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课学情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就业意向;钦州学院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劳动就业问题中的新矛盾。它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1]。地理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口径较窄,社会环境、用人单位的吸纳能力及地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大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形成较其它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
本研究设计了《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2010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于2009年12月对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2010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我校环境与经济学系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就业意向及就业指导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为100%。其中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毕学生本专科47名;地理科学教育(师范方向)本科毕业生30名;地理科学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本科毕业生25名。
1.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毕业生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的系统工程。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种主要的相关行为主体展开讨论。
1.1 就业信心调查结果及分析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区面对现实是非常重要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找工作期间,广西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2010届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在面对就业时心态不容乐观。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16.1%的男同学和7%的女同学对就业是“非常有信心”的;19%的男同学和28%的女同学表示对就业“有了信心”;而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一般”,其中男同学占35.4%,女同学占47.9%;还有16.1%的男同学和16.9%的女同学对就业是“非常没有信心”的。另外在调查中发现有很多毕业生对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还是很迷茫的。从表2可以看出在男同学中61.29%是对从事工作性质持“说不清楚”的态度、22.58%是对工作很了解的、“不了解”和“很不了解”占15.83%;而女同学有69.01%是持“说不清楚”的态度,11.27%是“很了解”的,“不了解”和“很不了解”的女同学生占19.72%。在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面对分配制度的改革,人才竞争的激烈,不少大学毕业生缺乏就业心理准备,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干扰,引发了许多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不仅严重影响毕业生身心健康与未来的自我发展,而且干扰了高校正确的教学秩序[2]。这些情况说明地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2 就业准备调查结果及分析
1.2.1 毕业生对职业的定位和职位发展目标分析
在对钦州学院环境与经济学系2010届地理专业毕业生对自己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的定位和职位发展目标调查中发现男同学和女同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表3中可以看出49.63%的男同学认为自己有明确的职业的定位和职位发展目标,而48.38%的男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其比例几乎是1:1;但在女同学中,大部分是有明确的职业的定位和职位发展目标,占了64.79%,只有33.8%是持否定态度的。说明了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了选择。而女同学比男同学在这方面更加明确目标。
1.2.2 毕业生获取用人单位信息来源分析
学校就业中心和校内外招聘会是毕业生获取最主要信息的来源,并在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业网站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新渠道,网上求职已成为趋势。从表4中可以看出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来源中,主要是来自网络信息和学校信息。说明现在毕业生的活动中心主要是校园和网络。在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的手段中,有19.35%的男同学和18.5%的女同学只选网络,19.35%的男同学和22.54%的女同学选择学校、网络、亲戚和朋友,16.13%的男同学选择网络和亲戚、朋友,16.9%的女同学选择学校和网络。虽然大家的获取手段多种多样但是不难看出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比较青睐网络信息和学校信息,也看中亲戚、朋友的信息。另一方面,学校和各系均充分重视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设计制作了就业网络信息和就业信息宣传栏,这些为毕业生顺利择业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在毕业生求职方面起的作用已经突显出来,许多公司企业都已经在利用互联网来招聘毕业生,而同时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服务的逐步推进也促进了网络在求职中的作用。
1.2.3 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路线[3]。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积极去创造条件实现目标,从而避免漫无目的四处漂泊,随波逐流,浪费青青。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只有3.23%的男同学和2.82%的女同学“有较成熟的职业规划”,21.17%的男同学和29.58%女同学“有初步的职业规划”,29.03%的男同学和35.21%的女同学“有模糊地想法和愿望”,9.68%的男同学和的11.27%女同学是“感觉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这种情况说明大部分毕业生几乎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1.2.4 对学校的就业流程和相关就业制度是否了解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对于首次面对职业市场,面临择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承担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广大毕业生对目前的指导工作是否满意将给我们今后的就业工作给出明确的方向。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中对学校的就业流程和相关就业制度持“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的占大多数。其中回答“不太了解”的男同学占67.74%、女同学占56.4%;回答“不了解”的男同学占22.58%、女同学占38.03%,见表6。显然,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由于人手短缺等各方面的原因,对自身工作内容的宣传不足,导致很多毕业生认为就业指导部门只是收集用人信息和办理就业后续的地方,使得就业指导部门很多工作的效果和影响也不够明显。
1.3 毕业生就业期望调查及分析
1.3.1 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分析
在对毕业生择业的首选地区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毕业生首选的地区是城市,其次是县城,最后是农村基层。从表7中发现有61.3%的男同学和61.97%的女同学选择在城市,而35.48%的男同学和33.8%的女同学选择县城,仅有3.22%的男同学和4.23%的女同学是选择农村的。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大多数毕业生择业地还是选择城市,虽然有一部分毕业生择业地是县城,观念有一定转变。但对于农村较偏远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是很少有人关注。农村基层地区有毕业生发展的广阔天地,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应该转换为就业大众化。
1.3.2 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单位性质分析
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有35.49%的男同学和53.52%的女同学选择机关事业单位;16.13%和男同学和25.33%的女同学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3.23%的男同学和9.83%的女同学选择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16.13%的男同学和5.69%的女同学选择民营企业;另外还有29.04%的男同学和5.63%的女同学的答案是“其他”,(见表8)。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因为这些单位相对于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来说,社会声望高,职工工作稳定,并且享有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以及奖金补贴等福利待遇[4]。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单位。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在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影响了这些单位对大学生的接纳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理想场所。“大学生职业时要求越高,越是要求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二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等工作稳定或待遇较高的单位,越是要求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就业机会越少”[5]。对于工作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待遇有较高的要求,一步到位思想较严重。所以大学生择业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头做起,寻找发展机会[6]。
