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战略管理小知识

战略管理小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战略管理小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战略管理小知识

战略管理小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战略;知识;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成为当今社会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知识的生产、传播者、创新者和应用者的高校要想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点考虑如何对知识的创造者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更好的为高校知识管理战略服务,达到高校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

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和专业修养。高校教师受教育水平较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专业领域。同时大多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如开阔的视野、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学习能力、广泛的知识面等。

2.具有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劳动成果难以衡量的特点。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劳动过程往往是无形的,工作也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个体差异很大。同时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定性的,表面上的量化容易扭曲其真实的劳动成果。

3.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高校教师的高素质、高起点、高期望决定了在其激励结构中,应该以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他们更渴望看到工作成绩,认为成绩的大小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也期待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并对学校发展有所贡献。

4.追求自主性,富有创新精神。教师是高校里最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他们的创造性让他们倾向于拥有一个灵活的组织和自主的工作环境,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反对过分约束。

5.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往往有着非常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们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性

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融为一体,旨在帮助高校建立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高校的学习能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内容

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说“既然知识主要寓于员工之中,而且是员工对其加以利用和分享以获得经营结果,那么知识管理就不仅仅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而且也是管理人。”也就是说,高校知识管理最终需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上。人既是知识生产和使用的主体,也是知识传播和共享的主体,还是知识积累和创新的主体。因此,对人的管理即人力资源的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二)高校知识管理战略赋予人力资源管理新的内涵

1.高校知识管理战略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高校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使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管理理念人本化,知识经济呼唤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地位战略化,在知识经济下,高校的成功依赖的是核心竞争能力,而核心竞争能力是依人力资源的价值整合与创造来实现的;管理重心知识化,新经济时代是一个以人才为主导的时代,人才追逐资本的现象将为资本追逐人才的现象取代[1];管理手段信息化,信息技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事管理阶段的手工操作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计算机数据处理所取代;管理方式柔性化,在知识管理中,高校教师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为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2.高校知识管理通过影响组织结构而影响人力资源管理

在高校知识管理中,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逐步被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代替。扁平化组织结构对人员的要求也发生变化,强调对员工的授权,通过扩大工作内容,提高员工工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对人的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专制式管理,而应该从战略层面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寻求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整合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对人员实施民主式管理,通过授权和自我控制来达到知识管理的目标。

三、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直接目标就是优化配置高校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终极目标就是实现高校知识创新。

(一)树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高校管理者及教师、科研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观念,在知识管理中不仅重视知识,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基于此, 高校首先要树立资源观,把对人力的投入看成是一项投资而不是花费,且这种投资能不断产生出更多回报。其次,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高校要把人力资源管理归于学校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要求学校围绕战略目标,系统看待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指导整个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再次,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全局观。知识管理战略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只是单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高校的各项工作都与人息息相关,必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密不可分,必须集各部门的力量对人才进行开发和利用。通过树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观,让全校师生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和被重视,使每个教师自发地形成对高校的忠诚感和责任感,乐于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进行共享,促进知识在各个群体间自由的流通。

(二)建立知识为导向的组织结构

根据知识管理的要求和高校教师的特点,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扁平化的有机的矩阵网络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管理跨度大,层次比较少的组织结构,有利于高校知识、信息等顺畅地进行交流,避免了知识的流失或信息的失真。由于没有太多的规章制度,更加民主、灵活、宽松、宽容,有利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加强教师与教师、院系与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遇到跨学科的科研项目时,可以顺利地组织人员进行攻关,将不同领域内工作的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集中到特定小组,从而迅捷、有效地制定出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后则又回到各自的工作领域,增加了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机会,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了知识创新的效率。

(三)以知识为导向,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加强和完善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人才引进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知识资源库知识储量的高低。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从学校的定位出发,以适合的成本引进学校急需的专业人才,引进的人才要符合师德高尚和专业素质一流的双重标准。其次以知识为导向,对在学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或知识储备量高的人才,重成果轻资历,破格引进,同时注意吸收企业界的人才,丰富的实战经验有助于知识之间的碰撞,将企业界的知识融入到学术界,既拓展了人才引进的渠道,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注重引进人才的性格特征和团队精神,引进的人才除了重视其成果外,还要加强对人才性格的测试,一般来说,善用与人沟通、愿意与人分享、具有较强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更加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创造。因此,高校要在知识管理战略的指导下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结构。

