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教学氛围愉悦化策略

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生活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真实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才会充满激情地组织活动,学生才会充满智慧地主动参与地理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几个同学计划找一家旅行社,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随团外出旅游。他们想在黄山、长江三峡、北京三处选择一处,行程五天左右,且每人的旅游经费不足1800元,又想让旅行社全包。假如你是旅行社策划人员,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旅游风景地并说明理由。这个案例联系生活实际,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创造了宽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学生们又很容易了解影响旅游活动的要素。

其实,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都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又如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用“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描述锋面,课堂自然韵味十足。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策略

“问题课程”是当今地理新课程教学模式之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帮助者”、“指导者”、“创建者”,而教师的帮助、指导和创建作用能够体现的关键是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第一,可以借助直观手段,展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人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又如语文学科的古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自然产生联想:山地的起伏为何产生气候与植被的变化?第二,创设问题情境。从视、听、触等多方位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地理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单纯的语言、文字材料、图片、音乐、视频短片等。选择恰当的方式,给学生的感官甚至心灵带来冲击,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在进行地表形态的塑造或自然灾害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提出探究问题:“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抗灾减灾呢?”第三,联系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述“气候与人类活动”时,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例子,描述四川人爱吃辣,是因为四川地处盆地,温暖湿润,湿度大,吃辣可祛湿,避免得关节病,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反,教师照本宣科,讲述一些遥不可及的知识,学生印象就不会深刻,课堂效果就不会好。

三、教学方法案例化策略

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的核心能力。带着问题意识,以地理事件为契机,深入学习和运用地理原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将地理事件设计为教学案例,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均有裨益。以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全书采编了“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美国硅谷”等21个隐含本质性、基础性的内容作为案例,用案例诠释、实证、应用理论,举一反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由个别知识向类同知识迁移,培养地理思维迁移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应对新高考。总结近几年安徽地理高考命题不难发现,试题既重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有机结合,重视图标分析和综合分析,更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突出让学生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正确运用所学习过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分析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高中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结合时事热点、新闻背景、身边的环境、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及时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如禽流感事件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异常与西南旱灾、大运河水体变蓝与水污染、季节性暴雨天气与城市内涝、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气象预报与遥感、交通事故与全球定位系统等。

四、教学角色平等化策略

师者传授、学者倾听的“满堂灌”教学不再适应今天的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享有教育参与性和选择性,教师当好导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实现角色平等化教学。如必修3“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节的学习,教师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原居民、商业伐木公司老板发表对雨林开发的不同看法,再安排学生扮演西欧人和巴西人对雨林开发还是保护的两种前途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保护雨林、维护生态平衡的知识目标和增强环保意识的情感目标顺利得以实现。

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思维活跃,大胆探索。教师当好导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查问不明白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如教学“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本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教师设问:“日本工业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据图很容易答出“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教师接着发问:“为什么不在日本海沿岸呢?”学生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日本海是内海,不方便运输。”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既领会了学习的乐趣,又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求异的思维习惯。

五、教学过程活动化策略

以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重大改革为代表的都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10+35”课堂教学模式给地理教师的启迪是:教师应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时间、有空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这不仅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形成独立人格。活动的方式:①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②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③地理实践活动、社会调查;④撰写地理小论文,等等。

当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有很多都不能按上述的活动设计,此时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若干难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自学,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教学时再由教师总结,既点拨学生较模糊的内容,突出重点,又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利用学校地处农场的便利条件,带领全班学生参观土壤测肥中心,深入田间地头,收集资料,现场考察,采访专家,模拟试验,完成了《探究测土配方的实验及应用价值》的课题研究。学生在参与的全过程中,感受了气候、土壤、植被的内在联系,领会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加深了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并在活动中体会了劳动者的辛劳。

六、教学文字内容图像化策略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相对于文字表述来说,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更直观、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图解各种地理理性知识,学生通过阅图可以“发现”新的知识,挖掘更深的内涵,一定程度上还能弥补教师课堂上教学的不足,完善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设问。

