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高中地理趣味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应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的教学需体现其课程理念,深入落实课程目标以达到课程标准,地理教师应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的学习要求,利用合作学习、自主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新课标教学标准对如今的地理教学作出了规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师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师生之间缺乏信任,处于相互对抗状态,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质量;(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喜欢同成绩优秀的学生交流,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存有偏见。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得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并不乐观。
二、怎样提升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课程标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比以往更灵活、更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形成自己的疑问,再由教师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2.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要理解、关心和帮助学生,充分尊重不同性格的学生,多与学生交流,避免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上教师的课,乐于同教师多做交流。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理解、信任,教学效果才能显著提高。
3.提高教师的语言技巧,使课堂多姿多彩
高中地理课知识丰富,涉及面广,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可以用带有技巧性、趣味性的语言,使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变得鲜活、有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从教师生动的语言里了解地理知识,产生学习兴趣,既提高了趣味性,又增强了教学效果。
新课标所阐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同传统的教育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应墨守成规,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的特点同自身条件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体验学习地理课程的价值,在欢乐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文婷.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营造高中地理高效课堂[J].试题与研究,2012(71).
[2]沈国明.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1(64).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地理 教学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涵义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能力。[1]由于多媒体具有以上多种信息美体的能力,它能够通过加工处理的方式展现人们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东西,化抽象为形象,而正是这一点对于教学工作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它可以让老师在教学过程遇到无法用言语或图片解释的事物或现象时借助多媒体来展现这些事物或现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所以说多媒体对于教学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二、高中地理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本主要分为四个必修内容,概况起来说主要就是研究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高中地理涵盖自然、经济、社会三个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课本中所包含的很多地理事物及现象是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如何理解这些事物成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事物和现象光靠教师的描述以及图片的展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直观的将这些事物和现象展现到学生面前,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而多媒体就是具有这样独特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便于学生理解和观察这些抽象的事物,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便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就等于是让学生乐于学习,将被动化为主动,让学生自己爱上学习。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单调、呆板,这种课堂氛围犹如催眠,让学生很容易感到疲劳和枯燥。也就是说以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课堂趣味性,以往不是学生学不好,而是教学模式害的学生不好学。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生动形象的环节。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2]为什么在生活中学生们很爱看电视不爱学习,就是因为电视所展现的比老师嘴巴展现的事物更加丰富多彩,抓住这一关键要素通过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这些多媒体手段来的辅助来让教师嘴巴说出来的事物更加丰富多彩,从而让学生感觉听老师上课就像看电视一样的精彩,让学生感觉上课就像看电视一样的轻松愉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愉快接受知识的心态。例如在学习《旅游景观欣赏》这两节时,世界上如此众多的旅游景点学生都去游玩过,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教师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去实地观察,这时候仅仅依靠语言来描述景观在那一观察点欣赏最好、那一季节观赏最佳,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容易疲劳。[3]相反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发表自己的评价,通过这种观看的方式与学生自己的想象一比较,显然直接观看的方式的效果更加明显,犹如带着学生到实地进行考察,更具有吸引力。
2、化抽象为形象
由于地理学科的内容多、范围广,很多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大家看不到的,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仅仅凭借人的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比较困难,难以讲清楚讲透彻,导致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这些抽象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大障碍物,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讲不透,学生也就更无法理解。为了克服这一大难点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将具体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再配合教师的语言讲解,即可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这些事物。例如在讲述地球运动可使,如果把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形成正确的表象,理解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则更便于学生理解。[4]
3、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还要在课堂完成大量的板书以及制图,这些往往会占据课堂上很多宝贵的时间,同时这些时间的使用还不一定对于提高课堂效果有多大的帮助。一般说来,我们中学课是每节课45分钟,课堂上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当想方设法的充分利用这些时间,将这些时间充分的用于讲清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从板书入手,借助多媒体课件减少板书时间,这样就可以将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以让教师讲解的内容既生动、形象,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去,理解起来也更透彻。
参考文献:
[1]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02)
[2]王林,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2012,(04)
一、编写顺口溜,巧妙运用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知识,一时难以记忆,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步失去对学习地理的兴趣。针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自行编制一些关于地理知识的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比如,笔者在执教“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编制了“太阳照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这样的顺口溜,可以有效地将大气的受热过程表现出来,也便于学生记忆。在执教“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时候,笔者就编制了“中国人算命是男左女右,这里是南左北右”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都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记忆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运用生活常识,联系身边实际
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应该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不可分割的。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常识是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可以有效地结合生活常识进行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也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运用趣闻轶事,关注时事新闻
如果细心留意就不难发现,关于地理知识的趣闻轶事是不胜枚举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趣闻轶事来活跃我们的课堂。例如,据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土隆加贡地区,每天下午的5时30分左右和下午3时左右都会下雨。基于此种情况,当地学校大多不用时钟进行报时,而是根据两次下雨的时间来作为上课和放学的时间。根据土隆加贡地区这种特殊的天气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探究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应该时刻关注媒体上的新闻时事,其原因是新闻时事更具有时效性以及新颖性的特征,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比如,几年前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世界地理时,恰巧是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出发的时刻,北京时间为2009年10月12日。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出发呢?”经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南极的气候,探究的兴趣也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四、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适时、科学地设置一些趣味问题,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双胞胎弟弟的生日为什么会比哥哥大呢?”此问题一抛出,在学生中间立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结果却是无疾而终。看到此种情况,笔者适时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原来这个双胞胎兄弟是出生在日界线的两侧,在生他们的时候母亲正在一艘轮船上。这艘轮船是由西向东航行的,哥哥出生在日界线以西、弟弟是出生在日界线以东,这样就巧妙地告诉了学生“日界线西要加一天,日界线东要减一天”这个道理。
五、结语
最后,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上述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还应该配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应该贯穿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敦泉.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 成功(教育), 2008(5).
