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 校外实习 管理

凡设置会计专业的院校均开设有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但从实际来看,其效果距离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笔者从分析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现状及原因出发,以提高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本着实事求是及实用的原则,探究校外实习管理的教学及管理方法。

一、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重要性

1.有助于理解和加深印象

很多抽象的专业知识、会计概念,即使教师讲得很详细,学生也未必能理解。如果学生到企业实地观摩,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地观察、对照,可以反思所学,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会计概念。通过参观厂房、设备、仓库、存货,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听取生产成本的统计办法、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等,对学过的知识,可加深印象、提高认识;对未学过的知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引导,激发兴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了感性认识,回到课堂,较易于理解后续课程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和概念。

2.有助于积累经验

校外实习让学生有机会观摩到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组织方式和工作过程、会计账簿凭证形式及内容等,也有机会在实习单位会计的监督和指导下直接操作部分会计业务,或跟随办理银行及税务业务,这些经历可直接或间接增加学生操作经验,是重要的工作经历。

3.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

通过在实习中接触各类工作人员并与之沟通,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生以小组编制实习或作为实习单位某工作单元的临时成员协同工作,可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等。此外,现场的工作氛围、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有着积极影响。

二、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现状

1.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的形式

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课程主要有四种:一是专业认识实习。开设在第一学年、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以参观、听介绍为主,内容包括了解企业基本信息、组织结构、车间、产品、会计机构及其核算形式、会计岗位及分工、会计流程及会计账簿凭证等,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及会计核算对象建立基本的感性知识。二是专业实习。开设在第二学年、企业会计核算(财务会计)课程结课之后。以观摩、实习操作为主,内容包括熟悉企业会计全部业务处理流程及流程中各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以会计业务核算为实习重点。目的是使学生将之前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在校内实训中掌握的操作技能通过实习过程与实务相印证,加深印象、提高认识、深化理解、提高操作水平。三是顶岗实习。即毕业实习。开设在最后一个学期,持续3个月左右。顶岗实习是综合实习,采取就业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内容为各个会计岗位工作,目的是掌握岗位操作内容、程序和技巧,积累经验,为就业做准备。四是其他实习。如“社会调查”,此种实习不占用学习时间,形式灵活,内容与会计专业相关,目的不是为提高其专业能力,而是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的视野,锻炼其组织、应变能力,提高交流与沟通能力,丰富并拓展专业知识。

2.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效果

总体而言,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的效果远未达到预设效果。通过向100名有实习经历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及座谈,发现100%的学生未能按照实习计划完成各项实习内容,大部分学生仅实习了计划内容的2~3项。学生大部分时间是翻看旧的账簿凭证或在做整理装订凭证、打印等办公杂务,很少有机会在实习单位会计监管下进行具体的实务操作,对实习感到失望的学生很少联系指导教师或主动向实习单位提出实习内容方面的请求,通常是混出勤或找借口请假,实习结束时从网上下载篇实习报告上交,完成实习。以至于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校外实习是浪费时间,还不如校内实训收获大。实习报告是目前多数高校判定学生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虽然知道该依据不可靠,却也无意改变。因此,不少高校的会计实习流于形式。

三、造成高校会计校外实习收效差的原因

1.缺少满足教学需要、条件适当的实习单位

由于每个实习单位一般只能接受5名以内学生实习,因此要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实习,需要多家实习单位。但会计专业难觅实习单位的尴尬状况由来已久,首先是企业会计机构的特殊性及财务信息的保密要求;其次会计核算不局限于会计机构本身,会牵涉多个重要的经营部门,给企业带来诸多不便;更重要的是——有实习需求的高职类院校难以成为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对企业及其相关人员而言,接受学生实习是额外的负担,大多不愿接收,使得各高校会计专业难以设立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

