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生物课

初中地理生物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生物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生物课

初中地理生物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地理学科;德育;渗透

一、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当前,初中生物和地理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不仅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使学生整天处于学习压力的氛围中,缺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对初中生今后发展极其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局?这就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例如,在进行生物课教学时,因为这门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采取先实验后教学或边实验边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之间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会处于被动状态,而且还让学生感觉到浓厚的科学氛围,体会到科学的谨慎性和严谨性,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多了一些严谨,少了一些粗心。学生对自己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科学家产生高度的感慨与崇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更加的热爱。其实,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就是德育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老师要做好德育渗透,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1.总结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着盲目性与分散性的问题,缺乏教学中的归纳与总结,从而导致当完成教学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实,老师应该把有关德育方面的授课内容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把德育融入课程里,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把德育渗透和教学中所有有关德育的知识放在一起讲。

例如,老师在讲“初中一年级地理”课时,先把本书所要讲的内容进行一下总结,让学生对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初中一年级地理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讲一些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人类要想在世界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的良好意识。

通过在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与地理学科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与价值。学习地理不仅可以了解地球上各地区的环境、自然、人文特征,还能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保护大自然的责任和使命感,进而衍生出热爱祖国、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2.隐藏性渗透法

在初中生物和地理的学科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隐藏在教学内容中,然后在授课时,在适当的讲课内容中渗透一些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讲初中生物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时,其中有些科学家需要老师去介绍,譬如:施莱登和施旺是如何发现细胞学说的、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做实验的以及做实验的次数,通过老师的介绍,学生对科学家产生了仰慕和崇拜之情,并且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这样的人,从而更加地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使学生的个人素养有了进一步提升。

3.联系实际渗透法

在现今的初中教学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对科学的认知、思想的觉悟、个人修养、实际生活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内容的渗透。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主要讲完善运输业,怎样去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在发展如何以及分布情况。知道主要讲的内容后,老师根据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去让学生观察了解现在的运输状况、农业发展状况等。通过了解,学生感觉到了当前生活与发展的状况并不理想,从而让学生生成想改变自己的家乡,甚至改变国家发展进程的想法,使学生热爱国家的心情进一步提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成为优秀的人才,为自己的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在初中生物和地理学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马芳.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状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1(10).

初中地理生物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教师 学生 家长

根据目前我省初中中考的安排,生物课在初中教学中占据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位,生物教学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那么,如何把生物课上好,就成为每一个生物老师不得不思考的课题。

一、生物课的地位及生物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因为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所以在整个初中各学科教学中,生物学科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这对于初中生物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学校的挑战,因为生物这一科不参加省统一组织的考试,只参加初二年级的结业考试,学校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就不如其他学科。在进行课程安排时,我们这一学科就经常安排在下午,一般上午八点至十点左右的时间是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般被语数外三科占用。下午三点后是第二个精力集中的时间,一般被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占用。而下午的第一二节课,安排生物、地理等学科,这个时候学生非常容易犯困,学习效率低下,生物学科只能安排在这样的时间。

其次是学生的挑战。既然大家都知道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对自己的未来影响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压力可想而知,缺乏受教育者的主动配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应对来自学生的挑战。

最后是家长的挑战。在应试教育气氛浓烈的情况下,既然不参加中考,那么,自然这样的学科就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甚至一些个别学生本来对生物学科还有些兴趣,但是经不起家长的功利化引导,从而使得学生放弃学好生物的初衷。因此,生物教师要想教好生物课,必须敢于冲破这些挑战。

二、搞好生物课教学的种种探索

在目前的中考政策形势下,生物老师只能顺势而为,尽力教好生物课堂教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兴趣。既然生物课不属于中考应试科目,那么应试的压力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生物老师怎么办呢?只能从兴趣出发,通过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好生物。比如,在生物课的第一节开始,我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人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生物(严格地说,人属于高级动物),但是,我们人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有的长成这个样子,有的长成那个样子呢?大家比较一下看看,班上有没有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同学呢?然后对照自己的父母看一看,我们会有哪些发现呢?这些问题一提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热情高涨,议论纷纷,这时我顺势进入正题,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很简单,学好了生物课,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难题了。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刚才所举例子是在刚开始上生物课时作为引子使用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生物课有感性的整体了解,从而使得学生对生物课充满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生物课的奥妙。在接下来的两年的生物课教学中,我不断设置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大家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大家在积极思考中学好生物课。比如,在讲到遗传时,我仍然用到了刚才的例子,仔细观察我们和父母的长相,我们会发现什么呢?然后对照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照片,我们又会发现什么呢?同学们回答:像,特别的像。我顺势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就是生物学上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遗传。这样的授课方式,效果显著,很多同学积极性很高。在结束生物课后,经常有学生表示还想继续听我上生物课,这就是兴趣教学所产生的效应。