[2] 陈耀珍. 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 新教育, 2011(1).
[3] 王芳.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1) .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初高中分别属于中学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均发生了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前,许多地方初高中教育分离的办学体制,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师难以直接进行教学交流,再加之许多初中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学校、学生又认为地理是副科,教材又呈现为一种纯粹的人文漫画形式,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不完善。高中地理教材起步高,学生不适应教材的改变,其次,由于心智方面的原因,初高中学生在课堂参与方式上和学习策略的调整上存在差异。当他们结束初中学习步入高中大门,面对全新的高中学习环境时,在心理上客观存在一个“过渡期”。为此,根据自己从事高中地理教学的体会,对初高中地理的衔接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影响高中地理教学的因素
(一)环境、心理的变化:对于高一新生来讲,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教材、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延安市第一中学),必然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对高中地理不重视;还有些学生对自然地理学习有畏惧心理。
(二)从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情感道德要求)来看。
1、初高中地理在知识教学上存在差异:初高中地理教学都是从人地关系的主线出发,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初中地理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事实材料,使学生认识世界上(包括中国)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怎样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及其所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高中地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按地理学科系统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其有关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了解不同地区怎样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
2、初高中地理在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上不同:初中阶段把地图和地理图表方面的技能训练放在首位,主要是围绕运用地图能力(读图、填图、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读图分析能力)进行,基本训练要求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侧重于地理观察、记忆、想象能力的培养;高中阶段更侧重运用地图、图表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侧重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初高中地理在情感道德要求的深度和侧重点不同:初高中地理情感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初高中两个学段的学生和心理特征有很大差异,情感教育的深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初中阶段突出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及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高中阶段重视科学世界观教育及思想道德观的基本形成教育。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对策
1、掌握初高中地理特点,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调整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侧重知识的记忆和积累,一般注重简单的观察、记忆、想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高中地理不是初中地理的简单延续,而是深化,高中地理更侧重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般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因此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2、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
高一学生刚入校,师生间很陌生,地理教师应首先与学生多接触、常沟通,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发聩,调整教学计划和教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修养以及魅力,除了地理知识以外,还涉及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这门课,不仅在地理常识方面有收获,还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去学习研究地理知识。
3、教学中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在高一学年尤其上半年,应从实际出发,先解决好初中地理教学所遗留下来的“尾巴”问题,使高中学生尽早摆脱被动的局面,防止恶性循环发生,为弥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缺漏,结合高一新课教学的需要,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复习旧知进入新课,如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先回顾初中地理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学习新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先加一节课复习关于地球仪经纬网的基础知识(地轴、经纬线、经纬度、高中低纬的划分)等内容后,再学习本节知识就相对轻松;再次为“全球性大气性环流”学习涉及到的高中低纬环流时,学生就会明白。
4、上联下挂,二者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联系和结合,系统地理是建立在区域地理基础上的,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任何系统地理知识都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能得到分析和解决,没有区域地理,系统地理只能是海市蜃楼;那么在教学时要注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联系和结合,学习系统地理知识时需要下挂区域地理;渗透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要适时上联高中系统知识,实现教学中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有机结合,如高中地理必修一“锋面系统与天气”中对“江淮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的理解,就要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相结合,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此项知识。
5、创设情境,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
高一学生正处在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教育者要采取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为一体的教学策略,因势导利。如:趣味导课(在学习“热力环流”时,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火烧葫芦屿”的故事引入,这样不由自主的会引起学生地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像编顺口溜(顺口溜记忆自然带的分布:热雨雨林是湿热,赤道南北十度分;热季热草分两季,西岸热沙荒漠在;东岸又是亚热带,阔叶年年为常绿;温季温海类型同,温带大陆荒草林;高纬亚寒针叶林,北半球内才分布;苔原冰原属寒带,冰雪世界居民少。)这样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三日未绝”的境地;再次通过其它学科知识渗透与交流(以语文学科为例:王冕的“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反映了我国南方地区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春暖雪消,山色翠美的情景。岑参《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塞北冬天寒风凛冽的时节,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柳宗元的“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宋人赵师秀题为《约客》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诗句,都反映了我国江淮地区在准静止锋的影响下,出现的梅雨天气,学生在辨读的过程中下意识的表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这样采取的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总之,高一阶段的地理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顺利完成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顺利完成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 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147-02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逐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全面,为了给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更广泛的空间,多媒体教学也不要满足于现状,其教学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创新。