(四)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人才培训与开发机制

对教职工进行培训、能力拓展是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素质与创新能力、构建人才战略储备、提升学校竞争能力和知识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2]。为此,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在于扩大其知识面,注重其知识积累和沉淀,使其能够掌握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把握学生成长的规律,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重视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学历层次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让其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培训,加强对本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培训,提供实地参观和学习的机会,使学科带头人能够掌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科技的前沿,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对校院系负责人进行培训,侧重其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水平的培训,使他们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高效、协调发展;对职能支持人员进行培训,以企业为参照物,树立“顾客第一”的理念,提高和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使他们的服务工作更加热情、全面、周到、及时。这样根据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不同内容的培训就能够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五)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除了把知识管理的绩效作为评价师生员工教学业绩的标准之外,还应将它与考核、晋级、评优、培训进修等奖励制度联系起来,全方位的促进知识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在激励重点上,学校对教师的激励不是以金钱为主,而是以成就和成长为主,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提供晋升的通道和展示才华的平台,帮助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在激励方式上,高校应强调个人激励、团体激励和组织激励有机结合,使高校在强调个体利益的同时关注团体利益和组织利益,形成一种互相尊重、适度竞争与和谐发展的氛围;在激励时效上,把对教师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工作成果,形成对人才培养的长期正效应,规避短期利己行为。

(六)塑造知识驱动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学校内部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该体系同正式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而形成行为规范,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于高校知识管理活动是高度的教师主体依赖型活动,教师的信念、动机、态度、能力及教师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影响高校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校必须塑造一种适合教师并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其创造性和积极性的知识驱动型校园文化[4]。

参考文献

[1]董红娜.知识管理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6.5.

战略管理小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组织绩效 组合模式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 近年来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确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管理学术杂志(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和《工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都有相关研究专刊。

许多优秀公司,如UPS、GE等的实践也证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提高组织绩效,开发组织能力并使其最大化,进而提升组织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实践组合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对于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深受人力资源管理普遍性理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有三方面: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否是影响组织绩效最重要因素假设的验证、是否存在与组织最优绩效相关联的某些或一系列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研究表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确定与组织绩效有更大相关。但是批评者认为,能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而不是某些单个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因为单个实践容易复制,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特质化、复杂性、难以模仿和路径依赖的特点。

不少学者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Leverin和Moskowitz (1993)调查了美国100家最好的企业,Lawleretal (1995)调查了《财富》杂志上的1000家企业,均发现员工参与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运用导致更显著的投资回报。当这些实践作为一个系统来实施时,这些影响是最明确的,它将使相互补充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联合成为一个内部一致的系统,并直接与价值创造相关联。

Ivhniowskietal(1997)和Berg(1999)研究了钢铁行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发现更创新的实践活动与更高的生产率相关联。在对制造型企业研究后,Appelbaumetal (2000)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运用与更高的股票市场价值以及劳动生产率相关联。Paauwe和Richardson(1997)总结了以往实证研究的结果后提出了一个研究框架,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会影响人力资源绩效,而人力资源绩效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与财务相关的绩效,有些实践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样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研究假设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了许多不同性质的企业类型,这些企业中除有少数业绩优良的企业之外,还包括着大量业绩一般或较差的企业。那么,不同性质的企业是否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从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呢?

因此,本文的假设是:同一地区和时期内,企业性质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即企业性质相同,但组织绩效不同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即实践排序)基本一致。

样本数据调查与处理

从2005年下半年起,笔者对四川省82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6家,占56%;民营企业36家,占44%。被调查企业主要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烟草、食品、医药及房地产企业。在46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2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20家,绩效差的企业为14家;在36家民营企业中,组织绩效好的企业为11家,绩效居中的企业为16家,绩效差的企业为9家。需要说明的是,组织绩效是由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利税总额及其增长率等财务指标来综合衡量。

在本文所涉及的样本企业里,所谓组织绩效好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前20名,所谓组织绩效差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后30名,所谓组织绩效居中是指企业的业绩在近3年全省行业的排名中处于上述情况的两者之间。

在调查期间,共发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问卷225份,获得有效问卷166份。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有效问卷97份,民营企业的有效问卷69份。被调查的直接对象是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主管以及总经理。

