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 问题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以往语文课上出现的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受课”现象逐渐退却,取而代之的是将课堂归还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经历“质”的转变,诸如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我们不得不承认教学理念的转变确实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内涵和实质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使得初中语文教学在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呈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和即时修正。基于此,本文将重点讨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策略,希望能对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帮助。

一、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呈现的问题分析

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以下教学误区,深有感触,在此将其总结出来,希望引起注意:

1.自主学习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

应教育专家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再呼吁,新课改对于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要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许多教师更是将“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奉为“圣旨”遵照执行,不料却走入了另一极端:课堂上乱哄哄的“手舞足蹈”,看似热闹却毫无主题;学生发言海阔天空的胡编乱侃、甚至偏离课堂教学主题的毫无逻辑,却引来了学生的“满堂喝彩”和教师的创意表扬。结果是,“一切让学生说了算”,“教师一边看”,表面自由,实际是放任自流,不但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根本,更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职责与作用。可想而知,对于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指导理念如此表面的贯彻何谈收效?

2.合作学习华而不实,实际是泡沫严重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要求:要“积极倡导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华而不实,泡沫严重,主要表现为:

(1)凡课必“组”,杂乱无章

很多初中一线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若无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就显得不是真正的语文课,于是“大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合作”等等应用而生,课堂上充斥着学生杂乱无章、七嘴八舌的讨论和“较量”,却忽略了有些语文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自主的品读、思考和玩味,不需要合作学习,即时需要也要“动静结合”,这样一味的随意安排合作学习,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退场旁观,“蜻蜓点水”,点评难见

诸多合作学习形式中的教师,通常在其中的表现要么退至教室一侧或办公室耐心等待,要么如“蜻蜓点水”一般游走于各合作学习小组间,等到讨论基本完毕,班级声音基本安静下来之后,才走上讲台听取各组汇报,汇报完毕即宣告结束,根本没有批判性的点评和有效的全程“调控”。

二、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呈现问题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体会,给出以下几种策略,以期和同仁切磋交流:

1.教师要适度地讲解,有效地引导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需要去讲解,不需要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反而更需要教师的精辟讲解和科学点拨,以成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心灵鸡汤”。例如,笔者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首先,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描法,并描述自己所在城市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让他们以座位相邻为原则互相交流、互相描述;其次,在经过学生的集体交流之后,让学生发言。在同学的发言中我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不太懂这些描写是用什么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因此,此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既要讲解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也要讲解他们怎样用各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去感受同一事物,并以课堂及周边环境作为实例,让他们去实践。此类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应用到如《生命,生命》、《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去。

2.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动静结合,全程监控

首先,开展合作学习要“因课制宜”。教师要精挑细选,对于那些确实需要学生共同思维和思想的学习任务通过合作学习让其共同探究,例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至爱亲情、人与环境、高新科技等单元的文章由于需要更多的学生交流,因此可以采用合作学习;而对于那些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动物世界单元的文章如《松鼠》、《国宝——大熊猫》等知识性和观察性的学习完全没有必要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方式中真正使自己和别人有所收获,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其次,开展合作学习要动静结合。即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上的人人参与、热闹讨论。而是在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品读、感悟、自我玩味和理解体悟,要有学生个体自我的收获和提高。例如,学习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集体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现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其次,在真实体验母亲爱的环节上,教师可以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可以先静心想想自己母亲对自己的爱,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体会找出的反映作者母亲爱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小组发言讨论该如何更好地关心母亲,大家都有什么好的想法,这样动静的结合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也更能体会到自己母亲的爱。同时,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尽量做到全程调控,自始至终参与到学生各小组的讨论中去,切不可袖手旁观。对于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到的和母亲在一些生活小事情发生的矛盾,对母亲的一时困惑和不理解,教师要进行即时性、艺术性的指导和开导,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钟启采.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2004,(7、8、9).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提问策略 重要性

