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第1篇

悠久的民族历史和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为广西民族地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但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产品缺乏创意、技术含量低、艺术感染力不强,国际化品味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本地区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区内各种各样优势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不同的文化资源应有不同的发展途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少数民族;产业模式;特色文化产业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关概念

1.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概念。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生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提供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的行业,在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运作。民族文化的定义:各族人民在长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各族人民所具有的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

2.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范围界定。

广西全区聚居了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民族资源颇丰,所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广西少数文化资源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是少数民族历史人文景观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民族建筑、民居;二是少数民族自然风光资源,包括少数民族山川河流、自然奇观、沿海风光;三是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资源,包括传统节日、传统体育;四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包括民族音乐及乐器、民族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文学;五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包括民族医药、民族饮食、民族服饰。以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将纳入本文界定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范畴之中,将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紧紧联系起来。

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1.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发展模式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学,最初的定义是指既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后,所反映出来的要素组合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任何理论的突破和实践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模式,如市场主导型模式、产业关联模式、全面推进型模式等。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某一具体产业或宏观产业)在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所选择的道路和发展策略。产业发展模式需要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相匹配,通过对产业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优化的配置从而促进产业发展。

2.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分类。

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归纳为五种:资源依托模式,需求导向模式,产业要素依托模式,相关产业带动型模式,政府政策导向模式。

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观光产业发展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对山川河流、自然风光历史遗址、民俗风情、民族节日、民族建筑等资源进行开发,以发展旅游文化市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具体开发形式:人文历史景观模式,民族歌舞模式,民族节日式,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模式。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仅有形式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首先,以文化创意为主线,确定“文化+创意+科技+艺术”的规划思路,注重以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展示当地文化,如博物馆、展览馆、雕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多元化,人们对旅游有了新的要求。高新科技作为技术手段,可以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创意理念、游戏玩法、影视场景、个性创意商品、生态建筑景观等手段将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为旅游者提供完美的深度文化体验。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还有知名度不高,除了印象刘三姐、桂林山水,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较少被人提及。互联网以其传播优势,正在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互联网作为兼容性极强的主流平台,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很多文化企业开始与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

2.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产业发展模式。

广西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业发展模式,主要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并且通过创意手段和科技手段将隐性的文化资源显性化,生产出文学、电影、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蕴含着大量的创作素材,比如奇特、险峻、秀美的地貌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动漫、游戏等产品创作的背景题材,15届东京电影节开幕电影《面纱》,就是在广西的黄姚古镇及宜州祥贝取景,景色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的历史民族人物、神话、传说可以作为动漫、游戏、影视剧等产品创作的内容题材,如电影《刘三姐》、《少林小子》。这些方式都可以说是目前文化产业大热的概念“IP”的具体形式。IP=intellectualproperty,翻译成中文是知识产权,也叫智力成果权。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一个形象,运营成功的IP可以在漫画、小说、电影、玩具、手游等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转换。广西少数民族现代版权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引入IP的概念,但IP的核心还是创意,且以知识创造为基础,应结合广西的具体特征,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书画、服饰为基础,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要进行保护性开发,把握其精髓,保护其传承。例如桂林渔鼓、铜鼓音乐、侗族大歌,这些民歌和戏曲不仅值得专家学者研究,如加以新的创意和宣传,以现代人们的审美观为出发点,一定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

针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具体实现途径应为政府扶持引导、培育龙头企业、产业聚集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辅助。政府主要起扶持和引导的作用,积极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建立一个宽松宽容、真正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实施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发展战略。龙头企业的地位非常突出,文化产业主要是由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起来的。产业聚集区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现已形成的集聚区,要采用市场化模式,积极引进有园区开发经验的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规划园区产业发展,制定园区发展战略努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入住园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起着辅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高校是一个人才集中、智力密集、科研力量雄厚的地方,它承担着提升人才文化素质、工作技能的责任。充分发挥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在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依托自然科学、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资源和科技资源,依托几大高校的品牌优势和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出既立足本土同时又有国际视野的创意产业人才。

作者:章雨微 赵瑞峰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杰,陈静.试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07.