“掌握阅读、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是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高中地理会考把“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作为基本的能力要求。近年来安徽高考考题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其中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图表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考查读图、用图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使学生养成看图、用图、思考图的习惯,左书右图,或上书下图,书图并用,充分利用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学习与考试图册的功能,突出主干知识,设置读图思考,获得地图能力。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本节课不仅是借校借班,而且该班学生从未接受过翻转课堂的学习,但笔者仍然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展开教学活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不仅是该章的重点内容,还与前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入城市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反之,则为逆城市化。

达成目标发掘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目标管理式的学习,学生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执行人,达成目标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应当达到的认知程度、认知水平或认知标准。微课程教学法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养成,课中侧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根据“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程目标,笔者把教材内容按课前和课中进行分割,把课程标准转变为可量化的课前和课中各有侧重的达成目标。

课前准备

1.设计课前学习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学习任务必须与达成目标配套,学生完成任务即达成教师的教学目标。笔者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先把学习内容进行细化,再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把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系列问题。

笔者阅读教材,发现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中,教材用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阐述了“城市化对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四大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和“过快的城市化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只用了两行字一带而过。再细心研读教材,能发现教材在“什么是城市化”这一部分内容中,只用三行字说明了城市化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我们不难发现新闻媒体的负面报道过多,这样容易导致一些学生过度放大城市化的个别问题,走极端,而忽略城市化对个人和地区的积极意义。因此,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三,以表格的形式和分类比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强化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的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只有过度的城市化或不合理的城市化才会出现严重的“城市病”。

2.录制微视频

微课程教学法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自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是在懂了的前提下开始课堂学习”,主张“课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理解与经验来确定学习任务中的困难部分,并录制成配套的教学视频作为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中“城市化的概念、标志、水平衡量指标和动力”等知识在教材上都有讲解,但是都分散在图文中,没有作系统而清晰的归纳。为了让学生理解各个知识点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会用规范的语言表达,笔者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概况”为主题的微视频1-1。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教材是通过两张图来呈现的,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因此,笔者以“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解读为案例,录制了一个以“城市化进程阶段”为主题的微视频2-1。其目的在于:一是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一个任务;二是教会学生阅读流程图的方法和思路;三是让学生在掌握读图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对于学习任务二中的“城市化进程的现象及原因”,教材是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案例来呈现的,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难以表达动态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现象。因此,笔者以教材案例为脚本,录制了一个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主题的微视频2-2。其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任务一中的所有知识;二是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三是让学生在掌握比较说明的方法后,完成学习任务二的第三个任务。

3.设计课堂活动任务

微课程教学法对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有以问题为导向、环环相扣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以自主学习需求为导向的配套教学视频,而最有特色的当属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即问题引导的课堂“四步法”,尤其是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微项目学习”。微课程教学法主张微项目的探究主题要来自真实情境,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笔者从苏州乡土地理入手,搜集整理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据,创设“苏州城市化”的探究主题。首先让学生绘制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使得主题具体化和可视化,感受“苏州城市化”现象,内化“城市化”进程;其次让学生以“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活动,使得“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象化和立体化,使学生辩证认识“城市化”,展望“城市化”;最后让学生以“苏州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形式,为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献计献策,立志投身于“苏州城市化”建设。

4.设置评价反思平台

“微课程教学法”贯彻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注重差异性,强调和谐性,突出创新性,对每位学生都抱以积极而热切的期望,寻找并挖掘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每位学生的潜能。因此,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设置了“评价收获”和“反思困惑”。设置“评价收获”一栏,旨在让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把学习任务中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在构建中检验自己自主学习的达标程度;设置“反思困惑”一栏,旨在给学生一个反馈自主学习成效的平台,以便教师掌握课堂上需要一对一指导帮助的学生。

课堂过程与反思

1.检测

内容:7道单选题。预设时间5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一组展示答案,其他组评价。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全部独立完成;2分钟组内交流、互讲。

经组长统计结果显示:第1组、第2组、第3组、第5组和第6组是所有成员100%正确;第4组有1人的第2小题在组内交流时得到纠正;第7组有1人的第3小题与组内不一致,但没有接受组内同学的说法,最后主动提交到全班展示。

