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较为不足,需要引起小学语文教师的特别注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和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0引言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关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考试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首先,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均较为落后,导致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力度不足,学习效率较低。语文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这要求我国语文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导致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有效率严重受损;其次,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还有待提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任课教师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引起重视。例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自尊,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要保持威严的形象,导致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灵活性。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2.1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例如人与人相处的知识、人与自然相处的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等,而这些内容和知识的挖掘正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压善于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在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师要向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还需要采用情境创设和情感导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学会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蓝色的树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你们觉得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会说是绿色的,然后教师引入课题:“可是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画的树叶却是蓝色的?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然后学生会说:“因为她的同桌不愿意将绿色的铅笔借给她画树叶。”然后教师再问:“那么你们觉得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如果是你的同桌像你借铅笔、橡皮或者像你寻求帮忙,你们应不应该帮?”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表面看到内在,促进学生的内在修养;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导入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一些动物类或风景类的文章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表面的知识内容外,还需要告诉学生要学会与大自然和平相处,要爱护动物,珍惜动物,不能够随意伤害小动物,也不能够随意损坏植物等。
2.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与人、与自然相处的道理,更加要引导学生能够主动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租到这点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不足之处的,要虚心接受被人的建议,并不断向优秀的人学习[3]。例如在《我们成功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成功,因为自己一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学习,最终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同学们在识记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呢?来跟我们分享下吧!”这样的教学方法即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2.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决定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状况,要求学校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意识,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主动的加强要学生的联系,多关心和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高效的班级活动[4]。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完善考评机制的方式来督促小学语文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才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与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在新形势下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同时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玲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集体感和责任感培养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183.
[2]张春玉.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心田———谈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12.
[3]蔡颜.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8:194-195.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为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就自己的一些体验抛砖引玉,浅显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优化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1.1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1.2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构成
2.1基础的文化知识。基础的语文文化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语文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文艺知识等等多个方面,而一般对于小学生来说,基础的文化知识则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语知识、句子知识、文学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能够对小学生的言语做出一个很好的规范,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
2.2丰富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既包括课内的语言积累,也包括课外的语言积累,课内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语文教材上所得到的语言积累,包括对字词的掌握以及对古诗文和文章片段的阅读和背诵,课外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扩展自身的阅读量来进行的。由此可见,阅读是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
2.3初步的语文能力。语言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言语是我们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语文的范畴内,言语能力主要指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体现出来,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对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感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2.4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教学,同时小学生也要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掌握语文知识和言语能力,这时就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只有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比如:善于创新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2.5丰富的语文情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情感,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的提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能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到汉语言文字中的优美,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培养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应注意的问题
3.1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长期坚持的观念。小学生语文素养重在一个"养"字,"养"字所代表的就是需要一个过程。"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科学训练和培养的,而且这个过程有长期性和阶段性。搞一次、两次语文活动不可能改变现实的学情,只有长期不懈地做下去才能有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必须有一种打持久战的精神,从课堂、课外到活动课,从第一、第二到第三学段,不断地坚持下去。也许在活动的初始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因为活动趣味性,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但凭笔者的经验,只要你肯改进,肯坚持,终有一天可以看到你日复一日辛勤劳作的果实。千万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否定一切,走回大讲特讲习题卷纸的老路,让生龙活虎的课堂重回以往的死气沉沉之中。
3.2注重多种形式结合评价学生。小学语文活动中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评价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不应该是简单的一种形式。"评价要及时、公正、客观。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评价学生不只单一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尽量不用量化考核,而使用综合性评语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其一教师应注意应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应搜集能反映学生参与语文活动过程的材料,如活动中的发言记录。活动后的反思、小结,几次活动中的阶段性进步等,注重过程中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与过往的表现相比较,给予恰当评价。其二教师应多运用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评价方式。每一次活动的最佳应由学生评出,教师只能做适当的引导,说出评价的尺度,而不能左右结果。评选的过程中应该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而被评选者应说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就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3.3在语文活动中教师应作内容的发现者、创新的点拨者。内容的发现者。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每一个班级也都应该有适合于他们的语文活动内容,利用语文活动发扬优点,训练缺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动向,善于也乐于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小契机,最终使其转化为语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文学意识 文学素养 阅读
李祖荣在《浅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石作用——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中提到:“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对学生语言、认知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同时也担负了道德与审美的教育作用”。可见,小学的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是较大的,而文学素养在这里是指学生在文学创作、交流、传播等行为以及语言、思想上的水平,文学意识是指文学作品引发的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目的及重要性
