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呈现

一、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呈现,是指把已经确立、陈述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通过学习,应该学到什么和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呈现的应该是自己已经确立并明确用语言陈述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所以,该目标是既定目标,一般来说,既定目标是制定者认定的已经很完善的目标,可以直接用于指导语文阅读教学的,只是考虑怎么呈献给学生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强调从学生的出发,因为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且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等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虽然即将呈现的是既定目标,但最终呈现的却有可能不是既定目标的原版。第二,教学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的,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而面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呈现时间,不同的呈现方式,都会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呈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能学到什么,更要让这种“知道”产生最佳效果。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呈现的意义

(一)对教师来说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呈现过程,也是语文教师对自己已经成型的阅读教学目标的再理解、再认识的过程。实际上这个教学目标还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一个纸上的教目标其实不是教学目标。要想让它富有生命,必须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这就就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语文教师便会从学生的角度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进行再认识、在完善,从而加深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第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呈现过程,也是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修正、完善过程。呈现给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习惯,考虑呈现方式等,这便可以促使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琢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并及时发现已确立与陈述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二)对学生来说

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从而对学生的语文阅读产生积极、主动、有目的的学习。第一,适时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知道了能学到什么,所学有没有用,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了兴趣和动机,才会更容易取得成效。第二,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学习不再盲目。当学生了解了语文教学目标的之后,阅读学习便有了针对性,知道应该学什么,需要学到什么程度等等。这样学生便能把自己的语文学习集中在某一目标上,使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从而提高其语文学习效率。

总之,科学、适时地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使其功能发挥最大效用。在呈现的过程中,还可以使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更为合理、更加完善。这便能更好的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呈现方式

(一)多媒体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多媒体呈现方式,指语文教师科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带来的最便捷的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呈现阅读教学目标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一目了然,从而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明确;采用多媒体呈现方式,语文教师无需占用课堂时间进行板书,只需要适时播放、演示就行。既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又能保证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呈现方式的机械化可能导致教学目标在学生脑海里停留时间过短而不能深入的领会,印象不深,因而不能完全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学生的注意力也可能完全被新鲜的教学媒体吸引,而转移了对学习内容的注意,这是背离语文教育本质的。

(二)板书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板书呈现方式,是指教师将教学目标写在黑板上。这是最传统、最古老的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呈现方式。利用板书呈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始终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不断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从而加强和巩固其对所呈现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同时,板书呈现方式自由灵活,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践做出做恰切实际的选择。总之,板书呈现方式能保证学生明白无误地了解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板书呈现方式也存在明显的费时的缺点,特别是当教学目标比较详细具体时,可能会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来进行板书,而如果只写关键词不书写完整的话,又可能导致学生不能准确的领会教学目标,从而降低语文学习效率。

(三)口头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口头呈现方式,指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口头交流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其已确定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也最常见的教学目标呈现方式。口头呈现方式的优点是便于语文教师根据阅读教学实际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导控教学;既节省时间、灵活方便,又能够不断给学生以新鲜和刺激,并能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刺激的力度,从而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更加严谨、高效。但口头呈现方式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较高,运用稍不恰当便会阻碍语文教学的进展,降低语文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学生是通过听觉刺激接受目标,比起视觉刺激来说,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很可能被学生遗忘和忽略。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范文第2篇

包天仁教授对这一现象深表忧虑:“现在的教学、培训几乎都是这个理念,把母语当作洪水猛兽。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如果用汉语做点介绍、讲解或分析,都是严格禁止的,这就大错特错,成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包天仁教授的这一段话,无疑道出了目前英语教学中母语的尴尬处境。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存在着较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难免受到母语“图式”的干扰,导致中国式英语非常普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这种不利的负面影响,强化了人们对母语负迁移作用的认识,忽视了母语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导致我们的英语课堂完全排斥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渗入。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习得不同语言的目的其实质是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母语文化在英语中的最基础的体现,就是学生掌握了多少汉语的英文表达方式。而笔者曾在所授课学校做过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已经结束了初中词汇学习的初三学生,对其进行关于母语文化的小测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中国传统的节日、饮食、文化英文表达方式都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西方英语文化的引入,却忽视了母?Z文化的渗透,导致两种语言难以得到交流和转换。