反思:①用时超过预设,说明学生对组内交流互讲过程不熟悉。②第7组组内有分歧且没有协作好,说明:一是小组成员的组合搭配欠妥,没有领头羊,这也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的普遍症结;二是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三是学生之间缺少信任感。③对于大胆主动展示与同学结论不一致的学生,教师要表扬该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护他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在小组交流时细心观察,及时介入,一对一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

2.进阶

内容:“苏州城市化”的特点和表现。预设时间10分钟,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绘图和分析图,然后组长负责进行小组内交流并汇总一份组内进阶成果,最后全班开展“展示―质疑―回应”。

生成:3分钟内,所有学生都绘制好曲线图;接着约用2分钟,各组组长都能及时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协作评价,并绘制一张代表本组共识的曲线图;随后约用5分钟,各组组长召集本组成员分析所绘“近10年苏州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展开“苏州城市化进程特点和表现”协作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展示单上。

意外:教师发现第4组有两位学生的图位置偏上且超出了规定区域,在全班交流结束后让其查找原因,这能让学生明白制作地图时比例尺的重要性。用时2分钟。

反思:①本环节的协作交流过程顺畅,说明学生学会了组长负责制的协作评价与展示交流。由此看出学生的可塑性是极大的。②及时捕捉到学生活动中的意外,并开发成学习资源,目的在于:一是帮助出意外的学生及时诊断;二是让全班学生有了意外的收获。尽管比预设时间多用了2分钟,但学生的收获是极大的,印象也是极深刻的。这可以看出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3.探究

(1) 辩论:苏州城市化让生活更美好还是更糟糕?(15分钟)

学生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任务三,静思2分钟,选择正/反方,梳理理由;2分钟后,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开始自由辩论,要求正方、反方交叉进行陈述或辩驳。

反思:①本环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时间限制,发言人数受到限制,需要改进。②由于辩论的主题来自真实生活,学生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知识点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得到渗透和内化。

学生观看新闻“智慧苏州”的视频和“苏州风貌”宣传片,感慨城市化对苏州的积极影响。

反思:动态的视频、及时的新闻,让学生的体会和认识立体化和可视化,从而产生强烈的震撼。但这要求教师有广博的学识、精湛的素养和深厚的功底。

(2) 献计献策:苏州新型城镇化建设(8分钟)

内容:学生先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再归纳3条以上的可行性措施,时间为4分钟。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呈现苏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些举措。

教师归纳学生的计策:①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苏州环境的治理和保护,让苏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③加强打工人员的管理,并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④对苏州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加强绿化,增加绿地覆盖率;⑤加强苏州的交通运输建设,合理规划道路,增加公共交通;⑥加大科技的投入和开发,打造智慧苏州。

学生观看视频“苏州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举措”,当看到与自己不谋而合的计策时,兴奋不已。

反思:该环节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事实素材的呈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但教师需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才会有课前充分的准备和精心的预设。

4.评价

内容:构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预设时间2分钟,要求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中心词是什么,围绕它涉及了哪些内容,梳理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课程教学设计

从2004年开始,高中地理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课程结构等都发生改变。在改革过程中,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使用的范围比较广。与其他教材相比,人教版的栏目设置比较合理,在每一单元后面有“问题研究”一栏。笔者将以《行星地球》一节为例,探讨“问题研究”的课程教学设计问题。

一、“问题研究”的特点

“问题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议题比较集中,内涵相对丰富;第二,它体现出整体性、结构性;第三,进行课程设计的计划一定要周密,组织准备工作要充分;第四,对时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的学习主要是说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选择并且确定要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知识,并学会应用,进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提供进行主动学习的条件。通过分析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可以发现“问题研究”选择的主题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畅想式问题;第二是热点问题;第三是国家层次的问题。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问题研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三、分析“问题研究”的课程教学设计

1.研究课程标准

在《行星地球》一章中,第二小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设置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太阳的能量开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分析表达地理现象的三维空间分布图。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课堂设计必须体现出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且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课前的准备工作