2.校外实习管理难度大,缺乏现场实习指导人员

由于每个指导教师负责的学生分布在几个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必须在课余时间在几个实习地点间奔波,难以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同时,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会安排1~2名工作人员作为学生实习指导人员,但由于这些临时实习指导对学生的基础并不了解、无指导经验,并且他们还必须完成自己份内的日常工作,因此通常无暇或不知道该如何指导学生。

3.实习内容无法满足实习要求

通常高校教学大纲规定有各类实习的大致内容范围,负责实习的校内指导教师应在实习前根据大纲要求制订实习计划,明确实习内容、进度和要求。但如此制定的实习内容及实习安排是单方面的,未与实习单位进行事前的充分沟通,实习单位一般按照自身的考虑和方便安排实习。因此,高校的实习计划与企业安排的实习严重脱节,实际实习内容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4.实习时间安排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一般,校外会计实习集中在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从各校的教学组织来看,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加之理论学习与实习的时间差,使得学生难以及时将课堂所学对照实务进行反思。

5.高校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政策及资金支持

虽然高职教育教学重视实践,近些年对校内实训设施的投资力度有目共睹,但对不可替代的校外实习并无有力的政策支持,实习所能得到的资金,如学生交通、住宿、伙食补助、校外指导的聘金还是10年前的标准。这在现今市场化的背景下,已成为制约校外实习正常开展的瓶颈。

6.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实习主动性较差

在校内指导教师顾不上、实习单位指导人员不愿管的情况下,校外实习的学生多处于自治状态。习惯于听从安排、学习的主动性差的学生通常的反应是,每天坚持去,被动地接受实习单位安排的任何实习内容或者逃避实习——经常性地请假、迟到、早退。即使感到不满、感觉浪费时间,学生也不会主动按照实习计划或感兴趣的内容向实习单位提出自己的实习要求。

四、完善会计专业校外实习管理的措施

1.重视校外实习,完善教学任务安排

为了保证会计校外实习效果,会计教研室及所在系部应提高对校外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做出适当教学安排。首先,要适度延长校外实习时间。其次,要为实习班指定专职、专业、有实习指导经验的指导教师。第三,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按照现在一般支付标准,制定符合现实要求的交通、住宿及外聘教师标准。

2.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

校外实习开始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实习指导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实习任务书、实习指导书。在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就实习内容、日程安排、学生管理、实习安全、学生考评等与企业负责人员及现场指导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协商,确保双方就实习涉及的各主要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并尽可能形成书面文件。

3.提高实习教学组织管理

(1)指导教师应做好学生实习前的辅导。一要在实习课程开始时进行充分的实习前辅导,就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组织管理方式、学生应完成的实习任务向学生进行详细、明确的解释,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二要将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或解决办法提前告知学生。三要明确实习纪律。四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决定权,使其在目标明确、合理、合法的前提下,自主决定完成实习任务的方法和手段。五要就实习报告撰写进行必要辅导。

(2)完善对实习过程的控制管理。 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协调、及时解决问题,应保持与实习学生和企业实习指导人员的联络,及时了解实习情况。

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争取实现实习效果最大化。对实习过程与原定实习安排出入较大的,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协调或调整。

(3)重视实结。学生因各方面的学识、经验有限,实习经历并非全部都能转变为正确的的认识和经验,有时会形成片面或扭曲的观点,因此指导教师应重视实结,除了认真审阅实习报告外,应安排适当时间就实习过程、学生实习表现、实习态度、实习结果进行总结,与学生就实习进行全方位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考察实习效果,对学生尚存疑问进行答疑、对学生的错误认识纠偏,及时巩固实习效果。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对实习教学管理进行总结,对实习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办法,以提高校外实习的管理水平。

4.完善校外实习考评办法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创新 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新时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想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实现知识创新。而企业正常运行主要由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现阶段,面对知识创新的时代背景,应积极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招聘入手并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体系,促进企业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

