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管理解决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介绍RFID 技术与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情况,从两种技术特点出发,探讨了RFID 与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劣, 旨在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探讨,让图书馆进行新技术升级和改造时,对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整套图书管理解决方案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优化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关键词】图书管理 条码技术 RFID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原有的以人为主的管理模式,逐渐向自动化方向改变。以RFID技术为例,其很早就被应用在图书馆管理中。在图书管理中能应用RFID技术进行图书自动识别、图书仓储管理等。在我国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图书馆业是从2008 年开始的。一些经费宽裕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使用RFID技术原理的自助借还书系统替代人工还书。面对这种新兴技术的应用热潮,图书馆的管理者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随波逐流还是保持固有的模式不变?这需要对RFID技术为核心的整套图书管理解决方案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只有了解其利弊,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1 条形码、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
1.1 条码技术
条码是利用将宽度不等的黑条和空白组成的,用来表达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码是实现商品管理、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条码技术分为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一维条码只可以存储数字,二维条码可以储存字符、图片甚至声音等一切可以底只的信息。一维条码标签在图书管理中广泛应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图书馆仍然采用的是条码技术,可以说一直占据着图书馆应用的大半江山。
1.2 RFID技术
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通过无线电讯号把数据从物品上的RFID标签上传送出去,能够自动辨识和追踪该物品的相关信息。与条形码不同的是,RFID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动态地读取多本图书的标签信息,比条码技术自动化程度更高。
2 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对比分析
选择条码还是RFID?当前在图书馆行业的应用,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都有各自的优势。从我国图书馆行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全面应用RFID技术进行管理的图书馆并不多,但是全面推广应用RFID技术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在我国RFID技术还没有成为市场主流的原因包括:
(1)RFID在图书管理应用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需要进一步成熟,处于尝试阶段。
(2)使用RFID涉及巨额的资金投入问题。以一所普通专科院校图书馆为例,馆藏40万纸质图书的自助借还系统改造,国内服务商的报价在150万元人民币左右。
(3)涉及到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的改造工程量巨大,包括图书标签、图书馆管理系统、门禁、书架等一系列改造。目前国内很多图书馆依然采用基于条码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以吉林省为例,只有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东北电力大学图书馆使用了RFID技术的图书管理手段。多家大学图书馆虽然对RFID技术给与热切的关注,但是实际采用的并不多。除此之外,对两种技术特性的详细对比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如表1所示。
3 条码技术和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中的解决方案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比,结合我国图书馆建设发展现状,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可以通过三种模式推进应用。第一种是一步到位。在全新兴建的图书馆中,可以一次性投入,全面实施R FID系统;第二种是渐进式。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首先实施RFID应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最终实现全面部署;第三种是混合模式。在一个局部范围实施RFID应用,并与现行系统互相兼容,根据应用情况,决定是否全面部署。第二种、第三种都比较适合建设较早的图书馆。
4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一维条码、二维条码技术在国内图书馆行业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而随着RFID技术的不断成熟,全新开放式、人性化管理模式将让图书馆更智能、更便捷。能够预见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不断的实践和探索,RFID技术必将会成为图书馆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论是条码技术,还是RFID技术,对于图书馆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从实际出发,认清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根据应用环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只有做到“因境制宜”,RFID和条码才会优势互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泊.海金梅.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智能化服务与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10).
[2]张晓东.薛崧.张计龙.图书馆RFID通用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02).
[3]远望谷.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EB/OL].[2016-03-01].http://.
[4].基于RFID技术下图书借阅模式的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06).
