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企业管理

国际企业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企业管理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1篇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国际企业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国际企业的发展、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构建国际企业管理的思维模式,然后以国际企业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为主线,掌握国际企业管理的完整内容体系,即从国际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入手,在确定国际企业的经营战略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效进行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转移价格、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跨国并购和跨文化管理等。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国际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并初步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注重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尽管比较低,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及中国跨国公司驰骋全球市场的趋势已经势不可当,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刮起一场“中国风”。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企业管理者必须站在全球角度思考相关管理问题,作为培养未来管理者的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而这一课程正好提供了培养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的一个平台。例如,作为企业经理一般要具备决策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等,但作为外派经理除了要具备上述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很强的移情能力。外派经理的移情能力是指外派经理在派往东道国时,能主动探索东道国文化环境中人们行为方式的动因,并根据工作需要尽快融入东道国文化环境,顺利开展工作的能力。在外派到东道国工作期间,还要注意“移情”适度,即不要“移情”不足或“移情”过度,以免出现不适应东道国环境或回国后难以适应母国环境的问题。通过这一分析就把经理人员要具备的能力从国内视野提升为全球视野,学生管理的全球理念和全球意识也就得以建立。

三、让学生完整了解课程的内容体系

作为一门课程,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教学的基本目的。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我认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体系包括四个模块:一是国际企业管理总论,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概述及国际企业对外经营理论两部分;二是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三是国际企业的总体管理,包括国际企业发展战略及组织管理两部分,四是国际企业的职能管理,包括国际企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及跨文化管理等部分,职能管理这部分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管理发展的动态作适度的调整。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现在还有另一种观点,即包括国际企业为什么进入国际市场、怎样进入国际市场和如何运营三大模块。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观点分析。

四、重点讲授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和涉外的内容

从本科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本门课程时,学生知识体系中欠缺的内容主要是管理中涉外的相关内容,归结起来主要有:第一章国际企业管理概论中国际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国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当代国际企业的发展;第二章国际企业经营理论中的生产资本国际运动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三章国际企业的环境分析中主要是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面对的环境差异;第四章国际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国际企业战略模式,包括管理模式、进入模式和发展模式;第五章国际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国际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与设置;第六章国际企业技术转让与创新;第七章国际市场营销主要强调国际企业市场营销的特点;第八章国际企业的税务与转移价格的国际税务和国际企业的转移价格;第九章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讲授国际企业外派人员或外派经理的选聘、培训、任用与激励;第十章国际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强调国际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第十一章跨国并购中的跨国并购的含义和特点、跨国并购的类型及方式、跨国并购与管理整合;第十二章跨文化管理中的跨文化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研究方法、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对国际企业的影响、跨文化管理策略。除上述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国际企业的生产管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规范等内容。

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国际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应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运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等方法,将国际企业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用于分析我国的涉外企业和在华的外资企业的有关管理活动,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技能,提高学生的管理水平。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方面,除了采用常规的案例分析方法、到企业参观调查方法外,为了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先进的国际企业的管理,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企业的录相,如CCTV的世界商业巨头专访对话录相,主要观看英特尔公司、惠普公司、诺基亚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联想集团等的国际经营管理录相;CCTV的跨国并购专题录像,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并购这种方式运用的经验教训,这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效果非常理想。

作者:史惠华 杨增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韩福荣.国际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视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全球化视野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工商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人才战略是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企业的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都限制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创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

当前我国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是照本宣科,没有根据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建立起人才培养的规划,对关键人才的培养缺乏战略性和长远性,使得现有模式下培养的人才还缺乏实用性、战略性,对工商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小。不管是企业还是高校,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短视性,所以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虽然数量较多,但是整体的质量还有待于提升,因此难以引导企业实施人才发展战略。

2.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教育培养

与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过于重视理论层面的培养,缺乏实践教育,其掌握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使得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培养与教育,因此使得人才培养的成本不断提升。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教育,使得人才的实用性大大降低,其关键作用也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的发展步伐,也使得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3.企业的参与力度不足

传统模式下,我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依赖于高校进行教育和培养,企业的参与力度较小。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工商企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固定,因此其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准确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使得全球化背景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得不到有效的弥补。同时,由于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真实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降低了人才的应有作用。

三、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

国际视野下,工商企业的发展要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因此其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同样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要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的规划,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纳入到企业和高校发展的战略中,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维,改革培养路径等,全面提升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2.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

单一化的理论培养已经难以适应工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全面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最新的理论作为支撑,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并重视实践操作方面的教育和考评,使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对工商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3.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

校企联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也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高校应该与企业合作搭建其人才培养的平台,整合校企之间的优势资源,在接受高校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和学习,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实践教育指导。同时,要逐渐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使其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和实施培养计划,并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在现有的基础上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总结

