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碳经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地域
Abstract: The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calls for new requirements to landscaping design. Regional feature is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fic region, including the landscape formed by natural causes, and the earth landscape formed by the reformation on nature by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These landscapes ar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garden style in the history, and also the source of important basis and styles of today'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desig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asing on the regional featur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reg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功能,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非凡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美丽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风景园林规划和设计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社会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导致当地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文化传统特征,使当地的风景园林出现风格迥异的面貌。 由于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的园林景观,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各地域的优秀园林作品都是在尊重地域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片地域的气候、土质、人、动物、植物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穿透力的人文精神,一方土地上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聚集浓缩成地域的风情特色。设计师和业主在深入理解和融汇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园林的精品,这些园林景观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它们体现着地域的特征、时代的特征和地域的人文精神$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发展趋势
1.风景园林设计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连接的景观格局。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2.合理配置乔灌木与纯草坪的比例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城市的绿化中刮过一阵大草坪风,不切实际地学习欧洲的疏林草地或开阔草坪。北京市也不例外。但是北京地理气候环境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怕晒)决定了大草坪既不生态,也不完全实用。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合理的植物配置结构,我们提出了绿地树草的种植比例结构:乔灌木占到绿地的70%以上,纯草坪不得超过30%,在实际掌控中,纯草坪只占绿地总面积的23.7%。以上比例是一个原则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
3.风景园林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层面
气候层面
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另外,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并且受气候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也构成每一种园林类型的典型特色。优秀的风景园林师总是善于观察和发掘乡土植物之美,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来,这也使得某一特定地点的设计作品注定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建筑可以迁移仿造,有些植物只有在其适应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巴西风景园林师布雷・马克斯开发了巴西热带植物的园林价值,使那些被当地人看作是杂草的乡土植物在花园中大放异彩,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
文化层面