[2]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3]梁振:《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产业;文化事业

文化既是一个人文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全球化背景下,原本作为精神力量存在的文化正日益成为的现实生产力。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全球公认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绿色产业”。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文化产业已成长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并不是文化产业强国。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崛起并没有相应带来文化的崛起。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也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

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颁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根据这一定义,我国将文化产业划分为3个层次9大类。即: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与电视及电影服务、文学艺术服务;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想换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此概念中的“文化产业”的概念包括以下几层涵义:

第一,产品必须是为了满足或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性消费而生产的,它还应该包括相关的物质载体。

第二,生产、消费等环节可以纳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并且获得补偿成本之后的最低限度以上的经济效益。

第三,必须在经济效益优先的前提下,保证产品的社会效益得到满足,否则就不能进行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1.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强、资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按国际经验测算,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需求将进入到精神文化需求旺盛阶段。我国人均GDP2011年已达到5432美元,已进入到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时期。因此,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热点,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品牌、技术、创意等,渗透到一二产业中,例如,增加一二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品牌价值,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等,可以提高一二产业产品的附加值。

2.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据测算,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但实际消费不足1万亿元,文化产业是我国少有的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产业。因此,从满足好群众精神需求、维护好群众文化权益来讲,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产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和文化追求,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发达国家加注重通过文化产业、借助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除了软实力理论,把一个国家的力量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通过威胁和引诱,靠经济和军事实力支配的力量;软实力是指是指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冷战结束以后,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越来越重要。美国未来要保持强大,不能仅仅依靠硬实力的力量,还要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因此,全球化背景下争取主动,扭转文化贸易逆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但我国文化产业距离支柱产业尚远

一般认为某个产业的生产总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时,即可认为该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例如,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为25%,英国为11%。美国依靠其电影业、传媒业,被称为文化巨无霸。英国,创意工业的增速是整个GDP速度的两倍多,成为拉动英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日本仅是文化娱乐的经济收入,就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近;其对美国的动漫出口收入是其对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加拿大的文化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农业、交通、通讯及信息技术及建筑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全国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态势也十分强劲。但总体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过低,目前仅有2.6%,距离支柱产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二)文化因素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首先,我国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大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到100:1以上。中国报刊出版产业在国际市场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出版业的贸易进出口比例高达14:1。

其次,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无处不在。今天,发达国家为了能使自己的文化产品在全球畅销,一改过去那种对不发达国家裸的霸权主义,代之以对自身意识形态的褒扬与推展,文化的霸权性通过文化产品动人的故事、恢弘的气势、美妙的音乐隐藏起来。例如,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展示的是中国传统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下中国传统女性贤妻良母的女性典范。国内关于花木兰有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很多。但是,花木兰走出中国国门、被世界所认识是通过美国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然而,美国《花木兰》成为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其主题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宣扬的是女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宣扬的是美国精神、西方的价值理念。

(三)大文化集团主导着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

文化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常常表现为规模经济的竞争,一个文化企业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规模和成本上占领制高点。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绝大多数被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的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尤其是被发达国家的大文化集团所垄断。相比而言,我国文化产业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我国文化企业资金实力不足,文化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我国每年文化经费占财政支出不足1%(2010文化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0.59%)“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文化事业费(不含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文化管理部门行政运行经费)总计达1220.41亿元,仅相当于美国文化1997年一年经费总额。

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例如,2010年,我国有580家出版社,有1943种报纸、9821种期刊,这11000多家报刊和580家出版社,数量很多,使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质量较差,实力弱,性质趋同,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但还远远不是出版强国。我国580出版社年销售额(约600亿人民币)比不上德国贝塔斯曼一家(约193亿欧元)。

最后,我国文化企业资源转换能力低,创新能力低。我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公认的文化资源大国,但所开发的文化资源不及万分之一。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而日本、韩国和美国等文化资源远不如中国,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强国,创新功不可没。

(四)文化产品科技水平低

当今时代,高新科技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是主动的和积极的,并以期通过科技在文化产业的应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和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例如,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集合了几乎所有的先进技术:三维建模、数字高清、高速摄影、虚拟摄像、图像渲染及合成技术等,给观影人以史无前例的视觉盛宴。

与美国相对照,不仅中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欣赏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水平的差距,而且这一差距也广泛体现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部门,以至于中国的大多文化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发达国家淘汰下来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工具。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着力提升文化产品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担负着“固定和物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技术化和商业化作为文化产业的表像特征始终不能背弃其内在的价值特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弘扬和维护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为使命。

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一切有益的文化营养进行创作生产,切实增强文化产品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以此赢得市场青睐和产业发展空间。二是注重文化创意的提升。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用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表达、符合广大受众心理的情感抒发,推出更多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避免照搬跟风、克隆雷同。三是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潜心创作、精心培育,推出更多高品位、高水准的文化精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

2.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活力强,则国民经济活力强。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大做优做强文化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一是继续规范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形成更多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点。

