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 原因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提出的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困难,我国经济所发生的危机是否属于类似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过剩性经济危机,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之区别
(一)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依靠开拓国际市场来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不惜发动世界战争,历史证明这一条道路是走不通的。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转向寻找、开拓国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但是却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二)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The Financial Crisis)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例如短期利率,证劵,房地产,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经济危机直接造成生产者、劳动者的贫困,社会消费能力太低,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周转。金融危机则是因为金融资本没有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造成大量资金、资本的浪费,以至于资本、资金无法周转,社会经济崩溃。
解决的办法:首先,要弄清楚社会较高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是从哪来的,表现在哪些人群中;其次,投资高科技领域,把高科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开辟新的生产领域,为社会加速发展铺平道路;最后,把资本应用在提高生产力的研究上,生产服务于普通民众。[1]
二、我国存在爆发金融危机可能性的原因
(一)我国不存在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危机不同于金融危机。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的产物。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属于过剩性危机。从根本上说,我国不存在爆发类似于资本主义国家过剩性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首先,从制度上讲,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存在根本的区别。宏观调控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活动符合人民的利益。
其次,社会主义国家企业所得的利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所得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虽然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福利待遇有所提高,但是却无法解决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国家的利润通过税收的方式最后归属于人民。
(二)我国存在发生金融危机可能性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时期,但这不能代表中国经济运行中不存在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过金融风险,但由于当时中国整体环境相对闭塞加上四大国有银行的绝对控制地位,并没有演变成金融危机。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国内环境的改变,一些潜在的问题有可能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
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渐融人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因金融经济危机而陷入衰退,这将会通过降低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也会减少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力度与规模。
2. 我国经济发展中内部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银行体系脆弱。银行是金融系统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次,汇率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汇率形成机制非市场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再次,外债结构不合理。外债是支持一国经济发展一项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我国外债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短期外债不断攀升、商业贷款比例偏大等方面[3]。
三、总结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但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危机不同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即不是过剩性的经济危机。我国存在爆发金融性危机的可能性,这是内外两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应从国内外两个方面来防御我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从我国内部着手。对于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国需要在可控的范围内稳步推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仅仅靠加息、升值等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深层次的经济矛盾。中国现阶段需要从增加内需,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多个方面,改变目前的经济不平衡状况。
参考文献:
[1]郭书江.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与遏制[J].经济评论,2004(1):80-81.