一、加强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革新的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快发展,人类文明进入了知识时代,面对这一环境,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积极革新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至关重要。知识创新企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其运行过程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企业中的不足,并将知识的学习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到生产和销售等整个环节当中,因此在经营中可以更好的帮助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而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实现了创新,其功能大大增加。由此可见,加强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革新,将灵活性应用于企业现代化管理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知识创新角度出发实施人力资源招聘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本,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从本质上来看,企业同时可以将大量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进行引入,因此人才的个人能力应同企业知识创新的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企业知识创新的相关目标和战略应当是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应对内部职工的知识能力进行充分的了解,将不符合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的人力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清理,并积极招聘符合企业知识创新战略目标的人力资源,从知识创新的角度出发对内部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充分的把握。

其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的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新时期,在积极提倡企业知识创新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应注重对其鲜明的特点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其在日常工作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也才能更加容易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当然,这种做法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对职工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完全掌握的基础之上的。企业实施招聘的过程中,应了解人力资源部分专业技能等可以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培训,而人力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敬业精神等是无法通过培训来在短时间内进行改变的[1]。因此招聘过程中,应注重人力资源团队精神,才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同集体进行良好的配合,促使知识创新的可能性提升。

三、从知识创新角度出发构建人力资源体系

(一)丰富企业知识存量

知识创新现阶段已经成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然而,企业运行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人力资源,然而人力资源个体是无法将知识创新的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的,这种情况下,必须从人力资源个体、集体以及企业三个角度出发,逐渐丰富三者的知识存量,并促使其进行有效的融合,将知识创新的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经营过程中,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逐渐丰富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为财富的积累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人力资源学习知识的能力

知识创新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对大量的知识存量进行应用,而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必须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中逐渐积累并更新知识库,并将其应用到企业经营当中。针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获得知识可以包括两个途径,分别为内部和外部,而主要知识积累途径是内部[2]。因此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对知识进行积累、修正和有效应用的能力,促使人力资源在工作中能够对大量的知识进行掌握,并从中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企业运行的实践中,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

(三)知识转移

企业由多个部门和团队构成,在知识创新背景下,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可以对不同团队运行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进行转移,而转移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这一过程中,针对人力资源个体来讲,其在对知识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从感性认知上将其进行升华,针对群体来讲,相关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将得到更加深刻的整合和诠释,对于实现知识创新,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压意义[3]。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针对创新知识的应用,需要将其同生产经营等多个环节进行紧密的联系,将知识创新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知识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营过程中,既能够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企业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重点内容之一,新时期企业在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应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知识创新背景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招聘工作,并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陈荣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知识创新机制的互动研究[J].商业时代,2012,08.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的生存已经由"硬件"--设备、技术、资金的竞争变成"软件"--管理水平的竞争了,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企业开展有效地管理。为提高经管专业的学生企业管理技能,加强其就业能力,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不断深入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企业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需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一、《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概述

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经济管理专业技能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很多,比如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从管理对象来看,分别是对企业经营、生产、销售等三个方面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从企业的类型来看,分别是对电子商务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基础是一门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紧密联系的,事物的普遍性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具有指导意义,掌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就掌握了理解事物特殊性的一般方法。因此,对于各个经济管理专业来讲,都应该开设《企业管理》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企业管理基础》是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我院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树立企业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高自身对企业管理实际运用能力。

二、《企业管理基础》教学现状

《企业管理基础》教学存在知识理论化,思维固定化的现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管理技能的掌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产生枯燥的感受。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对概念的记忆和思想流派的理解,大多数老师停留在管理原理的讲解和管理理论的灌输。很多院校的师生对这门课程停留在较浅显的意识阶段:文科类的课程,背背书为考试,看案例当作业。案例教学就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代名词,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唯一的方法,学生不敢走出课堂,老师不会引入课堂,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案例教学中。以致使学生掌握技术性的知识技能较好,而对于企业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几乎没有。

三、《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依据和主线,要求真正体现高职教学"以能为本"的特色。因此,实践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为框架来组织教学的。