笔者以Pfeffer(1994)列举的16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即就业安全感、招聘时的挑选、高工资、诱引薪金(激励)、雇员所有权、信息分享、员工参与与授权、团队和工作再设计、培训和技能开发、交叉使用和交叉培训、象征性的平等主义、工资浓缩、内部晋升、长期观点、对实践的测量、贯穿性的理念等来设计调查表。

该问卷采用对偶比较法,即对问卷表中各实践活动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若A实践比B实践重要则打2分,同样重要则打1分,不重要则打0分。完成所有的比较和打分后,再横向加总。调查对象根据自身企业目前对这些实践的使用(即注重)情况作出选择。

对于有效问卷,按照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两个组别进行分类统计,针对每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先分别统计组织绩效好、中、差企业的均值,再统计总体均值及其标准差,由此得到表1和表2的结果。

本文的不足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组织绩效以财务指标衡量具有局限性,还应包括更多的非财务指标;二是仅对四川省部分企业做了小规模调查,样本数据不充足;三是调查只针对管理层,故不排除有人在问卷填写中弄虚作假;四是问卷设计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因此,这些因素可能对研究的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扩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在我国本土化的研究,发现其特殊性,从而更好地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的认识。

通过对我国西部企业的实证研究,笔者发现在同一地区和时期内,不同性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组合模式不相同,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企业所采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存在一定差别。

本文主要结论

首先,由表1的统计结果发现,组织绩效好、中、差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同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注重程度的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其均值的最大差异不超过2),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排序基本相同。进一步观察发现,总体均值大于20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包括招聘时的挑选、内部晋升、就业安全感、培训和技能开发、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等,这6种实践的总体均值(23.47)明显大于后10种实践的总体均值(9.41)。

因此可以说,在同一地区(四川省)和时期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并且在这一组合中存在着发挥重要作用的几种实践活动。同样,由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民营企业也存在类似结论。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直接检验本文所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即在同一地区(四川省)和时期内,企业性质相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基本一致。

本文认为,虽然企业绩效、行业特点、生产规模等不同,但是由于都处于同一时期和地区,企业的外部环境、地域文化、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基本相同,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可能采取相同或相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例如,无论是组织绩效好、中、差的企业都能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企业十分重视“招聘时的挑选”、“培训和技能开发”、“内部晋升”等实践活动。

其次,仔细对比表1和表2的结果,进一步发现前6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组成和排序方面有差异,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民营企业有所不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次是招聘时的挑选、内部晋升、就业安全感、培训和技能开发、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等;而民营企业依次是诱引薪金(激励)、对实践的测量、招聘时的挑选、培训和技能开发、内部晋升、高工资等。

本文认为,由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正经历着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特别是处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国有企业,一方面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人员下岗而带来的压力,它们必须过渡到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此时,就要求建立以招聘和晋升为核心手段,以培训、激励和考核为协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这一组合模式以组织内部人员为导向,强调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人员的能力,在通过招聘、晋升、追求就业安全感而缓解人员下岗带给组织及社会压力的同时,又通过培训、激励和考核等手段来促进组织以能力为基础的留人机制的建立。

而民营企业由于是以市场为导向,其产品、运作及管理都适应市场需要,其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以市场需要为准绳,在用人、留人上更加基于能力而不是关系。因此,管理者往往以激励和考核为核心手段,以招聘、培训、晋升、高工资等为关键协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模式,以此来促进组织成员的良性流动和工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Huselid M A.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2.Delery J E. Issues of fit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8

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

战略管理小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战略管理;中职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24-05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连续启动并实施了国家、省市两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在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于2014年6月启动了《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与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即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校项目”)。学校认真总结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根据本次建设项目特点,尝试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项目建设全过程,高水平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实现了预期建设目标。本文将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系统总结学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战略管理指导示范校项目概述

战略管理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一词是1972年由美国战略管理鼻祖伊戈尔・安索夫在其论文《战略管理思想》中首次提出的,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计划到战略管理》一书在当时管理界带来巨大影响,并逐渐在企业界、经济界的管理实践中推行应用起来。“战略管理”泛指企业或社会组织根据其使命或任务,结合其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确定战略目标,同时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进行系统的谋划和行动设计,并组织内部力量加以实施和进行过程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由于战略管理理论具有很好适用性和实效性,该理论随时展产生了多种思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并广泛应用于管理实践。

(一)战略管理基本理论

1.战略管理内涵

从战略管理操作层面来讲,战略管理就是企业或社会组织为完成设立的远景目标,把它作为一个包括战略分析、规划、实施、评估和控制等过程在内的整体加以管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化管理流程。战略管理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竞争性六大主要特征。