以互联网络和自动化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图书馆,较传统图书馆具有多方面的变化:计算机管理已取代大部分传统的手工操作,立足于自动化技术的服务方式成为主流;各种书目数据库、图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声、像多媒体记录等电子文献信息产品的上网,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规模进一步扩大,各种馆藏信息资源可以同时被更多人利用;在线检索可以让读者很快得到想要的资料信息,找寻时间大大缩短,获取资源的效率极大提高,读者和图书馆各自的工作效率都得到提高;资源共享技术让读者不仅可以获取本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诸多校外图书馆的资源信息和文献资料,如原文传递服务可以让本校读者获得其它馆藏资料。到目前为止,在网上可检索到世界上400多个专业机构和600 多个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馆藏目录,以及 50多个大型数据库的联机服务系统。
先进的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研究图书馆管理创新意义的基础上探寻创新管理的模式,并找出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进而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是本研究的宗旨。
一、图书馆管理创新是时代要求、又是内在需要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发展的希望。在当今社会,知识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被作为重要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应用和传播,知识创新被誉为推动时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对担任知识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任务的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创新,要求图书馆管理也要改革创新,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新的管理要素引入图书馆的管理之中,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应对信息化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意义在于:
1.作为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不只因为市场竞争,更是出于职业使命 当人类的文字记录和社会知识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时,当读者和用户都习惯于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获得信息、进行学习时,图书馆如果不能实现数字化转型,它就无法在信息时代继续实现传递科技情报、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图书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2.要实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必须变革管理模式 信息化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完全不相同的,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传统图书馆的管理采用的是采、编、藏、管等形式,信息化的图书馆则是将这种旧形式用信息化手段取代,为图书馆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同时真正实现图书馆的国际化、全球化。因而要求图书馆采用与信息化时代相对应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流程,跟上时代需要。
3.图书馆馆藏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的科技创新 是创新人才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对科技创新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因而,高校图书馆自身必须通过创新来拓展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质量。
二、探寻有效管理模式,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能
今天,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图书馆业务带入了信息密集丰富时代,高校图书馆正在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全面更新换代的升级和转型时期。作为知识的“海洋”和“宝库”,其知识载体类型越来越丰富,数字资源在馆藏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种多样,所以需要我们探寻有效的管理模式,来全面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能。
1.实行智能化管理,提供开放性、动态化的信息服务
推进高校图书馆智能化管理,是更好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打造高效智能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必由之路。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对图书借还、顺架、查找、馆藏盘点等功能,使图书管理工作智能化、程序化、系统化、规范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使图书借阅更加方便,大大地提高馆藏的借、还、阅速度。图书馆智能化为读者提供快捷服务的前提,是实现网络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另外,图书馆在提供自身有限资源的同时,更应注重获取其他信息机构的无限资源,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资源整合,开展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以馆际互借等方式共享信息资源,以方便用户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查询,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2.引进新型服务系统
现在一种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正初露雏形,有的称为“图书馆服务平台”(LSP:Library Services Platform),有的称为“统一资源管理”系统(URM: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一体化管理系统”(UMS:Uniform Management Systems)、“全网域管理解决方案”(WMS:Web Scale Management Solutions)等等,名称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对现有的、以纸质文献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升级,我们暂称其为“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
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能够让图书馆真正实现对于知识的整序而不是载体的整序,并通过提供知识发现工具把过去的想象带入现实。图书馆要更好地成为读者获取知识的平台,必须能够敏锐感知用户的需求和体验,不断优化我们的服务系统,人性地调整我们的服务。网络时代,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信息环境,用户的信息行为都是通过与环境中各类角色和资源的交互来完成,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上下相关联的、是动态的,因此图书馆不能只静态地提供一个知识学习空间,而要充分利用技术,通过馆员的服务及读者、用户的参与来实现服务。希望能通过这种“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体现我们图书馆的实现自身价值以及核心能力。