国际视野下的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促进工商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正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树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和长远性、实施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综合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等方面出发,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商企业在国际视野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06)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西方激励理论 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企业已逐渐融入国际化的潮流,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而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

我国管理科学从经济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历史不长,对管理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西方学者对激励理论研究是围绕着经济刺激和改善人际关系,从研究激励内容到研究激励过程逐步深入,先后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等。中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不同的要求和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激励理论的同时,也应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加以灵活运用。

一、我国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运用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管理。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因此西方的管理中,更多的采用了制度化的管理。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在对人的管理里中侧重激励重情感。现在,我国许多企业在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规章制度仍没有健全,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严格执行,人情很大程度上影响管理者执法。这是我国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激励内容单一、片面。

当前,我国在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比较低的情况下,国内企业运用经济手段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经济手段的激励作用会随着经济需求的降低而降低,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负面效果。例如,我国企业普遍实行的奖金制度,从目前的情况看,奖金的激励功能在不断下降,奖金额越发越高,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未同步增强。甚至在有些单位,发了奖金人们觉得理所当然,少发或不发就十分不满。

(三)激励过程单一,缺乏公平的激励体系。

我国很多企业实行激励的方式比较单一,很多是通过发放年终奖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但是,如果发放方法不当,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某公司推出“年终奖”的计划,本意是希望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却因为没有辅以系统科学的评估标准,最终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平均主义”,打击了贡献大的员工的积极性。

二、西方激励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量化考核。

要摆脱我国企业人情大于制度状态,必须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科学的绩效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激励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需要。同时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机会、各项荣誉、晋升机会、下岗分流等方面进行体现,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绩效量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激发每一位职工的潜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注重员工需求,丰富激励内容。

在西方激励理论中,很早就关注到了人的不同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要由低到高归纳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和条件下,五种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种需要最为迫切,这就是“优势需要”。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满意”和“不满意”提出了“双因素论”。他认为,使人不满意的因素大多是外部因素,包括工作条件、薪金、安全性、人际关系等。这类因素处理得当,也仅能消除职工的不满情绪,没有多大激励效果。他把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与此相反,使人感到满意的因素基本都是工作本身的因素,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挑战性、良好的发展前途以及担负一定责任和得到提升等。这类因素若得到改善,职工就会很满意,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他把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从以上理论我们可以看出:(1)人同时具有多种需求,就应以多种需求为依据来激发积极性。(2)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用的内容来进行激励。例如,一般员工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鼓励或短期的利益,而高学历人才则需要偏重于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长远的发展等方面的追求。(3)精神激励永远不可少,只有让员工将企业的价值观同个人价值相结合,才能端正思想,热爱工作本身,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三)合理设置激励目标,优化激励过程。

在西方的过程性激励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期望理论,即动机水平=效价期偷d中'价是员工对某种成鼓泼程度Z偷是员工完成特定工作导致预期成鼓概率。

因此,合理设定员工的激励目标,依据企业实际情况给员工提供奖励,将能较好的在整个过程中激励员工,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企业管理中,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手段去管理,用灵活的手段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找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各种因素,吸收西方激励理论的合理成分,不断探索提升激励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作者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序. 浅谈如何建立企业的激励机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危机;思考

一、企业管理模式现状及经济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我国,许多企业管理水平粗放,成本浪费严重,内部关系十分复杂,财务混乱,人才得不到重用,这种管理现象在许多大型企业、知名企业也不例外。许多中小企业管理模式粗放,因为其中绝大多数是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单一,对管理模式重视不够,选择管理模式盲目性大,管理随意性强等现状。某些管理者盲目自大,不听别人意见,身担多职,一职多用,因管理存在缺陷造成人才流失,阻碍企业发展。很多管理者对管理模式一知半解,照搬西方管理模式,没有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没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及发展现状,盲目采取管理措施,造成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在2008 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企业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一夜间暴露,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订单突然减少,不得不进行大批裁员,造成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很多企业主突然才意识到管理缺陷的存在,发现自己的企业亏本越来越多,出现财政赤字,入不敷出。一直存在的管理问题被掩盖,一旦危机到来,企业管理问题被揭开,企业生存就变得岌岌可危。经济危机是淘金者,去除糟粕,留下了管理模式好,竞争力强的企业,经济危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生存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如何抓住机遇,避免风险,使企业脱颖而出,科学的、合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探索经济危机根源,经济危机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在1929年-1933年,时隔70多年之后,在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起,此次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金融危机使企业受到重创,引发企业管理的反思。

