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教案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校层面
1、提高认识,应建立健全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成立生命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把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纳入学校管理的议事日程,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2、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1)认真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检查学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是否健全;责任制度、检查报告制度是否完善;校园安全、防控系统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校园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定期开展防灾避险演练的制度和措施。
(2)认真组织,着力查找存在问题。学校要防患于未然,进一步突出学校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3)重视食堂卫生安全工作。寄宿制学校要认真落实《食品卫生法》,对食品的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严格按卫生标准规范操作严禁出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从源头上消除食品卫生安全隐患。
(4)认真抓好自然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安全防范工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5)把法制教育和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定期开展自救自护的实际演练,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安全防范能力、健康保健意识、自我保护和心理调节能力。
(6)建立安全事故零报告制度。
(二)学校体育层面
健康的身体,无疑是我们学生避难逃生的最大资本。体育教育是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突发灾难面前,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跑快一点,应变机敏一点,如何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是学校体育安全教育的紧迫课题。因此,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灾难逃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课内容,建立多元评价体制。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所谓的安全教育经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结果是当突发灾难降临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逃生”,更不懂得如何救助他人。而把生命安全教育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接受各种安全教育知识和逃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并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们更易于接受和记住。在面对灾难时才能表现得遇事不慌,勇敢逃生。
2)在体育课上播放有关地震、火灾、水灾的救生宣传片,使学生对这些灾难有一定的认识,为进一步的身体体验做好准备。
3)开设情景模拟训练课。通过情景模拟训练课,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灾难及如何自救。在情景模拟中,如:当地震或火灾发生时,学生们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有的在看书,有的躺在床上休息,有的正坐着吃饭……此时警报响起,学生们要最快速地采取不同的自救方式逃生。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灾害产生具体直观的印象,使他们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4)在学校体育课设置奔跑类、负重类(自制担架、抬人载物)、攀爬类(火灾现场逃生墙)、技巧类(翻滚、跳跃、攀越障碍、自救姿势)、救护类(止血、包扎固定、自我救助)的训练课程,以提高孩子的自救能力,使其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
5)体育教研室与学校结合每学期都要举行防火、防震等内容演练。不同的灾难教给学生的自救措施也不一样。例如火灾时要教会学生捂住口鼻、翻滚、攀爬等逃生技能;而发生地震时要教他们不能随便乱跑,要寻找墙角等地点躲避。通过不同内容演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逃生能力。“5•12”中安县桑枣中学虽然紧邻地震惨烈的北川,但学校二千二百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却无一伤亡,归功于全校平时的紧急疏散演习。
二、结语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1)有助于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课堂氛围,发挥大学生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有助于加强学生沟通交流,提高其合作学习能力。(4)有助于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内化和运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步骤。(1)选择教学案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教学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设计组织好教学,组建讨论小组,创设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织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总结、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案例讨论题进行总结、点评,学生也要及时总结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步骤
(一)课前准备工作。(1)确定案例类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并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为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学习心理、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心理、性心理与性健康教育、择业心理、挫折的承受与应对、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干预等10个章节,在每个章节中,精选和制作3-4则案例。(2)选择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涵一个主要心理问题,这个主要心理问题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其解决的方法有心理学原理依据且多种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既可选择近年来发生在国内外涵心理学知识的经典事件,也可选择校内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典型例子。(3)设计与组织教学。第一,选择讨论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采用发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操作、比较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有关学习材料,自己去发现心理知识,获得原理和问题解决方案。第二,选择适当的教学传媒。结合教学目标、案例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表、文字材料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吸引学生并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我要说”的冲动。(4)组建讨论小组。一个班级一般组建5-6个讨论小组,小组规模应控制在10人以内,一般以5-7人为宜。在组建小组时,要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等,成员间要合理搭配,避免过于沉闷或过于活跃。还要确保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小组领导者可记录并总结好小组成员的观点,为小组在班级中讨论发言做充分准备。(5)熟悉教学案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这些问题既要难度适中,还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参考文献、为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问题做好预案。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个人准备,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将案例及相关问题和参考文献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讨论材料。