文化传统最能代表一个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因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的体现最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征。传承地域文化源于一定地域生活的经验所形成的地方传统、风俗礼仪、建筑风格、园林样式等,能唤起人们对场地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而现代园林设计的趋同化导致了对这些地域文化的漠视,造成人们与园林作品之间的情感割裂。风景园林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编撰历史典故或赋予各种景点、景物以文学描述、图解符号而应该充分利用场地内历史遗留的痕迹,如对土地的利用方式,独特的手工工艺,建筑的布局模式,生活生产工具等,来建造富有场所精神的地域性景观。
植被层面
在城市绿化中一些房地产项目中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大量使用所谓的名贵树种,造成“水土不服”,植物成活率低。植物本无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理由。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倡导乡土植物当家,这是生态优先的最直接体现。不适应城市生长的植物,再漂亮也不能用,决不能做劳民伤财、好看不好用的事。同时,要倡导在乡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引种、驯化、推广,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种类多样化。要突出以绿为主,倡导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配置,植物配置要形成自然化、生态化的群落、色彩和层次景观效果。在方案论证审核中要把好关。
结束语
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的设计是没有的。但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设计,特别是大尺度的设计,在某种程度就是对自然过程进行管理,设计的本质应该遵循自然的过程,将创作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部分,延续区域的自然特征。
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的产生,来自于多个方面,包括社会的变革、思潮的转变、历史的延续、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等等,但如果我们看到上述历史的花园与现代风景园林作品,包括我们自己的实践作品,就不难看出地域特征是景观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任何土地都有属于它的特征,设计师可依据地块中或是更为广泛区域内的地域特征,来寻求景观设计的形式语言。从地域特征上生成的景观形式,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我们的实践就是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白垩纪 沉积相 沉积环境 地史演化 六盘山地区
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39-02
六盘山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地层区划属秦祁昆地层区祁连—北秦岭地层分区。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良好,层序完整,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属内陆湖泊(凹陷盆地)沉积体系,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及咸化湖相。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由三桥组、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乃家河组构成。各时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反映了当时的构造古地理环境,其垂向叠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地史演化特征。
1 沉积相特征
1.1 三桥组沉积相
三桥组以粗碎屑岩为主体,具冲积扇亚相沉积特征,可细分为扇根和扇端亚相。
(1)扇根亚相。
三桥组主体属扇根亚相沉积。组成岩性较为单一,为灰、深灰色块状粗—中砾岩、灰色厚层—巨厚层状粗砾岩、紫红色块状—厚层状巨砾岩、巨—粗砾岩及粗砾岩。砾石杂乱排列,无定向性,局部略具叠瓦状排列,有时显示正粒序层,砾岩呈杂基支撑、基地式胶结类型,为白云质、钙质胶结。
(2)扇端亚相。
主要由紫红色中—细砾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组成。砾岩特征与扇根亚相砾岩相似,只是粒度细一些;长石石英砂岩多呈透镜状,时含细砾,发育平行层理、大型板状斜层理。
1.2 和尚铺组沉积相
和尚铺组由砂岩及少量砾岩、泥(页)岩组成,具有辫状河亚相沉积特征,据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可细分为辫状河道亚相、心滩亚相和辫状河道间亚相。
(1)辫状河道亚相。
主要发育于和尚铺组下部和中部。由灰、深灰、紫红色厚—巨厚层砂砾岩、中—粗砾岩及细砾岩构成。砾岩常呈透镜状,发育底蚀构造,砾石呈叠瓦状排列。
(2)心滩亚相。
主要发育于和尚铺组上部,由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发育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理。
(3)辫状河道间亚相。
由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组成,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
1.3 李洼峡组沉积相
