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重庆市;产业结构;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78-02

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来的,在巴厘岛路线图中得到了肯定,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低碳技术、低碳生产和产品、低碳消费、碳交易、碳汇等,实质和核心是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来看,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模式。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和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重庆市也面临着城市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如何才能减缓城市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使整个生态和谐发展,低碳经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2007―2009年,重庆市共投入财政资金28.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目前,重庆市正在争取国家首批低碳经济试点。

(一)取得的成绩

1.颁布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06年以来,重庆市围绕总量减排制定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管理工作机制的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减排核查核算工作的通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预警制度》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等众多制度,确保了总量减排工作顺利开展,确保了目标任务完成。另外,还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耗能设备淘汰目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耗产业的淘汰。

2009年9月,重庆市市政府下发了《重庆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试点方案》,就积极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进行了尝试。

2.利用税收优惠促进节能减排

重庆市国税局认真贯彻新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加大减免税优惠政策执行力度,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

一是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对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可按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

二是大力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以相关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增值税方面,对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即征即退的优惠。

三是实行废旧物资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对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享受增值税进项税抵扣的优惠。

3.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效

在总量减排工作中,重庆市加大投入,逐渐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融资格局。2005年以来,重庆市要求脱硫效率低或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火电机组加装烟气脱硫设施,改造现有脱硫设施提高炉内固硫效率,安装在线监测装置,有力提高了脱硫设施投运率和脱硫效率。目前主力发电厂和20蒸吨以上的锅炉全部实现炉外脱硫,20蒸吨以下的锅炉正在进行清洁能源改造。自2005年以来,共计完成450余家工业企业的工程治理,大大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

另外,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现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2家(含分散型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分布在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设计日处理污水能力共241.21万吨。同时,各建制镇的污水处理项目建设也同步跟进。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关停总装机容量48.61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现已关停小火电35.86万千瓦。2008年,全市总量减排工作共计投入7.88亿元,2009年用于总量减排工作的投入约8.67亿元,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上半年,重庆市共完成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23项,共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70项。

4.严格环境准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编制了《重庆市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制定了锶盐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火电、水泥、钢铁等行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从严控制新上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开展了30余个规划环评和专项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试点。

5.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清洁能源推广。2009年在重庆市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等51家企业中开展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了企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主城新增公交车和出租车一律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2009年主城区第二阶段清洁能源改造工程中,完成538台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累计可削减燃煤35万吨。低碳能源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消耗大,效率低

近四年,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发展势头良好,但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为模式,主要靠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增长。在高消耗上,2005年,重庆市的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5%,而能源消耗却比上年增长22.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高达1.96。虽然从2006年起能源消耗系数有较大的降幅,2006年到2008年分别是0.74、0.83、0.45,能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但从2008年四个直辖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重庆市与其他直辖市相比仍然资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远高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2008年重庆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106吨标准煤/万元,大大高于北京1.037吨标准煤/万元、上海0.958吨标准煤/万元、天津1.053吨标准煤/万元的能耗,能耗几乎是北京的2倍,说明重庆市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与其他直辖市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潜力可挖。

2.能源消耗主要依赖不可再生资源,新型能源应用少

从2005年到2008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来看,重庆市能源的供给、消耗依然是以煤炭为主导,煤炭的消耗大约占到能源总耗的65%,而且重庆市本地煤炭的含硫量是北方煤炭的10倍,所以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治理也是重庆市污染治理的重点。而污染较小的天然气能耗只占到总能耗的12%,无污染的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的应用更是微乎其微。为减少高污染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应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三产结构失衡,有待调整优化

从近几年三产对重庆市的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看,一产的贡献除了2005年达到15%以外,2006年到2008年都在11%左右,而二产和三产的贡献都在45%左右,虽然二产和三产对生产总值的贡献大体相当,可是对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却大相径庭。

