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地理科学类下设四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这四门专业可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地理科学理论偏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注重实用性。地理科学类毕业生在国土资源、生态环保、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综合咨询、信息管理和教育等行业均有不俗表现。当然,作为基础学科,部分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也会选择继续深造。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是相对传统的专业,除了部分重点大学在该专业上重点培养地理科学基础研究人才,一般院校的地理科学多为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人才。地理科学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教育学,核心知识领域是天文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教学论。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教学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与地理科学类其他三门专业相比,地理科学是一门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的专业。该专业的全面性在毕业生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专业地理教师,或是从事地区综合分析研究的专业人士,抑或是城市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的专才等。当然,对旅游有兴趣的毕业生完全可以成为一名职业的旅行家,至少可以是旅游咨询师或旅游体验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门专业拆分而来的,主要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环境学,核心知识领域为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通过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或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

国内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学校较多,专业的培养方向自然大不相同。高考生如果对自然资源、环境检测保护、土地资源、房地产等情有独钟,应该在填报志愿前了解一下欲报考院校的该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比如南京大学该专业偏向于土地、旅游、水、海洋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保护管理;中山大学该专业专于水资源和供排水规划设计;中国矿业大学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分为数字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与计算机应用;广州大学该专业的研究重点是国土资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它培养具备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规划类,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理学类、数学与信息类、规划类、管理类、环境类。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区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城市规划实务与图件设计综合实习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各级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设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公司及研究机构。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地理学、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学科硕士研究生。

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似,除了传统设有地理系的大学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诸如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都有开设,但是考生要注意各个学校该专业的培养方向。一般来说,设有地理系的大学该专业的师资较强,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专于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偏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广州大学的方向则是不动产分析与管理、区域物流规划设计等。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技术、地图学、遥感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实用价值巨大,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煤气电的基础设施网络监测与管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防等领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优势使其全面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渗透到公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例如,大家现在手机使用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此外,微博、微信、大众点评等手机应用软件都广泛采用GIS技术 。

地理信息科学前身为地理信息系统,它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其主干学科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地图学、空间数据库、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通过测量学与地图学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毕业生可在与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野生林下植物资源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是森林中除了木材以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森林植物资源总和,它们在生长中含有某种或者多种特殊成分,可以经过直接或者加工的方式来提炼形成对人类生活有用的物质。或者由于这些资源的优美外形和鲜艳花色而具有着良好的观赏价值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目前的林业资源中常用被采用的野生林下资源有药用植物、油料植物、树脂类植物和色素类植物等。

森林动物资源野生森林动物资源是除去人工饲养的家禽家畜意外的所有对人类有用的野生动物。在目前的林业体系中,主要的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等。其中在动物资源中最具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如动物的毛皮、角牙、肉质和内脏等。

旅游资源由于森林体系本身就具备着重组的旅游资源,再加上其林下具备着充足的生物景观和奇花异草,这些景观的存在往往与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互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的旅游生态体系。在森林资源中,其旅游资源主要表现在游客对于人文景观的认识、对民俗风情和历史遗迹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聆听自然的声音和开展简易的娱乐活动。通过森林旅可以促进人们的热爱自然心态,提高游客的保护环境意识。

设置健全的管理体制原则在林下资源开发之处,首先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新世纪,各地林业部门和森工企业都需要设置专门的林下资源管理部门和组织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下资源保护新体制。通过这种健全的保护体制和方法来约束工作人员的林业开采,进而保证林下资源开采的科学、合理进行。同时在林业企业生产中需要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利用培训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理念,培训员工思想素质水平和法律知识,是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开采。这种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有利于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和物种的持续稳定增长。

采用分类管理原则在管理工作中通过有针对性。有组织的进行林业范围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长、分布和开采规律探索,深入调查其储存量、采集收获期的基本情况,进而在工作中实现定期开采变化要求。同时根据目前的市场发展行情进行全面分析与配合,使得林下资源能够实现专项分类管理和开采,并对其实行公开竞价,进而鼓励相关企业的科学合理采集和加工。