李洼峡组属滨浅湖环境沉积,其岩性由兰灰、浅黄灰、灰紫、紫红色泥岩和浅灰、浅黄灰色中层状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微晶灰岩及少量灰色中层状粉砂岩、细砂岩组成。泥岩一般不显层理呈块状层,有时略显水平层理而显示页理,含植物、叶肢介化石;细—粉砂岩常呈中—薄层夹于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层面具对称的、不对称的及不规则的小型波痕,含植物碎片;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微晶灰岩一般呈薄—中厚层状,具水平层理、微波状层理,含植物、叶肢介、介形虫化石。
1.4 马东山组沉积相
马东山组属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其岩性以灰绿—兰灰色泥岩、页岩为主,夹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砂屑灰岩、鲕粒灰岩、微晶灰岩、泥灰岩,偶夹有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呈薄—中厚层状,多具水平纹层、微波状层理,顶面平直,底面凹凸不平,发育结核状构造;泥岩一般呈块状构造,具球状风化,含植物碎片;页岩较少,页理不甚发育;粉砂岩、细砂岩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小型槽状交错层理,含植物碎片。
1.5 乃家河组沉积相
乃家河组属半深湖—咸化湖泊环境沉积。其主体岩性为浅灰、浅灰绿、浅黄绿、浅兰灰色泥(页)岩、钙质泥岩和浅灰—深灰色泥灰岩、鲕粒灰岩、砂屑灰岩、砂质灰岩,偶夹细—粉砂岩,在红阳—硝口一带上部发育膏岩及盐岩沉积。泥岩、粉砂质泥岩多呈块状层,有时略显水平层理;粉砂岩、细砂岩呈中—薄层夹于泥岩、粉砂质泥岩中,发育水平层理、沙纹层理;碳酸盐岩主要为鲕粒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呈中厚—薄层状,顶面平直,底面具波状,有时发育水平层理。石膏岩为厚层—块状,泥质含量高,时呈角砾状;页岩具水平层理,含植物、昆虫化石。
以上特征表明,乃家河组由半深湖相逐渐向咸化湖泊相过渡,后期沉积了大量石膏岩及盐岩,湖水不断变浅,由还原环境逐渐变为强氧化蒸发环境。
2 沉积环境及地史演化
侏罗纪未的早期燕山运动使六盘山地区抬升遭受短暂的剥蚀后,至早白垩纪盆地开始凹陷下沉,接受了凹陷型内陆湖泊相沉积。从岩性组合、沉积特征及总体向上变细的垂向沉积序列看,六盘山群是在盆地持续下沉、湖水不断加深、沉积物供给较为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形成、演化受构造、物源和气候的控制。
盆地形成伊始(三桥期),接受了以粗碎屑岩为主的冲积扇相沉积,扇根比较发育,扇端不甚发育。西部冲积扇发育良好,分异明显,沉积厚度大于731.7 m,砾岩中90%以上砾石来自于海原群的片岩、大理岩和加里东期花岗岩类,这说明物源区为北祁连造山带。而东部沉积厚度仅为26.8 m,冲积扇分异分带性不明显,表明盆地边缘较陡,属陡岸近岸沉积,碎屑物多呈棱角状也说明了这一点。从砾石绝大多数来源于早奥陶纪马家沟组的碳酸盐岩可知,盆地东部物源区为华北地台。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砂岩为主的岩石类型,发育大型板状斜层理、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砂岩中成分复杂,主要有磁铁矿、云母、石英等。碎屑分选差、磨圆度较差,上粗下细是粒度变化的主要趋势。岩石沉积物以红色为主,可见植物碎片,未见动物化石。这些特征说明这一时期的气候干燥炎热,盆地东部由于物源区供给少,沉积物甚少。
李洼峡期,六盘山地区已演变为滨浅湖环境,此时盆地表现为间歇性下沉,湖水时进时退,在沉积物供给充足的条件下,沉积了以细碎屑岩、泥质岩夹碳酸盐岩的浅湖相沉积特征。李洼峡组中灰绿—兰灰色泥(页)岩和碳酸盐岩约占总厚度的1/2~1/3,含有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李洼峡期气候变得温湿。
马东山期,盆地的下降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湖水迅速加深,半深湖-深湖是这一时期六盘山地主的主要特征,随着盆地的不断下降,可容空间不断加大,沉积物的供给速率逐渐变缓,广泛沉积了以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为主的马东山组,此时的气候变得比较温润,生物种类多种多样,有叶肢介、昆虫、介形虫、双壳类、鱼类以及各种植物和轮藻等。从颗粒灰岩比较发育和少量油页岩的出现可以判断此时湖水不断在加深。
乃家河期,盆地由半深湖环境向咸化湖泊环境转化,与马东山期相比,盆地的沉降速度不仅大大减小,并逐渐有了上升的趋势,沉积物供给也逐渐增多,可容空间逐渐减小,沉积物越来越多,在此条件下,沉积了以泥质岩为主夹碳酸盐岩、石膏岩及盐岩的乃家河组,属湖泊衰亡期沉积,这从乃家河组自下而上碳酸盐岩迅速减少,紫红色岩层逐渐增多和顶部膏岩层增多可以证明这一点,也表明乃家河晚期盆地逐渐抬升,湖水变浅并过渡为咸化湖泊,这一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干旱、炎热。
3 结语
综上,白垩纪六盘山群地层发育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期(三桥期)盆地内地势差异较大,气候干旱炎热,发育冲积扇相沉积;早期(和尚铺期—李洼峡期)发育了河流相—滨浅湖相沉积,气候由干热逐渐转向温湿;中期(马东山期)湖泊发育到鼎盛时期,此时湖水最深,湖面最广,发育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晚期(乃家河期)为湖泊衰亡期,发育半深湖相—咸化湖泊相沉积。乃家河期末,晚期燕山运动使盆地抬升,湖泊迅速消亡,结束了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的沉积演化历史。
参考文献
[1] 顾其昌.宁夏回族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5-45.
[2]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1∶50000马家大庄、隆德县、瓦亭、什字路、泾源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01.
