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医学范畴

老年医学范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医学范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医学范畴

老年医学范畴范文第1篇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老年医学范畴范文第2篇

养生从“长生不老”到“成功老化”的认识转化,是养生领域的根本性转变。在历史上,从宫廷皇族不惜一切代价寻觅不老药,到民间人士遁入深山老林修炼求仙,有人认为还可以永远活在这个世上而不老化。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那只是一种愿望而已。人有生有灭是大自然规律。既然人的生命不老化是不可能的,那么,养生能做到的,就是如何使老化过程变成一种成功的优雅的过程。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医学、社会学、老年学和养生学等领域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于什么是成功老化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且,随着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于“成功老化”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比如开始人们认为“成功老化”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老人,健康的老人必须是“躯体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神经系统无病变,如偏瘫、老年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系统检查基本正常,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无明显肺部疾病,无肝肾疾病,无内分泌代谢疾病,无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官性疾病,有一定试听能力,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等。这显然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一般老人很难达到。据我国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76%~89%,大于65岁的老年人平均患7种病。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功老化”的老人不能用这么苛刻的标准来衡量,带病生存已成常态,只要不影响生存,没有很大的痛苦就行。以维持生命器官功能取代彻底治愈是老年医学的新的理念。

“成功老化”是养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对于养生者来说,到底什么是“成功老化”?怎样做到“成功老化”?“成功老化”的人起码能养生到个体基因决定的寿命极限。就是说每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不同的,养生要养到自己的“天寿”范畴。有的人七十岁就老化得不行,有人可能九十岁才老化得不行,只要达到个体的各器官同步老化就是“成功老化”。由于身心的同步老化,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会因老化的器官和没老化的器官相互撕扯而痛苦。同时,在这个老化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老化过程,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疾病,能够适应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愉快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特别注意的是“成功老化”和这时的物质生活已经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时已经很难在物质上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适应这时的生活。

我们知道,养生贯穿人的一生。在养生意义上做到“成功老化”,也是人一生努力的结果。当我们看到许多人“成功老化”,千万不要嫉妒,因为这是他们已经努力了一生。自己没有“成功老化”也千万不要生气,因为你可能没有付出努力。虽然,养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但是效果却截然不同。为了自己能“成功老化”,那么,就努力养生吧。

老年医学范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针 老年性痴呆β-淀粉样蛋白

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淀粉样蛋白在脑的沉积,以及由此形成的老年斑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功能丧失、智力减退和行为人格退化。人们通过脑病理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AD)患者脑组织内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明显增多,并形成大量的老年斑。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血管壁淀粉样变是AD大脑的特征性病理改变,而Aβ是老年斑和血管壁淀粉样变性的主要成分[1、2、3]。现有大量的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表明,Aβ是各种原因诱发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痴呆在患者在急剧增多,已经逐渐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最危险疾病之一,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首要疾病[4]。2002~2005年我们对48例老年性痴呆病人采用了电针治疗,并与药物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共96例,均为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01年9月~2005年8月的门诊与住院病人。其中:男性55例、女41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67.7岁±7.2岁。以上病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用定式观察表进行临床资料收集。经比较,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与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第Ⅲ版(ASM-Ⅲ)《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诊断标准制订:

①年龄在50岁以上;

②记忆力呈进行性衰退,近期记忆力尤差;

③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智力测定分在10分以下;

④有人格、方位、生活能力、理解判断等精神、行为异常表现;

⑤CT检查有脑萎缩改变:表现为弥漫性脑皮质萎缩,脑室、脑沟扩大;

上述五项前三项必备,后二项需具备一项。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②病程6个月以上;

③精神萎靡,神情恍惚,呆滞迟钝,表情淡漠,健忘,夜寐不安,腰膝酸软,偶有遗尿,四肢不温,舌淡黯,脉沉细。

1.2.3 排除标准:

①老年抑郁症及老年性精神病者;

②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③其它疾病导致的痴呆:如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性痴呆等;

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

2 治疗方法:

2.1电针组(治疗组)

取穴:a.大椎、肾俞(双),b.太溪(双)、足三里(双)。上述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施以连续波,频率为2~4次/秒,刺激量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25分钟,隔日一次。25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共治疗三个疗程。

2.2药物组(对照组)

