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板块,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文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词汇,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所以,训诂学对文言文的教学至关重要,下面试着从四个方面谈谈训诂学对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形训,建立词义和字形的联系,直观其形象

形训,是训诂的重要方法,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造字时字的基本意义往往可以从字形的分析中显示出来。而且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用汉字记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的词,除了有音、义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形”的外在要素,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例如: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元”字,在这里是“脑袋”之义,这个字的古字形是“”,本义是头,下面是个人形,上面的圆形指示人的头部。“丧其元”就是丢脑袋。这一字形形象而生动,令人过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及”。“及”字的古字形是“”,整个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义是“追赶上”,引申为“达到”,再引申为“到那个时候”、“趁这个时候”、“趁着”,再引申为“涉及”、“到”、“与”等等。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是“跑”,这里应解释为“逃跑”,很多学生往往受今义的影响理解为“行走”。“走”古字形作“”,像人跑时两手大幅度摆动,与现在的“行走”义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行”供人行走,因而引申为“行走、行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区别这两个字的古义了。

二、运用声训,建立词义和字音之间的联系,有效掌握通假现象

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是通过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之间往往音同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中学文言文中通假现象普遍存在,辨识通假字历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声训帮助掌握通假现象。例如:

(一)《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通“馈”,赠送。“归”与“馈”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是叠韵通假关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文未给“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也未注。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为普遍的“借进”义,联系语境,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装满自己的书架呢?细细想来不合情理。《诗经·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籍”,“籍”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藉,祭藉也。”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1]“借”上古属铎部精纽,“籍”上古属铎部从纽,“借”与“藉”为叠韵通假。“借书满架”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三、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订正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错误的注释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理解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全篇的认识和理解。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订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课文解释“县官”为“官府”。这种解释显然不准确,据考察,“县官”一词出自汉代,最初是对天子的称呼。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又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后来也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2]《汉书·食货志》中晁错的《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3]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手长劳劳”课文注释:“举手告别,忧伤不止。”[4]注释将“举手”就理解为今天所说的“举手”,对吗?《汉语大词典》解释“手”其中一个义项是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手于我。’”由此可知这里的“举手”应是“举首”,就是“抬头”。

四、运用训诂学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弄清文言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总觉勉强,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课文注释为:“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怀其宝,间行已去。”司马贞《史记索引》:“间行,犹微行也。”《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中的“间”用在动词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间至”译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襄”课本注释为:“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6]这个注释不是很准确,按这样的注释,学生很容易认为“师襄”是姓“师”名“襄”的人。这里的“师”应该是乐官的称谓,翻译为“一个叫襄的乐师”。在这篇课文中提到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春秋时期,“师”原指“乐官”,例如《太平广记·王子年拾遗记》中提到的“师延”、“师旷”、“师涓”等,这三位都是当时的乐官,但他们都不姓“师”。这里注释应该注明这种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

注释: 

[1]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司马迁.史记·孝景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8. 

[3]班固.汉书·食货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故事为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增添了色彩,故事让童年的时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蓝天上飞翔。故事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来说,不仅能够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故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故事伴随着每一个孩子成长,是每一个孩子都喜爱的文字形式,故事教学不仅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其实,汉字的学习是枯燥的,而把故事引进课堂就让枯燥的汉字舞蹈起来,使课堂“动”起来,在对“犹豫”这个词的讲解中,除了对该词的字典注解和课本注释外,加进“犹豫”两个字的造字过程,为什么是犬字旁,最初的时候造字是人带着爱犬出行,爱犬在人前面反复跑来跑去,从而创造出“犹豫”二字。这样的故事,会引发学生对汉字探索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汉字是神奇的,几乎每一个汉字的造字过程,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还渗入了《训诂学》的初步知识,为学生以后更好地研究汉字,打好基础。

