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材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并将这些基础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应深入思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教材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准备。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二《人口的空间变化》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背景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均渗透着这一基本思想,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才是我们教材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教版必修二是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人口问题作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之首要问题,突显了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而人口的空间变化即人口迁移本节的学习既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又能有助于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二、教材分析的依据
(一)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是深刻理解地理课程标准及其实质。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人口的空间变化》这一节的课程标准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标准把握重在“举例”两个字上,主要看学生是否能用具体事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中,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提供给学生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各阶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知识的依托和工具。地理教材不仅能够展现基础的知识,而且教材中渗透了人文主义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同版本的教材在体现新课改新理念上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在处理不同教材的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发挥特色。《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在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中都各有所长,在教学中和分析中可以取长补短。
(三)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导,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主线,所以新课改要特别注意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能力,在教学中既要研究教材知识结构的联系,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I教材分析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停留于对教材的钻研,还必须研究学生。人口的空间移动这一节涉及人口迁移的概念,这个初中没有提到过,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材分析步骤
(一)教学内容分析
通读分析的教材内容,概括教材的主体结构,分析教材整体突出的目标,然后理顺教学的顺序。具体讲要明白所分析教材隶属哪一个版本的哪一章节教学内容,各个内容之间的组合和联系。此外还要注意所讲的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初中知识的联系。《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口的迁移,第二部分是影响人迁移的因素。在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中,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介绍了不同阶段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第二部分讲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举例说明。就本节内容而言,从教材编排上,我认为最好结合湘教版的教材编写和中图版的图,人教版没有突出课标的要求,在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内容和案例少,可以参考中图版和湘教版。这样能够在讲课中更加突出教材的优势,发挥长处,达到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所以设计教学目标应采用学生为行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所分析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寻找教材中可以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地方并合理安排帮助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常常隐含在知识技能或者过程方法内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等观念。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分析,初步把《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确定:1.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举例说出人口迁移的原因。3.刑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4.联系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通过对案例分析,感受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材的重点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内容,是最关键、最有现实意义的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和基本技能。教材中的难点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存在一定困难的内容。每节地理课都应该有重点但是不一定有难点。有时候又是重合的。根据前面对内容和课标的分析我们初步把人教版《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条:一是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二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把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
(四)教法分析
根据所分析的内容隶属的不同范围来确定教学方法,一般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启发法、地图法、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在地理课堂教学重可根据不同地理主题和知识属性,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突出一两种主要教学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效率。《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讨论法,在进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分析中宜采用案例分析法:在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中宜采用比较法。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授课方法进行适时的调整。
关键词:教材分析;价值;原则;步骤地理教材的分析,是地理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吃透教材的知识体系,找出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的,选择课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它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过程,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新课改蓬勃开展的今天,地理教材分析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它还影响着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的质量。
一、地理教材分析的价值
地理教材分析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理教材分析,有利于教师把握地理教学内容,为科学地备课和上课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是备课的前期工程,它决定着备课的质量。教材分析的核心工作是分析教学内容,即分析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力培养内容和情感价值观内容,这是备课内容的纲要,是骨架,基本可以描绘出即将上课的轮廓。
2.地理教材分析,为确定教学课型、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依据
分析地理教材就是要找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教学内容的特点,为确定课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依据。当然,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的水平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在这些因素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学内容,而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分析教材才能达到。
3.地理教材分析,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方向
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三个课程理念,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三个方面,不难发现,地理课程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提高地理素养,提升生活品位,增强生存能力。而分析地理教材就是要找出生活中地理现象同地理教材内容的关系,正确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
二、地理教材分析的原则
分析教材是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地理教师,要正确地分析地理教材,必须依据两个原则:
1.要依据地理教材
一要正确地分析章、节、框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二要正确分析课节内容的要素构成,分析其构成的逻辑关系;三是分析蕴含的有关能力和情感因素,反映到教学设计里。
2.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创造性的工作,这一创造性也体现在教师对地理教材的再创造上,教师在认真分析地理教材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构思,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作用,同时又能增强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三、地理教材分析的步骤
教师在实施教材分析时,要明确教材分析的具体步骤。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要明确地理教学目标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下,每节课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去考虑。
2.要确定教学的基本内容,制定教学提纲
分析本课教材有哪些基本内容、基本活动和基础材料,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教学提纲。
3.要找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要重点牢牢把握和深入理解的部分。难点是相对的,一般是知识点抽象程度较高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但也要联系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
4.要确定课型
教师在分析地理教材时,要综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社会可能提供的条件等多方面情况,才能确定采用合适的课型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要确定教学手段和方法
依据不同的地理教材特点和学校所能提供的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在分析地理教材时,还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简单地处理教材,一切照搬教材,形成极为呆板的教学模式,造成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的教学处境;二是随意脱离教材,造成教学中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学生虽然爱听,但不能达成课程目标。这两种错误倾向会严重影响地理教学的质量,在地理教材分析中应该尽量避免。
总之,地理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备课与上课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熟悉教材、自我提升的必经之路,也是师生学习知识、开展活动的根基,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和提高的过程,唯有用耐心、细心、真心去感悟、去探讨、去创新,才能做到细致而成功的教材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懈地努力,不断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莲子.中学地理教材分析的意义和原则[J].云南教育,1999(14).