在2007和2008年的能源消耗中,二产的能源消耗是三产能源消耗的4.87倍和4.68倍。重庆市的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电力等高能耗工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工业能耗消耗量的70%,主要工业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地区高出了40%。也正因为二产在重庆市的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大,消耗大、污染高,所以重庆市在资源的利用上才显得效益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

4.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手段落后,有待改进

重庆市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据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显示,重庆市200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145 113万吨,比2007年增加10 872万多吨;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82 40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627 238吨。

从污染治理方面看,目前重庆市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来看,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都是其重要内容和表现。这将要求从源头和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对策

如何化解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如何跨越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发展低碳经济,成为重庆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考虑的问题。

综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因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重庆市的能源、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造成了能源的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由于我国排放标准普遍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即使达标企业也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在产业结构中,真正消耗大量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非常有限。近年来,重庆市的第三产业虽然也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重庆市目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约为43%,距离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仍相距甚远,与中等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也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未来重庆市应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像上海、深圳等城市那样努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现代会展业以及文化产业,降低对重型第二产业的依赖,引进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兴的第三产业。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重庆市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所以,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国际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低碳技术,在努力发展和应用自己的低碳技术的同时,要大力从国外引进这些先进技术。最近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所谓的“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一个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转让的战略性方案,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他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重庆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

(三)积极寻求合作开发新能源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依托三峡大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节能减排是一项全民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积极参与。我国科技部编制了《全民节能减排手册36项日常生活行为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为每个公民制定了一套从我做起、从点滴着手、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绿色生活行动指南。重庆市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市民节能减排意识;每年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各项活动,大力宣传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全民节能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2]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3] 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一、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现状

(1)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的高消耗和高排放。中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长期以来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惯性,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长。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 年”测算,2005-2030 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 3.2%和 2.5%,能源相关的 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 3.3%和 2.2%。

(2)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产生的高排放强度。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 94%,石油占 5.4%,天然气占0.6%,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

(3)低端产业和贸易结构引起的转移排放。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密集型商品。中国还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发达国家重化工业的转移,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能源并产生排放[2]。

二、中国向低碳贸易转型的制约因素

1.要素禀赋约束

中国已探明的常规商品能源总量为 1550 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 10.7%,居第三位。根据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和供需变化,到 2020 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不会有根本性改变,煤炭所占比重仍将维持在 60%以上。我国出口产品集中在低技术、高耗能、高污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占出口比重较高,而这些产品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均属于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

2.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上涨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能源消费尚属于生存型消费,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将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必然导致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约为 9.7%。2009 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其中指出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 15%,中国消耗的资源已超过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三、调整我国低碳贸易实施思路

1.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

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尤其要对我国目前技术含量比较低、环保标准比较差出口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科技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良好、资源消费较低、环境污染甚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同时我们还要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把握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低碳、绿色、环保消费理念已经形成,这说明国际上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品市场存在着相当大的拓展空间[3]。

2.政府引导,自上而下地推动低碳贸易

对于碳减排来说,客观存在着边际成本随减排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对于理性企业和经济消费者而言,发展低碳贸易意味着增加额外的成本,完全公益型发展模式很难持续,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补贴或碳税等形式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例如,日本光伏企业在发展初期享受政府补贴,光伏产量发展迅速,占全球份额超过 70%,后来日本取消政府补贴,德国、中国企业由于技术及成本优势,乘势而上抢占了国际市场。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构建以低碳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政策引导和协调作用。

3.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应及时调整思路,以适应国际贸易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特别是加强在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积极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共同实现全球减排目标。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新能源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要坚持《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与发展空间。通过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和谈判,成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动参与者和制定者,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维护国家利益。

四、结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设立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体系,将总指标层层分解。建立地方各级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责任制,将能耗、 环境保护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把碳排放指标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政绩相挂钩,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1(7):11 -25.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绿道的内涵随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条件而变化,引用CharlesE.Little查理斯.莱托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的定义来解释: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尤其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这样的空间具有生态、社会、美学等基本功能,其中绿道休闲游属于绿道的社会功能中的游憩作用,有助于提高居民环保及生态循环意识,改善人居环境,开发新型休闲空间,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8年年底公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并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切实据此作出下一步的行动。为了科学进行绿道先行先试,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广东省政府决定在珠三角区域绿地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络建设,其中,广州市是珠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城市。