二、故事教学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故事教学不仅可以应用在识字教学、看图教学、拼音教学中,同时还可以应用在课文教学中,把课文所涉及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把有关所教的生字,运用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字形字义。比如,在拼音教学中,可以根据拼音的形状编写与之有关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拼音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所学;在课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更能够发挥无穷的魅力,可以把课文所涉猎的人物、事物、景物有关的故事与传说,引进语文课堂,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古诗词课文中,就可以把与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化凝练之词为可观可感可悟的情节,理解消化就变得容易许多。

三、故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故事,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多接触言语沟通,有助于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发展,除表现在能正确发音,掌握一定的词汇外,还表现在学会组词或成句的一些规律上。另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听读的习惯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萌发幼儿初步感受和表现美的情趣,童话故事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句式表达无比丰富,是不同民族语言的精华,集语言、心理、环境等描写为一体,语言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表达,抑扬顿挫,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如置身于童话世界中。在实践中,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故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四、故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象力是飞翔的翅膀,是开阔视野的镢头,是开启自主学习的钥匙。故事教学,让学生在故事里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在《叶公好龙》的课堂教学中,讲解完课文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叶公好龙》加一个续集,看谁的故事更离奇,学生情绪高涨,都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叶公一个更为离奇的故事,有的让龙吃掉了叶公,有的让龙吐火烧掉了屋内所有龙的图案,有的竟然让叶公和龙成为朋友,最后叶公忠于真正爱上了龙……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文字的天宇下自由地翱翔,谁能说这些想象力,就不是未来的创造力呢?故事教学,是提升课堂乐趣的兴奋剂,是想象力的翅膀,让我们的学生能以故事为基石,张开想象的翅膀,踏上梦想之旅。

五、故事教学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首先,讲故事是一门艺术,如说书,相声,讲的精彩,吸引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语言功底,表演才能和教育机智。如何在课堂教学短四十分钟内,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见缝插针的利用好讲故事这个环节,这需要教师的钻研。其次,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让故事这种资源在教师身上有效体现,不仅需要材料的积累,还需要教师有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如果我们利用好故事,课后就会看到小学生的笑脸,你会明白,“原来儿童是可以去享受教育的。”

总之,讲故事是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形式,是教师必要的教学手段,在当今这个提倡人文关怀,关爱,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它。当然,故事教学也不能滥用、乱用。要想达到期望的效果,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故事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一致;2创造故事要合情合理;3不能以故事代替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06).

[2]程俊慧.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2012(05).

训诂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一、寻根源,正确释义

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大多为机械教学、死记硬背、忽略形义、重趣轻理。王宁教授就认为:“随意乱讲汉字,只顾趣味性,不顾科学性;只图一时的好记,不管记住的是否合乎道理,最后是前面教了,过些年再去纠正、去重新清理。这当然不是一种好办法。”笔者小时候在学习“照”字时,就流传着这么一个顺口溜:“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它至今仍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还被不少教师作为记字窍门在课堂上大为推广。“照”字这么解释,虽然有助于记住字形,但却曲解了字义,隐藏着思想问题。教师应提示学生结合生活,联想“照”离不开太阳和火(“灬”是火的变体)。“日”和“火”正是古人造“照”字的构形字符,字形与字义在这里紧密相连。“召”是它的声符,起示音作用。正确理解“照”字,对学生以后学习“日字旁”和“四点底”的字(如明、晴、晒、时、煎、熬、熏、熟、蒸)打下了科学的基础。这样,弄清一个字符的来历,就可以把握一批由这个字符“统帅”的汉字。在了解字理的基础上,其实可编这样的顺口溜:“照是形声字,声旁读音召,白天红日照,晚上火把照。”

二、找规律,巧思妙记

汉字有自身的构字规律,即构字理据。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分析汉字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识字效率。如:象形字虽几经变形,但有些形象仍清晰可辨,可根据字形结构进行识字教学;指事字记录的多是抽象概念,利用构字的方法理解、记忆字形,可以使抽象的意义具体化、形象化;识记会意字,理解组合部分的字的意义后,不仅能明晓会意字的意义,还能感悟到古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会意新字的智慧。