[2]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57.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投机 经济平衡 监管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目前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距离上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十年。纵观世界经济,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类应该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而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被打破,带来的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本文认为: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一种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一旦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被打破,必然带来经济灾难或金融危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界最简单的生物链模型:在草原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点,处于生物平衡的状态。假设狮子的数量开始上升,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羚羊开始减少,草原开始茂盛,结果就是狮子被饿死,羚羊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草原开始减少;随着羚羊数量增加,草原开始减少,狮子也获得更多食物开始增加;当草原开始减少,羚羊会随之减少,其后是狮子因食物不足而减少;羚羊减少后,草原又开始增加……狮子、羚羊和草原之间正是在反反复复的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界,很难找到绝对的平衡。假设狮子过度发展,最终吃光了羚羊,或羚羊过度发展,吃光了草原,结果就是一起毁灭,这就是自然界的危机。
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某个环节过度发展,最终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而严重的失衡状态就是我们谈到的危机。经济本身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各个环节不同步发展也是客观现象,但是当某个环节的发展超出正常波动的范围,则最终会打破经济原有的平衡状态,表现出来就是经济或金融的危机状态。以金融、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为例,当金融和地产的过度发展最终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透支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之后,最终金融和地产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溃,这就是目前经济的危机状态。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所以本文在论述时没有加以详细的区分。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动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而政府在监管信用交易(投机交易)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1.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过度投机。投机活动无处不在,但是最容易发生在哪里呢?“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哪个行业利润高,哪个行业就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利润越高,投机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进而波及其他行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2005年平均涨幅为13%,美国2000年到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恰好反映出一个问题:金融业和地产业在危机爆发前存在着利润过高和规模过度膨胀的情况。可以说,过度投机使这些高利润甚至是暴利行业过度膨胀,最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然界,如果某个物种过度发展,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发展,进而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过度投机使某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规模,同时其他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最终使经济失衡导致危机的发生。
2.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说,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在实体经济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即使存在,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投资1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杠杆越高,投机活动就越密集,最终,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举例来说明:目前,世界上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相关资料表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着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率为30倍,表外杠杆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
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2.5比1。