一、绿道休闲游的经济与贸易上的一般影响

绿道休闲游开展的成功与否建立在绿道建设完备程度上,只有把其功能内涵充分发挥,才能使绿道休闲游真正作为一个经济产业繁荣起来。根据此产业的特征和性质按环境特征可对应分为生态型,野郊型,都市型。生态型的经贸作用表现为带动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和科研的力度,吸引外资投资并引进先进技术;城郊型的经贸作用表现为扩大投资范围,增加开发机会,引导资金流向,发展郊区可循环经济,例如该绿道休闲游选址在乡村区域,带动了旅行消费等行为的发生,平衡城乡收入分化情况,稳定城郊经济局面,拖动GNP,实现经济繁荣;都市型的经贸作用表现为保留物质文化价值,开拓特色文化产业,提升人文历史价值及城市形象,稳固经贸实力以作一坚硬后盾,例如发展具有独特文化内蕴的绿道休闲游线路,让国外人士看到进步中的城市并对其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该城市的消费意向,刺激当地经济,扩大内需。

二、以广州市为例,对低碳经济视角下绿道休闲游的现状分析

2000年以来,广州市从生态环境出发,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实际情况与时代性变化制定了城市生态廊道体系,也结合城市战略规划中提出的绿色交通发展策略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策略,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在中心城区完成了138公里绿色步行系统的规划。其中从2008年开始,增城市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和致富农民为宗旨,在珠三角地区率先探索建成了166公里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和190公里的自驾车游绿道。

三、低碳经济在绿道休闲游上的具体体现

首先,低碳经济是指可持续发展下通过技术制度的创新,开发新能源,积极有效实现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现行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双赢局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广州市结合山水城郊田园滨海的自然格局和人文特色,不断探索,以“抓理念抓建设抓管理抓宣传”为主要做法,打造千里幸福绿道。翻修旧厂房和废弃建筑,在节省资源和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因地制宜、避免占用农地等原则的绿道建设,把多个原有的公园改造成慢跑健身绿道,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和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出行上班,享用公共自然资源,影响市民的消费行为模式,推行低碳环保的慢生活理念。

然后,在设施及运作系统方面,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建设绿道网的时候优先考虑低碳技术的普及应用,对绿道网中的服务站点、驿站场所、应急救助系统和安防系统以及郊野绿道低碳照明系统等节能减排,注意资源的循环利用并注重废旧和废弃物品的加工再利用和复合设施的建设;建立简单易懂且高度统一的标识系统,规范居民与游客的游览行为,传递教育信息,降低设计成本;结合现有设施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设立定点游客中心、医疗点、咨询亭、娱乐健身设施、纪念品饮食店铺、移动洗手间、公共休息点等,并设在显眼且真正所需的地方;将绿道定位于慢行道性质,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无障碍道,针对不同类型绿道的使用功能,遵行最低生态影响原则,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现代美学下的修建和整理,满足旅游、安全、环保及生产管理等多方面需求;架设成熟的交通换乘设施,扩大绿道网的服务范围,通过设置交通换乘点,提供自行车租赁、停车等服务。

再者,从市民的心理偏好方面看,根据各大媒体跟进绿道建设进度而作的报道内容和旅行社推出的路线安排情况来看,绿道休闲游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广州市旅游业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席位。由于出行方式经济,市内外游客日益注重环境保护,使得绿道休闲游成为不可取代、百利而无一害的新式旅行方式;考虑到群众的生活态度,从西方引入的绿道休闲游理念会带来一定的利益;在家门口贴近自然的旅游方式很“对”稍上年纪的居民的口味,以致能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发现民间有自发绿道休闲游等密切相关的活动。