传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使用案例教学,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演示和课堂讨论。学生习惯为了案例为案例,教师习惯一个案例使用多年。殊不知,在现代竞争激烈的时代,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多变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不断的创新。要想保持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必须通过管理,整合企业的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一出校门就能服务于企业。

为此对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案例教学

尽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被运用的很多,但是效果却是一般。要想通过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讨论式、自学式、互动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所用的数据、案例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把教学内容寓于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中,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洋为中用。再次,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成功企业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成功领导者的经验的学习,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力量。

(二)、情景模拟教学

在学期开始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随着学习的深入,将班级慢慢的企业化。学生有的变成员工,有的是部门主管,有的是总经理。随着新的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组织,按照学生的意愿结合所学专业处在行业的大企业或者成功的企业进行模拟。置情于景,将学生放在模拟化的"企业"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形成有助于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和实施管理技能的有利环境。

(三)、到各类组织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的各层次的工作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和职责,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及如何处理。了解普通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面对面的与企业人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第一手的有关管理的信息资料,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让学与企业管理者交流,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者,会产生极大的激励力和自信心。这样会使学生更专注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四)、理论联系实际

企业管理基础是经济贸易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除有形的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强调无形的、灵活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借助于身边可能的各种形式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例如,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习,平时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这都让学生在自主的加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关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对企业管理的知识运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一、中职学校借鉴企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新时期中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由于受职业教育历史原因的影响,有些中职学校管理模式僵化,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管理上,管理理念陈旧落后,这种管理模式与越来越追求个性的学生很难适应。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管理,在压抑的环境下,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更多问题。这种管理模式也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没有与就业很好地衔接,学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缺少相应的职业素养,导致许多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不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个人发展规划,缺少职业道德意识,个人职业发展前途暗淡。如果学校能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接触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相关制度,逐渐具备一定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团队精神,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尤其在班集体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方式,使学生直接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变被动为主动,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理念,那么必将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2.新时代对中职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社会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已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这必然要求中职学校要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市场发展的不断变化,创新管理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管理方式与进入企业后的管理方式基本一致,减少学生适应企业的时间。

二、以企业的管理模式为借鉴,创新班集体建设的管理体系

1.以企业组织机构为参照,构建班集体建设的组织体系

中职学校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制定班级的组织结构。在班干部的选定和任用过程中,采取企业的竞争机制,让班干部通过竞聘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竞聘意愿和工作决心,通过演讲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采取全体学生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班干部。每个新学期都要对上个学期的班干部进行考核,全体学生对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打分和投票,并且当场唱票,公布评选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适当改选,采取末位淘汰制。这样,使得每一个在岗的班干部都有一种危机意识,接受全体学生和教师的监督。不努力工作的班干部将被积极进取的学生取代,让每一个既有想法又积极向上的学生都有成为班干部的机会。而且,每个班干部都要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班干部要予以适当的奖励,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同时,对班级有贡献的普通学生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并鼓励其继续努力进取,争做班干部,为班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班干部的职务称谓也可以借鉴企业相对应的称谓,以便营造企业氛围。班主任是董事长,班长和副班长分别是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对董事长负责,由董事长任命。总经理下设技术部、财务部、纪检部、宣传部、体育部、安全部、卫生部,分别对应由班级中的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安全委员、卫生委员直接管理。通过职务称呼上的改变,让学生逐渐适应企业环境,创设企业氛围。

2.借鉴企业考核制度,制定完善班集体规章制度

通过借鉴企业员工的考核制度,在班级管理中推行制度化建设,通过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制度管理学生。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班学生中广泛征求意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制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使其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目的。

