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1.1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
我院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对病人简单的卫生常识、疾病知识灌输,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功能锻炼指导,或照本宣读入院须知、疾病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就视为已为病人做了健康教育,不考虑病人的情绪,是否有学习愿望,能否接受,是否有效果。由于对护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部分护士把完成治疗、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做好了有成就感,而将护理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做不好也没有愧疚感。
1.2病人因素
我院很大一部分是新农合病员,这些病员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较差,卫生常识缺乏,对自已的健康不够重视,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护士健康教育持怀疑否定及不信任态度,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效果。
1.3护理管理力度不够
我院护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健康教育内容肤浅,形式单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各级护理管理者没有足够的重视,由于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具体的护理服务项目略不到位病人就会投诉,要求陪偿,而健康教育虽然也是病人应享的权利,但它的益处是隐性的,并未普遍得到病人的认可,合同护士流失,造成护士时有不足,护士长在缺编的压力下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健康教育,也不做具体指导和示范。护理部因病房护士编制不足,护士承担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等显性工作的大量增加,为了确保病人安全,对护理健康教育也没做更进一步要求,健康教育不到位时也没有如其它护理缺陷一样与当月奖金掛沟,只限于口头督促护士长加强而已。
2加强健康教育对策
2.1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并合理配置
第一要求非护理岗位护士归队进入临床,第二护理部请示院领导为合同护士加薪,要求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同工同酬,以防现有合同护士流失,同时吸引更多的较优秀护士前来应聘,尽快使临床一线护士达到标准配置。有足够的人力健康教育才能得以实施。
2.2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培养护士综合素质健康
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行为学、社会学、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人际交流、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目前我院护士的学识水平、知识结构、教育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是最关键的措施。所以护理部努力为护士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选送护理骨干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选派护士长和优秀护士参加不同形式的短期学习班,组织院内继续教育,通过学习找出差距和不足,以点带面,形成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函授等形式的系统学习,以提高知识层面,改变知识结构。鼓励护士长年订阅《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护士进修》等专业杂志,不断了解、掌握护理最新动态,最新知识,紧跟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深入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知识储备。
2.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确信护理健康教育是护士的职能,在资金上给予适当地投入,购置一些音像设备、图书资料、教学模具等,其次护士长要在病房护士配置到位的前提下,就象重视其它护理工作一样重视护理健康教育,护士长要明确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护士职责,是病人应该享有服务,护理部要把护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质量控制范围,检查结果同样与当月奖金掛沟,还可以专设护理健康教育检查月。
2.4骨干牵头以点带面
【关键词】健康教育;路径表;优质示范病房;应用
卫生部为夯实基础护理,提高整体护理内涵,提高病人满意度,推行了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护理临床路径是我国护理学者借鉴美国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临床路径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做法[1]。它的功能是利用图表的形式提供有时间和有效的照顾,使诊疗、护理有序,减少漏项,提高质量[2],而健康教育又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护理人员在专科知识掌握、语言表达、沟通技巧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无统一标准格式,随意性大,因此健康教育效果也参差不齐,不尽人意。自2010年5月我科实施优质示范病房以来,结合本病房的特点,以“十分钟关爱交流”为护理特色,设计健康教育路径表,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12月共226例住院患者其中男164例,女62例,年龄15岁-78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胃癌11例,直肠癌22例,结肠癌18例,乳腺癌21例,消化道穿孔12例,阑尾52例,疝气41例下肢静脉曲张49例
1.2方法:将22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36例,采用健康教育路径;对照组90例,采用传统方法(即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给予健康指导,其余时间则进行随机健康教育)。出院前对患者就健康教育效果及护理质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4],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疾病相关知识为内容进行测试,将能复述相关知识及机能得分90的患者为达标者。两组病人在文化程度及认知上无差异性。
2结果
实验组护理质量满意度达标率为99%,而对照组为90%。健康教育效果实验组为98%,而对照组为82%。两组有明显的差异。
3实施方法
3.1试验组患者入院第一天,发放临床路径并表挂于床尾。根据病人的文化层次,采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优质示范病房的入院宣教,(做成塑封皮供病人传阅);介绍床位医生、责任护士、病区环境、联系电话并填入表内;责任护士评估病人的基础护理能力并在表内打’√“;通知护理员适时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每天都要两次签名,第一次为责任护士做了以后签名,第二次为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带领床边交班时检查落实情况,大家评价满意后签名。
3.2入院第二天,强化介绍床位医生,责任护士,宣教疾病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必要时让病人仔细阅读健康教育手册,以助其对宣教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及时解决病人的疑问,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于我们继续完善资料。
3.3入院第三天至第六天,介绍当天的护理工作,如手术病人介绍手术相关的、饮食、引流管等现存在病人身上需要病人配合的工作,以便进行基础护理工作。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指导如何预防并发症。
3.4第七天至十天,介绍本疾病的饮食、伤口愈合情况、注意事项、及病人关心的问题。
3.5出院前一天,请病人选取最满意的护士,并评价基础护理执行情况,提出建议。
3.6出院当天,责任护士给予出院指导,签名后收回健康教育路径表。
3.7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评价及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3.8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入院宣教,在患者住院时由责任护士对其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饮食指导,手术必要性、注意事项以及该病的相关疾病常识等。
4讨论
