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学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状分析
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地理这门学科长期以来教学质量一直偏低,学生的平均分数也比较低,究其原因,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在现代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升学和就业成为家长思想的两种表现。民族地区群众对子女到学校学习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偏激思想:一种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学习地理、历史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没用,既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又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学生回家后也没有一技之长;第二种是有条件和盼望让子女读好书的,认为学习地理这种科目没有出路、没有用,导致学生严重的偏科。所以在教育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在民族地区群众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的大环境下,地理教学也显得很无力。
2.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之所以把这几项统称为主观原因,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这三者缺一不可。所以造成以上现状的主观原因主要有: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少,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实际并不是本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来自其他科目退下来的老师,教学能力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基础太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对策研究
客观原因是通过主观原因起作用的,所以针对以上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教育的本土化特色,特提出以下对策:
1.教育者
民族地区学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为当地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作为一名教育者,特别是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觉学习、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机会,尝试成功、探索的快乐。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地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从而提高中地理教学质量。要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掌握必备的知识,让学生真正听懂,学生只有真正听懂,理解后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应该对地理这门学科真正的喜欢,只有这样才能以钻研、执著追求的敬业精神以及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以自己对事业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感染和影响学生,可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以高尚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渊博的知识学问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所以需要接受教育。而他们也是主体和客体统一的人,具有能动性和主体性,所以可以成为自我改造的主体。由于藏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特点,广大藏族人民在长期改变环境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勤劳豪放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点改造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改造。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提问质疑,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知识。以豪放、能吃苦的性格特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取得学业成功。对差生,要教育他们树立信心,培养虚心求教的习惯,消除民族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思想,引导他们确立必胜的信念。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及其联系的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影响的作用。从教育内容来说,在地理教学中要多增加本土内容。新地理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以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这是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比较了解,联系起来十分方便。这样联系本地实际,必然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并开动脑筋,各抒己见,然后再适时讲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认真学好地理的热情。从教学手段来讲,体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的加大,很多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这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由于地理教学中景观、地理现象、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原理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大都具有区域性、抽象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对学生来说,学起来难度是较大的。而直观教具的使用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另外还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中学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手、脑、口、眼充分地调动起来,要学生活动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39-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中学地理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兴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受到重视,走过的历程比较曲折。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地理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了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发现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的放矢地把地理新课改推向深入。
1.地理师资力量不充足,专业知识较为缺乏
在一些农村中学,几乎都是由政治、历史、语文等学科的教师兼职完成地理课教学。由于兼职教师对地理知识了解有限,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中学地理教学经验不足,因而课程内容简单,大有“读书”草草了事之嫌。
2.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仍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大班授课,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的“读”和“想”偏少,学生以记忆为主。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问题,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时间,易于养成思维惰性。
3.地理教学设备短缺
通过对中学地理现代教学手段使用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地理教具不完备,一是地图不全,大部分学校缺少天文图、剖面图、资源分布图等专题型地图;二是地理仪器缺乏,基本没有天球仪、三球仪、二球仪。
4.课堂组织不力,学生兼顾不全