(二)课堂实施步骤。(1)呈现教学案例。按照选择的教学传媒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重温教学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尽快使学生进入到案例情境中,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也可根据讨论问题的多少、主次程度或难以程度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讨论疑难问题。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领导者发言、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等多种方式,讨论对案例的看法,如主要心理问题是什么,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其中的心理学知识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每个人和每个小组都会对案例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这样就会形成许多问题,这就是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区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3)讨论解决方案及其实施。在对疑难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从中选择最佳的方案,淘汰一些不合适的方案。确定方案后需要讨论什么时候实施计划,如何付诸行动等。(4)总结、评价与反馈。第一,教师要分析、总结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使学生明确重点。第二,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加以拓展。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教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赏识表扬为主,并指出努力方向。第五,教师要要求学生也要及时总结自己在案例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次的讨论调整好努力方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学生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案例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一要应尽量选取5年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个事件既要反映大学生将来可能要面临的心理问题,且具有代表性。第二,案例的答案应具有开放性。第三,案例的难度适中。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 教学改革 思考
《护理教育学》是围绕着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技巧为目的,以综合地培养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为中心而设置的科目。通过护理教育学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护理教师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掌握护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护理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畴,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学科。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护理教育学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因而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护理教育学之学科分析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要求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教学、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这几个方面要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临床护理”和“护理教学”(管理与科研实际上在临床护理能力范畴之内)。由于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角色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健康教育者已成为护理人员的主要角色目标之一;同时,作为培养层次较高的本科护理人才将来还要承担护理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带教的任务,均要求护理学本科毕业生不仅应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还应具备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开设护理教育学课程,努力提高其教学效果,是培养护理学生从事健康教育和护理学教学的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学,不能变成普通教育学的翻版。普通教育学的内容涉及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学、课程学、教学论、德育论、体育学、美育学、教育管理学等内容,是庞大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论,是教育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护理教育学是主要研究护理学领域内的教育现象(即护理学教学或健康教育)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侧重点是介绍关于护理学教学和健康教育方法的一般性知识,帮助护理专业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原理与方法和护理教育教学技能。国内出版的有关护理教育学的教材存在着照搬普通教育学内容框架的倾向,尚未将该课程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完整地反映出来。
二、护理教育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突出重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护理教育学的知识信息量很大,若系统地讲授,将占用大量的学时。因此,我们把内容的侧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取在关于教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的介绍上面,内容布局突出专题性。根据我院的做法,护理教育学课程包括理论讲述和教学实践(讲课实习)两部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18学时,理论与实践之比为1∶0.6。
2、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是其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观摩示范讲课的过程,护理教育学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护理教育学比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强,对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为了使该门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院打破了其他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的单向呈示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行双向对话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问答、参与课堂讨论和做心得体会式的课堂笔记。理论课每次安排3学时,1/3时间用于教师讲述,主要讲解本次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学习范围和一些重要概念;另外1/3时间用于课堂讨论,按座位就近原则将学生分成6~8个讨论小组,将学习内容设置成6~8组问题,并阐明其冲突和争议之处,将问题分别布置给几个讨论小组进行讨论;另外1/3时间用于学生回答问题或讨论后的专题发言。每次课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做学习笔记,笔记内容不仅要求有听课的简要记录,还必须有听课体会的简要批注或小结。这种教学形式有效地将教师教与学生所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从教师讲解和自学教材中学到护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最直观的教学基本技能,而且还能用所学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去分析评价身边的教育教学现象,总结经验教训。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教学技能
护理教育学实践环节教学共18学时,分四个阶段安排,包括撰写教案、小组“说课”与互评、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全班内讲公开课等。教案撰写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护理专业课程选择一段内容,撰写一份20分钟的教案(含教学设计和详细讲稿)。小组“说课”与互评安排4学时(半天),每15人一组,每个同学通过“说课”的形式介绍自己试讲内容的教学设计,接受小组同学的评价,然后根据同学的意见和建议重新修改教案后交给老师评阅和评分,最后根据老师评阅意见再次修改教案。大组正式讲课与评比安排8学时(两个半天),每组30人,每组安排2位教师做评委,所有学生均参加讲课评比,评委老师对每位学生的讲课给定评分。全班内讲公开课6学时(半天),按各大组讲课评比情况选出6~8名同学做全班示范讲课,颁发护理教学实习示范讲课证书。
参考文献:
[1]孔祥清,轩辕,秋艳.为医学生开设医学教育学课程的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2005,1?