初中地理生物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山区 初中生 生物学习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166-02

1 前言

生物技术是新世纪的重点科研领域,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1]。为此作为为生物教学做基础铺垫的中学生物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新课标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通过生物教学和实验,实现学习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2]。在新课程改革中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这对于山区初中生来说生物教学变得更为艰难,长期以来,山区初中生仅仅是将生物当作一门“副科”去学习,他们只重视应试而轻视实际运用,导致学生迫于升学压力,不重视生物课程的学习。因此,研究山区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特点、解决他们的生物学习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与迫切。本研究通过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并记录山区初中生的生物学习情况、总结其特点,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帮助山区初中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地研究法于2013年9月,在陕西省商洛市某山区中学进行实地研究,分别从该中学七八年级各选取一个班,通过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观察、记录各年级学生在课上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在课上所强调的知识类型,总结出山区初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特点,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3 农村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特点

3.1 学生重视程度低

3.1.1 缺乏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通过观察被调研学校的生物课堂状况,发现约3/4的学生在课上听讲,约1/2的学生能根据教师在讲授内容上的重难点作笔记。少数学生或睡觉或做小动作,主要分布在最后两排。值得提出的是八年级学生中听课、记笔记的为数更少。课上当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时,往往只有两到三个学生主动举手。课后当问及他们是否喜欢生物时,1/3的学生表示喜欢,但他们对课堂活动却表现冷淡。

由此可见,山区学生缺乏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他们只体会到了生物作为一门学科带给他们的枯燥,而没有体会到它实践的乐趣。此外,通过对该学校生物教师的访谈,也得出了相同结论,他们普遍认为学生对生物并不感兴趣,有些学生一开始对生物确实怀有好奇心,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除了部分学生外,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爱学习生物,有的学生甚至在生物课上完全不听讲,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理。

3.1.2生物学习动机片面强调应试――以应试作为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类各种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外来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如一个学生为了考试分数、班级排名、教师表扬等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内在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本身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并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3]。

由于最近几年中考的改革,生物课程并不在中考笔试科目中,迫于升学压力,走出大山的渴望,再加上学生自身对考试、对老师赞扬以及班级排名的看重,自然而然就偏重了应试的目的,而不是获得知识的目的,主动放弃了生物课的学习,有的甚至上生物课,看的是语数外等其他科目的书。说明山区初中学生缺少的是生物学习的动机,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生物这个日新月异的学科在现在未来的重要性。

3.2学生动手能力低

山区的特殊地理条件,造就了山区学生的特殊特点:他们认为学习是走出大山,远离农活,远离背井离乡做苦工,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且山区的艰苦生活环境及乡俗文化禁锢了孩子天性的灵活,他们害怕甚至畏惧动手做实践活动,他们在读书或写作业时,充满期望和享受,相当的认真。但在要求动手做实验或是实践时,就充满了恐慌,手足无措。而且,老师在要求做实验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说,课都没听怎么做或是实验考试最多也就10分,不值得我浪费这时间,而且交通闭塞导致的与外界隔绝让他们认为,做生物实验没有用处。并且大多数的实验用具,这些学生都没见过,这无疑增加了讲解实验的难度,做起来更不用说了。山区教育资源和设备的有限,更是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愿望雪上加霜。种种这些情况都限制了山区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3.3 学生对生物学科认知程度低