在一些学生上课不积极参与讨论,老师不能够给予足够重视,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造成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减少,成绩严重的两极分化。
5.评价不合理,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探究过后,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说不到点子上,任课地理教师就一味地用“错了”、“不对”等来打断、否定这些学生的回答,目的是尽快明确正确的答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心理品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尽管有些学生的问题或说法比较幼稚,但如果让他说下去,也不见得没有价值,也许会有闪光点。相反的是,有些教师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为依据,多鼓励,多表扬,甚至在学生说错的情况下,还是“很好、不错”,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是新课程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1.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而应该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力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师生共同处于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呼吸”这种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3.发展为本的学生主体
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应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没有地理思维,就没有真正的地理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地理思考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已有事实进行地理推测和解释,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并能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能与人交流、沟通,以形成自己的地理素养。
三、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
1.全面提升地理学科地位,提高教师素质
地理学科不受重视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地理教师专业不对口,兼职教师多,职称层次低,因而要提升地理学科的地位,要从各个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小组活动法。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以采取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四大步骤,全班根据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如有电脑高手负责做课件,书记员负责记录小组交流内容,发言人负责发表小组的观点。在不同教学要求下各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大家分头收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制成表格、文档、小报或课件,然后大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另外,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学习必须突出图像的观察与应用,地形图、政区图、交通图、饼状图、柱状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不仅是学习内容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拐杖。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先鼓励学生自己先看图,再看文字,然后再把文字落实到图上,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
3.利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多媒体化。多媒体在处理信息方面容量大,速度快。教师可以利用电脑把每节课开发为地理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另外,网络的普及使教育与教学面临着一场革命。网络资源多种多样,从范围的大小来看主要有Internet与校园网,在地理教学中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上的资源,为知识更新、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方法多样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4.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最大程度兼顾每位学生
设计的活动习题可以照顾到全面,如“利用经纬网定位”,以竖排为经,横排为纬,首先指明任意一个同学的方位,再让其他同学确定自己的方位并提问(特别是学习相对困难的和默默无闻、不爱发言的学生),由于答案的各自独立性,每个学生的参与无形中得到了加强。再由教师或其他同学说方位找此方位同学,学生的警觉性也极大地提高,不仅训练强度大了,而且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思维的速度提高了,每个学生都兼顾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运用全新的评价理念,客观地评价学生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即时评价时要注意: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温馨的评价氛围;对学生的解释,不作简单的确定性评价;注意实行视情况而定的延迟评价;注意用评价把教学引向深入。这样评价学生是为了给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诚挚帮助,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旨在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不是甄别和评比,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的目标要多元化、手段要多样化。
要学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区分对待,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人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思维的发散度最高。教师要注意及时给学生鼓励性评价,“鼓励自信心”,“发现闪光点”。创设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课堂,需要的是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同情与理解。即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他们;在他们做错的时候,尽量不要过分批评他们,要宽容、理解他们,但要及时给他们一些振聋发聩的忠告或建议,学会与学生以朋友相处,胸怀坦诚。
6.灵活组织小组活动
组织活动时,不妨借鉴如“实话实说”、“聊天”、“幸运五十二”等节目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好小组活动的习题,能吸引住学生创造性地、富有情趣地去完成。在师生辩论、讲解、展示资料等交流和互动中,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换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如果在活动中还能注意多学科的融合,灵活运用歌曲、舞蹈、绘画等艺术及我国的古典诗词歌赋,作好小组各成员任务的分配、管理与评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情、于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快乐中获得知识和情感的满足,锻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参与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
中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一旦有了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赢得别人的称赞,在称赞中他们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满足感。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
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新课程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有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与学习,学生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培养,对地理也会越来越喜欢。