【关键词】冀西北;沉积环境;沉积体系链;交角构造;找煤方向
1 盆地地质概况
冀西北地区侏罗世聚煤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中朝准地台(I21)内蒙台背斜(Ⅱ21)的土城子台拱(Ⅲ21)和台凸(Ⅳ22)上。研究区包括忠义凹陷(Ⅴ21)、兰城子凸起(V22)、土城子凹陷(V23)和二泉井凸起(V24)的部分地区(见图1)。
下花园组地层,在区内被第四系地层广为覆盖,地表出露面积不大,自下而上可分为下、中、上三段。
下段(J2x1)(底部砾岩段):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及粗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变质岩和石英岩等。厚度16米。
中段(J2x2)(主要含煤段):下部为灰白色细砾岩、砂质砾岩、粗砂岩夹少量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等,含不可采煤层1~6层。上部岩性为灰色泥岩、粉砂岩、砂岩夹灰白色砾岩,含不稳定煤层6~18层,可采1~3层。厚度380米。
上段(J2x3)(杂色含煤段):以紫红色、灰绿色细砾岩、砂质砾岩和粗砂岩为主,夹灰、深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和炭质泥岩等。含煤1~6层,3层局部可采。厚度40米。
2 控盆构造
通过对聚煤盆地内地层现状研究后认为:聚煤盆地内存在着两个向斜构造,一个背斜构造。即忠义向斜、土城向斜,两向斜中间为兰城子背斜。这些背斜和向斜实际上是一些隆起(背斜)和断陷(向斜)组成,隆起和断陷由正断层所分割。区内还有一些次一级走向NS的隆起和断陷,这些隆起和断陷与走向走向NEE的隆起相交,构成交角构造。
3 含煤盆地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
聚煤盆地煤系地层的岩性特征:根据岩性、岩相、含煤性等特征,将聚煤盆地下花园组地层划分为三段:
下花园组下段(J2x1):主要由砾岩、砂砾岩及粗砂岩组成。砾石成分以花岗岩、变质砂岩、石英岩为主,其分选、磨圆差,杂基多为泥质、凝灰质。底部普遍有薄层残积角砾岩,垂向层序向上变细,中厚层状,均匀层理。平均厚度16m,最大厚度23m。
下花园组中段(J2x2):下部由三角州―滨浅湖相沉积组成。岩性以灰色、浅灰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黑色碳质泥岩及煤层。含少量蕨类植物化石及大量炭化植物碎屑。砂岩颗粒成分多为石英、长石及火山岩、石英岩、燧石等岩屑,分选中等,多呈次圆状―次棱角状。波状层理,平行层理及透镜状层理。粉砂岩、泥岩中常夹有菱铁矿结核及菱铁矿微晶,水平纹理及波状层理发育。本段含煤数层,其中5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厚一般3~6m,结构简单,有时夹一层夹矸。盆地靠近古陆隆起处,岩石由颗粒较粗、分选和磨圆较差的冲积物组成。远离古陆隆起边缘,沉积岩相由河流相过渡到三角州相岩石组合,再向沉积中心为滨浅湖相沉积。盆地下沉与堆积保持基本平衡时,三角州平原相泥炭沼泽与浅湖相泥炭沼泽联成一片,沉积了稳定性较好的5号煤层。本段平均厚度180m。
下花园组上段(J2x3):由紫色、夹灰绿色砂砾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颗粒分选磨圆均较差,表现为气候炎热,地形高差大,物源充足,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冲洪积体系。平均厚度140m。
4 煤系砂岩粒度概率曲线特征
据对聚煤盆地张纪矿区3个钻孔25个代表性样品分析,本区砂岩粒度概率曲线类型大致可分为:二段型、三段型和弧型等三种。二段、三段型曲线的岩性粒度跨度较大,由细砂岩至粗砂岩。一般粗砂岩的A总体的斜率为58°~69°,分选性差;中细砂岩的斜率大于70°,分选性较好。大约有80%的曲线,其A、B总体以过渡关系相接,过渡带宽0.6~1.5,这一过渡性质是快速堆积的表现。C总体的含量一般小于1%,其岩性大多属细中粒砂岩。弧型曲线的样品为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由A、B、C三个总体以过渡关系组合而成,平均斜率50°左右,反映了沉积介质的高密度流性质。总之,本区砂岩的粒度概率曲线基本上反映了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
5 煤系沉积组合―沉积体系链
通过对聚煤盆地沉积环境分析,说明沉积盆地沉降速度快,沉积物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而成。煤的形成需要持续平衡的稳定环境,盆地中的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是不利于煤富集的;通过对沉积体系链的研究,在三角洲两侧是沉积体系横向发展地段,也是泥炭沼泽易于形成地带。煤容易聚集的地带是沉积盆地的边缘―三角洲辫状河两侧沉积体系横向发展地段。沉积盆地边缘地段是有利聚煤的区域。沉积中心,不是煤聚集中心。
6 隆起带的相交处的沉降区有利于煤的富集
通过以上分析,沉积盆地边缘地段是有利聚煤的区域。在沉积盆地边缘拐角处,实际是两个隆起带的相交处的沉降区,我们把两个近于垂直的褶皱带或者断裂带相交处围绕的基底下沉区,简称交角构造区。在这一区域,易于形成稳定的沉积环境。两侧隆起的古陆,能够给沉积区提供稳定的陆源物质,沉降区内,保证了稳定的沉积环境所以,在交角构造区易于聚煤是显而易见的。
毛不拉井田属交角构造。毛不拉井田西北侧,自马家营子北侧向西至内蒙古的两面村南侧为一北东走向的隆起,该区出露有太古界红旗营子组和元古界化德群地层。该地层出露区地势较高地古隆起区,是古陆和古沉积盆地的边缘。毛不拉煤矿西南侧同样为一走向北西方向的古隆起区,判断为古陆和古沉积盆地的边缘。毛不拉矿区位于两个不同走向的隆起构造的交角构造区。
张纪煤矿也属于交角构造成煤。张纪煤矿东侧是南北向的隆起,其南侧是北东走向的兰城子凸起,张纪煤矿恰好位于两个隆起的交角构造处。
7 找煤方向及煤田预测
忠义凹陷环盆聚煤区:根据煤的生成规律,大致把忠义凹陷环盆聚煤区分为两个带:①聚煤盆地北部东西聚煤带西起毛不拉村姚家滩清洪村后二马坊民善村化林沟西北营子保安村。②聚煤盆地邓油房至张纪村北东走向煤田预测区西起邓油房村三顺元村李二诛村张纪村。
土城子凹陷聚煤预测区:范围:小七顶房村吉尔石河哈嘎刘油房大七顶房。
小盐淖聚煤预测区:范围:小盐淖周围地区。该范围由大弓沟至西东滩村以东,三义堂以西,小盐淖村以南。
8 结束语
冀西北中生代侏罗纪聚煤盆地中煤系地层沉积时,是在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堆积。在沉积盆地边缘处是煤容易富集地段;在构造复合处的交角构造区给聚煤提供了稳定的沉积环境,也是煤容易富集的地段。沉积盆地中保持了剥蚀区(古陆)中间过度区(煤)沉积区(淖)的组合特征,可作为找煤一个主要标志。忠义凹陷环盆边缘、土城子凹陷区和小盐淖沉积区可作为三个找煤靶区。
关键词:低碳产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产业化;低碳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01
当今社会的主要威胁,挑战,当属全球气候变暖。追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最主要的应当是碳的排放。所以,如何减少碳的排放,如何发展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为了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同时实现低碳产品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的过程中,低碳技术能够自然而然的被推进,产业化过程也会自然地被推进,所以,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最主要的就是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业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比拟的关键作用,我们应当把握发展低碳产业的内涵。
首先来说一说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概念,内涵,及实践方面的研究。
