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教育理念

健康教育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教育理念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第1篇

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确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积极的“心理健康观”不是关注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异常”这一客观事实,因为把学生的心理状态表达成“心理异常”本身就带有歧视或否定的色彩。这一定是更接近学生心理状态的“真实”表达吗?一定要把学生建构成心理有问题的人吗?或许我们在“心理健康”的认识上有其他的思维变式,如果学生不被建构成“心理异常”的话,也许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会有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比如,在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如果学生A对自己偷东西的行为并无悔意,那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不是将A建构成有问题的“道德败坏的学生”,而是对A的行为进行另外的建构。可能对A是个怎样的人有许多不同的建构:A本质上是个好人,只是以偷东西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怨恨;A以偷东西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等等。在这种积极的建构中,帮助A获得了对自己行为不同于往常的建构,从而在这种新的建构中重构新的自我,进而达到心理的协调状态。

二、学生观———学生角色的社会建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和如何看待心理健康,同样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着眼点。社会建构论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社会的建构。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认识上,教育者也应看到是社会成就了学生的角色。换言之,如果学生不是用社会普遍认同的方式表达自我,那么其结果是他们特殊的表达方式不被社会认同和理解的。由此而言,正是在社会的建构中人们对学生这一角色形成了固定的认识。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应该遵守纪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不该谈恋爱等等,这些对学生角色的认识都不是本质性的。即这些认识并不是学生自身固有的根本属性,也不是学生成为学生角色的标志性特征。所以,学生的角色是社会建构的。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的角色是作为一种“事实”被社会所建构的,学生不是生下来就拥有学生的身份。如果一个学生不认同自己的学生角色,那么周围人则认为他的思维方式不符合社会主流思维方式,这个学生则被视为异常。对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关注点要放在学生角色的建构上,要引导学生用他人所认同(共识)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进而建构自己的角色,使之获得周围足够多的人的认可。

三、教育目标———以“关系”为中心,非以“问题”为中心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总是习惯于问同样的一个问题:学生的问题在哪里?教育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这让我们看到,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学生,他们都陷入一种负性的思维模式中,即先从弱势或问题出发来看待人和事件。从另一视角看,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为什么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而且还会在各个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的问法是:学生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找到其中的根源,从根源入手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若只关注教育对象糟糕的部分而不关注积极的部分,其最终结果会导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以问题为中心”。如果人们一直纠结于究竟有多少“心理问题”的话,是永远得不到一致的答案的。以此理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去发现问题,只能是对心理问题修修补补,或者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将原本就在眼前的美好、积极的事物忽略掉。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现代文化的因果叙事,即凡事皆有因,有因必有果,消除原因就能改变结果,这种教育理念是本质主义的表现,它认同自我形成后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在行为中所体现出的规律性。因此,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不倾向于从教育对象的内部寻找原因,来解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社会建构论则认为,因果叙事只是许多叙事之中的一种,是被现代文化建构起来的,心理问题不是内在的“客观事实”,由什么导致了这种所谓“事实”的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理解某种“事实”和特定的意义是如何被建构的。由此,我们认为在教育目标上,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放弃对“心理异常”形成的关注,将视角转向学生内在主观意义的建构上来。客观事物本身并不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而且这种赋予的意义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学生建构出的意义进而影响和制约着自己的心理。可以说,真正对学生起作用的不是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客观事实,而是学生对所发生的客观事实建构出来的意义。社会建构论强调关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因为所谓的“心理问题”这一“客观事实”是出现所谓“心理问题”的单独个体无法建构的,而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这个个体建构出来的一种意义系统,即该个体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以“关系”为中心,在积极的“关系”中建构积极的意义,而非以“问题”为中心。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关系”为中心,是要教育者放弃“问题的关注”,转而关注他们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进而关注在积极的关系中所建构的积极的意义。这意味着在这种积极的关系中,学生放弃了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的有冲突的建构方式,而转向一种符合社会强势意义系统的建构方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意义系统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之间的差异,进而建构出新的意义,使之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相协调,以一种新的、积极的意义建构消除既有的矛盾,帮助学生恢复或达到某种理想的心理协调状态。