3.有效应用专题文献数据库
专题文献数据库是为了快速、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建立。专题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般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要根据读者的需要而设定。在建库时,不仅要揭示文献的基本信息,还要标志出特点,包含的信息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要根据文献信息的内容及形式,选取最能反映其特征,最有可能被用到的检索途径,设置丰富有效的检索点,以保证存贮到数据库中的信息能被快速、准确地查询到。
4.建立对口服务的学科馆员制度
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对口服务的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目标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利用率,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和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提供跟踪检索服务,提供方向指导。每个馆员要集中精力,尽己所能,为自己所负责联系的院系教师学生及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5.构建新型图书管理人才队伍
将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引进图书馆,变传统服务模式为现代服务模式,必须有一支与之适应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没有新型人才队伍,再先进的“新型服务系统”也不可能成功。因此,必须构建图书馆信息化人才资源培养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化人才匮乏的局面。
三、构建图书馆信息化人才资源培养体系方法
当前图书馆的主要矛盾已不是信息资源的匮乏与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是信息资源的泛滥、无序以及存取障碍,造成读者无法正确选择和获取的问题。图书馆要想提供更准确、更方便、更人性化的服务来满足读者,除了大力引进新技术、完善硬件设施以外,是否拥有一支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图书馆新型管理模式最终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在创新管理工作中应努力做到:
1.加大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 现在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阅读对象从单纯文字和图案扩展到多媒体,阅读平台从纸质印刷物转向了电子设备,还增加了看影像、听声音,图书馆在不断更新技术装备的同时,不仅要积极引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人才,更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的相关培训,使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成为能够对信息进行加工、开发、维护的复合型人才。
2.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技能 图书专业知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每个馆员都应学习图书馆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业务知识,熟悉馆藏资源,了解情报学、目录学、文献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图书采购、分编、流通、参考咨询等专业知识,并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模式不仅是人与书的结合,还有人机结合,工作人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图书馆员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工作技能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和特色服务的基础前提;二是文献管理技能,包括文献采集、分编等传统工作技术,熟练地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手段,能迅速帮助读者查找所需文献,解答读者在确定文献检索中的疑难等。
3.增强图书管理员的心理综合素质
图书馆要达到优质管理,图书管理员的心理综合素质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引进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后虽然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馆员的劳动强度,而新技术的引进,对馆员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在这种日新月异的技术挑战下,图书馆就要不断对馆员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以及再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处理能力和自信心。其次还要不断招聘新员工,并对应聘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和专业素质的考核,只有达到一定标准、考核通过者才能进入新职员序列。
4.培养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忠诚
关键词:高职高专;Java程序设计;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12.1-4
1 引言
1.1 Java的地位
目前,Java语言已经是业界最流行的软件开发技术之一。Java凭借其在平台上的独立性、可移植性以及开源特性方面的出色表现,Java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巨大的应用。通过为不同平台定义不同版本,如Java2标准版(Java2Standard Edition,J2SE)、Java2企业版(Java2Enterprise Edition,J2EE)、Java2微型版(Java2Micro Edition,J2ME)和Java Card平台版(Java Card Platform Edition),Sun Microsystems使每台计算设备都能够支持Java。J2EE平台已成为开发和部署以Web为中心的大型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的首选平台,由于其取得的压倒性胜利。J2ME和Java Card平台版也已分别成为在微处理器设备和智能卡上支持和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的事实标准平台。作为在软件业广泛采纳的安全、可靠的中间软件平台,Java可以在各种平台和设备上运行――从钱包大小的智能卡到巨无霸型的大型机,为提供安全网络通信的关键任务应用提供动力。另外,Java技术在游戏、汽车、空间环境遥测、嵌入式设备和实时处理领域也获得了广泛的接受。伴随着巨大的Java软件人才需求,而一个现存于软件开发行业的问题依然是Java软件人才的匮乏。
1.2 高职高专现状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大众化,本科生的持续扩招,高职学生的招收分数每况愈下,在一些省市分数线已经落在了200分以下;而且普遍的高职高专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几节程序课上下来,学生们开始惧怕这些新概念、新规则、新术语、新名词了,在加上一下数学程序例题分析后,学生们就开始对学习Java程序没有兴趣,即使是上机也很无聊,只会照着老师讲的例子进行验证,要独立设计程序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另外,大部分高职高专类教师是本科和研究生,在思维模式上受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影响很重,普遍存在着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鉴于此,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自身特点,沿用传统计算机语言教学,特别是实训课程,显然不利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培养。