二、母语文化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教育意义

提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影响,教师首先想到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母语负迁移。认为用英式的思维来进行英语的学习,其学习效果应该是最佳的,中国式的英语教学受到批判。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母语对英语学习不仅有负迁移的影响,更有正迁移的作用。学习者通过对母语语言的习得,可以将获得的语言技巧及其对世界的认知直接融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降低学生对英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例如,语音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和汉语发音部位和方法相同或者相似的对等因素,拼读英语音标;词汇教学时,可以利用汉字的构字法和规律,指导学生掌握英语单词的构词方法和规律,通过词根、词缀巧记单词;语法教学时,利用母语的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英语句型和结构。

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语言的社会意义更加重要,注重交流,感知交往的魅力,成为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向。我国开展英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更是为了用英语这一门国际性语言向其他国家传播我国的母语文化。在英语教育中,如果母语文化的地位得不到重视,那么学生就不能够很好的用英语来正确表达中国文化,更不能自如的在中西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翻译,导致沟通交流不顺利。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文化学者查根斯就曾经对我国的母语文化作出过可行性研究,认为汉家文化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具有符合人文主义精神的力量,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符合中国式教育逻辑的文化理念。可见,在英语教育中渗透母语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巧,还可以加深其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母语文化在我国的英语教育中具有不可估量重要性,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推行渗透中国的母语文化,是新时代社交发展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母语文化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进行中西比较研究

对教材的深入发掘,是指在词汇、语法及课文的讲授上,进行文化层面的分析。现行的英语教材其文化性多偏向与语文学习的习惯,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时对英文的内涵把握不清晰,介于英文语境和汉语学习方式的夹缝中。对教材的分析,应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文化分析上,给学生一个拓展的平台,既西方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一个词汇的词源意义,不单单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更加使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文化,这样做的意义是让中西方文化产生比较,给学生展示出我们母语文化的不同之处。在对教材的深入挖掘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放开眼界,用更加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其他的不同文化,也更加重视我们的母语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视野。

2.改变教学方略,重视文化审美

将母语文化渗透到初中的英语教育中,最直观的方式不外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知识进行碰撞的平台,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桎梏到单一的知识学习中来,枯燥的词汇记忆、语法背诵和篇章翻译已经不适合新的课程改革方针,更不要说母语文化的深入理解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本身,接受力强的青少年一代,每天都会在网络和生活中触碰到各种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母语文化的对比学习,并且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就成为了深入母语文化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电子课堂教学,将学生从桌椅上解放出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情景对话,加入最平常的母语文化,进行中国人之间的英文对话,在新的英语评价方式中,这样的改变无疑是一种效率高、效果好的教学实践改革,结合该地的校本课程进行课后的英文社团、合作小组的活动,使学生活学活用,在一个平和的环境中将母语与英文进行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范文第3篇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这些都说明,语文课的主体作用没有凸显出来,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技能。真正的阅读课时要给学生“授之于渔”,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于鱼”。

那么,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呢,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课的效能呢?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炼,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字:西藏农牧区    初中英语教学    两极分化

        西藏农牧区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水平近年来一直在稳步前进,但和内地初中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也还有很多,其中相对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问题。学生刚上初一的时候,学生学的是初中起点版的河北冀教版英语教材,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新鲜,英语学习有较高的热情;但到了初二,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词汇量增多,文化内涵的深入,各种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都凸显出来,很多学生慢慢掉队并逐渐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之所以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很大程度上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农村中学孩子与城市孩子本身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缺乏氛围、时间不足等诸多方面;而对于西藏农牧区的初中学生来说,本身见闻少,知识面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巨大障碍更是英语教学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影响相当大,具体来说,在西藏农牧区造成英语教学中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的突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角度来看:

(一)学生进入初中时基础参差不齐。

在广大的西藏农牧区,由于自然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县城和靠近县城的小学有条件有师资开设英语课,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很多偏远的牧区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或者有课也很少有会英语的老师上课。初一的时候,小学基础好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失去新鲜感,很多自以为都懂了会了不愿好好听课;而基础差的一开始有兴趣,但因为优秀生基本上都是基础好的,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深度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他们的影响,基础低的慢慢的被老师甩下,从而慢慢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放弃了英语的学习,滑落到差生的行列。

        (二)学生学习目的不是很明确。

在西藏,因为地域的封闭性,偏远农牧区的孩子很少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连汉语都接触不多,当然更难接触到外语,同时觉得英语离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也不实用,学不学都没有太多的意义,初一的时候还可以凭兴趣和热情学习英语,成绩较好;但到了初二,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习科目的增多,英语学习兴趣下降,不少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大部分学生逐渐将学习精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和实用的科目上去,逐渐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西藏高中录取分数线低,不少考上高中的学生数理化可以考及格,但英语成绩却上不了两位数。

