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数学教学;数学核心素养

教育部将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改的核心。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完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课本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中的素养是指个人在应对复杂的问题时,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核心素养是指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遇到事情时所具备的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核心素B是指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具备的处理数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它是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数学思维

只有具备数学意识才能形成数学思维,正确的数学思维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直觉,数学意识和科学的直觉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人对数字及数字运算有着极强的敏锐感,喜欢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所隐含的数学特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把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小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也要重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书本、玩具、水果等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然后问学生“这样摆好看吗,哪位小朋友能将这些东西分类摆放整齐呢?”,教师让一名学生整理,其余学生观察整理过程,引导学生明白分类的标准,再利用图片创设商品货架的情景。提出问题:途中有几个货架,有哪些物品,说说如何将物体摆放整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答案。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提问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人的思维过程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精心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探索,形成良好的教学素质。例如,在教学“升与毫升”时创设了森林里喝酒比赛的情景。然后提问:(1)“老虎喝了6杯没醉,狮子喝了两杯就醉了,那么,老虎的酒量一定比狮子大吗?”(2)“容量的定义是什么,单位是什么,老虎与狮子谁的酒量大?”(3)自己动手,观察水壶里的水可以分到几个杯子里?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同样的一壶水,如果杯子的大小不同,倒出来的杯数也不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老虎喝了6杯水就判定老虎喝的水比狮子多。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这个民族才能进步,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也是教会学生进行创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兴趣,他们常常脱口而出的话就是这个是什么、为什么,这就是创新意识产生的萌芽。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多鼓励孩子进行提问,多些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例如,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除了用常规的解法解题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给予鼓励,鼓励其自主求证,并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此外,学生的课后作业要适当的增加一些开放性试题,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打破常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不仅是一系列的抽象知识,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精神。数学素养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文化素养,实施数学教育也就是实施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解放小学生的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意精神和数学意识。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并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最终使小学生数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丽芳.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探讨[J].华夏教师,2016(7):65.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第2篇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指学生在相应年级中获得可用于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与技能。文章以为学生提供优质教W为目的,从改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校园文化和提高教学水平方面阐述加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100-01

新课程改革重点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生处于思维发展时期,其理想人格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观念认识还不够明确,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其重要。如何开展好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并使之有效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问题。“核心素养”的培养便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在课程改革中的提出较晚,但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改革教学理念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推进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因此,想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就必须先改革教学理念。首先,学校与教师要正视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并分析其原因。其次,要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教学理念,用新型有效的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的缺陷,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将新理念传递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学习理念的改变。例如,在“亲近师长”的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当今的许多家庭关系已经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味将严父慈母定义化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访谈会,请学生来讲述他们眼中的父母以及分享他们与父母的相处之道。这时,会发现其实许多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十分融洽的,甚至是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而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却并非如此。教师可以请“朋友型”家庭的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向其他学生传授经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对学生来说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通过交流正确认识了父母,找到与父母相处的方式,升华课堂的高度。

二、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以怎样的形式接受教学内容,是能够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传统教学的灌输式培养不仅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低下,而且会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兴趣减弱,长此以往,将十分不利于教学。因此,在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首要任务的素质教育改革中,教师务必重新审视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中合理利用资源这节课时,教师要改变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搜集相关资料,在第一个视频中,给学生播放非洲缺少水资源的地区人们用水状况的视频,在视频中人们嘴唇干裂,每一滴水都要一直用到不能再脏才倒掉。在第二个视频中,给学生播放很多人日常洗手忘记关水龙头等浪费水资源的视频。学生在第一个视频的冲击下,感慨于水资源的重要性,在第二个每个人都可能会做的视频下,深深认识到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达到了该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素养也随之提高。