2 实训课程现状
如今的Java实训课程,主要集中在语法、异常、线程和简单的面向对象设计上。而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其培养目标为一线程序员,因此对一些难以理解、抽象的、不常用的和对数学要求较高的算法设计内容要求不高,相反,对于界面编程以及基本功能实现有着较强的技能要求,而目前的教学方式,恰恰是在有限的课时上,大量的讲述语法和算法验证上,因此对部分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遭都受到了打击。而对于那些简单的、容易上手的,可以帮助提升学生学习信心的界面编程、网络应用编程、数据库编程由于课时的原因则无暇顾及。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实训内容和理论授课课时的合理安排、内容的组织以及期末考核方式,都有必要进行新的讨论和实践。
3 实训课程改革实践
3.1 实训时间安排
本着理论以够用为主的原则。17周Java教学中,前15周按1:1原则安排理论和实验教学,最后两周安排实训,每周实训20课时。经过实际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实训内容
Java实训课程的安排,按如下方式设计:
(1)界面编程:为了能快速进行界面开发,我们使用NetBean 作为开发工具,针对界面开发能力的培养,我们设计两个实训内容,计算器开发(仿照Wndows)和家庭相册管理开发。在计算器开发设计实训课程中,需要使用控件以及布局安排和事件响应处理。而在NetBean这款开发工具中,控件的使用是拖曳式的,学生们只需要了解如何修改控件的属性即可;而对于布局管理器,学生们只需要学习BorderLayout、CardLayout、FlowLayout等常见布局管理器对象,了解不同布局管理器的功能;Java程序设计中,事件响应、事件处理是一个相对比较难的内容,但是在计算器程序开发使用的事件处理,仅仅是使用了按钮(Jbutton、JTextFiled)单击事件,在NetBean开发工具中的此种处理,仅仅是在控件上双击左键,然后添加事件代码。对于家庭相册管理,则会应用到文件输入输出处理以及异常处理等相关内容。但是因为是在界面(感性、直观)设计之后进行的内容,所以学生们自己对理论上产生了需求,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相应理论有一定的针对性。
(2)网络程序开发:在网络程序开发中,基本上涉及到的类有InetAddess类、Socket类、URL类。为此我们设计实训题目是简单聊天室。通过网络程序开发实训,学生可以掌握简单的界面处理、逐步理解了事件处理以及会查阅相关Jdk类库。这些简单、实用的程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理论授课时,异常处理一直是Java理论教学上一个较为抽象难学的内容,但是在聊天室程序编写上,只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异常处理程序即可,而对于自定义异常处理等内容,则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
(3)简单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一直占据着目前软件开发行业的半壁江山,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能力,我们在实训内容上引入了图书管理系统开发。在进行图书管理系统开发时,学生们必须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知识,诸如对数据库的创建,查询、插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另外还必须掌握利用Java开发工具NetBean设计符合系统需要的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并且要根据系统的要求实现界面和数据库的连接等操作。还需要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类,诸如DriverManger、Connection、Statement、ResultSet等。我们设计使用的数据库是开源的MySql,利用Java连接数据库,我们只需要下面程序段,即可实现简单的数据库连接。
本实训内容,经过商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09、10级学生进行实验,效果良好,提高了学生的Java课程动手能力。
3.3 实训考核
实训成绩的考核为“5+5”模式:其中50%(出勤+平时表现)+50%(设计作品或集训成绩)。这样,考核方案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与操作的严谨性,做到考核有内容,评分有标准,成绩有依据,过程有记载。
4 结束语
在Java程序设计教学时,不同的教学目的决定了不同教学手段,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其培养目标为一线程序员,因此在授课时,必须突出实训课程的比重,必须重视实训课程内容的改变,以实践带动理论,以实践需求推动理论课程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志宏.Java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07
关键词:《软件工程》;项目驱动法;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8802
作者简介:包琼(1975-),女,湖北经济学院软件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0 引言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待软件项目,了解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掌握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方法、过程以及相关的工具,能够熟练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进行项目各个阶段的开发工作,并运用相应的方法和工具书写各个阶段的文档。在教学过程设计和案例设计上,如何让学生切身体验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并体会软件开发各个环节的工作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成为关系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
1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
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枯燥空洞,不如程序设计类课程中自我实践的成就感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易于操作实现,能在很短的周期内看到成品——代码,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涉及软件开发方法和过程的介绍,其中原理性的内容较多,一下子看不到相关效果的呈现。原理背下来很容易,但是如果不能理解和切身感受到这些原理存在的意义,学生就会认为内容枯燥乏味,缺乏认同感。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教学效果。
课程教学案例较零散,系统性不强,很难体会软件开发各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从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软件开发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不同软件开发阶段的相关内容时,都会通过一些案例针对各开发阶段的要点进行阐述。但是,由于教学案例相对较为零散,缺乏一个能够贯穿软件开发全过程的完整案例。因此,学生对软件开发全过程以及开发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与影响缺乏完整的认识。
课程实践环节内容不具有吸引力。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传统教学中通常安排学生熟悉一些软件开发中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希望通过这些工具的介绍,了解类似工具的功能。由于在实践环节过于注重工具的熟悉,因而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工具始终是工具,工具应该服务于工作”。工具的作用是辅的,关键是将软件的分析与设计等环节的工作结果通过工具表达出来。没有了工作上的需要,纯粹只是为了了解一个工具而使用工具,通常效果都是不太理想的。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会出现学生积极性不太高的情况。