(1)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概念。首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是英国的首相布莱尔,他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指出: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为了使用较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本质是改善能源的结构问题,提高其效率。为了使能源能够更高效的利用,我们必须实现技术的革新。依赖政府的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逐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化,并开展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有些学者认为实现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能源消费方式,它将逐渐改变之前的现代工业文明,使国家的发展方向转变为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有些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为了大大地减少一些高碳能源的利用,比如煤炭和石油。减低了这些高碳能源,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全新的低污染的经济。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铭记低碳经济的全球性,综合性以及战略性。它的确立能够改善气候的变化,实现节能减排,通过改变消费的方式来减少能源的排放。其他学者则认为,低碳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存观的转变,观念的改变才能使能源问题真正得到改善。
(1)低碳经济的实践方面的研究。有许多国外的学者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实践研究。他们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的是来自加拿大的生态学家。他主要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此后,来源于物理学的脱钩理论被提出,并且由外国的学者将其延伸到了经济范畴。后来,美国的恶学者发展出来了EKC假说,通过演变模拟,给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它们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效的依据。在低碳经济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国家表现的较为突出,例如英国,瑞典,德国的一些社区都走在世界前列。他们都在交通方面,垃圾的有效处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低碳产业的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对策,这些对策能够有效地在减少能源耗费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实现低碳,高效。这些措施在我国还没有完整地被实施。但近年来,我国也在低碳社区,建筑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低碳之路正在稳步进行。在我国,实施低碳产业比较好的当属中新天津生态城。它已经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中新天津生态城也将带领我国其他地区,将低碳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它的带领下,我国的另外两所城市,上海和保定,也将沿着它的脚步,继续推进低碳经济的实施。
(3)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研究。我们应当逐渐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地创新,同时树立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技术上,应当主要研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收集,存储,反复利用以及新科技的开发。有学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大力限制高碳的行业继续发展,不允许高碳行业进入市场,同时开展一些有特征的低碳行业。其次,原有的高碳行业主要是化石能源行业,我们应当树立低碳意识,降低对它的依赖程度,树立走生态高效的新观念。同时,大力开展低碳行业,将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在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开展低碳化的城市系统,使群众的生活空间处于低碳化。在城市中,大量种植树木以及其他植物,使其吸收二氧化碳,达到生物固碳的目的。部分学者认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不能过于盲目地调整结构,由于我国的状况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调整的范围和空间都十分有限。所以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或者提高效率上。
再来谈一谈低碳产业,低碳产业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分行业本身含碳量较低,不需要施加外力使其低碳化;其次,有些行业含碳量很高但实施了低碳化的转化,这些行业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完成了低碳化的指标,转入低碳领域。低碳产业的特征最基本的当属低碳化,低碳化是入门的基本条件。其次,它有产业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该产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为了更好的实现低碳经济,必须更好地发展低碳产业。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虽然在初期需要政府的帮助,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要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的自我循环。同时,要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分工细致,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保证低碳产业能够持续的良好发展,以此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的低碳产业的发展,笔者将提出个人的对策:首先,鼓励低碳经济自主研发,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积极致力于研发新科技,主要以降低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科技为主,同时,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按照我国法律的要求,制定一些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相关污染的控制标准;应当建立低碳城市标准体系。政府应当不断设立标准,包括低碳的交通,建筑和其他产品的碳排放的标准,并积极给予补贴;制定清洁生产体系,使各种低碳的技术都符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最后,制定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战略和详细的发展布局,使得低碳产业可以深入操作,可以更好的实行。相信在我国的政府和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低碳产业必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3(2):114-119.