我们所说的文学是指包含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之类的文体,而文学素养则是一个人或者组织在文学的创作、传播和交流等行为及语言、思想的水平。而要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就要知道什么是语文。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及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统称。在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语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时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可以说,语文作为主要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桥梁。培育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激发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潜力和兴趣,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古至今,教学都按照“因材施教”的方法去教学,但是在实际中,能做到的是少之又少,很多小学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方法单一,甚至有些枯燥。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只能机械的学习,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严重缺乏。
教师的儿童读物阅读量少,小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到的知识太少。对于小学生来说,儿童阅读物就是他们开阔视野汲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但是在课堂上,小学生只能学到书本的知识,他们对文学的感悟能力不强,对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不强,的享受不到文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阅读量过少,没有充分发挥对小学生的启蒙教育作用。
三、培养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的方法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是处于语文学习启蒙的关键阶段,如何学好语文,为其他科目打下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培养小学生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是产生了很多的阻碍。21世纪是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节省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多媒体在声音和视觉上的运用能更好的帮助小学生吸收知识,牢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多种文学体裁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小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过少,要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小学生在这个阶段既非常贪玩又非常爱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且阅读的内容要多种多样,阅读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可以让小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开阔,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沟通、交流、为人处事等方面得到提升,提升个人魅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学读物中的内容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的写照。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作者从生活的感悟中得来的,其中包含的生活哲理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生在读物里徜徉文字的海洋,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用文字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小学生学到他们从未遇到的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用书本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这种书本与生活结合的方式就是培养他们文学意识和文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
小学生要养成动笔的好习惯,在文字中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小学生每次考试都会考到作文这一项,但大多数小学生的作文都写得不好,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平时很少动笔,不仔细观察生活。小学生从小要学会写日记或者动笔随时记下的生活中的感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这些记录下的东西就成为了写作的素材,就不愁动笔没东西可以写。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增加小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不光是在课堂上教授,更要在生活中去慢慢养成。我们不但只看到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素养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要看到小学教育对中国百年教育大计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灵活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当成一门兴趣学科,让小学生在学习里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刘慧.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一、 联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音乐新课程正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和音乐经验相联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音乐方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音乐的理解融于一体。新课程从实际出发,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教材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即要在新环境下与教师接触,学会与新同学友好相处。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其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在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设计了“好朋友”的主题。在“游戏”单元中,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既体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又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的结合。其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艺术也无从谈起。在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新课程中《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内心感觉,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以热爱家乡的主题为主线,把学过的藏族歌曲《我的家乡日喀则》作为导入,用舞蹈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藏族人民欢庆丰收、赞美家乡而产生的喜悦而自豪的心情;
三、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促进智能的发展
音乐的学习,除了音乐课之外,更应当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进行。一方面,音乐活动本身离不开其他智能的支撑。例如,聆听音乐需要自我身心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指挥和演奏音乐离不开身体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另一方面,融入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音乐活动,具有鲜明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深入理解音乐的机会,尤其可以使能力特长不同的学生都有可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增强对音乐的兴趣,促进自身各方面智能的的发展。例如,一位语言朗读能力很强而音乐能力平平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可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热情也不高,但在语文课参加配乐朗读却非常积极,学习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有些在音乐上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可能在对其他学科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加强对那些学科的兴趣。在各科教学中,选择合适的音乐,表达各种情绪,使人得到放松。从而使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音乐记录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音乐和文化的连接,可以更深刻的了解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人情各不相同。音乐教学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特点,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如在“快乐的节日”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在结合花鼓调《小拜年》播放录象,了解剪窗花、写春联、帖门福、扭秧歌等相关风俗,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无穷情趣,培养学生爱家、爱祖国的人文意识。
五、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活力;评价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失衡和错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过激行为,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在语文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优化课堂学习心理环境
良好课堂学习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即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带领学生向既定目标前进。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运用好激励性语言,在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分析之中,帮助学生揭示心育内容,感受心育滋润,接近心育目标。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活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如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这种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小学生喜闻乐见,若再加上动作表演,手口并用,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对学习语文产生愉悦心理,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适应学生的好奇心理。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7~12岁之间,处在感性的“好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 “好奇”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典故或逐渐向学生展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适应学生的好胜心理。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例如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进行意想融会和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人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某一与众不同之处,及时赞扬,乃至介绍给全班学生;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三、合理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
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本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因此,u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采用“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写得很端正”等语句;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以期待性评价为主,采用“你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等语句;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将鼓励性评价与期待性评价相结合。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因此,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互相评价。 在班集体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其成员或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级的主人。同学的评价是表明班级成员被接纳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使学生多向交流,进行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模仿,共同体验和提高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