加强领导组织原则对林下资源开采要能够以领导组织为原则,通过资源部门牵头由相关部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下设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对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管理具体负责林下资源开发利用、组织管理、指导和服务。切实加强对林下资源的监管。对林下资源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现场指导跟踪问效加强林下资源经营权有偿转让后的管理和市场运行情况有效保证林下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有序开展对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对存在的难题给予解决。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一)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经济法是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安排应该在专业课程讲授之前进行。但是,学生在学习经济法的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目前高校中已经开设有《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在法律基础、经济法、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在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课程设置方面,按照知识学习逻辑,学生应该首先掌握法律的基础知识,例如:法律规范、法律关系等概念的学习,法律基础的学习应该在经济法学习之前进行。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教学中,《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经济法的开设时间是在同一个学期,一般是大一下学期。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内容的侧重点原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实际教学中,不同的专业仍然使用同一本教材—《经济法概论》,使用同样的教案,完全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各个课程在制定教学计划并没有综合考虑相互的关联性,因此法律基础、经济学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协调性存在问题。法律基础教授的法律知识很有限,导致讲授法律基本知识的重担压在了经济法教学上,结果经济法教学内容所需讲的内容偏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无法实现素质教育。

(三)教学评价不全面。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评价和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仅仅依赖考试来评价学生和教师显然是不全面的。另外,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重理论轻技能,这种忽视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四)理论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

在目前的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运行法、市场调控法及经济仲裁与经济司法法等五大部分,课时方面设置大部分在50到30多个学时之间。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往往以讲授式为主,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偏重说理。其优点是可是帮助学生快速的建立完整的经济法学知识体系框架。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弊端,即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现实脱节,很难法律本身的价值及法律的合理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具体的司法纠纷时很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产生严重脱节。很多人都知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在最后在做到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因此,在日后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学进行创新,增强理论的实践性应用,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二、对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一)创新教学计划,使经济法与基础课衔接。

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为日后经济法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者具有前后的继承性。因此可以将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放在法律基础课程之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间时间不能间隔太久。经济法与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课,后续开设经济类的专业课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吃力或者是无所适从。

(二)教学内容因专业不同而异。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中涉及众多的法律条文和法规,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一介绍清楚每一个条文,这就要求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有选择、有侧重的进行教学。例如: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中要重点介绍市场主体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财会专业应将重点放在介绍财会、税收等法律上;农林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应重点介绍自然资源管理法规。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精心设计每一章节的内容,才能有的放矢的教好每一节课。

(三)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

以往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标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改革教学和考核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针对目前社会中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且撰写专题论文,章节内容学习之后布置思考问题或者是作业题,通过对论文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过程性的评价不仅可以实时的让学生反馈学习结果,还有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另外,最后的考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闭卷的方式以加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记忆;论文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口试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对策

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

关于旅游地质资源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对旅游地质资源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在《中国地质旅游资源》中把地质旅游资源概括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本文结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纲要》中的关于旅游资源的概念,从旅游的角度为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界定,认为旅游地质资源应该是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地质事物和地质现象,它包括地质遗迹和地质体、与地质作用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和地质现象等。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认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读性的天然记录,是提供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样本、典型和天然资料库。它属于自然遗产,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它具有科研、教育、科普、生物环境、历史与文化性。地质遗迹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遗迹就是指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地质景观是指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在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具有观赏价值的保留在岩层中的生命遗迹和地质构造遗迹。狭义的地质遗迹是指古生物化石产地、古冰川遗迹、地质灾害遗址及遗迹、地质构造剖面等。