最后,从相关企业管理与发展策略方面看,诸多绿道资源整合后优势互补,加强了区域的综合吸引力,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无限商机。这能帮助野郊乡村区域的消费市场能与城市市场顺利对接,促进乡村第一产业向服务业和特产加工制造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引导农家乐、民间种植园、乡间小饭馆和客栈等小旅游企业的转型和优化,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乡村经济收入,促进城乡贸易交流,间接上也对政府缓解城乡人口流动不平衡局面有所帮助。

四、广州市绿道休闲游现况的优缺

如对绿道休闲游的认知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足够重视具有保护价值的生态要素、特色物质文化遗产和景观资产,较难切实从居民出发,寻找方案解决土地使用冲突问题;规划区域不清清晰,鲜少考虑传统农田、森林用地与绿道地带的和谐建造方案,对绿道沿途景区与城乡住宅区、公共交通系统等之间的联系与机遇了解不透彻,没有结合区域自然和社会地理特征进行规划,错失商业良机,影响市场的消费偏好;绿道的存在形式缺乏可供选择性,专业性经营管理机构部门不稳定且派生少,力度小,专业人员不足,受制于参差不同部门的价值观倾向,无法做到“术业有专攻”而事半功倍,浪费了投入的资源禀赋;资金措筹、保障等体制与相关推动法案不完善,令政策实施、立法规章、投融资体系以及管理方法处于“空白状况”;没有过硬的技术后台支撑,再有理念和计划也不能大展拳脚,使很多应得到重视的地方存在隐患,削薄建设层次,衔接不够,涵盖范围不广,有所贬降自我价值等。

但也正正处于起步,拥有深厚的岭南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广州市就如同初涉学术的童孩,强劲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无穷的潜力,就要带着坚持的精神大胆创新建造,必能将无以估量的可能一一成真。

五、广州市绿道休闲游的发展策略及其经贸上的发展意义

以低碳经济为背景,广州市绿道休闲游构建了城市工业化环境下绿色生态廊道保护体系,为广州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舞台;通过聚集景点强化本地地理风貌和人文特色,提升旅游发展品味,外溢带动农产品销售等确保了绿道休闲游在本土产业经贸上能开出一条路。

六、针对发展误区及缺点的调整策略

(一)硬性设施的策略调整

现行的绿道休闲游路线中绿道标识系统指示表达方式生硬,没有特意接触过的市民可能难以做出准确的理解;绿道空间与居民生活区的界定过于刻意,无法形成自然融合和谐共存的氛围,影响市民对绿道休闲游的印象。对此,应结合低碳经济管理,可立意于提高公众参与度,邀请市民和民营企业投入标识系统的设计;绿道的选址与原有绿化资源贴合,根据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条件,将明确路线的任务交由公众落实,让公众加入讨论、投票决策的队伍,使绿化隔离减少疏离感,深入城市内部,降低建设开发成本,节省政府环保事业预算,解决城市化无序蔓延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二)对其他区域绿道休闲游的发展的效仿

根据其他区域的绿道休闲游案例分析,有些做法可以效仿以取得更大效益,如政府积极拉动商家赞助,与公益机构定期组织大型文化宣扬活动、马拉松、泛舟、竞走等能受国际普遍欢迎的赛事吸引国内外游客参加,形成一套完整的“参赛-获取纪念礼品-绿道休闲游-宣传”的运作模式。这能从日本多个地区根据季节天气各自定期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有所体会,当地以各自特产作为比赛奖品,以居民设计的T恤、徽章等为纪念品,得到了一大群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拥簇的积极回应,并在他们停留期间形成经济效益。

同时,绿道休闲游在经贸上也是带动市内消费,兼顾宏观与微观调整的好手段,但这只有绿道休闲游贴切居住者消费惯性和所属地域的风俗习惯时才能具备的调节力量。所以,这迫切需更多地结合当地文化传统来开展绿道休闲游,如考虑“饮茶文化”的影响力,在绿道沿途建造对应餐饮场所,根据所在地域文化供应特色小吃;预留娱乐休憩空间,为老年人提供“捉棋赏雀”的场所等。