2.战略管理基本路径

战略管理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包括战略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等四个重要环节。它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技术支持与保障,正确处理各环节间辩证关系决定着战略管理的最终成败。其中,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战略规划制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战略规划是战略管理的灵魂,它完成了建设蓝图的绘制,形成人们共同努力追求的愿景;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是把战略规划具体实现的工作过程,它决定了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实现;战略保障是战略管理的支撑,是战略规划顺利实施的保证,它保障了战略目标的如期达成。战略管理的过程就是各战略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成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规划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战略实施才是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二)示范校建设项目概况

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是“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围绕本市优势产业发展和重点发展领域,调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服务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的重点建设项目。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围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发展建设夯实基础”的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从2014年6月开始启动示范校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分两个部分同时进行。第一部分建设期从2014年6月―2015年12月,项目资金总额3 420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提升与专业布局调整”“四大重点专业建设”“学生管理与德育”“数字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了学校办学实力。项目于2015年12月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已圆满完成市教委项目验收。第二部分是学校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2015年9月在原项目基础上增补的“学生宿舍加固及消防改造项目”,获追加建设资金900万元,已于2016年4月底开工建设,2016年9月完工交付使用。至此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全部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得到极大改善,示范校建设成果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学生及家长充分肯定,为学校“十三五”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战略管理在示范校项目建设中的作用

1.战略管理是指导学校提升现代化管理能力的有益尝试

示范校项目建设时间长、投资金额大、建设内容涉及学校工作方方面面,要把每一个看似独立的子项目系统集约成为一个服务于学校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就需要有一个宏观而又思路清晰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作引领,有一个“从解决局部、短期问题的战术管理层面升华成实现宏观、长远目标的战略管理层面”的过程作支撑。项目建设过程不单单是完成既定建设任务的过程,更是学校管理更新理念、走向科学化管理,带领全体教工共同走向一个美好目标和愿景的过程。

2.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实践工作的有效工具

学校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分阶段开展工作。在认真分析天津中职教育发展规划、区域经济重点发展产业、学生求学需求和外部市场竞争形势等学校外部生存发展环境的同时,结合自身存在的优势与短板、发展需要与局部瓶颈等内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客观分析、综合判断,通过群策群力制定学校项目建设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使每个教工都知道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而通过全面动员、目标分解、组织设置、机制建立、资源配置、制度保证、情况反馈、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系统化战略管理手段,使战略规划转变为具体的战略实施行动,有效地组织实施。

3.战略管理是指导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有序的重要手段

学校现代化管理时代是战略管理、执行管理的时代,规范严谨的项目建设工作程序是做好项目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遵循战略管理基本路径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为项目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保证,是确保项目建设在合法合规、公开透明的环境下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战略管理的示范校项目建设例析

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是一种有别于企业完全自主管理的特殊管理主体,这种特殊性主要由表现在项目战略规划要在中职教育宏观发展要求和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所辖范围内进行。为此,学校在制定项目战略管理框架之前,认真学习领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天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天津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管理相关文件,深入分析学校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项目战略管理框架,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四大重要环节制定项目建设方案,确保项目建设在符合政策要求的范围内按项目战略管理路径有效实施。

(一)项目战略分析

项目战略分析是指在制定项目战略规划之前,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可持续发展需求做出的客观分析,是确定项目建设目标,确保项目建设科学性、可行性的第一步。既要眼睛向外看宏观政策和市场格局的变化,更要眼睛向内、结合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分析学校项目建设基础和需求。

1.学校外部环境条件

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天津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发展,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优化中职教育环境,为我市中职教育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中职教育要自觉服务于天津市区域经济发展,瞄准现代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加速专业开发建设和人才培养,持续支持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满足天津市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职教育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能力和教育质量,努力办成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

2.学校内部建设基础

第一轻工业学校建于1958年,办学时间较长,教学积淀深厚,是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2013年通过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理念、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在重点专业建设上,围绕天津市支柱产业优先建设现代制造业专业群,完成了机械机电、电气控制和食品生物三大类三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专业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突出专业特色,聘请食品行业焙烤大师入校讲学,通过创建“大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通过国家示范3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对学校其他三大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学校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学校主要在红桥区、河北区两个校区办学,制约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学校专业布局混乱,六大类15个专业随历史形成分散在两校区,专业建设缺乏系统性。二是校区育人功能设计缺乏整体性,勤俭道校区校舍安全隐患亟待解决,两校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有待加强。三是专业建设与发展不均衡,特色专业建设亟待加强。四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单一,校企深度合作有待加强。五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加强。六是信息化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和信息化教学管理能力提升亟待加强等。通过对学校内外部环境优势、劣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战略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示范校建设项目的战略规划方案也逐渐清晰。