(1)让学生搜寻与“问题研究”相关的资料

现在社会科学技术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尤其是网上资源信息量比较大。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主题找寻资料,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上的锻炼。然而,教师也必须注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查询资料比较花费时间和精力,效率也不是太高,因此,让学生查询资料的次数不能太多。要提高学生查询信息的效率,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学生根据这些资料进行相关信息的整合,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在提供资料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讲究侧重点。针对《行星地球》这一章节来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星系、星云图片,让学生思考天体系统主要的构成,进而让学生通过搜寻资料掌握天体系统的级别。

(2)评价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进行评价。在课前,教师设计几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天体系统的构成情况以及天体级别,然后教师收取表格,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时,对学生应该以激励为主。

3.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在组织学生教学时,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第二小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太阳可以为地球提供能量,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设置“小主持人”的角色方式,让一名学生引出这个话题,这名学生应该活泼、开朗,比较有号召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太阳辐射产生的热量对地球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与光热有关的东西”等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探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4.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在“问题研究”中,学生进行合作或者分享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成立研究小组,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问题研究”的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地球的运动》这一小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成立研究小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一,成立技术组。所谓技术组就是教师让学生进行演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模型,进行地球运动的演练活动,当地球运转到不同的位置时,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上的范围有所变化。通过技术组的演练,学生能够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掌握。

第二,成立询问组。在学生演练完成后,教师进行知识的补充,学生可以对知识有全面的掌握。教师讲解完知识后,由询问组的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然后开始提问同学。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存在不足,并采取措施进行知识的弥补,进而对知识全面掌握。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学生对在课堂中掌握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结语:

进行“问题研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要固定学生的思维方式,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只有这样,“问题研究”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喜强.高中地理教学中“问题研究”部分的新课程教学点滴——以《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一课为例[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07)

[2]卢钢,彭琰清.高中必修教材中“问题研究”板块的作用与处理策略[J].地理教学,2010(05)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本课程教学改革,按照当前快递企业岗位设置需求,明确工作岗位职责及任务内容,结合各项教学条件,设计合理化教学情景,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较快地融入岗位角色,以职业化的标准熟练掌握各项职业技能,胜任各项岗位工作。

首先,确定高职《快递业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的整体设计,要密切联系快递岗位工作实际,让学生在真实的快递企业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掌握快递业务与管理基础知识,提升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课程教学要达成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具备快件收发的业务知识,具体包括:开箱验视操作、打包作业、称重和测量作业、计费、填写国内运单、规范张贴运单、运单查验、分包、建包作业及装车扫描操作等知识;

②快递法规基础知识;并能及时掌握国家最新快递政策动态,与快递操作做好对接;

③具备填写国际运单所需的英语书写知识;

④收派件路线规划、优化的基础知识;

⑤客户接待、开发与维护的知识及技巧;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按照快递收发的业务流程,正确进行开箱验视操作、打包作业、称重和测量作业、计费、填写国内运单、规范张贴运单、运单查验、分包、建包作业及装车扫描等业务操作。

②能够准确判断待寄邮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为顾客推荐适合的发件方式;

③能够熟练填写国际运单;

④能够正确规划收派路线,并根据道路时部及时进行优化;

⑤能够正确接待顾客,并与客户做好交流、沟通,做好客户维护并开发新客户。

3.态度目标

①具有良好的服务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

②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和素养;

③具有较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良好的执行力。

第二,找准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收发快递业务的操作,其中,尤以快递企业常出现问题件、疑难件的打包作业及填写国内运单操作环节为重点;开箱验视操作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快递法规知识,需要迅速判断待寄快件是否为可寄快件,以及有何注意事项,是课程教学的难点所在。

第三,做好课程分层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分层设计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教学对象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二是快递企业工作岗位上升的需要。

在做课程教学分层设计时,应从快递企业岗位设置着手。快递企业岗位从层次上划分依次为:基础岗位、基层管理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和高层管理岗位。从高职学生的实习就业现状及就业发展的前景出发,立足实际,将从事基础工作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作为课程设计的方向。