(三)针对发展的趋势的创新策略探索

首先是互联网的应用与宣传。要将绿道休闲游的宣传简介进行网络化,要满足现时广大市民的好奇心和市外人民想了解的信息量并不简单,在互联网手段上必须有所创新才会出现商机,例如通过建立网络游戏页面加载与绿道休闲游有关的游戏关卡向年轻一代抛砖引玉,发行周边产品稳固形象;又或者利用政府权威与其他商业网页合作,在绿道休闲游介绍官网及其他相关如电瓶车商家官网上作醒目链接和简短介绍,增加与网民的沟通交流的渠道。

然后是水上绿道休闲游的策略探索。水上绿道休闲游受到很大限制,有很多细点无法轻易展开,使其仅限于寥寥可数的几种娱乐、出行方式,可考虑参照国外海滨沿岸的经营管理方式发展水上运动与水上绿道衔接系统的结合模式;或如2013年春节期间才开始有的“水上花市”也是很值得延伸的项目。再者是绿道休闲游的途中服务与后续服务的发展。绿道休闲游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和其他旅游项目一样,让游客“回头”是长远目光下获得潜在利益的关节。那么,我们该作出怎样的策略去留住财主呢?想取得无限提升的空间,较之硬性条件,更多的是凭借人为干预改善服务因素,提高服务人员和项目的质素与档位,细分市场,满足多样化需求,主动作出消费后的联系和反馈,针对无以替代性,将会为广州市相关产业经贸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挑战与机遇。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摊经济 地摊经营 黄石

一、黄石地摊经济发展现状

1.地摊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活动。从世界各国来看,地摊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形式,尤其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但由于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仅被视为一种边缘经济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地摊或许还能带上些许浪漫的艺术气息,但在中国,只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手段,它更多体现了下层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现状。

地摊经济一般具有三个特点:进入门槛低,投入少,收入低,是缺乏学历和技能人群的重要谋生手段;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且季节性强;摆摊工具简便,摊位大多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

2.黄石地摊经营者的构成

地摊运营投入少,进入门槛低,对文化层次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的农民工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调查显示,该类人员占地摊经营者总人数的52.63%。对于在社会上不好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摆地摊也成了一种暂时的就业选择,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大学生选择地摊经营只是为了多赚取一些社会经验和零用钱,大学生经营的货物大多新鲜新奇,很有创意,这部分人占了地摊经营者的10.5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地被征用,农民失地现象严重,很多农民为了谋生外出务工,地摊经营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据统计,在黄石的摆地摊人群中,农民占了31.57%,而且他们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卖水果或者蔬菜。很多老年人离退休以后,身体康健,不甘心在家里坐吃养老,于是,部分人选择地摊经营发挥余热,同时也赚取些许外快,这部分人占了15.78%。

3.地摊产品类别构成

黄石地摊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集中,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上窑、文化宫小吃街、沈家营八栋口以及湖师学生街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区。地摊经营的商品类别主要是餐饮小吃、服装饰品和瓜果蔬菜。其中,食品占了47.37%,日用品占了15.79%,植物花和化妆品分别占了10.52%,而排在后列的衣服饰品、药品、文娱用品仅分别占到了5.26%。

4.经营场所

地摊的经营场所多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主要交通干道以及重要的街道两侧,阻塞交通的情况比较严重。摊点的随意摆设影响了市容市貌,小吃摊贩以及水果摊贩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垃圾,影响城市的美观,并造成城市的污染。

地摊经营无章法,随意性强,流动性大,交易标的较小、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不固定,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其实,黄石市城管局有出台的关于摊点管理的规定,但是,调查显示97.44%的地摊经营者与市民都不了解。由此可见,城管局关于摊点管理的实施力度不够。