参考文献:
[1]陈宏丽.新课程中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影响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8,(1).
[2]李侠.地理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Z1).
[3]杨旭昌.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革新,2006,(4).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再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然后加以修正调整,使之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以取得更佳教学效果的行为。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反思必须也必然要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其起始点可以在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阶段。2010年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是旨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高师院校师范生的“顶岗实习”随之出现。随着“国培顶岗”计划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师范生的实习时间相应延长,教学实践机会以及与同学、学生、教师交流的机会也大幅度增加。这既增加师范生的锻炼机会,也使师范生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可能。为充分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笔者设计问卷和访谈,调查高师院校地理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中的反思情况,力求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利用教学反思更好地促进地理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1.调查设计
为了解地理实习生的反思意识以及他们在实习期间具体的反思行为,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针对参加完顶岗教育实习的江西师范大学2008级地理师范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问卷68份,均为有效问卷,占总问卷数的75.6%。
2.调查结果(表1~表3)
3.调查结果分析
自主反思不够合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进行教学反思不够积极,很多都是以回忆性思考或者教学日志的形式呈现,如果能将教学情况和教育心得以教学日记或者随笔形式及时记录下来,才能成为教学反思的真正源泉。
反思方式太过单调。大部分实习生的反思都是自我剖析式的,通过对自己课堂的回忆来反思收获。如果能将反思的角度辐散开,将周围的人和事纳入反思的源泉,通过与学生、教师和队友的交流或者阅读教育类的书刊杂志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种反思才是真正意义上可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反思。
反思缺乏恒心。在访谈中还发现,地理实习生存在一个很大共性:刚开始实习时积极性很高,能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但随着实习时间的深入,反思频率越来越低,反思深度也越来越浅。教学反思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贵在恒心,重在坚持,只有长期的坚持反思,自己的专业素养才会持续性成长。
二、提高地理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职业发展有重大意义。但当前师范生培养面临的一大问题便是教师教育在大学课程中所占比例太小,导致师范生专业素养不够硬,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师范生的专业化意识,也正是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实习生所要端正的态度。实习生在走上讲台之前就要明确自己的教师生涯应该走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时刻做好开展教学研究和进行教学反思的准备,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
2.重视地理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职前教育的必经阶段和基本形式。它既是对学生参加工作前所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实际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实践演练和检验,又是帮助师范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实践性环节,更是实现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之前必须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教育实习的重视。“国培顶岗”实习由于实习时间长、自主性高,对实习生职业生涯的意义更是重大,实习生应该充分利用实习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日记。即教师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读、所思,以记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例如,实习生的反思日志:我拿着地球仪,开始讲南极、北极、经线、纬线……学生一脸茫然、迷惑不懂。这时一个排球从桌子底下滚了出来(班级为迎接学校排球比赛,给每组学生配备了一个排球),我正要批评时,灵机一动:用排球比作地球仪。索性让学生把排球都拿到桌上来,在上面标出南极、北极,画出经线、纬线,分辨出东、西、南、北半球等,师生共同探究,完成教学内容。这样,既巧妙避免了师生冲突,又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反思:意外也是一种资源。面对意外,教师要冷静,变废为宝,巧妙利用。教师一方面应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对地理知识及其逻辑结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才能在动态的互动中“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
(2)教后感。即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和体验的自我评价与对话,是改进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教后感可长可短,长可千言,短可几百字,可总结经验之得、可反思败笔之处、可分析问题原委、可指定补救措施,还可捕捉课堂上的机智亮点等。
例如,“大气的热力状况”教后感:通过地球与月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导入,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使学生快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具有启发意义。与成因相关的即时检测、即时反馈、即时总结,起到即时巩固的作用。承转语言简洁流畅,讲课思路清晰。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中只有2/3的学生参与,今后要在讨论问题上下功夫,找准方向,面向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时间把握不准,问题设置的新颖度还需增强。此为本节课不足之处。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教育;知识;生活方式;学生;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10-03
在目前无有效疫苗预防和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截至2007年12月全球大约有250万15岁以下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1],针对青少年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有重要意义。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亿5千万,随父母流动的14岁以下儿童1 980万[2],在性病/艾滋病的播散过程中,流动人口起了重要的传媒作用。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作为流动人口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在完成初中的教育之后大部分直接走上社会,加强在校期间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为他们走上社会后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农民工子弟学校艾滋病教育现状及教育需求,与公立学校存在的差距,笔者于2006年9-12月对北京市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中部学生及部分公立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大兴、海淀和朝阳区3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中一至三年级的全体学生471名,东城区3所公立学校初中一、二年级学生448名,年龄主要集中在12~17岁。男生295名,女生176名。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偏低,75.0%的父亲和83.2%的母亲学历为小学和初中。农民工子弟学校的471名学生来自全国23个省市,主要来自安徽、河北、四川、河南、湖北、黑龙江、山东、陕西、江西、浙江、重庆、江苏等12个省份,占全部调查总人数的90%。来自河南、河北、安徽、四川、山东五大农业省的学生占61%。与北京市农民工主要来源基本相同。公立学校学生年龄集中在12~13岁。男生241名,女生207名。