虽然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但是过高的风险总是要有人来承担,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破产的可能性。所以说,这个金融链条看似完美,但是一旦有哪个环节因为不堪重负倒下的话,受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发生危机呢,按揭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三成首付、两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当杠杆交易失去控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和虚假的投机需求,给实体经济带来根本性的破坏。所以政府对杠杆交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当任何一种经济承担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风险,这种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抑制人为垄断,维护经济的平衡。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垄断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很容易使其处于一种无法破产的地位,这样便造成一种局面:经济景气时股东赚取高额的盈利,危机时则要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就是经济中经常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当你把某种经济风险全部交给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体承担时,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危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主动承担并监管这种风险,否则的话风险机制就形同虚设。
自由竞争也会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过剩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因为任何经济都有波动性,这种波动的幅度在健康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垄断行为大大加剧了经济过剩,使其有可能超过经济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经济危机。
【关键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成了观察资本主义制度历史命运的最好窗口,无论是资本主义世界,还是社会主义世界,社会各个阶层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反思和总结这次金融危机。下面让我们从现实与理论结合的双重角度探讨其根源。
暗淡的“美国梦”
20世纪90年代初,剧变。此消彼长间,美国的富裕和强大使它成了各国人民追求的梦想。关于“美国梦”,20世纪90年代,中国曾经流传着一个中美老太太天堂对话的故事,大意为中国老太太说:“我辛辛苦苦攒了大半辈子钱,上天之前,终于住上了买好的大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住了几十年的大房子,上天之前,终于还清了贷款!”然而,2008年10月3日,美联社、路透社、CNN等媒体的一则新闻将答案揭晓于天下:原来,传说中那位美国老太太因为还不起贷款,面临被驱逐出家宅的窘境,最后居然饮恨举枪自杀!①
次贷危机发生一年间,美国超过100万所住宅遭银行没收,超过700万民众失去了他们的健康保险,超过400万民众失去了他们的养老金。英国女王证券投资损失37%,美国金融巨人接连倒下。各国政府为缓解危机,联手发起救市大行动,用纳税人的钱堵上金融巨头捅出的大窟窿,导致2011年债务危机。对于金融风暴的原因,有过度消费说,有华尔街金融集团说,有新自由主义政策说,有放松监管说。以上原因似乎都有道理,可是如果深入分析,它们仅仅是危机发生过程中某一个阶段、某一环节的具体因素。次贷危机能演化成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系统性危机,就不是某一个主体,如消费者、金融家、监管部门、政府任何一方能够独立承担起的责任。与此同时,西方各阶层中兴起了《资本论》热。有些人还亲自到马克思的故居向这位“千年伟人”致敬。德国马克思纪念馆馆长说:“我经常听到来这里的人们说:这个人说对了”。人们为什么认为马克思是对的呢?笔者将循着马克思的逻辑解析当今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的逻辑看金融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购买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一点突出表现在金融经济过度发展所导致的结构失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及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利润呈下降趋势。1965~1973年,美国制造业的利润率下降了43.5%,1978年又比1973年降低了23%。②在追逐利润的欲望驱逐下,资本纷纷向金融、资本市场转移,由此,资本摆脱了实体资本增殖过程中(G―W―G’)生产环节的束缚,直接从事“钱生钱”(G―G’)的连锁交易,一连串“金融创新”如CDO、CDS等,使虚拟经济疯狂发展。
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政府监管部门为什么不管呢?格林斯潘担任了18年的美联储主席,历届总统无论哪个党派都鼎力支持格林斯潘主张的刺激借贷、低利率、放松监管、金融自由化等政策,而美国财政部长也大多出身于华尔街。因此,政府本身就是金融资本的代言人和利益的捍卫者。在华尔街追逐利润的驱动之下,在美联储、美国政府的保驾护航与各大商业银行、投资基金、各国基金、投资者的联合参演之下,美国和世界的经济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越离越远,终成危险的“倒金字塔”结构,进入危机爆发的准备时刻。
世界经济“倒金字塔”结构中塔基的第一层和第二层,属于实体经济,2007年全球实体经济大约10万多亿美元,为全球GDP的1/5。第三层和第四层是虚拟经济。第三层是基础信用工具,2007年全球金融资产在230万亿美元左右,为当年全球GDP的4倍多。第四层是金融衍生信用工具,2007年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已经超过了680万亿美元,差不多是当年全球GDP的13倍多③。美国虚拟经济更是疯狂发展,金融衍生品高于GDP的倍数,由1998年的2.9倍,上升到2009年的10.4倍。④
对此,日本学者稻盛和夫说“事情的本质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失控的资本主义的暴走狂奔。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金融危机,正是上天为我们人类敲响的警钟。”⑤现实再一次证明了完全由资本主导的经济社会系统是危险的、不可持续的,资本主义远不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终极家园。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生产领域,2000年美国工业资本的闲置率是29%,2001年就上升到36%,2002年后期已达37%,2008年9月为34%。在房产行业,美国2008年有1400万套房屋空置,比起1985年的740万套,差不多翻了一倍。这些房屋足够安置4000万以上的人居住。⑥因此,此次金融危机中,生产过剩依然存在,符合传统经济危机的表现。