饭后一小时,口服海得琴(又名喜得静)50mg,每日三次,3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及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智力测定评价标准,判断总疗效,分显效、有效和无效3级。为客观地评价疗效,采用第三者评价的方法进行。

显效:主要症状大部分恢复正常,定向基本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反应一般,生活可自理。治疗前后相比,智力分数提高5分以上。

有效:主要精神症状有所减轻或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回答问题基本正确,但反应仍迟钝,智力仍有障碍。治疗前后相比,智力分数提高低于5分。

无效:主要症状继续发展,或病情恶化,治疗后智力分数较治疗前下降,甚或死亡。

3.2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4 讨论

4.1 中医古时没有老年性痴呆的病名,根据本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应属中医“呆痴”、“郁证”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肾与大脑的功能关系密切。《医学心悟》“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人至老年,肾精渐衰,五脏俱虚,精气津液亏乏,脑髓失养,髓少脑空而致神明失用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肾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变生痰浊瘀血,阻滞胞络,神明蒙敝,则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重要因素[3-6]。取肾俞、太溪滋补肾元,大椎、足三里振奋全身气机、起活血化瘀、健脾化痰之效。

4.2 研究证实,血清β淀粉样蛋白含量测定在AD诊断中有临床参考价值,并且通过电针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清β淀粉样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Masters CL,Simms G, Weide man NA,et al. Amyloid plaque core reptein in Alzheimer disease and Down’s syndrome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5,82(12):4245-4247.

2 Selkoe DJ, Avraham CR, Podisny MB,et al. Isolation of low-molecular-weight protein fome amyloid plaque fibers in Alzheimer’s dusease[J]. J Neurochem,1986,46(6):1820-1834.

3 秦德,王新德. β-淀粉样蛋白及Tao和Alzermer病关系的研究[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8,19(4):164.

4 王永雁,田清涞,马瑾瑜.人类衰老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81.

老年医学范畴范文第4篇

我国是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在世界占第一位,而且增长速度快,高龄人口(指80岁以上的)增长速度更快。

据我国老年学会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有2亿老年人。今后,各国人口的结构,无一例外都会是老年型。据有关权威资料预测,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长2.2倍。

再看一看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增加到14%所用的时间,美国经历了68年,而中国只需要27年。

面对一个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必须重视并研究“健康老龄化”问题。

1987年5月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将这一问题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保健纲要》;1990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从此,一个真正重视老年健康,并使老年健康能得以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纲领形成。因此,可以说提出并逐渐实现这一目标,是维护老年健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理解“健康老龄化”

曾任中国老年学会会长的邬沧萍教授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健康老龄化有6个要点。

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体现在健康预期寿命的提高。健康老龄化着眼点是群体的健康长寿,而不能仅满足于个别人的高寿记录。但群体的健康长寿是以个人的健康长寿为基础的,因而,创造条件保证大多数老年人均达到健康长寿时,群体的健康长寿才能得以实现。

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健康寿命的质量是有客观标准的,是可以量化的。欧洲老年学会主席戴尔指出,这一标准包括:减少由衰老带来的疾病,使急、慢性病得到治疗和康复,尽量减少长期患病和需要人长期护理的时间,延长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增加老年人独立的时间,减少老年人受歧视的时间等。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寿命提高得很快,但生命质量不够高。一是老年期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二是进入老年期后,存活时间短,或者说,老年人的更替较快;三是进入老年后的17年左右余寿中,预期的健康寿命只占1/3左右。

人类老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一方面要求有相应的“健康转变”来适应;另一方面,要求把健康的概念引申到社会、经济和文化诸方面。

这里所指的“健康转变”,实际上是指“第一次健康转变”和“第二次健康转变”。前者旨在使死亡率下降,这可以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改变不卫生习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对儿童推行计划免疫,消毒杀虫以及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保证。

而“第二次健康转变”,则指解决已存活到老年的庞大人口,如何延缓衰老的保健问题。此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把健康涵义的外延延伸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即我们平时常说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从个体和群体增龄的过程中,认识老年人群健康状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老年期的健康状况,其实是婴幼儿、青少年和成人后各阶段所有制约健康的因素,最综合、最集中和最终的表现。要历史地、全面地认识老年人的健康,它与所有人的福利都联系着。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和对策,它是建筑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由于人口老龄化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现实,大量的老年人口向科学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就自觉、不自觉地促进了老化生理学、老化心理学、老年医学与社会老年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健康老龄化是同每个老年人、同各行各业都有关系的一项全民性保健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民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由于老龄化是一个过程,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就必须从青、中年开始,就应重视老年性疾病发病前期的病因预防。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一级预防”。