(二)项目战略规划

项目战略规划是在项目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对项目建设内容的系统谋划和方案制定,是项目建设方案的核心,对项目建设成败起关键作用。

1.建设思路

本次项目建设尝试并坚持用战略管理理论指导实践,遵循项目战略管理基本路径,以项目战略规划的建设内容为核心,落实具体战略实施步骤,确保战略保障措施及时到位,有效推动整体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2.建设目标

学校拟通过本项目建设“实现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服务于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十三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的总体目标。项目战略规划将紧紧围绕这一总体目标确定建设内容。

3.建设内容

按照天津市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要求,围绕学校本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从六个方面科学规划、系统制定项目战略规划,涵盖6个一级项目、13个二级项目和98八个具体建设内容。

在项目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学校统筹考虑各级项目中建设内容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共同构建一个以“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核心的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例如,在汽车维修、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美术设计等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校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并实现校内网上运行,在丰富专业课教学形式和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汽车运用与维修和电子商务专业“引企入校”式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不仅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让专业建设更加贴近市场,为培养和造就满足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丰富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社会服务的能力;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在消除校舍安全隐患,丰富校园教育功能,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愉悦了教师和学生身心,激发了学生爱校护校的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文明绿色的学习生活氛围,大大地提升了学校环境育人的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双师型”和“信息化能力提升”展开,不仅提升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对教师综合素质需要,更激发了教师自尊自强、必学争先的干劲,在教师中形成了主动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项目战略实施

项目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项目战略实施以下四个部分。

1.管理机制建设

组建学校项目分级管理责任体系,为项目建设提供人力支撑。校长对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负总责,负责组织项目战略分析与规划,督导与检查项目战略规划实施,参与项目建设成果评价;副校长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战略规划,按职务分工对口管理相应子项目建设内容;中层干部在分管副校长带领下具体组织部门教师共同完成建设内容,并定期接受督导检查和建设内容验收。

2.过程管理驱动

加强项目战略实施的过程性管理,建立自下而上的三级驱动项目建设督导检查制度。一级是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定期检查各级项目建设内容完成进度和建设成效;建立部门间协商交流机制,协调项目建设中工作交叉环节;及时收集并向校长反馈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学校准确了解并控制项目建设进度,适时适度调整完善项目战略规划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整体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二级是子项目分管副校长负责规范并指导所辖建设项目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进度,定期在校长办公会上通报建设情况,反馈发现问题。三级是学校领导班子定期总结研究项目建设情况,针对出现问题及时拿出解决方案并请专家参与论证,尽快确定调整规划方案。

3.应急事件处理

学校对于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因客观条件或形势要求变化,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要有心理准备并积极稳妥加以处理。要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作用,及时向专家通报项目建设情况并就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征询解决意见,同时在充分论证项目战略规划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基础上,要认真履行项目建设内容变更或新增审批程序,确保项目建设成果的实效性和项目建设程序的规范性。

4.分期成果考核

为确保项目建设按进度保质保量推进,学校建立项目建设定期督导检查评价反馈机制。由学校示范校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项目建设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并授权项目建设办公室结合每月项目建设督导检查结果进行分季度总结评价,并将结果纳入学校学期和年度工作考核体系,实行绩效考核,切实起到督促与激励作用,确保示范校建设项目按项目战略规划如期完成。

(四)项目战略保障

项目战略保障是项目战略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由学校领导班子全体组成的示范校建设项目战略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监督指导;成立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的组织、管理、推进、协调和反馈工作;成立由高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对项目建设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议并指导建设实施;成立由财务、纪检等部门组建的示范校建设项目督查工作小组,负责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保证项目建设运行程序和资金使用安全规范。

2.资金保障

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资金投入3 420万元,后追加新增学生宿舍楼加固改造项目建设资金900万元,合计4 320万元。其中,天津市财政拨款3 300万元,主管单位及学校自筹1 020万元。学校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项目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制度;编制项目建设资金预算和落实方案;积极争取主管单位财政支持,保证项目资金全额如期到位;监控项目资金规范合理和建设效果评价。