[2]张卫青,徐宝芳.中学地理教材分析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3]袁书琪,关伟.当前地理教材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关键词:地理教学;活动课;应用
在初中地理课教学中,采用人教版的新教材进行教学,对于教学方式和内容偏重有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的整体内容逐渐减少,而对于地理知识的实例教学部分不断增多,以案例分析和活动的形式出现。整体教材在教学方式上更为灵活和主动,开放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要合理地利用教材的活动和相关材料,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深入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地理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活动和阅读材料的内容,对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认识,把握好教材知识教学的顺序,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掌握,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相应调节,保证整体教学和学生实际学习实时同步。
在利用新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摆正态度,改变以往对于传统教材内容重视,忽视相关活动和阅读材料的态度。对于新教材中的活动和阅读材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认识活动和阅读材料对于知识巩固的作用。从以往专注于教学内容上转变为引导式教学,通过活动和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学生学习知识,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阅读材料不仅仅提供了相关地理知识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对于相关地理现象进行了解释,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证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知识获取中不断成长。对于新教材的相关新内容,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灵活地进行掌握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更大的吸引力。新内容还加强了对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形式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的活动课推进了课程教育改革,适应当前变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将学习的想象力、描述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各项能力都融入活动课中。在活动课的内容上,基本都是与学习地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活动课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规律相联系,利用活动课将难以理解的地理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实际演示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师相应的负担。
在活动课上,活动课内容大多以案例方式提出问题,实行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一个问题点进行思考,引出相应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活动课教学中,由于采用问题带动方式,减少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记忆知识的压力,在进行案例学习时,有利于形成自主性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在活动课上,案例分析也可以参照以往案例分析解决问题流程进行,加深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不仅深化知识记忆,同时也带给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以往的教材内容来说,整体内容较为繁杂,不能形成一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难以进行理解和吸收。在采用新教材进行改革的同时,在课程教学上可以让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通过活动课使课程教学的知识点相互关联,使学生在自主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知识的记忆,保证整体的学习效果。在活动课上,通过开展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凭借想象力直观、形象并且灵活地进行相应地理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相应知识点时,如,学习“地球”这一内容时,活动课上教师通过相应课程道具地球仪等,进行立体的相应示范,同时与实际地球环境昼夜、季节等变化,解释相应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和清晰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学生描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对于在活动课的新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情况分离教学,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不强。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十分有限,过于注重理论问题的研究,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能力效果的提高。新的活动课的开展通过对提出具体的材料,给予学生一个主动解决问题的环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进行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实际的结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
我国环境形态较为复杂,各种地理条件十分丰富。在活动课中,教师结合我国地理情况,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索问题,主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和实际同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地理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为了更好地理解译林新版教材的主要内容和体例结构,使教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2015年9月11日下午,泉山区“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一年级教材分析培训活动”在求是小学五楼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全区各校小学英语教师约18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区教研员靳秀丽老师就中高段与低段英语学习的共性和个性做了剖析,详细阐述了新教材体例结构及教学建议、深刻分析了小学生外语学习的潜能和特点,倡导根据学习对象的特点和发展潜能用好教材,调整教材,取舍教材;从思想上重视起始阶段的英语课堂教学。接着求是小学的彭丽老师应邀带领全区教师学习了一至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材中出现的所有英文歌曲,老师们在音乐的陪伴中愉快地度过了下午的时光。
此次培训指明了我区低年级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明确了低段教学的目标要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对促进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稳步发展具有实际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 就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75-03