上表是对毕业生就业后月收入期望值的调查,表达的是他们对就业收入的期望,这种预期是否符合市场水平、是否与用人单位的出价基本相符,是大学生就业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次调查中发现期望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男同学占3.23%、女同学没有;1200―2000元之间的男同学占45.16%、女同学占35.21%;2000―3000元的男同学占9.68%、女同学占2.68%;在5000元以上的男同学占22.58%、女同学占4.23%。说明了大多数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不够理性。他们对月收入的期望值偏高于实际,虽然大学生选择工作更加自由,但是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失落感。就业中遇到的挫折,也会对以后的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2.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是多元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的指导,还需要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更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J].北京:经济研究,2004(6):7-95.
[2]赵冰.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3]刘娟.湖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6.
[4]高洁,崔智涛.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1):6569.
[5]祝金旭.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6]李英玲.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101-104.
[7]陈咏梅.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8]人保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N].中国青年报,2009-06-05.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一般为: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分析地理教材分析学生特点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教学手段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和学习评价修改完善。
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科学的指导思想。首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学不是将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和加工,建构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应尽量让知识化,问题层次化,并能结合学生自身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例如在教学《世界人口分布》时,教师先不直接让学生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而是先进行一系列的设问:①同学们认为气候寒冷干燥、炎热潮湿和温暖湿润的三种气候相比较,哪一类气候更适合人类居住?②同学们认为是地形平坦的地方还是地形崎岖的地方更适合人类居住?③在同一个城市里,城区和郊区相比较,哪里的人口更为稠密?通过以上设问,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人口的分布不但受到自然环境还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再让学生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世界人口最稠密和最稀疏的地方是受什么自然因素的影响。
其次,要把学生始终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设计地理课堂教学时,始终要以一切教学活动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来安徘教学活动。①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②要让学生主动去探寻知识规律,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
此外,要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与手段。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缺点,把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化,从而发挥整体的教育功能。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加工、变化,通过新的形成反映出来,如叙述比较性内容可变化成图表、图解等形式,规律性的内容可总结成曲线图、口诀等,深奥、抽象的内容可通过直观教具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在地理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对板图、板画使用的设计,板图、板画是地理教学的语言,它可以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单明了化,它便于提示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给学生全新的认识和感觉,也扩大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开阔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中,最为核心的是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它是对前几个流程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如何导入新课,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够紧扣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不同的目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复习导入、演练导入、“生活”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等。复习导入设计主要用在所学的新知识跟前面以有知识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教学中,例如在学生学习长江的知识后,老师可以问学生:长江的长度、源头、(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段开发和治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那黄河的情况呢?从而引出“黄河”的教学。如天气与气候、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农业这些内容教学的导入,就可以采用“生活”导入。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学生熟知和亲身体验的事物跟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联系。
其次教师要设计教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首先要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做到①结构严谨,过渡自然。②层次清楚,及时反馈。③教学同步,讲练结合。④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1)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相信学生――引导学生学。对于一些比较容易或浅显的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2)新旧知识有直接联系的,迁移类比――诱导学生学。我们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诱导学生利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为迁移而教”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时处理教材的出发点。(3)学生难于理解或不易接受的,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对于一些稍难一点的内容,可以适当创设机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4)学生独立学习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学。“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的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指导他们怎样与同伴合作。
关键词:地理;环境教育;对策
现在一般提到的环境教育均是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即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使人们在有效参与环境事务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的有关知识、技能,同时在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培养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学地理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地获得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有关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地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也使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中学环境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代环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开始。1992年11月,我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将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中。环境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出诸如探究式、互动式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目前环境教育重点除了在教授学生系统的环境知识,培养他们的一般环境意识,建立他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和态度外,还要求教师注意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其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形成一种自我行为。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淡薄
绝大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对环境问题了解少,对本区域环境问题关注也不多,对个人在环境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加上高考指挥棒的原因,地理教师都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在环境教育中教师遇到的困难主要有:领导不重视、课时紧、资料不足、缺乏经费。
