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如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健康工程、平安城市、环境保护等与现代城市管理、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实现了规模发展和品牌经营,为城市精心打造智慧化的生活。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开启,当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建立起广泛的信息沟通网络后,人们的生活将随时随刻享受着信息带来的便捷。

移动物联网应运而生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次,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从技术架构上来看,物联网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图1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所谓移动物联网,简而言之,就是基于移动手持设备的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移动物联网是移动通信、移动终端、物联网三大领域碰撞和融合的结果,是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早在2004年,欧洲相关学者就为移动物联网提出了建设架构和早期模型,即通过移动技术将移动设备作为物联网的接入媒介,使得移动设备成为物联网通用终端,由移动设备获得物联网目标端的信息,并通过移动网络传输到服务器端,由此完成服务。

图2 移动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市场效应如日中天

移动物联网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模式和发展途径,目前在国际上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和发展指向。但从全球物联网的发展中,可以看到移动物联网正在经历着爆发式增长,尤其是随着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加速,移动化的物联网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从物联网发展的情况看,目前,物联网已经成为各国正在加大投入和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产业领域。

在战略规划方面,各国都出台了和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密切相关的规划和计划,并为之投入大量财力。如日本在2004年提出了“U-Japan”,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和相关产业,2009年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战略2015”;欧盟出台了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在网络基础方面,移动网络是各国重点建设的网络基础内容,已不仅是固定网络(光纤)的配套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移动网络已经成为和固定网络并行甚至更为流行的网络。例如,新加坡启动了iN2015计划,目标是“利用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技术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智慧的国家、全球化的城市”,“无线@新加坡”项目通过7500余个热点提供速度高达1Mbps的无线WiFi上网服务;日本通过实施“U-Japan”,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芬兰已经提出了网络是公民基本权利,并在公共场所提供不低于2M的无线网络接入。

在技术研发方面,物联网核心技术及核心标准的研发已经在各国快速展开,其中很多涉及移动化的技术。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际电工委员会)在传感器网络、ITU-T(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在泛在网络、ETSI(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在物联网、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在近距离无线、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在IPv6(下一版本的互联网协议)的应用、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M2M(机器与机器)等方面,纷纷启动了相关标准研究工作,国内大唐电信主导的TD-LTE等技术研发,也加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在应用模式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正在演化出越来越多的应用和运营模式,其中移动化的发展模式显得较为突出,在部分领域已经取得了市场认可和积极回应。如以车载终端为核心的车联网发展,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达到1400亿美元,其中很多部分可纳入(或未来将纳入)车联网范畴,以通用Onstar为代表的车联网系统正在越来越多的车辆上使用;以智能手机为终端娱乐、商务等,如美国目前流行的手机查询商品价格等(国内有“我查查”),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热爱,AppStore的形式让大众化的移动物联网应用得以快速传播;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以实现移动化的检测和信息传输,如可以实时测量心跳血压并传回数据中心的腕表,可以实时检测血样并实现无线传输的便携式测血仪器等。

从国外的物联网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物联网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尤其是移动化的理念正在快速渗透到社会管理和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移动物联网顺应着移动化、无线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应用模式上正快速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并在很多领域酝酿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中国表现可圈可点

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较早,中科院10年前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目前正加紧研发“物联网”技术。2009年10月,中国研发出首颗物联网核心芯片――“唐芯一号”。2010年工信部和发改委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之前我国已经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国内物联网(包括移动物联网)主要有以下发展特点:

发展热情空前,市场前景看好。随着国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决定,以及总理关于物联网的重要讲话,国内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热情高涨,几乎大部分一线城市和基础较好的二线城市都将物联网发展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并在多个领域,如交通、医疗、教育、环保、物流等提出了物联网应用示范的项目。在这种举国上下大力发展、大量投入的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和产品将面临着巨大的应用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格局和路径,将成为国内比较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技术研发相对较强,处于世界前列。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在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已被采纳。对于这个全新产业,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具有同发优势,在传感领域目前走在世界前列,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其中包括移动物联网所需的相关技术,如TD-LTE、短距离自组网技术等等。