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资源中物质资源部分,因为它与地质作用、地质体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时空的定位性和永续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空定位性就是指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空间上的固定性。从地域上看,旅游地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具有不可移动性。旅游地质资源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还受岩性、构造、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海陆分布以及人类长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旅游地质资源与其它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季节性变化很不明显,除气候地貌外几乎没有季节性。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和渐变性的地质运动、长期的外营力作用可以改变地质地貌的形态,但它们是难以预料的突变。特别是地质作用是非常缓慢的,对于人的生命和社会历史而言,有些地质景观和地质现象是不能用肉眼来判断其增减,所以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忽略不计。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永续性。必须注意开发中的保护,否则这种宝贵的地质遗产就会消失。

(二)不可再生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是指人类活动或突发性事件破坏了旅游地质资源的物质部分时,这些物质就会受到损坏,不能恢复原貌。这一点告诉我们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注意保护,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使旅游地质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三)科普性

旅游地质资源既具有科学性又有普及性。与其它旅游资源相比,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更加突出的科学性。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于地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旅游地质资源还是地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素材。因此,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会吸引很多地学研究者或爱好者进行研究、求知等学术旅游活动。同时,在旅游业发达的今天,增强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也需要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并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普及地球起源、演化等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宣传保护、爱护地球的意识,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让游客既能观光游览又能使地学科学知识得到普及。

(四)时代性和变异性

旅游地质资源的时代性特征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原来不是旅游地质资源的事物和现象现在变成了旅游地质资源。例如,现在在日本已经开发了观看火山喷发景观,观看火山喷发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游览项目。

旅游地质资源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资源会对游客失去吸引力,成为一般资源。

(五)文化特性

旅游地质资源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美学观赏性,文化的品味性。对于旅游地质资源而言,人们通过观光、游览等旅游活动得到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马斯洛的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享受旅游地质资源时都能得到满足。这种文化属性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即地质公园。长期以来,一般人并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对地质公园予以关注,而更多关注的是它的旅游观赏价值。伴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范围的增加,重旅游开发,轻遗迹保护,致使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甚至受到破环,导致存在的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

(一)对地质公园缺乏科学研究

目前很多人对地质公园的理解就是狭义的科普旅游和地质遗迹保护。许多地区的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地质公园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地质公园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系统调查、研究及综合评价方面,在工作的深度、研究程度方面,在多学科综合性调查、研究等方面还不够,需要地学工作者和旅游工作者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心、研究和建设地质公园。

(二)地质公园环境问题凸显

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退化成为地质公园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地质公园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得地质公园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破坏。更有一些新建建筑物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环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又缺乏规划和管理,部分民众的生态意识较差。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物剧增。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普遍。

(三)地质公园开发障碍

旅游开发很注重景区的主题形象,由于我国景区多功能性,导致旅游开发主题形象不突出。有的景区既是森林公园又是地质公园、风景名胜旅游区等,显得名称混乱,造成主题功能不突出,多头经营,使得很多景区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在旅游开发中,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有重点地建设地质公园,特别是功能分区上要很好的进行规划,使游客能够在旅游中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很多旅游专业知识。

(四)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地质公园景区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风景区,更是管理混乱。而没有制度保证旅游景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当困难;在员工素质上,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轻视培训又不主动引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情况一直未得到解决;在人员配置上,旺季工作人员不足,淡季工作人员闲置;以上方面都是我国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另外其他一系列阻碍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市场营销,地质公园与其他各旅游利益主体关系问题,也深深影响着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思想的指导下,旅游地质资源可持续发展要采取的对策:

(一)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开发模式

地质旅游作为一种高品味的科学旅游活动,其科学含量与科技含量必须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中得到充分体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促进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促进行业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地质景区的发展。

(二)开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选择,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同其他旅游产品相比较,在景观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活动的自然性、内容的文化性和教育性。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具有典型特征和垄断性,开展生态旅游是符合地质公园建设要求的。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游人不断探讨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并受到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要求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应该具备地理学和环境学等方面的知识。地质公园要科学合理地安置员工,挖掘员工的潜力,对员工进行旅游地学知识的培训。