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理顺产权关系;改革的方向就是政企分离;改革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责任公司等公司企业制度。通过改革,达到以下几个目的:①产权归属关系明确。谁投资,谁受益,同时承担风险。②利益和责任直接化。③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是政府职能要随之转变。政府必须调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传统角色和定位,退出竞争领域,把“办文化”职能演变为“管文化”职能。政府在间接管理中,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干预。其次,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尺度。至于一些微观经济政策,包括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决定。最后,确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综合配套调控。

三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首先,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真正实行文化企业集团的市场化运作和规模化经营。第二,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第三,是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3.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文化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国家层面的整体创新能力。首先,推动科技与内容产业、创意产业相融合,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像业和网络文化业等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引导国内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供应商等各类企业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其次,大力促进文化企业与创业园、大学科技孵化基地等联合。对文化产业需要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多媒体技术等加强研究与开发,形成支撑文化产业的强大的高新技后盾。再次,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联合设立研究机构,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4.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文化“走出去”,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有学者清醒地指出:“在东西文化对话的世纪转折期,中国文化及其历史是以女性形象的扮演者而姗姗迟来,并且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中表现出接受与退守的弱势。”因此,在经济不断融入全球化的同时,不能总是被动地防御别人的文化渗透,中华文化也应该满怀信心地“走出去”。要全力打造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一是提高文化企业对实施品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品牌战略在整个竞争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打造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声誉,占有一定市场的中国文化产业品牌。二是通过品牌的延伸,进一步开拓市场。

5.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保障,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第3篇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3]。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3.1创新驱动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其生产制造技术成熟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历史时期,加之传统厚重,无形的力量束缚着产业吐故纳新不强,缺乏创新驱动力。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们身上,普遍存在观念保守,思维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文化产品在理念、造型、技术、工艺、色彩、装饰、材料、功能等方面,缺乏创新元素,“千年一面”,低水平重复生产,形不成品牌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极大地阻碍了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3.2对接新技术不够,与需求脱节传统文化产业是人们在长期历史的生产生活等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技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一致。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产业技术已经明显落后;另一方面,从事传统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者自身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学习与应用不够,导致传统文化产品(服务)、产业不能与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合,不能与当前人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刺激不了消费,形不成消费规模拉动,既谈不上产业发展,更谈不上产业升级。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正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技术对接,不远的将来,就不是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可能是危及生存的问题了。

3.3经营管理落后,商业运营较弱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其他产业类似的问题,即产业链不全,节点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见图1,而处在“微笑曲线”高端的研发、营销薄弱,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生产,老祖先的研发一劳永逸,远离现代营销理念,价值链不全,行业竞争力不高,经营管理落后。亟待系统地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新商业模式,延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4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入工业设计概念至今的三十多年,工业设计已发展为创造新产品、增强产品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柳冠中认为“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4]。工业设计所倡导的“设计思维”成为后工业时代“问题求解”的重要思路。伴随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工业设计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日益受到认可和关注。“设计力就是竞争力”,通过工业设计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迫在眉睫[5]。

4.1工业设计为文化产业发展增添驱动力工业设计对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驱动作用之一即是就社会机制及价值观层面而言,工业设计特有的创新本质将起到重构社会经济与文化体系的战略作用[6]。因此,充分发挥工业设计创新潜能,利用工业设计自身整合资源的优势,将创新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开发、云端数据库建立以及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等有机整合,发掘并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的潜在的优势,以工业设计方法和理念将其合理解构,保留地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同时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使文化产业从发展的局限和困境中逃脱出来,实现稳定而充满活力的持续发展。

