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课堂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记录“亮点”,光大课堂教学“得意”之处
对于教师来说,整理地理课堂教学的“亮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这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得意”之作,记录下来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光大”;是用以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改进课堂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亮点”涉及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预设达到很好教学目标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设计和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调整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师生、生生间精当而凝练的课堂教学评价等。详细得当地记录这些“得意”之处,以反思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探究过去的教学实践,及时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深入反思、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进而解决与积极探索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可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一节课的结束小结时,随手画了一个图表,回到办公室后,觉得对这次课的总结,对学生了解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非常适用,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于是就在教案的反思记录上画出草稿,后又加以美化,形成如下图表(图1)。此后在教学中多次运用,效果很好。
2.记录“失误”,淘汰课堂教学“不当”之处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每一节总会感到在某些方面存在一点“火候”不到之处,这些“失误”,有的是教学设计的缺陷导致;有的是课堂预设与学生实际脱节导致;有的是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即兴”之作处理不当导致等。
在地理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虽得到转变,但旧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依然不自觉地发挥作用,所以上课时的“失误”难以避免。即使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此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包括课堂教学的知识与过程、目标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理念层次问题,以及教师自身所拥有的哲学、心理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等。自我诘难、筛选并淘汰“不当”的行为习惯,批判性地写出不足之处,使自身的课堂教学上一个新高度。
3.记录“火花”,追寻课堂教学“闪光点”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真正使教师欣喜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超常表现,这样的课堂使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变成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积极参与获得知识。
就学习而言,学生一旦“进入情境”,就会在课堂中表现出思维“火花”四溢的景象,享受到学习过程的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地理课。如笔者在讲解人教版地理必修1“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知识点时,讲地面风向受三个力的影响,即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如何判断风向?有一位学生提出,可以对物理学上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来判读近地面大气的运动方向,即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手心向外,大拇指指的就是风向,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可以说这个主意真绝!连老师也没有想到,非常适用。学生的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4.记录“即兴”,回味课堂教学“可圈可点”
课堂中师生间的“即兴”对话、学生对问题的“即兴”回答、教师对某一地理问题的“即兴”讲解,都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即兴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例如,笔者在讲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时,学生一时较难掌握,这时,灵机一动叫出12位同学,让他们代表12个月份,同时让其用站立或蹲下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台上的同学表演认真,台下的同学不断纠正,大家“积极踊跃”,这一知识点很快就解决了。因此记录课堂教学中的“可圈可点”之处,可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驾驭能力提高的“垫脚石”。
5.记录“思想”,回到课堂教学“原点”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在我们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当下意义深刻。改革就意味着要创新,就会有问题出现,出现了问题在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因此,为了查摆在新教改中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改革的成效,我结合在高中地理课改的实际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反思自己的角色是否转化到了位
新课改下,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更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 “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 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同时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合理按排,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反思学生是否学会了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特性,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结合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学习地理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地图是教材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更是强调了运用地图的能力。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活动课教学开展的是否成功
活动课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时机。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 34 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五、反思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
要结合地理学科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 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六、反思是否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途径和方法;有效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的着力点要致力于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能力的形成来自反复训练,素养的提升需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日复一日的积淀。在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找准地理教学的“着力点”,是很多地理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为。教学反思有助于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适度地调控,使不尽相同的学习过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并相得益彰,教学反思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改的客观要求。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初中地理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初中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关键词:地理;有效课堂;求知欲;教学反思
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新课程强调‘建设有效课堂’,其作用就在于消除无效的教学时间,最大程度的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那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否得到改善?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就上述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有效课堂教学应具有的品质
1.有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益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容易跟着感觉走,自己想到哪就讲到哪,缺乏时间和效率观念。又或者部分教师错误地把‘教学效益’理解为提升授课速度,并在最短时间内向学生灌输最多的知识。然而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2.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策略
它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每个教师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策略,若想使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就不能一味地去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这需要教师在深入了解自身素质和学生的基础上,面对具体的教学情形,逐渐摸索出更好的且适用于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构建有效课堂的途径
1.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
地理教学的宗旨: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此,要想组织好一堂地理课,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知识技能方面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比如:通过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相当的技能。
2.设计合理的教学构架
教师能否设计出一节结构合理、内容优化的地理课,直接影响着其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低。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结构,以便在课堂中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观察、实践,进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课程的重点,围绕知识的产生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求内容的选择不要太具有局限性,可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延伸,使授课内容具有多元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扣教学重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示范性。这样的设计能很好的体现地理教学的核心价值,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有趣才能乐学,乐学才会高效。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若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势必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例如:学习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台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讲述水污染时,可结合珠江水质变臭变黑的事实;在水循环知识的学习中,可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错误;在分析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时,可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在最大程度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遵循认知规律,做到主次分明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互相吻合。同时,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时,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哪个环节应该在前面,哪个环节应该在最后,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课堂上出现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的现象,注意授课内容的难易交替、有张有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关键词]有效教学;课堂意识;角色;目标;兴趣;综合;探究;反思
一、角色意识――有效课堂起飞的“飞机场”
角色意识是课堂教学起飞的“飞机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具备角色意识,才能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教师是课堂内容的呈现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可以引领课堂,但绝不能独霸课堂。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学生更应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和回答者。只有时刻树立角色意识,教师才能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轻松、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从而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目标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导航器”
教学要有目标意识。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依据。本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布置作业等具体教学环节,才不会出现教学跑题、主次不分、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等现象。有些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方法、形式上下功夫,但注重了“怎么教”,却忽视了“要教什么”,更忘记了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失去目标意识的课堂教学,教学过程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综合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主姿态”
高中地理课程兼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综合性强。地理学是研究人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地理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地理事实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分析地理学问题时,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时空综合、学科融合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区域地理中“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吗?干旱的自然特征就一定发生荒漠化吗?如何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因素?……这些问题无一不需要用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
四、兴趣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涡轮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兴趣最有效的载体莫过于精彩的课堂案例和有趣的地理活动。地理课的教学案例或素材应具备生动、典型、时效、亲临的特征。地理课经常要呈现一些数据、表格和图片,比如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一章的内容,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展示各种内、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景观图片,学生观察后,各种地貌特征就会马上了然于胸。课堂上也可以经常引用一些蕴含地理规律的诗歌、谚语、歌曲等,比如必修三“区域经济发展”一章的内容,可以放歌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歌中完全唱出了东北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学生听了必然会兴致倍增。教师选取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当前国内、国际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蕴含地理意义的事件,或者列举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这些事件和案例具有时效性和亲临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体会、有互动,如云南大旱、日本海啸等等。地理活动是最好的地理课堂,教师应尽可能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哪怕是一学期一次也好,如在校园内观看月相、星空,到野外考察地质地貌,辨认石头、植被、农作物 ,去城市调查路口的交通流量、河流的污染情况、城市用地方式等等。运用丰富的地理教学手段既能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和好奇心,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有了兴趣,地理课堂何惧不能飞得更快、更远?
五、探究意识――有效课堂飞行的“飞天翼”
高中地理课程能力的培养应突出表现在:就不同尺度地理空间的地理现象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具有探究意识。自然界中很多地理现象具有很强的神秘性和探索性,因此很多地理问题无法给出统一或唯一的解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问题研究”这一版块,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能力的最好载体。教师应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鼓励学生将课堂中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甚至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有了探究意识,教师就不会轻视甚至抑制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热情,就会做到从向学生提问多转向引导学生发问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提“知识训练”型问题,多提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问,允许学生之间展开辩论,甚至是和教师争论。有了探究意识,课堂就有了灵魂、有了灵气,地理课堂何惧不会有 “飞”起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