二、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1.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1)满足城市居民部分需求。首先,城市居民的主体还是中下阶层,庞大的消费市场给了地摊商贩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经营的早点、小吃、日用商品等满足了一部分市民的日常需求,给其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利。

其次,就摆摊地点来说,摊主们摆摊大都选择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多以居民区为主,这些地方不仅能方便摊主们招揽顾客,也为附近居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

(2)满足无业人员生计需求。经营地摊的一般是两种人,一部分是城市中的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另一部分是进城农民。这两个群体都是生活困难群体,街道上每一个摊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地摊的存在,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人员的生计,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地摊商贩中有部分人因经营有方,还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可以说地摊经济为减轻黄石的就业压力,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3)满足附近商场集客需求。一般来讲,地摊周围总是少不了正规的商场。商场的消费群体与地摊消费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消费档次,地摊吸引的客流很难形成商场的忠实顾客群体,也就是说二者的消费市场是分割的。但是做生意讲究人气和财气,有人气不一定有财气,但如果没有人气,财气肯定不存在。尽管地摊市场的消费群体消费水平低,但如果能把经济实惠的地摊市场打造好,就可以吸引商场的消费群体购物从而满足商场“集客”的强烈需求。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多样,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顾客在消费市场上购物存在多变性和交叉性,随机性购物渐成主流,目标性购物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就决定了不存绝对的市场目标顾客群体,地摊经济的繁荣可以为商场聚集人气,促进销售提供了重要的软环境基础保障。

2.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1)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形象。地摊商贩多设在交通路口或者居民区、学校周围,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产生的噪音影响到附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的油烟污染、随处乱倒的垃圾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卫生死角,引起居民的不满,影响到黄石市山水宜居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一位接受调查的居民表示,一些地摊往往经营到很晚,影响居民休息。此外,食品类地摊的存在,产生大量油烟,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2)威胁社会治安。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一部分人容易激动,比较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他们的手段往往比较偏激,比如有些摊贩素质低下,强买强卖,为了抢占地盘地摊商贩之间打架斗殴,不服从城管的管理,甚至和城管之间发生肢体冲突。地摊商贩、城管人员、城市市民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并且从长远看,暴力行为容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不利社会的长治久安。

(3)侵权。地摊商贩往往本薄利小,所售商品质量差,出了问题购买者退货无门。经营食品类的摊贩,一般缺乏相应的卫生资质,食品卫生质量令人堪忧。而且许多摊贩在出售商品时缺斤少量、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如果购买后,使用途中出现不当,消费者也无法通过合法的正确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地摊商品往往与一些知名品牌类似,使得消费者不易分辨,这在侵犯消费者合法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正版商品的版权。

三、培育和完善黄石地摊经济的对策

1.坚持疏导与科学管理

首先,沈家营区湖北师范学院正门口一带,上窑地区,市中心文化宫一带,以及集贸附近是众多摆摊者的聚集地,政府可以将这些区域选择性的规划出来,在特定的时间内开放给摊贩者。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机制。

2.落实出台的城市管理法规及措施

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各个社区已有管理部门的人力,对地摊管理落实已有规定——“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让其知晓应遵守的规定,并且要对“市级统一规划、分区建设管理”的原则宣传到位,对象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地摊商贩,还应涵盖城市居民。在此过程中,强调充分尊重地摊商贩,耐心与之沟通,摒弃地摊商贩素质低而不可沟通的偏见。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来维护并促进地摊经济的管理,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地摊商贩主动配合,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摊经济的效益。

3.坚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的西方经验

西方国家在在对马路摊贩的管理上,比中国有着更丰富的经验,他们大多都实行了以“严格保护, 积极管理”为特点的分区域、分场所和分时间管理。对于黄石而言,应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让地摊经济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健康发展,使地摊者身份合理化合法化,加快推动地摊经济组织化。坚持民生大于市容的理念,分时、分地、分区的管理思想。