三、加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代表着一个大体的环境,可影响着在此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初中生的自我观念不强,常会在无意识中随波逐流,因此优良的环境对初中生来说十分重要。营造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初中生的个人成长,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校园文化可从多方面入手,如使校园环境建设更加人文,使校园文体设施更为完善,使学生参与人文活动更为积极等。例如,在教学 “面对不良诱惑学会说不”的“网络不良诱惑”一课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发现许多学生上网时间较多,有时候会接触到不健康的网络诱惑,十分不利于个人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提议下,学校举办了“健康网络交往”的宣传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网络交往的认识,对其在今后健康合理使用网络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其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四、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可谓不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一种超越纯粹知识传授的教学,教师不仅需要令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将知识点活学活用,从而在生活中切实提高自身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以及教学水平,以自己的言语行为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科教兴国”一课时,教师意识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稍有陈旧之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根据现实情况更新了教案,从而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带来最先进的科技信息,激发学生不断创新,有效传递科教兴国的思想。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使得其个人发展更优秀。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务必时刻把握教学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改革为纲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运算能力;校本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具备善于抓住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本质的素养,并能熟练地运用准确、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首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自,因此,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尊重学生的建议.其次,由于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制订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校本研究.再次,由于运算训练的过程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尝试改变原有的训练方式,从学生的喜好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最后,由于每名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训练做出过多的干涉,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一、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正视运算能力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的观念中,数学学习基本上等同于题海战术,高中教学亦是如此.教师们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反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从高中学习的现状来看,由于知识有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已经初步形成系统.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应该能够及时给予帮助.教师应当发现学生运算能力的匮乏,同时认识到运算能力教学对知识的积极意义.由于多年的教学,教师对教学的流程已经形成固定化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改变这种认识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遵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制订教学计划,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制订计划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毕竟每名学生的数学能力存在一些不同.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一些措施,用以检验学生的整体运算水平.在高中时期,高考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教师制订计划的时候还应该考虑这个因素.根据高考的特点,学生需要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一定的运算正确率.为了达到这种需求,教师应该为学生模拟高考的紧张环境,让学生在高度紧张的环境中训练运算能力.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况的不同,营造不同的教学环境.在高中教学中,数学可以大致分为新课学习以及高考备考两个阶段,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所要掌握的运算能力是有差异的.在备考阶段,教师应该尽可能模拟高考的环境,让学生感受紧张的氛围,同时在这种环境中锻炼运算能力可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在新课学习的阶段,运算训练则应以常用方式为主.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系统的运算技巧,让他们掌握在不同时期中的训练方法.教师应该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着手,进而掌握一些带有针π缘慕萄Т胧.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纠正对运算的错误理解,正视它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这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

二、运算训练计划要参考学生的建议

在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学生享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形式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成为教师的主要参考依据.在运算教学的校本研究中,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角色转变,新课改的要求是和传统形式有所差异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这种教学中,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以此增加他们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拥有高度的学习自,但是他们还是要在一定的课堂秩序中进行运算训练.同样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他们的话语不再具有权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评测.若是教师的教学和自身需求有所差异,学生应当勇敢地向教师提出建议,维护自己的学习权利.对教师来说,虽然教学角色发生些许改变,但是他们仍然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与幂函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许多学生容易混淆二者的定义,其运算方法也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进而集中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建议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处于问题之中,建议相对片面.教师需要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情况,给予有效的帮助.因此,笔者得出一些结论:学生的建议虽然带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甄别,从中发现学生面临的困难,对学生遇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解决困难.换言之,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客观性,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发现学生的运算问题,给予最有效的帮助.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带有特殊性,教学计划也应留有一定调整的空间.在学生进行自主训练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运算属于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学生们往往更加喜欢富有变化的解题部分.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学习方法,运算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喜好着手,改变原有的训练计划,从学习方法中提升学生的运算兴趣.教师可以改变运算的形式.过去,运算往往作为解题的必要步骤存在,学生需要完成解题部分,进而进行运算.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忽略了对运算步骤的重视,进而导致运算兴趣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运算错误的出现频率也是最高的.教师可以将解题与运算二者分离,教师可以在运算中设置一些挑战,用以提升学生兴趣.为了让学生对这个过程有一定的重视,教师还可以在一些步骤中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整.

在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中,运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运算拥有不同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增加一些训练题目,将运算作为日常的考查项目之一.在高中生的认知中,教师的建议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会在潜意识中遵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意识,合理利用这种心理.在运算训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订一些奖励措施,根据学生在运算训练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奖励.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学习会获得一些不同形式的改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惩罚措施.在日常的作业以及试卷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整理,对一些运算错误进行集中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表明一种态度,让学生对运算错误感到一种畏惧,在这种紧张感中端正对运算的态度.在这种奖罚分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积极性会得到一些加强.

四、尊重学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教学往往针对整体学生进行,而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每名学生的发展,培养每名学生的个性能力.在运算教学中,教师同样要遵从这种要求.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两手准备.首先,教师要制订一个满足所有学生基本运算能力需求的计划,让学生在这个计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个计划应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同时学生拥有一定的学习空间.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例如,某学生的运算能力十分出色,那么教师应该鼓励他将学习精力放在别的学习项目中;若是某名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那么学生则应该以夯实基础为主.运算是一切数学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对高中生来说,教师的态度仍然占有一定的分量.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教师应该让学生接受这一点,并以平常心处之.相应的,教师还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培养这些长处.从运算的角度来看,学生则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运算能力,以平常心待之,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训练,发展自己的长处.