山区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导致山区学生严重脱离现代社会,比如我实地研究的这所中学,四周都是大山,离城里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其中就有一个小时的山路要走,每天早上一班车去城里,下午有两班车可以回来,其余的时间都没有公交车。大部分学生的家里只有电视机,电脑几乎没有,所以在网上查阅信息根本是无稽之谈,有些学生甚至之前都没有见过电脑,直到上学后,才在学校看到了电脑。在课堂上,老师曾经向学生们提问袁隆平是谁时,没有一个学生知道,有个学生竟然说是动物学家,在一片哄笑声中,又不免滋生出一丝心酸。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孩子们要怎样去了解现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领先的生物领域,在他们眼中的生物,在他们理解中的生物也仅仅是那薄薄的课本而已,抑或是偶尔在电视机中看到的浮光掠影。所以山区自身的条件束缚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理解和认知。

4 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影响因素

寻找影响山区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因素,可以有效纠正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上出现的盲点,也能对教师的下一步教学作出指导。影响山区初中生物学习的因素有很多,也较复杂。本文通过实地观察研究最后分析整理出了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4.1缺少生物学习的物质支持

在我国,山区是贫穷落后的,像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不能出现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上课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和一本书。在此次调查中,该校中学生连书本上的配套挂图、模型都不能保证全部展示,学生在上生物课时,大部分都只靠自己想像和理解,尤其是在做实验的时候。生物学科离不开生物实验,生物实验室推动了解生物,掌握生物的重要途径[4]。想要学好生物课程,生物实验和生物实践时是必不可少的。山区的实验条件差,实验器材简陋,限制了生物实验课的开展,也打击了生物教师的教学热情。

4.2生物师资薄弱

当前,山区几乎没有专业生物教师,大部分都是其他科教师兼任,本研究中商洛市某山区学校生物教师由语文专业教师兼任,他同时还带了一个年级的语文课。山区生物教师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偏、生活条件苦和教学质量不受重视等[5]。导致很多生物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山区支教。再者就是初中生物在中考中的“鸡肋”地位,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中学生物教师的选聘,导致以上现象愈加严重,山区初中生物教育的发展愈加受到限制。

4.3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属于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父母的生活习惯、个性品质和文化素质都无形地影响着他们。调查中了解到:家长是小学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子女学习成绩差的约占2/3,学习成绩优良的约占1/6,家长是大学或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子女学习成绩差的约占1/5,学习成绩好的约占2/3。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农民或外出打工者,儿童留守现象很严重,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不具备指导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

4.4小学基础不扎实

生物作为科学课在山区小学学习中未受到重视,生物教学条件较差,不能引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导致小学生物学习基础差。由于生物课程不列入升学考试,生物学习仍不受到学生的重视,生物学习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均较差,学生生物成绩低、学习生物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对生物更不感兴趣,形成恶性循环。相比之下,城市学生的情况恰恰相反,在小学学习期间,已基本认识部分生物仪器设备,亲自完成某些科学小实验,对生物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较于城市学生,山区学生生物学习更为困难。

5 改善农村学校生物教学现状折策略

针对以上影响山区初中学生生物学习的四个主要因素,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5.1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山区经济落后,学校教学环境简陋,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投入专项资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物学习环境,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并配备完善的实验器材。另外,在城市大力宣传向山区学生献爱心活动,如让城市的学生把用过的实验册,实验仪器,和一些科普书刊捐给山区学生,这样可以为山区学生节省大笔开销,解决他们学习生物时所面对的困境。

5.2加强教育管理层对生物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学科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国家的科研建设也少不了生物学科的助力。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已经不容忽视。只有教育管理层以及各中学领导真正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摆正生物学科的位置,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才能招揽更多更好的生物师资,才能彻底解决中学生物学科教学的尴尬局面。

5.3对山区生物教师进行职前或在职培训

首先,应针对山区生物教学实际进行培训,而不要偏重理论说教。如针对山区学生实验操作的问题,就要对教师进行实验方面的培训;山区学生对生物学科背景知识知之甚少,那就不但要让教师明确生物学科的发展史,还要让教师知道生物学科在各行各业的先进应用及相关人物。其次,山区生物教师的培训要经济实惠,最好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按就近原则在当地定期举行培训,这样可以为山区教师节省差旅费,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精力充沛。

5.4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

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十个一级主题中,有四个主题是关于动植物研究的,山区学校位于山区,山区环境优美,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相当于天然的实验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周围这些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自然,融入课堂之中,还可以利用山区学生自身种植和养殖的经验导入,让学生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样生物教学就能长期有效的进行下去[6]。6 结语