2.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我国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比较随意,没有确定的目标指向性。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是否进行环境教育、如何进行环境教育。多数教师对环境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还不十分了解。
3.缺乏学科交流合作
现在我国环境教育工作主要由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教师来担任,他们受过相关专业的训练,却缺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系统培训。环境教育本身具有综合性,教师教学却局限于本专业内容,把环境知识作为所教学科的延伸内容,所以,对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不敏感,对环境教育的方法、技能不了解。这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沟通,使环境教育低水平重复,没有实效性。
4.教学策略不足
环境教育实践性强,环境教育应充分运用各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思维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在中学地理环境教育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演示法、读书指导法。而调查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法这些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应用较少。
三、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我国环境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的环境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应在下列几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1.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环境教育师资缺乏,必然影响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利用节假日请专家对教师进行集训,或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培训中还应加强教师环境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围绕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独立设课、课外活动等内容,提高教师制订教学和活动计划,调查和评价当地环境问题,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环境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
2.结合国情教育进行环境教育
国情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的环境承受着人口和发展的两大压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不仅有人为的环境问题,还有频繁多变的自然灾害等环境问题。通过对我国的国情分析,使学生懂得以下的问题:(1)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荒漠化进程加快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褶皱山》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教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以山地形成为典型案例,具体选取“褶皱山、断块山、火山”三类典型山体,剖析内力作用如何影响地表形态形成。
此时,学生已具备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内外力”的基本知识。但内力作用下的长期地质过程无法直接观测。通过本节褶皱山的详细案例教学,将为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奠定方法基础;也为山地对交通运输影响、自然灾害等内容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总之,将为“人地关系”理念的渗透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学情分析,立足于课标:我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 运用内外力作用,分析“倒置地形”成因
2. 能正确判断背向斜构造
3. 运用背、向斜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运用 )
4. 树立地理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
三:重难点
重点阐述我对本节重难点的拟定:
难点一:判断背向斜构造,这里强调运用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的根本方法。
难点二:分析“倒置地形”成因,内力作用下的长期地质过程无法直接观测,且学生欠缺将内外力作用结合的综合性、发展性眼光。因此,难点1、2由此拟定。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有用地理知识,因此:背向斜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是本课关注重点。
如何实现以上教学设想,且看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
首先,借“智利地震”实事新闻,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其关注实事意识。并由此引入三大褶皱山系,自然过渡至今天的学习主题。
以自主探究学习法为主,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书本)模拟背、向斜。将野外无法直接观测的大范围景观简单明了展现于学生面前。并以此为观测模具,让学生变身“地质专家”,结合板图绘制。轻松掌握利用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构造的根本方法。
针对第二个难点:“倒置地形”成因分析,我将采取三步突破法:
1、在伯乐相貌环节,先后放映“正地形”、“倒置地形”实景图,引导学生走入“矛盾”
2、适时给予学生短暂讨论,学生求知欲最大化时,运用双手进行简单模拟,体验岩层受力情况。即背斜顶部受张力,向斜槽部受挤压。使学生将感官体验迁移至“倒置地形”成因分析中。
3、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性,播放简易视频,更直观展现倒置地形形成过程。帮助各水平学生突破此学习难点。
各种感性认识要回归理性,运用图表对比法进行知识梳理,同时规范地理语言运用。
最后一个难点设置在学生思维开始涣散的后半段,以身边的实例“龙泉山隧道”建设的引入为突破口,以“何处适合建隧道为论题”,开展3分钟左右的小辩论。活跃气氛下,检测学生对背向斜基本特征的掌握和迁移运用情况,也可检验学生专业地理术语的运用情况。
接着,进一步加上经典高考例题的练习巩固,最后一大难点也相应突破。课堂练习,既作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进行教学调整。
其后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纲目式结构。
五:教学评价
整堂课我采用五步走战略,一一突破我的三大重难点。
动手动脑,贴近生活的课堂设计,在多媒体、启发式教法和自主探究式学法的结合下,最终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但不是很全面,对一系列地理概念都非常陌生,故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兴趣,并在教学中将知识地理与生活地理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以促进地理教学。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三·教材内容及分析分析:
1·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
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
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2·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
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
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
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
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3·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
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4·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
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
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5·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总体目标: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及运用其它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五·提高具体措施: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进行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从“懂得地理”走向“利用地理”。
二、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四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二个课时,课时相对教材内容有些不足。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因地理课一直不受学生、家长和部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使得同学们难以认真学习地理。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升入初中,第一次接触地理,所以让同学们认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上好,还是可以让学生重视这门课程的。再加上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我有信心做好。
三、具体措施
1、抓好地理课堂教学常规。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虚心向外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9、争取结合地理学科内容多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以增强教学效率效果。
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 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 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在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