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一课中,“疑”字虽已重点讲解,可是学生在反复订正抄写后仍有不少人写错。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潜心研究这个字的构字规律。

通过“疑”字由金文、小篆演变至今的过程(如上图)可知,“疑”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左上部是“牛”,左下部是“彳”,表示路;右上部是一个呼喊的人,右下部是“止”,表示脚,合起来就是丢了牛,四处寻找,找不着,心想:牛到哪里去了呢?心生疑惑就是怀疑。其小篆为形声字,“子”“止”表义,表示丢失了小孩四处寻找,所以生疑。在本诗中就是指山岭重叠、水流婉转,让人怀疑前无路径的意思。学生若了解这个字的演变,掌握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这个字应该很快就能掌握下来并且写对。从字源上了解汉字,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汉字本身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教师在形声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以后一看见带有这些部首的字就能大致判断出其与什么有关。现截取我执教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颤”字的教学实录进行分析。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颤”字的部首“页”字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页码、页数……

(教师逐一否定学生的猜想,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极想知道答案。)

师:这个“页”在古时候表示脑袋。

生:啊?怎么会呢?这有什么关联?

(学生恍然大悟)

师:请回想,我们学过哪些带有“页”旁的字,说说这些字与“头”有什么关系。

生1:“领”字有页字旁,因为脖领与头有关。

生2:“颔”字是页字旁,人的下巴是头的一部分。

生3:我们今天学的“颤”字,它表示人的头在颤动、发抖。

师:同学们真会举一反三。看啊,小小的汉字奥妙多,我们伟大的祖先造的汉字可真有学问,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汉字趣味无穷!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关注起汉字部首的意义,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来解读汉字,识字成为了他们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三、巧结合,升华情感

古老的汉字,是远古生活场景的写照,是传统习俗与民族风情的缩影,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经过漫长的文字转化过程,大部分汉字已经丧失了原有的丰富精彩的画面性。此时,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将一个个看似枯燥的方块字还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个字、会写这个字,还要明白这个字的原始意义;不仅关注学生识字的数量与速度,更要关注学生识字的质量和识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将识字与文本巧妙结合,培养学生抓关键字眼感悟思想情感的能力。

四、深挖掘,浸润文化

学习一个字,如果只着眼于它的表面,而忽视它的内在,这样的识字过程是浅显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既指明了文字的工具性,又道出了文字还具有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反观传统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只是简要告诉学生字词的意思,并未深入挖掘字词背后蕴涵的文化。学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被动接受,整堂课明显缺少文化氛围。如何让文化浸润语文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汉字文化知识,通过解说将硬邦邦的词义转化为动人的故事。

如林睿老师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根据文言文的特殊形式,以学定教,有选择、有计划地在课堂中浸润汉字文化。我们不仅看到她把汉字文化带给孩子们,还见识了她是如何让汉字学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比如她在课堂结尾就有精彩的画龙点睛之处。她问道:“伯牙绝弦,究竟摔断了几根琴弦?”学生们纷纷猜测。此时林老师出示“断”字的金文(■),告知学生这是“断”的最初写法,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割断之形,使学生理解“断”的本义。接着边板画“绝”字的小篆(■)边讲解:左偏旁 (糸)是一束丝形,右上角表示“刀”,右下角是“卩”(音jié),是古代跪坐的人形,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迁移到人们常说的“绝望”,指的就是一“丝”希望也没有了。此时,你认为伯牙这把琴究竟断了几根弦?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回答琴弦全断才足以表达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之情。林老师抓住题眼“绝”字,科学解说汉字,使学生对“绝”字的本义、引申义理解到位,不仅对伯牙“破琴绝弦”之悲痛决绝和“知音”之难寻难求的感悟更深刻,还真切地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训诂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训诂学会

中国语言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语言学会

古汉语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