移动化发展路径受到青睐。移动化的物联网发展模式具有便捷、效率高等特点,在国内各种资源(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道路资源等)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市场的接受和青睐。例如,在国内的医疗检测领域,传统的到医院做检测使得医院人满为患,移动式医疗物联网改变了到医院做检测的传统模式,可以利用移动检测设备实时检查并传回数据,目前类似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频繁出现;在商品信息查询方面,将数据库和终端应用软件实行分离,将应用模块和手机等终端进行绑定,实时查询和调用商品信息资料。

物联网的发展有目共睹,其市场前景已为大众所接受。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发展模式,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也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研究表明,未来移动物联网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应用规模将迅速扩张。目前,业界对物联网应用规模的预测已经基本趋同,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美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其中,移动物联网将以更加便捷、更加实用的优势,占据物联网市场份额中的重要一块。

其次,支撑环境将更加成熟。移动物联网和物联网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其依托更加快速、更加便捷的无线网络以及更加智能的终端。目前,我们常规使用的网络主要包括2G、3G、WiFi、WLAN等,未来4G等更快速、更安全的网络应用,将为移动物联网提供重要支撑;另外,更加智能化的终端,也将推动物联网真正成为人们身边最实用、最便捷的应用。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过去,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云计算的分割,谈各类云服务的特点,并不谈背后的能力来源。云计算的潜在用户被眼花缭乱的云服务产品困扰,特别是现在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的过程中,并不了解云计算,不知道如何选择云服务商。

经历多年的发展,全球云服务市场走向逐渐明朗,云计算正在成为巨头们的游戏。中国云计算市场与世界领先的美国相比,整体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云计算能力由大型IT、互联网、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主导的情况,符合全球发展趋势。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分公司(简称“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看来,云计算是这三大阵营IT转型输出的必然结果。他说:“IT企业转云是必然趋势,互联网企业顺应业务发展将IT云化并输出的路径也很明显,运营商做云则关系未来的发展。云计算将成为像水一样的基础资源,运营商的角色就是将云的功能变成标准化组件提供给整个社会,服务‘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向各个行业渗透的过程。”

云计算模式的关键一步是将分散的资源虚拟化并集合起来,满足资源弹性调度的要求(效率问题),以及系统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要求(能力问题)。但也有人从应用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数梦工场王巍从大数据的角度谈到,云计算首先是一种超级计算能力,先解决能力问题而不是效率问题。总而言之,云计算的关键是集合资源的能力,即资源池的规模是一切的基础。尤其对公有云来讲,规模决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这也解释了为何惠普投入10亿美元发展公有云却未吹起多大涟漪,不得不宣布明年1月起关闭Helion服务。

对于云服务商规模和产业发展深度的关系,Unix-Center.Net创始人蒋清野进行了初步划分,他将公有云(包含托管云)服务商按虚拟机的数量分为五个阶段:5000台以下为概念阶段,5000~10000台为原型阶段,10000~50000台为成长阶段,50000~100000台为成熟阶段,100000台以上为产业阶段。参考2014年Rackspace的情况,100000台虚拟机对应的物理服务器数量大概在20000~30000台之间。照此标准,中国公有云市场总体还处于原型至起步阶段之间,市场需求还未爆发。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亚马逊、微软、IBM、SAP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外资云服务商悉数落地,BAT以及金山、青云、七牛、Ucloud等互联网企业高调出场,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ICT厂商也强势加入,世纪互联、企商在线、首都在线等IDC正在转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作为基础运营商自然占据一席之地。眼下,由市场需求所决定,企业云服务商现有的服务以托管私有云(专有云)或者混合云为主,从而造就企业云市场三股主要力量——IT巨头(IBM、微软等)与IDC的组合,互联网巨头(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等),以及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三足鼎立之势。

未来,如果企业能够将自建私有云转向托管私有云,中国云服务市场的体量将有一次大的飞跃。同时,如果“互联网+”能够广泛落地,更多的传统企业能够真正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工具为自身服务,中国云服务市场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竞争虽然激烈,但市场才刚刚起步,能否借“互联网+”起飞显得尤为关键。