[关键词]学校;性教育;开展;载体
1 基本状况
市区学校61所,学生5万余名。专兼职性健康教育教师68名,配备率达90%;性健康教育开课率73.42%;性健康教材拥有率90%以上。教师年龄构成比为:30岁以下18人,占26.47%;31~40岁20人,占29.41%;41岁以上占44.1%。性别构成:全部为女性;学历构成比:大学51人,占75%;专科13人,占19.11%。职称构成:高级教师7人,占10.29%;中级教师40人,占58.8%;初级21人,占30.9%。其中具有医疗职称的6人。
2 主要做法
2.1 固定课时,落实教师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性研究与教育培训中心的指导下,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课时中固定了性健康教育课时,小学高年级每周0.5课时,中学每周1课时。由保健教师、心理教师或生物科教师任课,使用省内统编性健康教育教材。
2.2 知能培训,丰富储备
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的初始阶段,我们对任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①作为单独学科设立的性健康教育课,没有教师接受过专业培训;②阅读过专业书籍的不足1成;③能说出性健康教育目的、意义的不足1成;④对在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持赞成态度的4%。不赞成的17%,无所谓的79%;⑤没有教师能在课堂上解答学生提出的性困惑问题;⑥教师提出疑义比较集中的问题有:a、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b、对讲解“生殖系统、婚前、怀孕、安全套”等敏感课题存在顾虑;c、缺少专业辅助资料。
针对师资现状,我们一方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请一些专家来佳木斯市做讲座,扩大受众面积。同时,与哈尔滨医科大学性健康研究与教育培训中心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邀请专家指导培训工作,使性健康教师对性教育有所了解和认知,明确性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讲学,如:在进行预防AIDS教育中,请市公安局禁毒大队的专业人员为教师讲授“禁毒知识”;请妇婴医院专家讲授“低龄怀孕的危害”等。我们先做普及性培训,然后确定“性教育示范校”20所,选出“骨干教师”,建立“骨干教师”队伍,分期分批接受深入培训,通过这支队伍推动全市学校性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和2005年,20余名骨干教师接受了来自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晏涵文、台湾师范大学卫生教育研究所高松景博士、台湾东吴大学林惠瑛教授的培训。2004年10月,在福特项目基金资助下,我代表佳木斯项目组参加了赴台考察组,对台湾的学校性教育进行了考察,台湾性教育发展对我所的学校性教育工作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借鉴。
另一方面,我们加强常规培训管理,建立每月培训制度,即固定每月的半天为性健康教师培训日。经过实验,教师对集体备课、互动研讨、资讯共享、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方式比较能够接受。我们每个培训日都设立一个主题,或展示一个典型教案,进行校际间交流,促进教师知能水平提高。我们在对教师的知识、态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注重联系与社会实际。比如,讨论“早恋”的提法是否科学?“社会性别刻板化”的具体表现;的低龄化趋势等,教师在探讨中自觉提高认识水平和施教能力,更有效地教育指导学生和家长。
为了让教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把比较基础的性生理知识和带普遍性的话题做成课件发给性健康教师,降低了教师授课难度。发放的教学辅助资料有: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培训中心提供的《佳木斯市性健康教育师资培训资料》,《男孩子、女孩子》影像课件,学校性教育教师参考光碟;国家教育部与卫生部制作的《预防AIDS教师培训资料》光碟,禁毒知识宣传片等。2005年与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培训中心建立的“性健康教育网站:省略”形成资源共享,把教案、教法、课后反馈等内容放在网站上,扩大交流范围,为性健康教师的后续提高开辟了新的渠道。
经过系统的培训,性健康教师的知识、态度、能力都有了长足进步。目前,13%的专兼职教师能够完成高质量的授课任务。
2.3 改进教学方法,以活动促进性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们以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使性健康课得到深化。我们通过开展“说、讲、评”活动、示范课展示活动、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技能,交流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做正向的引导。只有不断的推出活动,让性健康教师观摩、比较后,才能完善自己的教学,找出更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我们还调整了原有教材的教学内容,变章节式教学为单元式教学,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每个单元都以一个主题出现,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展开讨论,并做适时引导和点评。这种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摆脱了以往教学刻板、枯燥的形式,教学效果明显。2004年我们推出8节不同年级的示范课进行展示,并做互动式研讨,教师得到了很大启发。2005年我们又评选出17份课件,21份教案供广大教师参阅,极大地开阔了教师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性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更加凸现出来。在一些学校,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明显提高,性健康课已是不能缺少的课程了。