4.强化对地摊商贩进行严格考核的管理制度

黄石市相关政府机构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实施扣分累积考核,分级递进执法,每发现地摊商贩一次违章,就在其首次违章留下的“违章档案”上扣除若干分,直到满分全部扣除,重点打击屡教不改、多次违规者,既体现了“人性化”文明执法,又为强制取缔准备了证据和条件。考核制度对于分数被扣除者实行强制取缔,城管执法有理有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有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赵英军,黄华侨.地摊经济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2]宫希魁.解析地摊经济[N].云南经济日报,2006-08-15(001)

[3]张广辉.给予城市“地摊经济”生存空间[J].辽宁经济,2007(9)

[4]张森林.解决就业问题不妨解放地摊经济[J].今日新疆,2009(6):34

[5]韩民春.国外地摊经济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6-14(10)

地摊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高校跳蚤市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出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大学生对跳蚤市场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创业生活的新鲜体验,使高校跳蚤市场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它的产生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而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一、高校跳蚤市场的发展现状

自从跳蚤市场进入高校内部,它便一直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也正因为这种青睐,高校跳蚤市场在市场主体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现如今,高校跳蚤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它所形成的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由于受到高校毕业生的影响,许多高校的跳蚤市场主要集中在毕业季,这也成为高校跳蚤市场的一大特色。目前,高校跳蚤市场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主体稳定性

在其他市场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市场主体总是会发生变动的,因此难以保证其稳定性;然而,高校跳蚤市场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难以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就为其主体稳定性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环境,校园内的大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稳定的市场主体。市场主体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市场经营者的角度看,高校学生成为其稳定的经营者。第二,从市场消费者的角度看,高校学生也是其主要的消费者。

(二)商品廉价性

高校跳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低廉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交易物品是二手物品;虽然它本身的价值不变,但是由于受到使用次数的影响,再加上高校跳蚤市场这一特定的环境因素,商品的价格变动是合理的。因为商品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其次,学生的实际购买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校学生尚未参加工作,没有经济收入,这就使他们的实际购买力受到了限制。从这两方面分析,高校跳蚤市场上的商品具有廉价性,既符合理论,又符合实际情况。

(三)商品比例变动性

目前,高校跳蚤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很多,不仅包括各种学习用品,而且各种日用品、电子产品等也在交易范围中。在这些物品中,学习用品因为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相关而占据主要比例。特别是在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期间,大四学生因离校而出售各种学习资料,从而直接导致学习用品比例在短时期内急剧上升;但是,在毕业季结束之后,大学生对其他物品的需求变大,这又导致学习用品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这一系列的变化,除了社会方面和季节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需求因素是其主要原因。

(四)“地摊式”经营主导性

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地摊式”经营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首先,高校跳蚤市场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这就为作为销售者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销售场地。其次,在高校内部采取“地摊式”市场交易可以使销售者直接省去因租用场所而产生的费用,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收益。最后,“地摊式”经营的优点是“面对面交流”[1]。这种直观的交易方式使学生的消费需求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给销售者,因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交易成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高校跳蚤市场在现阶段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不仅成为校园文化的另一缩影,而且具有其他市场所没有的特点;然而,由于受到市场主体、市场秩序以及销售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它的发展依然存在着限制性因素。

二、高校跳蚤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商品质量难以保证

高校跳蚤市场上的商品大都是旧物品,而旧物品本身就存在质量方面的隐患;除此之外,网上销售方式虽然在高校跳蚤市场的销售方式中占据很低的比例,但是它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因为网上交易是虚拟化的交易场所,大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商品,对于商品的了解,也仅仅是通过商品的文字介绍和图片展示,以及与销售者的交流。为此,网上交易方式明显存在不足之处,因而也造成了商品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二)市场秩序不规范