1.2 方法 采用自填式结构问卷,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立学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由班主任统一发放、统一收回,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开展艾滋病教育的情况和形式,学生对获取有关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愿望;学生对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生活技能认识等。
1.3 变量的赋值 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计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计0分,满分11分。艾滋病相关问题的态度:正向回答计2分,居中计1分,负向回答计0分,最高分4分。艾滋病相关拒绝技能:婉转拒绝计2分,断然拒绝计1分,不知如何处理和不能拒绝计0分,最高分6分。
1.4 统计学分析 将原始数据使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计算机,经逻辑审核无误后使用,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1.1 听说过艾滋病的情况 农民工子弟学校有94.4%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其中71.5%的学生早在1 a前听说过艾滋病。公立学校98.9%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2.9%的学生1 a前听说过艾滋病。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听说过艾滋病的比例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1.2 对艾滋病流行形式的认识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尚未对艾滋病流行的严峻性有足够的认识,60.7%的学生不知道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38.1%的学生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近,7.0%的学生认为很远,与公立学校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3%,44.4%和4.3%;P值均<0.01)。
2.1.3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低,仅为56.7%,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70.1%),在个别问题的知晓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与公立学校学生在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排序上是一致的,知晓率越高的问题差距越小,知晓率越低的问题差距越大。
2.1.4 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知晓率分别为64.1%,22.9%和27.7%。3项指标知晓率均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 当自己的同学感染艾滋病时,农民工子弟学校66.9%的同学持理解、同情态度,表示会关心他们;15.9%的同学表现为害怕、讨厌,拒绝与感染艾滋病的同学一起学习;12.1%的同学持无所谓的态度。公立学校只有40.0%的学生会理解和同情感染了艾滋病的同学。
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农民工子弟学校62.8%的学生认为感染者是无辜的,真正的敌人是艾滋病;10.6%的学生认为要看情况而定,婴儿是无辜的,如果是吸毒、性乱感染的则是活该。1.9%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持有极端恐惧心理,认为他们是瘟神,应该将他们象麻风病人那样与世隔绝。公立学校有3.8%的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持有极端恐惧心理。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态度的得分(2.864±1.281)高于公立学校学生(2.500±1.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1)。
2.3 交流能力与拒绝不良行为的能力 农民工子弟学校中有17.8%,16.6%的学生分别与家长和同学谈论过艾滋病,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与家长和同学交流的比例(33.9%和28.3%)。大部分学生没有和家长或者同学交流过,其中分别有29.5% 和15.5%的同学希望与家长和同学交流相关的内容,但不知如何谈起,比公立学校学生(19.0% 和15.8%)更希望和家长进行交流。当被好朋友约去游戏厅时,农民工子弟学校80.9%的学生会选择拒绝,公立学校87.9%的学生会拒绝,但是拒绝的方式2类学校的学生明显不同(P<0.01),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断然拒绝(28.8%)的比例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17.1%),而公立学校的学生采取委婉态度的比例(70.1%)高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53.1%)。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拒绝不良行为的综合能力(4.529±1.252)低于公立学校学生(4.835±1.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P<0.01)。
2.4 对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生活技能要素的认识 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1-能识别感染HIV/STD的危险因素;2-能确定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和方法,包括避免感染的保护性因素;3-会评价各种与个人行为相关的预防方法的优缺点;4-有能力识别艾滋病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5-有能力评价物质滥用与艾滋病感染、肝炎之间的关系;6-有能力评价家庭关爱和机构关怀的机制;7-有能力识别一些日常行为和方法,使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和易感性减低;8-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生活时,能用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他们;9-以清晰和直接的方式提供信息并与他人讨论相关问题;10-能寻求帮助、忠告,当需要时能寻求额外的信息;11-有能力拒绝性要求的能力和协商使用安全套;12-能评价个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13-能评价感染艾滋病对个人目标和愿望所产生的影响;14-能识别、分析混乱的性关系网络与感染艾滋病性病风险的关系;15-能识别、鉴定感染艾滋病对自己、家庭、社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16-能识别、鉴定社会和文化因素在预防艾滋病中的作用;17-能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需求和感受;18-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表示同情并给予支持;19-能够认识身体、心理需求和愿望,并能采取适当的行为;20-能够认识同伴压力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感到陌生,对相关技能要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清楚,对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交流能力要素不清楚的比例较高,对其中一些问题不清楚的比例超过30%。不清楚交流能力要素中有“有能力拒绝性要求和协商使用安全套”的占47.6%。