2 在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法”
通过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强。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项目驱动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
在课程的早期阶段,首先给全体学生布置一个项目开发的任务。这个项目任务的实现将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称之为“学期项目”。当课程讲授到相关内容时,就会要求学生的工作进行到相应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结束,都会要求学生比照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工作的结果进行审查,以便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在整个学期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该项目的。
为了配合“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2.1 结合学期项目的实施,调整教学内容的授课顺序
以前教学内容的讲授顺序都是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首先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然后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的环节进行介绍,最后才介绍软件项目管理的相关内容。现在,结合项目驱动的方式,将软件项目管理内容的介绍提前到了软件需求分析的前面。与之相应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组的组建,项目组组长的任命以及项目计划的制定和任务的大致分配等。 这样调整的好处是,使得学生在学期项目中能一开始就从项目计划开始,然后经历需求分析与设计、编码与测试,对项目的开发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同时能加强学生对于项目管理方面知识的重视程度,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必要的项目管理。
2.2 按学生可以接受的程度进行学期项目方案选择与设计
“项目驱动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是项目的选择与设计。项目应该规模适度、难度适中、尽量真实,能够有实际的项目当然是最好。在项目的设计与选择过程中,应尽量挑选那些项目背景为学生所理解和熟悉的,这样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到项目的分析与设计中,充分发挥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较强的成就感。毕竟,本门课程学期项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软件开发的过程及其各阶段的联系有更感性的认识,是一种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大型综合性的操练将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体现。因此,在项目难易程度和规模的把控上要与毕业设计相区分。我们在学期项目中所选择的项目基本上都是与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并且主要的项目背景都是基于校园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涉及图书管理、校园宿舍管理、在线选课、作业批改与提交、教室管理、教师调停课等。
由于学期项目主要是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在项目内容的设计上就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此类项目都会涉及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存储等基本处理。但是,不同的应用系统,其业务逻辑是不同的,具体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每个系统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项目的用户需求中一定要体现出该学期项目区别于同类项目的独特的业务需求。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教师提出的需求进行相关功能、数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教师在学期项目中所给出的用户需求不能过于粗放,否则学生分析设计的自由度太大,没有针对性,造成学生随便拿一个现成的别人分析设计的结果也能满足该学期项目的要求。
(2)在项目范围的把控上,要注意重点突出。比如图书管理系统,不要把什么需求都设计出来供学生进行分析与设计。最好是针对图书管理系统的某个方面的需求进行较详细的方案设计,引导学生完成该部分功能的分析设计与实现。这样,学生能够较详尽地对一个较小范围内的系统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其效果远胜于什么都做一点,什么又都做得不够细致的情况。
2.3 学期项目引入方式的设计
项目的开发,最好是有真实的客户存在,这样开发者在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就一些细节问题与客户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而且,最好能让开发者深刻体会到客户提出相关需求所基于的现实背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详细介绍该项目产生的背景、客户面临的问题等,有时由“教师”充当项目的提出者。例如:我们曾在课程初期,要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以附件的方式交作业,教师批改后将批改结果发回给学生。经过几次后,教师开始向学生描述其收邮件、开附件、批改、邮件回复、登记成绩的工作细节,同时谈到收作业的不方便、改作业后成绩登记、评定等的不便,于是提出了“作业提交与批改系统”的学期项目。一切的发生显得非常自然,教师和学生均参与到了该学期项目中,教师和学生均是该系统的用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在现实工作方式下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作业的提交者——学生,也同时体会到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类似的学期项目的引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兴趣。
2.4 以小组方式开展项目,并进行项目汇报
学期项目通常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小组一般3~4人,有一个项目组负责人。教师定期与项目负责人进行沟通,并解答。在项目的结束阶段,各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该组分析设计的结果,并进行宣讲。每到这个时候,都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最为精彩的时刻,各个小组都会轮流登台,向大家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在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经历了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每组的工作都各有特色,在演讲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家在下面所做的工作和所下的功夫。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锻炼了大家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各组之间又形成了学习与竞争的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寻者。