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次贷危机还能用劳动者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来解释吗?对这些低收入人群来说,他们是透支消费,即把他们未来有可能挣到的钱,拿到当下来消费。换言之,这些低收入人群当前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这套房的,即当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不足的。因此,以过度消费和负债消费为特征的次贷危机,造成一种虚假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经济繁荣,掩盖了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事实。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办的《金融与发展》杂志公布的数据,美国最富有的1%群体占有全国财富之比,20世纪70年代为10%,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为23.5%,2009年高达40%,而 80%社会中下层群体仅享有全国财富的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必然遵循资本的意志,以贫富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理论的现实回响:启示
马克思是对的。剧变以后,美国学者福山兴奋地断言:“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今天,历史已经终结。”而此次金融危机恰恰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资本主义不是人类永恒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到今天,虽然仍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潜力,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及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方法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但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已走进了死胡同,走到了生产力发展的反面,失去进步性。
资本主义危机形态无论怎样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矛盾是根源。社会制度是决定性的东西,虚拟经济的恶性发展是金融危机的诱因,其根源则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就必然存在资本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就必然出现经济危机。只有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立足于内需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国老太太虽然笑到美国老太太后面,但还没有笑到最后,高房价正在吞噬她的积蓄。要笑到最后,只有摆脱资本主义成分的侵扰”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经济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私有制的本性有可能带来虚拟经济恶性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动摇。保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平衡,防止虚拟经济恶性发展。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城市思想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RF-BR-10-018A】
【注释】
①王佳菲:《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透过〈资本论〉看新危机时代》,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②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③朱炳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加速金融化和虚拟化”,《红旗文稿》,2012年第4期。
④宗寒:“从虚拟经济看西方金融危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⑤[日]稻盛和夫,梅原猛:《拯救人类的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⑥范强威,余斌:“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走向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话美国经济学家瓦迪・哈拉比”,《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3日。
关键词:公平质效与gdp;公平因素;投资置业系数cip=(0,4);宏调可从楼价入手;经济危机根源及六个阶段;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
一、论题视野及人类活动关键
人类基本活动的范畴主要是生产实践与教研实验,尤其是人与人的交往及其关系处理。 办学以提高人类科技文化修养,普及生产生活和科研知识,培养经济建设人才;搞研究以发现发明完善发展科技生产力(方法论),创新调整丰富人类知识库(世界观)。推敲这些活动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可将视野缩小到活动的关键上,即应用科技生产力,实现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协调进展。其中科技生产力包括管理法与生产力,人文社科武装管理法,自然科技装备生产力。
二、公平、质效与gdp的平衡及本质对象
当锁定了人类基本活动的关键,就找到宏调本质的对象。因宏调的目标为:调整公平、质效、gdp比例关系,基于高超消费使产、消平稳运行。公平、质效、gdp三者关系中,公平最为重要, 从公平目标中可发现宏调的本质对象: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公平、质效与gdp三者间平衡的自然后果为: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多(gdp)快好(质效环保)省(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
三、经济危机根源
1.何谓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和产消平衡危机,前者是虚拟危机后者是实物危机。金融危机是货币债权债务不能平衡正常(按契约)运转,使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陷入萧条或困境乃至债权人破产,进而牵连到生产市场与安居乐业,表现为生产过剩,劳动者失业,公司倒闭企业破产。产消不平衡危机是产消结构不平衡的生产过剩危机和通胀,导致生产不能稳定发展,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生活陷入困境。