“互联网+”带给云计算的机会

“互联网+”下的传统行业转型将百花齐放,但云计算的使命却相当明确——首先要为传统行业提供一个互联网化的基础平台,其次要针对具体行业打造上层应用。目前,政务、医疗、教育、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的“互联网+”实践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产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确实给云计算产业带来大量机会。

·互联网+政务

政府推动“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明确了互联网+政务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智慧政务的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智慧政务的前提是信息和数据共享,消除“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个监控杆上安装几十个摄像头”这类现象。互联网+政务首先需要政府管理创新,需要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为政府搭建政务数据的后台,形成统一的数据池,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将数据转化成生产力,用于公共服务。

目前,水电煤缴费,交通违章查询、缴纳罚款,医院预约挂号,缴纳社保、结婚登记等公共服务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老百姓已经享受到互联网+政务带来的“一站式”服务的便捷,而政府也距离真正的服务型政府更近了。

·互联网+医疗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风生水起,但只是额外增加了医生与患者的交流通道,并没有解决当下医疗系统的实质性问题,并未改善医生、患者与医院三方的衔接流程。互联网+医疗只有延续医疗信息化的进程,依托云计算平台将医疗数据上“云”,真正达到信息共享互通,才能为医生“松绑”,才能真正打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让医院愿意将这些数据分享出来。云服务将计算、存储、网络作为服务收费,互联网+医疗同样可以将医疗数据资源作为服务收费,医疗云平台甚至可以参考互联网的基础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采购或者输出数据。只有确立合理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三方利益的平衡,互联网+医疗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内容、教育样式的多元化,打破教育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所以,教育和医疗的模式相似,核心在于利用云计算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个过程的阻力可能没有医疗行业那么大。

·互联网+制造业

互联网+制造业驱动制造业向着智能制造和社会化服务型制造的方向发展,其中智能化方向要运用物联网实现物理单元和智能控制和组合,社会化服务化则依靠工业化互联网监测维护、售后服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云计算在其中依然发挥平台的作用,帮助制造业企业承载各类数据和应用。

·互联网+服务业

这是互联网最先深入的领域,尤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结合社交、O2O、LBS等创新,服务业企业通过各类移动应用广泛地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包括网络购物、团购、美食、生活资讯、地图、旅行、天气、导航、健康、电影等。服务业同时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点领域,PaaS平台在推动整个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谁在为“互联网+”蓄能?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与其说“互联网+”带给云计算机会,不如说“互联网+”赋予云计算使命,“互联网+”需要建立一个超大体量的云生态系统,下层基础设施服务提供支撑,上层应用满足不同的传统行业互联网化转型。这个趋势下,云计算市场的前景不可估量。

三大阵营中,亚马逊、微软、IBM等海外IT巨头长于技术,并联合国内的IDC提供本土化服务。比如IBM和世纪互联的合作,将其面向企业级客户的混合云服务CMS引入中国,微软也和世纪互联合作推出Azure、Office365服务。目前CMS已经获得航空、制造、医药、金融等高端客户的认可,微软的Azure发展也不错,但总体来看,这些“外来和尚”的发展之路不会太顺利,一是对合作项目缺乏控制权,亚马逊AWS在2013年即宣布进入中国市场,然而时至今日也未能具备本土服务能力;二是政策越来越向自主企业偏离,本土服务商尤其是电信运营商这类国有控股服务商将抢得先机。

再看互联网阵营,阿里云、腾讯云在中小企业、互联网创业者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一方面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和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则因其不遗余力地投入价格战。但是所有的云服务商都明白,公有云市场的热度最大,但盈利的可能性也最小。亚马逊AWS、Google GCE、阿里云、腾讯云等公有云服务商,都在努力向企业级市场渗透。据媒体报道,阿里云服务的客户已经涵盖电子商务、数字娱乐、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气象、政府管理等多个领域。

IDC阵营规模较小,虽然靠与国际巨头的合作获得不少关注,但对于客户而言,IDC服务商的资源和运营能力不及电信运营商,聚焦中小客户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互联网+”的重量级选手是大型行业企业,聚集在金融、能源、制造业、广电等领域,这一块市场利润丰厚,却也存在不低的门槛。国内的ICT厂商过去在这些行业有不错的客户积累,结合原有的IT系统拓展混合云部署的话,这类IT云显然有巨大优势。但中国本土的IT厂商对直接发展云服务是非常谨慎的,华为云对自己的定位就很明确,立足企业云(指原有客户在混合云方面的需求),在公有云市场仍将和运营商合作。