1.企业认识到盲目照搬西方管理的错误性

在过去不少企业管理者盲目引进外国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经过实践发现这种不结合国情,不结合实际情况照搬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中国管理思想并不落后,只是许多中国企业管理者盲目崇外,没有把中国本土的管理理念加以运用。

西方的管理模式在西方国家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经济制度的不同导致的。西方的经济制度是完全自由主义资本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国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确保了中国经济的稳定、科学、可持续发展。虽然有部分中小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困境,但总的来说这次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中国没有出现直接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西方完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安全的,更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西方过度的自由与竞争造成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警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国管理思想并不落后。

2.企业认识到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

形势突变,在经济危机的浪潮中,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就是要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但要重视关注国际行情的走向,更要努力提高科学预测和决策水平。密切跟踪并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提前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要对决策的执行具有应变能力,针对新情况和变化拿出及时、准确和有力度的对策。企业是否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一些企业领导过于重视短期经营业绩,对依靠技术进步来谋求长远发展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经济危机启发管理者,加强对技术创新企业的一项长期紧迫的战略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者不知要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更要重视技术的创新。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创新性与科学性的具体体现。

三、企业管理在经济危机下如何发展

我国企业要战胜这场危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是企业攻坚克难、战胜危机的现实选择,也是积蓄力量、求得新的更大发展的根本途径。

1.抓住机遇

经济危机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危机带来破坏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机遇,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的。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新的科技革命,也伴随着人才的出现,经济复苏往往离不开重大技术创新。中国许多企业都发生了模式上的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对于经济管理,企业管理者应自觉自主地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把经济运营工作做好,使经营工作正常运行。管理者努力地调整自身的状态及企业的发展状态,从危机中获得发展的契机。

2.不同企业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

对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企业管理趋势发展发展方向应向控股和职业化发展。管理模式要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的发展方向要找准市场定位,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

对于创业初的企业应选择业主式管理模式。创业初的中小企业资金规模都较小,生产、经营条件比较简陋,企业还没有形成所谓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只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因此业主式管理模式是这类企业的最适合模式,也是效率最高的模式。

四、结语

经济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也给企业的管理模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企业借着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使企业发展步入正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企业的利润稳步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国际企业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字:管理;现实情况;方法

引 言:

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正确的管理,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不论对人、机或潜在资源进行管理,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正确的决策,使企业运营中的各大目标得以高效实施。在近三十几年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逐渐发展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现在国有企业与国有控股的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经济份额,在经期全球化的驱使之下,我国现行经济体制面临挑战,竞争愈加激烈,亟待进行有力的改革。现如今面临的两个很大问题就是国企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而且管理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这两个问题的现实情况与国外很多企业的相关能力相去甚远。正因如此,挑战的出现,促使我们加紧步伐来对管理的水平加以提高。

一、我国企业管理现状

增强自身软实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所有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在此过程中,要求现代各个企业重视企业管理,利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使企业运营走向更好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时间、质量、成本、柔性这四个指标是企业运营中要重视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企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而科学的管理手段使得这些决策更加合理,企业运营更加高效,使推出的产品市场更广阔。企业一直以来追求的质量为本从来都不过时,只有产品的质量过关,客户才能满意,才能对出产企业加以信任,这就使得质量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成本的预算和投入也是需多加谨慎的,控制成本是企业一直以来需要完善的目标,因为降低成本可以将更多的资金转移到其他方面加以利用,但在追求低成本的同时也不能舍弃质量这一大关,这就要求企业通过良好的管理手段加以平衡。毋庸置疑,对时间和柔性的强效管理也是各大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间和周期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难以想象的利益,更使得企业占尽了先机市场,取得了绝对的主动权。

1.管理理念需要创新

管理团队的作用在企业运营中十分重要,第一,企业的决策者应不断适应新的管理理念,推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只有不断跟上步伐,才能使企业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好; 第二,不断创新的观念应渗透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者应时刻灌输给员工创新的理念,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避免因循守旧的运营状况,企业的发展需要新颖的创新思想加入。

2.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传承的魅力在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得以彰显,从教文化中也同样忠实传承的意义,加以迁移,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企业文化来引领。我国各大企业的现实情况却相反,大部分的企业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建立了属于奇迹的企业文化,可是并没有加强它在员工思想方面的渗透,有名无实。

这种文化落实到个人,就是企业家精神,就如契约精神一样,这种精神是要求一个领导着在企业发展中做到诚信、果断、敬业、坚毅的品德。这些品质不仅引领企业良性发展,更对国家、社会意义重大。现如今,大部分的企业十分缺乏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这也是企业发展艰难前行的原因之一。如今的企业家们大都缺乏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也缺乏创新意识,追求的往往是眼前的利益,难以高瞻远瞩并照顾到社会和国家的期望,这样的企业家带领企业运营,往往难以有显著成效。[1]