2.不公平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是贫富悬殊和信誉危机,前者是不公平分配后者是不公平交易;主观原因是没有成熟的经济控制论和管理自动化知识与技术,完全由人来盲目治理社会;客观原因是出于个人利益操控经济活动的有序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测不准。
3.经济危机形成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①危机潜伏期:违规或合法地圈地垄断资源、剥削洗钱、借贷拖欠。其中占有者轰轰烈烈搞项目办实业,被占有者成为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一派繁荣景象。②贫富悬殊期:潜伏期间已发生了严重不公平的原始分配,在此基础上,穷者更穷富者更富。主要是货币化gdp数值飚升,掌握权力、财力和武力资源的人群拿走gdp的绝大多数,在证券、房地产、外汇市场和企业改制中,一夜暴富的神话天天有。还有相当部分gdp在wto协议下的全球经济战争中,被经济列强掠走。广大劳动群众能拿到的gdp份额只能勉强维持生计。③金融危机期:不仅贫富二大群体利益根本对立,在大财团之间因融资借贷、不抵押贷款(如全社会性政策房贷)出现偿还能力不足或信誉危机时,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乃至债权人企业倒闭。④消费萎缩期:从贫富悬殊来说,穷人为衣食患忧,穷人再多,节衣缩食的消费无疑有限;富人资源太多,住行消费一旦饱和,就无法开启更大的消费,要么是积压再积压,要么是生产再生产。从金融企业和信誉危机来说,银行证券业白领失业,债权人经营不善者变穷人,进一步加剧消费不足。⑤生产萎缩期:消费不足引发产消结构失衡,企业订单下滑,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规模化。更为可怕的是,金融危机使生产企业资金供应链断裂,各种债权债务不能按正常理清、兑现,使实业危机进一步恶化。⑥民不聊生期: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生产市场、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不能互动联转,节衣缩食住行降级,有露宿乞讨人出现。
四、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的机制
不公平是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祸根。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在分配配置不合理,公平交易制度存在缺陷,有剥削、盗骗和信誉危机存在。因而不公平主要集中在三大差距和市场交易平等、资源控制的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上,其中工农城乡利益差距的长期存在是经济危机潜在的基础因素,以致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外贸、公共基础建设和富人的住行消费实现,也是劳动人民为洋人打工、帮官商达贵致富、无私奉献社会的经济活动。
1.消除不公平的自然机制
围绕宏调的目标和本质对象,消除不公平的关键原理可作三点解:①在落实公平、质效和gdp关系中,提出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②在技术上,发现建立投资置业系数cip;③在衣食住行中抓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大头:住带行。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宏调可从土地切入通过调节cip调控楼价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平衡利益就是使工资和土地收益相当,并随gdp增长而增长;调节cip就是政府从房地产收益中保证一部分作征地补偿,提取一部分土地差价用于发放岗位工资。
建国以来,贫富悬殊主要体现在工农城乡差距上,也就是体现在土地上。出于天然原因,市民以岗位为生而农民靠土地谋生,岗位工资与征地补偿的平衡就体现在地价上。政府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可按全社会居民年均收入调控房地产均价。随着gdp增长,工资必然增长,否则就会被基于武力的权力财力剥削者拿走。工资增长基于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平衡来实现。调高地价可牵引工资增长,这主要调cip。cip公式中交易面积a表明,土地及其建筑面积是cip的主变量。楼价调控公式的重要功能是平衡城镇居民岗位工资与乡村农民土地收益间关系。这里,工资分为最低工资、岗位工资和技术工资。其中岗位工资是就业时才能发生的社会分工工资。
cip基理是购买力价。市场价是以造价为基础的销售价。成交价通常为市场价,上限由富有群体购买力决定而下限由价值支持。房产之成本价由土地增值和造价构成;均价与全社会居民月均工资相关,因土地增值保值而始终为工资3倍左右,准确点说均价由全社会平均购买力决定。均价与造价之差等于土地增值。所以,均价、成本价和成交价因政府调控土地增值费往往高于房屋造价,从而不能以房屋造价分析楼市价格的高低。楼价调控公式的本质在于房屋均价依据购买力确定而高于房屋造价,这高出部分就是平衡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关系的幅度。将土地增值加入建房成本而形成的均价仍然符合市场价随成本价波动的规律。依照这个公式政府就可对楼价作出数量化调控和趋势测算,扭转以往主观调控或任由市场炒作而失控的茫然局面。
2.房地产价格理论新说
楼价构成因素有三:一是成本;二是gdp增长幅度;三是市场炒作。成本关键是土地价和土地增值状况,由人口增长、gdp增长状况和政府政策行为、市场供求决定,而地面上的房屋造价随经济发展所占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少;gdp增长由科技生产力水平和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决定,反映居民存款和工资等收入;市场炒作由开发商、官商合谋发动和购买心理形成。政策包括最低工资和低保金额的计算设置、工资级差规定、财税水平、银行利率和贷款政策、贫富差距抑制办法……。撇开对成本和市场炒作的专项分析,而是将它们(楼价构成因素)纳入投资置业系数中,则平均楼价只与gdp即人均月工资挂钩。
3.楼价的精算公式与速算公式
cip和人均月收入是理论测算楼价的二个因素,房租水平是反映房地产供求状况的市价因素。据《试建立楼价调控公式》[1]一文,cip=(0,4);bp=24 ywa×(1-r)÷a÷ζ,式中r为恩格尔系数。
设商业银行贷款月利率r,房屋租金b r,则每平方米房屋月租b r = bp×r
由于3在cip=(0,4)内,不妨取cip=3,则bp = 3×wa。
五、如下五个方面可为消除经济危机基本上奠定基础
第一,从平衡工农利益抑制城乡差距机理切入发现cip=(0,4]。
第二,基于平衡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和以岗位为生的工人利益关系的楼价调控公式表明,楼价趋势可以测算应当调控,衣食住行中的住宅关系到民生大计不能完全市场化,从而为政府从楼价入手调控整个宏观经济提出了原理依据和测算技术。