3 效果评价及总结
通过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由于项目案例的设计比较切合学生实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合作方式的采用,使得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机会更多了。由于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目标性更明确,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高效地利用相关的软件工具完成相关的分析与设计工作,成就感应运而生。在随后的毕业设计阶段,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自从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以来,相关毕业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的工作及工作成果明显优于往届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导读;人性化管理
当前信息时代大环境下,科学技术日趋先进,新知识新领域扩大迅速。要想成为精英人才,就需要不断学习,才有机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单纯依赖本身专业知识是无法满足的,就需要巩固本身专业知识,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图书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为人们提供学习新知识的书籍资料和阅览环境。在庞大的书籍资料库中,读者没有时间去一一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所以提供导读服务是图书馆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快速方便的导读服务可以让读者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节省读者的时间,提高阅读效果,从而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读者人文素养和社会竞争力。所以合理合适符合读者需求的导读工作是图书馆必须重视的一项基本工作。
1、导读原则和规范
导读工作是图书馆基本工作,也是图书馆社会存在意义的重要部分。图书馆读者来自不同地域,学历水平,文化素养,读者学习方向等等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图书馆要想开展符合读者需求的导读工作活动,就必须收集读者相关地域学历学习方向等等相关信息,从信息中分析读者需求,根据读者差异,来确定读者范围,规范,内容等等,根据读者素养使用读者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针对性的开展导读工作,达到导读工作开展的意义,提升读者学习效率,从而能提升图书馆竞争力。
2、导读工作详细操作,本人大概提出几个方面
2.1加强新生的导读服务工作。新生对图书馆不太了解,可以利用时间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认识图书馆。组织图书馆员对新生开展图书馆介绍会,详细讲解图书馆存在意义,介绍图书馆藏及书籍资料索引目录,让新生也能快速认识到图书馆对学习的帮助和如何使用图书馆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
2.2图书馆新收藏入馆的文献资料,要及时整理记录在册,利用日常收集的读者信息,分学科专业喜好等等类目按照图书馆分类法分别编写新书通报,送达有需求的读者手中。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需要的书籍资料,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贴心,细心,用心。
网络如今覆盖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也是当今最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在蒸蒸日上,导读工作也可以使用这种便捷,低成本,快速的信息传递手段。及时更新图书馆主页,新收录书籍文献资料后,第一时间在本馆相关网站上新收入书籍信息。读者可以最快速度的获得图书馆最新书籍信息,从而能更合理安排时间,间接增加读者学习时间。
3、高校图书馆员的精神高度和职业素养
图书馆是服务性机构,存在目的和社会意义之一就是为读者提供阅览导读服务,以为读者提供最好服务为本,细致全方位服务好读者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方面。图书馆员工作是一种没有实际标准尺度衡量的服务性工作,因此图书馆员日常工作表现无从考核,馆员只有发自内心里喜爱这份工作,愿意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热爱本职工作、读者是上帝、努力进取、是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3.1热爱本职工作:图书馆员只有真心喜爱这份工作才会做好这份工作,所以热爱岗位是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素养。图书馆员
3.2读者是上帝:最直接体验图书馆服务质量就是读者,读者满意程度是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标准。如何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优质量良好的服务是图书馆员的职位责任,这是对图书管理事业的热爱的表现。只有具备读者是上帝的职业思想,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图书馆事业中,才能从本心上想为读者服务,以为读者服务为乐。
3.3努力进取: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图书馆事业也在飞速发展,当今图书馆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发展的脚步,不会被时代淘汰。掌握新知识新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有能力的人有奉献精神的人才能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4、营造图书馆学习气氛
图书馆的社会存在意义,是集合全人类的科技精神文化知识文献书籍资料提供给有需要的人学习使用,馆内的学习气氛影响到读者阅览的心情投入程度等等,所以图书馆学习气氛培养也是图书馆重要工作内容。从馆内营造学习气氛。图书馆员是读者在图书馆活动中直接面对交流人员,只有图书馆员在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气氛对读者的影响帮助等,才会去努力营造学习气氛。馆员要自发的学习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好的氛围对读者帮助。
5、构建自主进化型图书馆
自主进化型图书馆是社会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更要理解“形成全体学习,终身学习的自主进化型图书馆的构想目的。自主进化型图书馆可以促进馆员的人文素养发展和专业技能提升”和“发展再教育,创建终身教育体系”这些论述提出的原因、目的等,理解掌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意义和对自身帮助,图书馆要对馆员进行终身学习意义的论述。使馆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在构建自主进化型图书馆中,也必须建立学习职业终身制。
从业务上建设自主进化型图书馆。“发展再学习再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体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团队集体”,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最终提高整个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为读者提供更好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服务。图书馆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不断探索更新的领域,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全体同仁的素质,以做好建设学习型图书馆的前期准备,即从业务上建设学习型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