4.2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途径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的是有其自身核心的文化背景支撑,因此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走特色工艺、材料与现代工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设计对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制造、流通、使用”各个环节的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第一,工业设计产业成长基于“用户选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产品或服务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对市场作出机会分析,尽可能了解用户需求。地域特色文化产业融合传统文化、地域特色,要浸入到现代生活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中去更需要详实可靠的用户分析和定位。工业设计以兼具理性的数据统计及感性的观察和定性分析方法对用户作整体分析,为产业的目标用户作合理定位,使产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前端产品的研发。第二,工业设计将高新技术融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创新。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含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文化产业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提供强大发展动力。比如,在材料方面,工业设计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适合材料特性的现代化加工工艺,以3D打印为核心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融合应用,为新产品设计、制造系统化提供支撑。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出现,今天的文化产业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产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媒介,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商业运营模式带入新活力。互联网及云端数据技术可以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特色文化元素、价值符号,进行标准化、数字化的整理、统计和存储,构建特色文化数据库,为产业产品的设计、研发、标准化生产提供完整的数据支持。第三,工业设计系统优化整合文化产业链资源,使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优势最大化。浪尖设计董事长罗成认为必须把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各方,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工业设计的价值。“全产业链”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商业创新模式,贯穿产业产品的前端研发至后端营销,涵盖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的建立、产品及包装创新以及产业的营销和管理。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普遍缺乏创新机制,商业模式保守,工业设计所具备的创新力和整合力,能够帮助文化产业形成新的创新机制和增值模式。第四,工业设计在与文化产业结合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工业设计从设计思维开始即主动思考一系列的改变创新对于未来的影响,通过研究工具和原型测试等方式评估未来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发展结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5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的模型构建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途径用视图形式表现出来,用箭头表示动力作用方向及作用途径,即构建模型,见图2。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驱动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它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职能,全方位作用于文化产业,当然包括地域特殊文化产业,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心。具体作用或驱动的媒介有文化理念、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以及工业设计自然要调动的用来提升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条件。工业设计一旦用来驱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就是创新理念对文化产业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使文化产业的理念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为之一新。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职能,工业设计通过创造新造型、新结构、新流程、新组织等,给文化理念、文化元素、文化需求以新的视觉形象和价值模式,从而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附加价值。对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更加厚重,也往往是各地方的发展重点,必须紧紧抓住地域特色,准确进行发展定位,做好文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强化“互联网+”思维,改造和重塑地域特色文化产业,驱动其发展和升级。

6结语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第4篇

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尤其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三者的融合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文化产业耗能少,污染小。产业以内容为核心,以创意为源头,能够持续的产生利润,无需付出高昂的成本;第二,文化产业回报大,持续时间长;第三,文化产业进入门槛低,产业链长,吸纳劳动力资源的能力强;第四,文化产业渗透力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丰富其他产业的文化内涵,增强品牌价值,形成优势互补。总之,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产业,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目标。

一、文化产业的含义

在西方历史上,“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西方思想家们对“大众文化”的批判。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合作出版了《启蒙的辩谴法》一书,第一次提到“文化工业"的概念,从艺术和哲学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避行了批判。在书中,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现代工厂中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方式生产出大批量的文化产品,然后再通过电影、电视、报纸、一播、杂志等现代传媒输送给消费者,其结果在于,最终大众文化将不再可能担当起激发大众否定意识的职责,与之相反的是,文化反而成为社会统治者营造满足现状的社会风气的帮凶。不同于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立场,同样属于法兰克福毕派豹瓦尔特?本雅明则对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相对乐观,本雅明更看重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的积极价值。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一开始产生的社会环境已经被新的环境所代替,而“文化工业”也逐渐发展为一个中性的概念,即“文化产业”。欧洲文化合作委员会于1980年初第一次组织会议,召集众多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一起探讨“文化产业”的特定含义,文化产业发展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以及文化产业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从此以后,“文化产业”作为专有名词正式与母体脱离,而演变成为一种一般意义上“文化―经济”类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来说,“文化产业”就是指以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式来进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传播和供应活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文化产业至少包括出版业、广告业、影视业、网络业、文化娱乐业和咨询业等等。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所谓“三产”的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概念正式提出。所谓“三产”,一开始指的是国有企业用于安置下岗员工的部门、行业,多为服务性的,在这之中,文化部门设立的餐饮、娱乐行业统称为“三产”。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的“文化产业”不仅包含了“三产”和“文化事业”,而且文化产业的本质和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一书中,江蓝生等多位专家指出,“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现代的文化产业建基于大规模的复制技术之上,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同时具有广泛的传播功能。在另一方面,经过商业利益的刺激以及经济链条的中介作用,文化产业迅速地向传统的文化艺术两个基本环节(即原创和保存)渗透,一方面,将原创变为开发资源,另一方面,将保存变为展示,而整个过程则奠定于现代的知识产权基础之上。具体而言,现代的文化产业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广播影视业、旅游和教育、音像、网络计算机服务等;第二部分是文化产业的前沿,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图书馆、摄影等;第三部分是文化产业的拓展,包括咨询业和广告业等等。

二、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条件分析

(一)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对于河北省的文化产业而言,经过总结,可将其概述为以下几个特点:

对于文化产业的行业组成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出版发行以及版权相关的服务;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用品相关的生产;与文化休闲娱乐相关的服务。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文化设备、用品相关的生产,其所带来的销售增加额达到63.4亿元,占总数的53.3%。

对于文化产业结构而言,占有比重较大的当属“文化核心层”与“文化相关层”。文化设备、用品相关的生产所占领的层次已经占全省的53.4%;另外新闻出版等形式的文化产业处于次位。