最后看电信运营商的发展:2009年,中国移动基于南方基地推出“BigCloud——大云”;同年,中国电信启动天翼云计算计划,随后在2012年3月,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成立,正式推出天翼云品牌;2013年6月,联通云数据有限公司(简称“联通云公司”)成立,推出“沃云”品牌。三大运营商均已完成从提供IDC资源到提供云计算服务转型,而且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自己的优势,尤其是面向“互联网+”的云资源能力储备方面,仅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虚机能力已经远超10万台。

在云计算领域,电信运营商具备许多先天优势:第一,电信运营商掌控全国的带宽资源;第二,电信运营商拥有国内最大的IDC资源,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的数据显示,国内超过70%的互联网内容与服务都托管在中国电信的数据中心和云资源池中;第三,电信运营商拥有积累深厚的政企客户资源,这是云服务利润的保证;第四,电信运营商拥有强大的技术、运营实力;第五,电信运营商具有构建完整的“云-管-端”的能力,可以将云计算与物联网、智慧产业深度整合。

电信运营商领先于行业较早地制定云计算发展长远规划,并且实施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副总经理徐守峰表示,“互联网+”所需的资源,已经从宽带扩展到云、大数据、物联网,这些已经成为整个互联网的基础,基础性业务的定位对中国电信意味着,在企业整体的投资、建设、运营等方面,有更多资源投入和倾斜。目前,电信运营商已建成的云数据中心规模已经远远超过IT、互联网阵营,并且这些数据中心也在为IT云、互联网云服务商提供托管服务。

结合多年的ICT整合经验,电信运营商借助商业合作伙伴的能力,以及开源的技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平台和产品,既能快速切入市场,又能满足一些领域对自主可控的要求。电信运营商在行业市场切入较早,以中国联通为例,其云数据中心已承载了包括国家多个部委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国际客户的国内落地节点、金融机构的容灾备份中心、能源企业信息交互平台、百度阿里等互联网企业IDC中心。同时,三大运营商的渠道建设也是其他厂商无法相比的,多年的经营已经建成下沉到乡村级的渠道体系,可以更快地结合“互联网+”进行业务拓展。

为什么看好电信运营商?

当前,IT云、互联网云、电信云势均力敌,但在我国全面推进“互联网+”的过程中,能够与国家战略紧密协同的非电信运营商莫属,这与企业的使命有关。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曾经表示,中国电信依然要关注国计民生,运营商做云服务肩负着和做通信服务那样的使命感,要为整个社会提供优效高质的服务,降低信息化成本。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生物医药是国际公认最有发展前景的科技产业之一,目前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以每年约12%左右的增长率向上攀升。

早在1980年,美国生物医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在纳斯达克上市后一小时内,股价从35美元上涨至88美元,创造了生物医药类公司的一个股市奇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安进公司(Amgen)开发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进入市场,该产品随即成为市面上的生物技术明星药品,即使在EPO产品竞争激烈的2008年,其销售额仍然超过130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生物信息技术与系统生物学不断发展,2014年8月,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引起社会恐慌。全球各大顶尖制药企业加入抵御埃博拉病毒的研究,公众和政府部门由此再次认识到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

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行业是中国“十二五”规划优先扶持的七个新兴行业之一。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近年来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年增速稳定保持在25%左右,根据政府规划,2020年中国的生物医药产值将达4万亿元。目前生物医药企业收入显著增长,但利润增长缓慢,新技术与新领域的竞争日渐激烈,提高创新能力和拓宽融资渠道对于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聚焦的投资领域

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长周期”行业,这些特点造就了行业内企业的发展不平衡。目前,生物医药企业除上市之外,还出现了外包、反向兼并、合资等多种融资形式。融资和退出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追捧。

在福布斯中国最佳创投机构排行榜中,位列前30名的机构中有95%投资了生物医药行业。这些明星创投机构以其独到的投资眼光聚焦生物医药行业的未来,并主要投资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和医药服务等细分领域。

