.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按学习小组组织,每位学生汇报自习成果,提出学习困惑。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过后,按照抽签分组汇报自习和小组研习成果。教师巡视,对小组个性的问题进步疏导。
小组抽签――每个小组派一人到讲台上抽签,小组围绕签上的提示准备。签一:介绍李白。签二: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签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签四: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签五: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班级交流――每组选一人围绕抽签提示汇报,小组其他成员可做补充。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针对重点或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疏导。教师相机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所描绘的庐山景象。交流一:李白是怎样的诗人?交流二:“望庐山瀑布”的意思?交流三: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意思。交流四: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交流五: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交流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四)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教师出示“快乐练习提示卡”,学生练习,师生评点交流。
1.填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 ,表达了 。
2.说说下列诗句运用修辞手法及作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读读,背背。唐代诗人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作者近看,会是一种什么景象?发挥想象,写下来。
(五)总结提高,布置作业
1.这节课,你感觉快乐吗?说说收获了哪些快乐?
2.布置作业:抄写这首诗。把这首诗背给你喜欢的同学或家人听,并用现代文写出诗所描述的形象,介绍给他们,让他们分享你学习的快乐。
设计的相关意图和思路
“教学目标”的设计意图 前3个目标是教参所明确的教学要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正常备课下的目标预设。第4个目标的理念在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来自于快乐的感受,而快乐的感受才会加强记忆。学习本身应该是快乐的,如果不能从学习中品味出快乐,必然会在学习效果上大打折扣。而学习中的快乐需要学习者用快乐的心态参与其中。“快乐课堂”在备课中增设目标4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习的内因发挥最大作用。当然,“快乐课堂”也要求教师保持快乐的心理,分享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课堂教学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教学工作和教育事业。
利用“三习三导”教学模式的设计意图 为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用快乐的心态去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激发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了“三习三导”教学模式,即“学生自习,教师引导;学生研习,教师疏导;学生练习,教师指导”。这种教学模式把学生的“习”放在前,把教师的“导”放在后,就是要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髓,培养学生科学持续的学习力。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的设计意图 通过温习学生已经熟悉的李白诗作,引领学生走近李白,走近古诗。
“学生自习,教师引导”的设计意图 通过“快乐自习提示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随着年级的增高,教师的引导作用逐渐淡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程度将不断提高。“教”的宗旨是为了“不教”。
“学生研习,教师疏导”的设计意图 研习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起始阶段,需要教师的组织、参与,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疏导。通过“快乐研习提示卡”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汇报交流,学会倾听和交流,并在合作中得到成长。
小组抽签的设计意图 通过抽签的游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也充满快乐,并有助于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深层次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有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班级交流的设计意图 交流一是“知诗人”,交流二是“解诗题”,交流三、四是“明诗意”,交流五是“悟诗情”,交流六是“背诗文”。这个环节是检验各组学生自习和研习的成效,也是班级范围内的相互交流。教师要适时地激励和引导,尤其是难点和重点处对学生困惑的地方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