山区生物教育是生物科学在山区中学普及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城市而言,山区生物教学更是困难重重,不仅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广大山区生物教师的不懈坚持努力,积极创新,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教学条件,让山区学生接受更好的生物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志红.基于理念创新与模式构建的农村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

[2]许宗仁.农村生物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周永华.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现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

初中地理生物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生物;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36-02

1 前言

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对生物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而依托多媒体资源所发挥的技术优势,使得多媒体技术与生物课程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其中,生物科学知识是学习的载体,而多媒体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可以使学生在习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一并对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理解和认知,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

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将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课堂,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1]。因此,很多教师都开始探索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尤其是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比较陌生,加之生物课需要呈现的直观内容更多,所以生物教学中教师都会使用多媒体来进行呈现,并充分利用微课与翻转课堂,实现生物教学的信息化。

3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需要从导入环节便营造多媒体学习氛围,在授课环节构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在结束环节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使初中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达到完美整合[2]。

导入环节――营造多媒体学习氛围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将视听资源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强化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生物知识的领会。同时,生物教师通过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多媒体课件,将使学生获得全新的生物知识学习体验,进而大大提升教学质量[3]。

笔者在为学生讲解“认识生物”一课内容时,为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保障后续学习的投入,精心搜集了诸多不常见的生物的图片,并以这些图片为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通过对课件内容的观看,学生完全被丰富多样、包罗万千的生物世界所吸引,从而激起其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可以说,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能够使学生产生知识探求欲,从而促使学生乐于为知识的探索而持续努力。

授课环节――构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

1)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从生物课程教学实践来看,在一些教学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知识的讲解上,教师如若依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难以使学生真正领会这部分知识内容,造成学生对这部分问题懵懵懂懂。此时,多媒体教学资源便派上用场,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内容以视频、音频或者图片等方式向学生进行直接展示,可使先前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轻易地得到解决,并且此种方式更为易于学生接受,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下实现对教学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的掌握。

笔者在为学生进行“开花和结果”一课的授课过程中,考虑到传粉与受精过程过于抽象,通过言语描述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所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粉与受精过程制作成动态PPT形式,使学生较为轻易地理解了这部分知识内容。在带领学生学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相关知识内容时,考虑到水在植物体内输送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知识,因此,笔者录制了相关视频,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了这一教学难点知识。

2)利用多媒体进行概念与原理的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笔者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假如没有多媒体,那么学生对于三种血管的认识将是十分抽象的,更难以区别和对比。

当然,在授课环节,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营造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以利于生物教学的开展。

3)利用多媒体实现知识传递效果的优化。同传统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是,依托多媒体技术组织生物课程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对依托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教学资源实现直观感知,从而契合了学生注重感性认知的学习特点。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视频、音频、图像等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从而有效地向学生实现了知识传递。在人体结构的教学中,对于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的一些结构,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等情况。

教师仍依托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能够确保教学进度,但是让学生理解人体骨骼生长以及肠胃蠕动消化食物的过程较为困难,而采取相应的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使教师将先前制作好的视频文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从而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形成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地理生物课范文第5篇

1.传统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不高。虽然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仍然延续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地听讲、记忆的模式。这样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习成果不佳。

2.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往往墨守成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所控制,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即使有交流也仅限于短暂的上课时间,这样不利于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学生即使有疑难问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在课堂上请教教师,长期积累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二、改进初中生物教学的措施

1.加强对生物实验的重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实验的本质。

学生之所以对生物实验课感兴趣,是因为学生有好奇心理,出于好玩才热衷于生物实验课。在实践中,学生关心的只是实验中看到的实验表象,却不注重探究实验中所包含的本质原理。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让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实验的本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而不仅仅只是看到实验的表面现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问题,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知识。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地探求知识。相反,如果学生对生物课没有足够的兴趣,就不会主动学习,甚至会对教师的讲解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学生就不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济于事。因此,初中生物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充分运用生物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会使学生感到生物枯燥乏味,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互动,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就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如正确回答了教师的提问、成功地操作了实验或考试成绩有所进步时,教师都要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3.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理论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内容,还要使学生学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切身实践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保证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实践,让学生观察和了解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感受学习生物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种子发芽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每日观察并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不同状态,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然后和课本上的内容做对比,从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到了生物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物知识。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