各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于各自领域的战略部署已经日益明确,未来在资本市场上会看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下面,针对三个细分领域,结合具体典型案例对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前景加以分析。

1、生物技术

代表机构:君联资本

投资案例:信达生物技术

2015年1月,信达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新加坡淡马锡、美国富达、礼来亚洲基金、通和资本等跟投的C轮融资1亿美元(约合6.1亿元人民币)。

信达生物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单克隆抗体新药开发和生产的生物技术公司。目前已经建成一条包括10个抗体新药的产品链,治疗领域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信达生物在抗体药物领域的发展潜力很大,并拥有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链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厂房。目前信达生物已递交了7项临床试验申请,第一个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品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团队核心成员曾在安进(Amgen)、基因泰克(Genentech)、施贵宝(BMS)、默克(Merck)、雅培(Abbott)和罗氏(Roche)等国际顶级药企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高端生物药开发经验,曾领导和参与开发上市安柯瑞(Oncorine)、康柏西普(Conbercept)、阿达木单抗(Humira)、阿巴西普(Orencia)、伊匹木单抗(Yervoy)等多个生物新药。

君联资本,原名联想投资,于2001年4月成立,是联想控股旗下独立的专业风险投资公司,于2012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君联资本。总部设在北京,200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君联资本的核心业务定位于初创期风险投资和扩展期成长投资。目前,君联资本共管理五期美元基金、两期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合计逾130亿元人民币,重点投资于运作主体在中国及市场与中国相关的创新、成长型企业。

2、医疗器械

代表机构:IDG资本

投资案例:九安医疗

九安医疗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血压测量产品、血糖测试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的家用健康产品。公司拥有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及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制造工厂。2009年,公司电子血压计的销售数量已列世界第三位,产品出口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破了由日本及台湾地区厂商对电子血压计行业的垄断格局,成为行业内唯一能够与其抗衡的中国大陆企业。

2007年6月30日,九安医疗的前身柯顿公司董事会做出决议,同意股东Heddington Limited 将其所持有的柯顿公司增资前5.03%的股权转让给IDG控制的龙天公司,转让价款为150万美元,且IDG以溢价方式向柯顿公司增资200万美元,占增资完成后注册资本的6.27%。股权变更登记完成后,IDG合计持有柯顿公司10.97%股份。2010年6月,九安医疗正式上市,发行价为19.38元/股,对应市盈率62.52倍。按市值计算,IDG差不多获得了10倍回报。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简称IDGVC)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不仅向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风险投资,还在投资后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IDGVC,原名“美国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中国”(PTV-China),于1992年由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国际数据集团(IDG)建立。IDGVC的投资集中于国际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通讯、网络技术以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迄今为止,IDGVC已向中国蓬勃发展的创业公司投资数十亿美元,扶植支持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医药服务

代表机构:红杉资本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网上销售处方药的政策尚未落地,但一批瞄上医药电商物流的快递企业已按捺不住。日前,阿里旗下菜鸟网络开始杀入医药物流配送领域。更早之前,德邦、新邦等快运公司也在涉足药品配送。菜鸟等快递企业的到来,让原本“宁静”的医药物流配送市场迎来“新老势力”的角逐:一边是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等传统的医药物流分销企业,另一边则是菜鸟网络等开始介入该领域的快递新锐,如此看来,医药物流配送市场的商战势必更趋激烈。

抢了谁的饭碗?

业界最期待的医药电商政策利好《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目前已经制定完毕。在国家力推“互联网+”战略东风的吹拂下,该政策有望加速落地。《办法》中关于处方药解禁、配送条件放宽等具体细则一旦正式实施,医药电商黄金时代或将随之而至,预计将有超过价值3000亿元的处方药登陆线上销售。

今年4月24日,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中物联医药物流分会、冷链委、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的《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启动会在北京召开,这标志着《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性能确认规范》国家标准制定工作的全面启动。