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设置恰当与否,关系到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水平。目前,关于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多。有的研究对新的社会形势下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体分析[1] [2] [3],有的研究谈到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4],而更多的研究则侧重于对地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5] [6] [7] [8] [9]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人们对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
但是,地理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结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培养单位自身的特色,更应该考虑到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很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对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展开了研究。有些学者对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10] [11],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12] [13]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本科层次,对于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的研究很少。
地理教育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小学、中学、中专、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等。但中学、中专、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在招收人才时,往往要求毕业生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一些小学虽然招收专科层次的毕业生,但多数情况下,小学并不设置地理课程。因此,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地方院校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分析,反思其培养模式,为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建议,为其毕业生就业选择提供一定的思路。
一、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状况,研究选取河南教育学院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向其了解毕业以来的就业轨迹以及在工作中的体会,尤其是工作中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性。调查于2014年3月进行,除1名毕业生失去联系,1名毕业生前4年信息可知、最后1年失去联系外,其他毕业生笔者都通过本人或其同学获得了其就业信息。
(一)基本信息
该班为三年制专科班,共有39名学生,于2009年毕业,截止调查时,该班学生已经毕业近5年。全班学生中女性31名,男性8名,女性占绝对优势,这与女性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当前该班年龄最大的毕业生31岁,最小的26岁,多数在27、28岁。另外,该班全部为河南省内生源。
(二)职业构成分析
通过对调查信息的统计,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当前的职业构成见表1。
表1 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职业构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班目前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小学、中学教师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师、进修(包括专升本或研究生在读等)、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公司职员、自由职业(如办教育培训机构、做小生意、当家庭主妇、待业)等。其中,教师和公司职员是主要就业方向。不同层次、类型的教师共计16人,占总人数的41.03%,公司职员为10人,占25.64%。其他就业方向则比较分散,目前仍在进修的占12.82%,自由职业占10.26%,机关事业单位职员占5.13%,2人目前失去联系,无法得知其就业情况。
2009年5月毕业前夕的就业期望调查显示,该班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有30人。将该班当前就业情况与2009年的就业期望调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根据调查得知,尽管多数毕业生希望从事教育工作,但由于学历、专业、地域(多数招教考试仅限本地户口)等原因的限制,很多难以如愿。
另外,对职业构成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截至调查结束,虽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6人,但其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或和地理相关的教育工作的仅为6人,多数毕业生以非地理的教学工作为主,而在小学教学的毕业生则全部没有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以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学为主。进修的5人中,学习地理相关专业的为4人。从事其他几类职业的毕业生当中,没有人所做的工作和地理相关。可以看出,当前从事和地理相关的工作的毕业生共计10人,仅占该班总人数的25.64%。
(三)就业地点分析
笔者通过分析就业地点和籍贯间的关联性发现,除了2人不知去向,5人正在进修尚无法确定工作地点外,其余32人中,就业地点和籍贯一致的有22人,达到了68.75%。通过调查发现,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学历、能力等方面有较多的不自信,再加上人脉关系多在本地等原因,所以多数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发展。而当前16个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当中,有14个人的就业地点和籍贯具有一致性,中学、小学教师的就业地点和籍贯则达到了100%的一致,这可能和多数招教考试要求报考人员为本地生源有关。
就业地点和籍贯不一致的10人中,除1人外,其他都选择了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经调查了解到,就业地点的选择和其亲友关系网络有着很大联系,多数毕业生因为外地有亲友或者婚嫁等原因选择到他乡工作。
(四)就业轨迹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笔者对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五年来的就业轨迹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毕业生毕业五年来的就业轨迹
通过对表2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各项职业的从业人数虽然在五年间有变化,但总体变化不大,基本维持稳定。以从事教师职业的毕业生为例,首次就业时,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8人,其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或和地理相关的教育工作的仅为5人,加上进修的6人(6人进修专业全部和地理相关),毕业第一年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共计11人。而如上面分析可知,当前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为16人,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共计10人。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总人数,还是从事和地理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人数,在五年间的变动都不大。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班的就业情况,笔者对个体就业轨迹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从事各项职业的人数总体并没有大的变化,但其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