3.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现实情况中,虽然各大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往往注重的是行动能力却忽视了管理人才的素质培养。这时的管理人才在工作单位不正确的思想道德引领,更不能建立对工作企业的信任,加剧了跳槽、挖角这种行业现象的发生。而企业自身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同样也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很有可能是为竞争对手做准备。双方的互不信任和错误的先入为主思想使得管理人才呈现或想方设法跳槽或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最终导致企业管理状况越来越糟,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差。

4.注重战略规划

追溯我国各大企业的经营历史,可以发现,我国企业的运营寿命都不长。经过相关分析才发现,企业运营战略规划的瓶颈是导致企业运营寿命很短的关键原因。企业运营战略的发展决定着企业走向,决定着企业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它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深入了解各大企业的现实状况,知己知彼,确定企业阶段性发展战略,放眼全局,制定正确的运营策略,推陈出新,注重产品核心价值,占领市场优势,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前期的市场调研不再是营销计划的依据,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将眼光放在利润预测上来,从而可以推出市场调研的成果。同时,决策者自身素质也起到关键作用,清晰的思路和宏观把控能力是决策者做出正确的规划,一旦稍有偏颇,将出现难以预料的损失。[2]

5.管理方式陈旧,分不清产权所属的关系

家族集权式的管理方式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公司主要选取的管理方法,在企业内部,管理权力和所有权是连为一体的。企业的创建者不一定就具有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才能,如若企业的管理方法缺失,势必会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另外,在大多数企业里面,生产技术员工出身的管理人员都没有丰富的管理知识以及管理手段,对于管理工作一般都不大关注,而主要专注于改革,这样一来,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就会相对陈旧许多,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推进。

二、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

1.认清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认清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目标,从而明确企业要达成的核心优势;第二,深刻反省,了解企业的自身问题所在,打破企业发展的瓶颈,宏观把控面临的劣势,将其一一解决,使企业轻装上阵;第三,企业的管理创新之路应是边走边看,“走”即代表不断创新,寻求更好的管理方式,“看”即是要反复思考与反省,考虑自身和周围企业的管理模式,吸收采纳先进的部分,摒弃陈旧错误的管理方式,推陈出新,最大化发挥管理效用,寻求长远而高效的发展。

2.管理理念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观念不仅在企业还是民生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人作为任何工作领域的核心领导者,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发挥人才能力的最大效用是企业追求的用人目标,与此同时,积极研究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挖掘其创新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是管理人员在以人为本方面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企业文化,调动人们的自由意志,建立忠于企业的人才素养,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创造更有活力的企业运营氛围。[3]

3.培养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培训这种教育方式是很多企业共同采用的,将企业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落到实处是十分有必要的,具体可以通过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培训来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效影响很大;在此过程中,培训方应清楚认识到每个管理人员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方式的重点培训,调节培训氛围,发扬其长处,改善其短处,全方位培养每个人才的管理能力,为企业管理的发展创立专业团队。

4.战略规划紧跟国际

战略规划在企业运营中的位置毋庸置疑,现代化企业发展战略更要跟进国际步伐,将眼光放在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市场中,不断创新,获得强有力的优势,才能在这个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态势下得以生存。第一,在资金现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寻找优良的发展区域,开拓海外的发展市场,将自己的产品在同行业中做大做强,远销中外,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奠定国际基础。第二,发展产品核心竞争力,在海外市场打下基础的前提下,接下来就要站稳脚跟,建立多个海外生产场地,是本企业核心产品普及,并深入当地的市场,建立国内与国外的紧密连接。第三,将企业发展规模扩大化,扩大规模就要求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建立强有力的营销体系,渗透企业管理人才,使企业文化深入到当地的营销市场,建立企业发展据点,引进管理人才,与本国企业文化互动,相互融合,更好发展。这也是占据国际营销信息的良好方式。

综上所述,企业发展在海外的拓展战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其进步的因素方方面面,只有踏踏实实,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国际之路越走越顺。[4]

三、总结

每个企业的发展都不会是一片坦途,随着越来越大规模的发展,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棘手,这就需要企业管理里高层不断发现问题,调整经营战略和管理理念,使企业发展的柔性更强,面临危机时更容易寻求机遇,遇到挫败时更容易得到恢复。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要求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有勇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有胆量进行大的变革,要知道,决策者的每一个行为影响的是整个企业上上下下所有的工作人员。因此,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了解自己,了解对手,才能做到头脑清晰,决策无误。在新时代下市场竞争中,每个企业都有机会也面临风险,以上的分析研究只是理论上的阐述,具体环境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为复杂,管理之路更为艰险。

参考文献:

【1】罗建国.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20.(04)

【2】周叔莲.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对策[J].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