教学活动的增加,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很多学校把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当中,利用主题班队会、学校广播站等多种活动形式完善性健康教育内容。尤其是每年的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学校都会举行宣传活动,把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普及到社会,使社会各界更加认同和支持学校的性健康教育。
2.4 挖掘教师潜能,以个/群体咨询提高性健康教育的质量
性健康教育有共性的内容,但由于个体差异也很大,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解决,但个性问题更应该在课外辅导,使性教育更加人性化,对性健康教育工作也会起到推进与深化作用。
性健康教育涉及到个人隐私,教师的自身素质、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都能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我们要求性健康教师开展性课外辅导工作,学校要设立“咨询信箱”或“求助电话”,但不要求每个教师都作辅导员。对教师素质进行考核,能够胜任的教师才可以在学校进行咨询;对知识、态度、技能、价值取向不完善的教师要做进一步培训,合格后方允许开展咨询业务。暂时不能开展咨询的学校,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每月的培训会上公布,由全体老师共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后再反馈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使不具备资质的教师得到快速提高,还能让其他教师得到有益的借鉴,
做到了知识资源的完全共享。如:向阳中学的教师原来是教政治学科的,兼任性健康课后,胜任不了学生的咨询要求。学生提出的某些较难回答的问题,都是经过培训式的“集体备课”而寻找到适宜答案的。
3 体会
3.1 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宏观上进行政策调控,建立有效的性教育推行机制,加大学校执行行政命令的力度,学校性教育就能稳步发展。我市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间曾转发了《关于在黑龙江省大中小学校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的通知》黑教体[2003]298号文件,佳木斯市教育局下发了佳教通[2004]40号文件《关于开展学校性健康教育示范课及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的通知》、佳教通[2005]4号《关于学校性健康课评比活动的奖励决定》,对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3.2 建立团队组织,做到资源共享
性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建立组织才能打破闭门造车的弊端。我们在巡回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有时犯同样的错误,而有些教师授课中有很多闪光点,这些优势与劣势在培训例会上都会得到讨论,学校性健康教育开展的不均衡性可以得到缩减。尤其是哈医大性健康研究与培训中心在师资技能提高与拓展方面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方便条件,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
3.3 提高横向协调能力,稳定教师队伍
学校性健康教师队伍不稳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我们与教育研究机构协商,把性健康教师的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考核范围,在中小学保健所参加系统培训的性健康教育教师,完成培训课时发放继续教育学分证书。我们还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设立独立学科即健康教育学科,在教师晋升职称、教师资格考试中予以优先,从制度上稳定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3-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浙江理工大学从2012年9月开始面向全校4300多名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其中,4A网络课程平台的辅助教学在2012年教学开展实际中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以其信息快捷、共享方便、符合90后大学生心理接受和发展机制的特点,深受师生好评。
一、课程开发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情商、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
(一)课程资源建设方面,重视教学内容呈现,有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实现资源优化;尊重课程特色,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程的网络电子资源,通过网上教学和辅导,积累素材,使网上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本课程的电子教案、自测练习、电子书、课程录像和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等教学资料进行共享;将网络课程教学经验加以总结和凝练,上升至理论高度,从而公开发表和推广。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研究,解决网络课程教学的几种教学方式;网络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提出解决分层、自主、协作学习方法;利用学习活动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网络课程的SWOT分析。具体:
第一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或优质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即整合现有资源、添加自制资源,进行新的网络自主学习区学习资源配置,并有效监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活动。