(四)严格控制地质公园的容量

小型化的旅游规模是地质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所以地质公园游客的数量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旅游景区必须认识饱和与超载的危害性,应随时掌握旅游景区的客流量,关注可能引起饱和和超载情况的发展,设法采取一定的措施将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优势

地质公园的促销是指向潜在的旅游者传播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内容和价值,是地质公园的产品和服务被大众所知晓,以建立潜在旅游者对景区形象的认知。旅游景区产品促销要突出产品特点,强化竞争优势,树立品牌优势以便刺激旅游的需求,以引导旅游的消费为目的。

(六)加强地质公园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意识是现代管理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地质公园发展危机可能是周围地质地貌环境的稳定性、灾害性自然及天气情况等引起,也可能是由景区以外的大环境引起的。建立地质公园危机预警系统,才能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七)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不论是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都要坚持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的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出版社,1999

2.牛继强,徐丰.庐山地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自然资源管理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是重要的的系统性工作,高校的工作效率,发展效益,财务预算管理的优良是国家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现。本文在介绍武陵山片区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简单分析武陵山片区高等教育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

公共资源;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武陵山片区

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城镇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今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不仅存在着弊端,也无形中加大了政府财政资金利用的风险。谈到公共资源的管理,韩方彦认为,公共资源产权的界定制度缺陷突出表现为未能清晰界定公共资源产权主体所有权以外的其他经济权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劳格(MarkBlang)指出,对教育发展来说,长期的人力规划准确性使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难以准确预测两三年后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要求。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进行财政投入责无旁贷。近年来,我国加大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在专项经费逐年增加的投入量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例如:基础设置改造,人才质量培养、科研创新等的提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尤其是在书记和总理提出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战略目标下,各高校组织了各类大学生创业创新活动,专项资金的使用权高校有了更多的自。

1武陵山片区高等教育结构现状

武陵山片区包括黔江、酉阳、秀山、澎水、石柱、武隆、涪陵2区5县;湖北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的2市6县;宜昌市2县;湖南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的1市7县;张家界市的2区2县;怀化市的1市2区6县;常德市的1区3县;贵州铜仁地区的1市1特区8县;遵义市的务川1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4县,共计57区市县。武陵山片区高等教育本科10所,专科14所;其中黔江、涪陵区、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张家界和怀化市各2所,常德市5所,贵州铜仁和黔东南各3所,共计24所。下图为武陵山片区高等教育所在地区以及当地本专科数量的比例。武陵山片区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获得较大提升,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增长较快,但是与全国及本省市其他地区相比。地区发展经济不协调,发展失衡。例如:武陵山片区武隆、秀山等县经济发展总水平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能力弱,市场教育程度低。武陵山片区不应该只是一个关系网简单的地理单元,还应该是一个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节点。高等教育的发展会极大程度上推动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研究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转型和改变。据统计,近年来武陵片区受到学者们的青睐,现以下图表来说明武陵片区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2011年—2015年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研究比例增长了28.84%,2010—2015年高等教育财务管理增长了5.91%;2011年—2015年武陵山区研究比例增长了7.71%。根据统计武陵山片区共计24所高校,2011年到2015年研究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增加,但是缺乏定量分析,也没有给出提升相关资金效率的理论模型,几乎没有将相关的计量方法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从纵向上看,期刊文章的数量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高等教育的财政资金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武陵山区的高校财政资金管理问题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武陵山片区的发展需要更多深入的实证分析。

2武陵山片区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2.1拨款机制设置不合理

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政府投入占GDP的比例为3.16%,2005年为3.29%,2010年为3.11%,2014年达到了4.16%。随着我国出台的教育财政资金相关政策的增多,虽然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速度和质量依然有待提高。最初我国教育财政拨款是由财政部门拨付给教育主管部门,再由教育主管部门拨付给相关学校,显而易见这种拨款方式十分复杂,中间环节越多越容易产生漏洞以及非法行为。2005年后,我国财政资金的改革改变了拨款机制,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给院校;相比之前的方式更加有效,但依然存在问题。例如,拨款的公正度和透明度鲜为人知,政府作为拨款主体,人为因素不可避免。