4.1实施健康教育路径表,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的提高。该路径表以图表的形式使护士对健康教育内容及时间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地避免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工作由形式教育向内容教育进一步转化,由过去的软指标变成了硬指标,确保和提高了护理质量。
4.2保证健康教育质量,体现人文关怀,深化优质示范病房内涵。患者在新入院时角色未完全转换,对周围环境及人际关系尚未适应。若此时按常规对患者进行填鸭式的宣教,患者很难将所有内容掌握,勉强接受的内容也往往具有片面性,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标。而经过系统培训的护士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表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地将较多的疾病保健知识信息分期、分阶段地传递给患者,注意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因人施教,既有针对性、预见性,又容易被患者接受,既体现了个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又确保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4.3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与患者缺乏交流是常见引起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加强交流也是常常被护理人员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由此可引发工作失误[3]。健康教育路径要求护士必须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双向交流,由此而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彼此平等、共同参与的新型护患关系,密切了护患关系。
4.4规范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和方式,提高年青护士专科护理知识。传统随机教育法会因护士资历、学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给患者的健康教育带来不良效果,年青护士只是跟随老同志学习。应用规范的健康教育路径特别对年青护士在工作中有章可循,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使每位患者都能得到规范的、完整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桂涛.临床护理路径.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1-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小学班主任的新职责和新要求。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小学班主任除了搞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外,还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将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视为己任和职责。因此,在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是身兼教师、班级管理者、心理健康医生等角色为一体的新型教育工作者。渗透式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在不断的渗透中,不仅避免了小学生单纯依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更丰富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内涵。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契合的策略
纵观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很多中小学班主任已经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很多班主任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疏导学生心中的各种情绪,但是,由于很多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思想观念陈旧、心理教育理论不足、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1.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渗透教育的基本原则
小学生的心智与生理都处于发育期,特别是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更是需要老师的关爱。很多小学生将班主任视为自己的榜样,从班主任身上学习优秀的品质、干练的作风、幽默的谈吐、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稳定的思想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思维意识。小学生在了解班集体的内涵时首先接触到的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因此,小学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小学生明亮的双眼监督下。班主任与小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相互之间信任、依赖、认同,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对班主任说
2.营造和谐班集体氛围,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种无形的环境对小学生们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在正确的心理暗示和影响下,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更好发挥。因此,这就要求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创建良好、宽松、积极、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在这种良好氛围影响下,实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为避免学生由于紧张的学习而出现焦躁、紧张的不良情绪和心境,班主任可以在班集体中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远足郊游、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妙趣横生的班级活动等,都将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充满活力。很多小学生在活动后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我们班真有意思!别的班就没我们班好!尤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非教育的方式培养了集体观念。
3.改变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小学班主任一般都担任着至少一门主科的教学活动。有的学校还对低年级班主任采取包班制的方式,即班主任既教数学,又教语文。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教学优势,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并结合教材的内容逐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课堂学习活动中心理因素的投入水平和效果,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性
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是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班主任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前瞻性的活动,更是构建良好心理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班主任在设计心理活动课程的内容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班主任可以在课前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最讨厌什么、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通过寻找共同的话题帮助小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对于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树立合作意识、学习简单的情绪调控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等活动帮助学生成长。对于高年级学生一定要逐一对他们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会面对不同的挫折。另外,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结语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