学校学生跟企业员工有一个明显区别:学生不发工资。在学校里,可以用操行评定分数来替代工资。在班级班规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量化考核办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考核,予以加分或扣分。每个月、每个学期分别进行汇总,根据分数的高低进行排名,并根据学生的分数进行评优,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对班集体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分析。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微信账号。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可以及时、快速地传递班级信息,打破对信息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的限制。例如,班级学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寝室内务卫生情况,课堂纪律情况,早操出勤情况,晚自习纪律情况,作业上交情况,晚就寝纪律情况等,可以在微信群里迅速、及时、准确地,并根据班级班规进行适当的扣分和加分。在月末或期末,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汇总,科学分析和总结,以便量化考核,形成班级科学管理的有效机制。同时,建立家长微信群,将其作为班级有效管理的辅助手段,在家长微信群中公布班级的一些重要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3.以企业文化为借鉴,建设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企业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一、事业基金

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包括滚存结余资金形成的一般基金和对外投资形成的投资基金两部分。

1、一般基金的界定和会计处理

首先,应按清查、审计结果,在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后,对报废、毁损等原因造成的财产损失,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相关资产科目,对盘盈等原因造成的资产增加作相反会计处理。其次,根据资产评估的确认结果,对资产评估增值,借记相关资产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对资产评估减值作相反会计处理。

2、投资基金的界定和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其实只是增加了“事业基金”,减少了“固定基金”,对净资产总额并不产生影响。会计处理为:借记“对外投资”,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用货币资金、材料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事业基金总额也未发生变化,只是事业基中“一般基金”转为“投资基金”。会计处理为:借记“对外投资”,贷记“银行存款”或“材料”等科目(不考虑相关增值税);同时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因此,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中,对投资基金的界定和会计处理需分别参照固定基金(后述)和事业基金中“一般基金”的界定方法和会计处理办法。但对转企改制基准日形成的投资收益,不论是以固定资产投资,还是以货币、材料等投资,都应确认为其他收入转入事业单位净资产,作如下会计处理:借记“对外投资”,贷记“其他收入”;然后借记“其他收入”,贷记“事业基金”或“结余分配”。

二、固定基金

固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持有固定资产所占有的基金,它源于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间位购置固定资产时,应按固定资产价值,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一般情况下,因固定资产入账后不需要提取折旧,故事业单位购置入账的固定资产在没有报废、毁损的情况下,其固定资产、固定基金的账面价值是不变的,不会因为固定资产使用磨损而使固定基金随之减少,而这必然就导致了事业单位虚增资产总额、虚增净资产。对此,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应依据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对固定基金作出界定和会计处理。

1、对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标准的,按其价值大小及用途分别转作“原材料”或“低值易耗晶”等,借记“原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等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2、对报废、毁损、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审批程序批准后作报废处理,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3、对清理报废固定资产残值取得的变价收入转入专用基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对清理报废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损失作相反会计处理。

4、盘盈及资产评估增值固定资产,按评估重置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按净值贷记“固定基金”,差额贷记“累计折旧”。

5、对于改制基准日需要转让的固定资产,按转让收入净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

6、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租人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其他应付款”,实际支付融资租赁费时,则根据每次支付金额相应增加“固定基金”,借记“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同时,借记“其他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显然,在未付清最后一笔租赁费之前,实际上把固定资产价值分别反映在负债和净资产中,负债“其他应付款”反映应付未付租赁费,净资产中“固定基金”反映实际已经支付的租赁费。所以,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准日,对融资租人固定资产应根据租赁合同规定,租赁期满是否能取得固定资产所有权,如能取得其所有权,则应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将尚未支付的固定资产租赁费转入“固定基金”,借记“待摊费用”,贷记“固定基金”;不能取得其所有权的,则应冲回已增加的“固定基金”。

三、专用基金

专用基金是指按规定从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结余中提取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修购基金等。其中,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主要用于职工福利及医疗保险支出,在转企改制中,应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转入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中核算,因而不列入转企改制后的净资产。修购基金主要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与维修,应纳入转企改制后的净资产。

四、结余

结余是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上述结余在按规定计算交纳所得税和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后,一般转入“事业基金”或作“结余分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分别构成事业单位的净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