对相关要素重要性的认同率均低于公立学校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5 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和需求 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情况不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38.4%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高于公立学校学生(21.4%);12.3%的学生接受过不同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23.5%);开展讲座(4.5%)、课堂教学(5.9%)、校园宣传活动(11.9%)的比例均低于公立学校(8.0%,10.5%和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对是否愿意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看法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学生的态度明显不同,农民工子弟学校中74.5%的学生愿意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高于公立学校(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艾滋病认识不足,与公立学校学生相比存在很大差异。仅有94.4%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与城市农民工认识水平相近(92.5%)[2]。艾滋病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艾滋病预防方法知晓率明显低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研究结果[3],严重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4]。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较公立学校学生宽容,持正向态度的比例较多项人群调查结果高[3];但艾滋病相关知识贫乏,预防技能差,交流、拒绝不良行为的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公立学校学生,也明显低于中国5省市中学生调查结果[5]。这种知识、技能与态度分离的现象不利于艾滋病的防制,将给农民工子弟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只有在保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才能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和谐相处。
农民工子弟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与公立学校相比,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情况差距很大,仅有12.3%的学生接受过不同形式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育需求较高,获得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愿望强于公立学校学生。
农民工子弟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建议:(1)加强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尤其要加强知晓率普遍较低的知识点的教育。流动人口的社会现状以及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流行状况等客观地决定了流动人口的子女很难从家庭中获得正确、全面的艾滋病防制知识。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加强学生以技能为基础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在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中,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相关的知识,建立健康行为,有效地预防艾滋病的传播[6]。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认识模糊,与公立学校相比,学生的认识水平、对生活技能教育重要性的认同率、学校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大差异。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以技能为基础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在这一群体中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意义重大。(3)加强教师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技能教育。教师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技能增强了,才能更好地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对农民工子女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4)加强社会力量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持。依靠农民工子弟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实现通过学校教育提高农民工子女的预防艾滋病技能有很大难度,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也希望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让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多的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
4 参考文献
[1]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03-16(2).
[2] 严征,李鲁,叶旭军,等.城市农民工艾滋病/性病认知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卫生研究,2006,35(1):117-119.
[3] 孙江平,马迎华,陈虹,等. 深圳、云南两地中学生艾滋病与危险行为的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1,17(5):438-440.
[4] 石美云,杨立慧.中学生艾滋病知识认知调查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6, 6(4):740.
[5] 孙江平,马迎华,陈虹,等. 中国5 省市中学生危险行为现状(一) :艾滋病及的知识态度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1,22 (3): 202-204.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0-0009-0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职业压力指的是在工作环境中使教师个体目标受到威胁的压力源长期、持续地作用于教师而使教师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职业压力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质量,并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这显得农村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启蒙作用尤其重要。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对工作在民族地区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中的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远远不够,已经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本文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主要的5所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做调查与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力图引起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对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关注,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以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主要的5所农村小学教师100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样本中男性教师51名,女性教师49名,年龄从20到55不等,平均年龄38岁,平均教龄17.49年。
(二)研究工具。问卷采用申继亮、朱从书、刘加霞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
(三)记分方法。对46个选择题,要求被试对封闭式问卷列举的各种压力,按其感受到的压力程度的不同,由轻到重。均以“无”“轻度”“中度”“重度”“极度”采取五级记分法,分别记1~5分。
(四)结果分析
1.剑川县甸南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总体情况
从表1可得出,96.6%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压力,46.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这表明该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状况严重。