菜鸟医药目前划归到菜鸟冷运板块当中,由于药品所需要的冷运条件比食品更严格,菜鸟为此已经投入了近百辆冷藏车以及500多个医疗温控箱,在配送过程可实时进行温度监控,同时,还专门研发了一系列一次性泡沫包装以及可回收的中转箱,在保障快件运输安全的同时实现了温度控制,而且正在尝试构建“干线―仓储―配送”一整套医药物流的体系。满足了国家对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营销管理等软硬件的要求,菜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零售企业有14万家。然而,95%以上的相关企业都是中小型规模的。在高昂的成本之下,医药物流领域少数龙头企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据悉,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分销领军企业为国药、上药以及九州通,然而这三家企业所占份额也仅为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九州通等本身就属医药流通企业,在上游药企资源、配送资质、经营经验等方面都具备先天的优势,但其缺乏的则是“互联网基因”。九州通等企业的医药物流是B2B模式,即向医疗机构、药店供货。而电商物流是B2C模式,即把药品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领域恰恰是B2B模式的短板。因此,传统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都面临着如何把自身资源与新技术、新模式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困惑。

从国外来看,美国的医药流通费用率为3%,销售利润率为2.4%,而中国医药商业企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为0.6%。据预测,依照目前的药品流通体制,药品从厂家到患者,往往需要经过多个流通环节,以最简单的“两票制”流通方式为例,即允许流通过程中经手两次,若非基本药物每次15%加成,即意味着30%的加价。而一旦实现互联网“直销”,即意味着这些中间的加价环节有望大幅被压缩。

由于我国传统医药商业发展仍不成熟,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物流服务,不少医药商业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在医药物流层面。在这场颠覆性的新医药物流革命中,快递企业和医药企业之争双方都各有优劣,唯独医药商等中间环节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菜鸟向综合物流平台迈进

阿里巴巴目前的布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和以菜鸟为核心的物流平台。阿里近来借助菜鸟网络的物流优势在医疗健康领域落子颇多,目前除了阿里健康外,菜鸟网络、阿里云、蚂蚁金服也均有医疗相关业务。与此同时,5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与全球十大药企之一的默沙东宣布达成多方面战略合作。双方将携手探讨在广泛的医疗领域的合作,包括专业医疗仓储、慢病管理云端数据存储及健康数据分析等云计算业务的合作。而医疗仓储物流正是阿里巴巴旗下菜鸟网络的全国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合作成为菜鸟搭建医药物流体系的关键一步。

目前,已有深圳海王星辰大药房、上海复美大药房、北京金象大药房、杭州九州医药公司等超过80家医药流通企业进驻天猫医药馆,2014年3月―2015年3月,天猫医药馆总商品交易额达到47.4亿元。中国医药电商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天猫医药馆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医药电商渠道,2014年的交易规模占总体医药B2C市场的比例为46.9%。

不过,随着医药电商领域的不断发展,腾讯、百度,以及众多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均在此领域展开布局,这势必会影响到阿里的市场地位。对此,阿里开始加速医药电商布局,缩短快递送达时间,将进一步增加用户黏度,以继续保持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领先地位。

阿里巴巴不但在前景广阔的医药电商上铆足了劲,而且在医药物流上也是“咄咄逼人”。而菜鸟早在去年初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事业部,专注于医药物流领域,为医疗行业提供定制的物流服务。一年多来,菜鸟医药已经实现“仓干配”一体化,并开通广州―厦门―上海的医药冷运干线,服务范围覆盖佛山、东莞、中山、深圳、惠州、漳州、泉州。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天津5个城市的消费者已经可以在天猫上享受这一服务,预计年内成都、武汉、深圳、南京等14个城市也将陆续开通,部分城市和区域极速达服务会向1小时内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菜鸟网络的该项服务主要服务于天猫医药馆,第一阶段已经打通了1500家线下药房,形成网上购物、就近发货、抢单揽派的全新物流派送模式。据菜鸟网络介绍,消费者在天猫、淘宝、聚划算购买有“极速达”标识的产品,订单会通过高德地图自动分配到离消费者地址最近的门店,门店接单后,系统自动会给附近的小件员发通知,小件员抢单成功后可立即上门揽收派送,实现3小时内送货上门。目前,包括上海复美大药房在内的共计500多家门店,以及万象物流等医药零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均已对这一服务提供支持。