2.2绩效评价认识不够

有些部门对公共财政资金管理没有本质上的认识,公共资源不是部门资源,不合理的公共资源配置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认识不够导致的。在个别高校中,个人无偿或低价获取,公共财政资源的自然属性被扭曲,财政资源被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财政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流失。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通过对武陵山片区24所高校进行调查,其中有70.31%的高等教育直接进行自我评价,有19.2%的高等教育进行校内评价,有10.49%的实施第三方评价,因此得出武陵山片区绩效评价方式单一,未能真正实现绩效评价的目的。

2.3预算编制和监管不足

学校编制预算主要目的在于将学校各项收入和支出统一管理来改善办学的条件,促进学校的发展,达到收支平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监督工作没有落实,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缺乏有效性,部分学校存在挪用资金,挤占项目预算资金的情况。高校只注重其短期利益,会造成财政经费预算的狭隘,及对高校未来模糊的定位,高校长期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不良影响。

2.4财政资金管理目标模糊

高校资金的管理目标不明确,高校的资金并没有在既定的目标下受到多方面的制约,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经费预算不全面,高校管理层对现年度和前年度的财务信息不明确,未制定一个合理有效可行的管理目标,对于财政资金下一季度的分配,缺少合理的目标。

2.5高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深深受到传统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地行使收付资金、记账、报表的职能,财务管理工作没能深入到高校活动的整个经营活动之中。因此,财务人员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精通统计、法律、会计、经济、政治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据统计,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些人员是直接从其它岗位调来,没有基础专业知识,也没有后期的专业培养,不能完全胜任财务管理工作。

3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建议

3.1建立财政资金管理中介机构

针对我国拨款机制的设置,想要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财政资金,建立一个具有缓冲性质的拨款中介机构十分有必要。中介机构的人员组成可有政府的领导干部,学校的党管干部,以及行业专家和优秀教师代表。公共教育学校需要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同时中介机构可以作为公共教育学校的代表,代表学校表达利益诉求。中介机构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公共资源使用效率、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考核,然后把考核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财政资金拨款的有力依据。

3.2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公共资源是属于国家的一项专有资源,是国有资源管理中的核心成分。财政部门应该清楚地知道财政资金的的来源和流向,管理部门应该强化管理职能,增强管理意识,科学合理的配置公共财政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非公共财政资金维护和管理也十分有必要,不同领域、状态的公共资源的归集,管理规范,运作有序,防止国家政府公共财政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3.3完备高校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

相比其他社会企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研究科研部门,组织架构更加复杂,资金管理和预算管理范围更加广泛,高等教育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监督和完善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建立完备的高校资金管理系统,合理配置高校的资产,提高高校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和精细度;健全资金预算编制机制,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在预算过程中同时做好内部控制和绩效考核的建设。

3.4控制财政资金使用和成本

在不特定的要求下,财政预算是不应该调整的,财务预算是学校公正性和有效性的表现,假若要调整预算必须申请,经过管理部门的审批合格够才能调整预算,投入运行。更为重要的是,高校的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是与财政预算息息相关,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方案,使财务预算和高校项目相结合,完整地掌控资金的使用状况、运转状况以保证资金的使用率。

3.5提高行政人员综合素质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是管理绩效的关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实践能力三方面。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提升管理能力,定期进行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中做绩效评价;增加行政管理人员的实践机会,在实践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工作绩效会相应地展现出来,这两方面会凸显出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行政管理人员应将当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理论相结合,踏实认真的管理和创新,维护和提升高校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作者:黎清清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曾泓霖.浅析公共资源问题-以云南黑山林地区自然资源纠纷为例[J].管理视窗.2015(1).

[2]马建福.职业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黄展.重庆武陵山片区农村电力保障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