2.剑川县甸南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选取每个选项中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因素来列统计表。整个问卷的统计数据,见表2)
从表2得出6个压力源依次排列为:工作负荷(3.35分)、自我发展需要(3.33分)、考试压力(3.30分)、职业期望(2.86分)、家庭人际(2.82分)、学生因素(2.59分)。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工作负荷、自我发展需要、考试压力。结合访谈资料,笔者将对三个主要压力源及新课改对教师压力的影响这一方面做深层原因分析。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教师工作负荷大
教师工作负荷大会让教师身心憔悴,教师长时间承受压力,直接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导致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负荷大的原因如下:
1.农村小学教师缺额严重,教师课时负担繁重。本次调查显示:每位教师平均带2.20个年级,3.12门课程,带47.58个学生。师生比为1∶48,远远超过该县核定的1∶23的比例。教师的周课时平均18.32课时。该镇农村小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11.64个小时,严重超出我国实行的8小时工作制。可见该镇农村小学教师所教学科多、课时数多、工作时间长。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学校,与以前的“半工作半干农活”的生活不一样。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编制问题。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基本是按照师生比进行核算,但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实际。该县为减少县财政负担,县政府以核定的师生比为标准(农村小学1∶23,初中1∶20),严重减少教师进口,压缩控制编制数量。而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居住比较分散,学校的布局也自然相对分散,学校规模较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仅以师生比来决定农村小学教师编制配额,导致该县农村小学教师缺额严重,教师的课时负担繁重,压力大。其次是有时候县上“有编不补”。上级规定教师分配的名额,县上为减少财政负担就私自减少教师编制的数量。同样导致农村小学教师缺额严重,教师的课时负担繁重,压力增大。
2.农村小学教师工作项目繁多。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做很多繁琐的工作,例如写教案、搞活动、检查、评比等让教师的工作增加。特别是为了应付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的很多“造假”任务也落到教师头上,让教师苦不堪言。在该镇由于小学教师缺额,大部分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工作项目更多,如负责早自习、早操、打扫卫生、学生安全等;组织出黑板报、班队活动、社会实践(农村偏僻地区负责种每班的专门菜地)、庆祝“六一”、“国庆”等组织工作;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个别教育、培养班干部、与家长交流联系(家访、开家长会等);其他如写品德评语、填写成绩单以及各种收费等。这些繁琐的工作让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好好地休息,工作压力大。
3.留守学生工作加大教师的工作量。根据访谈与笔者对该镇的了解,让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工作负荷加大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即留守儿童的问题。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年,该镇的居民主要经济来源于木雕。大部分人把田租出去,出去打工并从事木雕生意或别的工作。他们长期在外地做生意,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亲人照看,造成了这些孩子在情感、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孩子长期见不到父母,体会不到父母的温情,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由此造成的不仅是对父母的疏远,而且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正常发展。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心、管教和约束,有的孤僻、自卑,有的封闭,有的任性散漫、我行我素,有的撒谎不诚实,有的鲁莽不礼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孩子缺衣少食,发育不良甚至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大,投入的精力增多,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二)教师自我发展困难
教师需要得到自我发展,不断获得进步与自我完善,从而在教师职业上获得成就感。调查表明,该镇农村小学教师自我发展困难,主要原因如下:
1.提供给教师的发展机会甚少。上级给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晋级、参加各种研究的机会很少,名额有限,得到发展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在为争取机会而奋斗。教师的各种发展的机会由学生的成绩、与领导的关系、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来决定。一些教师长时间得不到发展,就会对人生的目标失去信心、对现实不满等,严重则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是由以前的民办转公办或中师毕业,专业程度不高。该镇农村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38岁,年龄普遍偏高,教师为了不被社会淘汰,要通过提高学历、加强专业能力、晋升级别等来提高自己,大部分教师一直为学历、评职称而奔波,经济压力、心理压力随之加大。
(三)评价制度单一,教师压力大
和城市小学的教师相比,由于评价制度的落后,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与教师的各种待遇挂钩,考试压力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影响很大。比如评职称、评奖金、调动工作、各种研究机会等。调查中一位教师谈到:“我在工作中面临的工作压力主要是每学期几次的全镇小学生统考。每次考试镇上都给学生、班级、学校排名次(实际上是给每一位科任教师排名次),上级投下的各种优先政策都是按学校的成绩来定,所以校领导只能给教师加压。为了能取得一个好名次,作为教师只能给学生加负、给自己施压,让学生把自己所教的学科尽量背熟,以应付一次又一次的统考。”可见,考试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评价制度单一,没有设置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假若这个问题不解决,教师承受的压力过大,素质教育的目标将难以落实。
(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面临新课改的尴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引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教师,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这些都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的教师尚且难于适应,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要很快适应更是难上加难。新课改是教师压力中新的压力源,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说到自己在新课改下的难处,具体如下:
1.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实际操作困难重重。任何事物的变革与发展,都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首先发生变化,进而指导其行为发生变化。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它阻碍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该镇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高,接受新思想比较被动。习惯了原来的教育模式,习惯了应试教学,所以在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式下,很多教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2.应试教育经年难改,教师进退两难。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求教师积极推进新课改,可是另外一面应试教育依然如故。特别是农村,由于条件的艰苦,孩子考大学成为一家子的寄托,家长要求教师能让其子女考出好成绩,对教师寄予的希望很高。学校只用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工作的优劣,教师抓学生成绩,又要搞素质教育、新课改,左右为难。
