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最重大,最辉煌的成就之一,也是内容最为丰富、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在21世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的新天地。因此,学习信息知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我国香港与台湾则为“资讯”……作为科学术语的“信息”最早出现有哈特莱(R.V.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此后许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现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罗列如下:
1.信息论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一定义着重于从信息的接受教师为看信息的定义,被人们看作是经典性的定义。
2.控制论创始人维纳(Norbert Wiener)认为“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和外称”。这一定义是从客观对象与认识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的,这是基于控制论知识背景对信息下的定义。
3.经济管理学家认为信息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有效数据。
4.物理学家认为信息就是负熵。“熵“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混乱程度,而信息是系统组织性与有序性的量度。
5.电子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认为信息是电子线路中传输的信号。
6.哲学家则把住处概念抽象地概括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7.美国住处管理专家霍顿(F.W.Hor-
ton)认为,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的需要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简单地说,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如果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定义信息,我们则更倾向于霍顿的观点。我们所理解的信息应该是:信息(information)意味着数据(data)已经被构造成为对人类有用的形式。
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和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得理功能的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新兴的技术群,具体包括信息基础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应用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
二、发展历程
信息自古有之,它的产生与发展大约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语言的产生及发展。由于人类有了语言信息的交流,有助于人类思想情感的交流,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阶段,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公元前21世纪产生象形文字。继而向表音和表意方向发展。印尉术的发明使文字的作用扩大,使文字信息超越时空限制得以,并且难以损耗。
第三阶段,电讯的发明。1844年莫尔斯研制第一台电报机,并且用于长途通信成功。继之,贝尔发明电话机,马克尼、波波夫等人发明无线电,现今又有微波通信、激光通信、电报、广播、电视、传真和卫星通信相继同世,使信息开发利用趋向全球化、多样化、综合化。
第四阶段,电脑的发明。2O世纪4O年代电脑同世。5O年代末,第一代电子管电脑应用于军事科研过程的信息处理;60年代中期第二代晶体管电脑向民用企业转移,6O年代末,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脑接厦而至。至此,人类奔向信息时代的序幕业已揭开。
第五阶段,前四个阶段都只有局部意义,影响也有限。6O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了第一个用于军事目的计算机网络。9O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扩大。只在这一阶段,才把电信、电话、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络连接起来(多媒体传输)。目前为止,几乎每个国家都与国际互联网有联接:从电子邮件到互联网的全部功能。信息技术在这一阶段的飞速发展开始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
三、信息技术的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呈现阶段新的趋势,酝酿着重大的技术突破: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得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
概括起来,从信息技术总体的发展来看,呈现出如下主要趋势:
1.数字化
信息一旦具有数字形式就更容易加工处理、存贮、传递和使用,有模拟电子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数字技术有如下优点:一是抗干扰和再生能力强。二是数字信息传输速率高。三是数字信息能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这样在存贮空间一定的情况下可记录更多的高质量信息,也可以传输容量不变的情况下传送出更多的内容。四是数字信息容易进行加密处理,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这一点对于通信来说尤其重要。五是数字信息便于加工处理。六是数字化是实现多媒体的关键。七是数字化能使通信系统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和个人化,并且能降低硬件设备的成本。八是数字信息易于使处理设备通用化、标准化、集成化,从而提高信息得理的速度和质量。
2.综合化
所谓信息技术的综合,是指各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各种信息业务的综合和各种信息网络的综合。各种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综合,如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综合。就通信技术而言,无论传输、交换,还是通信处理的功能都采用数字技术,以实现网络技术一体化。
3.网络化
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广泛共享依赖于发达的通信系统,通信线路的数字化、网络化是近年来一直进行的工作。
4.智能化
智能化是信息技术的又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智能分为生物智能、人工智能和计算智能。人工智能和计算智能的典型代表有智能网络、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智能计算机、智能终端。
5.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的处理、传输、显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它是计算机、通信和大众传媒日益紧密结合的必然产物。多媒体化的主要表现是计算机的多媒体化、通信业务的多媒体化以及各种多媒体应用的诞生和普及。
6.集成化
高新技术的效益来自创新,对于信息技术来说,进行创新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物理上、技术上的突破带来创新,新技术取代陈旧的技术,如半导体取代真空管,光缆取代电缆;二是技术融合和系统集成带来创新,它通过电路、系统、网络以及软件和相关技术的集成,带来综合性能和效益的大幅度改善。
7.并行化
并行化主要针对住处处理而言。并行化包括并行化的计算机、并行化的信息网络结构、并行化的信息数据传输模式、并行化的住处网络访问模式、并行化的住处存贮组织结构等。并行处理和并行计算是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的前沿技术。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个渗透力强、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群,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吴柏林编著.信息技术及其应用[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
一、信息技术概念
(一)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二)信息技术发展状况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变革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的主宰。因此,任何一个希望抢滩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热潮的行业都不能不关注和了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全球网络经济的进展情况,物流业也不例外。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与全球网络经济信息技术的核心是“电脑”。它同“蒸汽机”一样,是一种相对先进的社会经济环境产物,能神奇地启动一轮全球的世界经济变革运动。不同的是,蒸汽机所引致的一系列发明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飞跃和升华。卫星,数码,光导三种技术的应用在提高通信效率方面具有划时化时代的意义,同样,信息调整公路的覆盖全球则最终迎来网络经济的时代。信息创新的网络化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地球上每一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同另一个人进行联系。然而,正是这个简单的事实,却使整个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社会秩序将以独一无二的信息技术为基础,正在兴起的高技术和统一的全球经济将改造我们目前的世界,犹如工业革命把农业的中世纪改造成过去二百年的工业文明一样。