第三,cip=(0,4)的发现证明国际上流行楼价为工资三倍的经验公式是有道理的。由cip建立的楼价调控公式揭示了近年楼价飙升同gdp十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相关,万元楼价由垄断炒作形成。各地楼价是否合理,由当地居民人平工资乘以3就可大体判断出。bp = cip×wa正是判定楼价趋势的原理公式。
第四,从楼价调控公式的推导和作用中可知,投资置业系数cip比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恩格尔系数(engel coefficien)更为科学实用。因为cip是自然常数,反映了调控基理,而后二者是统计学概念。
第五,本论课视觉范围大目标更大,面向人类基本经济生活,力图消除人类经济危机。
六、宏调从cip入手可消除经济危机
1.宏观调控可从调控楼价出发
衣食温饱解决后,住行小康就是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住与房地产相关,行与汽车和路桥建设相关,再点缀于广场、花园和场馆建设就成了造城运动。造城运动中唯有楼市是人人都得参与而不能回避的,故房地产问题是牵一而动全社会的热点难点,是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龙头,楼价趋势无疑是牵涉小康目标和gdp稳步增长的关键,因而宏调一定意义上是调控房地产均价。楼价调控公式包涵着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目标是刺激消费实现高超消费。大力发展经济,实现高且超前的消费,恢复绿色gdp、劳动者工资和农民收入、楼价为龙头的物价间的自然平衡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应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向。
2.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存局面
无疑,楼价只有低开高走在稳定中渐升才是符合置业增值与住房消费水平提升之双赢经济律的。但应用bp = 3×wa 综合测算认为,2007年佛山一手楼均价应在每平方5000元左右,万元楼价是垄断炒作的结果,有回调的可能。总之,现在都说房价高的原因在于贫富差距过大。
在公平、质效、gdp三者间,政府要维护楼价同gdp同步增长,就必须从缩小贫富差距着手立法调整分配制度、法办洗钱,切实提高劳动者工资和农民福利;同时要狠抓节能降耗,监督食品安全和环保绿化,调整产、消结构,提高社会效益。特别要建设金融安全机制,确保债权债务运行处于良性循环。从房地产调控出发,设计好公平、质效、gdp协调发展方案,包括农产品物价政策和定价体系,创建经管自动化技术。设计目标是消除经济危机。
不公平是经济危机的直接根源表明,在公平、质效与gdp中,我们应重点抑制贫富悬殊,铲除金融信誉危机的土壤,关注产品质量、环境建设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搞好了,gdp具自发展性。作为配套机制工程,要实行按才能分配责权利,使人尽其才而后物尽其用;在分配上实行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与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对内实行抓消费促生产主张高且超前的消费,对外防止经济侵略,在股市楼市实行随gdp增长稳步缓行小幅波动的策略。
七、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
消除经济危机除了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即从cip或从调控楼价入手外,还要针对经济危机形成的六个阶段建设消除危机的系统工程配套工程。
1. 消除金融危机与产消实业危机并举。
通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原则,扶助有潜力或新组建与救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的公司。当前,国家可启动一些力量抄底股市等估值过低的市场,储备一些低价国外资源,结合基础工程投资扶持金融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注重质效的基础上保持gdp水平。
2. 狠抓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加重公有经济比重,从楼市入手通过cip调节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行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打击剥削洗钱犯罪,没收不明财产用于调高最低工资、低保、社保和医保等。
3. 抓消费促生产实行高超消费
首先,提高全社会工资,以计划消费指导人民消费分配掉积压产品,给人民配股(票)配(社会保)险,减免学费或加重助学奖学,普及医保,……。其次,实行高消费超前消费,即略高于生产力水平消费,消费掉滞销产品,以及分期借贷消费和先消费后劳动方式。第三,对企业实行扶减免税费,有选择性降低利息提高放贷额度……。
4. 处理好公平、质效和gdp的比例关系,在抓消费促生产中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产消结构。
5. 加强农林牧副渔投入,确保衣食安全;增加基础建设投入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住行水平。
6. 创立自己的经管理论,建立自己的科学法规制度,完善发挥政经结合的特色经济体系,严密监控境外游资,使国民经济运行平衡、小幅波动、缓慢爬升,提高劳动者工薪降低高产品利润,继续以物美价廉抢占国际市场。
关键词:合法化;工具理性;交往理性;话语民主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在《合法化危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交往行为理论》等著作中指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表现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机危机四种形式,合法化危机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主要特征,以交往合理性取代单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是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根本途径。哈贝马斯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具有诸多重要启示,但他的合法化危机理论夸大了语言的作用,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一、公平交换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基础
任何一个社会要存在下去必须具备自身的合法性基础。哈贝马斯认为,所谓合法性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值得被人们承认。他指出:“合法性的意思是说,同一种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被承认是正确的和合理的要求对自身要有很好的论证。合法的制度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这个定义所强调的是,合法性是一种有争议的公认的要求。统治制度的稳定性,甚至取决于对这种要求的(起码的)事实上的承认。”