四、教育内容———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这说明,它不只关注个体获得良好的发展并建立起高质量的生活,还意识到积极的团体或组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集体的力量,生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特别注重社会取向,他们会以集体的标准为参照。由此,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涉及两个方面:积极的人格、积极的环境。人格心理则涉及三个方面: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倾向性(态度、需要、动机等),及自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建构高职生积极的人格,也主要涉及这三个方面。其中,自我处于核心地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积极人格的关键点是形成积极自我。进一步而言,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对学生积极自我认知的教育。一方面,开展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回答“我是谁”,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往往是模糊的、不全面的、不客观的。通过教育,让学生对自我所包含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即主要让学生在生理、社会角色及心理等三个层面了解自我,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能力、气质、性格、情绪和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获得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开展自我认知的方式教育,这是在自我认知的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全面的了解自我并不代表学生能积极地认知自我,这就需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者展开自我认知的方式教育。当学生只关注到消极的自我方面时,教育者要让学生认识并体验到他们在认识自我时存在个体的差异,也会受到个体内在心理环境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聚焦于积极的自我方面,并将积极自我的影响力最大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由于其角色的特殊性,他们生活的场所主要是校内、校外、家庭,他们所处的社会心理环境富有多维性。依据社会建构论,本研究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建构积极的环境的关键点,是发挥学生的积极力量。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形成积极认知环境。自我认知是对“小我”的认知,环境认知是对“大我”的认知,“小我”结合“大我”在关系互动中展现出一个多样化的自我。通过积极认知,让学生的“小我”积极地影响“大我”。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建构学生新的、积极的个体意义系统,使之与社会主流的意义系统相协调,才有可能形成对社会环境的积极认知。其次,引导积极适应环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在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并重建一种新的平衡,这也是社会建构论思想的重要体现。社会建构论强调个体的意义系统与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之间要协调,这种协调就是一种平衡。因此,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与周围环境(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的适应。再次,积极影响环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尽最大可能去改变环境是一种比较高级、比较主动的适应,而这正是社会建构论思想的写照。社会建构论主张个体的积极力量可以带动社会的积极力量,这是一个“关系的存在”。当学生个体的意义系统与主流的或强势的意义系统之间出现矛盾或是不协调时,与引导他们适应环境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让学生树立起个体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从而建构一种新的、积极的环境,这是一种主动、积极的社会建构。

五、结语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鼓励

作者:祖木来提·托乎提,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第一幼儿园,新疆阿克苏843000)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处于启蒙和定位阶段,而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又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观、价值观的中心环节。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鼓励幼儿好奇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合理想象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拓展、丰富幼儿活动空间

幼儿的活动环境一般包括教室与室外活动两部分。大部分情况下,对幼儿的鼓励教育仅仅停留在只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上,却忽略了室内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教室是幼儿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师一定要加强室内环境建设,以温馨和舒适为主,制作家庭温馨墙、宝宝风采展示墙以及童话故事书角等。同时也要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室外活动要以游戏和自然为主题,既要有多个活动设备供幼儿们游乐玩耍,也要提供自然的绿化环境,让幼儿都能在大自然环境的陶冶中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很多幼儿园鉴于场地的限制,不能为幼儿提供完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所以,结合社会活动环境,充分挖掘室外活动资源也是可行的。如组织春游活动,多鼓励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也可多组织开展一些亲子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幼儿们都能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足够的新鲜刺激,促进他们的心智健全发展。

二、开发智力与道德培养并重

幼儿阶段的教育可以说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幼儿智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早期教育的作用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也是孩子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时期中多鼓励幼儿,并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合理、有效地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好的品质,这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作为幼儿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在鼓励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树立正确、健康的观念。这里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人格健康以及道德健康。直白一点而言,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有正常的心理和人格,更要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促使幼儿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三、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情感

幼儿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依靠的成人的指导与帮助。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乐意接受幼儿的微笑,一定要热情地握住他们伸过来的小手,并给予其真挚的拥抱,在幼儿需要聊天时要多与他们说说话。幼师对幼儿的热情与友好也会感染幼儿,这样,孩子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但是,幼儿教育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且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幼儿的日常习惯进行引导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幼儿出现某种畏怯心理时,幼师要多鼓励他们,给予他们勇气,加强与幼儿的情感沟通,逐渐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是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可塑性极强,因此,很多东西需要从这个时期为其培养好,以便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四、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家庭可以说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从这个层面上而言,父母是幼儿接受各项教育的启蒙教师。为此,需要幼师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同时,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到幼儿园所开展的各项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这样的教育也能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开展关于安全教育的专项活动,就"遇到坏人怎么办?""发生意外事故,如何寻求周围人的帮助?"等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进行实际演练,加强亲子互动,在双方的积极配合下,使安全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要坚持循循善诱,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幼儿都能快乐学习,健康地成长。

五、在日常之中灌输幼儿的品德教育

根据实践调查所得,很多幼儿园并不重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无论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并非朝夕之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熏陶。为此,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渗透。首先,幼儿都爱玩,而幼儿园有很多非常好的游戏项目,其中很多游戏项目都需要团队协作进行的,比如,幼儿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有时候会不小心撞到别的孩子,这时候,幼师应该告诉撞人的孩子及时向被撞的孩子道歉。再如,在游戏中,要让幼儿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哪些事情是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要能正确地揭示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再如,在开展贴人游戏、老鹰抓小鸡等中,要培养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再如,在玩《三只蝴蝶》角色游戏时,让幼儿都能真切地去感受同伴间相亲相爱的友情,有效培养幼儿之间互助友爱的情感。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第3篇