通过对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快递行业就业的形式分析 ,发现初始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一线岗位,经过6个月的实习锻炼,约7%的学生可晋升基层管理岗位,经过3年的岗位(含实习期6个月)锻炼,约1.75%的学生可晋升中层管理岗位。

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教学设计改革的目的,是让大多数从事快递企业岗位工作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1~2个基层目标岗位技能,对基层岗位技能掌握运用较为优秀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甚至中层管理岗位等上升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的能力,具体实施时,可依托“厂中校”、“校中厂”等基础资源,将教学对象引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及岗位中,在教学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

第四,教学资源的准备。教材、教案及相关教学资源手段要紧跟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并根据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用人需要,进一步设立变更、补充教学资源项目的计划,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并逐步完善,构建实用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现有《快递业务与管理》课程教材数量少,内容理论讲述多,实践操作介绍少,难以有效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故应在已明确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快递企业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强岗位职责及需求调研,借鉴已有教材的成功之处,编制课程教学用教材、教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度,多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有针对性地编制及修订教材内容,使之适合当前教育教学的需要。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教学带来越来越大的积极影响,将相关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在教学中已成为必然。本课程教学中实训、实践操作的课程内容是信息化教学的重点,借助微课程等相关信息技术手段为这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服务,将课程教学要求、技术手段、实践演示等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手机及教学多媒休设备的优势,利于教学和学习互动,进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双主体”地位。

第五,教学方法的运用。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推进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法。

1.情景教学法就是模拟工作的场景,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动手实践,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及对其他环节工作的影响;

2.案例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在“校中厂”、“厂中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汇编成册,通过“晾晒”,让学生动起来共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地理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C语言CDIO项目载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59-02

C语言程序设计是我院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思想、设计能力的入门级课程。但是,传统的教学步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因此,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院开设这门课的机电工程系、汽车工程系和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根据调查结果以及几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体会,总结归纳出我院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感到学习困难,独立编程的能力差

C语言知识本身所具有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特点,易使人感到学习困难,学生大多是零基础,对学好C语言信心不足,或学生从一开始的听不懂、跟不上逐渐演变为不愿听、不想学,逐渐对课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会对本门课产生怀疑的态度以致厌倦。另外,实验内容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教材中的实例,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中的市场,因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情况。

2.自学能力弱

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很快,在C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传授现有的知识,还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自学,并给予方向性指导,让他们超前学习,甚至自学C语言前沿应用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同时,学会运用网络、图书馆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和修改,并进一步理解,将其应用到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中。

3.创新能力低

传统的实验题目紧紧围绕课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算法描述均很清楚,学生只需编写代码即可。如果给定一个实际问题,学生必须首先理解待解决问题的实质,然后考虑通过何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既有利于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又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二 面向CDIO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的建议

1.改革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参与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利用网络资源满足自己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完善知识结构,老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如在给学生介绍循环结构时,与同学探讨一个换钱计划,计划如下:我每天给你十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第二天我仍给你十万元,你给我二分钱,第三天我仍给你十万元,你给我四分钱……你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直到满一个月(30天),让同学思考是否接受这个计划?

让同学通过这些小程序观察语句的执行情况,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挥,自我创新、自我发展。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去接触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进而掌握新知识,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把项目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

要根据“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目标和特点,结合企业专家建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接近学生生活、业务逻辑较为简单且尽量能与后续课程项目产生联系的项目,如商品销售管理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这样的项目等。有了项目载体,根据项目开发制作的顺序,对原有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整合与编排,将常用的知识作为重点来讲解,忽略难懂晦涩、实际应用中较少涉及的知识,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好C语言的信心。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CDIO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项目化课程更具有条理性和可实施性,可将项目按功能划分成若干模块,根据模块功能的大小,又可以将模块划分成若干任务。在每次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些事先划分好的功能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完成任务。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CDIO教学理念,通过软件工程过程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测试维护”四个阶段来完成课程的任务。

通过将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较好地融合了“构想―设计―实施―运行”的指导思想,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基于CDIO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并逐步将成果应用到其他课程中去。

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2]马丽艳、宁振刚、李振平.基于EAC-CDIO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