初中生的学习,既能够发挥自身思维器官的作用,又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所以说,课堂提问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进而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1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问题的结果,并不考虑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科学性。例如,语文教师提问时经常会问一些“好不好”或“对不对”的问题,不会去询问学生是怎样得出问题的答案的。有些教师提问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想象能力提问,不能适当的描述问题;有些教师提问时,偏离课文的中心思想,甚至于将语文课变成生物课或政治课;有些老师的问题过于老套,不能创新一些新的问题;还有些老师提问时,问题过于笼统,没有层次,这种问题都会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当具有科学性,要合理安排分配课堂时间,例如,课堂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要运用不同的表情姿态。只有在细节方面多加注意,才能真正的确保语文教学的提问质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提问。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既能够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修养,还能够使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多多延伸课外知识,这样学生既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又能掌握课外的知识。例如,古诗词是初中语文的重点,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历史方面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入的掌握课堂知识。

2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普遍性

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坚持的原则,然而,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提问来说,很多教师只是针对好学生、尖子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差生与中等生却从不提问,尽管这样能够确保课堂进行的很顺利,却只是将少数人的问题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应当多针对差生和中等生进行提问,同时还应当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在回答教师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时,无论答案是否正确,教师都应当给予鼓励,这样才能鼓励差生和中等生积极主动的回答课堂问题。 课堂上多增加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教材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提示,这样能够使学生更有信心、更主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若教师只知道否认学生的答案,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3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创新性

大多数语文课堂提问只是为了敷衍形势问题,起不到任何辅助教学的作用,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只是一味的提出大量问题,而这些数量过多、深度过浅、毫无创新性的问题常常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不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国初中语文教师提问时应当注重创新。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课堂提问的技巧,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加一些新的提问元素,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性。初中语文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当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结合日常生活与教学经验,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出一些新的问题,同时要保证问题与问题直接的层次性。例如,在学习字词的语义时,由于语义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转难为易,提问一些易错的题,加强学生的注意。教师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课本的问题,再积极自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增强学生的信心。反馈式提问也能增强课堂提问的创新性,教师应当善于发挥反馈式提问的作用,不能只是走形式而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利用这个方法来掌握初中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教学提问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提问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去听课,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注意本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效率,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要具有科学性,这样既能加强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当科学合理的安排语文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永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浅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09,12(06):80-81.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教学

初中语文是初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强调人文性,能够增长学生的智慧和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为了适应新的语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都少不了课堂提问这种师生交流的形式,所以正确地运用课堂提问的手段,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新课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次数适中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做好提前筹划,不能灵感一来,想到什么就问什么。适时提问,提问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分析好班级学生学习的情况及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来提出阶段性合理分布问题,不能把提问集中在某一点或某一段时间里。同时要注意提问的次数,提问次数太少,不能做好和学生间思维的交流,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次数太多,学生又会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所以要将课堂提问合理穿插于教学的环节之中,如在讲《荷塘月色》这课时,可以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进行提问:“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不宁静?”“不平静体现在哪里?”诱发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二、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课堂提问要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和教学的目的,提问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性和顺序性,按知识点的难易循序渐进,把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将比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并注意这些问题间的顺序和组合,体现出一定的坡度。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思维的连贯,很自然地跟上老师的思维,深入对课文的理解,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发问,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而不能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很难的问题,把学生难住,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提问要有重点,按照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抓住准确角度切入,突出教学重点。比如在讲《散步》时,提问要突出尊老爱幼的主题,从家庭和睦、使命感、责任感等角度进行提问。

三、课堂提问要活跃形式、优化方法

课堂提问要创新形式,单一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如何使提问形式富于生趣、灵活多变是发挥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手段的关键。在提问的环节上,要优化提问的方法,可以正问与反问相结合,直接问与间接问相结合,根据学生的特点,营造生动、活泼的提问氛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提问环节上,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转变成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解答的形式。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到提问环节的积极性,通过学生间的提问和交流,能够发散思维,使老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对于学生间互问互答形式的提问,教师要做好评价,回答完整的,不再重复,并给予适度的表扬;对于学生回答有疏漏的,要进行归纳、梳理,将其补充完整。