公平教育是金字塔模式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它要求的不仅是受教育者得到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还要求让受教育者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实非易事,比如西部边远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校在资源配备上的差距、同一城市的示范性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差距,等等。因此,优质学校成了稀缺资源,进入优质学校受到地域、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育的入口处就存在着如此鲜明的不公平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有受到更好教育的均等机会,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政策,诸如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取消择校生、控制大班额人数、实施教育移民工程等措施。但到目前为止,公平教育仍然没有真正变为现实。以教育移民工程为例,与城市的学校相比,移民工程的学校面临的最困难的挑战是如何让学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中来。孩子们从原居住地被移入教育程度较发达的地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基础差,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更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2011年对海南各思源学校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程度如何时,占受访人数32.6%的老师认为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听懂”和“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还有27.8%的老师认为“至少有一半学生听不懂”,学生辍学情况严重,尤其是八、九年级的学生辍学更为严重。这样的情况在全国普遍存在,财新网2012年报道,西部初中生的辍学率高达40%。学生不想在学校继续读书,移民工程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了应对这个挑战,移民工程学校的领导们和老师们群策群力,想了很多办法。在教师群体中,加强师资培训,提倡师徒结队和团队作业,共同应对困难;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一边抓行为礼仪训练,一边增加课堂吸引力,想方设法帮助移民来的学生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新的文化土壤里扎下根。而金字塔模式的分层推进教育,若能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就能满足90%的学生在学业和心理成长上的需求。

二、金字塔模式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为促进学生学业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举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金字塔模式以学生智商情商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在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心理的成长,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行了之有效的举“目”之“纲”,通过整合现有经验、智慧和力量,使学校成为一个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人脑的进化是先有了感觉、情感和记忆,然后才有了思维和语言。对学生而言,当他们的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时,大脑的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便谈不上学业进步、成绩优异了。金字塔模式的功能之一,就是在关注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辅导的同时,注意对其情绪状态的调整。金字塔模式中的学业教学团队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程度的课程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则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心理发育阶段的普通心理健康/行为教学,并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干预服务。两方面的并行努力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情感有所寄托,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均有提升。对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而言,通过金字塔模式的运作,能够明晰自己在学校中的工作职责,既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也能避免与班主任老师、德育教师产生过多的工作内容上的重叠,学校管理者也可以因此明确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期待和成效评估。

三、金字塔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新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01

一、前言

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上一直存在许多问题。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多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教学偏重教师一方,过多地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偏重于“学会”某项技术,而忽略“会学”方法的指导。学生在严密的组织下,在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缺乏自主活动实践的时空,没有思考、探索问题的余地,学习气氛沉闷,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因而自主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

二、体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构建

(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1、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2、要坚持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3、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教学手段为核心,以教学组织为主线,以教学策略为龙头;4、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筛选,合理的组合和正确的运用。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关系,而是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正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个性、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树立现代体育健康教育观,构建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实现由体育向健康体育的真正转变。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的途径和新的教学模式。新大纲的教学任务充实了新的内涵,由原来的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学生健康与安全的内容。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由原来的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改为初步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四)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始终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动态平衡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机制。

三、结束语

目前在体育教学方式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现阶段加大体育与健康课改革中教学方式的改革的力度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分析了目前学校体育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德平.体育新课程[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健康教育理念范文第5篇

在整个教师队伍中,中年女教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中年女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重要保障,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强对中年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至关重要。

一、中年女性教师的心理现状分析

1.生活压力加剧。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在带给人们更多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人们身心更多的挑战,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如: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建设进程逐渐推进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临来自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就业竞争压力与升学压力日益加剧,交通环境更加拥挤,价值观受到冲击,食品安全以及交通事故问题日益增多。此外,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口数量日益膨胀的今天,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人们面临越来越紧张的住房问题,一方面患病的几率在上升,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中年女教师在变化的生活环境中,心理承受着更加巨大的生活压力。