3.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缺乏,学生基础差,实施新课改的条件有待改进。该镇的小学学校条件非常简陋,教学设备落后。新课改所需要的教学条件,比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正规的操场几乎没有。这样,一些课程(如音乐、美术、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有时候难以开展,很难达到新课改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等目标。同时,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家庭教育不够,基础差,实施新课改的客观条件有待提高。
四、减轻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对策
(一)教师自身的努力
1.面对现实,自我认知。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深刻,才能有效地解除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认识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承担的角色。不少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是因对自己缺乏了解所致。他们的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就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所以,学校应积极引导教师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状态,适当地给自己定目标,正确对待竞争。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克服不足。要正视压力,不要回避,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善于自我调整、自我认知,化被动为主动。
2.学会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保证之一。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缓解压力。首先,应认识和接纳自己,尊重他人。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这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挑战,如家长和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不良结果等。教师只有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有健康的心态,才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他人和谐相处。其次,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很重要。教师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3.借助运动降压。研究表明,运动是减轻压力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运动之后,身体会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不但会觉得精神轻松,也会感觉补充了体力。除了锻炼之外,教师还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态。越是繁忙,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放松心态。放松心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静坐、听音乐、欣赏文学作品、练书法……
4.学会淡泊。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要有淡泊名利、超然世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并不像某些职业功效立竿见影、光辉耀眼,教师职业与所谓的“风光”职业相差较远,收入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教师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心态就会坦然;否则,心态就会失衡,不利于心理健康。
(二)学校的努力
1.改善教师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主要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突出教师的特色,抓住重点,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形成性考核。建立多方面的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2.改进领导作风,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管理者应当注意改进领导作风,提高自身人际吸引力,有效处理教师间的冲突,形成良好的氛围。同时,根据农村的特点和经济实力,适当地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3.减轻教师的负担,防止过度疲劳。学校要做到:合理配置师生比例,合理安排教师的备课、上课、进修与休息的时间,避免私自延时或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在检查、考评内容上要注重实效性,避免教师因应付检查而疲于奔命。学校应办好家长学校,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让当地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尽快摆脱家长轻视家庭教育的现状。
(三)社会的努力
1.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收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从而引起公众关注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同时,还将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专业人员进入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
2.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上级部门要根据民族地区师资不足的特点,合理分配教师,投入高素质、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这样就能解决农村小学教师课时负担繁重的问题,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同时要多投入资金,完善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让教师在较好的教学条件下完成教学,让师生在较好的环境下工作与学习。
3.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逐步解决部分教师调动需求,这是缓解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除了考试以外,上级部门要适时建立更加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并优先考虑有特殊情况教师的要求。让农村小学教师看到希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
4.抓好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质量。高素质的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间接途径。培训的内容包括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唤起教师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
五、结语
通过对剑川县甸南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表明: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较大,我们要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关注教师的生活与健康。尽量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度,避免新的压力源的产生。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三者应共同努力,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各项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稿件编号:090903007)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黄益远.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教育与管理.2002,33.
[2]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
[3]曹晖.试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J].当代教育科学. 2006,(1).
[4]黄益远.关于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J].教育与管理.2002,33 :9
[5]杨慧鹏.对教师成就感缺失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