1 在实践中创新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实践模式
高中地理是一个传授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分析、观测等地理运用能力的学科,并在学习中形成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自然、祖国的热爱之情。可见,高中地理教学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是多样的,而多媒体恰恰是承担起这项任务的关键所在。
借助多媒体进行趣味教学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自然学科,美丽的大自然,奇妙的宇宙,还有物产丰富的祖国,等等。学生在成长中会接触到的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常常与地理有关。因此,发挥地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特征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1]。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枯燥的板书和简单的图片往往会限制地理的趣味性,对此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把课堂上的地理知识“活”起来。
比如在“洋流及其地理意义”一课的讲解中,传统的定义和图片很难让学生对洋流知识有十足的兴趣。可是如果通过对传统的漂流瓶的案例重新演绎,运用多媒体将漂流瓶的漂流方向进行动态模拟,并将漂流瓶的运动贯穿于各大洋流的演示中,让学生进行想象和推导,则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思绪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运用多媒体创设立体地理情境 地理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平面图形,而是一个复杂的、运动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而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对于平面枯燥的地理讲解和学习都感到吃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立体情境,便于学生融入地理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将书本有限的讲解文字和图片进行补充,为学生营造全面的教学情境[2]。学生则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直观的图像,不但可以更准确地理解书本内容,也能加深对书本定义和概念的记忆。
说到立体的地理知识,则不得不提地表变化。因此,在“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变化”一章节中,高山、平地、沙丘等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复杂多样,通过多媒体就可以很好地将这些地表形态呈现出来。教师则可以通过视频讲解,将地表内在变化和外部风力、流水等影响通过视频直接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动态的变化中思考并掌握各种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多媒体教学是连接生活地理与课堂地理的桥梁 在高中地理中,很多教育理论都支持“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把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用生活经验来辅助学习。在课堂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以致用,并在生活中不断思考自然现象、发散思维,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高中地理中,“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与生活息息相关,城市建设一直与大自然相互影响。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围绕教材,根据生活现状进行教学。比如通过组织观看环保题材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难题,以及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样借助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和实际生活,在讲解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可以真正做到地理知识学有所用。
2 遵守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多媒体教学内容广泛而不离主旨 虽然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有很多,但是从目前社会的主流情况来看,高考依然是高中学生面临的首要依据。因此,无论多媒体所能收集到的内容多么有趣和广泛,其主要内容都要紧扣大纲展开,避免过于追求多媒体的表现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主线要围绕教材的思路展开,课件中所使用的范例要严格按照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以“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课为例,由于世界人口相关知识很多,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融入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拓展知识,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大纲又要求学生牢记书本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轨迹、人口增长阶段及模式转变、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三点展开进行教学,控制课外知识的融入量,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
多媒体教学速度有伸缩性 虽然多媒体操作便捷,可以节省教师课堂阅读、板书书写和模型展示的时间,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便捷的讲解方式,容易造成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演示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进度,对教学节奏把握不准,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的多媒体运用中注意教学速度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复杂多变,有难有易,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创作和课堂操作中,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调节教学进度。比如在各大洲地貌、名称背诵部分可适当压缩时间,将背诵时间留在课后,而在地球自转、日期变更等略微抽象的环节,可适当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在课堂就直接吸收相关知识。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 由于很多地理知识讲解复杂,不利于展示,多媒体凭借其形象灵活的讲解方式为教师节省了很多精力,也帮助学生在立体的展示中加深理解。因此,多媒体教学模式备受地理教师的青睐,在高中地理课堂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教学中必须要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师生之间的人性化交流是不可替代的,多媒体要与传统教学进行完美的融合而不是取代。
比如在地球的自转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多媒体来立体展示地球和太阳的旋转和角度变化关系,但是在学生观看课件时,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课件演示,而是要随时进行讲解和沟通,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等反馈来进行讲解,并通过对学生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所学知识。
3 结语
地理知识的丰富多彩需要多媒体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作为载体,教师也需要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能通过学习指导生活。但是多媒体的方便快捷会让教师产生依赖。为了更好地使用多媒体,将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限度和使用方式,扬长避短,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和运用能力,面对高考的同时也能有效地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