二、物流信息技术
(一)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从数据采集的条形码系统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以及计算机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流理念和物流经营模式,推进了物流的变革。
(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组成及基本分类
物流信息技术主要由通信、软件、面向行业的业务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包括基于各种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仓储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条形码信息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等现代尖端技术,在这些尖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仓储化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种信息技术集成的一体化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1.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和描述的方法。
条码是实现POS系统、EDI、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基础,是物流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2.EDI技术
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工作方式大体如下:用户在计算机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编辑处理,通过EDI转换软件(Mapper)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平面文件(Flat File),平面文件是用户原始资料格式与EDI标准格式之间的对照性文件。通过翻译软件(Translator)将平面文件变成EDI标准格式文件。然后在文件外层上通信信封(Envelope),通过通信软件(EDI)系统交换中心邮箱(Mailbox)发送到增值服务网络(VAN)或直接送给对方用户,对方用户则进行相反的处理过程,最后成为用户应用系统能够接收的文件格式。
3.射频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来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短距离射频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以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长距射频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4.GIS技术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多种学科交叉的产物,它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是一种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将表格型数据(无论它来自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输入)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其显示范围内可以从洲际地图到非常详细的街区地图,显示对象包括人口、销售情况、运输统线路和其它内容。
5.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GPS在物流领域可以应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用于铁路运输管理,用于军事物流。
6.管理软件
物流管理软件包括运输管理系统(TMS)、仓储管理系统(WMS)、货代管理系统(FM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三、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也是现代物流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能将原来割裂的各个物流缓解整合在一起,以体现现代物流体系的特征,信息技术在不断提高速度和能力的同时又在降低成本,因此,信息技术被视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能力的主要来源,当企业都在识别新的核心竞争能力时,信息技术已经在物流系统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体系动作的基础。首先,物流技术促进了物流信息共享程度,消除了原先物流过程中的时滞和不增值的环节。其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原来无法整合的物流的各个环节,即出现专门从事整合性业务社会组织——“第三方物流”,进而出现“第四方物流”,即从事物流业务的社会组织借助于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物流的充分需求和供给信息,开展物流运作。再次,信息技术促使物流与商流分离,使商流和物流按照各自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行。最后,信息技术提升物流服务质量。通过信息技术,将物流各环节联成一个整体,按照统一的供货计划准时地实现物资的流动,压缩物流过程中的原材料和成品的运输与储存时间,提高经济效率。在物流服务质量上则要体现为JJT思想,也就是是要做到“在需要的时间,在需要的地点,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提供所需要的物资”。
四、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
(一)信息技术是物流的重要功能
在物流活动中,信息是重要的要素,物流信息对于物流活动来说,犹如灵魂和生命一样重要。可以说,物流活动中没有信息的支撑,就如同没有物流系统,这是因为信息提高了物流各个功能环节的效益,在运输环节中,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对地面运输车辆和水运船只进行精确跟踪定位,同时还提供交通气象信息,不仅确保了车辆、船只的运营质量和安全,而且也能进行各种运输工具的优化组合、运输网络的合理纺织,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在物资保管环节中,使用条形码信息技术,使商品出入库、库存保管、商品统计查询、托盘利用等所有报关业务实现自动检测、自动操作和自动管理,大幅降低保管成本,提高仓储效率;在装卸搬运和环节中,使用电子数据信息和条形码信息技术,实现自动化装卸搬运和包装环节中,使用电子数据信息和条形码技术,实现自动化装卸搬运、模块化单元包装、机械化分类分拣和电子化显示作业,大幅提高装卸搬运和包装作业效率。
(二)信息技术提升物流系统整体效益
由于使用了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等各个环节功能之间实现了数据的快速、批量传送,特别是各部门、各种运输工具]各个类型单位之间的横向数据交换。这就把各个环节功能有效地衔接整合起来,发挥了物流系统整体和统合优势。
[文章作者]施玉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产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在教学“画图”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电脑画(可以是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从网上下载)。教师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析作品,引出本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希望自已也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又如教学多媒体制作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前分别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是设制了动画效果的。此时,教师不用多言,就已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起来,他们早已跃跃欲试了。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学的东西有用有价值,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尝试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发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以致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
