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指导好学生自学

自学是教学过程的先行环节,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项目。它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把握重点、难点,以达到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为此,指导学生自学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二忌无自学方法指导,不重视检查自学效果,老师要制订指导学生自学具体训练的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理解”、“质疑”、“运用”四个方面。自学方法是“读查思写”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读”(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勾画圈点,提出疑问)、“查”(有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词,参阅课文前后的自学提示和思考练习)、“思”(有析句、统篇,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试解课后习题,在文中标出与答案有关的语句等)、“写”(有自学笔记或自学收获等)。这样进行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规范,而且将知识的习得与学习习惯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应注重启蒙,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接触书,知道些书的故事和书的知识,慢慢地对书产生兴趣。对小学生推荐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贪快求省,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图书的知识性、趣味性,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和小学生的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做容易使他们接受,读得下去,慢慢就会产生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读一个故事,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并把所看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来细细口味,反复消化,为今后说话和写作做准备,打基础。

三、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后,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以疑激趣,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紧张而主动,学生就有积极性,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高兴,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学生进入了问题的情境,就会忘我、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由重在启发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学生“问”转变。把问题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不会束手束脚,才会动脑去学。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教育;作用;实施对策

G633.3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只是一直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往往都是将重点放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缺失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人文教育理念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人文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理解。第一层面是人文主义教育,第二层面是人文学科的教育,第三层面是“成人”教育。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主要体现在以上的层面上。

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Z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语文课程中对于人文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太少。语文的课程安排相对较零散,教师的备课和组织课堂活动不能达到积累延伸的作用。尤其是高一课程的繁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相对不够重视,把语文仅仅置于“听、说、读、写”的境地。这样只是凸显了其“工具性”的特点。加之在高考的压力之下,高一的学生就已经过早的进入备战状态,使得教师不敢“浪费”时间组织一些“人文性”的活动。比如,学习保护大自然、组织慈善活动、义工服务等等。学生置身于书海之中,自身建构缺失,使得个别学生的素质令人堪忧。

第二,语文高考卷中难以考察,高考仅仅考的是学生的文化水平,针对个人素养的考察缺失,不能像美国高中生一样在申请大学的时候必须有一项: 社会服务的项目评分,这是我国的高考制度使然。

第三,社会需求使得学生在选择时“重理轻文”。对语文的不重视,学生更愿意学一些实际能应用的学科,而忽视语文的学习。究其根本就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地位的认识不到位,教师的引导重视也不够。语文“人文性教育”仅仅是出现在教学目标中,而没有落实在课堂上。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 首先,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人际交往能力不够。对于象牙塔的学习,最缺乏的是对身边实际生活及社会的认识。与社会脱节,与身边的友谊、亲情脱节。比如,笔者的班级中,在一次月考过后,同桌两个学生A、B 针对谁分数高的问题有了争执,不懂得互相学习,却反而相互嫉妒。其次,学生的性格可能会有一定缺陷。语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对孩子成长中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出现漏洞。例如,现在学生中有部分不够关爱自然,不够关注弱势群体,没有同情心,没有责任心等等问题。当他们走上社会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最近的新闻中发生的“个别青少年在路上因心情不好飞踹老人”等负面新闻。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1.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基础

目前,功利性的教育和功利性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只有“分数”。如果我国的高考制度能在考察学生知识素养的基础上,添加人文素养的考察项目,如建立“社会实践”科目,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城市建设、家乡建造中去,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感受情感的流动与传播。关爱弱势群体、关心朋友家人、学会体谅他人,增强学生的信任感、责任感。建立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制度,并建立监督机制。

2.重视传统文化科目的选择

首先,学校要重视语文教育。其次,语文课本内容要做调整,精选篇目,可以选择与时代相结合的篇目,进行学习。对于《诗经》、名著等的优秀篇目多选。再次,要给任课语文教师和学生一定的权利,可以有一定学习语文篇目的自由选择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学习中多设定课堂活动和情感教育环节。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课本上,也在学生生活中散发光彩。

3.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

教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在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真切的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语文教师更要在不断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自己的提升带动学生的提升。只有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带动学生的提升和发展,“爱的教育”才能发生奇迹。

4.结合最新发展理念,创新高中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重点,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当然,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还不完善,不成熟。但相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更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实践和体会》禹飚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审美教育;策略

旧的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审美鉴赏与创造”列为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之一,并对“审美鉴赏与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要求及相对应的学业质量水平应有的学科素养标准进行明确说明。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没有真正把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存在两张皮现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前提下,许多语文教师教学功利性强,只重视考点的解析、答题技巧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化的审美鉴赏和情感的熏陶升华,课堂没有品鉴、赏析,缺失审美体验,淡化语文的育人功能。高中学生正处“拔苗孕穗”、三观亟待巩固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端正学生的三观,特别是善恶美丑判断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不仅是教育的主导思想,更是立德树人职责所在。鉴于五育并举的育人评价要求,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的美育功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施、渗透审美教育。笔者曾对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做了探寻,从多次实践操作看,语文课堂教学落实审美教育是有道可循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回归语文的本质,深入挖掘语文课程资源中的各种美学元素,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学习方式,可以收到以美激智、以美启德的功效,课堂效果更是事半功倍。要想达此境界,教师先要吃透新教材,厘清各学习群的任务清单,不仅对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各类文体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价值和美育元素的分布要有宏观意识,还要对单元、课文甚至课时应渗透的美育内容和审美路径都要有微观意识。下文将以学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为例,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设境诱情,感知美