对已进入老年的人群,要及时做好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控制疾病的发展。这就是所谓“二级预防”。

对已患病的老年人,为了防致残、防恶化,尽快促进康复,必须做好“三级预防”工作。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老年人口健康水平是全民健康状况的最终和最集中体现,也是最客观的检验尺度。今天老年人的健康,是其中青年时期健康的积累。今天中青年乃至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也就是明天的老年人健康的未来。

因此,必须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老龄化。而且全社会都要来关心、支持老龄人口的健康化。

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贯彻“预防为主”,是全球疾病控制的战略思想。

为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对病因明确疾病的预防,应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那么,减少和改正这种生活方式,就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好办法。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果提示:个人的健康和寿命有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的影响。

由于健康受诸多因素影响,科学家就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

健康状况=函数(环境+医疗保健+个人生物学因素+生活方式)

公式中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医疗保健包括预防、治疗、康复和自我保健等;个人生物学因素包括机体生理、遗传因素等;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活动、睡眠、娱乐、社交及有无不良嗜好行为(如吸烟、酗酒、性乱、药物依赖等)。

从上述公式的内容看,有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如环境因素、个人生物学因素等) ;而个人的生活方式,则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这一因素对健康状况的好坏起到关键的作用。

健康在你手中

老年医学范畴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老年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5-0034-0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在我国人口比例越来越多,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老年病的防治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中医对于老年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最主要的为“治未病”理论。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痰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 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这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为主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正是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的要旨。

1 “治未病”的概念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中“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强调防重于治的思想, 诠释“治未病”的含义及其科学内涵。“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三个主要方面[1]。

1.1 未病先防: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内经》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内在原因的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恰如其分地为“治未病”思想提出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现在我们对-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乙型肝炎、脑脊髓灰质炎等在婴幼儿时期便接种疫苗,防患于未然,使各种传染病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有效地保障了人类的健康,使人的寿命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是未病先防思想在现代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1.2 有病早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提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末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说明经络开始受邪,应当趁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即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重着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杜绝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如头目眩晕, 大拇指或次指麻木, 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又如癌症已发,早诊早治,防止癌症的复发、转移。

1.3 已病防变: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后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各种疾病的传变,大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根据各自规律,系统采取措施,截断传变的途径,是防变防笃的有效方法。张仲景对疾病的传变有卓越的预见性,常以一脉一症之征,测知病情是否传变,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已病防变思想的重要体现,其精神实质在于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机体正气弱,正不胜邪者,及时扶正抗邪,截断病势传变,以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疾病的传变。

2 “治未病”思想在老年病防治中的体现

《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人体经历了生命最旺盛时期之后,人至中年精气开始逐渐衰减,年愈长而精益消。因此体弱,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成为老年人最基本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由于精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导致了气血津液代谢的紊乱,阴阳平衡能力失调,因此诸病丛生。由此可知,顾本护精,扶助正气,兼祛外邪,达到阴平阳秘,实为老年病防治中的要点。

2.1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是呼吸道常见的慢性炎症,临床以长期顽固性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等为主要症状,我国50岁以上者患病率达到15%以上[2]。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学之“咳嗽”、“喘证”范畴。

《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肺主气,外合皮毛,肺叶娇嫩,不耐寒热,因此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内经》云:“……故治风者,不是无以驱之,而是无以御之;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昧者不知托里固表之法,遍试风药以驱之”。因此,就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而言,在于日常益气固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另外,老年人多为肾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火不生土,造成脾阳不足,不能使津液输布于肺,水湿为聚,酿痰成饮,上渍于肺,留滞肺脏,阻塞气道,以致肺气宣降失调,造成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久则为宿痰留滞,每则外邪引动,所以老年人除益气固表外,也要顾护脾肾,应补脾气,温肾阳,此即所谓“未病先防”。