对于区域而言,处于比较集中状态的属于文化产业。作为河北省发展规模最大的文化产业地区,石家庄市的文化产品的单位增加值达到26.2%,处于第二名的是保定市,第三名的是唐山市居。总结而言,整体发展呈现出的格局就是“一线”为主,其中包含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等,“两厢”为辅,包含邯郸、邢台、沧州等,“两厢”相对于“一线”发展较为缓慢。

(二)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而言,河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与其他内陆省市相比,比较落后,这与河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不符。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比较弱,这就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想让文化产业有所发展,就要提高大众文化的消费需求,但对于河北省而言,相对较弱。目前河北省的消费更多的倾向是衣食住行而不是文化娱乐,要想进行转化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转变。

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适应河北省的发展,没有依从“大文化”的发展方向。由于行业不同,文化产业被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这样的一个发展现状并不利于文化产业对于资源的调控,这就是一个限制性发展因素。

对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阻碍就是文化产业观念淡薄,不能灵活地设置管理体制。对于管理文化产业的部门,不能根据市场对于文化的需求进行管理,没有进行基本的市场调研就进行开发,使得文化产业的管理出现了较大问题。

缺少精通文化管理或是运营的专业性人才,这也会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而言,更多的是从不断的实践中进行摸索,没有成型的营销理论和管理策略。

(三)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

加快文化产业振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抓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积极作用的战略抉择;是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引擎。

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燕赵文化资源,是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条件;河北省环绕京津,交通发达,拥有1亿多人口的直接消费市场和充裕的劳动力资源,是文化资源开发条件较好、文化产业投资成本较低的地区,具有文化产业发展较优越的组合条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内在动力;产业整体实力快速提升,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逐步改善,一批新兴文化企业和重大项目兴建开工,已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当前加快文化产业振兴面临着重大机遇: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计划的实施和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产业在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82页)代产业体系过程中,将成为各级政府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在政策方面将获得大力支持;当前全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日新月异,以城镇建设为载体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进程加快,为充分释放全社会文化创新活力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结合省情,依托资源,科学规划

首先要依托国家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机遇,用足用活国家的扶持政策。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认真谋划、储备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同时,要立足现有的产业状况,自然资源、科技人才和劳动培训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产业规划,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建立省级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在财政、税收、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二)发挥文化资源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的生产力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无论是从产出总量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和产出率,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产业的生产能力。针对河北省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产业的发展能力。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政策:一方面,利用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努力促使规模大的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积极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从而实现更多创造经济效益的目标。另外,充分利用河北省的国际化定位,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提高文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增强文化企业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与企业一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平台。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企业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链条的完善。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应该降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通过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方式,促进文化产业更加规模化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围绕产业发展,加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和引进

为提高文化企业的效益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管理性人才便是其中之一。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做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决策,还能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分析文化企业存在的问题。对于河北省而言,高素质管理性人才更是稀缺。据相关数据统计,高素质管理性人才在河北省文化产业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并且这种现状不能满足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可见有必要培养或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性人才,可以通过构建人才的培养体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才引进力度。

(四)加大政策扶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利用市场的供求、价值和竞争规律,用利益诱导、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的“倒逼”机制来引导文化创新活动,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虽然,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扶持,但要真正成长为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的方向。

作为政府,要发挥其举足轻重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同时在税收、融资、专项支持等软环境建设方面,给予文化产业一定倾斜。

(五)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提升文化产业的层次

文化产业主要以文化为中心,以文化用品为依托,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产业化生产和销售,形成产业链的方式进行运营。文化是它的内容和精髓,科技是它的支撑和载体,提升文化产业层次必须实现文化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运用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立融资机制和实现最新科技与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 曹宇.基于钻石模型的文化产业融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10).

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却一直伴随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历史上,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当时音高最准、音域最宽的编钟。在18、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艺术家。如物理学家牛顿和音乐家贝多芬。20世纪后,科技高速发展,哲学艺术思潮面目纷呈。在现今人类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其创造手法必须纳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发展中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物质媒介传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刮起了一阵旋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崛起。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首先定义比较模糊,在我国就出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称谓。这种命名的不同,也说明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学者们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从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以及与这种经营活动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2003年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

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消费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3]。文化产业高度依赖着文化创新,是一种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沉淀。文化资源主要有两大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前者主要是一些历史遗址、文化物品、民间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楼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文字、音乐绘画、风俗习惯、节庆等等。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二)社会需求

受众接受,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文化产业自然也是这样。受众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其根本目标就是盈利,需求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使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辅助。3D电影就是很好的证明。将3D技术融合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获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便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传播手段。以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电视、广播、平面媒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信息的包围之中。3G技术更是将网络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的将文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与社会大众融合起来。

二、创意产业

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提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