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并且还图文并茂。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看懂。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修饰”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找到修饰文字的对话框,其中各对话框的效果不必一一讲清楚,可以由学生自由实践后得出结论。在学生实践中教师可以随机使学生明确每次的操作,一定要先选定所要修饰的文字,其余就不必多言了,而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己探索发现的时间。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三、开放练习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识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我国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我在教学完WORD后,就布置学生课后为自己设计一张能反映自己特点的学籍卡,准备在下一次的信息技术课上完成设想。在学生学习完浏览因特网和下载信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WORD工具,制作一定主题的电子报刊。教学收发电子邮件时,可让学生每人给教师写一封信,说说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感受。“”版权所有
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一)
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对于当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使用与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莲 山课件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我县,特别是偏远落后农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20**年9月11月期间,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随着中小教部分别对10所初中,7所小学进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的调研指导,通过这次调研指导发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装备建设、开课情况、师资队伍、教材使用征订等方面,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突出问题
1.信息技术课时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中学10所开课4所,小学7所开课3所。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开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还有如下原因
(1)微机室等装备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校专任教师。
(3)个别学校不能开足课的原因是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各种打字、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直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中的一个科目。
4.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 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免会影响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没有时间备课,没有时间信息技术课,开课时数达不到规定标准。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教学一线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知识,我们的教师亲自动手,查找硬件原因,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组对子,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个别中小学没有专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经常是其它教师兼职。
(4)、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存在学校间不平衡和不稳定。
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由于存在短缺现象,造成教师流动性较大,队伍不稳定。
6、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微机室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征订情况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莲 山~课件 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统一的现象,给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学生没有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检查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在信息化工作乃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认识模糊,思路不清,标准不明,执行不利等状况。有的学校近年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而信息技术教室却长期无力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有的高中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信息化发展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莲~山课件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分管领导,电教中心(或信息中心)应侧重对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施的管理,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和学科教学工作要统一归口教务处管理;其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素质,从而形成一个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的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县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逐步开展对学校的抽考。
初一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二)
(一)引言
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以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生的学科学习,以项目实践活动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初中信息技术的教育的特点,确定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新。为了让我校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操作的优良品质,在开学之初,我对全校的初一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学前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分析学生,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开学初,我设计了针对初一新生的调研问卷,对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参赛情况、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态度以及想对老师讲的几大板块。根据调研表的分析(见图1-图10),力争在教学中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
调研结果统计: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2、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状统计
学生中有90%左右的对键盘分布较熟悉,认为自己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正确的有15%,62%的学生觉得指法操作和操作姿势基本正确,有23%的不正确。当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还要通过观察才能证实。如果确实如学生的自我认识那样,我们就有必要发挥前15%的学生的作用,对后23%的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加快学习的进程,提高学习的效率。
从统计数据中知道,对于使用wrod编辑电子小报、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应用软件,在基本能按要求操作层面以上的学生占50%左右,完全不会操作的有45%左右。怎样才能让操作熟练的那16%左右的学生有新知识可学而不是吃不饱,又要让不会操作的学生吃得了而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上统计数据是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设计学习任务的重要依据。这些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切入角度,了解班级差异很有好处。