(三)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由于西藏的中考没有听力考试,考阅读能力的分值也极少 ,不少农牧区初中学生认为只要听懂教师讲的内容,会做题就行了,只花心思去学语法,背单词,而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去。没有经历大量的反复的口语,书面练习,导致他们不能形成语言技能,不能熟练使用英语,遗忘很快。另外,大部分学生学单词的时候,不去看音标,也没有好好学音标,老师带读单词的时候总是用藏语给单词注音,这样单词读不标准不说,也丧失了自我学习单词的能力,单词记不住,很多同学抱怨说单词今天记明天忘,正是这种错误的单词学习方法所致,随着单词词汇量的增多,很多学生更是感到英语学习力不从心,进而无奈地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四)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面,对外界文化了解太少。

西藏由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少偏远农牧区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基本上和外界没有太多的联系见识很少;加上西藏人口90%以上为藏族,主要语言是藏语,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主要是藏文化,对区外以及国外的文化太陌生;初一课文内容主要是一些衣服颜色水果等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具体的事物,学生能理解并对英语学习有较高的热情;但到了初二后,学习的内容开始变得抽象,文化和情感方面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很多事物和文化层面的东西学生都没有见过没有听过,加上学习内容较多,学生一时很难接受过来,当学习内容和学生共鸣点少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减退,最终失去学习兴趣,成为所谓的差生。

        二、教师角度来看。

(一)忙于赶进度,忽视后进生。

冀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每学期64课,课文多,单词词汇量大,因此教学时间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赶进度,没有重视成绩落后的学生,上课练习时间少。尤其是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几乎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因为教师认为浪费时间,久而久之,差生越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有的甚至放弃学习英语。

(二)师生关系不融洽,语言文化隔阂大。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既是教师,又是父母,不管从学习上、生活上,还有其他方方面面都应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师生不能沟通,产生对立矛盾,会使学生讨厌上英语课,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放弃学习英语。西藏农牧区海拔普遍较高,大部分学校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和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教师更多的是从内地过来的汉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老师,藏族英语老师相对较少,身体状况要适应高原高海拔本来就要比藏族老师更困难,在高原地区大都不敢过分劳累,因此作业布置、检查、督促和课外辅导很多时候不及时,不到位。在语言上,学生基本上都是说藏语,而非藏族老师能懂藏语的又不多,那些听不懂汉语理解不了汉语的学生,初一的时候能根据书上的图画和老师的手势动作等跟上老师的思维,到了初二就很勉强了,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想要和学生做更多的交流也很困难。除了少数基础好的学生老师比较关注外,其他基础差的学生老师关注的就很少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也就困难多了。

基于以上原因,在我们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间的两极分化相当严重,面对这一严重现象的问题,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一、从学习的主体上下功夫。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范文第5篇

一、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

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九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比如:教学《春》一文时,我主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1、本课绘春是全文的中心,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

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比如:教学主席的《沁园春・雪》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白教学目标:

1、学习活动之一:诵读,整体理解。a、请同学们体味词的意境,进行朗读。语速适中,表现出一种眼界高远,立意高超,画面辽阔,气势磅礴,情景融合。b、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理解全词内容,试着用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对这首词进行评价,比如: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学习活动之二:朗读,分层概括,朗读训练二,语速缓急有致。读出特殊节奏与感情后再指出: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仗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而“沁园春”这种词格一般都用较多的对仗。如:“长城内外,大河上下。”3、学习活动4、诵读品味词句。知识撷萃:练字。诗人讲究炼词、炼句、炼字、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反复推敲语句,使之精确简洁,生动传神。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品析”的方式自由品析,并说说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用得好。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显得舞姿轻盈,一静一动,静移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冰雪都是白的,天地间纯然一色,给人一种朴素洁净的美,在大雪之中赏雪,充满豪迈情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望”字取“登高远眺”之意的评价。“略输”、“稍逊”两个词表明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褒中有贬;“只识”一词则表明作者对“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藐视。

三、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筛选教学内容,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出语文本体性,我们的课堂就有了导向性,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语文课的味道,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有了基础保障。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

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如:我们在学习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意境是悲壮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课文时,要在阅读时指出它的教学目标,其中的意境是凄婉的。本首词的意境是崇高的,音调高亢激昂,意气风发。意境:就是作品中,表现着、蕴含着、渗透着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激情朗读,读出气势,感受意境。

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