关键词:低碳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19-01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2003年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
一、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研究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在其《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国内早期研究低碳经济的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革新和政府推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问题,核心是能源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谢军安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低碳经济是相比于基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第二,低碳经济是对于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最后,低碳经济是对于人为碳通量而言的,是一种人为解决碳通量增加引起的地球碳失衡而实施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本质上属于全球的碳中性经济。
付允等(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重点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李建建、马晓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形态。其特点是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发展模式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其本质是通过不断增加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重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范建华(2010)认为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低碳经济丰富的内涵:第一,在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规律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二,在主体上,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在发展内容上,主要构建低碳型产业结构和低碳型区域发展模式;第四,在目标上,要权衡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使得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生态环境最优化,使人民生活福利最大;第五,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必须坚持节能减排。
综上所得,正是由于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著,低碳经济作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其理论和实践的完善拓展。也就能看到我们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研究领域来看待和发展低碳经济。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其根本内涵是大致相同的,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这“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考虑
不管用什么指标去评价当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的结论肯定都是不达标的,如何来解决当今中国低碳水平不高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要迅速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必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去全方位立体的推广。现在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公共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谢军安(2008)认为当今中国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高速推进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特征以及工业化比重不平衡等因素制约着中国从“高碳”转向“低碳”的步伐。所以他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中国的产业化转型和技术革新;第二,加快建立我国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从发展战略和长期目标,从国家层面到企业甚至个人层面,全面实行社会经济生活低碳化;第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第四,在全力推进科学技术革新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第五,积极推进碳信息平台的建立,构建中国的碳平衡交易平台;第六,推进企业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定,紧跟时代风向标;第七,促进低碳经济立法,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推进。
李友华(2009)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只有科学的运用好政府政策才能实现这两个目标。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需有一下几个对策:第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第二,加大经济投入,促进低碳经济的技术改革和国内国际间合作;第三,制度的创新,尽快完善碳排放的贸易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第四,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可分为区域性,行业性示范区;第五,发展低碳能源体系,例如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第六,关注农村低碳经济的发展,农村是碳源的大户,解决农村碳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极大。
可见,在低碳经济政策上面,基本都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金投入,技术革新,金融财政创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创新的,同时带给我们很多新的理念,比如碳税,碳交易平台等等。从国家政策层面来推广低碳经济的效果是肯定的。如何在使各个层面的公共政策之间相互配合,产生最高最好的效率,还需要我们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庄贵阳.我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