五、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习惯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学生需要掌握自主学习的要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运算的角度看,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仍然属于整体上的学习,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训练才是提升能力的有效方式.自学应该成为高中数学的主要学习形式,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获得适合自己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运算尚未成为学生的日常训练项目,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训练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在长时间的训练中,保持较高水平的运算能力.

从习惯的养成方式来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多次重复的运算训练,让学生认识到运算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某一节课的时间,专门用于学生的运算训练,让这种意识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从学生自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自身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发展需求,运算训练对学生都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训练中获益很多,教师要做的便是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出发,制订有效的计划,而学生则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一步一步地完成.

六、结语

运算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石,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每名学生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对运算的认识,从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计划.其次,新课程下的学习还需要参考学生的建议,以促进他们的自主性学习.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运算训练应该成为一种习惯,贯穿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努力提高笛Э翁玫男率.最后,在学生面临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还要伸出援助之手.

【参考文献】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素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高校科研水平的强化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数量众多,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因此,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科学研究的正确认识,将被动化为主动,将会成为高等院校未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后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工作能力、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一个学术素养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扎实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接触一个新问题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判断思考,在学习新知识时则能够更快的理解它的内涵原理并掌握其用法。而较好的创新能力则可以是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并且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营销学的学习应用,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在学习、应用中自行发现一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更好的指导后续学习和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就整体情况而言,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较低。高校本科生在完成平时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时都普遍存在抄袭他人文章数据,不会主动、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总结分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反面原因,一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别,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有所缺失,导致学生从小未曾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更不知应如何进行该方面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大学的人学教育中,并没有对此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培训使得学生缺少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在针对河北省22所大学、14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73人表示曾自主、有意识的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不够重视的现状。

三、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加强课堂培养考虑到大学本身的教学作用,加强课堂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每天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课堂教学更是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要注意引导性。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指教学在课堂上应改变传统一味说教的方式,通过增加吸引力,使大学生对学术产生兴趣、愿意接受,增强吸引力的手段包括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增加趣味性等,确保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3]注意引导性,是指教师不能以讲解的方式将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成果教授给学生,而是以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关结论,对于有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加以纠正,同时,将一些学术界存在争议、尚无结果的问题交给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二)加强课外培养

加强课外培养,主要是指利用大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其主要手段可以包括参观学术机构、请学术界有影响力的人士进行相关教育活动两个方面。学术机构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也可以由学生或者辅导员、教师进行申请,同时,选择其中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给予特权,使其可以参与到学术机构的相关研究中,在实践中提升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营造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的营造主要有赖于学校,学校应在进行正常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术方面的教育和氛围的营造,利用大学生多数时间在学校的有利条件,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进行全方位的学术宣传,同时,可以选择有学术研究兴趣、有能力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组成学术研究小组,选派一到两位导师进行指导,再通过这些学生感染其他对学术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从而使学术氛围渐渐变浓,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分析,了解了相当基本内容。目前看来,通过加强课堂教育、课外教育、营造学术氛围等手段,可以有效使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建设。在后续工作中,也可以应用上述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培蕾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李桐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3〕朱缨学术规范教育及其制度安排研究[D〕南京大学,2013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程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肇立春(1966- ),女,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粮食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粮食工程教育。(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等工程教育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130-875)和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课题批准号:JG12DB33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31-02

近年来,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很快,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备受关注。现代工程的内涵已开始向着“大工程”和“系统工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才不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工程专业属工程类的工科专业,在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主要围绕学制分段、课程体系、教师能力、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等部分核心要素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实践。以下本着明确定位、找寻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核心要素的创新实践加以介绍。

一、工程人才的规格定位

工程人才的基本特征可概述为三个方面:厚基础,指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发展的支撑;强技能,指强化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工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重要特征;重应用,指具有发现问题、辨识问题的敏感性,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是工程人才的显著特质。

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突出问题分析

粮食工程专业开办伊始,我们对专业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证,通过运行与分析,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主要问题:

1.工程化课程体系构建不成熟。要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协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实践环节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更重要的是按照工程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的工程特征探究不透彻,没有完全抓住工程人才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没有进行整合;对支撑专业课程的基础课没有进行工程化论证;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强调完整性,使有些课程内容重复,部分内容偏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到位。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程人才培养的灵魂与根本。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距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1)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的真题真做较少,验证性实验居多,开放性、综合性实验挖掘不够,实践体系没有自成模块。(2)面向全体学生能力培养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与强化不够,大学生课题也局限于部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不到位,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整。(3)教师与实验员的责任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的问题较多。(1)产学研合作模式偏离本质。沈阳师范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过去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的模式”,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偏离了产学研合作的本质目标。(2)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企业视产学研合作为短期行为,学校的理论与实践脱离,使产学研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层面,产学研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3)产学研合作渠道单一。产学研合作大多是单项的、不广泛的合作,合作渠道只停留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这一层次,缺乏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以及有深度的弹性学制等。

4.部分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专业教学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呈现两种状况:一是高学历教师,个人定位主要以研究为主,对工程设计、工程改造、技术服务等内容比较陌生;二是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教师,因常年承担大量的理论授课任务,很少下到企业或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教学能力较强、实践能力较弱。

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的创新探索

近年来,工程教育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改革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使高等工程教育的内涵得到新的诠释。工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模式的几个核心要素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并总结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要素创新的经验。

1.实行学制分段,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础。工程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型人才需要高深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此,我们将培养方案中的四年学制分三个学习阶段:即一年半的通识教育课程,一年半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教育,一年的针对“行业性、应用性、社会性”的“准工作”实践。学生在专业基础和方向课程结束后可选择“人才培养类型”:选择工程人才类型,参加“准工作”实践;选择学术人才类型,参加“理论研究模块课程”学习,方向主要为考研。

2.课程体系的工程化解构与重构,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整合的重点是打破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依据专业方向将专业课进行工程化解构与重构。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将基础课程进行工程化重构,以够用为度,为专业人才的工程化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整合,将各个专业方向共性课程内容集中为一门课,使其对每个方向的核心专业课均有支撑,将节约下来的学时与学分用于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以生产工艺过程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依托,实施教学过程,并引入校企合编教材,及时引进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这样才能将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特色、人才特色进行有效融合,按照工程人才规格重构课程体系。

3.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培养的保障。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意识,以工程能力强的教师为骨干与引领,充分利用教师的各方面资源,带领与指导全体教师开展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工程。通过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意识为内在动力、安排教师下基层顶岗实践为主要途径、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为企业技术服务为有效措施、参加各级各类短期技术培训为有益补充、强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保障、深化教师引进制度改革(重视学历与工程经历)为辅助手段,以教师实践能力考核为最终评价,构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效开展了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

4.强化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不单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抓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个关键。为此,我们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本着可行、必要、有效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改革。(1)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控制在30%以上,学生累计在企业的工程实践时间达到一年以上。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实训)、金工实习、专业课综合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准工作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构成。在培养方案中,保证“校内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企业专业实习”三环连动,贯穿始终。(2)加强校内实验的管理与改革。实验管理:实验学时达到课程总学时的40%以上的课程,将实验课时单列,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考核,提升实验课效果,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改革:将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实验的被动实验模式逐步向创新性、针对性、设计性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课程教学大纲中除了必要的基本训练实验项目外,还要安排开放性实验项目,体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实验室坚持经常性的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应用性课题实验。(3)增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选设计题目,尤其注重选择实用性强、大小适中的设计题目。毕业设计要防止题目雷同,做到一人一选题,且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真题真做,设计内容不重复。(4)完善校内实践基地资源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硬、软环境建设以及建设目标。硬环境包括:实践教学基地的硬件设施基础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资源分配、建设经费来源等;软环境包括: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与企业的合作开发、实践教学质量考核与保障措施等。校内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学生校内技能的培养,其装备与技术力量能够满足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以及实现校际间的设备资源共享这一目标。

5.产学研结合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我们本着先选好合适的企业(优选处于行业发展前沿的朝阳企业、拥有自身核心技术和原创成果的企业),再确定合作切入点的方针,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寻求共同发展的有效模式。除了实习、实践基地之外,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题也结合粮油企业的生产、科研实际开展。同时,我们还设立了由企业冠名的诸如“中粮香雪杯”“佳玉米业杯”“嘉里金龙鱼杯”等各类实践活动,由企业评选实践标兵,颁发证书与奖品。

经过近几年的产学研合作实践,我们在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如下图所示),丰富了产学研合作的内容,推动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

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有效探索,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能够对工科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银霞,纪献兵.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2]邓红星,孙凤英,张文会.基于现代工程理念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Z3).

[3]李东森.粮食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改革探讨[J].职业圈,2007(12).

[4]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思与行[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