2.人际关系复杂。人的生命周期会经历多个时期,如:幼年期、儿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中年时期属于人一生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人们在这一时期处于生理成熟与衰退的时期,另一方面,也是心理逐渐走向稳定以及变动的重要时期。所以,中年时期人们肩负着更加沉重的责任,要履行多种义务,对外总要向人展现出强者的形象,扮演着成功者的角色,这就加大了中年期人的心理负担,催促着中年期的人们不断努力,以在社会中谋求自身的位置,实现个人的理想价值。处于中年期的人们,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不同的场合需要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中年期的人们在家里面对着自己的父母,需要扮演孝顺子女的角色,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不仅要保障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更要给予父母更多的心理安慰,避免老人心中出现巨大的孤独感。其次,面对着自己的子女时,中年期父母需要为子女树立起良好的父母形象,潜移默化地给予子女积极影响,关心子女的学业状况以及生活状况,做好对子女的引导工作,避免在子女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良好的引导,而偏离人生的正轨。最后,在工作单位中,中年期人们需要处理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要运用灵活的社交手段,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正确地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年人需要恰当地处理好各种角色,承担起生活的重任,需要拼命工作,为生活做出自己的努力,不仅要照料好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要掌握照顾他人的技能,为他人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在此时期,中年人内心需要承受更多,对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3.中年女性教师问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实施者,中年女性教师则是庞大的教学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言行举止以及心理状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教师是与学生接触紧密的人,一方面,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教师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才可以塑造出良好性格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专业知识相比,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重要。然而,就我国现阶段的中年女性教师的心理状况来看,心理健康程度还有待提升。一直以来,我国对女性存在一定的偏见,将女性形象定位在相夫教子、逆来顺受上,导致大量的女性教师出现体质老化,产生疲惫感等状况,早已失去对生活的激情。一部分女性教师受到家庭的束缚,每天要忙于照料丈夫与小孩,不能够走出家庭的范围提升自己,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此外,一部分女性教师在岗位调换时,不能够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经常陷入思想的误区,存在心理上的困扰。还有一部分中年女性教师忙于日常工作,常常会忽略自己子女的内心需求,造成出现亲子关系淡薄冷漠等问题。也有一部分中年女性教师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导致出现同事间关系紧张、相互猜忌等问题。总而言之,中年人需要面临家庭、工作、生活、婚姻以及自身等多个方面的变化,面临强大的中年危机,但这也意味着能带给中年人发展的机遇。

4.中年女性教师的心理问题。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教师缺少对教学活动的热情,主要受到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第一,教师工作比较繁重。从备课、上课到批改试卷,以及照料学生等,教师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第二,薪水过低。教师的薪资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处于低薪状态。第三,校外生活受到限制。教师从早自习开始,便长期与学生待在一起,需要处理日常的多种事项,导致教师无暇顾及学校之外的事情,缺乏必要的娱乐生活,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经常会出现心情烦躁、神经过敏、腰酸背痛以及情绪压抑等状况。这就要求社会加强对中年女性教会的关心,维护好女性教师的心理健康,学校也要提高对教师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视。此外,教师自身则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自我调节与心理保健的能力。

二、维护和加强中年女性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

1.培养乐观的情绪。情绪在调节人们的认知与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人们心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心理状态良好,促使人们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物,不仅可以开阔人们的思路,更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相反,当人们处于心境低落的状态时,就容易以消极抑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物,不仅会使人思路闭塞,也会降低工作效率,使人萎靡不振,比较容易产生人际关系不良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拥有健康情绪的人,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在出现不愉快的情绪时,可以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排解不良情绪。情绪成熟者出现情绪低落的状况较少,时间较短,程度较轻,不会造成巨大的损害。中年女性教师所出现的情绪困扰等问题,主要由于中年女性教师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运用不合理的方式解释自己遭遇的挫折,容易陷入心理的困境,不能够及时地排解内心的痛苦,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中年女性教师要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减少不理性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减少与消除内心的困扰。教师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及时地排解内心愤怒的情绪,掌握自我调节的方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2.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性动物,会接触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从而获得所需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如若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对人的心理活动造成巨大影响。女性教师的众多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受到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就更容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影响人际交往的众多因素中,个性缺陷是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热情、真诚、宽容以及真诚的个性品质,在生活中要养成乐于助人以及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从而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3.正确地看待自己。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与心理状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应当注意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作为中年女性教师,应当正确地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以及生活价值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要肯定自身的优势,更要看清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以敏锐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找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地调整自身,建立起自信心,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勇敢地迎接来自于生活工作的挑战,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确保在工作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可以获得较大的提升。

4.提升耐挫能力。在生活中,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如果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打击后,自暴自弃,放弃对梦想的追逐,则会逐渐沦为一个平庸的人,不能够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理想。相反,如果一个人有着坚强的品质与意志力,可以顶住挫折的压力,对待挫折时,不消极,不气馁,正确地看待挫折,对挫折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摆脱困境,这样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克服困难,增强自身抵御挫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就要求中年女性教师要保持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来自于生活的各种挑战,让自己的生命在磨炼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