作为阿里旗下企业,菜鸟网络推出高效的物流服务,无疑将提升淘宝、天猫等阿里电子商务平台的竞争力,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服务也将加快阿里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帮助其推进医药电商和移动医疗等业务的发展。

“最后一公里”待破局

当然,医药物流体系的建立,绝非朝夕之功。从药品物流的角度来说,医药商业巨头有多年的经验,在供应链管理上最有优势,有能力把成本压到最低。而B2C电商,优势只是流量,物流体系上比这些巨头差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对于B2C说,最具实际意义的在于要做好“最后一公里”。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疗网站 远程医疗 网络服务

人类跨入21世纪后,IT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具有了划时代性质的变革,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医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象征的载体,越来越显现出它在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和职能,并且也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了这股网络浪潮的冲击。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前的单一的病人亲自去医院看病的模式已经被逐渐改变,代之的是以网上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形式获取医疗信息。医疗网站就是基于网络技术、现代计算技术和知识工程的,面向社会的为其客户提供全面的医疗信息的服务平台。

1 医疗网站的历史以及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医疗网站陆续开始建立。尤其在“非典”浩劫过后,形形的医疗网站如同雨后春笋数不胜数。据粗略统计,在短短几年内,网上新出现了可以提供网络医疗服务的网站数千家,而事实上目前国内医疗网站除少数有能力进行远程会诊外,其余大部分都只能提供简单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医疗保健知识,介绍产品信息及进行药品推销。

总体来说,现阶段的网络医疗市场虽然在改变人们传统医疗观念上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以后开拓网络医疗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现阶段网络医疗市场整体比较混乱,优质网站为数不多,可信任度不高。

2 医疗网站的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分析

(1)国内外技术发展环境简介。美国是开展远程医疗研究较早的国家,最早研制的远程医疗系统用于对宇航员进行无创伤性监测和战场伤病员急救。此后,医疗机构开始应用远程医疗,并逐步开展了远程会诊、远程咨询、医学图像的远距离传输、远程控制手术等项目。其他国家如西欧、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对远程医疗的发展也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远程医疗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国外远程医疗主要应用于:开展远程会诊和治疗,利用各种通信线路(如ATM,ISDN,PSTN等)借助电视会议或其他通信系统进行医学服务;进行医学资料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共享医学数据;目前一些西欧国家已研制并试用包含基本医疗信息IC卡,使任何一家联网医院都可以得到有关患者的最新治疗信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近年来发展迅速。1982年首次通过email进行病历会诊,这是最早的远程医疗实践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应用远程系统诊断患噬肌肉病菌疾病的山东姑娘和重金属铊中毒的北京女大学生,由此远程医疗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远程医疗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国家卫生部、中国医学基金会和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先后启动了金卫网络工程、中国医学基金会互联网络和军卫Ⅱ号工程(远程医疗网),一些著名的医学院校、医院都成立了远程会诊中心,与全国上百家医院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医疗工作,目前已可为各地疑难急重症患者实施可视实时专家会诊、传输共享诊疗数据、进行病理形态学诊断等。

(2)技术模型简介。模型及流程说明见商业模型(见附图):

用户群:消费者可根据拥有的终端设备通过相应通信网络将自己的基础医疗数据以人工、自动方式按需要进行采集并传送给服务提供方。

虚拟服务提供方:在网络支持下以主动轮询方式检测具备终端条件的消费者,消费者以服务提供方的信息自行处理或按照提示到就近实体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服务方向用户群提供通用的电子病历。

终端设备:包括移动、固定电话,计算机及配套的医疗数据检测产品如已商品化的电子温度计、血压计、计步器、心电仪等, 以及待开发的各种传感器,用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命迹象监视器、药物释放等应用器具。