3.制度保障

为确保学校示范校项目建设方案按计划有效、规范实施,按照市财政、市教委相关文件要求,制定了《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设备采购管理办法》《一轻校示范校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项目管理文件,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有效地做好项目建设,为项目战略管理全面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战略管理应用于示范校项目建设的启示

(一)领导的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要高度匹配

作为项目战略管理主体的校长对项目战略规划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如果校长将治校理念与战略规划密切结合,把握项目全面建设的逻辑起点,充分调动人力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项目战略规划,就能达成项目预期建设目标,有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单独成立战略规划制定小组,没有充分吸收和发展校长的治校理念就制定战略规划,则在项目战略实施过程中就会出现协调性矛盾,影响项目建设效果。因此,项目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意志,也要注意吸纳校长的治校理念,并争取最广泛教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规划的宏伟蓝图。

(二)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至关重要

人们往往在项目战略管理中只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而忽视了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督导检查,直到临近项目验收期才突击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最终影响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战略管理过程中实施督导检查要坚持及时性、合作性和反馈调整原则。实践证明,项目战略管理中的过程性督导检查是高质量完成项目战略规划的重要环节。

(三)正确处理好项目战略规划与调整或增补项目的关系

一经审批通过的项目战略规划就具有了严肃性,原则上不予修改。但在项目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因外部客观条件变化或工作重心调整,需要对原有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调整或增补,此时一定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遵循兼容性原则,即确保调整或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思路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增补项目与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具有同根性,可以将调整或追加项目并归为项目战略规划建设项目的下属项目,集中人力和资源优势,提高或保证项目的高品质完成。

总之,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职学校通过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进一步开放教育管理思想,通过项目建设探索学校未来战略管理发展之路,是一种有益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12-19.

[2]刘经南.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战略与管理特色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3):18-21.

[3]刘志峰.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8):14.

[4]王华,张向力,尹玉玲. 高职院校战略管理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70-71.

[5]韩骅.校长与教育家:治校理念与治校权[J].高等教育研究,2002(5):53-56.

战略管理小知识范文第4篇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探究 观念革新与模式创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质量评价新思考 高职供给侧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国有企业战略管理应用模式设计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改革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供给侧改革,推动班级管理“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实效性探析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研究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供给侧改革下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现实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教材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创新 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保罗・克雷・罗伯茨.供应学派革命[M].杨军,虞虹,李捷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

[4].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力量[EB/OL]. .

[17]齐昌政.美国学校质量管理观的变化――以“美国国家教育质量奖”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7(6):53-57.

[18][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概览2011 OECD指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0,43.

[21]王晓晖.全球教育治理:国际教育改革文献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1.

战略管理小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产出效益;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竞争战略导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27-02

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益激烈,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其中巩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需要全面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运用适当的技术创新机制制定相应战略,使得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知识先导型企业尤其要解决好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效益的关系。

一、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出效益的矛盾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在对现有技术组合有效运用,然后创造和吸纳各种新技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它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以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占据市场有利位置获得产出效益为目的。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以运用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模式为主。但这类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环节与产出效益环节上存在很难协调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发投入不足与产出效益不显著

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不足表现为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两个方面。由于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在进行R&D经费融资时,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一是企业自身能用于技术创新的自有资金有限;二是政府支持投入有限,虽然政府为引进科技项目和人才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但中小企业由于数量大,可以使用的扶持额度也较小;三是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资信差、抵押难等与大企业相比的弱点,很难得到银行大额的资金支持。

而在人才方面,人才欠缺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障碍。我国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在创立初期,大多数在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比较缺乏,模仿成分较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不足会直接导致创新产业成果的不足,相应的产出效益也会变得不显著。

(二)内部创新机制不完善与产出效率不高

一方面,内部管理机制影响导致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构建符合本企业情况的创新机制是企业立足的必然要求。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企业所有者手中,缺乏健全和规范的规章制度,内部没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致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不够,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内部创新机制的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产出效率,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效率不高的结果。只有在企业内部拥有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及对技术创新人员的有效激励下,才能促使技术创新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从而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率,继而提高技术创新的产出效率。

另一方面,内部创新机制影响创新文化的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甚至于大部分知识先导型企业普遍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尤其是创新文化建设,在中小企业内部仍未能形成鼓励创新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的大部分员工没有显著的创新意识,未能把创新理解为使它变成日常的行为习惯和准则的意识。