跳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完全是由销售者自行决定的,并且存在很大的变动性,这种价格随意性和变动性是造成市场秩序不规范的直接原因。不仅如此,对于许多高校来说,跳蚤市场是一个新的特殊市场,并且在进入高校内部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许多高校没有及时制定跳蚤市场交易规则,再加上监管体系不健全,这就间接地造成跳蚤市场“无规则、无管理”的问题。

(三)销售方式单一性

虽然许多高校在内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但是实践基地的范围毕竟有限,很难满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与此同时,网上销售尽管已经在跳蚤市场上不断发展起来,但这个比例比较小,在现阶段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很小。因此,在各大高校内,跳蚤市场的销售方式基本上采取的是“地摊式”。这种销售方式的单一性导致跳蚤市场的交易时间和地点受到很大限制,不利于跳蚤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交易需求,同时对大学生树立自主创业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四)售后服务不到位

高校跳蚤市场上的销售者是大学生,他们很难像其他市场经营单位一样,拥有非常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这主要是与当代大学生售后服务意识淡薄和服务能力低有关的。跳蚤市场上的商品大都是旧物品,价格低,利润小;再加上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经营风气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售后服务意识淡薄。另外,对于有些商品,大学生确实存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并且这些不足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的,因此,他们难以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五)市场“过热化”

现阶段,跳蚤市场在各大高校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此同时,中国各大高校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于跳蚤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跳蚤市场的发展。然而,由于跳蚤市场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学生开始过分热衷于跳蚤市场。为了获得经济收益,许多大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跳蚤市场的经营工作中,甚至在许多高校中出现了学生“翘课”现象。这种“过热化”现象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推动高校跳蚤市场良好发展的建议

(一)经营者积极规范自身行为

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在高校跳蚤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经营者的自身行为对跳蚤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为市场经营者的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端正自身态度,增强责任意识,在跳蚤市场交易中做到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做到质优价廉,让消费者满意。大学生积极规范自身行为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间接地推动跳蚤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规范统一的市场秩序

首先,制定价格标准。高校跳蚤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不仅差别很大,而且具有随意性和变动性,因而很容易造成市场价格混乱,并给正常的市场秩序带来负面影响[2]。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跳蚤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为各类商品制定一个价格标准,并将同类商品的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浮动范围,从而防止商品价格的盲目性。

其次,完善市场交易规则。学校在制定市场交易规则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一般的市场交易规则,又必须从稳定跳蚤市场的角度出发;制定市场交易规则要体现平等性、开放性、法制性等特征,既符合市场主体的需求,又能促进跳蚤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不仅如此,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市场交易规则应该随着跳蚤市场的发展而作出改变,从而使跳蚤市场的交易规则能够与实际保持一致。

最后,健全监管体系。学校对于监管体系的健全工作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设立监管机构。学校可以根据跳蚤市场的商品类别设立子机构,然后在子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一个能够协调跳蚤市场工作的总机构,然后交由专门人员负责。第二,及时反馈市场信息。由于高校跳蚤市场具有许多新变化,因此,监管子机构要及时了解并向总机构反馈这些信息,在动态中不断弥补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机构的能力,从而保证监管体系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三)搭建网络交易平台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因其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等特点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因此,学校可以与外界组织合作,共同为高校跳蚤市场搭建一个统一的网络交易平台。跳蚤市场的销售者可以将自己的商品信息在这个平台上,消费者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反映出自己的消费需求。在搭建网络交易平台时,学校要保证其安全性,最好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以确保这种网络虚拟交易平台能够保护大学生的利益不受损害,从而使高校跳蚤市场的网络交易方式扩大,推动跳蚤市场在网络平台中的发展。

(四)构建“双轨制”售后服务体系

构建售后服务体系需要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可以按照商品的类别安排专门的服务人员,与大学生组成售后服务体系;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学校还可以积极与校外组织合作,邀请相关企业客服精英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售后服务经验。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生也可以根据专业特色和能力自发地在高校内部建立一个类似于社团的售后服务组织,从而与学校的售后服务体系相辅相成。

(五)正确对待跳蚤市场“过热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