慢性支气管炎发作时以咳嗽、咳痰、喘息、呼吸急促、胸部胀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上风寒袭肺者予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以宣肺散寒;痰浊阻肺者予三拗汤和止嗽散,以化痰降浊;痰热遏肺者予桑白皮汤,以清泄痰热、止咳平喘。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金水相生。慢性支气管炎迁延失治,肺病日久,肺气受损,金不能生水,肺伤及肾,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吸入困难,气短不续,日益加剧。肺肾气虚,一方面引起宣降失常,津液不布,气不布津,津液凝聚为痰浊,痰浊潴留,伏于肺间,肺气壅滞,久则气还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形成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另一方面痰浊滞留日久,气滞血瘀,或肺虚不能助心主治节而血行不畅,致痰浊与瘀血互结,痰瘀滞留于心肺,进一步加重肺气胀满,不能敛降,而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再者痰浊滞留于气道,阻塞气道,又因肺肾气虚无力主气,则吸气艰难,而致呼吸衰竭。因此,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初期,积极治疗,以防病变,治疗上应当宣肺止咳化痰的治则与补肾纳气的治则并用。

2.2 糖尿病: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素问·奇病论》曰:“其人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过食肥甘影响脾胃运化,酿生痰浊、内热,气机升降失常,精微不布可成消渴。《灵枢·五变》云:“怒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充皮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失调,气血上逆,胸中蓄瘀,内热结滞,伤津耗液,可成消渴病。预防糖尿病,要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心情舒畅,对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其证型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瘀血阻滞。治疗上消者予消渴方,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胃热炽盛者予玉女煎,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中消气阴亏虚者予七味白术散,以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下消肾阴亏虚者予六味地黄丸,以滋阴固肾;下消阴阳两虚者予金匮肾气丸;瘀血阻滞者予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

消渴日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气血津液损耗,阴阳失衡,或阴虚火旺,灼伤阴津,血液浓炼,粘滞不畅,或阴津亏少,津伤则血少,致营血不足,脉道不能充盈,血行艰涩,或痰湿壅盛,留滞血脉,阻滞气机,血行不畅,均可致瘀血。瘀血阻于血脉后并发眼疾,心脑疾病,水肿,肢体麻木,肌肤甲错、瘙痒,皮肤疔肿,痈疽疔疮等。诊断糖尿病后,应积极控制血糖,防止其并发症的出现或出现并发症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中医辨证论治,在改善口渴、多饮、乏力等症状,控制血糖防止其并发症及病情加重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临床中,患者血糖较高时或并发症较严重时,单纯中医药很难控制,加用西药降糖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2.3 冠心病: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心痛”、“胸痹”等范畴,为老年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邪侵心,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防治冠心病,应切实把握好一下几个环节。

早在内经《素问·举痛论》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人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曰:“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辨证录·心痛门》则认为“火邪犯心”也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之一,说明外感六之气,皆可致血脉运行不畅或瘀阻,而致胸痹心痛。为此,我们必须顺四时、适寒温,谨防外邪侵心,保持心脉之血液运行通畅,避免胸痹心痛的发生。

《内经·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恐七情太过,或致气机逆上、横逆,或致正气耗散、气行缓慢、或致气机郁结、凝滞,均可致气机运行失常,心脉气血瘀阻而发胸痹心痛。必须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淡泊宁静的心境、处变不惊的心智,方能保持心脉气血的运行正常有序,防范胸痹心痛的发生。

恣食膏粱厚味,饮酒无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化生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闭阻心脉则可发为胸痹心痛。因而当饮食有节,不得恣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运化,杜绝痰湿化生之源,清阳聚于胸,维系心脉气血的正常运行,以防胸痹心痛的发生。

此外,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因此老年人补肾固本对防范胸痹尤为重要。

3 小结与展望

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强调了治在“病先”的主题,“知常达变,知变先防”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更突出了“已病防变”的康复医学的思想。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威胁日趋严重, 把大部分精力和经济都投入到检查和治疗的环节上,但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积极、广泛地推广“治未病”思想的宣传教育,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灌输于人们的脑海中。在老年病防治方面,根据其发病特点,防治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以调理脾肾为主,用药要气虚宜补,补而勿壅,阳虚宣温,阴虚宜养的用原则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饮食有节、坚持适当体育运动、精神调摄等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体的阴阳和谐,提高机体内在的防病抗病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健康状态,才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保障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稳定。我们要把这种预防保健思想和法则,更好地应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把“治未病”这一中医预防医学之理念继续承传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