(三)自主知识产权比例不高与产出独特性不明显

一个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比例高低可以反映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自主知识产权比例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其产出品独特性的高低,即产品在市场上不被模仿的程度高低。若一个企业没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那么它的产品就很容易陷入被别人模仿的境地,产生很多的市场追随者,造成同类产品的平均质量下降、顾客评价降低等负面影响,从而遏制了企业的更好发展。

从相关调研的状况结果分析,部分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上还是存在着机构人员缺位等现象。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人员。从各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来看,我国企业的人员设置远不及外资企业人员设置。从各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地位相比较,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地位最高,事业单位最低,民营企业略高于国有企业。

二、构建合理技术创新机制,逐步走出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困境

结合以上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出之间的矛盾,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几条合理的技术创新机制,以便让这类企业逐步走出投入与产出的两难困境。

(一)资金保障和人才培养机制――产出效益提高的前提

首先,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确定一个创新投入强度比率值,即硬性规定营业收入的一定比率用做创新资金投入。其次,设立创新资金管理部门和岗位。其构成成员可以是公司高层或业务主管兼任,一方面负责申请政府的创新基金和银行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负责管理和监督创新资金的用途,确保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上来。再次,要制定技术创新投入的战略规划,将规划详细分解为长短期的战略目标,使之有效地落实。

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对物质资本和物质资源的占有,还应包括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应用,而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才,在各种创新资源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引进一些有真才实学、能担当创新任务的人才,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招聘机制来甄选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使新进入企业的员工能较快熟悉本企业的创新目标,掌握创新程序。要设立专门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可以请有经验的专家给他们介绍经验,有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送他们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等等。

(二)创新激励与文化培育机制――产出效率提高的推动力

企业内部创新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创新管理过程不完善和人才激励不到位。企业内部首先要设立相应专门的技术创新管理机构。管理和决策权限不能高度集中在企业所有者手中,要从各个业务部门收集关于产品的反馈信息,由此作为决策创新长短期战略的直接依据。其次,要健全和规范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内部若没有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导致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不够,从而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文化的培育与建设。中小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任务,所有的企业员工都是创新的来源,因此,在企业内部培养全员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种创新可以体现在过程创新、产品工艺创新等环节。中小企业中的员工对既有产品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创新不仅风险小,所需资金少,而且收益快。

(三)风险规避与合作创新机制――产出独特性的途径

在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中,特别是在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中,可以发现企业产品被模仿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在技术无法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模仿的普遍性势必抑制企业的创新动机。一个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比例高低可以反映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同时自主知识产权比例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其产出品独特性的高低,即产品在市场上不被模仿的程度高低。

首先,选择与高等院校合作。企业出于竞争的压力和发展的需要,寻求新的创新资源的投入,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也有市场化的需求,这种需求的互补性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础。

其次,与本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随着生产同类产品的不断扩大,行业内会出现分化,少数几个具备某些优势的企业逐渐成为同行业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在研发资金、专业人才及承担创新风险能力上均远远超过中小企业。若龙头企业能利用自身所具有的这些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大大促进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三、对技术创新竞争战略导向的思考

(一)选择合适领域,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

首先,根据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自身实力和经营特点,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要选择投资相对较小、开发期短、成功率高的实用性技术,这种技术适合中小企业资源有限的特征。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期应控制在一年以内。其次,要选择处于成长期、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以增加成功的机会,因为当某一项技术已处于成熟阶段之后,即使再大力投资开发,收效也不会太明显。所以,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要把这点作为指导性的策略来考虑。

(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政府利用全社会的资源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创造必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其中包括资金融通、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

(三)注重团队创新

为解决高技术竞争带来的人才流失问题,中小知识先导型企业应利用我国管理文化的“关系”理念,以团队合作精神创造为重点,以内部人才培养为重点,首先在人心的开发上取得突破,并在强调人才稳定的同时,逐步克服由于面子观念、等级观念造成的企业内部沟通困难,逐步形成知识、创新能力开发的中国式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有活力,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陈勇星,秦秋英,李由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策略[J].统计与决策,2008,(8):175-177.

[2] 陈双双,郑文哲.产业集群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分析[J].经济论坛,2008,(15):15-16.

[3] 张姗姗.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管理,2007,(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