3、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
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是较大一个板块,是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必要的基本技能,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既是学生最想学的,也是实际中非常需要的知识。所以我把这些作为了解学生的切入点,设计了本次问卷。
在调研学生学习态度的统计结果中,有近70%的学生渴望多学,不想学习和学不学无所谓的总共只占6%,说明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强烈的;有选择地学习者为24%,说明当代初中学生有思想,也有主见,这对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制定教学策略以及设置学习任务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激发不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教好信息技术课不可忽视的环节。
(三)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制订教学策略
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驾驭学生和教材,制定合理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上好信息技术课。
教学策略是关于教学决策的谋略。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对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度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为提高教学效率,极大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效益,根据学校软、硬件条件较好,学生群体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强烈的要求,并努力想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内容的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和水平的实际,应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进行教学,适当删去与小学重复的学习内容,研究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如在练习鼠标和软件的使用时,指导学生用《画图》软件制作富有童心的作品来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用word来写作文和制作小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情境启发、协作学习、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老师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所谓情境启发,是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上的和光盘里面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广阔天地,提供学习环境,增强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任务驱动是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去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对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小老师适用于教学内容为一些同学已经掌握,或者还有代表作品的情况。让这些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演讲者的成长,有利于激发听讲者的创作意识。让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是对他们成功的肯定,也是让他们与学习伙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当小老师讲解作品制作的方法,能锻炼口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其不断成长。对聆听者来说,演讲者是同学、伙伴,展示的是自己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这种亲近感是老师无法替代的。同时,自己同学能制作的,我也能制作甚至会更好,从而一种学习的欲望、创作的热情很自然地被激发起来。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48-01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信息素养的手段,正逐渐为大家所重视。而与此同时,大多数学生甚至有些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德育。认为德育与我们这些学科无关,是班主任的事。当然,这种思想也是有根源的,因为本地信息技术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课,与某个特定的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就谈不上德育教育了。笔者以为这种思想大错特错,我们应该并且完全可以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下面就笔者近些年来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将德育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
一、在课堂上
信息技术课堂虽然不及思想品德课那样有专门的德育内容,但还是有一些隐性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注意挖掘。比如在上高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计算机使用中的安全与道德规范》这一内容时,就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利用最新的或身边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要文明上网,遵守网上公约;不利用计算机做任何有悖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发现不良行为要及时报告,尽快制止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难免有时会冲动,口不择言,甚至顶撞老师。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及时疏导,解除误会,消除隔阂。正如周致武老师所言,“批评不可委屈了学生”。比如有一次,我在微机室上课,有一个名叫小娟的学生,上课几分钟了,还没有到达机房,于是我请班长去叫她。她来了之后,我就把她叫住了,问她为什么迟到,她说在上厕所。我问她为什么不叫人给她请假,她说大家都走了,没找到人。看到我不相信她,她有点不耐烦了,于是她提高了音量,对我嚷道:“我没说谎,你搞清楚没有!”试想,此时如果我冤枉了她,当时我的处境会是多么地尴尬。其实在叫住她之前,我已经完全搞清楚了,她是在有意拖沓。课间十分钟已经过去了,而且班长去叫她时,她已经在教室里了,并没有往微机室走,说明她是故意的。虽然我知道她是在狡辩,但我还是宽容了她,并且耐心地指出她的不对之处。在事实面前,在我的谆谆教导下,她逐渐平静下来,并且主动向我承认错误。那一刻,我觉得对她的教育,我成功了。
高中生处于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每一个课堂,对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所谓环境造就人。优良的班风,弘扬的是正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不能因为信息技术课每周只有一节,就图敷衍。你敷衍学生,学生也会敷衍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是教育之大忌,千万要避免。我们应该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使与道德相违背的行为没有容身之处,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在课余时间
教师应该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周致武老师认为“道德素养在教师素养中应占首位”,我非常赞同。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品德都不高尚的人,怎么会教育出合格的人才?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为学生作出表率,特别是在课余时间。以前,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曾对我说,他非常反感他们的班主任。我听了觉得非常吃惊,这个学生品行良好,对长辈也很有礼貌,而且那位老师教学能力也相当不错,他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通过进一步的交谈,我才了解到,原来是那位老师在课余时间,不大注意形象,有时甚至出口成“脏”,这也难怪学生会产生厌恶心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充分说明,教师除了要上好课,更要育好人。
总之,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老师,应该时刻牢记德育工作,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相信我们大家都重视了,德育工作哪有搞不好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