第二步,广泛征求授课学生意见,边使用网络课程边优化调整,即结合课程内容的需求,设计习题、测试题,并上传到网络课程中;设置网络作业和测试,同时在网络课程讨论区设立讨论主题,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进来。
第三步,总结网络课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经验教训,提炼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和教学改革模式成果,同时撰写相关教研教改论文。
二、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托4A网络平台很好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优化共享与交流,也是公共必修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符合课程实践性、体验性、自的互动特点,有效提升了公共必修课的效率和课堂实效。实践、探索证明,基于4A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课程契合学生发展需求实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集优、丰富的专业学习资源,方便快捷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拓展成全程的学习资源,网络平台以心理专题学习型社区的形式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四年一贯制”心理课堂成为可能。教学资源在平台空间不仅是直接的积累和传承,师生成了教学资源的共同创造主体,教学资源不断优化、创新。
(一)数字化资源建设情况
全景开发,课堂内外资源有效衔接。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充分开发4A平台技术功能。着重做好课件、教案、试题库、视频、电子书等教师团队备课资源库的建设,打造与课程主讲同步的网络课程体系和内容,打造学生轻松预习、复习的精品自助学习平台。同时,建设师生课程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师生一起围绕课程主题寻找、丰富、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充分开发课程讨论区、作业管理、资源库功能。在平台发起课程相关讨论、研讨话题,作业设计、布置,学生练习,教师答疑、批改等全线无障碍网上交流。同时借助资源库,深化讨论成果,共享研讨资源。
项目建设完成相对完整的集课程导航、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互动于一体的网络互动平台。教师团队拥有教学资源交流互助空间,学生有学习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师生互动、答疑很好实现。
(二)教学应用情况
1.实现全校性公共课的有效辅助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辐射普及4000多名学生,教师团队成员也近60人。4A网络平台很好实现了辅助教学作用,所有学生选修网络课程、所有教学班级纳入网络平台管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把控。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步建设,也体现了课程开放性、发展性、普及性的教学理念。基本教学内容(含大纲、教案、PPT等)通过平台权威,建有规范练习题库,所有考试题目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课程作业统一提交平台批阅。
2.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无缝对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商实践环节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心理健康主题调研、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实践、心理健康讲座等,要实现4000多新生的信息同步和实践指导、质量把关,4A平台可以发挥很好作用。首先,可以作为学生公认和优选的信息、获取平台,所有讲座、活动信息上网公布,所有调研主题、成果,活动进展和总结上网共享。
同时,平台提供了学生课前复习、课后自助学习的资源共享平台,也是固定的心理健康学习、服务社区,是课程结束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触角的有效延伸和拓展。
3.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把控和教学反馈。以网络平台为抓手,全部教学资源和教学指导过程累积完整,可以方便查阅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和教师批改情况,把控教学质量。所有学生主题调研报告的汇总上传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和针对性教育策略的制定。平台也可以作为师生互相反馈教学经验、教学评价,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沟通渠道,有助于良性教研氛围和创新教学实践的生成。网络互动辅助教学也符合90后学生学习接受习惯,良性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优化循环。
三、课程创新和特色
(一)4A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个性化课程定制功能,有灵活的自测策略支持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并能实现多模式的教学和智能化答疑,非常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种一门课程几十个教学班级的现状,有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也助于教学交流和质量把控。
(二)课程在4A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活动以来,一年多的建设和使用,就已有近万名师生直接受益。网络资源共享模块初具规模,相关教学课件、资源已全部上网;课程专题讨论区初具人气,师生畅通交流心理健康话题;课外作业互动平台初现成效,全部学生作业上传,教师答疑均在网上实现。网络课程基本内容也已比较完善,练习系统已经形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