服务方式:用户群可以基于移动终端sms、wap等方式由用户自己测试医学数据后人工或运用个人计算机输入到移动终端发送至服务提供方。

互联网络的应用业务平台sms:其为网络医疗示意模型的核心部分,sms的基本功能是依托互联网以实际或虚拟的方式完成用户群与虚拟服务提供方之间所有信息的传输、交换、数据资料的存储、管理、安全、保密等以及网络管理业务。简而言之,其技术核心在于依托不断演进的互联网络以及配套的终端产品,利用已商品化和不断开发面向个人的医用电子测量器具,满足用户群对疾病预防、健康保健需求。以医院为后台支持,用实际的和虚拟的方式组成“网上医疗”,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深层次医疗、保健服务。

2.2 市场需求分析

2.2.1 传统求医看病方式的弊端

从目前中国的医疗体制来看,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是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的80%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二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导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一方面是不少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即增加了就医困难,又加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根据第三次全国卫生调查数据统计,我国居民平均每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从1998~2003年分别上涨了57.5%和76.1%,远远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使得看病成了很多人的难言之痛。

2.2.2 医疗网站的优势分析

在看病难、看病贵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对于具有受众面广、信息获取便捷的网络来说,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网站可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以北京为例,北京拥有国内60%的一流医疗设备和70%左右顶尖的名医,按照北京1 300万常住人口计算,这些高度稀缺的医疗资源基本上配置在和服务于国内1%的人口。即使按国内3亿城市人口计算,国内仍然有95%的人很难享受到这些资源。而网络具有信息成本低廉、受众面广、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若能将网络这个无形的沟通桥梁搭建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话,可以预见的是,网络可跨越由于时间和地域造成的阻碍,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得到享有稀缺的医疗资源的权力,从而能实现医疗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目的。

(2)医疗网站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看病的成本。相信在大医院看过病的人,都对看病这个过程的艰辛深有体会。往往一次病看下来,除了承受病痛的折磨外,还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若利用网络医疗网站,可以想象一下,在网络上可以提前将病患的资料以及基本情况通过网络及时传输于医生,经过分析后,病患可再与医生提前进行门诊时间的预约。通过这样简单的过程,医生即可对病患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而病患也省去了往返于医院之间所需的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同时病患也可对门诊时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前进行了解。通过网络往往几分钟便可解决的问题,却大大降低了看病的成本,实现了加强病患和医生之间沟通的目的。

(3)医疗网站可对医院以及医生起到宣传作用。以实现网站、医院、医生共赢的目的。在看病的过程中,医疗网站可设置“论坛”等性质的服务反馈板块,通过此板块病患即可将自己的看病心得以及对于医生服务的评价发表于网络上,通过查询其病患的留言以及对医生的满意程度即可对其看病的医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因此,医生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必将加强其服务的态度以及医术水平,以提高自身的名誉度。然而在医生提高自己的名誉度的时候,医院以及网站也到达了宣传自身的目的。

2.3 医疗网站的投资分析

就目前医疗网站的收益情况来看,多数医疗网站主要是以广告以及医药为主要的收益来源。其中经营医药的网站利润十分可观,据赛迪顾问预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交易额近3年内年增长速度约为300%,如果以医药市场份额为1 500亿计算,假设有25%的采购会在网上进行,平均交易费率在1.2%左右,就会形成5亿元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先期进入市场的公司将获得很高的收益。最近的财务报表显示,海虹在医药电子商务领域的毛利润高达70%。

2000年在中国800亿人民币的IT软件产品中仅有1.5亿的产品是为医疗服务机构开发的,不到0.2%。即便加上数字化医疗设备产品市场,也仅为6亿元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行业基本稳定甚至已经饱和的市场,年增长率为两位数的中国医疗服务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结论及建议

网络医疗是市场的新宠,其技术环境已经成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医疗网站主要是针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推广,同时提供医疗信息服务的网站存在同质化比较严重的问题,其共同弱点在于缺乏整合度较高的品牌化网站。

因此,在网络医疗网站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初期,为能在此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主要在于能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差异化服务,从而提高网站的竞争力,以达到树立网站的品牌效应的目标。同时,在品牌的推广时期也要注意产品推广的风险以及服务模式被模仿的风险,针对此类风险可加强营销策略的推广并及时地加强服务的升级换代,以达到强化顾客的忠诚度、降低风险、巩固其市场地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庐生,唐惠明.从信息技术看我国远程医疗的发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

2 朱士俊.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现状、难点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信息界,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