哈贝马斯认为,传统社会的合法性基础是自上而下确立的。所谓自上而下,即是说传统社会借助于文化传统而巩固自身的合法存在。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是来自下面的合法性,即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性是从社会劳动的根基上获得的。这是由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的。哈氏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被理解成为—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保证目的理性活动的子系统不断发展,从而动摇了传统社会的制度框架在生产力面前的传统的优越性。传统社会里,统治是政治的统治。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所有制本身的合法性是依靠市场的合理性,即市场交换关系的公平合理和等价交换,而不再是依靠合法的统治制度。统治制度依靠生产的合法关系取得自身存在的权利。社会的制度框架在间接的意义上是政治的,在直接的意义上是经济的。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
(一)危机概念及标准
哈贝马斯主要是从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的辩证关系上来建构自己的危机概念的。“一种适当的社会科学危机概念应当能够把握住系统整合(systemintegration)与社会整合(Sozialintegration)之间的联系。……我们所谓的社会整合,涉及到的是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制度系统;社会系统在这里表现为一个具有符号结构的生活世界。我们所说的系统整合,涉及到的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所具有的特别的控制能力。这里的社会系统表现为它们克服复杂的周围环境而维持住其界限和实存的能力。”在他看来,危机的确是系统整合出了问题,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在于社会整合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共同的文化价值出现问题,也即是说其根源在于社会的文化生活。
那么,衡量一个社会系统陷入了危机之中标准是什么呢?根据哈贝马斯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社会成员的社会认同发生质变。其二、社会系统的控制功能失效。其三、社会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
根据这三个危机标准,哈贝马斯断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陷入危机。
(二)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及其产生根源
在对“危机”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展开了对以合法化危机为中心的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全面批判。在他看来,晚期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发生的危机是一种全面的、普遍的危机,表现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动机危机这四种形式。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危机仍然存在。这种经济危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持续的通货膨胀、不断的生产停滞、严重的财政赤字。但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发生的主要领域已经转移到政治系统和社会文化领域,并且以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和动机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合理性危机实质上是指国家在干预经济时决策和方式具有不合理性,“与经济危机一样,合理性危机把为非普遍利益而进行的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表现为控制命令之间的矛盾”。尽管合理性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是决定性的。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领域,比合理性危机更主要、更严重的危机是合法化危机。
政治系统的“投入”危机就是合法化危机,也可以称为是合法性欠缺。“合法性欠缺则意味着,用行政手段无法维持或确立必要的合法性规范结构。”
“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它不是由于系统整合受到威胁而产生的,而是由于下列事实造成的,即履行政府计划的各项任务使失去政治意义的公共领域的结构受到怀疑,从而使确保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形式民主受到质疑。”合法化危机即广大群众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组织原则和形式产生怀疑。
哈贝马斯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合法化危机的根源。第一,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陷入一个自身无法克服的悖论之中:一方面必须实行国家干预,以解决市场机制下经济功能失调而频繁发生经济危机的问题,以此来减轻经济危机对群众物质生活的危害从而获得他们的忠诚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一旦国家实施干预活动,其统治形式又会受到群众的怀疑,从而失去合法性基础,因为经济的私有化、市场化以及“自由竞争”、“公平交换”等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一种矛盾境地不可避免,冲突也就随之而来。这种冲突是产生合法化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第二,最为根本的是,国家的干预和行政指令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侵入到社会文化系统。对文化进行商业生产和行政计划,会将它原有的规范力量消耗殆尽,社会文化系统越来越无法向政治系统投入必需的群众忠诚,以满足其合法性的需求。由于国家干预,原先非政治化的公共领域政治化,促使社会成员对国家提出了更高的合法性要求,使得政治统治对合法性的需求超比例增长,以致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失调。