美感是一种直观的、动情的心理反应活动。审美教育情境创设,可以变抽象为形象,提高“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如,通过音像、影像、图表或学生的表演等方式,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课文内在思想感情相契合、相关联的情感氛围或情景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的思维在这种充满美感的情境中感知、想象,再在教师的顺势利导下思维升华,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美、形象美和语言美等。这种功效是教师纵有三寸不烂之舌也达不到的。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课起始,教师通过播放电视《三国演义》片头曲,并投影一书法家写的全词条幅,渲染壮阔、豪迈气氛。以声、影作导,诱人进入词的意境。学习上阕,放映“滚滚长江东逝水”图片,并让学生据图口头绘述;学习下阕,插播《三国演义》“火烧赤壁”录像片段,学生通过读文观图,欣赏古战场的雄奇美、壮丽美,体会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情景,然后据图口述,进行美感的再造想象。

二、读文激思,想象美

想象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形式,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新颖独特也只能凭借想象才能实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感知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想象,随文发思,披文入境,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课文。不仅把生硬的印刷体文字变得声情并茂,还可以激起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情感都同频共振,产生共鸣,甚至是跟随着文章的感情跌宕起伏,对形象进行想象再塑造。如,先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录音,再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遵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凭吊古迹──怀念英雄──联想自己”逐层朗读、重点词句品读、范读、齐读、背诵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器官,在反复吟诵中感觉想象文中描绘的三幅图景:赤壁江山图、赤壁人物图、赤壁之战图,即品味出语言美,也激发豪情壮志。其实,对精美词句、文辞的品读,不仅是涵咏情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讲究遣词造句、注重表达效果及美感的能力,更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之情,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意识。

三、析要悟神,理解美

美有不同的层次,有浅表和深潜两种,只有引导审美主体深刻了解其本质内核,才能获得情感愉悦和审美体验,才能迁移拓展,在习得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创造出美来。教师要统筹文本美育元素,要善于在文本的关键处,因势利导,披文入境;在疑难处,要善于直透腠理,激疑启思。如,引导学生推敲琢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动词,深刻体会“句句入画”及气势磅礴的韵味;揣摩品赏“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的形象描绘,让周瑜温文尔雅、胸有成竹的儒将风采在学生脑中浮现;反复吟咏“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通过高歌低吟,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再现情感美。诗歌鉴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品词析句、议要释疑的阅读策略,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文本的丰富内涵,理解作品的意境美、形象美、思想美。

四、启德训能,创造美

新课程标准对落实审美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并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是非观。新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很好的美育资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学以致用,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习文本,学习前人表现“美”、创造“美”的经验等,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适合、恰当的形式来再现美、创造美。在课中,组织学生议辩苏轼的“人生如梦”,并择一角度写赏析短评。课后让学生收集关于周瑜这一形象的评论文章,小组讨论后,提出本组成员对周瑜这一形象的评价观点,目的是让学生从中挖掘其隐藏的思想底蕴进行综合能力特别是“创”能力的训练。语文学习课内外结合,学生学知识、得发展、明人生,语文课程的美育功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不仅是基于核心素养下育人要求,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健全并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落实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张治中.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初探[J].现代语文,2017(03).

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摘要:当今教育正走向是国际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学科,这表明教育已面临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战。高中语文课更以其丰富的信息及书写量大且费时的特点,期待着多媒体的普及和有效利用。因此,积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教学改革、确立崭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都极具意义。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中语文 建构主义 整合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刷新了整个教育。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基于网络技术而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可行性

语文其实就是国家的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而不可近视,难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势在必行!

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优势

2.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更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它们图文和声像并茂及独有的系统功能。如学习罗贯中《三国演义》一课,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什么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如海明威《老人与海》、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杜牧《阿房宫赋》等等,要品味其中的美,人文的氛围和自然科学背景是必备的,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中国要“师夷长技”,需长期的积累,学生难以深刻而快速地领悟西方文化的精粹,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就可以迅速让学生享受人文科学的意境美和自然科学的创造美,通过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课前,做一个关于俄国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感受俄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自然科学的探索史,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一时期相关著名人士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18世纪和19世纪俄国开始大规模地学习西方进行工业化探究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阅读,通过理性分析,深刻领会俄国人民在探索中不断开启革命思想的萌芽之谜,在发现中,辛勤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互联网像一部百科全书,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英语。如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阅读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阅读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学生阅读解决了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特别是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方面的创新。另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和心德放到网上论坛中,相互评议,让更多的人来给力。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关键: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

当代教师的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学手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等课程的整合可以为当代教育提供最理想的新型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康贵.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