39人中,有13人的就业轨迹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原本从事教师职业、后来从事其他职业的为4人,之所以有这种变化,在于其原来从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为非在编性质,在稳定性、薪酬等方面都有较多不满意的地方。这4人中,有2人选择了更稳定或薪酬更高的职业,有2人则因为婚育原因,放弃教师职业成为家庭主妇。同时,也有一些人员从非在编人员或私营教育机构教师转变为公立学校在编教师,或者在进修结束后进入教育系统工作。13个就业轨迹发生变化的毕业生当中,有7人从事过3个或3个以上职业。全班39人中,有过创业经历的共5人,除1人继续经营外,其余4人均以失败告终,改为从事其他职业。经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虽然在毕业前有就业目标(以从事教师职业为主),但并非经过详细思考,而是出于专业学习的本能或盲目跟从其他学生的想法,对于目标是否现实,又该怎么实现,并无确切规划,这也反映出他们在就业方向、定位上的盲目性。
39人中,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一直未发生改变的有25人,占总人数的64.10%,其构成见表3。这种较高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次就业方向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之大。在这25人中,在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人员共计13人,在职业始终未曾改变的人群中所占比例最大,这也说明了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及其对于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吸引力。
表3 毕业近五年来未曾改变职业的人数
二、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就业状况小结
(一)就业方向以教师和公司职员为主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教师职业仍然是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学生的首选。但由于专业、学历层次、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能如愿。以河南教育学院2006级地理教育专科班为例,最终从事教育及相关工作的为16人,不到全班总人数的1 / 2。除了教师外,旅游、保险、出版等相关行业的职员在职业构成中占了较大比例。此外,当前所做工作和大学期间所学的地理专业相关的仅为10人。
(二)就业地点受人际关系网络影响,多数和籍贯高度一致
由于受到自信心、人脉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多数毕业生选择在家乡就业,表现出就业地点和籍贯的一致性。尤其是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其就业地点和籍贯更是高度一致。
而无论是留在家乡还是到外地工作,人际关系网络都起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在选择就业地点时,倾向于选择亲友、熟人或婚嫁对象所在地。
(三)职业发展受首次就业方向高度影响
多数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对于自身未来发展缺乏周密的考虑和规划,首次就业选择表现出随意性,而首次就业方向对于其职业发展轨迹的影响是很大的,上述分析中64.10%的毕业生五年来职业始终未曾发生改变可以反映这一点。
三、基于就业状况分析的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科层次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如果想要更好地融入社会,首先要调整就业心态,不能以地理教师作为唯一的就业选择;其次要增强就业信心和能力,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不同就业方向对于知识、技能的需求性不同,这要求高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便适应这种广泛的就业岗位需要。
从培养目标上看,专科层次的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生可以以从事地理教育工作作为主要就业方向,但也应增强其在其他就业领域的适应性。要将其培养成为既具有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又具备广域适应性的人才。
从事教育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熟练的教学技巧、广博的知识,而做公司职员或自主创业,则对于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法等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要继续注重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可能从事的地理教育工作或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进修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的培养,加强当前已有的外语、大学语文、高数、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教学,为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之上,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地位和水平。就业指导课程既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于可能的就业方向、薪酬、职业生涯发展等有准确的理解和定位,又要让其了解各类就业单位的人才需求特性,在大学期间预先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就业技能的培养。
在培养方法上,要重视教学实践课程、野外实习课程,其目的不仅在于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实习锻炼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结互助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等,使其具有更强的心理适应力和就业灵活性,为其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奠定基础。
[ 注 释 ]
[1] 田建文.高师地理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
[2] 彭俊芳.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3] 张晶.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以德州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
[4] 王爱辉,,龙海丽.地方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2.
[5] 王晓玲,王俊友,朱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地理教育,2013.
[6] 焦士兴,李静,张艳玲.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7] 张宏波.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特色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 周葆华,郭永昌.基于能力培养的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 胡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10] 赵宏利,陈修文,张洁.广东省地理科学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11] 黎树式,温享燕.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情况调查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0.
[12] 黄京鸿,孙婷,胡淑飞.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3] 孙中伟,尤丽敏,贺军亮.高校地理类专业就业需求、学生期望与课程设置的错位差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