总之,做好课堂提问环节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教育家S.G.卡尔汉曾经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课堂提问环节,充分利用这一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践行新课标。

参考文献:

[1]顾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7(23).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探究语文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

语文教师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二)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三)作文教学不合理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二是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三是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才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光转变教学观念不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总之,对于广大初中教育而言,首先是我们教师应认真学习体会新课改精神,结合校情、学情正确理解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科学地展开高效的工作,从而促进新课改的真正实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夏教师,2016(S2):17.

[2]钟家宝.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07):56-57.

[3]赵峥.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5(25):169.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提问 策略

一、引言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问环节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来说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否,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看教师能不能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思考与解决。所以,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课堂上提问环节起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合适的提问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对问题进行独自探索的能力,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加强语文教学的成果,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课程中提问的作用

2.1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真正产生了兴趣,才能够有效融入到对语文的学习中。而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则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注意力。当学生对教师所提问的问题集中精力思考时,其解决问题与学习的欲望也同时被激发。同时当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正确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从而起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2 吸引学生注意力。初中生处于人一生中最富有热情最活跃的年龄段,加上他们刚刚从小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脱离,经常会出现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于学生的这种情况,仅仅依靠教师的批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够通过对学生进行巧妙的提问,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则是效果最好的方式。通过提高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思路归纳能力,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课程中的注意力,从而使课程的质量得到加强。

2.3 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书本上所讲的知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表达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语言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使人与人交流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而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通过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学生就需要用清楚的回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与想法,能有效的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还会锻炼学生在人多环境下发言的勇气。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现状

3.1 学生自学性不足。在现今的初中课堂中,多数学生往往对语文这门课程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经常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上。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没有做好课前的预习,我们都知道,现在的课程内容安排较紧凑,加上教学时间和教学要求的限制,在课堂上教师所能给学生对本堂课程进行预习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的,而在学生没有进行预习的前提下进行提问,那么这种提问将失去意义。这种情况就将导致教师由于不能进行提问,所以只能由教师全程讲解而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而这样的课程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只能从培养学生自学性上下手。

3.2 提问方式存在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恰当、适合的进行提问,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适量的提问也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乐意学习,从而培养班级中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对提高学习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掌握好方法,就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以至于学习成绩的下滑。

3.3 提问重复,问题过多。有的时候由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进行了大量提问,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的活跃氛围,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如何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对问题本质的思考。个别的教师还经常会把同样一个问题进行多次的提问,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不会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有效帮助,使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只期待老师的重复问题,将起不到帮助学生学习思考的作用。

3.4 答案解析生硬。在课堂上进行对学生的提问之后,教师会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有时则会以提问学生方式进行对问题的解答。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有的教师会立即打断学生的回答来对学生进行讲解,而这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与学习热情的提高都不是很好的方法。

四、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

4.1 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创新。近几年来,初中语文的教学不断向提问方向进行延伸,教师则应当在尽量避免重复问题与提问过于复杂化的前提下,注意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平均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提问中的创新成了众多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应当以有牵引力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还要对时间和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2 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牢记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位基础,教师应掌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提出问题。一个问题难易度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及学习质量。教师对所提问问题的选取应当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提高。

4.3 对问题进行有效评价。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首先要做到善于倾听,要对学生的回答以微笑的眼神和鼓励的眼光,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进行整体评价。在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当学生对正确的回答充满自信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度而非过度的表扬。其次,当学生对自己的回答犹豫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反馈来解释不对的原因和鼓励。最后,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应当首先对其态度进行肯定,再以其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发,并随之获得正确的答案。

五、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的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思维。要通过课程上恰到好处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效率。而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适合理的提问方式,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课程中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