由此可见,合法化危机实质上是由社会文化系统的“产出”危机所决定的,即由“动机危机”决定的。“决定合法化危机的必然是一种动机危机,即国家、教育系统和就业系统所需要的动机与社会文化系统所能提供的动机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哈贝马斯认为,公民私人性和家庭职业私人性(即公 民明哲保身主义和家庭职业明哲保身主义)这两个动机模式对于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持续存在都很重要,但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却无法产生,由此导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动机危机。
三、合法化危机的解决途径
如何应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呢?在哈贝马斯看来,治疗这种合法化危机的方法就在于要消除金钱、权力侵入文化领域的现象,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
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在哈贝马斯看来,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承认和重视共同的规范标准。互主体性或普适主义是哈贝马斯特别强调的在交往行为中应该遵循的共同规范。互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也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行为。要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需要在对话中,首先语言具有可领会性,也就是合乎语法;其次,语言要具有真实性,所作陈述合乎实际情况,或具备实现的前提条件;再次,语言要具有正当性,指的是所说的话要遵循正当的社会规范;最后,语言要具有真诚性,也就是指说话要言出心声。
第三个方面是要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产生一种交往权力,并不取代管理权力,只是对其施加影响。影响局限于创造和取缔合法性。交往权力并不能取代公共官僚体系的独特性,而是‘以围攻的方式’对其施加影响。”这种围攻是通过宪法的授权、权力分工和公共领域的压力来实现的。实际上,哈贝马斯是要限制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形成自主的公共领域,在这里人们通过自主交往培养自由的政治人格和民主的政治文化,相互学习,唤醒社会的团结意识,从而使公共领域成为一切政治权威的基础,将政治权力最终置于人民和公共领域的参与和监督之下。
四、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的价值和限度
为了应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设想的方案是拯救和重建理性,以交往合理性概念取代片面的目的合理性概念。这一抽象的哲学设想在现实中的具体实现途径即是要强调民主的对话、讨论,将民主的对话、讨论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和中心,将政治权力最终置于人民和公共领域的参与和监督之下。’笔者认为,从哈贝马斯的一些具体论述和观点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比如,哈贝马斯提倡大力发展自由、独立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来抵制合法化危机和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在当代中国同样也面临建设民主政治的问题。哈贝马斯所提倡的让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进行全面的监督,让话语形成的交往权力对国家的行政权力和管理权力施加影响,这些观点对于发展中国的政治民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实现民主要根据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来具体确定,民主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不能照搬哈贝马斯所设计的民主模式。
语言在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就是“语言地建构起来的”,哈贝马斯把超越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伟大使命交付给了一种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规范的建立。语言取代上帝成了人类解放的保证。
但是事实上,语言如何能够承担起如此的“重负”呢?对于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语言的作用是相对的、有限的、有条件的。哈贝马斯过分夸大了语言的作用,他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根基。认为,语言起源于物质性的生产实践的需要,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社会存在特别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反映。
哈贝马斯试图创造一种取消一切差异(权力、财富、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的理想的话语状态,以实现交往合理化,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克服资本主义的危机,这种改良设想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只要存在私有制,存在剥削,存在竞争,要想实现完全的自由平等的没有强制和压迫的对话是不现实的。只要资源稀缺存在,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能完全真实、真诚、正当地说话。而消灭私有制和剥削、消灭贫穷并不是通过提倡交往理性,进行对话就可以完成的。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理论的失足之处就在于把语言交流、交往理性看作社会进化的主导力量,而不是认为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交往理性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不能脱离生产方式的完善和发展而空谈交往理性的发展,更不能把交往理性作为社会进化的决定力量。
因此,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哈贝马斯幻想恢复语言作为交往行为的中介地位,建立一种可能的、有效的、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规范,构造出一个理想的言谈情境,并促使人们在这种理想的言谈情境中,不受任何外在束缚,通过自由的商谈达到理性的共识。于是,交往的合理性、理想的言谈情境的建立、社会进化、社会病态根源的克服以及社会理想的实现统统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这“无疑是天方夜谭或浪漫主义的乌托邦”。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哈贝马斯著,刘北成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